日本园林发展史(三)近世园林

合集下载

(完整版)日本园林发展

(完整版)日本园林发展

日本园林起源、发展及现状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 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 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 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 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 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 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 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古代园林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 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 虽然细节不清, 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 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

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 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穿池起苑, 池内放养鲤鱼, 苑内奔走禽兽, 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 远足田猎。

从类型上看, 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 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 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 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而且园中有游船, 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源流上看,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 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 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

从技术上看, 当时园林就有池、矶, 而且是纯游赏性的, 可谓技术先进。

从活动上看, 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 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 所有古园今已不存, 但是, 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 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摘要】园林是一种实现人们接触自然愿望的场所,体现着经过艺术处理后,大自然美的缩影;同时也承载着非常鲜明的文化与地域特征。

日本园林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密不可分,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造园时期整体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及信仰。

【关键词】日本园林、造园史略、造园理念、造园手法1.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的造园文化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

日本传统的园林亦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究其理念与思想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教的阴阳五行说以及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

日本园林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文化。

在理念与思想上,日本园林多以大自然为主,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人间乐土的境界。

2.日本园林的造园史略日本历史可分为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其造园史亦据此而分成四个阶段。

2.1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2.1.1大和时代(300年—592年)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晋南北朝,大和国不断像中国派出使者,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提到了皇家园林的情况,其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和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大和时代的园林和中国最初供帝王权贵打猎游玩的“囿”有着同样的作用。

2.1.2飞鸟时代(552年—645年)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在从中国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在日本兴盛起来。

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

《日本书纪》推古三十四年(626年)六月条,关于我马子宅邸园池有如下记载“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中开小池。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佛)与造园方式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佛)与造园方式
提倡与民同乐 引入西洋造园法 产生公

大正时代(1912-1926年)
田园生活与实用庭园结合,公共活动与自然山水结合
昭和时代(1926-1988年 )
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精神
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
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园林之中
总结
总的来说: 1- 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 2- 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三大园林(皇家、私家 和寺院园林)的个性化分道扬镳时期 3- 中世的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 4-近世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 5-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3 分灯禅 • 分灯禅,亦即“一花开五叶”。禅宗根据教授和方 法的不同而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 个派系,历经晚唐和五代而延续至后世。
2.1.4 文字禅 • 禅宗发展至宋代,经过儒、道、佛三家的融和,形 成了文字禅兴盛的局面,禅宗从“不立文字”向“ 不离文字”转变。在禅宗的传播过程中,文字、绘 画、诗词与园林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以禅 宗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经验,禅宗趋于文人化。
日本园林景观
——历史源流与造园方式及特征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 交流。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 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
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
化。
园林史4阶段
1.古代园林 2.中世园林 3.近世园林 4.现代园林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教义迎合了当 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 迅速发展而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影响甚至主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日本传统园林有三类:筑山庭。

平庭。

茶亭。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池泉式庭园(后期为回游式庭园)②枯山水庭园③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日本造园活动发展史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形式:早期池泉园、宅院式的寝殿造庭园、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代表作: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中世园林(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形式: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流行•代表作: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近世园林(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回游式庭园以及茶庭•代表作:桂离宫现代园林(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桂离宫及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号称京都的四大名园池泉庭园所谓池泉庭园,就是挖坑造园,坑里注满水,里面建上岛屿、钓鱼台、小桥、港湾这样的缩景,并用游廊连接,园子里种植花木,这就是最初的池泉庭园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园林形式是中轴式,轴线为南北向。

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

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

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

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净土庭园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平安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

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

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

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

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象征物。

日本古典园林3

日本古典园林3

日本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日本园林史可划分为古代(大和、飞鸟、奈良、平安)、中世(镰仓)、近世(桃山、江户)。

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和自己的文化混合。

日本古典园林 1飞鸟时期(593-709年)中国大陆文化经由朝鲜半岛开始大量进入日本的时期,中国的汉代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

园林艺术也传入日本,并产生影响,宫廷、贵族出现了中国式的园林――池泉式园林,即池泉庭园,模拟海景和山,有水池,中设岛。

如苏我马子在自家园中掘池筑岛“家于飞鸟河傍,乃庭中开小池,设小岛于池中,故时人日岛大臣”。

全盛隋古代日本古典园林2、奈良时期(710―784年) 公元710年,日本首都迁到平城京(现奈良),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中国唐代文化传人日本,奈良城周围兴建了大量中国式园林,以水为中心,有水源,水中有岛,也是一种池泉式庭园,但规模、法则更加规范化了,比飞鸟更进一步,水池一面有厅堂,其余三面绿化。

规模不大,水不可泛舟,代表作品是奈良城中心三条二坊大坪宅园。

古代日本古典园林 3、平安时期(784―1185年) 日本园林史上的辉煌时期,园林较发达,舟游式池泉庭园为一个重要类型。

文化上,吸收中国唐文化和汉代佛教,摆脱了完全模仿,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而形成复合、变异的阶段,反映在园林中,出现了类型、形式上的差异。

日本最古老造园书《作庭记》(梦窗国师)也出现在此时,书中描述了寝殿造园林的构筑方法。

古代日本古典园林古代日本古典园林 4 、镰仓时期(1185―1333年) 宋此时期,日本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落,中国元朝禅宗传入日本,结合园林,形成禅宗园林,不注重具体外形,强调内在精神,枯山水形式为其中一种,此时形成回游式庭园,中国北宋水墨山水画大量传人日本,对日本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枯山水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沙、石的组合达到模拟创造出水的感觉,也有用植物代沙,叫植物枯山水。

石象征海景;沙象征海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庭内堆土或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内富于变化;另一种是在平坦的庭内点置、散置、群置山石。

日本园林史

日本园林史
日本的造园
日本造园发展史 日本庭园的主要形式
日本造园发展史
日本历史的时代分为四个阶段:古代(飞鸟、奈良、平 安)、中世时代(镰仓、室町)、近世(桃山、江户)。 相应地,园林也依时代分为几个阶段。 一、 公元645年以前的日本造园(飞鸟时代) 受汉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古代苑园类似中国的灵囿 (如孝照天皇的掖上池心宫,宫外绕有壕沟或土墙, 有列植的灌木和墙篱,宫苑里有尝乐性的池泉) 一、 二、奈良时代的造园 汉代的“一池三山”神仙境界影响日本的文学和庭园, 日本古代的宫苑庭园全面地接受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宫 苑风格,多在水上做文章,掘池以象征海洋,起岛以 象征仙境,布石植篱、瀑布细流以点化自然,并将亭 阁、滨台(钓殿)置于湖畔绿荫之下以享人间美景。
龙安寺石庭
龙安寺属于临济宗的妙心寺派,是在宝德二年(1450年)细川胜元 将德大寺家的北山山庄从藤原实能处购得,由义天和尚开基立寺。 但是,寺院在1467—1477年的应仁之乱中毁了。细川之子又于 长享二年(1488年)再度建寺。现在之石庭是于明应八年(1499年) 建造。虽然建筑物于宽政九年(1797年)曾毁于火灾,但是,石庭 仍存。 龙安寺石庭是日查枯山水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在砂池的西、南两面------是只有80厘米高的瓦顶围墙。 东-------临门廊, 北-------为方丈。观赏是在北面的专门设置的被日本称 为广缘的木地板上。 在砂池的周边有不同的处理。东北两侧是花岗岩砌成、内填石子的 雨水沟。其余两面是小块石成线状排列。


日本庭园在古代受中国文化和苑园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传入后 经几世纪的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山水庭,这种庭园的主题是在小 块庭地上表现一副自然风景的全景图,可说是自然风景的缩景园,并 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由于日本国土的影响,尤其爱好海洋岛屿、海 滨景观、瀑布和溪流的再现及置石。

日本园林发展史

日本园林发展史

日本园林发展史(三)近世园林(2007-08-27 22:42:17)转载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

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

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

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

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

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

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

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

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

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

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

日本园林介绍

日本园林介绍

飞鸟时代
•造园水平远胜于大和时代,开始形成日 本风格。 •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 •池泉山水园 •代表作: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 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奈良时代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 •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 •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 变。 •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理水:形式主要有瀑布、泉、溪、湖池等。 •筑山庭理水 •平庭理水 •湖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山、石、岛 •山 •岛 岩岛、山岛、林岛、潮岛、沙岛、云岛、 松皮岛、龟岛。 •置石(石组)
日本园、石桥、木桥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第3时期:
时间: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代表作:桂离宫
大和时代
•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有池、 泉、舟、岛及各种动植物,池内放养 鲤鱼,苑内奔走禽兽。 •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兼有魏晋 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 列。 •园中有船,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曲水宴 •代表作: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 泊濑列城宫
平等院

平安时代永承七(公元1052)年,藤原氏政权的全盛期,藤 原赖通作为自己的别墅修建了平等院。院内引入了宇治河水, 园中樱花、杜鹃花和莲花每年喷芳吐艳,藤原力图在平等院营 造一种超脱的仙境和极乐净土的气氛。 院内主要建筑有阿弥陀堂,又称凤凰堂。堂内有尊国宝阿 弥陀如来坐像,是藤原文化的代表之作。2001年3月新开设的博 物馆「凤翔馆」,展示著名国宝。平等院还被用来作为日本10 圆硬币的图案。平等院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园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

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

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

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

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

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

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

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

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

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

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

滥用夸张的巨石,显示主人搬运的力量。

雄健的石桥和浓绿的苏铁,以及龟鹤形和蓬莱式岛屿综合地表达吉祥和繁荣。

京都的醍醐寺三宝院庭园是酷爱庭园的丰臣秀吉与寺院主持义演准后合作建造的庭园,园林为书院造庭园,即把池泉园林书院结合,大量布置景石的庭园。

园中有一池三岛,有石桥、木桥和石桥,有泷口石组,置石达700余个,个个巨大无比,石名有守护石、藤户石等,池北为书院,书院前有观景平台,曲折进退,面对池边景石和桥梁。

丰臣秀吉没等到工程完工就死于暴病,义演准后请当时造园名家贤庭继续营建,历时25年,终于江户时代的1623年完工。

园中景石巨大,书院辉煌显出丰臣氏的武家气魄。

京都的西本愿寺滴翠园建于1583年,园中以沧浪池为中心,主体建筑飞云阁临水而建,高达三层,在一层可登舟而游,石组刚健有力,跨水建龟背桥,池边有醒泉(此字酉字旁)泉、艳雪林、啸月坡、踏花坞等十个景点。

飞云阁临水手法显出与室町初期相承的关系,龟背桥显示了祈寿文化,沧浪池显出老庄文化,其余景点显出文人化倾向,表明桃山时代园林的从武家强健向世俗化、人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室町末产生的茶庭在这一时代得到发展,涌现了茶道六宗匠:村田珠光(1423-1502年)、武野绍鸥(1502-1555年)、千利休(1522-1591)、古田织部(1544-1615年)、小堀远州(1579-1647年)、片桐石州(1605-1673年)。

千利休师从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佗茶,成为桃山时代最伟大的茶道宗匠,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封之为茶头,他创立了草庵风茶室,应用于茶庭(茶庭也称露地)之中,提倡枯寂精神本位,用草庵茶室、飞石和圆形路线的茶庭布局。

他的弟子古田织部,继承佗茶精神,提倡六分观景四分实用,用曲折路线增长游览路线,他的茶庭作品也大致形成于桃山末江户初。

古田织部的弟子小堀远州生于桃山时代,其园林活动却大部分集中于江户时代,他尊从书院风茶室,创造远州流茶庭,提倡蹲踞本位。

茶庭开始定型,以茶室为茶庭主体建筑,置于茶庭最后部,到达茶室须经过朴素露地门,主人与客人在腰挂处等待见面,显出主人诚意,而客人须经厕所净身、蹲踞或洗手钵净手,经曲折铺满松针的点石道路到达茶室,在室外脱鞋、挂刀折腰躬身方能入茶室进行饮茶。

在京都的表千家(不审庵)露地是千利休的儿子少庵根据其父的茶道精神在1593年创立的茶庭,茶庭分为内露地和外露地两重,外露地有露地口、外腰挂、蹲踞、中潜门、点雪堂等,内露地有梅见门、不审庵、内腰挂、蹲踞、砂雪隐等。

这一时期的园林有传统的池庭、豪华的平庭、枯寂的石庭、朴素的茶庭。

桃山时代不长,武家园林中的人的力量的表现是有所加强,书院造建筑与园林结合使得园林的文人味渐浓。

这一倾向也影响了后来江户时代皇家和私家园林。

但是,由于皇家园林和武家园林仍旧以池泉为主题,且这一时期持续时间不长,且只露出个苗头就灭亡了。

而且从茶室露地的形态看来,园林的枯味和寂味仍旧弥漫在园林之中,与明朝的以建筑为主的诗画园林相比,显而易见地是自然意味和枯寂意味重多了。

造园名家贤庭、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等都在这一时代产生。

此期的理论著作有矶部甫元的《钓雪堂庭图卷》和菱河吉兵卫的《诸国茶庭名迹图会》。

二、江户时代园林(1603-1867年)战将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桃山时代一直是威镇一方的诸侯,与丰臣秀吉对峙,在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之时与丰臣氏讲和而相安几十年,秀吉死后,他成为五大老的首席,再经三年征战,确立霸主地位,于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新幕府,至1615年灭丰臣氏势力而再次统一全国。

江户时代相当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31年至清穆宗同治6年,经明朝41年和清朝220年,历15代将军共持续了265年。

江户时期,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各藩大名分割统治辖区,对外闭关锁国,因财政危机而于1854年被迫开国之后,民族危机造成农民运动和讨幕运动,最后只有大政奉还于天皇,结束近682年的武家政治。

江户时代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封建文化的发展在近三百年的历程中到了顶点。

日本三大哲学支柱的发展到江户时代又有新的变化。

佛教自552年传入日本后,经历初传和南都六宗时期(列入宪法,与政治紧密,政教不分)、平安时代的北岭时期(天台真言两宗创立,佛教在精神和经济上独立)、镰仓时期(净土宗、净土真宗、临济禅宗、曹洞禅宗、日莲宗兴起,转向民间)。

到江户时代,儒家取代佛家在思想上居于统治地位,天皇为中心的政体把神道教抬到国教地位,明治天皇的"神佛分离令"和"废佛毁释"运动两度打击佛教,使佛教受到重创,居国教一千多年的佛教降格。

而道家思想因其尚无为和背仁义而受排斥,没有成为官学,但在平民、文人和武士当中却流行,后与神道教结合成为神道教的内容,江户时代的国学派贺茂真渊、徂徕学派的宇佐美惠子、海保青陵、气一元论者三浦梅园皆尊道家真义,又因神道教的得势而重受重视。

因此,江户时代是三家均衡时代,但时尚儒道二家。

人文精神的发展、个性思想的抬头、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园林的儒家味道也渐渐地显露出来。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终于把池泉园、枯山水、茶庭等园林形式进一步地综合到一起。

回游园林进一步发展。

此时综合性的武家园林代表有小石川后乐园、六义园、金泽兼六园、冈山后乐园、水户的偕乐园、高松的栗林园、广岛的缩景园、彦根的玄宫乐乐园、熊本的成趣园、鹿儿岛的仙岩园、白河的南湖园等。

综合性的皇家园林有修学院离宫、仙洞御所庭园、京都御所庭园、桂离宫、旧浜离宫园、旧芝离宫园。

寺社由于宗教权势的确立而建造了以真山水和枯山水为主的各式园林。

至今保存下来的有金地院庭园、大德寺方丈庭园、孤蓬庵庭园、东海庵庭园、曼殊院庭园、妙心寺庭园、圆通寺庭园、高台寺庭园、桂春院庭园、南禅寺方丈寺庭园、真珠庵庭园、当麻寺庭园、圆德院庭园、善法院庭园等。

另外,还有以茶道为主的茶庭,如,不审庵庭园、今日庵庭园、燕庵庭园、管田瘪庭园、慈光院庭园等。

皇家园林的三个代作是桂离宫、修学院离宫和仙洞御所。

京都的桂离宫是智仁亲王携其子智忠亲王两人,在小堀远州之弟小堀正春的协助之下完成的,从1617动工到1625年完工历时九年。

园林是舟游与回游结合的池泉园林,其中还有书院和茶室,显出当时造园的综合性。

全园面积42 900平方米,在一池五岛之中构筑有洲浜、半岛、土山、缓坡等地形景观,石组、园桥、古书院、新书院、月波楼、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赏花亭、卍字亭等,仿有日本景观的天桥立,又依白居易和苏东坡诗意和诗意命名景点,其中的洲浜、书院雁行布局的书院建筑群和草庵风茶庭成为江户时代的经典。

京都的仙洞御所是后水尾上皇退位后依庄子姑射山仙人岛之典而于1828年建造的池泉回游园林,面积约4 000平方米,设计师是小堀远州,以北池和南池为中心,两池之间东西出半岛,连以红叶桥,北部真式,南部草式,园景有御田社、御田、镇守社、山神社、人丸社、寿山御茶屋、芝御茶屋、阿古濑洲、六枚桥、八字桥、又新亭、醒花亭、悠然台、红叶山、苏铁山、螺山、洲浜、葭岛、仙洞御所、大宫御所、桥殿、钓殿、泷殿等。

园内的神社显出日本皇家园林的宗教信仰,醒花亭、又新亭、悠然台、仙洞御所显出与中国道家文化的关系,当然阿古濑洲、洲浜、半岛和钓殿则是日本池泉园发展的轨迹。

京都的修学院离宫是皇水尾上皇在退位后亲自指导,于1656年开工,1659年完工的皇家园林,面积8 000平方米。

园林是日本唯一具有园中园特点的例子,分为上御茶屋、中御茶屋和下茶屋。

皆为书院式池泉回游园式样。

上御茶屋为一池三山格局,有浴龙池、万松岛、西浜、上御茶屋、止止斋、邻云亭、穷邃亭,中御茶屋有中御茶屋、客殿、乐只轩、林丘尼寺,下御茶屋有寿月观、御成门等。

主体建筑采用书院式,为此桃山和江户时代书院造园林的特征,一池三山、乐只轩、止止斋显出中国文化影响。

京都的二条城庭园是江户时代开创都德川家康在1601年(江户初期)始建,四年后完工的武家园林,面积273 900平方米,小堀远州指导设计建造,其内的二之丸大书院西庭为书院造池泉园,东面是曲折大书院,西面格局为一池三岛,三岛中为蓬莱岛、侧为龟岛和鹤岛,通称入陈庭,西北有三段式瀑布,巨石林立。

书院及龟鹤岛的流行是上代的遗风发展,巨石布置是武家气势的表现。

香川县的栗林园是旧藩主生驹亲正在桃山时代1587年建的旧园,1643年由藩主松平赖重重修的池泉回游园,面积76公顷,在日本古园中面积最大,园中景点多中国式,如芙蓉池、群鸭池、池中三岛(杜鹃屿、天女岛、枫屿)、周围濠沟、园中栗林、涌泉等。

东京的小石川后乐园是水户藩主德川赖房于1669年请明朝遗臣朱舜水设计的池泉回游园,面积23 000平方米,有中日两种风格的缩景,如西湖、小庐山为中国景,渡月桥、大堰川、木曾山、寐觉床、龙田川、通天桥、爱宕坂、清水观音、唐崎松为日本景,取名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