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浅谈园林建筑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谈起园林建筑,有个永恒的话题:审美性和实用性到底应该将哪个放在首位?通过这学期《应用美学》这门选修课的学习,我在心里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实用性和审美性都是园林建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实用性应该是一座园林的基础,而审美性则更多是一种附加的功能,更多地受建造者的财力、品味等因素的影响。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通读几遍后,书中的“大观园”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了元妃省亲修建的别墅,虽然有小说虚构的成分,却将清代园林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有研究价值。对于这座大观园,书中有诗写到:“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筑成,天上人家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古往今来,更是有许多红学家花大量心思研究曹雪芹笔下的这座园林的艺术性,将大观园作为我国十八世纪上半期的园林建筑的典型,认为大观园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甚至不懈地想找到大观园的旧址。而我今天便通过《红楼梦》中这座登峰造极的园林,谈谈我对园林建筑美学的一些小见解。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都知道,书中极力渲染了大观园的极致奢华。但是,我们要看到大观园所满足的实用性。首先,大观园处于书中的金陵地区,大观园的建造必须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势,这就要考虑到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因素,因为这些都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大观园内屋檐、窗户、朝向、墙体等方面的设计。其次,大观园是为皇帝的宠妃元妃建造的。这就要求大观园这座园林要满足皇家的规格,要严格遵照皇家对省亲别墅的要求,这甚至要细致到大门的宽高,而不是一味追求艺术性,追求个人的审美喜好。再而,大观园是为省亲而建造的,这就要求大观园具有省亲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贾府在大观园里建造了众亲友会面叙旧的大堂,建造了供元妃与亲友看戏玩乐的戏台等等,这些都紧贴大观园用于省亲的实用性。最后,大观园里贾家老小和各小姐丫鬟们的住所,还有各管事处、厨房、药房,以及用于做法事的寺庙“栊翠庵”、用于祭月的“凸碧山庄”等,都是与贾府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建筑,确保了大观园的实用性。

从上文不难看出实用性对园林建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想象,若是大观园只是追求奢华和美丽,无视其实用性,既不符当地气候地形,又不符合皇家标准,

也不能提供省亲的功能,不能供贾府平日使用,那么岂不是沦为一个用金钱堆叠起来的“花瓶”?缺乏了实际作用,便也失去了建造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我认为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中,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一方,是园林建筑的基础属性。

当然,审美性也是园林建筑不可或缺的一个属性。如果一座园林只有实用性,但是没有审美性,那么它便只停留在基础用途上,很难带给人高层次的满足感和进一步的享受。

还是以大观园为例,书中贾宝玉居住的是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怡红院,林黛玉居住的时带有江南情调,绿竹环绕的潇湘馆,薛宝钗居住的是种满各种香草仙藤的蘅芜苑,迎春、探春、惜春的院落也是各有风格,没有一个院落不是美到令人叹为观止,给人如临仙境之感。除了这几个主要院落是精心设计,将审美性发挥到极致外,大观园中院落之间的一水一木、一石一桥,甚至视野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居住者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可以从文中摘出几个句子感受一下——“望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束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住在大观园这样的园林建筑中,被美丽所环绕,心情怎能不愉悦,怎会不幸福感十足?

所以这就是园林建筑的审美性能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观园的审美性是用难以计量的金钱打造出来的,这就有了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个园林都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来尽情塑造它的审美性。在大部分的寻常人家,建筑只能尽力满足实用需求,难以有富裕的资金用于审美性上的投资,贾府这等人家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虽然审美性看起来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归根结底,一座园林建筑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仍是它的实用性,审美性作为附加属性,要视能力而行,不可强求。当然,审美性也不是以富丽堂皇为标准,许多文人雅士按自己的审美装饰出来的园林,即使没有大费钱财,也能有别具一格的儒雅与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审美性和实用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例如:大观园中美丽的水景被贾府用来泛舟游玩时,便是有了实用性;再如大观园中各种各样的草木、花

鸟,被贾府取来做香料、蔬果时,便也拥有了实用性。所以,园林建筑的设计应该谋求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合理统一,只有这样,园林建筑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总而言之,园林建筑是一门以实用性为基础,审美性为附加属性,两者相互融合的艺术。我们只要在生活中多去观察,一定能进一步理解园林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以一个美学分析的角度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本身除了具有作为最原始意义的供人生活居住的实用功能外,建筑还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美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纵览中国古建筑,其中之审美意趣可谓别具一格,极富特色,楼阁宫殿之设计既求实用,且不失其高雅品位,其背后更是深蕴中华文化之精义,昭显古人之高尚个性情操,是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国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具体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其萌芽与成长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为其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程式化、定型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建筑人才,营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欣赏中国古建筑,其实就好比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这一切的一切皆可从每一面历史的城墙上寻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和回忆,是那些古建筑让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古建筑是谓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之存在,无论其营造规制、实效价值还是其审美意趣,皆得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义,宜合地理之气候特征。与风水之

调和,与人居之生息,与自然之融通,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说。中国古建筑总体上而言,是以木架结构为主,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常用建筑材料,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整个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规范、完善的统一体。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严谨、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庭院是我国古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于庭院中,可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是为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内向,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一般来说,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点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纵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而至于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大气磅礴、规整庄严,将帝都之气象风貌展露无遗,与之相比,江南的古建筑则来得小巧玲珑,布局活泼,在景致的设置上,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文人风味,有意打破形式布局上的对称规整,与人一种灵动之感。 中国古建筑样式可谓千姿百态,类型各种,但在风格上总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这种风格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之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较强的

书法的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的一种身心舒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况。书法审美, 也叫书法欣赏、书法品评,它是一种艺术认知和审美活动,必然与书法发展的时代特 征以及书法市场有关。实用书法”、“艺术书法”与“书法”这三个概念之间到底是一种怎 样的关系。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特殊感情和审美情趣的线条艺术和抒情性艺术,这个从美学角度所作出的本体定义早已经得到了书法艺术的认可。既然书法本身 就是一种艺术,那么“实用书法”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实用与艺术本身就是一对矛 盾和驳论。那么谈“实用书法”与艺术不是产生了逻辑矛盾了吗?既然都已经是一种“实 用书法”了,那为什么又还是一种艺术呢?矛盾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里所说的是哲学矛盾而非逻辑矛盾。哲学矛盾无处不在,尤其存在于书法艺术中,但则是人为逻辑矛盾 造成的,是绝对错误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语法错误。所以,说“实用书法”根本不可取。那么,“艺术书法”又是什么呢?既然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那么说“艺术书法”那不是重复和多余了吗?很显然,如果按照王似锋先生给定的概念理解,那么,中国古代大 部分经典的书法文本都是“实用书法”,而现代大量的书法却都是“艺术书法”。显然,这种逻辑是极为荒谬的。 王文中两个概念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王文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王文 的中心意思主要是从书法的艺术角度和功能角度而非书法的本体角度来论说的,即从 古到今书法价值和功能主要经历了从实用性到艺术欣赏性的转变和过渡。这种思路大 体上是对的。但是,王文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容易让人误认为古代的书法(主要指明 清以前)就只重视其实用性价值,而现代书法则只重视其艺术欣赏价值。实际上完全 不是这样的。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审美性的文人艺术,即便是书 家那些简、淡、朴、拙、丑的民间书法和碑刻书法,也同样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我 们所说的古代书法的实用性,主要是就其功能和价值属性而言的。古代书法更多的是 作为个人实现其政治仕途的文本工具,而且古代书法的形式也大多是手稿、笔记、书信、手札、公函等较为个人化和实用性的东西,注重的是其传达交流属性和社会实用 属性。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相反,现代语境下的书法则完 全不同,那种传统语境下的书法的社会功用和政治使命都已经大大地退化和消解了, 转变为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这就是现代展览的勃兴。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属性已经逐渐为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取代。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建筑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确实跟感官借来的。”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使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淡谈服装设计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淡谈服装设计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摘要】服装设计,是经人体为中心,以衣料为素材,以环境为背景,经气质为主题,通过技术和艺术手法,将设计者的构思转化为服装成品的创造性活动。或者说是以实现服装为目标,进行设计构思和计划实施的创造性思维与行为的过程。它具有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用性艺术性 服装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无论是表现人体美,或是弥补人体的某些不足,或夸张某个部位,或表现人的个性与气质。服装设计不能离开人,而是以人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进的。如今的服装已不只单纯地关注于审美性能,更着意于艺术性与实用科学性。服装集功能、审美、艺术、款型、色彩、材料于一身。表现美、创造美,创造科学的生活方式则是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服装具有遮羞、御寒防暑、防风挡雨、保护人体不受外界侵害、调节体温,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这就是服装的实用性。也是服装的基本功能和首要功能。同时服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赏心悦目的快感与享受的需要,是人们追求美感的具体表现。通过服装来修饰人体、表现个性,弥补和体现人的品格与修养,从而达到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美化社会、展示社会风貌等。也是美化生活的艺术品,即为服装的艺术性。服装所具有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要根据穿着对象(何人穿)、穿着场合(何处穿)、穿着时间(何时穿)、穿着目的(为何穿)、穿着方式(如何穿)。等等基本条件去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寻求人、环境、服装的高度谐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服装设计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T.P.O.原则。“TPO”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着衣原则。其实也是实用原则和标准。而服装设计的艺术标准,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从而体现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服装艺术标准,受社会的政治意识和经济状况的支配,随历史的演变而更新的发展。因此服装不是一门象绘画和雕塑那样单纯地依靠表象性视觉而完成的艺术。衣服是供人穿着打扮的,离开了穿着的主体,是难以实现服装美的任务。亦即服装的艺术性、审美性是受实用性制约的。我们以某一产品体现其全部价值为其终端功能,则绘画创作等平面视觉艺术的终端功能是完成平面上创造的形象供人们欣赏;雕塑、陶瓷工艺品等立体视觉艺术的终端功能是完成立体的形象供人们欣赏;而服装的终端功能是完成立体的服装空问形态——成衣,供人们穿着服用。因此,服装不是一般的美术作品,服装设计不同于绘画创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平面上设计并表达服装造型、色彩和穿着效果,即服装设计效果图;也不同于雕塑,不能在立体成形时只考虑其审美因素和艺术性而忽略作为服装的根本因素——服用功能。因为服装始终是以穿着为基础的。试想,如果创造出一件精美绝伦的衣服,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穿得上它,那么它最多只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而不能称其为衣服了。也即服装如果脱离实用的功利性,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服装,从服装角度来看也就无美可谈。换言之,凡是有害于实用的服装就不可能是真正美的服装。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本章概要】 本章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进入手,介绍了其各个发展阶段特征及主要类型,详细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景观要素及其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美学思想及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探讨了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主要差异,分析了现存古典园林的几个典型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景观文化中最精彩纷呈的一部分,融聚了中国古建筑中绝大多数的装饰手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今天,对古典园林景观的观赏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调节心境的重要手段。 8.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8.1.1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1)从原始古朴的自然野趣到人工色彩的渐浓、渐重 (2)仿真自然山水,追求诗情画意 (3)园林艺术的集盛 8.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种类繁多,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造园动机和文化观念划分 为生者而建的园林 为亡者而建的园林 (2)按照占有者的身份来划分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3)按照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 北方类型 南方类型 岭南类型 (4)按照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划分 就世界范围来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由此在园林的布局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可以将世界上众多的园林形式划分为两大类。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 几何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 (5)按照建造时间划分 古典园林 现代公园 8.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园林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改造,对旅游者而言又是价值颇高的综合性艺术品。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北方的还是南方的、或许是岭南的,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

2016智慧树美学与人生章节测试

第一章 1、美的诞生是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转化的。√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十八世纪。√ 3、殷商时代的()文里就有“美”这个字。甲骨 4、()的《说文解字》认为“美”是“羊大,味甘也。”许慎 5、意大利美学家()认为维科才是真正的“美学之父”。克罗齐 6、认为“美”字的意思是羊给中国人的综合感觉为美的是()。笠原仲二 第二章 1、柏拉图提出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的分别。√ 2、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3、休谟认为美的判断标准是人的主观趣味。√ 4、提出美是“数的和谐”的人是()。毕达哥拉斯 5、马克思论述美的重要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7、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三原则是高华、匀称、明确× 第三章 1、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注重社会人格之美√ 2、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是法家× 3、具有禅宗意味的诗人是()王维 4、主张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结合的是()。李泽厚 5、提出充实之为美的是庄子× 6、提出七窍成而混沌死,追求自然美的是孟子× 第四章 1、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是审美的情感性。√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审美形象性的典型。√ 3、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说明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实用性。√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明审美的()。时代性 5、东施效颦说明()要有个性 6、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是周易√ 7、爱斯基摩人是不会喜欢林妹妹,这说明了美的主观性× 第五章 1、中国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当于优美与崇高√ 2、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无害的丑。√ 3、鲁迅提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 5、意境最早出现在《诗格》√ 6、提出喜剧是一种预期的失望的人是()。康德 7、认为悲剧是永恒价值之间的冲突的是()黑格尔 第六章 1、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说明审美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2、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说明审美主体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审美活动。√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对比想象√ 4、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说明()审美不是书本知识的照搬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建筑艺术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筑艺术鉴赏这门课程,转眼,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所学所知并不多,却也对建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个人的体会感受。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比如, 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康德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他认为巨大并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崇高在形式上则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巨大表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自然中只是包含崇高的事物,并不包含着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哪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 崇高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就是强调在某种关系中运动的过程) (1)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丑和荒诞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逐渐成形的;从横向看来,与白色象征圣洁,这种西方的审美习惯被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有些审美形态其实我们还在熟悉、体验的过程中,比如荒诞,我们东方国家对它的接受和理解受西方影响。 (2)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比如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而对蓬勃成长的儿童来讲,也很少有可能体会荒诞。 小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美的生成性 2.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就是了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我们为什么对荒诞的把握不太好到位,因为在“荒诞”背后的是西方现代文化对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反省,就是它是转了一圈重新思索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宰,不要立自己为神。 我们的文化一开始没有把理性征服摆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没有从那个高处掉下来,对“荒诞”的体会可能始终无法真正感同深受。反之,我们的“神游”、“平和”对西方来说同样如此。 3.兼容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为底蕴,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即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共通的,可以理解的,比如荒诞我们可能从总体上现在把握没有西方深,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体认还是能够互相交流。 三、悲剧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别及其审美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别及其审美特征。 答案要点: (1)古城建筑。对于现代人来讲,古城建筑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其实用功能完全消失,在现代人眼中外形高大、厚实的城墙,恢弘的布局,具有雄浑、磅礴之美。 (2)宫廷建筑。中国的宫殿建筑在形式上既体现出一种崇高、辉煌、雄伟的壮美,又象征着古代的封建礼仪制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陵园建筑。我国历代的陵园建筑,一般都是选址于风水地脉最佳的环境。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体现出一种幽静、幽深之美,而且,中国的陵园建筑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4)寺庙建筑。寺庙是我国佛教建筑之一。我国古代的寺院大都远离城市的喧嚣,隐身山林,体现出一种恬静、淡雅与平和。寺庙建筑在审美上呈现出象征性、神秘性和崇高性的特征。 (5)石窟建筑。石窟建筑是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今留下的石窟中保存有有大量精美的泥塑和壁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6)佛塔建筑。佛塔建筑也是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佛塔建筑比例合度、结构精密、宏伟壮观、静穆安闲,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7)桥梁建筑。我国桥梁建筑形式多样,但在总体造型风格上都体现出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的形象。 简述中国古建筑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及其美学特征。 答案要点: (1)木结构框架。以土木为建筑原材料的中国古建筑在质感上体现出一种温和、平实、轻捷的审美特征。 (2)飞檐斗拱。斗拱不仅有承重作用,而且斗拱本身结构的叠加错综之美,又具有风采独具的装饰作用。为使出伸的大屋檐不至遮挡室内光线,斗拱撑持下的檐角上翘内翻,成为轻灵翔动的“飞檐”,具有优美的动感曲线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美所独具的一个民族标识。

论包装设计中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摘要: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需求和文化素养的巨大变化,给商品包装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包装设计能激发人们积极的需求,引发购买的欲望,实现购买的行为。然而,如何能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包装?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美学原则来进行思考、进行创作。优秀的包装设计是美与效用、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体,两者紧密的联系和互为作用,存在着一种一体化的趋势,一体化不是互为取代,而是携手同步。 关键词:包装设计;实用性;审美性;统一 长期以来,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设计之美;不同的人群,出现不同的审美要求。设计从物质层面来看,主要指实用性,主要是为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人类的审美潜移默化的指导着设计的成长,设计以“善”为最高目的,趋于事物对于人的利与害。从精神层面上讲,主要指审美性,是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之后,对实用性的较高要求,这种要求是建立在人的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之上的。 包装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到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包装随着人类的进化、商品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并不断地发生一次次重大突破。但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一味强调产品包装的理性形式、技术性、功能性,而离开了对设计美感的研究应用是不完善的。这就需要审美的加入,因为这能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领域,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价值。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的理论知识来理解包装设计中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关系,那就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融为一体,才能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本文就是由包装设计来分析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相互统一这一美学原则。主要三大方面的内容: 一、没有实用性的审美设计是单纯的装饰品在设计史中,刻意追求形式的巴洛克与洛可可时代,以及我国清代家具时期,他们都崇尚用繁复的线条装饰,突出美的视觉效果,然而却忽视了产品的本质——实用性,最终走向浮华虚饰。这类产品的共同之处是只能满足视觉享受,而丢弃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导致形式主义对材料、工艺、人力等各种资源的浪费。中国的“中庸之道”并不完全指中立,不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高不低,不好不坏的中立,而是恰到好处的把握,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重视包装美观的同时,无论销售包装,还是运输包装,都要避免在包装上做得过于繁杂。当一个价值并不高的产品选用了贵重的材料、复杂的结构来包装,即使设计得再漂亮,那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好的设计。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实用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实际需要。而单纯站在艺术的角度或单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看时,艺术和实用必然会存在一些矛盾,有时审美性突出的东西却缺少实用性,有时实用性强的东西却因缺少艺术品味而无人问津。优秀的实用设计作品首先就要认清设计对象中实用与审美的矛盾所在,然后才能在设计中很好地达到和谐统一。 二、没有审美性的实用设计是粗糙的丑陋物 一味地去追求功能至上也会导致功能主义非人性化的弊端,第一次工业博览会展出的丑陋的机器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可见,在实用价值功能之外,还存在着非实用的价值功能。这种非实用性即是审美精神,是人的另一种需求,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审美对于个人追求精神的自由、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活所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明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正是这样,才使设计为人类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对于设计品来说,当包含有审美价值时,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实用品而成为“用”与“美”的统一体,审美性有时对设计品来说则是最高的附加值。审美的表现形式构成了包装装潢的整体效果,起到较好的展示作用,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现购买行为,不仅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能还能创造市场需求。 三、实用性与审美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关于建筑的见解》

Rar!?s 浅析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 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 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 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 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 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旅游之美

建筑与园林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2010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王仕佐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2) 1、宫殿建筑 (2) 2、坛庙建筑 (2) 3、陵墓建筑 (3) 4、宗教建筑 (3) 5、园林建筑 (3) 6、军事防御建筑 (3)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3) 1、中和之美 (3) (1)建筑布局 (4) (2)建筑形体结构 (4) (3)装饰设计 (4) 2、含蓄之美 (4) 3、意境之美 (4) 四、中国古建筑的旅游之美 (5) 1、重要游览审美目标 (5) 2、美学观赏价值 (5) 3、文化之美 (5) 4、历史之美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6)

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 摘要 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是众多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部分,而古建筑中所饱含的艺术精髓也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高超的营造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性而享誉世界,在世界古代建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古建筑艺术在发展沿革中形成了以木为主、飞檐斗拱、等级鲜明、群体协调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风格,使儒、释、道以及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在相应时代的建筑物中得到充分地演绎和展露。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的审美活动。旅游的审美对象要满足旅游者爱美、求美的需求,通过游客游览、观赏和体验,能起到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而负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建筑,其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意蕴,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华,对不同的游客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游览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的旅游需要,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离不开中国古建筑之美。 本文通过浅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艺术特征,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旅游的眼光,赋予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价值。 关键字:古建筑艺术旅游需求旅游之美 绪论 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走进古老的宫殿,还是漫步在有限的园林;无论是登临名山,还是徜徉在宁静的小镇;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边陲小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筑,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中国古建筑的身影。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虽然饱经风霜,但它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令炎黄子孙骄傲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