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史话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

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

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作者:张雨辰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旅游史研究工作进行了述评,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究,并探究了中国旅游史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对于中国旅游史研究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旅游史;研究;述评中国旅游史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相关旅游著作有很多,目前,中国旅游史已经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自觉时代,既有相关专著,也有很多论文,旅游史研究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研究方面的不足。

一、旅游史著研究综述旅游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基本上是旅游通史,相关著作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

在体例方面,旅游史著作行为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时代顺序为主线行文。

第二,以旅游活动研究为主线行文。

第三,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线行文。

第四,以区域旅游发展为主线行文。

不同的旅游史著作体例方式不同,但每部著作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旅游研究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价值。

旅游史著作研究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旅游活动的类型为主进行研究,在这方面以《中国全史·旅游史》为代表。

第二,以旅游交通,旅游业及资源开发为主进行研究,在这方面主要以《华夏旅游史话》为代表。

第三,以历史人物为主进行研究,在这方面是以《中国全史·旅游史》为代表。

第四,以旅游饭店为主要研究内容,在这方面主要是以《中国旅游史话》《旅游概论》《中国古代旅馆流变》为代表[1]。

二、旅游史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关于旅游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很多,可谓是硕果累累,相关论文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旅游史学学科研究旅游史学学科研究主要是为了通过研究把握旅游之所以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揭示其运动规律,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也有一定的价值。

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有很多,王德刚、陈国胜、方百寿、郑焱等,虽然相关研究者研究的学科内容不同,但都对中国旅游史发展做出来积极的贡献。

(二)旅游通史研究旅游通史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是将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进行研究,不断获得新的研究成果的。

追寻爸爸妈妈的足迹——金秋时节回故乡

追寻爸爸妈妈的足迹——金秋时节回故乡

/n a//:dayshbjb@红色记忆遠耳爸爸妈妈的足—金秋时节回故乡□李晓峰1950年,我的爸爸李金玉参加华北军区机要训练大队培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了绥远省军区工作。

从此,爸爸就投身到内蒙古的革命建设事业之中,直到1988年光荣离休。

2020年,是爸爸来到内蒙古的整整七十年。

爸爸刚来时还是绥远省,1954年绥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统称内蒙古自治区。

妈妈是1952年和爸爸结婚后,从河北老家随爸爸参军入伍来到内蒙古。

爸爸妈妈把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和革命事业。

2020年金秋时节,我和爱人阿露丝带领二儿子李夏希、儿媳郭晓雪回到故乡河北省迁安市,去探访故乡的亲人,去追寻爸爸妈妈的足迹。

爸爸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夏官营镇西野河峪村,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的家乡是乐亭县大黑坨村,离我的家乡不远,爸爸和家乡的父老们较早地受到革命的影响,爸爸很小就参加了革命,他是村的儿童团团长,年仅14岁 就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就成为西野河峪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爸爸他们这一辈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在抗曰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爷爷的鼓励支持下,他们兄弟四人全部参加了革命。

我大爹、二爹和老叔都随部队打日本鬼子去了,爸爸留在村里。

当时迁安县共产党政权的县长李焕章,在一次全县干部大会上,专门表扬了李家兄弟四人全部参加革命的大义之举。

我二爹当时在冀东地委工作,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爸 爸则留在村里做党的工作、群众工作和支前工作。

七十年代我去上海看我的堂兄李瑞峰时,他告诉我说,是你爸爸送我参军的,我人伍到了第作者与家人在故乡四野战军,和林彪的部队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后转业安置到上海。

他还说,那时你爸虽然年龄小,但很有主意,很能干,大家都听他的。

咱们村的工作在县里是数得上的。

我这个堂兄年龄比我爸大,但说起我爸来,他非常敬重。

在村里,爸爸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想进一步为党做好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文化水平。

随后,他考入遵化中学继续读书,在中学快毕业时,华北军区去学校选人,他们选中了爸爸等人。

三亚景点描述

三亚景点描述

三亚景点描述1、大小洞天三亚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以西40公里处的南山山麓,始创于南宋(公元1187年),是海南省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是中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自古因其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与洞景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现已发展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三亚大小洞天自古留下了众多名人胜迹。

唐代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曾于第五次漂流至南山大小洞天海岸登岸,留下千古史话;宋末元初我国棉纺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在这一带采棉纺织,并从这里登船离岸,把崖州的植棉技术和棉纺技术传播海内外;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曾在此和传法布道,使大小洞天从此与道家有了渊源三亚大小洞天超凡脱俗的风光,也吸引来了无数古今名人,留下了大量赞美华章。

1962年,郭沫若同志到此游览访古,写下了《游崖县鳌山》一诗,并镌刻在小洞天旁。

2、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古称鳌山,位于中国海南岛的南端,山高约500米,形似巨鳖。

1200年前,中国唐代著名的大和尚鉴真法师,在他第五次东渡日本遇险后漂流到南山,在南山居住一年半之久,在此间建造佛寺,传法布道。

随后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

它位于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三亚市的西部,是全国罕见的超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五十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十多平方公里,由美国纽约国际城市设计公司统筹规划,美国经济咨询公司提供可行性报告。

项目内容策划分别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完成。

该项目是海南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被海南省授予海南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海南省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并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佛教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3、天涯海角天涯海角游览区位于三亚市区西南23公里处,以美丽迷人的热带海滨自然风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驰名中外。

同时,她也是海南建省20周年第一亮丽品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南第一品牌和海南旅游系统创先争优标杆企业。

南京旅游文化介绍PPT课件

南京旅游文化介绍PPT课件

2.3 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 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近 代史博物馆。
贰 历史
3.1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 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明初以来,著名的秦淮河 “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
2.1 明孝陵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 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 旅游景区。
贰 历史
贰 历史
2.2 中山陵
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南京云锦被看作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 “东方瑰宝”、“中华一绝”。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 又融会其他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
3.3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为 中国古代江南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 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 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 贰 历史悠久的石头城——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 。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 2470年历史 。公元 229年,三国东吴迁都于此,始创建业城而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此定 都。 1700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国烽火留下了历朝历代的众多遗迹, 记载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传颂着多少可歌可泣的伟绩。

史话新疆观后感

史话新疆观后感

史话新疆观后感《史话新疆》是一部展现新疆历史发展的纪录片,通过讲述新疆的历史沿革,呈现出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深受启发,对于新疆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纪录片中对于新疆历史的梳理非常有条理和详尽。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到汉代开始统治新疆,再到唐代的安西四镇,以及清代的新疆内外苏黎世和新疆加巴斯托历史进程的叙述,都使我对于新疆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纪录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资料,以及丰富的地理环境介绍,使我对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其次,纪录片中对于新疆的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特色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

从新疆多民族的共同生活,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纪录片中都有生动的展示。

例如,维吾尔族的民居和传统手工艺,哈萨克族的美食和音乐,藏族的建筑和宗教文化等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使我对于新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纪录片中也展示了新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新疆是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如今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纪录片中介绍了新疆各个方面的发展,如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交通建设的提速等等。

同时,纪录片也呈现了新疆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问题、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于新疆未来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

总的来说,观看《史话新疆》这部纪录片,我对于新疆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感受到了新疆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特色的独特之处,也对于新疆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新疆的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新疆的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展示,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2023年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精选篇)

2023年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精选篇)

2023年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精选篇)一、鸭绿江断桥简介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

鸭绿江断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

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

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者。

2023年,鸭绿江断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也是丹东市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爱护单位。

2023年12月,鸭绿江断桥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二、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精选11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验,对作文都不生疏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游鸭绿江断桥游记作文1又是一个“十一”小长假,今日妈妈确定带我去丹东的鸭绿江游玩。

我们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最终来到了鸭绿江,妈妈说在江的对面就是朝鲜了,我们坐游船就可以看到朝鲜,没想到,那个异国竟然离我们这么近。

在鸭绿江上,最曙目的就数鸭绿江断桥了。

这个断桥原为鸭绿江第一座桥。

在登上桥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座桥的历史吧!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桥。

丹东鸭绿江断桥,断桥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90年,长944.2米,宽11米,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从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

抗美援朝斗争期间被美军炸毁。

中方一侧残存四孔,称为抗美援朝斗争的历史见证。

走在桥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斗争时期的照片,还有现在一些丹东周边的漂亮景点图片,站在桥上,似乎鸭绿江上的全部漂亮的景观都尽收眼底了。

鸭绿江断桥是1993年修复开发的斗争遗迹型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它仿佛是一位矗立在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牢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

留山史话

留山史话

留山史话留山,原名刘山,海拔441.9米。

地处安丘市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为辉渠、红沙沟两镇界山。

最初,留山是没有名称的。

后以南宋武帝刘裕姓氏取名为“刘山”。

据《安丘县志》记载:“刘山,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相传东晋大将刘裕讨伐南燕时驻军此山之上,故名‘刘山’”。

后演变为留山。

先前,留山顶上有座前后三院的庙宇,名为秀云观(即留山庙)。

主神称三灵侯,人们尊称“刘山爷爷”,指的就是南宋武帝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号称“如虎将军”。

生于东晋兴宁元年(即公元363年农历六月十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中的“寄奴”就指刘裕。

公元409年,刘裕率军征讨南燕(今青州)时,惊见留山险要,汶水流长,遂择山安营扎寨,犒赏三军,战时大获全胜。

公元420年,刘裕登基成为南朝宋开国皇帝,留山的人气由此日渐上升。

公元422年农历五月廿一刘裕病故,留山周围百姓把他奉为神灵,尊称“刘山爷爷”,遂建庙纪念之。

后来,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六月十三为留山庙会香火日。

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人们远道来留山,踏青、登高、逛庙会成为一项重要活动。

特别是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和六月十三,留山周围十里八乡的人携儿带女,呼朋唤友,来此烧香磕头,祈祝安康,或上香还愿,求方问疾,香客络绎不绝,庙内烟雾缭绕。

留山庙会鼎盛时期,整个山顶是异常热闹,小商小贩,当地小吃,卖草纸的,写黄表的,兜售小工艺品的,销量最多的当数草纸和香葱;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捧场,一解精神生活的枯燥和空虚。

来源:(/s/blog_51457ecc0100b5q4.html) - 留山史话_汶河长_新浪博客相传,清咸丰辛酉年(即公元1861年),为防御捻军(当地人们称“毛子”)滋扰,休假在家的大清官员、夏坡村人李湘棻(字云舫)老先生,与堂侄李莘遇(字尹亭)率乡人移居其上,垒墙筑堡,储粮练兵,修建“石墙围子”。

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综述_任唤麟

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综述_任唤麟

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综述任唤麟(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收稿日期]2013-09-05;[修订日期]2013-11-08[作者简介]任唤麟(1971—),男,湖南沅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文化,E-mail:renhuanlin@ 。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目前尚无有关研究的全面综述。

该文分别对早期中国古代旅游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与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做了概要梳理,并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997年以后中国古代旅游研究有所发展,现有成果的研究重点分别为中国古代以及明清、唐宋旅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旅游史、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

基于以上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用性评价标准的局限。

[关键词]旅游研究;中国古代;综述[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4)10-0116-13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4.10.0131引言古代学者对旅游也有所研究。

如明人蔡清在《江湖胜览后序》中将旅游分为“在外之游”(客观世界的山水游)与“在内之游”(主观世界的山水游),认为在外之游固然是一种胜览,而在内之游更是一种胜览[1]。

明人钟惺在《蜀中名胜记原序》中提出了旅游资源(名胜)以山水为“形”、以“诗”“事”“文”为“神”的观点[2]。

但古代学者的观点大多为某种感悟,而不是理论概括。

这里主要讨论当代学者对古代旅游(包括游观、游豫、游猎、巡游、宦游、游学、商游、卧游及朝山进香、民间节事等中的旅游与休闲)所作的研究——采用以今律古之法,以现代旅游学概念诠释古代旅游。

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古代旅游的论文与论著陆续出现。

这些论文与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旅游研究的哪些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研究的方法?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有何局限?怎样突破这些局限?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回答是本综述的主要任务。

唐代旅游研究综述

唐代旅游研究综述

唐 代 是 中 国 古代 旅 行 的 高峰 时期 , 近年 来 关 于唐 代 旅 游研 究 的 成 果 颇丰 , 涉及 唐 代 旅 游 的 方 方 面 面 。 文 特 针 对 本
中图分类号 :52 F9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2 0 )9 2 1 O 1 7 — 8 4( 0 8 0 - 1 一 2
文人的旅游活动最为显著 。
( ) 民 百姓 研 究 二 平
胡世健 、 张效仁 《 夏旅游史话 》 旅游教育 出版社,9 9 华 ( 1 8 年版 ) 该书第四个专题探讨 隋唐旅游史话 , 在对唐代旅游进行探讨 时, 作者 除了交待当时发展旅游的大背景以及关于旅游交通 、 旅游者活动 、 旅 游城市 、 中外旅游交往情况外。首次对唐代 的旅游商品 : 丝织品、 瓷 器制品 、 茶叶、 纸等进行了介绍。认为唐代旅游商品之一的丝织品 , 无论在数量上 , 质量 上 , 还是在花色 品种上 都 比前代大大提 高。瓷 器制品也是 当时 的重要旅 游商品 ,瓷器制 品和唐三彩在 当时和现 代都是 中外游客喜欢 的旅 游商品。旅游商 品的茶叶是全 国人 民的 重要饮料和消费 品, 且还 大量 出口。旅游商 品纸 , 而 在唐代也有很 大发展 ,唐代已有 了供 商人纳税 用的凭据单 可见当时商业旅游 的 发展。这 在其他关 于唐代 旅游研究 的著作 中是未 曾出现的 。
目前还没有专 门研 究唐代旅游 的专著 问世 。但是就 已经出版 的研究 中国旅游发 展史 的约 十部著作 中,都 开辟 有专门 的篇 章探 讨唐代旅游。有关唐代旅游 的论文 3 余篇 。这些著作和文章从旅 O
游者 、 旅游 产 品、 旅游业 、 旅游 文学等 方面对 唐代旅游进 行 了全 方 位的思考和探索 。现就二 十世纪八 十年代 以来有 关唐代旅 游研究

昌黎史

昌黎史

-昌黎风光通览(初稿)中共昌黎县委宣传部2007年5月目录谈山论海话昌黎得天独厚的形胜之地天造地设的秀美山川昌黎秀美山川的成因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碣石山风光独特的黄金海岸滦河与大海交汇的地方渤海沿岸独一无二的泻湖——七里海美誉远播的"花果之乡"闻名遐迩的"文化县""中国第一红"的诞生之地旅游业的开发与崛起昌黎县城的今昔变化神岳碣石的名胜奇景碣石山的名胜古迹碣石古十景"蓬莱第一关"——碣石门千年古刹水岩寺景色幽然龙潭洞登碣石而小沧海红色旅游圣地——五峰山幽静典雅的五峰山韩文公祠李大钊与"人间奇境"五峰山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五峰山的主要景点及自然景观迷人的北国胜境——葡萄沟昌黎葡萄沟的发现与开发昌黎葡萄沟的昨天与今天昌黎葡萄沟的秀美风光别开生面的游春胜地正明山黄金海岸的旖旎风光"中国第一滑"与国际滑沙活动中心"京东大漠"——翡翠岛金沙湾沙雕大世界碧水湾与黄金海岸的"小木屋"观鸟胜地——七里海与滦河口韵致独异的葡萄酒庄园之旅华夏庄园与亚洲大酒窖充满异国风情的朗格斯酒庄"中国第一堡"——耿氏酒堡古城昌黎的景色与地方特产昌黎县城的古迹与遗址"雄表一邑"的源影寺塔昌黎韩文公祠史话东山公园与乐寿山私立昌黎汇文中学旧址饺子大师"赵老二"与赵家馆饺子昌黎地方名产——杜家香油传统风味食品——齐家元宵境内其他景物与古迹詹天佑与滦河铁路大桥武山与阇黎洞"龙山塔峙"与"鱼骨石成"靖安与古柳城封王台遗址李埝坨温泉双阳塔韩超故里——韩营团林史话虹桥的趣闻与传说辽代古槐与文冠果,明开夜合谈山论海话昌黎得天独厚的形地之地在祖国美丽而辽阔的内海——渤海的沿岸地区,能够把巍峨的高山与浩瀚的大海比较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地方,除了有着"天下第一关"美称的万里长城之首山海关,就是古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说的"列郡谁能比,雄关赖此存"的形胜之地昌黎了.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的昌黎县,是闻名全国的"花果之乡",是祖国北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县份之一.如今为北方著名的港口,旅游和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市西南部辖区的昌黎县,位于东经118°45′至119°20′,北纬39°23′至39°47′之间,恰恰坐落在辽西走廊南端的入口部位,自古地当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连接地带的交通冲要,有着比较显要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昌黎县境北枕燕山山脉伸向海畔的突起支脉——碣石山逶迤挺拔的群峰,东临一览无既的滔滔渤海,西带华北第二大河——古称"濡水"的滦河,南衔渤海沿岸独一无二的泻湖——七里海,以及曲折萦绕在山海夹成的沃野平川之间的滦河的入海口,可谓山雄水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昌黎县西隔滦河与今属唐山市管辖的滦县和滦南县相邻,南以滦河与今属唐山市管辖的乐亭县交界,西北与同属秦皇岛市管辖的卢龙县接壤,东北与同属秦皇岛市管辖的抚宁县毗连,县境东西长50.5公里,南北宽47.5公里,县域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人口55万,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余为回,满,蒙,壮等少数民族.全县建有昌黎,龙家店,安山,靖安,朱各庄,新集,荒佃庄,茹荷,刘台庄,泥井,大蒲河等11个镇,两山,十里铺,马坨店,团林,葛条港等5个乡,并设有城郊区,建有445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为94万亩.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的昌黎县城,位于北纬39°42′,东经119°09′,坐落在位居县境北部偏东的碣石山前阶地.昌黎县城北以巍峨高耸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及与之颠连的诸多奇险山峰为天然屏障,南有自西向东流往渤海的饮马河环绕,有着辽金时代的源影寺塔高高矗立的古城新区镶嵌在名山与胜水之间,显得格外秀美,瑰丽.昌黎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显明,其东北偏南距秦皇岛市区45公里,西偏南距唐山市区82公里,西南偏北距天津177公里,西偏北距首都北京234公里,西南偏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438公里.此外,昌黎县城东偏北距北戴河海滨28公里,东北偏南距山海关59公里,离秦皇岛市两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的路程均比较近便.昌黎县城及整个昌黎县境的铁路,公路交通都相当发达.北京至哈尔滨的关内外铁路交通主动脉——京哈铁路,由山海关跨越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而通往广州的南北沿海地区公路交通干线——205国道,并行从昌黎城区和整个昌黎县境穿越;连接燕山深处的青龙满族自治县与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乐亭县之间交通的青乐公路,经抚宁,昌黎县境,在昌黎县城与205国道交叉.在昌黎县境西北,顺205国道修有通往古城卢龙的昌卢公路;在昌黎县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修有贯通黄金海岸北,中,南旅游开发区和规划区,北偏东连通南戴河,北戴河,秦皇岛和山海关,南偏西接往乐亭,滦南,唐海等县的建筑标准较高的沿海公路,而穿越县境东部和南部的秦皇岛至天津的沿海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08年夏天通车).此外,昌黎县城北距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建成的京哈高速公路仅20公里,城东修有等级较高的京哈高速公路引线——由抚宁县境经昌黎县城通往黄金海岸旅游区的抚昌黄公路;县城与各主要乡镇,各个乡镇之间,均设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19世纪90年代中期设在昌黎县城南关的昌黎车站,为京哈铁路线沿线的一个重要停车站,每天在此停留的特别,快速和普通旅客快车,以及普通旅客慢车等客用列车有40趟左右.此外,在昌黎县境内,还设有张家庄,后封台,九龙山,朱各庄等车站.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长期以来为繁荣与发展昌黎城乡的经济,文化和贸易,加强昌黎同周围地区,特别是秦皇岛和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以及东北一些主要城市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开设了比较顺畅,便捷的桥梁和通衢.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县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县域经济,其中以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干红城" 的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昌黎县的历史比较悠久,境内多有新,旧石器时代和殷商,战国等时期的文物发掘.据史书记载,今昌黎地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营州,夏禹时属冀州,为远离中原的碣石之地;商代和西周时,这里为商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孤竹国属地;到春秋时孤竹国消亡以后,改属周王朝在北方建立的同姓诸侯国——燕国管辖,到战国后期划属燕国设置的辽西郡辖境.秦朝统一中国后,这里仍属辽西郡,约为肥如县境.西汉时,今昌黎境被置为辽西郡絫县;东汉时,絫县因西汉后期的海侵被撤销,县域并入同属辽西郡的临渝县境.西晋时,这里改为辽西郡海阳县地;十六国时,仍为海阳县地;北魏时,改属平州暨辽西郡首城肥如县地.隋朝时,随同肥如县并入北平郡首城新昌(后易名"卢龙")县境;唐初随同卢龙县改属河北道平州管辖;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为平州增置的石城县地.到唐朝后期,与平州相邻的营州屡遭失陷,原设在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的营州治所几经侨置,落在今昌黎县城所在地;至此,今昌黎地开始以"营州"名世.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契丹君主耶律阿保机占领唐朝的侨置营州之地,在此设立了营州邻海军,并把从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掠来的3000俘户安置于此,建立广宁县管辖.自此,今昌黎境成为辽国的营州和广宁县地.12世纪20年代初期,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占领这一带之后决定在新占领的汉人地区仍执行汉制.天辅七年(1123年),金太祖完颜阿骨达"踵辽南院之旧",置枢密院于广宁县城.金皇统二年(1142年),仅领广宁一县的营州废置,广宁县直隶治所设在卢龙县城的平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以广宁县与府治设在今辽宁省北宁市城区(原北镇县城)的广宁府重名,以侨置于此之前的营州城曾为北魏至隋朝初年的昌黎郡治所,启用取"黎庶昌盛"之意的古昌黎之名,改广宁县为昌黎县,"昌黎"遂成为这块山川秀美的形胜之地的定称.元朝时,平州被改建为兴平府,平滦路,后又易名永平路,直隶中书省.昌黎在至元年间,与抚宁,海山两县历经几次并,分,最终纳入海山县大部分县境,并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被改置为滦州领县.明朝建立后,永平路改设为平滦府,旋即又改称永平府,在永乐年间又成为畿辅重地;洪武初年,昌黎县脱离滦州辖领,与仍领县乐亭的滦州和卢龙,迁安,抚宁等县同属府治设在卢龙县城的永平府辖管.到清朝时,昌黎与卢龙,迁安,滦州,抚宁和不再为滦州领县的乐亭,以及在山海关地区新设置的临榆县,成为永平府管辖的七州,县之一.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昌黎改属直隶省公署统辖,相继由渤海观察使,渤海道管理;1928年8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昌黎县成为河北省辖县;1935年11月,"冀东事变"发生后,昌黎成为由日本侵略者嗾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州成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县,1938年又改属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辖制下的河北省冀东道.在抗日战争的中期和后期,昌黎县的山区,沿海,沿河和一些平原地区,相继被开辟成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与卢龙,迁安,抚宁,丰润,临榆,乐亭等县先后建立了迁卢抚昌(后改建为卢抚昌),丰滦昌乐,临抚昌,昌乐,抚昌等抗日联合县.1945年9月,昌黎县民主政府在姜各庄成立,属在解放区建立的冀东区行署第十三专员公署辖管;1945年11月,由国民党把持的国民政府在昌黎县城恢复了旧有统治.1948年9月,昌黎县全境解放;同年11月,昌黎县城被建为昌黎市,成为冀东区行署第十二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6月,昌黎市建置撤销,并入昌黎县,县城改设为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昌黎县划属唐山专区,昌黎城关成为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员公署驻地,变成了唐山专区的首城.新中国成立后,昌黎县的滦河彼岸地区全部划入乐亭县辖境,西北部的主要丘陵地带划属卢龙县管辖;县城依然为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员公署驻地,直至1958年4月唐山市,秦皇岛市划属唐山专区,地委和专署迁到唐山市区为止.1958年11月,卢龙县大部分地区和抚宁县洋河以西地区并入昌黎县,昌黎县成为唐山市与秦皇岛市之间独一无二的大县.1960年4月,唐山专区撤销,昌黎县改属唐山市.1961年5月,唐山专区复设;同年7月,卢龙,抚宁两县重新设置,昌黎县恢复原区域,仍属唐山专区管辖.1970年,唐山专区改称唐山地区;1983年5月,唐山地区被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昌黎县与卢龙县,抚宁县和原承德地区的青龙县一起划归秦皇岛市管辖.1984年5月,秦皇岛市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为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8年3月,国务院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范围,确定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昌黎县名列其中,由此成为向整个世界敞开门户的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县.现在,经过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洗礼,地处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冀东经济走廊显要位置的昌黎,正在向建设一个具备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雏形的,经济繁荣,生态优良,旅游发达,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奋力迈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历史的昌黎,不愧为祖国北方的一块富饶美丽的宝地.天造地设的秀美山川山峻,海阔,河长,湖美,川平,在一个121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能够有如此秀美的天造地设的山川,是昌黎的独到之处.在方圆仅仅百里的范围之内,一个地方能够拥有这样丰满,多彩的地形地貌,这不仅在祖国北方的沿海地区少有,即便是在全国的整个大陆地区也属罕见.昌黎秀美山川的成因据考察,有着如此秀美山川的昌黎县境的地质基础十分古老.大概在距今约36.5亿年至20.5亿年的地球童年期——太古代,如今的昌黎县境的基底岩系就已基本构成了.到了距今约17亿年至6亿年的地球少年期——震旦亚代,中国的古陆地下沉,海水从浩瀚的南方古海滚滚而来,淹没了北京,天津等地,仅剩下昌黎附近的山海关一带像个孤岛挺立.历经在地史上被称为"吕梁运动"的地壳褶皱运动的洗礼,昌黎在那时极可能地处的是华北地台的燕山沉降带与山海关古陆的边缘部位.在距今约2.25亿年至7千万年的中生代,特别是在距今约1.95亿年至1.37亿年的中生代第二纪——侏罗纪,历经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及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的燕山运动,在昌黎一带形成了奇险,挺拔的碣石山群峰,并逐渐构成了现今的海陆分布与秀美的山川形势. 昌黎县境的大地构造,依地质力学学说,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其中二级构造以宁河至昌黎断裂为界,北部属燕山沉降带,东南部属华北坳陷区;三级构造属山海关隆起,含昌黎凸起及姜各庄(在昌黎县城南偏西28.5公里处,原属昌黎,今属乐亭)凸起两个四级构造.昌黎及其邻近地区带长期处于侵蚀-剥蚀状态,既是古陆,也是燕山运动以来的一个继承性隆起.昌黎县境的地质基底岩系,由太古代的被地质学家称为单塔子群的太古界地层构成,分布有麻粒岩,片麻岩,超基性岩,早期花岗岩等,现已大部变成混合岩,并多被平原第四系地层覆盖. 昌黎县境的地层出露部分,几乎遗有太古代至今的主要地层变化痕迹.在县境西部靠近滦河的龙山地带,有小面积的前震旦系地层出露,主要以长城群石英岩及高于庄组石灰岩,以角度不整合形式覆盖在古老的变质岩上.古生代的寒武系(距今约5.7亿年至5亿年)地层在县境西部滦河沿岸的朱各庄附近的武山一带稍有出露,其下部为浅绿色薄层页岩及鲕(ãr)状灰岩,上部以竹叶状灰岩为主,间夹薄层灰岩及页岩;奥陶系(距今约5亿年至4.4亿年)地层在武山一带亦有出露,与寒武系地层为连续沉积,下层为薄层灰岩,间夹少量页岩,上层为厚层石灰岩,质纯性脆.中生代的侏罗系地层出露在县境东北部的樵夫山一带,其岩性以安山岩为主,覆盖在古老的混合岩,花岗岩上面,层次并不那么明显,与前震旦系混合岩为不整合接触;白垩(yà)系(距今约1.37亿年至0.67亿年)地层在县境西部的部分地域被新生界地层覆盖,无出露.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约0.67亿年至250万年)地层在境内出露不多,第四纪(从距今约250万年开始至当代)地层在境内平原,山地及河床两旁均相当发育.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统(约从250万年前延至1.5万年前)地层以洪波相分布于碣石山等山麓边缘,主要由角砾与黄土状粉沙粘土混合堆积及角砾石堆积物组成,在地貌上形成了一些陡壁.全新统(约从1.5万年前起至现在)地层主要为冲洪积相,浅海相,河流冲积相及风成沙相沉积,按区域分布在县境的平原,丘陵,以及海岸,海滩,河滩等地.全新统地层的冲洪积相,广布于昌黎县境的平原及丘陵地带,主要堆积物为棕色含小砾石亚粘土,灰黄色含沙亚粘土,灰黑色含沙粘土,夹黑色腐植粘土及不稳定的泥煤薄层,与更新统地层为河槽式平行不整合镶嵌接触;浅海相主要分布于海岸前沿及海滩,为海湾沉积相,岩性稳定,结构均一,重矿物成分多为角闪石,绿帘石以及褐铁,磁铁,云母,锆(gào)石等;河流冲积相为现代河床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滦河,饮马河等河床及其入海处的河漫滩;风成沙相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一致,延绵连续,横遮海岸,在平原地带也略有零星分布,主要堆积物为灰白色及黄灰色中,细粒沙,有明显的风成交错层理,其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及钾长石,稍含斜长石及钙质贝壳碎片,重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门石,绿帘石,磁铁,褐铁,以及石榴石,锆石,磷灰石和云母等.在滨海地带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堆积中,不同部位的粒度分布有着一定的区别,总的趋向是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细,各沙丘的迎风坡顶端粒度较粗,两侧粒度较细,并常见与季风风向相一致的风成交错层理.此外,在昌黎县城东南及城西的龙家店到晒甲坨一带的第四系岩性为亚粘土,亚沙土和沙互层,在埋深30至45米处有一层8米到20米厚而稳定的亚粘土层,为第四系热水层的盖层,其下的沙砾石和基岩风化带成为第四系热水层,蕴含有比较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由于经过无数次大的地质变化,昌黎县境内的岩浆岩比较发育,以前震旦纪及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的表现最为强烈.据地质部门勘察,在前震旦纪的岩浆活动期,包括今昌黎县境在内的燕山南麓地区曾受到两次大的岩浆侵入,岩体的分布与东西向断裂延伸方向一致,主要为后来变成混合岩的中酸性岩类的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片岩,角闪闪长岩等,现已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中生代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以侏罗纪最为强烈,波及范围最广,晚侏罗世侵入岩以昌黎城北的碣石山斑状花岗岩体最为典型,其边缘相为花岗岩,附加相为细粒花岗岩;其轴向为北北西,延伸约有20公里,分布在昌黎和卢龙,抚宁三县境界,周围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局部地段可见侵入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黑云母变粒岩中.昌黎县境东北部的樵夫山一带有安山岩喷出,境北又有石英正长斑岩喷出,在城西的十里铺一带还有霓辉钠长混合岩出现.多地层变化和比较发育的岩浆岩,给昌黎县境带来了比较丰富的矿藏.境内的山地,海边和平原地层蕴藏有储量不一的铁,锰,铜,钼,铅和石英,石英沙,长石,粘土,草煤等矿物,并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花岗岩,石灰岩和沙土等.其中主要分布在碣石山地的花岗岩储量约83亿立方米,具备开采条件的有5亿立方米;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武山一带,储量约2114万吨.历经数十亿年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昌黎县境最终变成了一个依山面海,挟湖带河的形胜之地. 昌黎县境大致以京哈铁路为界,铁路以南地区除有一部分山前平原,大部属于滨海平原,为华北平原东北边缘的组成部分;铁路以北地区主要为丘陵山地,系燕山山脉的东南一隅.境内在山,海,河,湖之间夹成的堆积平原,自渤海沿岸向北,向西逐渐抬升,约至50米等高线处,山峰突兀而起,宛如屏障,且有丘陵错布其间;境内的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倾斜之势.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碣石山昌黎县境的山峦,依成因分类属于构造剥蚀山地,为燕山运动隆起在其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由占地较广的碣石山地和西部的武山及龙山一带的丘陵组成.位于昌黎城北的碣石山,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为燕山山脉伸向东南海边的余脉,南北长近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界;其山石主要为花岗岩,占地面积约320平方公里,为秦皇岛市西部偏南临海地区的主要山地.碣石山由近百座颠连起伏的峰峦组成,在数十里范围之内,岭岭相携,峰峰偎依,显得颇有气势.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位于昌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海拔695.1米,为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其顶尖由两座南北并立的连体峰峦组成,远望颇似一方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山因此而得名.基于此,碣石山也为主峰仙台顶的专称.碣石山大体由三道东西横列的奇峰险隘组成.与仙台顶颠连的锯齿崖(又名"翠屏山",居其西),五峰山(分东,西五峰山,居其东)等山峰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为昌黎县城的一道异常险峻的天然屏障.另外两道也大体为呈屏障形的峰群,中为老绝顶(海拔590.7米,位于昌黎县城西北偏北9公里)和跑马岭,老墩台,冠座顶(海拔502米,在卢龙县境)等山峰组成;北为免儿山(海拔571米,在抚宁县境),东城子(海拔489.4米,在卢龙县境)等山峰组成.兔儿山与黑峰山(海拔238米,在抚宁县境)之间的峡谷,系古代有名的"碣石道",现为北京至秦皇岛的京秦铁路和北京至哈尔滨的102国道的通行之地.此外,在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地东部,由老虎山(由东,西颠连的两座山峰组成,东峰海拔302米,西峰海拔181.7米,在昌黎县城东北偏南8.6公里处),尖山(海拔283米,在昌黎县城东北偏北10.2公里处),乱砟山(在昌黎县城东北偏北9.5公里处)等峰峦组成的"联峰山"和居南的樵夫山(海拔211.9米,在昌黎县城东北偏南10.2公里处,其山南麓即为205国道和京哈铁路并行穿越之地)构成的组峰,大体呈南北走向,形成了昌黎县东北部的又一道天造地设的屏峰障岭.在碣石山西南的京哈铁路九龙山车站北侧(昌黎县城西偏北14公里处),散落有碣石山的一道余脉,以颠连起伏的坡岭有9个山头,长约四五里的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体似"龙",得名"九龙山". 九龙山靠近京哈铁路的前3座峰峦稍高,海拔分别为81.5米,85米,82米.九龙山尽管不算高,也不算险,但在九龙山车站所在地安山镇一带,显得亦颇有气韵.在九龙山以西的石门镇(在昌黎县城西26公里处,原属昌黎,今属卢龙县境)一带,崛起有六音山(海拔292.6米),书院山,东拉虎山和长山等山峦,形成了昌黎县西部偏北境外地区的大片丘陵地带.与长山等山峦颠连的武山,别名"五山",在昌黎县城西偏北32公里处的滦河东岸,海拔287米,山岩以可制造水泥的石灰岩为主,多年来为昌黎和卢龙两县主要的水泥原料产地.在昌黎县西部的京哈铁路以南地区,有两座紧邻铁路的峰峦,一为呈椭圆形的团山,一为呈长线形的龙山.团山在昌黎县城西23公里处,孤零零地耸立在京哈铁路之南,海拔114.7米,以形似面团而名.龙山在昌黎县城西28公里处的滦河东岸,海拔141.2米,系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长约五六里的丘陵,以形似一条巨龙扑向大海而名.在龙山南端的陡崖之上,曾建有古刹龙翔寺(现为龙山小学校园),寺院之西偏南曾耸立有矗矗高出的龙翔寺塔(1956年拆除).龙山龙翔寺塔与滦河西岸的滦县岩山文峰塔,隔着宽阔的滦河遥相对应,曾为一方之奇观妙景.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地和武山,龙山一带的丘陵,地势较高的峰峦岗地,山岩多裸露无遗,植被稀少,富有的是花岗岩,或石灰石;而在山地和丘陵地带的谷地低岗,淤积着大量褐土及棕壤等,植被均比较茂密,多为林果产区.主峰仙台顶在昌黎县北境的碣石山,是我国古代名山之一,也是如今的秦皇岛地区远古文化的象征.按"碣石"之本义,当为作标之石,并呈圆柱形."碣",字本从木,通楬橥之"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辞源》合订本第1222页)."楬",在春秋时专指作标志用的小木桩,即作标之木.《周礼·秋官·蜡氏》记有:"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 郑学的代表人物,东汉经学家郑玄,引述郑司农(即东汉经学家郑众,史称其与其父郑兴为"前郑")语注曰:"楬,欲令其帜取之,今时楬橥是也."由此可知,"碣"字之所以产生,是取"楬"之义,专指作标之石.也正因"碣"字本义在"楬",到汉朝时用其形容山石时,产生了独立高耸之义,并引申为标识(《汉书·扬雄传》有"碣以崇山"句,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注:"碣,山特立貌.");东汉许慎在著《说文》时,明确释"碣石"为"特立之石",并云"东海有碣石山".追本寻源,不难得知,碣石山的基本定义应为形貌似"碣"之山,其山石独立高耸,特立一地,可作标识.有关碣石山的记载,始见于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在首山为"太行之山"的"北次三经"结尾部分记云:"又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这段记载表明在远古时的民间传说中,坐落在群山尽北处的碣石山是很神奇的,不仅山青石碧,而且有美丽的玉石出产.《禹贡》在记冀州的入贡之道时云:"……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这显然是在说远古时的碣石山似楬插于海岸,为东北进贡的少数民族"岛夷"(一说为"鸟夷")乘舟遵海入河(指古黄河口,时在今天津一带)转航时必望的航标;此外,《禹贡》在记"导岍及岐"之北中国山脉走势时云:"导岍(qi ān)及岐……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一记述则又表明古代的碣石山是与"太行","恒山"等古代有名的大山脉络相联,形势相应的,系山之尽头海之畔的重要标志.《禹贡》记载的"碣石",指的明显是渤海北岸的一座特出的大山,并非海边或海中的礁石,更非远离"太行","恒山"等古代大山的鲁北一座海拔60多米的孤零零的小山峁.而与古人这些记载名实相符的,惟有坐落在今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在这一带近海平原,再也没有别的山峰可与之相混.长期以来,碣石山地当中原与辽东的交通冲要,不仅为山之尽头海之畔的标志,而且是古今重要的地望航标.时至今日,昌黎,抚宁,秦皇岛,山海关和乐亭,滦南一带的渔民出海打鱼,仍常以碣石山为航海标志,其主峰在海中矗矗高出,神奇无比,完全可以作禹贡时代的转航之标准.早在唐朝,就有人认定这座山就是古碣石山.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唐朝初期有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注河北道之名山"碣石"时云:"碣石在平州东,离海三十里.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 可见,昌黎碣石山被认定为"古碣石"是由来已久的.这就难怪历代正史的地理志多传承有序,把碣石山记载在今昌黎。

牡丹江优秀导游词

牡丹江优秀导游词

牡丹江优秀导游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牡丹江优秀导游词牡丹江优秀导游词(5篇)感受历史沧桑的厚重气息;还可以享受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和文化,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

汉中,名号始建于战国时期

汉中,名号始建于战国时期

汉中,名号始建于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汉中地区归楚国所有,那时楚齐联盟,秦无隙可乘,就派张仪使楚,破坏楚与齐的同盟,谎称秦答应送与楚六百里土地,等楚与齐关系破裂,到秦索取土地时,张仪辩称当初所许是六里,楚大怒而伐秦,因缺少联盟大败而归,秦因之取了楚大片土地,在秦巴山地区取地八百里置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汉中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北倚秦岭,南靠巴山,周遭群山环绕,腹地汉江横贯,成就了千里川地,万亩粮仓,因而有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之称。

在历史上一直是著名的粮仓及屯兵立业之地,产生出众多的王侯将相及天下明典,被称为“帝王兴业之地”,尤以两汉三国为重。

如汉高祖刘邦,最初就是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并以此为基地,静观天下,厉兵秣马,先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四百多年的宏伟帝业,创建了汉朝,并因大汉王朝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而被称为汉族,自此、汉人、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东汉末,诸侯割据,张鲁据此自称汉中王而长达二十来年,后来汉中成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进占此地自立为汉中王,进而称帝于蜀汉。

一代名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归葬定军山下。

蜀汉五虎上将马超葬于勉县,张飞封地在西乡,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在城固、东汉班超的食采之邑在西乡境内,洋县是发明造纸术的蔡伦的封地和葬地,汉初三杰张良归隐于留坝县内的紫柏山下。

还有曹操,韩信、萧何,赵云,姜维等等帝王将相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也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汉中自然生态良好,处于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之中,又有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的滋养,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山水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

境内山光秀丽,物产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尤以洋县的朱鹮及佛坪的大熊猫为最。

观看史话新疆观后感

观看史话新疆观后感

观看史话新疆观后感
《史话新疆》是一部介绍新疆历史文化的纪录片,对于我这个对
新疆了解不多的人来说,观看后有很多收获和感想。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新疆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从新疆是“中国
多元文化交汇的重镇”开始,引出了新疆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

接着,叙述了新疆历史上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比如汉代的汉武帝西征、唐代的安西四镇、清朝的新疆建省、中华民国的维吾尔革命等等。

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新疆的历史文
化底蕴。

除了历史,纪录片还介绍了新疆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我特别
喜欢看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和舞蹈,还有古
老的石窟和城堡遗址等等。

这些都展示了新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
民族特色,也让我更加想去新疆旅游,亲身感受这些美丽的风景和文化。

但是,纪录片也提及了新疆目前的一些问题,比如恐怖主义和极
端思想的破坏,也让我不禁感到担忧。

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才
能保护好新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团结。

总的来说,观看《史话新疆》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新疆,除了
感叹它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期待着走进这片美丽的土地,
见识它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风土人情。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

《中国旅游文化》之我见烟花三月,春色撩人,清明短假却禁锢不住我们放飞的心。

相信不少同学都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去寻找自己梦中的诗意江南了。

旅游归来,劳累的是身体,快乐的却是内心!看着用相机拍制下来的唯美自然风光,心又一次被大自然的纯净所感染;看着用相机拍制下来的各种风味小吃,嘴儿又馋馋的,心又一次被热情好客的农家人儿所牵动;看着用相机拍制下来的种种欢笑,心儿又飘飘然然,忆起当时的简单小幸福……我是个血液里有着流浪细胞的孩子,走一走看到山水,融入自然就感觉知足快乐。

这次本地自助游让我感受到了小家碧玉的江南婉约,还有浓郁厚重的人文底蕴。

于是,归来后我就开始关注旅游文化。

下面我就分享下《中国旅游文化》带给我的新认知。

旅游文化含义:它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的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

旅游文化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和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对于中国的旅游文化,我们要从多个视角来看。

大家都知道我们蔚蓝色星球上最辽阔的一块土地被称为欧亚大陆,我们中国就在欧亚大陆东侧。

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地形地貌多样,物产繁富,这一恢弘地理环境构成了我国独特自然景观的基础;同时,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延续下去的国家,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又奠定了独特人文景观的基础。

也就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具有垄断性。

世界旅游组织进行专题研讨后形成结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最大旅游目的地,同时到2020年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输出国之一,居世界第四位。

中华文化为世界所仰慕,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延续性和源远流长;系统性和多元一统性;丰富性和博大精深。

中国旅游文化史话:中国旅游文化的孕育期——蒙昧时代;奠基期——过渡时代;成熟期——封建文明时代;转型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

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探析何社林(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 432000 xtnuhsl@)摘要:神话虽然具有超现实色彩,但它保留了一些古人观察和反思的方法。

我国古代神话资源繁盛,不少神话蕴藏着丰富的旅行因子,是先民旅途中所思、所想、所求的反映,也是他们旅行经验的总结,。

本文以一些众人熟悉的神话为例,对古代人们的旅行观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神话旅行因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佛道文化盛行的中国,神话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极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人们追行仙踪。

不仅如此,神话还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过程的起点,它是原始先民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证明。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相当繁盛,不少神话蕴藏着丰富的旅行因子,折射了那时的旅行观念。

本文以三则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为例,对古代神话中的旅行因子进行了探析。

1 神话的本质神话,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仙、神灵、神怪、神鬼、神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神,故事的情节往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

生活常识显示,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神。

因此,在探讨神话的本质时,不少学者认为,神话是变了形的远古史话,是蒙昧历史事件的记录,不过由于时代久远,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不自觉的夸大、歪曲和神圣化,使之成为神奇故事。

这种见解有一定的道理。

德国考古学家亨利·施里曼在19世纪晚期就曾根据古希腊神话,找到荷马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亚城,后来他在希腊南部找到了迈锡尼城。

把神话当成人类远古史话,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却并不能解释纷纭复杂的神话,特别是一些原始朴野的神话。

于是有学者持“神话自然说”,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1]每一则神话都是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核心,通过想象将自然现象人格化。

如象“女娲补天”类的神话。

也有学者从神话的功能出发,认为神话不是只供说一说的空泛故事,而是在原始人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

成都导游词

成都导游词

成都当代风貌有关成都的历史和发展的史话,我们就说到这里。

让我再为大家说说今日成都的现状。

作为第一批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突出的是“蜀汉文化”、“熊猫故乡”、“天府风光”三大特色。

下面,请让我分别简述一下:成都是蜀汉文化的发源地。

蜀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江堰芒城、温江县鱼凫城、郫县三道堰、新津龙马古城和附近的广汉三星堆等遗址说明,蜀汉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成都作为数代古蜀王朝的都城和四川地区的首府,23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宏伟,效益长远,被誉为“独奇千古的天府银河”她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

还有三国遗迹武侯祠、杜甫草堂、宗教文物更加不胜枚举、今日成都今日成都,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宁又繁荣,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大好形势下,正扬起风帆,向着现代化的大都市目标迈进。

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

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

全世界最大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建在成都。

成都动物园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城市动物园。

到成都旅游您不但可以了解到大熊猫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与大熊猫有关的背景和文化。

天府风光川戏、听那委婉动听的高腔,看那变幻莫测的“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技表演;四川茶馆的特殊氛围,盖碗茶具和高超的掺茶技艺,会使您感受到浓浓的成都茶文化的气息;成都是正宗川菜发祥地,川菜馆遍布全市,品味正宗;成都小吃“驰名中外,品种繁多。

色鲜味佳,物美价廉,担担面、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园、韩包子、夫妻肺片等都是成都“小吃”的传统名品,而近年崛起的“火锅”正后来居上,风靡一时。

总之一句话,“吃在成都、玩在成都、游在成都”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共识。

购物天堂春熙路春熙路就是集养眼、美食、便利、休憩、人气、商业等特点于一体的繁华街市。

商业街,今天已经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从多方面延伸着她的影响力。

它是成都的时尚公告牌,一个世纪的商业人气和成都美女都流经这里;它是成都的流行文化站,全国的街头潮流和品牌在这里跳动着同一脉搏。

【园林史话】留园的“旧影”与“新貌”集萃(上)

【园林史话】留园的“旧影”与“新貌”集萃(上)

【园林史话】留园的“旧影”与“新貌”集萃(上)01苏州古典园林留园,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以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样,是我国首批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12月4日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5级旅游景区”,标志着留园成为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

1873年盛宣怀与父亲盛康“合资”买下了留园。

这在1884年秋冬之际在盛宣怀与日本人冈千仞的一次笔谈中就有说明:“是园本属刘氏(注一:留园前主人刘恕,字蓉峰),乱后弟购葺之,改名留园,取劫后遗留之意(在太平军攻占苏州及至撤离苏州这段时间里能够保留下来)”[参看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

但是清代文人俞樾在《留园记》中则说:“至光绪二年(1876年),为昆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我们认为,可能是盛家父子于1873年购买,经过数年修葺并且扩大、增加了一些景点,于1876年(光绪二年)正式完工的,俞樾应当是受盛宣怀邀请,观赏了修复后的留园,心中有感才作了《留园记》(此文撰写于光绪二年)。

否则,留园按照盛家父子意图修缮、增景,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在购得当年完工,是很难做到的。

留园旧主盛宣怀留园以布局精致合理,建筑比例得当,景观植物错落有致,人文底蕴深厚而名扬海内。

历经百年沧桑,过去的留园是什么模样,或许一些年轻的行家与读者未必能亲眼目睹。

我们通过多年的收集,积累了部分老照片,并在与老照片中景物大致相同的方位拍摄了一些新的照片以作对比,观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照片收集的过程中得到了苏州留园管理处、苏州园林档案馆等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亲朋好友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说明的是,新照片全部为本文作者拍摄,但是老照片与明信片除国人拍摄的以外,还有外国人所拍摄出版发行的作品。

但是这些照片的作者虽然被标明是外籍人士,也不排除有些照片是引用中国人的摄影作品。

故宫史话的故事

故宫史话的故事

故宫史话的故事《故宫那些事儿》故宫啊,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地方,只要一提起它,大家脑海里立马就能浮现出那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模样。

作为咱中国的瑰宝,故宫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啦。

我第一次去故宫的时候,那心情,简直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

眼睛都不够使了,一会儿瞅瞅这个宫殿,一会儿看看那个屋檐,感觉处处都透着神秘和威严。

走在那长长的宫墙之间,我就忍不住幻想,这要是穿越回古代,咱是不是也能在这宫里经历一番风起云涌啊。

要说这故宫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肯定得是那些宫殿啦。

什么乾清宫、坤宁宫、太和殿,名字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每个宫殿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故事。

我就想啊,这古代的皇帝和娘娘们每天在这么豪华的地方住着,是不是都美得不行啊。

可转念又一想,他们也不自由啊,这规矩多得吓人,估计连打个哈欠都得小心翼翼的,也挺累得慌。

故宫里的那些文物也是一绝。

一个个精美的瓷器、书画,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手艺。

我看着那些文物就在想,这得花费多少心血和时间才能做出来啊。

咱现代人虽然科技发达了,但是有些东西还真比不上古人做得精细。

还有故宫的那些传说,什么珍妃井啊,晚上有宫女出没啊之类的,听起来可玄乎了。

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就是觉得特别有意思。

每次给别人讲这些故事的时候,都能把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其实故宫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更是咱们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

它就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默默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每次去故宫,我都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过去,体验了一把古代的生活。

虽然咱现在过不上那种皇宫里的日子,但是能感受感受也是很不错的呀。

总之,故宫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充满了故事和魅力。

我觉得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应该去好好看看,感受一下咱老祖宗的厉害,也顺便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宝贝,咱可得好好珍惜,把它一直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史话“旅游”一词始见于南朝梁诗人沈约的《悲哉行》。

其诗云:“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

一朝阻旧国,刀里隔良辰。

“迨至唐代,“旅游”一词开始大量也现于诗文中,如王勃的“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张籍的“过岭万八里,旅游经此稀”;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等等。

可见,古代的“旅游”已蕴含旅行游览之义。

一、先秦——由神本旅游走向人本旅游1.旅游形式(1)帝王巡游:当黄帝政权稳固,被尊为黄帝时,就开始“旁行天下”了。

为此,他发明了舟车,使旅行更为方便。

安徽的黔山因黄帝的游玩驻留而被称为“黄山”。

继黄帝之后,尧、舜、禹个个都是旅游爱好者。

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揽。

故祀以为祖神”,修成为了古人心中的旅游之神,古人每当外出旅游时,都要先祭祀祖神,是为祖道,或祖饯。

尧去西方拜见西王母,此后到西方拜见西王母成为了华夏帝王的西游情结,只要有可能都要做昆仑游。

舜死于“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

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致使湘竹泪迹斑斑,史称湘妃竹。

夏朝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整天耽于游猎。

继位两年后的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旬不归,且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

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权。

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周朝开始,“巡狩”成为一种制度。

周代昭王姬瑕及其子穆王姬满,其孙历王姬胡、历王儿子姬静,幽王宫涅,个个是旅游爱好者。

(2)游学----孔子携弟子游学。

有着高尚文化情操的、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与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人,在审视大自然的过程中,不忘寻觅大好河山中蕴藏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山水比德说)。

寓教于游。

(3)游说----孔子、孟子。

孔子在鲁国惨淡经营几十年,当上了司空、司寇,本想能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谁知齐国使了个奸计,80个美女,120匹好马,把鲁定公弄得晕晕乎乎,早不把孔子放在心中。

孔子一怒之下,“道不合不与为谋”,于是带上弟子周游列国。

2.孔子旅游观近游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重人伦、当孝子。

孔子提倡郊游,将郊游看做是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生活方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山水比德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主张游山观水,用山水比喻象征人的道德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色彩。

山水比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因而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

由孔子所总结的欣赏自然美的传统,代代相续,流传至今。

欣赏,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

构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

3. 老庄的道法自然游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先哲们认为,道法自然,美在自然,天放而成,天机独得。

旅游就是人们投身于大自然中,获得悠然自得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与自由,并认为这种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美。

天地自然之美是客观存在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一方面,他还原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本来地位,其次它奠定了中华民族自然审美意识的主要原则,即崇尚朴素、淡雅和自然。

三是自然说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态度对保护自然资源和旅游环境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老庄自然游的审美观使旅游变得更轻快、烂漫,更富有朝气和活力。

4. 庄子的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现实中的旅游是不自由的,他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自由的旅游不是真正的旅游,真正的旅游应该是“神与物游”、“逍遥之游”:具有自由性和非功利性,雀跃而游,不知所求。

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借旅游寄托自己的理想,将现实与虚幻结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美好境界。

二、秦汉时期的壮游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道路的扩展,由皇帝巡游带动,旅游呈现出多元开放之特色。

1. 官道的兴盛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空前庞大的帝国,保证皇权能及时触及每一个角落,秦始皇先自己西北试游一次,发现交通阻赛,原六国道路各不相接,大小不一,关隘重重。

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天下“车同轨”,一方面拆除各处的关隘险阻,修筑道路,不惜倾全国之力,先后以咸阳为中心,修“驰道”两条,一条向东直达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

路的质量标准极高(路宽70米,中间为御道,两边为人行道,道编植树,每5公里设一亭,食宿邮传设施皆配套建成)。

后又从咸阳向西北到九原(今包头)修“直道”,全程约800公里。

在通往西南的方向上修有“五尺道”,抵达云南曲靖。

南向则于岭南修“新道”四条。

另外,秦始皇还修了“灵渠”水路,沟通长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2. 皇帝巡游秦始皇继承周朝的“巡狩”制度,巡游天下成为他在位12年中耗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件国家大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从齐鲁儒生那里拣来“封禅学说”,带领三万人的封禅队伍,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一路东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到泰山脚下,凿山开道,摆开仪仗,轰轰烈烈地登上泰山山顶去祭祀上帝,是为“封”,在泰山脚下祭祀地,是为“禅”,表示自己出自于“天命”。

秦始皇称帝的第二年,便开始巡游,先后共进行5次远途巡游。

勒石记功,立石歌颂自己的功德,泰山五大夫松亭;奠定封禅制度;开辟海上巡游(徐福出海寻求仙丹,现有没有找到,倒是开辟了中国到日本的航路,对中国后世海上旅行影响颇大)。

秦始皇一生不知疲劳的巡游,开启了旅游壮阔豪放的时代风格,而他自己最终也是死在旅途上,与一车臭鱼一起拉回了咸阳。

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共巡游30次。

泰山无字碑。

开辟了许多道路,为旅游设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立石刻碑,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提升了巡游地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访古思幽旅游的基础。

3. 其他形式的旅游出使西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历时12年,达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第二次到达中亚。

为丝绸之路做好铺垫。

班超,投笔从戎,为恢复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受汉明帝之命,率36名随从出使西域,以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果断,袭击匈奴使者100多人,经过30余年的努力消除匈奴的干扰,挫败匈奴对南道各国的控制,使之尽归于汉,重新恢复丝绸之路。

商贸旅行:丝绸之路。

全长1000多公里,设立有驿站,备有马车、骆驼供行人使用。

学术行游:《史记》,是中国修学旅游的象征。

司马迁为了写一部真实可信的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决定出外旅行,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

(今天的研学活动类似于此)三、魏晋南北朝“以形媚道、澄怀味象”性情游魏晋南北朝是个360年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对抗现实,不得不寻求一条精神出路:把灵魂放逐于自然山水的旅游活动中。

南朝宗炳提出“以形媚道”,其核心在于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而这种有形的自然形势之美是来源于无形的“自然之道”。

儒家的山水比德说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的线条、形体、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

而以形媚道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

“澄怀”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应该具有纯洁的审美心理,应有清虚淡泊的内心境界,排除一切杂念;“味象”是人们在澄怀的前提下的一种审美手段,即观察形象、感受形象、鉴赏形象、描募形象,“味象”境界的高低是与澄怀的素质修养有直接关系的。

1. 玄游、仙游、释游新型旅游的兴起(1)玄游:追求在山水之中寻求哲理。

玄,本来是指道家精深奥妙的哲理。

语出《劳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后来,人们把魏晋时申王弼、郭象等人倡导的以老庄思想为本的哲学称之为玄学。

玄学论有无,折名理,主清净,重自然,强调万物一体,师友造化。

当时的文人,不管出身势族或寒门,皆漠视俗务,清谈玄虚,适意自然,钟情山水,形成了一种诣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览山水的风尚,这种旅游就称为玄游。

“向谁求取玄元理,多拜名山作法师”道出玄游的奥妙所在。

当时曹氏当权,为政治需要和自身的文学爱好,也搞了些用人唯贤的政策,天下文人雅士于是纷纷云集在曹氏父子旗下。

无奈政治风云变幻,天下大势统归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对曹氏集团及其附庸的文人雅士大开杀戒。

这些文人雅士于是个个学乖,坐而论道,闭口不谈政治,不谈人事,请谈玄虚之风云而生。

玄游实际上成了一些人逃避现实的借口,在政治失意、精神空虚、思想痛苦之中,转向自然山水去抒发感情,寻找平衡,与田园郊野为友,并从中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安抚人生、陶冶性情,成天讲潇洒,标榜清高(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装腔作势,以参政为俗,以随俗为耻。

玄游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由于当权的司马家族党同伐异,弄得正直的官吏和读书人朝不保夕,处境十分险恶,他们思慕老庄,研究玄学,日以玄谈为荣,以玄游为尚,以山水为友。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名闻遐迩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淘等,年轻时相见恨晚,常常千里相聚会,联诀出游,于碧绿幽静竹林里肆意酣畅,热中玄谈。

陶渊明谢灵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玄游家)王羲之(首创兰亭游集,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玄游集会)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

玄游,山水已不仅是一种物质,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由,一种精神,一种适宜适性的格调,以游历山水吟诗、作画、悟道为名,去寻求自由、潇洒、清雅、脱俗,开始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领略山水之美,进入了中国美学史上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阶段。

(2)释游:即佛游,因佛教创始人是释家牟尼,所以称为释游。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宗教的畸形发展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在现实中看不到出路的人,往往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与平衡。

释游是一种为传经、取经或居静修行、坐谈佛理或朝拜佛陀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在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兵荒马乱、苦海无边,佛教以其大慈大悲、普济众生、因果报应的教义赢得了各层次人群的信仰,释游因之盛行。

释游有两种形式,一是为传经、取经开展的中外修学旅游,代表人物有佛图澄、鸠摩罗什、达摩、朱士行、法显。

二是居静休闲、清谈佛理而开展的山水旅游。

代表人物有于法兰、支道林、释道安、慧远等。

(3)仙游:是人们追求成仙而辗转奇山异水的一种旅游活动。

仙游的产生与道教密切相关。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养气服食,二是仙人点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