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抱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T/T- ---第一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武吉华版)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名词解释: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
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 Nhomakorabea细菌和蓝藻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种区分布: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物种周转率更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特有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栽培植物起源(常见的):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知识整理资环学院资环专业 20081170016 盛芝露第一章绪论一.植物地理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动物学一起合称生物地理学。

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1.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2.具体内容包括:①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②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④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一些灭绝等。

⑤通过研究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1807年,亚历山大-洪堡德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使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 植物的分类1.植物分类的目的①辨别植物,给植物命名和描述②研究植物的亲疏同异,把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一个足以说明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的分种系统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①人为分类法A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B人为分类法的贡献: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分类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C人为分类法的局限性:a不够科学,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b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c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②自然分类法:A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形状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B实例•——恩格勒系统:根据假花学说建立,将柔荑花序类植物作为原始的类型。

•——哈钦林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分别平行演化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克朗奎斯系统:根据真花学说建立,认为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为起点③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区别人为分类法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分类,而自然分类法是依据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后者更科学,更符合自然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更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3.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命名双名法:林奈创立。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历史成分:根据植物区系内的各个成分在区域内出现的时间序列确定区系的组成。历史成分对于分析区域的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这类成分对于研究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及其所经历的气候变化有极大意义。
植物区系相似性:p47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p61图表:
丰富的植物种类
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
入侵物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外来物种的入侵。
物种形成方式三种:
异地(域)物种形成
发生的条件:一个物种的种群因为地理环境改变(例如造山运动)或种群本身发生改变(例如种群的迁出)而被隔离;
隔离的种群会在基因型及/或表形上发生趋异,原因为:隔离的种群与原本的种群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或各自发生遗传漂变,又或各自的基因池发生突变。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括细菌和蓝藻
地衣: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提供光合产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根据形态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先锋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很强
苔藓植物: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根的分化——植株矮小;自养型,可进行光合作用;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分别形成配子,形成孢子;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分为苔纲、藓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全

植物地理学第1章绪论1. 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区域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1.1植物地理学的分支植物区系地理学:区系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研究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组成、分布、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植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变迁的科学。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植物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把植物作为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植物地理学就成为自然地理学的一部分。

植物地理学与古植物学:研究古植物发展的时空关系是植物地理学和古植物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2.1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希腊在公元前372~287年发现了气候、土壤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写出《植物历史》和《关于植被的论文》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403年)的《诗经》记载有刺榆和榆树两种非常接近的树木在生态分布上的差异性。

西周(公元前1066-771年)《禹贡》记载了当时黄河下游直到长江三角洲的植被水平分布。

战国《管子.地员篇》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并注意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现象和阴阳坡的差别。

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1807年,Humboldt发表《植物地理学知识》,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明生物的地理分布,并解释其原因,把进化论引入生物地理学。

19世纪末,丹麦学者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5)和德国学者Schimper《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1898)。

现代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主要是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⑤特有程度高第四章生存条件(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辐射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春化作用:植物需要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的现象。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种群,植物体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个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分类:按等级高低顺序,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内各种植物之间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主要区别:低等植物:1、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潮湿处2、植物体结构简单,为单细胞体或多细胞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官为单细胞4、生殖过程简单,有性生殖的合子萌发不形成胚而直接形成植物体。

高等植物:1、多数陆生、少数水生2、植物体形态结构复杂,有根,茎,叶分化,除苔藓外有维管束构造3、雌性生殖器为多细胞的4、有性生殖的合子发育成胚,再生长成新的植物体。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物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植物分布区的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2、收集资料、研究概况、组织团队3、实地调查4、资料、归类、制图5、专家咨询,评议6、补充调查研究7、最后成果。

间断分布的主要类型:1、北温带间断2、热带间断分布3、南温带间断分布4、南北温带间断分布5、其他间断分布物种形成表现为原种内某些种群间出现新的生殖隔离而中止可育性,相应分化出新种和新分布区: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受到许多条件限制:1、地理因素:海洋成为不能逾越的障碍,陆地上高大的山脉急剧改变水热条件,在盐泽土、沼泽、酸性土、钙质土等特殊的生境2、生物因素:共生条件、传粉条件和竞争条件3、时间因素间断分布的历史形成过程分为四类:1、曾经广泛分布、后来中部消失2、通过迁移或跳跃形式间断分布3、同前一类,但初始分布不再中部4、遗传分布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A部分】:1、植物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常与动物地理学合称为生物地理学,以属种分布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课本引言)。

2、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课本P26)。

3、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盖层,称为植被(课本P2)。

4、双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课件《植物类群及分类》P12)。

5、颈卵器植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课件《植物类群及分类》P6)。

6、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课本P6)。

7、四强雄蕊:油菜、白菜等的花蕊(见课件《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第37~40张)。

8、被子植物:(见课本P21及课件《被子植物的分类》)9、孢子植物:隐花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课件《植物类群分类》第4~6张)。

10、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1)藻类、菌类、地衣;(2)苔藓、蕨类、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见课件《植物类群分类》第6张)。

11、竞争排斥原理:12、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课本P74)。

13、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课本P77)。

14、驯化:包括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前者指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一般需要很长时间。

后者指的是人为改变植物环境条件或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调整,一般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课本P81)。

15、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课本P71)。

16、植物分布区:(课本P27)。

植物地理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重点整理

题型:
名词解释(5个,10分)
单选(10个,15分)
多选(5个,10分)
判断(10个,15分)
简答(30分)
论述(20分)
第一章
1、概念:物种(注意答出生殖隔离)
2、判断高、低等植物(苔藓介于高低等植物之间,归于低等)
3、判断:种子植物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第二章
1、分布区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板块运动、(人为因素)
2、分布区的形成理论,3种
3、地理替代种概念
4、间断分布不同的形成原因
5、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原因)
第三章
1、光饱和点概念
2、春化作用、夏化作用
3、冻害、冷害
4、生活型(趋同适应)、生态型(趋异适应)
5、C3、C4植物的生存条件
6、高山植物矮小的原因
7、旱生、水生植物适应机理
8、植物缺少相关元素的主要症状
9、论述:植物适应策略(书上理论和实际生活运用)
第四章
1、植物群落概念
2、生态位概念
3、演替与波动的比较
4、演替过程中植物间关系
5、论述:植物群落演替中物种取代机理
第五章
1、地带性植被与非地带性植被的区分(非:水生、草甸、沼泽)
2、植被所属气候带
3、植被特有特征
4、常绿阔叶林四大金刚:樟科、木兰科、山茶科、壳斗科
5、桑科常见:小叶榕、黄葛树、构树、桑树、无花果树、橡皮树
6、论述:怎样认识植被类型?(一般过程和举例。

一般过程:环境条件、群落特征、类型、分布、利用保护……,重点在举例)
第六章
1、地带群落交错区概念
2、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水平、垂直两方面,400mm等降雨量线分区)。

【精品】植物地理学整理

【精品】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1.物种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第二章1。

植物区系P2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2.世界种P30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

成对种P35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

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1)气候演变(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9.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P49-53(1)泛北极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3)新热带植物区(4)澳大利亚植物区(5)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10。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卩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重点

植物地理重点

种群的概念(1)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个体与种群动态从进化论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数量特征(密度和大小)②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格局③遗传特征:选择、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

(3)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例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与宿主等)的相互作用。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主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1) 种群密度⏹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体积)上的生物个体数量。

一般以样方法直接计数统计种群的密度。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的区别:✓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的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的个体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

(2)种群结构种群密度是描述种群结构的基本参数,种群结构指标包括种群大小(密度和分布)、种群年龄、性别等;影响种群大小的种群基本参数(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immigration)、迁出(emigration);影响种群大小的次级种群参数: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性别比(sexual ratio)、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on)。

(a)种群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年龄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b)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3)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类型及其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型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a)种群离散增长模型Nt+1= λNt 或Nt= N0λt即:lg Nt = lg N0 + t lgλλ: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N1/N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假设:种群世代不相重叠,增长是不连续的(即离散型增长);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即种群增长不受资源、空间等条件限制,无限增长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1)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2)植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净化环境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吸收有毒物质、吸附粉尘3、植物对水域的净化分解转化有毒物质、富集作用4、植物对土壤的净化吸收、监测环境细胞(cell)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植物组织(plant tissue)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将植物组织分为六类: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薄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同化薄壁组织、贮藏薄壁组织、吸收薄壁组织、通气薄壁组织)、保护组织(分为初生保护组织(表皮)和次生保护组织(周皮)、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输导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和分泌组织。

花的类型十字花冠二月蓝,蝶形花冠藤萝,唇形花冠野芝麻,高脚碟形花冠报春花,漏斗状花冠打碗花,钟状花冠桔梗,辐状或轮状花冠番茄,舌状花冠蒲公英。

雄蕊群的类型离生雄蕊山桃,四强雄蕊油菜,二强雄蕊毛泡桐,聚药雄蕊菊花,单体雄蕊锦葵,两体雄蕊豇豆花序分类叶脉和脉序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5.特有植物丰富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1、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3.影响遗传多样性4.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5.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整理

1、叶的组成:叶片、叶柄、托叶观察叶片的要素:叶尖、叶缘、叶脉、叶基叶的形态:叶的大小和形状;叶脉及脉序叶序分为:互生叶序;对生叶序;轮生叶序;簇生叶序2、植物分类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依据: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系统发育分类3、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1)原核生物(孢子植物又叫隐花植物)基本特征: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环形裸露的DNA分子,没有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门、蓝藻门(2)真核藻类、真菌和地衣(孢子植物)基本特征: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胞器藻类、真菌门、地衣门(3)苔藓与蕨类植物(孢子)基本特征:有了根茎叶分化,孢子繁殖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4)种子植物(显花植物)基本特征: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4、高等植物(茎叶植物、有胚植物)(1)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2)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是颈卵器植物到维管束植物的过渡植物。

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科属种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描绘种分布区的方法有:点图法;轮廓法;涂斑法世界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植物种特点:真正分布的总面积可能不大,但世界各地均能找到其生存的局部生境;因人畜携带而广布世界各地(草本植物为多);种类极少,一般为盐生植物或淡水植物特有种:分布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植物种特点地区可大可小,分大陆特有、省域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特有。

7、间断分布区的主要类型(1)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毛茛(2)大陆东西式间断分布(西欧-东亚式间断分布) :铃兰、獐耳细辛(3)大陆-海洋-大陆式间断分布(北美-欧亚间断式分布):斑叶兰、高山露珠草、圆叶鹿蹄草(4)南美-北美间断式分布:山芹菜、香根芹8、物种的形成:异地物种形成;同地物种形成;平行物种形成。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桃 Prunus persica L.银杏 Ginkgo biloba L.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变种variety, var.蟠桃 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风车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5植物界的大类群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a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b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不同的门之间各种色素比例差异较大分门依据之一;c 繁殖方式多样,除直接分裂完成无性生殖外,也有有性生殖;d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f合子萌发后要脱离母体,不能形成胚;与其他植物类群的区别:a 藻类和光合细菌藻类除蓝藻外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如双层膜、细胞核、色素体等,而细菌为原核类;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b 藻类与真菌藻类含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而真菌没有叶绿素;真菌细胞壁成分是真菌纤维5碳糖,而藻类细胞壁含多糖;c 藻类与苔藓共性:光合自养;原植体;区别:苔藓植物合子不离开母体已经开始萌发形成胚2真菌一般特征:a 真菌营养体除少数原始种类如酵母菌外,一般是由向四周伸展的菌丝hyphae构成菌丝体mycelium;b 菌丝通常为圆管状,直径~ 1~15 ~100μm,长度差异很大,菌丝细胞间有带孔的横隔,或者为没有横隔多核菌丝;c 细胞壁成分为多糖类的几丁质;d 以各种孢子繁殖;3地衣的一般特征a地衣是一种由真菌和藻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b地衣的形态几乎完全由真菌决定,有壳状、叶状、枝状等形态;c喜光性植物;d对空气污染敏感;e耐干旱:悬崖峭壁、树皮、沙漠等地方有分布;f耐寒性强:在高山雪线上、冻土带、南北极等极端环境有地衣生长;苔藓与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植物体有茎、叶分化,但是没有完善的维管束,没有根的分化有时具有简单的假根;多细胞结构的生殖器官: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antheridium,故又称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合子萌发不离开母体,并形成胚,故又与蕨类、种子植物合称为有胚植物embryophyta;配子体发达,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这一点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不同;2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体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区别其他高等植物;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逐渐退化;蕨孢子叶的局部: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着生叶背边缘,叶缘反卷成假盖;幼叶拳卷;种子植物1裸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孢子体特别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b大型叶簇生枝顶,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片形,极少数为扁平宽叶;c胚珠裸露:孢子叶大多数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小孢子叶聚成小孢子叶球雄球花staminate;大孢子叶心皮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雌球花female cone;d具有颈卵器结构;e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f具有多胚现象;2被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具有真正的花,开花过程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显着特征;故又称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或显花植物phanerogamia; b孢子体高度分化,组织分工完善;具有导管. c胚珠包藏在由1个心皮大孢子叶或几个心皮结合成的子房内; d子房受精后,继续发育,形成果实fruit; e植株形态、生境、营养及传粉方式的多样化; f双受精现象和异质性胚乳;单子叶植物一般特征 1.草本或稀为木本,主根不发达,须根系,散生中柱,通常无形成层,通常不能加粗;2.叶脉通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稀为网状脉;3.花通常3基数,或稀为4或5基数,外轮和内轮花被通常相似;4.胚具1顶生子叶;双子叶植物一般特征胚具子叶2片;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开放型维管束,环状,有形成层;叶片除少数外,均具网状脉;花通常为4~5基数;6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也叫植物的生活史、或生活周期;2、系统发育: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进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起源,即从无到有,一个新物种或类群源于某个祖先,经演进分化而来;二是,类型从少到多,然后再减少乃至部分类型灭绝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变化1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总和,也就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植物种类的总和;2世界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3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local特有;4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中心5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6属的相似性系数C :两地共有的属的数目 B :乙地植物属的数目 A:甲地植物相似性系数7植物区划概念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8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kingdom 植物地区region植物省province植物小区district9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北方亚区:古地中海亚区马德雷亚区特有:云叶科伯乐树科南天竹科木通属泡桐属石蒜属记两种即可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亚区马达加斯加亚区印度-马来西亚亚区玻利尼西亚亚区新喀里多尼亚亚区特有:毛茛属悬钩子属3新热带植物区:美人蕉科凤梨科甘属木属4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没写5澳大利亚植物区6泛南极植物区10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分为两个: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只需记一下亚区大概范围和一两个代表种1泛北极植物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阿尔泰、天山:西伯利亚落叶松、黑桦、雪岭云杉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藜科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贝加尔针茅、石生针茅、羊草青藏高原植物亚区:蒿草属、紫花针茅、西藏蒿、青藏苔草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松属、木兰科、茶科、安息香科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2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台、琼、粤、桂、滇龙脑香科、山龙眼科、野牡丹科11阿连纽斯Arhenius,1921与格莱森Gkeason,1922研究了种数和面积的关系:S=CAZZ次方式中:S——岛屿种类总数;A——岛屿面积;C——岛屿内种类密度单位面积内种数Z——统计指数,在对数形式表达式中为回归直线斜率;1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p65特点: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4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13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入侵到另一个新环境,对新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伤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章植物生活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个,每个需要举例子p75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不需背,帮助理解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作用;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例子: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作用示意图耐受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限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耐受限图解耐受性上限耐受性下限需要会举例子p765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6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7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8 主要是了解C3 C4植物的区别图表3-1p84很重要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里,在叶肉细胞基质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 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三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C4型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C4植物的CO2补偿点很低,故C4植物在CO2含量低的情况下存活率更高;这些特性在干热地区有明显的选择上的优势;9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10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11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律出现的现象;12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13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14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15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16温度的3基点:最低温最适温最高温17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可按年、季、月或大春生产季、小春生产季、干季、雨季等不同时段,统计计算积温,一般根据应用服务需要确定;计算作物所需积温一般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划分,如计算播种至拔节、播种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等时段的积温;括号内不用背18有效积温是某作物生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的总和,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即有效积温;有效积温中不包含低于生物学零度起始温度的温度值,所以用来表征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作用,要背更为准确;多应用于作物生育速度的计算和发育时期的预报;括号中除黑体其余可不背;19对低温的适应:形态上、生理上、行为上p1031躲避寒害的形态学特征:体表被毛浓密,颜色深暗植株低矮并呈分支密集的垫状、莲座状体形或匍匐状,既能增加热量吸收、又能减少热量散失,有利于保持体温;小型革质越冬常绿叶,储存营养物质石南型2生理适应: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地红外线;3行为适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方面;20春化作用:有些植物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植物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自然露地栽培的秋播植物是在越冬过程中接受自然低温刺激通过春化阶段的,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不同的类型,对低温春化作用需求不一样;背黑体部分21物候: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22旱生植物的简要特点p118:旱生植物借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特性,在干旱条件下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且能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减少水分丢失或者提高水分吸收与储存能力;括号中的看看就行,背更行有些植物具有减少水分损失的旱生结构: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层发达、表皮毛密生、气孔下陷、叶片内卷并包藏气孔;有些植物具有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的生理和生长特征,如提高细胞液浓度,以降低叶细胞的水势,根系发达,提高原生质的水合程度等;23水生有花植物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形成了适应特征与生态类群,长长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大概特点:全株沉没水中,通气组织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以营养繁殖为主;浮水植物的叶子或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部直接接触空气和阳光,条件较好;上表皮着生气孔,并覆盖角质层或蜡层,水下器官与沉水植物结构相似,维管束和保护组织不发达;挺水植物:其下半部浸没水中,上部枝叶挺立水上,如芦苇、慈姑;挺水植物的通气组织发达、维管束、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育健全,在强烈的阳光下植株蒸腾旺盛,并常能忍受短期一定限度的土壤干燥;2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活型系统分类:主要参照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差别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5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大概了解p16026生长型growth form:依据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形态特征,划分出的植物类型称为生长型;27生长型系统划分原则:就是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28生长型系统与生活型系统的对比:划分依据不同——生活型系统: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长型系统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不要和下面的生活型,生态型搞混29生活型life form: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形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相似;这是由不同科属植物趋同进化而形成的;生态型ecotype: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30生活史life history:动植物微生物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31植物的生活史类型:p165一年生植物特点: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境:其劣势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因此在高度上的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小环境常不稳定、因而成活率低;所有一年生植物为一次繁殖,采用大爆炸策略,先逐步储存光合产物,结实耗尽资源即死;多年生植物特点:优势是多年占据生长空间,不需要将资源与能量用于本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此外还常能通过根茎、匍匐茎和气生根扩展营养空间;其劣势在于每年都必须重新生长新枝,并重新争取光照条件;大多数多年生植物是多次繁殖,但全部二年生植物和少数多年生植物是一次繁殖;乔木和乔木状植物特点:优势是占据上层空间、光源充足、有机物生产效率高,生命持续时间长、生殖能力强;由于过多资源与能量用于营养生长,不仅生殖生长的资源与能量分配相对较少,而且生殖较晚;这类植物几乎都为多次繁殖植物,只有极少数属于一次繁殖;以下是第三章是ppt上第三章的思考题,和老师画的重点相关的几题,一些没有提过的已删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答: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意义的作用;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三、限制因子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及其应用;答:1、限制因子规律不同于木桶原理: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的特点:易变性、狭域性、敏感性限制因子作用的补充和完善:①限制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适用;②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子的补偿作用;③限制因子是对物种、种群而言的,不同生物乃至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限制因子可能会发生变化;④限制因子强调的是因子的不足,实际上因子过高也会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2、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规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应用:1、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引种栽培与管理; 2、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驯化; 3、农业生产中,合理科学施肥; 4、渔业生产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殖; 5、有害生物防治与控制; 6、生态修复重建中,生境修复与关键生物引种;四、耐受限定律、生态幅的概念以及应用;答: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耐受力、耐受幅、生态价: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亦称生态价;六、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性;答: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黄化现象: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②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 a、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 b、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 c、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d、大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及含量;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据需光度,植物的生态型分为阳生植物heliophyte,喜阳植物heliophyllu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小而厚,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3%~5%;如:蒲公英、杨、柳、桦、松、杉和栓皮栎;阴地植物sciophyte,喜阴植物、适阴植物sciophile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大而薄,枝叶浓密、枝下高较矮;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1%;如:人参、三七、半夏、细辛、铁杉、观音座莲、山酢浆草、连钱草、紫果云杉、红豆杉;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光质的生态效应: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学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植物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1.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农田、花园以及果园中引种栽培的许多植物种类成为栽培植物区系。

如中国秦岭山脉生长的全部植物的科、属、种即是秦岭山脉的植物区系。

它们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环境中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如世界植物区系,中国植物区系,东亚植物区系,第三纪,蕨类、有花,森林、草原和荒漠植物区系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以及环境变迁的见证或依据。

植物区系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系统发育的制约,同时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

其中最主要的环境条件是温度和水份等因素。

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必然出现不同的植物区系成分,组成各具特点的植物群或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一个地区的植物物种组成是自然形成物,它以种群的方式存在,是组成各种植被类型的基础,也是研究自然历史特征和变迁的依据之一。

根据不同原则或分布区特点,可划分为几类区系成分。

通常将某地区全部植物种类按科、属、种进行数量统计,然后按地理分布、起源地、迁移路线、历史成分和生态成分划分成若干类群,分别称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等,以便全面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以及发生、发展等重要特征。

研究现代植物区系地理,既可以表示植物区系的平面空间分布,也可以按照海拔高度表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

植被: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

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

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

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

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

基础:进化论。

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

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

种可以分出亚种。

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

通用林奈双名法。

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

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桃Prunus persica L.银杏Ginkgo biloba L.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

变种(variety, var.)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5植物界的大类群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

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a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b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不同的门之间各种色素比例差异较大(分门依据之一);c繁殖方式多样,除直接分裂完成无性生殖外,也有有性生殖。

d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f合子萌发后要脱离母体,不能形成胚。

与其他植物类群的区别:(a )藻类和光合细菌藻类(除蓝藻外)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如双层膜、细胞核、色素体等),而细菌为原核类;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

(b )藻类与真菌藻类含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而真菌没有叶绿素;真菌细胞壁成分是真菌纤维(5碳糖),而藻类细胞壁含多糖。

(c )藻类与苔藓共性:光合自养;原植体;区别:苔藓植物合子不离开母体已经开始萌发(形成胚)(2)真菌一般特征:(a )真菌营养体除少数原始种类(如酵母菌)外,一般是由向四周伸展的菌丝(hyphae)构成菌丝体(mycelium);(b )菌丝通常为圆管状,直径(0.5~) 1~15 (~100µm),长度差异很大,菌丝细胞间有带孔的横隔,或者为没有横隔多核菌丝;(c )细胞壁成分为多糖类的几丁质;(d )以各种孢子繁殖。

(3)地衣的一般特征a地衣是一种由真菌和藻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

b地衣的形态几乎完全由真菌决定,有壳状、叶状、枝状等形态;c喜光性植物;d对空气污染敏感;e耐干旱:悬崖峭壁、树皮、沙漠等地方有分布;f耐寒性强:在高山雪线上、冻土带、南北极等极端环境有地衣生长。

●苔藓与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植物体有茎、叶分化,但是没有完善的维管束,没有根的分化(有时具有简单的假根);多细胞结构的生殖器官: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antheridium),故又称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合子萌发不离开母体,并形成胚,故又与蕨类、种子植物合称为有胚植物(embryophyta); 配子体发达,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这一点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不同。

(2)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体(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区别其他高等植物。

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逐渐退化。

蕨孢子叶的局部: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着生叶背边缘,叶缘反卷成假盖。

幼叶拳卷。

种子植物(1)裸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孢子体特别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b大型叶簇生枝顶,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片形,极少数为扁平宽叶;c胚珠裸露:孢子叶大多数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小孢子叶聚成小孢子叶球(雄球花staminate);大孢子叶(心皮)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雌球花female cone);d具有颈卵器结构;e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f具有多胚现象。

(2)被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具有真正的花,开花过程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故又称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或显花植物(phanerogamia);(b)孢子体高度分化,组织分工完善。

具有导管.(c)胚珠包藏在由1个心皮(大孢子叶)或几个心皮结合成的子房内。

(d)子房受精后,继续发育,形成果实(fruit)。

(e)植株形态、生境、营养及传粉方式的多样化。

(f)双受精现象和异质性胚乳。

单子叶植物一般特征1.草本或稀为木本,主根不发达,须根系,散生中柱,通常无形成层,通常不能加粗;2.叶脉通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稀为网状脉;3.花通常3基数,或稀为4或5基数,外轮和内轮花被通常相似;4.胚具1顶生子叶。

双子叶植物一般特征胚具子叶2片;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

茎内开放型维管束,环状,有形成层。

叶片除少数外,均具网状脉。

花通常为4~5基数。

6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也叫植物的生活史、或生活周期。

2)、系统发育: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起源,即从无到有,一个新物种或类群源于某个祖先,经演进分化而来;二是,类型从少到多,然后再减少乃至部分类型灭绝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变化1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总和,也就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植物种类的总和。

2世界种(cosmopolita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

3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

通常可以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local)特有。

4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中心5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

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

6属的相似性系数C :两地共有的属的数目 B :乙地植物属的数目A:甲地植物相似性系数7植物区划概念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

8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kingdom)植物地区(region)植物省(province)植物小区(district)9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

●北方亚区:●古地中海亚区●马德雷亚区特有:云叶科伯乐树科南天竹科木通属泡桐属石蒜属(记两种即可)2)古热带植物区:●非洲亚区●马达加斯加亚区●印度-马来西亚亚区●玻利尼西亚亚区●新喀里多尼亚亚区特有:毛茛属悬钩子属3)新热带植物区:美人蕉科凤梨科甘属木属4)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没写5)澳大利亚植物区6)泛南极植物区10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分为两个: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只需记一下亚区大概范围和一两个代表种)(1)泛北极植物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阿尔泰、天山:(西伯利亚落叶松、黑桦、雪岭云杉)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藜科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贝加尔针茅、石生针茅、羊草青藏高原植物亚区:蒿草属、紫花针茅、西藏蒿、青藏苔草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松属、木兰科、茶科、安息香科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2)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台、琼、粤、桂、滇(龙脑香科、山龙眼科、野牡丹科)11阿连纽斯(Arhenius,1921)与格莱森(Gkeason,1922)研究了种数和面积的关系:S=CAZ (Z次方)式中:S——岛屿种类总数;A——岛屿面积;C——岛屿内种类密度(单位面积内种数)Z——统计指数,在对数形式表达式中为回归直线斜率。

1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

(p65) 特点: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4)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

13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入侵到另一个新环境,对新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伤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章植物生活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