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德国经济比较
日本德国经济比较0092753 贾磊国际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班本文章主要对日本,德国的战后经济进行阐述和比较,小小见解,盼可入眼。
文章将会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及自己的心得.第一部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状况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只有1.5%,1980年就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从战败中站起,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创造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被称为“日本神话”。
日本能如此高速发展,和其所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
查阅资料得知,很多学者研究总结出了以下方面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有民主改革,资本积累,技术革新,设备投资,劳资关系,重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政府的经济计划与政策,节省军费,公共事业投资,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政治安定,教育水平等。
从国际方面来看,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定货,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与能源的供应充足,国外市场的扩大,汇率稳定,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
而我主要想从国内方面挖掘一下深层原因,毕竟国际形势时刻变化,对于现在我国发展的借鉴意义不大,而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策略确实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首先,日本制定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由于日本是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所以在二战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抓住了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把由产业扶持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保护政策和产业组织的产业政策与有关的经济计划结合,保进企业的振兴。
其次,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国有企业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尽可能的垄断各个产业。
日本从中收取了许多其他厂家的专利费,所以很多产业都被日本所垄断。
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日本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圈,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另外,日本非常重视对国民科学技术的教育。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至今历时了约六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技术革新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级科技人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
—
盈
战后 日 本经济发展历程对 中国径济发展的启 示
口 马丛 丛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国 际 贸 易 学 院
摘
要: 战后 的 日本 经 济发 展 历程 与我 国现 阶段 的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有 很 多相 似 之 处 , 文 在 回顾 战 后 日本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 该
虽 然 中 日两 国在 各 自的 经 济 增 长 时 期 存 在 很 多 的相 似 点 和
共 同 的 情 境 , 是 由于 所 处 的时 代 不 同 , 日两 国在 经 济 发 展 过 但 中 程 中 的非 类 似 性 也 有 很 多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点 : 一 , 日两 主 第 中
代初 , 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达到了 1%, 了 2 0 到 0世纪 7 0年代
时, 日本 的 G P 已经 超 过 了 当 时 的 西 德 , 为 仅 次 于美 国 的 资 N 成
展方式、 节能减排、 构筑循环经济等的政策和理念 , 如何尽快落实和
实 现 以上 政策 和 战略将 成 为产业 结 构调 整 和优 化 的关 键 。 们要 吸 我
达 到 一定 水平 后 往 往 导 致 金 融 资 产 膨 胀 发 生 ,而 金 融 资 产 危 机 引发 流动 性 和 信 用 紧 缩 , 而导 致 实 体 经 济 衰 退 。经 过 近 几 十 年 进 的快 速发 展 , 国虽 然 已 经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 金 融 我 但 制 度 还 不 完善 , 且 现 在 还 面 临 着 国 际 收 支 双 顺 差 、 民 币升 值 而 人 压 力 等 一 系列 亟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因此 , 们要 顶住 来 自美 、 我 日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泡沫”和“失去的十年”是日本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讨论之后,这些争论终于尘嚣落定,不再成为研究的焦点。
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泡沫”和“失去的十年”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
中国今天的情况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极其相似。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再谈泡沫显然已经过时,而对中国经济而言,如何对发生在日本的情况能有清醒认识,则是当务之急一、日本经济泡沫回顾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
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
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日本金融遭受严重打击。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相似之处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日本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呈现如下一些特征:依赖外向型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并且出现了大幅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房地产价格和股指快速上涨。
日德战后经济比较
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原因
• 良好的经济基础 • 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 • 推行法治 • 对教育与科技的重视 •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战后德国的经济模式——莱茵模式
• 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公开宜称实行“社会市 场经济”模式的国家,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 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 对公司实行监督。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 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戴维·柯茨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 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 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 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 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 民主和基督教民主”
等部门是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 其他如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 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
• 外在原因:
• 有利的国际环境 • 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少 • 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道奇计划 特需订单
•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经济复兴阶段
•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 于 1941 年时的七分之一, 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 本 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 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 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 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 后,美国 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 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 激发了日本 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 恢复和发展。到 50 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 到战前水平。
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现阶段,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有下滑的倾向,诸多国家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中,日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经济发展历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纵观日本经济发展史,其经济结出累累硕果主要是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其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后续经济的运行情况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其在历史经济体系中的发展被人铭记。
为此,本文就日本经济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地位在国际上屈指可数,人均GDP在逐渐提升,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充分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更趋合理性的国家发展机制,汲取历史经济发展的教训,积极调整经济政策与对外方针,时刻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循序渐进,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1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述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尤其是电子产品、科研产品等。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整体呈现下滑的状态,但其在“二战”后所取得的经济高速发展始终是一项壮举。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针对此类现象,学术界给予了不同的解读。
有的认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由于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其价格发生扭曲的情况相对较少,同时其资源配置更具合理性与规范性;有的则给予相反的解读,认为导致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实现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并对市场的作用予以限制与规范,对市场价格进行有意识性的扭曲,优化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成为当前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尽管学术界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可日本经济确实实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逐渐下滑,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撼动,在此应积极探索与了解导致日本经济骤然下滑的主要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
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
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对中国的启示
二、德国模式的弊端
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为特征的模式开始 显现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特别是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较多限制,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造 成劳动力成本过高和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 式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的历史渊源:
德国模式是指“二战”后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在欧 洲大陆国家运作,包括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法国等国。德国资本主义 的兴起晚于英、法,19世纪初,德国才走上农业资本主义道路。 纵观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德国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模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弗莱堡学派的新自 由主义,思想基础是把市场上的自由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其最高指导思想 是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协调一致。
实质上它是一种国家有所调节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市场 力量来自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只是在市场调节无效时才由国家进行必要的 调节和干预,其目标是形成有秩序的竞争,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和财产的合理分配。 社会市场经济是既不同于国家完全不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同于中央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实质 上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国家进行适度调节和干预 的市场经济”。用通俗公式表示,即: 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保障+政府适度调节
3、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制,都体现出一种以企业 为中心的人际管理和协调,这就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同时减少劳资冲突。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
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篇: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大国崛起之德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启示德国篇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一片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饲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对外的战争(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
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
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
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
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他遵循欧洲大国的均衡原则,为德国带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空间。
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和中日关系的看法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启示和中日关系的看法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
日本面临更多不利条件:(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
(2)矿产资源贫乏。
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
(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
(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
(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
(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
(7)企业资金不足。
但是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取得迅速发展,并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2010年之前),为什么日本经济如此迅速强盛?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1、建立协调的经济体制: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
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官、企三方结合: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
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
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能够通过。
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
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二)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
如通产省内设有100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三)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团体的作用: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
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毕业论文网摘要:日本在二战之后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但其存在的问题在日本不断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崛起与战后的日本经济相类似,研究日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应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启示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国民财富45%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变为废墟。
然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的经济就能崛起并且位于世界前列。
20 世纪50 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20 世纪60 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并且在90 年代初年人均GDP 超过了美国,但从1995 开始,日本的经济开始下滑,辉煌的经济成果的背后隐藏着众多消极后果及负面的影响,时至今日,某些危害仍然在困扰着日本经济,日本的经济仍然没有走出低迷的状态。
一、战后日本经济取得的发展战后日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恢复期、起飞期、高增期、萧条期。
恢复期:1945-1955 年,这一重要时期日本完成了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思想在日本国内的统治地位,从而转轨为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扫平道路。
起飞期:1956-1960 年,从1955 年以后的10 年里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2%,GDP由1955 年的17 万亿日元增长到1965 年的41 万亿日元,这期间日本主要投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电视等,使得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战前水平。
另外,在此期间日本开拓了海外市场,通过赔偿被侵略国,而占据东南亚市场,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相反东南亚经济落后、资源丰富,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日本的大举进入赢得了市场又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其战争赔款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战后日本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昔日的敌人,今朝的对手摘要作为我国昔日的敌人,日本在二战后发展迅速,令世界震惊。
在如今这个关键的发展转型时期,日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的日本由于及时制定发展方针、政企分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视教育和积极引进并研发高新科技而取得了重大发展,却也因主权不独立而深受《广场协议》的沉重打击。
对于日本的发展经验,我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战后日本发展中国启示引言资源匮乏、经济萧条,这是二战刚结束时的日本面临的艰难局面。
经过长年的战争,日本国内甚至出现饥荒,以至于大肆捕杀鲸鱼充饥,引来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一片谴责。
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辛的局势下,只经过了42年的发展,到了1987年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尽管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有不少短板与弱项。
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昔日敌人的发展有着独到之处。
今日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尽管今天的日本在慢慢衰退,但仍然是我国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强劲对手。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中国有必要从日本的发展中学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正文一、继续保持主权独立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等5个发达工业国家的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协议。
协议生效后,日方拥有的美元资产大缩水,而升值的日元过剩金融资本海外盲目扩张,接着房地产、股市泡沫严重,最终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日本之所以同意《广场协议》,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政府的盲目,另一方面则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毕竟美国还在日本有着驻军。
近期,人民币升值也是一大热门话题。
人民币升值确实有着不少好处,诸如: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内资本到海外投资,引进技术;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3.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原材料的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三来一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等。
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崛起模式对现在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德法日经济崛起模式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创新科学发展一法国经济发展的崛起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个与工业革命共同称为“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推翻了君主专政,传播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最终变更了整个国际政治。
而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人民主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对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战,一场场捷战极大的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拿破仑也使整个欧洲诚服在他的脚下,这是法国大革命命的延续,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崛起,称霸欧洲,走向世界。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
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
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在十几年间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恢复主要经历了战后复兴期、高速经济增长期、低增长时代、长期经济停滞四个阶段。
虽然在日本经济复苏期间出现了长期的经济停滞,但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还阐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经济增长;启示一、战后复兴期1945年8月15号,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正式投降之后处于美军的占领之下,当时日本经济物资短缺、物价高涨,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从战争废墟中起步1.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战后不久,日本经济处于麻痹状态,领土丧失44%,战争损失高达4兆2千万日元。
住房,工厂,运输设备损害惨重,整个日本成为一片焦土。
再加上从海外归来的600多万军人、复员军人及其家属,这些状况使得日本的战后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物价高涨和粮食危机。
2.依靠倾斜生产方式重振经济从1947年初开始,在进口和国家资金的运用方面向煤炭、钢铁等基础产业倾斜,同时在价格上给与补助。
3.经济民主化与三大改革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战前日本的工商业主要操作在财阀手中,1946年11月GHQ 开始实施解体财阀和禁止垄断,下达了对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十五个大财阀的资产冻结命令。
1947年4月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同年9月,解散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另外对配合战争的财界人士驱逐公职。
1947年四月公布了《禁止垄断法》,成立了公正交易委员会,由于解体财阀从过去的封建的经营形态向资本和经营别离的现代化的经营形态转化,很多非财阀系列的企业在民主化的体制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联合国占领军指令,日本在1946年10月公布了“自作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实施农地改革。
对住在农村的地主,允许保留町步的土地,多余的都必须卖给其他的农民。
如果不住在农村的地主,就要把土地全部卖给农民。
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2】
4、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
日本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只是提出设想,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维持产业秩序,完善市场机制。日本主导产业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实施产业政策必须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而且只能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今后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政策实现,国家应加速经济立法,尤其是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产业振兴法;打破市场割据,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
三、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
(一)、日本企业制度特点
日本企业高度敬业的团队精神来自其特有的企业制度,即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
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亦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 。
在日本,终身雇佣制度使得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导致双方行为的长期化,这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化了企业的生存条件。? 这种制度使得人容易与企业相处,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又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积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对企业人才的蓄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日本所有的企业都实行终身雇佣,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企业制度成了日本企业精神的形成根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美德日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美德日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作者:左伟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第4期左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1)眼摘要演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是国际上比较典型的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三者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其经济社会绩效表现与效率来源也各不相同。
比较三者的区别及优劣,总结它们在实践运行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眼关键词演市场经济模式;比较;启示眼中图分类号演F112 眼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4)04-0086-07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是国际上比较典型的、且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绩效的三种市场经济模式。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经济发展及竞争优势的变化,对三种模式的比较和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如David Coates (2001)从工会地位和作用、教育培训与文化、资本组织间的关系、政府的作用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市场导向的美国模式、协商导向的德国模式、政府导向的日本模式三者之间的区别,提出美国模式的特点是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私人公司自由追逐短期利润,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主流文化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德国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对资本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较小,但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劳工权利和劳工福利,使得劳工组织拥有了影响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主义;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尽管在积累决策方面仍然主要依靠私人公司,但决策最终采用与否必须要同公共机构(政府)进行磋商后才能决定,倾向削弱劳工权利但对劳资关系形式留有余地,主流文化是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
[1] 法国学者阿尔贝尔(1999)认为,美国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区别体现在企业的性质及目标导向、市场的地位、政府管制程度、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对待不平等问题的态度、对待储蓄和投资的态度、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等方面,总体上德日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内容提要]二战以后是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适应制造业发展成长起来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一个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
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模式制造业新经济曾被誉为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表现出强大的增长和竞争活力,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却显得对应迟钝,缺乏竞争活力。
在短时间内将成功与失败两面的先后展现,为我们全面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提供了正反两面资料。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经济模式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全面的认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创造了制造业辉煌的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从制度看,市场经济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制度,从模式看,同样的市场经济制度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模式。
同样的制度之所以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就在于构成经济制度和经济增长要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组合。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6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中,逐渐定型。
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1、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市场经济。
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看,日本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
从大范围来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欧和北美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市场经济,具有东亚文化背景的东亚地区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而日本的市场经济则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内容摘要:中国、德国、日本均是当前的贸易大国。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外贸发展与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本文对比研究了二战后日本、德国发展外贸的策略,认为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德国进口对等等贸易策略,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借鉴作用。
同时,本文通过比较日德两国在汇率升值压力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效果,指出我国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汇率问题上绝对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议”的覆辙。
关键词:德国日本对外贸易贸易壁垒二战后日德崛起与近年中国崛起的相似性(一)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不无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崛起。
20世纪50年代,处于顶峰时期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之间,60年代达到10%-18%,70年代尽管受石油危机影响,但仍然保持在8%-10%,直到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其经济增速才逐渐滑落到1%-5%之间甚至负增长。
而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的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见图1。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德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也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见图2、图3)。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侵入式贸易扩张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
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贸易制裁,日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放措施,赢得产业发展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迫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日本不得不放开国内市场。
但却选择了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自由化开放策略,根据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批实行贸易自由化,为其产业向国际化过渡赢得了发展时间。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
二战以来,日本市场经济从统制型转到政府主导型,在政府规制的调控作用 下创造了经济奇迹。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又开始放松规制,限 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日本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基 本特征则基本不变。作为东方国家,日本模式显示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一些重要特征: 1、持自由竞争原则,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 2、职工持股,股份分散,法人成为股东且相互持股。 3、强调劳资协调,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公会制。 4、企业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筹集资金,主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日本模式的利弊得失: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经过不到30年时间,出现了被称为 “世界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 经济强国。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时期衰退之中,但其总 体经济实力仍不容忽视,国民生活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现结合这一模式的基 本特征对其可取之处分析归纳如下: 1、日本成功的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能从主观上自觉克服市场运 行中出现的盲目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使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总体上达到高度的衔接与默契,为企业决策提供前景性预测,协助和激励 企业的运作与发展,也使整个社会组织更有效率和活力,,从而最终实现其 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 2、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形成了稳定的股东。股东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技术 创新和稳定发展,还能有效避免企业被恶意收购,也有利于企业间的团结, 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制,都体现出一种以企业 为中心的人际管理和协调,这就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同时减少劳资冲突。
4、在企业和银行的关系上,通过主银行融资,能使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得 到很好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以地价、股价急剧上涨为主要标 志的泡沫化过程。到90年代,由于经济泡沫的迅速破灭,又使日本经济陷于 长期停滞状态,因此,“曾一度被日本所标榜、为世人所瞩目、令东亚所效 仿、甚至受到西方赞叹的日本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衰退而成为众矢之 的”,以“追赶战略”为目标,以“后发效益”为基础的日本模式逐步暴露 出一系列弊端。这主要体现在: 1、政府对经济规制过多,使企业难以自由开展经营活动,弱化了企业的自 立能力以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应变能力。 2、主银行制度面临困境与挑战,并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3、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是导致“大企业病”的制度因素。
德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纵观德国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从自由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到凯恩斯主义的制度化和普遍化,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回潮乃至 第三条道路的确立,该模式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和革新。但不论如何发展,其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则基本不变: (一)、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在市场调节无效时,借助国家力 量干预。确立“完全竞争”秩序。 (二)、注重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平等,企业内部实行 “共同决策制”,雇员享有共决权。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历史渊源
日本模式,也称东方模式、东亚模式,它以日本为主,包括新加坡、韩国等 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本质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的形成和确立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阶段,即从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过渡,时问从二 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为创造奇迹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 段,日本模式的诸多重要特征得以形成和发展,并促成了经济奇迹的产生。 第三阶段为放松规制阶段,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沿着放松规 制,限制政府主导经济的思路进行改革。
3、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 和外部投资者,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 4、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共同决策制”,减少 了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了雇员的地位和劳动积 极性,提高了职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间接或直接地提 高了企业效率,监事会决策能得到迅速执行,同时也避免了因 失业而引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动荡。 5、德国模式通过国家的力量,构架了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人一生都有生活保障,特别使雇员及社会弱者得到很大的照 顾,兼顾了社会公平,防止了中低收入者负担过重、贫富差距 拉大的弊端,有利于保证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一、德国模式的可取之处(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1、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坚持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平原 则相结合,能做到自由、效率和社会秩序三者和谐统一,对稳定经济政策大 有益处。 2、德国模式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而不是股东的眼前利益,公司 经营更多的是为雇员而不是为股东谋取利益,并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素 质提高。
(三)、企业融资主渠道是银行,银行具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 性。且同企业保持着“紧密性关系”。
德国模式的“利弊得失”
德国模式在欧洲经济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二战以后直到20世 纪70年代中期,西欧国家借助这一模式度过了一个发展黄金期,实现了持续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在“二战”后的50年中, 为联邦德国带来了持续的富裕和繁荣。
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种理想模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弗莱堡学派的新自 由主义,思想基础是把市场上的自由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其最高指导思想 是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协调一致。
实质上它是一种国家有所调节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市场 力量来自行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只是在市场调节无效时才由国家进行必要的 调节和干预,其目标是形成有秩序的竞争,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和财产的合理分配。 社会市场经济是既不同于国家完全不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同于中央高度集 权的计划经济,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实质 上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以社会安全为保障,国家进行适度调节和干预 的市场经济”。用通俗公式表示,即: 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保障+政府适度调节
4、职工共同决策制度也有其弊端:其一,监管会规模较大,存在各种利益 冲突,决策时往往要瞻前顾后,兼顾各方利益要求,决策过程较长。其二, 公司经营战略保守。职工代表是很明显的风险厌恶者,因为职工已经将其所 有的人力资本投入到了公司。其三,卸任的公司总经理大部分成为监事会成 员,监事会与管委会之间过于密切的联系对监事会的权力行使有一定负面影 响。其四,使德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跨国公司往往为避开 职工共同决策制度的适用,而选择在德国以外的国家登记注册,这样,造成 德国企业大量外迁,失业人口增加。
场经济体制的,因此不应盲目仿效那种已在相当程度上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条 件,且自身也在力图作出重大调整的模式,否则就可能使体制转轨的努力落 入“管制的陷阱”,以至走向一种贻害无穷的“管制(特权)主导的市场经 济”。
放映结束!
16
欢迎批评指导!!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2、德国的高福利制度在缩小贫富差距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阻碍经济发展 的因素。其一,高福利使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其二,高福利使失业者悠闲 自在、高枕无忧,在实践中产生了“奖懒罚勤”的消极社会效果。其三,高 税收又使企业和工作者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不利于发挥个人的社会责任和 激发就业积极性。更严重的是高税收使工资附加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昂贵, 产品在全球化大潮中失去竞争力。此外,高税率使居民可支配收人减少,造 成内需低迷,影响扩大生产和提高就业。 3、日益加重的赋税压抑了人们工作和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模 式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的历史渊源:
德国模式是指“二战”后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主要在欧 洲大陆国家运作,包括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法国等国。德国资本主义 的兴起晚于英、法,19世纪初,德国才走上农业资本主义道路。 纵观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史,德国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德国模式的弊端
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为特征的模式开始 显现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特别是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较多限制,在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造 成劳动力成本过高和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第一阶段是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就 是社会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和初显成效的阶段,其特征 是自由主义思潮在秩序政策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其特点 是走上了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模式又开始推行 “多一点市场、少一点国家”的经济政策,并由此进 入由政府全面干预转向减少干预和放松管制的新阶段。
对中国的启示:
综观各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几乎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是在自 由放任体制下实现的。美国赶超英国是这样,日本追赶美国也是如此。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日本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从本质上说,经济特区的经济运 行机制就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在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日本企业尊重人,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强调 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分配差距相对较小,这些内容正好符合我国的社会性 质。日本企业的许多管理制度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集体决策制等也 是符合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因此,尽管我国企业管理不自觉地倾向 欧美模式,但更应该学习和借鉴日本模式。 但是,我们对政府干预程度最强的日本模式又要保持高度警觉,防止落入管 制过多的陷阱。必须看到,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靠政府干预、管制来 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已被深刻改变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 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日本不得不实施放松规制的改革,以求迸一步 的市场化、自由化,而且连西方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在致力于更充分的自 由化,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中国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争取建立和完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