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内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篇1《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内容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他为了个人理想努力过、挣扎过,抗争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买车的曲折过程中,主人公祥子人性及心理发生异化,向我们展现了其唏嘘可叹的悲剧命运,而促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原因则是小说极力体现的,本文主要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思考与深度解析。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社会环境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骆驼祥子》是其最具代表力的作品之一,艺术成就卓越,思想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作品主要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最初,祥子以积极进取、充满生气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淳朴忠厚、勤劳善良,有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是他的最大梦想,并且为了这个梦想一直努力,但是,现实生活残酷无情,几经波折后,祥子在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车的同时,美好品质也逐渐丧失,最终成为一个无业游民,如行尸走肉一般生存。
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根本上说,病态社会产生病态的人,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病态与个人的病态[1]。
一.时代注定的悲剧命运《骆驼祥子》中作者的意图明显,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所注定的社会悲剧。
小说于1936——1937年发表,揭示贫苦人民生活,描写底层人民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因此,包围祥子的是强大凶险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作品的悲剧效果,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种架势,即强汉对阵。
现实无情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而祥子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他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心地,而且脾性正直、忠厚、朴实、坚韧,这些特点都是他作为一个强汉的典型标记。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他们是那些不起眼的人,默默无闻,小人物。
他们的生活不如一些名人那样辉煌,也没有像富人那样过着奢侈的生活。
他们的工作或许并不起眼,收入也可能不高,但他们仍然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来支撑着自己的家庭。
然而,小人物的生活往往是悲剧的。
他们可能因为贫困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
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太辛苦而身体垮掉,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失去工作。
他们可能因为疾病而负债累累,灰心丧气。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不只是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苦难,还有他们所经历的心理折磨。
他们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是灰暗且没有希望的,可能会痛苦不已。
他们可能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小人物们最大的悲剧是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自己当前的困境。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即使人生再多坎坷和不公,我们也要学会不屈不挠,始终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赚取更多的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
我们也可以寻找其他的乐趣和爱好,来进行舒缓自己被调动的心情。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庭,让家人的爱和温暖充满我们的心房。
小人物的生活或许只是平凡,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存在。
他们应该保持勇气和希望,相信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和成功。
骆驼祥子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作文
骆驼祥子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作文第一篇悲剧《骆驼祥子》读后感《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当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
讲述祥子经过了3年的拼搏奋斗,终于买上了自己的车,但不辛被乱兵抢去;后来在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当一名车夫,但所挣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掉;不仅如此,还被迫与虎妞结婚,但最后,为了给虎妞置办后事,把爱车又卖掉。
三起三落,让他看清自己的处境,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终是不可能的。
祥子对社会失去信心,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
我非常喜欢中国现代着名作家舒庆春笔下的作品。
趁着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饶有兴趣的阅读了《骆驼祥子》。
看后,我浮想联翩,感触多多。
小说,真实的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我不得为祥子的命运所感叹,他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然而这种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
那个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的丑恶面目,也是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矛盾的,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我不得不说,现在的社会虽然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但却又不是那样人性话。
虽然不是当时的旧社会,但也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例如:的撞车事件,李启铭将两名女生撞出十米远,一个证实抢救无效,一个受重伤。
但肇事者李启铭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而李刚只是某个局的副局长。
敢口出狂言,想必是靠着官爸平时作威作福了很久。
这件事和药家鑫事件都应如《西游记》中“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没有后台的都被一棍打死了”的这句话我们深知现代社会还不是很完善,我们把握住今天,积极进取。
我相信,即使社会再怎么黑暗,人生再怎么不如意,努力下去,不抛弃不放弃,美好的未来就会向我们招手,加油!为哀悼旧社会的黑暗,应该为明天努力建设。
第二篇解读《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祥子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的烙印。
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
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作者:潘进福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9期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祥林嫂、柳妈、华老栓、阿Q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的经典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与卑微的命运,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特有的典型形象。
而正是这些形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看到被侮辱、被扭曲的无数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他们痛苦挣扎在黑暗社会里,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着,与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抗争着。
可是他们最终都被这个腐朽的社会所吞噬,走向生命的绝境。
鲁迅先生关注着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探究着这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小者”。
他为这些“弱小者”呐喊,为这些“小人物”抗争。
面对这些“弱小者”的群像,我们发现是他们组成了一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历史,因此探究、归纳、总结这些“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不仅是在探究鲁迅思想,更是对研究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来揭示中国人的“奴性”。
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用小人物的悲剧,深刻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药》中的华老栓夫妇,将儿子的命运寄予在“人血馒头”上,但最终老实、可怜的华老栓夫妇人财两空——儿子一命呜呼!而更可悲的是他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的所谓的“药”,是蘸着为改变他们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鲜血的“血馒头”;《故乡》中的闰土,可以说是中国最底层的农民,艰难、困顿的生活,特别是“多子、饥荒、官、绅、税”,使闰土变得像个“木偶人”,成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行尸走肉。
他对自己童年时的好朋友“迅哥儿”,竟然称起“老爷”来。
生活的极度困苦,扭曲了这个曾经“天真烂漫”的人的纯真的心灵,使他与“迅哥儿”之间形成了一层“厚障壁”;而《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典型的不觉悟者,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车夫祥子的人生悲剧
车夫祥子的人生悲剧
车夫祥子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农村青年,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从
小就受尽了生活的磨难。
为了能够赚钱养家糊口,祥子在乡村小镇当
起了车夫,每天拉着车穿梭在繁华的城市街道间,为他人提供着便利
的交通服务。
然而,祥子的人生却注定了不平凡的命运,他的悲剧从
这里开始。
最初,祥子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抱怨,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善家庭的困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祥子
逐渐感到了生活的不公平和无奈。
他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他所承受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祥子开始慢慢
地变得疲惫和消沉。
祥子的人生悲剧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
他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感觉自己像是一台机器,每天重
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
他开始逃避现实,沉溺于赌博和酗酒之中,希
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忘记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这种逃避并没有改
变他的处境,反而让他越陷越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终,祥子的人生走向了悲剧的终点。
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了所有的
积蓄之后,他彻底绝望了。
他看不到未来,也找不到生存的希望,最
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离世让人唏嘘不已,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在生活的压力和困难面前败下阵来。
车夫祥子的人生悲剧让人深思。
他的故事反映了社会中普通人所面
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
关爱和支持。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不被生活击倒,坚强地活下去。
《外套》中的小人物悲剧与社会批判
《外套》中的小人物悲剧与社会批判《<外套>中的小人物悲剧与社会批判》果戈里的《外套》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小人物命运的悲悯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一个卑微的小公务员,他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一个被社会遗忘和边缘化的小人物。
他工作勤恳、尽职尽责,却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的形象平凡无奇,性格懦弱胆小,在工作中经常受到同事们的嘲笑和欺负。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件新的外套,以抵御寒冷的冬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中也难以实现。
为了能拥有一件新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省吃俭用,积攒了很久的钱。
当他终于穿上新外套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新外套很快就被人抢走了。
这一事件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将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试图通过正常的途径寻求帮助,找回自己的外套,但是他所面对的是冷漠的官僚体制和无情的社会现实。
官员们对他的遭遇漠不关心,互相推诿责任,没有人愿意真正为他主持公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和无能,以及他们对底层人民的漠视和欺压。
果戈里通过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在那个社会中,贫富差距悬殊,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权贵阶层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小人物们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尊严和权利被肆意践踏。
这种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使得像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这样的小人物陷入了无尽的悲剧。
他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没有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在贫困和屈辱中度过一生。
而且,社会的道德沦丧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自私。
在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需要帮助的时候,周围的人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对他加以嘲笑和欺凌。
鲁迅笔下的悲剧,是对小人物的终极关怀
鲁迅笔下的悲剧,是对小人物的终极关怀【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其文学作品中常描绘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人物在鲁迅笔下代表了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展现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与所受到的社会压迫与歧视。
鲁迅也揭示了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承受力与勇气,表现出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揭示,鲁迅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和怜悯,描绘了他对不公与残酷现实的震撼。
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成为鲁迅文学成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小人物的描绘,鲁迅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刻画卷。
【关键词】鲁迅,小人物,悲剧,终极关怀,生存境遇,社会压迫,歧视,承受力,勇气,启示,怜悯,社会底层,文学成就,残酷,不公。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文学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江苏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者。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鲁迅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
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拷问。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以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探讨了社会的扭曲和人性的悲哀。
在鲁迅笔下,小人物往往是无力的弱者,他们在社会底层挣扎求存,却往往遭受欺压和压迫。
鲁迅的作品强调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和怜悯,他通过揭示小人物的命运,呼吁人们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鲁迅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呼吁人们思考和改变现实。
他的作品激励了无数读者反思人生、社会和命运,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认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
1.2 解释小人物在鲁迅笔下的含义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小人物是一种常见的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鸡蛋》中“父亲”的悲剧命运
《 蛋 的 胜 利 》 中 最 为 优 秀 的 一 篇 。 它 以 一 个 男 孩 鸡 忧 郁 的 口吻 讲 述 了 “ 亲 ” 两 次 失 败 的 奋 斗 经 历 父
发和灵感 的作 家还有 斯坦 贝克 、卡森 ・ 麦卡利 锡 以 及弗兰尼 ・ 奥康纳等 等 。安德 森对美 国现代小 说做 出了开创性 的贡 献 ,是 一 大 批 美 国现 代 小 说 “ 巨
Th n v t b lt f Sm a l e I e ia iiy o l Po a o s t t e Tr g c a e - An l ss o ” Fa h rs Tr gc a i F t - a y i f te ” a i
Fa e i e wo d And r o ' T g t n Sh r o e s ns he Eg YANG i g Jn
( o lg J Fo eg tdis C le eo ri n S u e ,Jia ie st ' n Un v ri n y,Gu n z o a g o g 1 6 2,Ch n ) a g h uGu n d n 5 0 3 ia
Ab ta t Th g i neoft b s h r ito s o ewo d An e s n I aks a o t ” f t rs src : e Eg s o he e ts o tfcin fSh r o d ro . t tl b u ahe~ t ald xp re c s f sa ihng wo f i e e in e o e t bls i hi own e s busn s . Thi pa e ie s s p r, fo r m t pe s e tv o he r p c ie f
it n il m ,s h ti c n p o i ea d fe e tv e t n e sa d t i g e tf to . se t i as o t a t a r v d i r n iw o u d r t n h s ra i in f c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艰辛地工作着,时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们的生活如同一场无声的悲剧,在无尽的挣扎中度过。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张小军,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家境贫寒,从小就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
他长得高大健壮,但出生于农村的他,因为家庭的贫困,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能在田间劳作,帮忙种地、收割麦子。
他曾经梦想过要出去闯荡一番,可是家中的穷困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在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
在他十七岁那年,父母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家里的积蓄用于医治,为了能够维持家庭的生活,张小军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
他跋山涉水来到城市,找到了一份苦力的工作,虽然工资微薄,但是他很珍惜,因为那是他挣钱养家的机会。
张小军在城市里过起了水泥工的生活,每天背着一把铁锹,站在地基上劳作,望着高楼大厦的轮廓,他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在城市里,他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仿佛连呼吸都变得艰难起来。
为了家里的生活,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在这样的生活中,张小军遇到了一个女孩,那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叫王小丽。
她对张小军很好,总是给他准备便当,关心他的饮食。
张小军也被这个女孩的单纯和善良所吸引,于是他们便在一起了。
王小丽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虽然家境也很困难,但她总是笑着面对生活,让张小军觉得生活中有了温暖的一角。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小军和王小丽的感情也渐渐加深。
他们在城市里辛勤地工作,为了将来的幸福努力着。
但是命运却给了他们一个重大的打击,王小丽患上了重病,而家里无法承担那样庞大的医药费。
为了救治王小丽,张小军不顾一切地去借钱,只为了能给她治病的机会。
即使借了那么多钱,王小丽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甚至还变得更加严重。
面对生活的折磨,张小军变得越发无奈和茫然,他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泥潭。
在这样的绝望中,他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无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_论舍伍德_省略_小说_鸡蛋_中_父亲_的悲剧命运_杨静
杨静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01632)
摘 要:《鸡蛋》 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讲述了 “父亲” 两次奋 斗却都惨遭失败的悲惨命运。从小人物角度入手,探讨了 “父亲” 的小人物典型性,从 “父亲” 小人物性格、西西弗斯神话与存在主义对 小 人 物 命 运 的 影 射 ,剖 析 了 “父 亲” 这 一 小 人 物 悲 剧 命运的必然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篇优秀的短片小说。 关键词:小人物;悲剧命运;存在主义;西西弗斯神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10)06-0736-04
— 738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9卷 (第6期)2010年
巨 石 向 上 爬 , 结 果 ——— 巨 石 还 是 和 上 次 一 样 , 滚 回 了山底。
“父亲” 两次期望通 过 勤 奋 的 工 作 和 努 力 奋 斗 创业,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他自己反思屡遭失败的 原因是自己 “不 够 开 朗”, 没 能 以 乐 观 进 取 的 态 度 对待生活。但从希腊古老的神话中,从西西弗斯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 “父亲” 这种无力抵抗的小人物的 命运。当面对命运,不论是西西弗斯还是父亲都根 本是无足轻重的, “父 亲” 的 两 次 奋 斗 经 历 简 直 就 是西西弗斯无效无望劳动的副本。从西西弗斯神话 中,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命运与西西弗斯命运的相同 之处,都是一样的无助、无效与无望,这也便注定 了 “父亲” 的奋斗注定会失败,注定只是重复这种 推石的劳动,注定拥有悲剧命运。从古老的希腊神 话人物西西弗斯身上,我们看到了 “父亲” 这一小 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小人物,通常指的是社会中处在底层、无权无势的人群,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被忽视和边缘化。
他们的悲剧人生往往令人心酸,值得我们深思。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小人物往往是无法被人们所重视的存在。
他们可能是城市中的环卫工人,可能是乡村里的农民,也可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
他们的工作重复乏味,收入微薄,日子过得艰难。
这种生活状态让他们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很难获得别人的关怀和尊重。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就在不经意间展开了。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常常源于贫困和缺乏。
大多数小人物出身贫苦,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优质的教育和照顾,长大后也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而且很难改变他们的命运。
他们可能因为缺医少药而承受疾病的折磨,也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而错过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这些贫困和缺乏,让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变得更加悲苦。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还常常源于社会的不公正。
在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可能会受到各种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背景而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也可能因为缺乏资源而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权利。
在面对这些不公正的对待时,他们只能忍气吞声,无力去改变,这更加加重了他们的悲剧人生。
社会的不公正使得小人物更加无助,更加无奈。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还常常源于家庭的困境。
在贫困的家庭中,小人物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
他们可能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尝尽生活的艰辛,也可能在成长中缺乏温暖和关怀。
这种家庭的困境不仅影响了小人物的成长,也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人生。
在家庭的困境中,小人物常常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煎熬,这也使得他们的悲剧人生更加无法摆脱。
即使面对这些困难和不公正,小人物们也并不是毫无希望的存在。
虽然他们的悲剧人生让人心痛,但是他们并不是被命运绑架的弱者。
在生活的道路上,小人物们也常常展现出坚韧和勇气。
他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不公,但是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
孔乙己小人物的悲凉遭遇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叫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穷书生,却未能通过科举求得功名,最终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孔乙己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他总是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想借此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可那长衫却又脏又破,仿佛在诉说着他生活的困窘。
他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在众人的嘲笑中,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自己所谓读书人的尊严。
他自认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可在旁人眼里,这不过是他的迂腐和无能的表现。
他好喝懒做,偶尔替人抄书换口饭吃,可往往连人带书一起消失,这样的品行让他愈发被人嫌弃。
他没有经济来源,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只能在贫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
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然而,这样的善良在那个冷漠的社会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孔乙己的命运就像一片飘零的落叶,无人在意,无人同情。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已经双腿被打断,只能用手“走”来。
他的境况更加凄惨,可店里的人依旧拿他取乐。
孔乙己在众人的冷漠和嘲笑中,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原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原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原文《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杰符施金与瓦莲卡的通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契诃夫《小人物》读后感
契诃夫《小人物》读后感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这位俄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小人物》作为他的短篇小说之一,同样展现了契诃夫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
以下是我对《小人物》的读后感。
---《小人物》是契诃夫的一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伊万·米哈伊洛维奇·切尔纳克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读完这部作品,我不禁为切尔纳克的生活境遇而感慨,同时也对契诃夫的文学才华深感敬佩。
切尔纳克是一个平凡的小公务员,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生活贫困,受人欺凌。
在官僚体制的压迫下,他活得如同一只蝼蚁,毫无尊严可言。
这种生活状态使我深感同情。
然而,切尔纳克并非完全无辜,他的逆来顺受、对权势的恐惧和迎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作品中,契诃夫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切尔纳克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遭受欺凌时,他心中充满愤怒和反抗的欲望,但在表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甚至赔笑讨好。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读者对切尔纳克的遭遇产生共鸣,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在面对不公时的心态。
《小人物》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同样令人深思。
在当时俄国官僚体制下,权力滥用、贪污腐败、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比比皆是。
这种环境让切尔纳克这样的小人物无法生存,更遑论尊严。
契诃夫通过这部作品,无情地批判了这种社会现象,呼唤人们的良知和正义。
此外,作品中的一些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如,切尔纳克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我是个小人物,可是我也要活。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小人物的心声,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同样有活着的权利和尊严。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国现代社会中,仍然有许多类似的“小人物”,他们为生活所迫,艰辛地奋斗着,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
总之,《小人物》这部作品让我在感慨万千的同时,也领略了契诃夫的文学魅力。
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3)一、“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3)二、“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8)三、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12)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
《骆驼祥子》描写了二十年代的旧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的故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堪称中国现代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祥子从开始的个人奋斗到最够沦丧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无不深深刻上社会影响的烙印。
作品通过祥子个人生活中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命运,并深刻地揭示出其社会根源。
【关键词】骆驼祥子小人物个人奋斗悲剧命运“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浅析一、“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1)买车——丢车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
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各种联系所决定的。
祥子生活在一个肮脏,没有民主,没有人道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地位低下的穷苦人民来说,说它是一个人间地狱也不为过。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公平的,而作为人力车夫的祥子,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军阀的连年混战,土匪的生灵涂炭,特务的横行霸道和敲骨吸髓,给广大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祥子当然不可能幸免。
祥子生长在乡间,18岁跑到城里来谋生,他想成为一个有安稳生活的劳动者,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
经过整整三年的艰辛,“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茶里饭里的自苦”,祥子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非例外。
”新车买了不到半年,北京城外兵荒马乱,拉车的都不大出城。
一天,祥子拉车到西城,有几个学生上清华,出两块钱请他跑一趟。
于是,祥子冒险出城,没走多远,连人带车被兵们抢了去。
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探讨
版社 , 1 6 版 , 第 5 8 年 9 9页 参考 文 献 :
[ 1】柳里科 夫.爱情 的 蜜与毒 【 M].南 宁:广 西人 民出版 社 ,
1 2 9 . 9
[ 2]浙江 省文学 学会外 国文学研 究会 ,杭 州 大学中国语 言文学 系.托 尔斯泰论 集 [ M]. , :浙江人民 出版社 ,1 2 杭1 1 ’ i 8 . 9 ( 3J葛杏春 . 《 安娜卡 列尼娜 》导读 [ M】.北 京师范学 院 出版
的漫 K旅 途 》 ,田纳 曲 ・ 廉 斯 的 《 望 号街 车 》 并称 为 美 大 了,希 望 能够 同 办公 室 工作 的请 求 ,公 司不 但 没有 答应 威 威 欲
困最杰 出的三 部 戏剧 。这 一切 奠 定 了阿瑟 ・ 米勒 在 美 国戏 剧 评 论 界举足 轻 重 的地 位 。阿 瑟 ・ 勒 在 《 米 推销 员之死 》 中 向
为作 者赢 得 了 国际 声誉 。 该剧 与尤 金 ・ 尼 尔 的 《 入黑 夜 奥 进 “ 曼 ”在 英语 中 “ oa ”也 就 是 “ o a ”意 即生 活底 洛 Lmn Lw mn
层 的 人 。威 利一 出场 就 是 一个 6 岁 的人 ,他 向公 司提 出年 纪 3
利 的 请求 ,而 且 取 消他 作 为推 销 员 的底 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 他完 全 要靠 佣 余 来过 生 活 ,威 利 因为 业 绩不 佳 ,倾 注 了他 一 生心 血 的 公司
竞 开 车 自杀 ,换 取 了两 万元 的保 险会 ( 生赚 到 的最 人 ‘ 平 。笔
钱 )。
另 方面 ,不在 意 的伏 伦 斯基 用 纸条 一 再地 拒 绝她 ,也 彻底 击垮 了她 的尊 严和 微 弱 的希 掣 。用 自己所 有 的一 切换 来 的伏 伦 斯基 的 爱情 原 来那 么 不堪 ~击 。对 爱情 的 失望 , 以及
穷人 课文
穷人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杰符施金与瓦莲卡的通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
下面是我带来的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气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
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
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小明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父母辛辛苦苦地种田,勉强维持着这个家庭的生计。
小明无奈地看着父母劳作,渐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小明成长后,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奋斗。
他在乡村的小学读书,成绩一直都不错。
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机会继续深造。
他的父母早已倾尽了所有的积蓄供他上了初中,已经是极限了。
毕业后,小明进入了一家小作坊当学徒。
他没有选择去城市打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根本无法负担。
他默默地守在作坊里,一天天地努力工作,积极学习。
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作坊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而破产,小明被迫失业。
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工作,最后只能屈尊去城市当一个建筑工人。
在城市,小明发现自己已经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母。
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
虽然他努力工作,但收入微薄,生活艰难。
他只有勉强维持生计,连一点点积蓄都没有。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明的脸上多了许多皱纹。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没有人理睬他、关心他。
他感到自己的存在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就在他沮丧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女孩。
女孩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在周末会来工地做义工。
她对小明一直很关心,温暖地笑对他,问候他。
小明被女孩的关心所打动。
他觉得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于是毅然决然报考了医学院。
他勤奋学习,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他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人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明顺利地毕业了,并成为一名医生。
他回到了家乡,开了一家小诊所。
他会义务给贫困的农民看病,用自己的医术为他们带去希望。
小明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他的朋友,他的学生都被他的坚持和勇敢所打动。
他们知道,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来改变。
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希望和追求。
即使我们是小人物,但只要努力奋斗,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就是小明的悲剧人生,也是他奋斗与改变的故事。
他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拼搏不息、不屈不挠的战士。
祥子——小人物的命运悲歌
祥子——小人物的命运悲歌英文对应:Xue xu dan( ANHUIXINHUA UNIVERSITY ANHUIHEFEISHUSHANQU 230088)摘要: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小人物形象,祥子勤劳努力、有着靠自身努力实现自给自足的梦想。
但是,处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下层悲惨处境中,最终走向悲剧命运:麻木不仁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小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的悲剧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作家现实主义批判和人道主义觉醒。
关键词:《骆驼祥子》;小人物形象1.选题背景文学作品与社会制度息息相关,旧制度下民不聊生,于是便出现了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关注下层社会人物,描写其悲惨命运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一般而言,这类人物是受尽欺辱的下层官吏或普通劳动人民,无法掌控的自己命运,没有崇高生活目标。
《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积极的车夫变为一个麻木不仁的混混,他是老北京的小市民形象。
而祥子悲剧的根源,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关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
《骆驼祥子》在国外的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2010年,孟庆澍详细论说了金译本的《骆驼祥子》在美国的发行情况,该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力改变了西方人对当时中国的固有观念,也让他们重新了解了当时的老北京人真实生活图景。
2015年林嘉新、陈琳对葛译本和金译本进行了对比,比较了其文本差异[1]。
《骆驼祥子》从1936年出版之后,对其解说众说纷纭。
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发展使得其研究视角也不断被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丁易认为,老舍的《骆驼祥子》是自解放以前的中国全部小说中较好的一篇。
王瑶说:“在他的作品中,这是最好的一部,虽然和社会背景的联系还嫌过于模糊”,这一番论述,既充分肯定了老舍小说的文艺成绩,同时又指出了其思想性的薄弱。
此后,樊骏、龙瑛宗等当代作家也对其给予较高评价。
1998年钱理群认为:“《骆驼祥子》是些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老舍所有创作的一座高峰”[2],这是目前文学界的权威名家对《骆驼祥子》的最新点评。
《童年》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在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是不由 自主地用手去挡,这也建立起了阿 廖沙和他的友情。他与“我”很合 得来,我认为是伊凡的童心使我不 由自主地接近他,书中也有体现: 外祖父做晚祷时,他制作的“三驾 马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面提到小茨冈被舅舅们嫉妒,原因如 下:
1.小茨冈是外祖父染坊的一股中坚力量, 没了他,外祖父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纵观这些小人物,虽然他们三人 都没有太多“戏份”,却对情节的 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三人 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前赴后 继。作者先着重介绍了小茨冈伊凡, 在伊凡死后开始重点介绍格里戈里, 最后介绍“好事情”。这样写突出 了家里火药味十足的气氛、激化了 家里一波 未平,一波又起的矛盾, 堪称书中一大亮点。
被舅舅们暗算的好雇工
伊凡是一名弃婴,3岁时被外祖母 收养。长大后,他活泼勤快、技艺超 群,是外祖父的好帮手。但因为两个 舅舅的嫉妒,不满20岁的伊凡最终倒 在了十字架下。
我认为,他是一个头脑灵活、够哥
们的人:在写“伊凡骑着沙拉普上街 ‘买’东西”的部分时,我们可以看 到,他买来的东西总是“性价比很高” (虽说有偷的很多成分),但我们不 能否认伊凡为这个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本书揭露了19世纪俄国下层人 民的生活状态。在当时,我想,它表 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现在, 我们的家庭是和谐的,家庭气氛是温 馨的,家庭成员安居乐业。难道我们 不应该珍惜吗?如果我们有一个这样 的外祖父,那样的舅舅(一个足矣), 我们会安心学习吗?小人物虽不起眼, 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想,我们更 应该做一个正直、乐观、乐于学习的 好学生。
外祖父极为反感的科研人员
“好事情”是祖父的一个房客 , 是一个科研人员,所有的人都不喜欢 他,包括外祖母都认为他是“药剂师、 巫师和危险人物”。“我”却十分喜 欢他。但由于外祖父的挑拨离间,加 上“我”的意气用事,我们俩有了矛 盾:“好事情”不希望“我”因为他 受到牵连,便想用一个铅羊拐打发我 少去他那儿,“我”自然不高兴,便 生了他的气。他的结局是被外祖 父赶出了家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读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寒夜》[摘要]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巨匠。
《寒夜》是他最重要作品之一,是反映小人物悲剧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社会环境中汪文宣等几个小人物的刻画,将人物性格的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真实的反映了抗战后期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认识的深刻性和对中国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同情。
[关键词]小人物;性格特点;悲剧性;社会现实;毁灭巴金,本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他的文学作品内容、思想之深之广,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个大家,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金早期将自己对社会的情绪倾吐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世纪初最黑暗的时刻步上文坛,用文学活动宣泄他的政治激情,因此,他的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厚,大多数作品都是为发泄情感服务的,他常常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
”[1](p112)后期他的创作趋向沉稳,创作数量减少,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
他的作品在我国家喻户晓,前期特别是《激流》三部曲。
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先生在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关于这部作品,巴金先生曾反复强调,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
”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2](p390)这部作品和《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的创作风格是不一样的,《寒夜》反映的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史,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家》是作家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描述中国年轻一代在封建专制文化的传统中如何被吞噬,或者由挣扎到斗争的不同命运的生活历程。
国外有评论家高度赞扬《寒夜》:“它是这样一部杰作,它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是真理的片断、生活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
”[3](p259)有大批作家对《寒夜》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了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将几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简单分析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小说的写作背景及基本情节。
巴金先生的《寒夜》构思并写作于抗战胜利时期,所反映的事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重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抗战胜利了,按理说作家应该写些兴奋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作品,但巴金先生对国家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他清醒的认识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反中国共产党、反中国贫困农民,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非常残酷的血腥镇压和专制统治,将人民的生活再次推入了更为严重的深渊。
巴金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典型环境:“战争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死亡……”[4](p112)整个社会弥漫着寒夜般的冷气。
《寒夜》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及他的母亲、妻子曾树生及儿子一家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他们一家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悲剧。
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有过共同的志向,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他们是一对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充满勇气和信心,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因恋爱而建立同居关系,并产生爱情的结晶而成为三口之家。
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工具公司担任无聊的抄写和校对工作,为了一点点报酬,他带着病痛去工作,这已经够难的了,还要忍受主任厌恶的表情、科长敌视的眼光和同事们的冷嘲热讽。
尽管他努力工作,还是穷困不堪,连给妻子买一盒生日蛋糕的钱都拿不出,一种沉重的自卑感包围着他,久而久之就变得懦弱起来。
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她很会打扮,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虽然她心里不愿意这样,但为了维持生活,她去做了,因此,她必须应付感情与经济两方面的压力。
这种物质条件的贫困及心里的重担已经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更由于战争,汪文宣的母亲为逃避战祸由云南来到重庆,加入到这个家庭,婆媳失和使原来潜在的感情危机进一步加剧。
尽管这对知识分子夫妻彼此相爱,都想重温旧梦,但他们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抗衡。
终于,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中,曾树生随人他去,汪文宣在人们欢庆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的死去,留下一片凄凉。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作者并没有直接道出,也没有刻意安排布局,只是将故事情节放置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推进,使人一看便明白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的元凶是谁,从而深刻揭露了在黑暗社会中小人物的挣扎是多么的艰难。
二、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汪文宣是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为人正派,安分守己,善良,同情流浪儿,不会阿谀奉承,这些本是他性格美好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这种美好的性格被黑暗社会吞噬了。
由于环境的影响,汪文宣的性格在发生变化,他变得懦弱,自卑,忍气吞声。
上司冷眼他,同事们嘲弄他,他虽然心里感到压抑、气愤,暗地里责备自己,表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只能用“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痛苦的内心。
当看到妻子与其他男人走在一起,他心里非常痛苦,却没有与妻子进行沟通,更不敢开诚布公地规劝妻子让她回来,完全丧失了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只是认为“我配不上她”,从而一味地忍让,使得曾树生小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恶性发展,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令她压抑的家。
遇到这种情况,汪文宣如果敢于向曾树生发脾气,甚至打骂她,拿出男儿的本色,可能曾树生不至于离弃他,但是他只会用哀求的眼光看曾树生,曾树生觉得这个男人已经没有什么依靠了,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最后离他而去。
在面对家庭纷争中,汪文宣更显得束手无策,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
汪文宣的母亲保守的封建思想特别严重,看不惯媳妇“花瓶”式的生活;曾树生是个追求个人幸福和享乐的资产阶级妇女,有自己的主见,婆婆自然讨不到便宜。
这样的差异使得婆婆与媳妇双方无休无止的争吵,汪文宣左右为难,陷入了无法摆脱的精神困苦之中。
他既爱自己的母亲又疼爱自己的妻子,一方面觉得母亲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妻子追求个人幸福的理想也不错,他试图把双方调和起来,但汪文宣看不出母亲与妻子的本质区别,双方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这样势必会让自己夹在婆媳中间两头受气,整个一“双面胶”。
他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点值得一提,就是自欺。
当他在道德上、经济上束缚不住曾树生时,竟变得像他母亲一样,怀念起旧式婚姻来,懊悔当初轻易丢掉了这个唯一可以用来对付妻子的武器。
这种心态足以说明他的性格已经变得不正常了,被社会扭曲了。
他的懦弱的性格,使他在与社会抗争中不断失望,加速了整个家庭的破裂和走向毁灭。
曾树生这个人物形象是相对复杂的。
她是一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同时很珍惜与丈夫的感情,为了维持生活,甘心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
她很会打扮,得到了一个银行的职员工作,挣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她的内心并不愿意当这个银行的“花瓶”,为了生活,他做了这个“花瓶”,也因此而常常发牢骚,还常常与婆婆争吵,但她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忍了很长时间。
但是,曾树生不甘心一辈子的生活就这样过,她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最终无法忍受守旧婆婆的恶语中伤,无法忍受早熟的儿子沉默寡言,更无法忍受丈夫的懦弱无能和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她在这个家里感到了生活死亡般的气息,她想摆脱这种压抑,于是面临着严峻的道德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她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她的丈夫和家庭。
汪文宣的家庭不是封建式的家庭,因而曾树生的离开,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追求幸福的表现,虽然她的这种抉择含着无穷的辛酸与痛苦。
其实,曾树生是一个聪明的知识女性,识大体,能在当时的社会中与男人周旋。
她离开汪文宣以后,不忘曾经与丈夫的感情,经常带钱回那个曾经的家,还给家里写信,足以说明,她并不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
曾树生这个人物形象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她以无奈的方式追求个人幸福,这条道路能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命运会不会向她倾斜,她不知道,但她做了。
在这一点上,她不失为一个有追求、有个性的女性。
汪文宣的母亲是一个善良的好母亲,不是传统家庭题材中“恶婆婆”的形象,念过一点儿书,在当时的社会也算得上是一位知识女性,有能吃苦耐劳、热爱儿孙等美好的品行,甚至自我牺牲。
她很疼爱自己的儿子,总是希望儿子的生活过得幸福,对儿子的物质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却极少关注儿子的感情,其实不知道儿子真正需要什么。
她因受到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对儿媳极为不满,不喜欢曾树生爱打扮,装漂亮,瞧不起曾树生的“花瓶”职业,她认为女人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但又不得不用曾树生从外面挣回来的钱,在这一点上她是矛盾的。
她想恢复家长制的作风来控制儿媳,可是现实处境使她常常处于下风,于是操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
曾树生离开家以后,她暗自高兴,却没有发现儿子极为痛苦。
这些性格特点应该是极大多数中国母亲的共同特征。
作家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生活面貌,让人们清醒认识这个社会。
三、个人悲剧命运与现实社会高度结合。
《寒夜》所描写的小人物,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概括。
汪文宣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作家将个人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具有相当的现实性。
首先,《寒夜》通过描写生活在重庆的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的社会面貌。
作品创作于1944年到1946年这段时间,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但人民只是经历一段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很快国民党反动派对广大劳动人民和下层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和专制统治,残杀爱国志士,那些半官半商的富商巨贾趁机发“国难财”,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许多人因疾病和饥饿而死。
巴金先生曾说:“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处境更为困难,生活十分艰苦,……我不论走到哪里,甚至在小屋内,也能听到一般小人物的诉苦和呼吁”。
[5](p64)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又怎能避免。
可以说明,《寒夜》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挣扎,堪称是一部名族苦难史。
其次,《寒夜》反映的小人物的悲剧,是整个平民的悲剧。
主人公汪文宣是作家典型化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当时的“国统区”,下层知识分子的处境十分艰难,生活极端困苦,他们白天在让人压抑的环境中工作,工作待遇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还要受到老板的冷眼、同事们的讽刺和嘲笑,整个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样让人压抑、窒息,经济问题难以解决,婆媳关系难以调和,疾病的威胁难以控制,既要遭受精神上的创伤,又要承受肉体上的残酷压迫,再加上自己性格的懦弱,可以说,像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