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合集下载

日本“赶超后”现象的启示——日本经济的转型

日本“赶超后”现象的启示——日本经济的转型
日本 经济 的转型
3 50 温 州 医学 院 2 00 汤 秀丽
【 要】自2 世纪 8 摘 0 0年代末, 日本经济一直陷于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目前 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
经济赶 超 的过程 中积 累而成 的。 赶超 经 济既 可以促进 后 发展 国家工业 经济 的生成 和发展 . 可 以为其 工业 经济 的未 来发展 留下许 也 多难解 的“ 两难 ” 问题 。笔 者将 这些 问题称 为“ 赶超 后” 象。加 强对 “ 现 赶超 后” 象 的研 究 , 一个十 分迫 切的课 题 。本文从 日 政 现 是 本 府 坚持 的供 给管理 政 策入 手 , 出 E 这一 政 策造成 的供 需 矛盾是 日本“ 超 后” 象产生 的原 因, 得 l 本 赶 现 并提 出 日本 经济 复 苏的 几点 建
场 。首先 , 易引起 汇率 问题。 因为 美国从 日本进 口大量 的产 容 品 , 以美国 对 日本存 在着 巨额 的贸 易逆差 。为 了改 变这种 状 所 况 , 国与 日本签订 了《 美 广场协 议》 此后 , 。 日元逐 渐 升值 。日本
政府 为 了在升 值 的情 况 下保证 国 内经 济 的增 长率 ,推 行 了长 期 的低利率 政 策 , 却在 后 面导 致 了更 大 的危 机—— 泡 沫 经济 。 其 次 , 旦外 需减 弱 , 一 经济 衰退 严 重。 日本 这种 严 重依 靠 外 需 的 发展 模 式 , 外部 需 求 不足 情 况 下 , 在 很难 找 至 新 的增 长 点 。 《 本次 美国 次贷 危机 就 给 日本的 出 口行业 带来 巨大 的冲 击 。在
这 个 时候 , 续 实 行供 给 管 理 的政 策 , 旦政 府 判 断 失误 , 继 一 损 失将 很大 。 一 , 何 为供 给寻 找出路 。 文提 到 了 , 后初 期 第 如 上 战

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

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

四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初探商旅学院 2000级企业管理喻佳泉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由过去的美、日、欧三个支点变成为现在的美、日、欧、中四个支点。

研究美、日、欧、中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四个经济体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何谓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指经济主体运行中带有总体性的本质性的特征,它一般反映了经济主体的基本情况。

因此,它通常具有概括性,高度概括经济中的基本性质;它还具有整体性,描述的对象是某个整体,而非其局部;它也具有联系性,表示内容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

经济发展模式常常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定标志划分,如按社会制度划分,可分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按经济调节机制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按管理方式划分,可分为分权管理模式和集权管理模式;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表明,并不存在一套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各国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国国情,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美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是当今国际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结构、经济模式及经济政策都有其特点。

美国是世界经济头号大国,经济结构完整,市场体系健全,经济秩序规范。

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工业化,并在20世纪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

1、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演变美国发展经济的优势主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经济资源,使美国拥有实现工业化的物质资源基础;经济增长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扩张又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新能源的使用;技术和生产率的增长;移民和劳动力的流动;不断扩张规模的对外贸易;政府政策;企业家功能的发挥;另外最重要的是美国人所信奉的新教伦理导致美国民族是世界上最具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

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形成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初步构造了服务社会的体系。

全面转型的日本经济

全面转型的日本经济

同起 伏。随着制造 业水平提 高 ,日本对
美欧出 口急剧 上升 ,贸易盈余大增。在
此 背景下 ,日美贸易摩 擦不断升级 ,美
国压 日本开放 市场 、变革制 度、调 整汇 率 ,最终 签署广场 协议迫 使 日元 步入大
并加 以借鉴 ,完善 中长 期发 展战略 ,妥 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
赖 。 8 年代上半期 ,日本单位 国内生 到 0 产总值能耗比石油危机前降低 2 %,对 0
石油依赖也从 7 %降至 5 %。其主要经 8 6 验是 依靠 市场 力量迫使企业提高能源使 用效率 , 推动新能 源开发。 油价上涨后 , 政府并未大量投入资金维持 国内低价供 应 ,基本思路是随行就市 ,与 国际市场
维普资讯
1 6 年明治维新确立了日 88 本赶超型 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得到 了巨额特 长 。为减缓高油价 冲击 ,政府号 召企业
上 经济发展模式 。 战后 ,日 本经历 了
“ 恢复重建一 高速增长一动 荡摩擦一泡 沫破灭一全面转型”的发展轨迹 。由于 长期偏重赶超 , 沿袭的体制和结构存在 弊端 , 最终不得不在矛盾集 中爆发的情 况下停车休整 , 并花费十多年时 间寻求 需收 入 ,为打开 世界 市场提供 了契机 。 15 年 日本农业超过战前水平 , 9 5 91 15 年 大 力开发 节能 技术 ,减 少对 石油 的依
道路 公团 、邮政事业等民营化 ,放低贷 款利率剌激消费 ,努力消除通货紧缩 ;
跃, 社会资金供应充足 , 对企业
行 为的 自律 性和规 范性约 束加
强。
企业 重点 整合 内部资 源 ,通过减 员增 效、大力开发新产 品、扩 大出 口等 积极
措施 , 逐步使 日本经济摆脱 了十年低迷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

日本式经济增长轨迹成因分析与展望

日本式经济增长轨迹成因分析与展望
化 、国际化 。生产率 的提高是 日本 战后经 济快 速增长的重要原 因。
2 17 18 的经济 缓速增长 期 。由于 受到 第一 次石 油危机 的 冲击 ,日本经济 在这 一时 期呈现缓 速增 .94~ 90年
长。在经济发展减 速的影响下 ,17 17 90— 9 5年 , 口本私人存 款 占 G P的 比例 由8 D %增 长到 r1 % ,同时伴 随着 1 2 I 7 0t= 0年代后期 的巨额财政赤 字。17 1 8 ,日本 再次受 到石油危 机的 冲击 ,同时在 额 财政赤 字的 } 纪 9 9~ 9 0年 负面影 响下 ,经济 开始 衰退 。 3 18 .9 0~18 年 的经济低 速增长期 。18 95 9 0~18 9 3年问 ,由于 日本 国内企业 投资增 长缓慢 ,国际经济环境恶 化 ,国际贸易下滑 ,以及 日本政府紧缩性财政政策 的负 面影 响 ,导致 了 H本经济较 长时期 的低速 增 长。18 9 3年 以后 ,在 国际经济 形势逐步好转的带动下 ,日本经济开 始出现复苏 。18 9 4年后净现金流鼍虽 然表现 积极 ,但是


日本经济 16 20 90— 04年发展轨迹
1 16 .9 0~17 9 3年 的经 济高 速增 长 期 。据 联合 …统 汁,在 16 9 0~17 9 3年 期间 , I本 经 济 年均增 长 率 高达 - 1
92 ,资本投入 的贡献达到 4 .% ,高 于劳动投入 贡献 的 1.% 和全要素生产 率贡献 的 4、% 。 日本 经济 的 .% 37 47 14 增 长基本是 由国内需求所促进 的。在产业 结构 调整方面 以承工业和化 学工业 为 主, 现产业结构 高度化 、自由 实
数量上并不 能满足经济增 长的需要 。这是导致 18 95年经济增 长势头较 18 94年放缓 的重 要原 因之一 。但 总体来

日本政府调控市场经济初探

日本政府调控市场经济初探
e etd rg ltr d g iig dfcso h e eo me tlte d n n u til x re e uao y a udn e t n t ed v lp n a rn sa d id ra n s u hr o — c l cn e
c m ig eo t i d v lp e t e n er m c e e m n .Th rfr .a i d p h po eit t o main o h sme h — o o eeoe n n— e t rb n o hefr t ft i o c a

、政Leabharlann 干预的形成 的超速发展。政府干预是 日 本市场经济得 以
发展的重要保 证。在 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中 ,
所谓政府干预经济, 是指在 特定的 时问 和空间范 围内, 利用 国家权力对本国经济的
收藕 日 : 0 一 9 0 期 2 l 0 —1 0 作者简介 : 键 (9 O )男 , 王 1 6 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 现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enmy lhl St nes n emoi O# Oleo h ih—sedgo ho h oo wl e U ou dra dt tepVe SUe ftehg l p t h v r ' pe w fte r t
J p n s ∞n ry a e p rlv 1 a a e ee 。n tad e e e e.
ns a d t r ig p i c l f h a a eeg v  ̄n t Sitr e t n i d c n r l V — i m n wok n rn i eo eJ p n s o e mn ’ n ev n i a to e e he p t o nn o Or

浅析日本经济新闻数字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借鉴意义

浅析日本经济新闻数字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借鉴意义

浅析传统报刊的数字化发展——以《日本经济新闻》为例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浪潮席卷世界各行各业,新闻传媒业更不例外。

传统报业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变局,逐渐显现出平面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数字报业成为传统报业二次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是推动其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媒体中,《日本经济新闻》作为世界三大财经报纸之一,在十数年的发展下逐渐成为数字报业发展中的翘楚。

本文将以《日本经济新闻》为例,研究报业数字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字报业寒冬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已进行了近百年。

有些人曾经断言。

新媒体无法完全取代旧媒体,新媒体与报纸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共存的关系,但新媒体媒体很难完全取代传统报业。

然而,在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持续加深。

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媒体无论是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互动性、信息发布的效率、信息接收与阅读的便捷性、信息传播及接收的成本等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明显地超越了纸质的报纸媒介。

彭博新闻社首席内容官诺曼·珀尔斯坦认为,在20年之内,大部分美国报纸会放弃印刷出版。

数字化发展对报业的生存环境形成全面的、直接的和猛烈的冲击,报业将面临越来越巨大的生存挑战。

在传统报业时代,报纸是报业唯一的生存形态。

围绕报纸生产和销售,报业在印刷、广告、发行等价值链上全力以赴。

但是,在数字化报业阶段,报纸没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杨晓白编译的《报业2007:美国报业生存现状报告》,近几年美国报业在发行量、读者数量和广告经营额三个指标上全面下滑,呈衰落之态。

英国报纸的发行量也不容乐观,从l990年以来,人口只有5700万的英国,报纸读者就减少了500多万。

我国报业的发展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2005年是中国报业发展的一个拐点,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认为:“中国报业经历20年的高歌猛进之后,目前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经营危机。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

国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 借鉴意
义和启示作用。
一、日本模式的历史渊源
日 本模式, 也称东方模式、东亚模式, 它以日 本为主, 包括新加坡、 韩国等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本质是政 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日 本模式的 形成和确立是二战以后 的事情,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阶段,即从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 经济过渡,时间从二战结束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自明治 维新后,为了适应天皇专制制度和军事扩张需要,日 本资本 主义经济始终是在政府直接扶植、保护和控制下发展的。所 以, 早期的市场经济体制 “ 兼有国家性、垄断性、封建性
06 收稿 日期 : 2006 一 一14
工业化国家年均增长率就可清楚地看出: 1960- 1973 年, 美国为 2. 1% ,日本为 8. 5% ,西德为 4. 4% ,法 国为 4. 7% , 英国为2. 9% ; 1974- 1982 年, 美国为0. 4% ,日 本 为3.4%, 西德为2. 3% , 为2.4% , 为1.6%a[3l 法国 英国 第三阶段为放松规制阶段,即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日 本开始沿着放松规制,限制政府主导经济的思路进行改
肖爱民
( 湖南 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413000)
摘要: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 本模 式; 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即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 从日 本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利弊得失的分 析, 可得到一些对我们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关健词: 当 代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发展模式; 日 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 D033. 3 文献标识码: A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较为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有三种: 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 本模式, 这是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三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 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 式。深人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 和利弊得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尤其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与我国毗海而邻,其发展建设与我国息息相关,尤其此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日本的经济需要我们时刻关注。

而了解日本经济绝不仅仅是关注其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是要从历史入手,了解日本经济形成、发展的历程,从而对经济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对经济未来走向予以预测。

这就是冯昭奎《日本经济》一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入情入理地给我们揭示了日本经济的兴衰,为我们揭开了日本经济的面纱,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冯昭奎先生在进行本书创作时候曾经提到,创作此书的初衷是因为人们对于日本经济的关注,尤其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时候,人们更多的看到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表象,对于本质内涵窥探较少,很多时候人们会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而大加赞扬、盲目肯定,也会为其经济的瞬间“崩盘”、崩塌而疑惑、惊恐。

但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为何能够创造让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才能够了解为何日本经济会出现“泡沫破灭”,也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局面下如何予以恢复、自拔。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土地、民族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或者直接或者潜在地影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冯昭奎先生看到其内在的联系,《日本经济》一书便是从这些因素入手来进行问题探讨,通过此类因素的影响分析为后续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探索埋下伏笔。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其与一个国家的多种因素相关,打开了我们对于经济认识的眼界,提升了我们对于经济的认识高度。

冯昭奎先生对于马克思先生所指出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此,其在《日本经济》一书中通过“人”来打开书籍的首章,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日本人口增长模式在战前与战后有所不同,战前其人口增长是“生多死多”,而战后人口增长模式则是“生少死少”。

也正是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日本将人口的年龄段进行了划分,15~64岁为“生产年龄”,14~65岁为“从属年龄”,14岁以下为“少龄”,65岁以上为“老龄”。

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其老龄化人口社会予以产生,并呈现出加剧态势。

通过2016年日本总务省所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201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据到总人口的26.5%,已然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这一数据与冯昭奎先生在书中的阐述不谋而合。

人口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都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消费年龄”的减少必然带动日本经济消费水平的下降,“消费最旺盛人口”的减少让日本本国内的内需程度不
断降低。

在1995年,日本15~64岁人口达到峰值,而到2005年,人口减少了近300万,减幅高达3%,此期间的食品消费量减少了2.8%,衣着类消费金额减少了40%,其他类别的消费需求量也降低了14%~33%不等。

同时,劳动力供给方面也大大减少,创新能力大大降低,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逐渐下降。

加上日本人口大多集中于东京等大城市,让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更加剧了日本经济的倾斜发展。

这些内容在《日本经济》一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让我们反观我们自己的人口发展,避免“人”的因素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之后,本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史,本书首先阐述了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对于人民的意义,对于历史未来发展的意义,之后转入到日本经济发展的讲述,通过经济历史的层层剖析,让我们了解日本经济的繁盛并非偶然,其通过自己的探索走出了“脱亚入美”的路线,并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做出来典范。

正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发展让亚洲国家能够在欧美国家面前“昂首挺胸”,也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想必,那时那刻,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学习和效仿的重要对象,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已经让业界称之为“经济神话”。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日本经济所迎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一路顺风”,甚至可以说不仅不是“一路顺风”,而且是“一路坎坷”,在后续的经济表现中很差,尤其在经济泡沫发生之后,日本在几十年之后一路处于萧条期,不仅让国内各界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予以反思,也让各个亚洲国家对自身经济的发展给予重新的思考,既需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也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做好经济发展的调整。

但是,即使对于日本经济泡沫的发生,冯昭奎先生也并没有对于日本经济给予全盘否定,我们在书中依然看到了冯昭奎先生对于日本经济的辩证讨论,这让我们既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可取之处,也让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予以研究探索。

同时,冯昭奎先生也总结了此时间段的日本经济对于亚洲经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其通过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亚洲经济的“自卑感”,为亚洲国家在追赶英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这对于我们辩证的看待战后日本经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日本的家庭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亚洲各国出口,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文明起到了很好地传递作用,成为展现西方消费文明的重要媒介。

而且,日本消费品的质量较好,对于亚洲国家在中西方国家中的形象树立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当然,日本消费品的“打扮”程度较大,也让其其在材料浪费方面产生影响。

第三,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机械设备零件制作、原材料生产,以及其他技术方面起到了提高促进作用,其较高的质量水平成为亚洲各国所需
要效仿的重要对象。

但是,日本与欧美各国的技术创新还有一定差距,技术转移方面较为保守。

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史,冯昭奎先生给予了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够让我们以更加中立的态度审视日本经济的系统发展。

在《日本经济》一书中,冯昭奎先生还提出了重要的景气循环一说,认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的“上升”,也不是完全的“下降”,而是“上升”与“下降”的循环往复,通过周期循环方式予以交替,“上升期”与“下降期”更迭出现。

并通过详尽的时期、事件说明就此学说予以证明,而这也彰显了本书的撰写特色,其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日本经济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讲述的方式深化读者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理论的阐述让读者对于日本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从深层次予以认知,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撰写效果。

循环经济一词并不是冯昭奎先生所创,但是其将日本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上上下下”、“浮浮沉沉”的日本经济常态,也给人们揭示了重要的景气循环理论。

最重要的是,冯昭奎先生对于循环经济理论衍生下的日本景气循环进行了问题总结,首先,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问题严重,不良债权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导火索。

不良债权的重压之下更让日本的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不断,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

其次,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让日本国内产生“产业空洞化”,日元升值的情况下,更多的日本制造业选择向国外进行生产据点的转移,此时期不至于引起“产业空洞化”,但是“空洞化产业”的产生不可避免。

“产业空洞化”是日本经济走向高端化的重要契机,也是其回归亚洲的必由之路。

冯昭奎先生所撰写的《日本经济》不仅对于日本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了介绍,从宏观角度对其经济发展给予了品评,而且从重点产业进行了考证,对日本的产业结构给予了充分而详尽的介绍,并将其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从重点产业方面,诸如重工业、化工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读者通过日本经济的宏观了解,步入到其重点产业的微观分析,做到了全面介绍与重点深入相结合,既带给读者极为清晰的脉络结构,又带给读者极具深度的经济认识,让日本经济如同“剥洋葱”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读者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面“经济观”。

日本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结构,这就让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甚至难以让其得以存活和活跃。

而且,大企业在向信息化过渡的过程中,实习了“终身雇佣制”,这就让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面临发展的障碍。

而且,因为日本长期以间接金融为中心,依靠银行进行资金的分配,所形成的金融体系更多的适应于规模大、风险小的经济活动,而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度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寻找更好地方式改变传统经济格局,希望能够更大力度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是,冯昭奎在《日本经济》一书中也隐隐透漏出对日本经济转型的担忧,并以此作为衬托,希望我们国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我国经济转型的更佳路径,让我国的经济获得腾飞。

如果认为《日本经济》一书的撰写就此而完结,那么对于冯昭奎先生所撰写的文章则认识偏颇,《日本经济》在后面章节对本书内容予以了深化和提升,不仅将日本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阐述,而且对于日本对外经济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此部分既可以被认为是全书的精彩收尾,也可以被认为是对日本经济的全面概况,做到了对日本经济的纵向国内分析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带给读者更为全面的日本经济认知。

同时,本书在最后也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反思、总结,对日本人的优点进行了总结、汇总,认为其所具有的“资源小国”危机感、大力开发头脑资源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其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改善,也是我们所需要予以认真对待的方面。

日本国家对环保科技、节能技术的创新研究,更是我们所需要重点投入的关键。

通过对日本经济的系统认识,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予以深思,让我们国家也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的方式,了解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日本经济》一书可谓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观点新颖、叙述由浅入深,对于此书的阅读、学习既可以给学习、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学生予以思想的启发、认识的深化,也可以带给读者更为详细的日本经济认知,让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让读者如同踏入日本国门了解日本社会的演变,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予以探索、促进,可谓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