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正文】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是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各参战国的经济体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对各国社会、产业、军事以及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1. 战争经济的体制建立在二战爆发后,各大战斗力强大的国家为了能够支撑战争机器的顺利运转,纷纷建立了战争经济体制。
以德国为例,希特勒将德国经济彻底置于战时状态,实行集中计划经济管理,调动全国资源实施大规模战争工业化建设。
而美国则通过扩大军事开支以及向军火工厂进行大规模订购,迅速恢复了经济活力。
这种战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后续战争的持久性提供了可靠保障。
2. 战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战争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经济迫使各国政府实施严格的资源调配,导致社会资源的短缺和不平衡。
许多民用产品和服务供应减少,导致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战争经济也刺激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战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战争经济对产业的影响战争经济对各国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军事装备的大规模制造,推动了军工产业的发展,如飞机制造、军舰建造和武器研发等。
同时,为了保障军需物资的供应,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相反,一些消费品工业则面临停滞,例如纺织品和日用品等。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战后奠定了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
4. 战争经济对军事的影响战争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军队提供充足的装备和物资供应。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各国在二战期间加大了对军事领域的投入。
投入的军费不仅用于装备新的武器和军事设备,还用于拓展军队规模。
这使得各国军事力量得到了快速增长和技术革新,赋予其更强大的战斗力。
5. 战争经济对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二战结束后,战争经济对于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在战争期间积累的经济实力使得战胜国如美国和苏联成为了战后国际经济的主导者,推动了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
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浅谈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以及一点有感而发我爱淑琳我爱淑琳0位粉丝位粉丝1楼二次大战后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本富庶的西欧也不例外。
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更是满目疮痍更是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使其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
尽管如此德国人却在这个废墟上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究其原因相当复杂,因水平有限篇幅有限,所以粗浅的归纳为一下几点:I. 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
在战争结束前德国就拥有想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
研发能力强,研发能力强,生产设备先进,产品工艺较高。
例如德军专门对付马其诺防线而生产的古斯塔夫格特拉大炮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
由于发射炮弹对炮管内膛磨损相当厉害,所以后发的炮弹要比前面的直径要大,也就是每一发炮弹经过精密计算单独生产,按发射先后顺序编号。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具有的非凡生产工艺。
在二战后期出现的V-2火箭,喷气式飞机虽然未能在战事上为第三帝国挽回失败的命运,但却还是证明了当时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另外尽管许多工厂毁于战火,但大批科技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依然在,并没有造成技术断层,为今后的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II.II.盟军的慷慨。
盟军的慷慨。
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
战后盟军没收了所有纳粹德国的资产。
以大众汽车厂为例,以大众汽车厂为例,它一度为盟军控制,英国人重建了工厂,更名为沃尔夫斯堡发动机厂,公司资产被没收。
主要修理英军车辆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和生产吉普车发动机,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并少量生产大众汽车供应占领军和德国邮政用车。
19491949年盟军放弃了对纳粹没收资产的管制,而没有象苏联人那样疯狂的从占领区将整个整个德国工厂搬回去--的伏尔加汽车就是全部的德国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的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的崛起在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和影响深远的战争之一。
而纳粹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崛起和其领导人希特勒的影响力,也成为了人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种种复杂原因。
战后,经济萧条、政治动荡和对战争前景的担忧,使得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
纳粹德国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二、纳粹德国兴起的背景1. 经济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导致了广泛的不满情绪,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国内政治动荡:德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也为纳粹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法西斯主义在混乱中崛起,而德国的政治体系和民主制度的瓦解也为纳粹党夺取政权提供了机会。
3. 满足民众需求:纳粹党宣传并满足了德国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对战后危机的需求。
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利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承诺恢复德国的尊严来争取支持。
三、希特勒及纳粹党的兴起1. 希特勒成为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并很快集权成为独裁者。
希特勒的个人领导和强大的宣传机器使得纳粹德国迅速夺取了政治和军事控制权。
2. 党的扩张与掌控:纳粹党实施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纳粹的宣传手段和极端主义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接受了纳粹党的观点。
四、纳粹德国的崛起对世界造成的影响1. 犹太人大屠杀:纳粹德国时期,犹太人遭受了大屠杀,数百万犹太人被纳粹政权迫害、歧视和谋杀。
这场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和惨绝人寰的罪行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世界格局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纳粹德国被击败,欧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它也标志着欧洲国家和世界各国开始重新思考和留意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3. 对人类价值观的挑战:纳粹德国的兴起对人类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日本战后20年经济崛起的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德国、日本战后20年经济崛起的秘密近代史上,德国和日本留给世界的不仅是二战期间的惨无人道、穷凶极恶的印象,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日本在战后20年以后的迅猛发展,更令人感到惊讶,很多人如同解剖麻雀一样,分析了德、日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甚至一些朋友将两个国家的表现认为是人种的优越。
其实,真实的历史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讨论德国和日本战后经济崛起,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毋庸置疑一个现代国家的成功,必须具备内外两个条件,尤其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国,内因和外因都起到重要作用。
探讨德日两个国家,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讲起:一、德国1、内因二战以前德国是世界科学中心。
一般认为,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据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9世纪初,德国进行大学改革,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首创导师制的国家。
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物理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产生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波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
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虽然德国在二战中失去了大批的顶尖科学家,但德国仍然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科学知识和人才的储备是德国能够在二战中走出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德国拥有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尽管在二战中德国工业遭到了盟军的狂轰乱炸,但是仍有大批的在当时具有先进工艺的生产设备保存了下来。
二战期间,哈里斯空军上将出任英国皇军,空军轰炸航空兵司令,在开始对德国的工业区轰炸过程中,他发现经过几轮轰炸,并未能摧毁德国的工业生产。
为了削弱德国的战争能力,他改向轰炸德国的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德国的企业停水停电,以及无法运进原材料和能源,同时工业产品也无法安全地运输到前线。
对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轰炸作为战争的手段,哈里斯上将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同时也为德国保存了大量的工业企业。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02
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 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马歇尔计划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援助,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 化进程,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德国的工业重建
二战结束后,德国工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 失,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被毁坏,许多工厂设 备被拆毁或盗走。
德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核心力量,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德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之一,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 体化。
德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全球化对德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 新。
德国经济模式的国际借鉴意义
德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世界各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为企业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最后,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05
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加入欧共体与欧盟的机遇
1958年,德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这是德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欧共体为德国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贸易市 场和合作机会,推动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1990年,德国统一,这为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 遇。德国开始致力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通过扩大欧盟 成员国范围,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04
统一后的经济转型
两德统一的背景与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与社会动荡在20世纪40年代,全球范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极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转折点。
这场战争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战争期间,战争经济发展成为了各国的主要任务之一。
各国无论胜负,都不得不全力动员本国资源,在经济上为战争作准备。
以德国为例,纳粹德国在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战争经济手段,包括国家计划经济、军工产业的增加等。
大规模的生产军火和军备,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投入。
这种战争经济体系带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其他产业的衰退。
此外,德国通过掠夺被占领国家的资源,进一步支撑战争经济的发展。
虽然这种战争经济比较成功地支撑了一段时间的德国战争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枯竭以及盟军的反攻,这种经济体系最终崩溃。
然而,战争经济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广泛的社会动荡。
战争时期,人们生活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经济压力、战争恐惧和社会动乱让人们的生活变得险恶。
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不得不四处流离失所,生活在临时营地和避难所中。
此外,战争也加剧了人们之间的种族冲突和社会分化。
纳粹德国的种族屠杀导致了数百万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死亡。
而世界各国也因为战争而积累了巨大的国内矛盾,社会动荡不断。
同时,战争也使得性别和家庭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战争需要大量男性参军,这使得许多国家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为弥补这一缺口,女性开始涌入工厂和其他非传统的领域工作。
这无疑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使得女性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此外,为了维持战争努力,各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对于家庭和社会价值观念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战争结束后,各国经济和社会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和国家资源的静止状态使得战后重建变得极其困难。
此外,战争带来的社会动乱和积累的社会压力要求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和平稳定工作。
例如,在战后的德国,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大规模的重建计划来恢复社会和经济秩序。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欧洲大国,直到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所影响,经历了德国民族的崛起和沉寂。
然而,德国人民不低头,历经磨难,奋发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一、德国经济的起步德国的现代工业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但当时主要还停留在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场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德国工业的现代化开始真正起步,德国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战后的新时期,煤产量、钢产量在欧洲排第一,前往其他国家的德国出口市场增长迅速。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后被赋予了巨额赔款和庞大的战争损失。
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通讯、交通、房产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德国更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并致使国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被国际社会追责和批判的德国,面对历史的沉重,历经了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和整理,最终才重新走回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经济再次崛起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重返国际舞台。
此后,德国开始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是欧盟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引领了欧盟的发展方向,包括环保、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的工程公司和工业界,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控制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德国经济的兴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德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奋斗,让德国重新崛起。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给德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城市沦为废墟,工业基础被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伤亡,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
然而,德国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复苏,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德国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战争结束初期,德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问题。
为了稳定经济,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强了对货币和物价的控制。
同时,德国逐步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职能。
这种经济体制既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又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一直以来都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战后更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德国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科技领域,德国企业积极投入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
从汽车制造到机械工程,从化工到电子,德国在众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还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德国在战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德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通过与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德国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同时,德国也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基础设施的重建和完善对于德国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
战争中,德国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德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均以发展或振兴本国经济为己任。
传统的"地缘政治"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政治"时代的到来,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但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
一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迥异。
特别是两德的统一,被看作是东西方对抗,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
两德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它的统一固然受冷战结束的影响,但却是建立在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
"至1989年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为联邦德国的33%"。
(1)人民生活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1988年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
(2)由于东德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均赶不上西德,工作时间长、闲暇短,东德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约只及西德的二分之一,生活水准也相应低于西德。
最终东德以一种羞辱的心态并入西德版图,放弃了自己坚持、宣传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口号。
而西德正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祖国的重新统一。
从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何以两个同时起步的德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如此明显?难道仅仅是因为两德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吗?显然不是。
这就有必要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作多方面的探究。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1.地理环境资源的差异资源分布在东西两德之间存在着差异。
东德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全德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
(3)相对而言,"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
(4)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造成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二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一段极端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国家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凭借着勤劳、创新和深思熟虑的战后计划,德国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对社会重建的影响。
第一步是战后的基础设施重建。
二战期间,德国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破坏,失去了大部分的城市和工厂。
然而,德国政府在经济重建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通过修复破损的道路、铁路和桥梁,恢复了国家的基础设施。
这项重建计划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德国经济的发展受益于战后的技术创新。
德国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国家。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大众享誉全球。
这些高品质的产品为德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并为国家创造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此外,德国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如化学工业、医疗保健和环保技术等。
这些创新不仅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国家的其他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德国社会的重建。
在二战后,德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许多家庭也丧失了财富和住所。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与再教育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提供失业救济、住房援助和教育机会,以帮助人们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德国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措施来确保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这些举措为德国社会的重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重建过程中还面临了许多挑战。
例如,由于人口流失和资源短缺,德国必须采取措施吸引外国投资和劳动力。
因此,德国政府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移民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和移民前来投资和就业。
这些外国投资和移民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并加速了国家的复苏进程。
总而言之,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新建设。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和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
在这些阶段中,德国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混乱,城市遭受空袭,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此时,盟军对德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赔款。
然而,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促进经济重建和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战后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德国重建工厂、住房和基础设施。
此外,1948年,西德开始发行新货币,结束了乱世通货膨胀的困境,稳定了经济环境。
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在经济恢复阶段之后,德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奇迹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高水平的产出和出口为特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出口业发展迅速,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成为了德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德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非常低,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1990年德国实现了东西德国的统一,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的初期,东德的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失业率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加大对东德的援助力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东德企业和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促进了东德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德的经济逐渐实现了与西德的接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而对于德国来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期间,德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二战也为德国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启示。
一、战争对德国经济的冲击在二战初期,德国经济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胜利,但是在战争后期,这些胜利变得毫无意义。
1944年,盟军开始了对德国的空袭,这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许多工厂、铁路和港口遭到了摧毁,导致德国更加依赖轮船和火车来输送物资。
虽然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抵御这些打击,例如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改变工厂的地理位置,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挽救德国的经济。
二、战争对德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战以前,德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工业化生产。
这些产业在战争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导致德国经济日趋衰退。
与此相反,战后的德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采用自由市场的方法,德国经济开始朝着更加服务性、技术导向和跨国的方向发展。
三、对德国经济的启示虽然二战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德国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对德国经济的冲击促使德国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例如改变生产技术和制定环保法规,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些经验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启示。
其次,德国通过自由市场的方式重新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
战后,德国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调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的经济恢复。
这也表明,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德国也认识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战后的日子里,德国推出了众多环保法规和措施,例如控制排放和开发可再生能源。
这些环保举措的推广也为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一个典范。
四、结论总结起来,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战争期间德国受到了巨大打击,但是它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革和创新,使德国逐渐从经济底部恢复到了一个经济强国的地位。
二战期间经济
二战期间经济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上个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也是战争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案例之一。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而且对参战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战争对经济的冲击1. 军事开支增加:二战期间,各国为了应对战争,必须增加军费开支,包括武器、装备和军队的建设。
这导致了国家财政负担的加重,使得大量资源被转移到军事领域。
2. 生产力的调整:战争使得生产力的调整成为必要。
大规模的军队装备需求促使工业生产全面升级,扩大军需生产,同时也减少了民用品的生产。
战争期间,许多民用工厂被转型为军工厂,以满足战争所需。
3. 劳动力的调配:战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生产和战斗。
为了满足需求,许多国家实行了征兵制度,将大量年轻人动员到战场。
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紧张,各行业之间的人力资源分配出现变动。
二、主要参战国的经济表现1. 德国:纳粹德国在战争初期迅速扩张,德国经济得到了短期的提升。
然而,由于资源短缺和战争的拖延,德国在后期逐渐面临经济崩溃。
战争重创了德国的工业基础,大量的城市遭受破坏。
2. 英国:英国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大规模的空袭,但英国经济逐渐从战争的冲击中恢复。
英国通过战时经济调整,提高了工业生产力,加强了军队装备。
然而,战争也导致了英国财政压力增加和国家债务累积。
3. 美国:二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战争经济大国。
美国通过增加军费开支刺激了经济增长,大规模的军需生产促进了工业扩张。
战争期间,美国也从战争中获得了一系列经济利益,为后来的全球经济霸权奠定了基础。
4. 日本:日本在二战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通过征服亚洲国家获取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资源供应短缺和军事压力加大,日本经济逐渐衰退。
最终,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被迫投降。
三、战后经济重建战争结束后,参战国都面临着庞大的战后重建任务。
通过实施各种经济政策和计划,各国逐渐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重建与发展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重建与发展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情况令人难以置信。
整个国家被摧毁,城市被夷为平地,工厂和基础设施被炸毁。
德国失去了大量人口,许多人流离失所。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德国顶住各种艰难险阻走出了困境,成为今日欧洲最富裕、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战后的重建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国家。
在国内,政府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抵免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经济增长。
这些政策成功地让德国经济逐渐稳定,并为德国战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德国与国际合作除了在内部进行重建,德国还与其他国家合作来加速重建工作。
最著名的合作方式就是欧洲石油联盟(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这是由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在1951年共同创立的组织。
ECSC成员国通过合作控制钢铁和煤炭的生产和销售,从而防止价格恶性竞争和掠夺性的商业实践。
随着ECSC在1957年演变成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德国成功地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城市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德国城市和基础设施的恢复是重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城市是通过公共建筑、住宅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而重建的。
许多城市还受到国际援助的帮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德国提供了巨额资金。
此外,1948年引入了新的货币制度(德国马克),这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支持。
重建后政府撤回援助在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后,德国经济获得了显著的恢复。
由于增加的生产和出口,德国开始拥有外汇储备,并能够撤回大量的重建援助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政府推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政策,包括发展推动环保、节能和创新的技术。
总结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是人类惊人的成功之一。
通过政府的投资和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德国能够重建国家和经济。
这项努力的成果就在于德国成为当今的商业和政府模范。
今天,德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不仅有强大的经济,还有依法治国和社会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战中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
二战中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二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战争结束后,各参战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探讨二战后的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情况。
一. 德国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二战后,德国成为了一个几乎完全被摧毁的国家。
然而,通过战后的重建努力和经济政策的推动,德国很快恢复了战前的繁荣。
首先,德国采取了乌拉尔山脉原则,利用各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德国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德国还注重教育和科技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德国很快在经济上崛起,成为了欧洲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 日本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战后的日本也面临着巨大的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任务。
日本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争摧毁和占领,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民众的团结,日本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日本的战后重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重组和农田开垦等方面。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铁路、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日本逐步实施了市场经济体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另外,日本还大力发展了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工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日本经济很快恢复并取得了长期快速增长,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
三. 美国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在二战过程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
战后,美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建和复苏计划,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美国通过实施亚洲经济援助计划和欧洲经济复苏计划,为战后的重建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其次,美国在战后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了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美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并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美国在战后经济复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社会主义国家的战后重建与经济复苏除了上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战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工作。
战后世界二战后的全球与经济格局
战后世界二战后的全球与经济格局在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带来了全球的重塑,也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战后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全球与经济格局的变化。
一、战后全球格局的重塑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首先,战后出现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崛起。
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领导者,而苏联则以其共产主义理念和东方集团的形成,成为了东方世界的中心。
这两个大国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架构,也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二战后出现了全球范围的福利国家制度。
许多国家在战后开始实施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国家干预来保障人民的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这种制度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最后,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开始明显增加。
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各国通过这一机构进行合作与协商,以促进和维护全球秩序。
此外,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战后世界二战后的全球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化:1. 重工业与消费品制造业的崛起二战后,许多国家的重工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由于战争的破坏,很多国家需要重建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从而催生了重工业的兴起。
同时,战争后的和平使得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急剧增长,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
2. 国际贸易的扩大与自由化战后世界,国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
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贸易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各国也逐渐放宽了贸易限制,逐步实现了自由贸易的目标。
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例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为国际贸易创造了稳定的规则。
3. 跨国公司的崛起战后世界,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主角之一。
跨国公司通过跨国投资和跨国生产组织,将生产和销售链条扩展到全球范围内。
战后德国经济
02
未来,德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需要加 强国内改革和国际合作来应对。
03
德国将继续加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推动欧洲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同时,德国也将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05
德国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引导与规划
04
德国经济与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德国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欧洲联盟和欧元区的核心成员国。
德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政治和经济整合,为欧洲和平与稳定作出 了贡献。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如欧盟内部经济不均衡、移民和难民问题等, 需要与其他成员国共同应对。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自由竞争与市场机制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创新发展。
劳资合作与共同决策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劳资合作和共同决策,通过建 立劳资协商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 者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和 稳定。
德国经济的崛起
出口导向型经济
01
德国在战后采取了出口导向型 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大力推动 工业制成品出口,带动了经济 的快速增长。
02
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提供出口信贷、建立出口 保险制度等,鼓励企业扩大出 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03
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优 秀,产品品质优良,品牌形象 良好,赢得了广泛的客户和市 场份额。
对其他国家的启示与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
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
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
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尚可维持运行。
而从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期,美国经济已经属于自身难保了,就没有精力支援德国了,美国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将近40%,由760亿马克降低到了460亿马克。
德国工人大幅度失业,失业人数从230万增加到了600万,失业率几乎接近于美国。
国内的销售市场紧缩,主要工业品在国内的销售总额减少了50%。
为了维系经济,德国不得不依靠负债支付订货的方法,结果却造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年复一年地增加。
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并依据其政治纲领“25点纲领”实施了一切措施。
期间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他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经济的复苏,他功不可没。
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
此举为之后德国的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使经济为战争服务。
1933年到1939年,仅仅六年间,德国的军费支出在400亿马克之上,差不多占到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
德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上了与罗斯福政府相似的凯恩斯道路,即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等措施,至连名字都差不多,罗斯福的叫“新政”(New Deal),希特勒的叫“新计划”(New Plan)。
那么希特勒的新计划具体都有哪些举措呢?第一,由德国政府举债,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第二,大力扩张军队。
这项举措就是大家都清楚的为战争做准备的行为。
纳粹从一开始上台便清楚明白地将毁灭凡尔赛条约作为目标,这样一来最后肯定不免于一战,因此在纳粹规划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具体措施上都将战争这一可能性计算到了里面。
但是德国的扩军受到凡尔赛合约限制,是违法行为,德国又是如何做到大力扩军呢?这就要提到上文所说的亚尔马·沙赫特了,沙赫特为德国的再次武装,提出了Mefo bills这一伟大构想,即帝国银行发行Mefo bills这个汇票,相当于一个受到政府信用保护的账外实体,用于支付军火公司的产品,但是纸面上呢,这个东西只发了1M的马克,就这样,德国偷偷地重新武装了起来,而帝国政府几乎没有付出特别大的代价。
第三,配给制,即限量供应。
不难理解,德国大力扩张军队,这么多的军队当然有需求并且还是很大的需求。
所以为了避免生产短缺,德国实行配给制(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的经济还是由过剩转为了短缺)。
第四,大量地没收充公。
这点措施就比较有说头了,因为我对这段历史还算熟悉。
所谓大量地没收充公,没收的是谁?当然是犹太人!希特勒曾在自传体《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
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种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
他认为:“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
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所以就有了1938年11月9日到10日的“水晶之夜”。
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大肆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许多犹太人的窗户在当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发光。
所以,有德国人讽刺地称之为“水晶之夜”。
这一夜仅砸毁的玻璃,损失就达600万马克。
其价值相当于比利时全国半年生产玻璃的总价值。
自此有关犹太人的所有商店,资产等全部被掠夺充公,成为了纳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如以上这般多管齐下,就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可谓是百废俱兴。
但是,在这种辉煌的表面下还隐藏着重重危机,犹如猛兽准备伺机反咬一口。
这种饮鸩止渴的措施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此时德国的经济主要靠军队维持,那么一旦军队不需要产品了,德国的经济将何去何从?为了不让经济自行崩溃(上文所述政府举债造成大量负债和赤字),德国必须维持大规模军队,这也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创造大量军需订单,就成为了德国政府维持经济的必要手段。
其二:希特勒采用强制卡特尔化的办法将生产过剩的危机消灭在进入市场以前,而不是利用市场作为事后的调节导致德国垄断组织的势力空前强大,行业组织和各部门的“最高同盟”控制着主要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最终德国的经济由过剩转为短缺,原材料也及其紧缺。
其三:在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市场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的价格在下跌。
众多周知,德国是个工业化国家,工业产成品是其主要出口产品这就导致了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产生严重的贸易逆差。
以上的这一切问题都造成了德国的经济需要靠战争维持,军需订单包括原材料紧缺又涨价(自己没有又买不起当然就靠强抢)等。
所以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此时已经不已元首希特勒的意志为转移了,说来讽刺希特勒的存在造成了如此的经济状况,最终却反受经济的控制。
希特勒后来诸多演讲中所谓的“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直接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以维持德国表面繁荣的经济。
二战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主要来源于可以归为以下几点:1.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
这个好理解,德国自己的资源让其军队战争消耗殆尽当然要在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占领区抢回来。
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取领国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战时从各占领区至少掠夺了2000亿马克以上,相当于战时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2.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
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
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
3.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
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
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
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那么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然而今天再看德国,毫无疑问是欧洲甚至是全世界经济最健康最良性的国家。
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强悍的科学技术,勤劳的人民的德国哪里还看得出是一个二战的战败国。
至于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从宏观方面来讲不过是因为国际形势的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德国。
那么从微观德国自身方面来讲有几点原因:1945年的德国人民不断地与当时军人合作社里的美国大兵们进行必需品交易,引发了美国往德国寄东西的热潮。
后来美国政府干脆就让工人合作社光明正大的做生意,这一事件成为了德国经济起步的第一站。
之后的德国又兴起了用香烟作为当时市场的流通货币,这是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现象。
直到1948年6月20号货币制度的改革才让这种奇特的货币退出市场,改为使用西德马克。
自西德马克发行以后,德国的市场奇迹般的迅速启动,各个商店、杂货铺都有了商品买卖。
以货币制度改革作为转折点,西德经济开始进入到一个上升的通道。
货币制度改革之后还有一个人对德国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艾哈德,一位朝圣山学派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战后的德国一定要坚定地走自由市场经济的路线,果断地取消了德国的经济管制,以此激发了德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