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与霸权兴衰考试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安徽省2009-2015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安徽省2009-2015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2015·安徽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

表2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2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0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12分)【考点】(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3)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解析】(2)根据材料二“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金融协定“”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以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美国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控制、实施马歇尔计划等方面归纳。

(3)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从英国侧重殖民方式和直接的经济入侵、美国侧重利用优势经济资源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进行发展;第二小问启示,可以从经济发展中心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国家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等角度分别归纳。

【答案】(2)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难系。

初中历史毕业试题及答案指导-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初中历史毕业试题及答案指导-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3.中国应对策略:维持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三、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 日本“三足鼎立”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繁荣—危机和调整—持续 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美试图修改《凡尔赛条约》的原因 及其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为结束“一个世纪的 压迫”中国人所做的努力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当时中国成功取 消与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欧洲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其对国际政 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4 分)
(续表)
名称
一战
二战
①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 年,德国突袭波兰。
经过
②规模扩大的战役:1941 年,德国进攻苏联。
①开始:1914 年 7 月, ③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 年 12 月 7 日(美国国耻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
太平洋战争爆发。
宣战。
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 年 1 月,美、英、中、苏等 26 个国家签署的《联 ②交战双方:三国同
材料一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苛制裁限制了 欧洲均势的恢复与发展。因此,修正《凡尔赛条约》很快成为 战后诸大国的共同诉求。为了补偿法国的损失与缓解欧洲矛盾, 英、美利用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仇恨,将欧洲矛盾统 一引向东方。但这一政策却成了德国崛起的保护伞,造成了德
国实力的恶性膨胀。以至于希特勒上台后,其推行的战时经济 政策恢复了德国国民经济,与英法美迟钝的经济复苏进程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6综合提升(六) 世界现代史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板块6综合提升(六) 世界现代史

针对训练 3.(2022·湖南常德质量检测)据统计,到1925年底、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 战 前 水 平 的 87% , 工 业 总 产 值 达 到 战 前 的 3/4 , 铁 路 货 运 量 为 战 前 的 80%,国内商品周转总额达到战前水平的77%。这些变化说明新经济政 策的实施 A.推动了苏联国内战争的胜利 B.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欧洲依旧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
√D.西欧国家经济呈现出外向型特征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西欧外贸总值增长的非常快,总量远远超过国内 贸易总值,这说明西欧国家经济呈现出外向型特征,D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外贸增长较快,无法得出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外贸增长较快,无法得出西欧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美国贷款, 排除B项; “欧洲依旧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C.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D.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据题意可知,文化差异、行为准则和商业规则等都会影响国际贸易的 稳定性,所以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否 稳定,C项正确; 国际分工、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都是影响全球化的因素,但都是某一 方面,不能准确体现题意的主旨,排除A、B、D项。
综合提升(六)
世界现代史
纵横关联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
相同点 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6.(2022·江苏一模)有学者指出,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贸易和交流面临 着货币体系、信用体系、制度标准、跨境壁垒、宗教文化等差异带来的 风险,行为准则影响商品流动的地理范围,商业规则影响商品流动的自 由度和便利性。由此可见,全球化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 A.合理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B.规范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演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冷战的兴起与发展(2)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3)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复习建议在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我们要将其置于国际关系史中,重点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联系,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动对世界形势的影响等。

知识清单美苏争霸的基本态势和形成原因美苏争霸不同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其原因考点聚焦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背景——美苏实力的增强和西欧的衰落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二)根源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冷战”的发动——“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发表“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3.马歇尔计划内容:经济援欧特点: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作用:使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能力。

4.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48年,处于各国占领状态的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热点地区,出现了柏林危机,柏林城被分为东西柏林两部分,随着德国的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将柏林城分成东西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3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巩固练 含解析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3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巩固练 含解析 精品

第33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山西太原月考)所谓“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金钥匙B.和平秩序正受到军国主义的挑战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解析:B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有人拿着钥匙想要开启被雅尔塔体系锁住的军国主义,这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

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对峙,A项错误;C项与漫画主旨无关,D项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C、D两项。

2.如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D.反映了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解析:D依据图片可知,苏联人认为马歇尔计划侵犯了西欧国家的主权,打破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并非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这是美国的目的,但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对抗苏联,与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不一致,故C项错误;苏联人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D项正确。

3.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

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解析: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欧走向联合,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开始谋求独立自主,不再追随美国,“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正是这一时期谋求外交独立的表现,西欧的崛起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

国际政治经济学考点整理一、名词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

反之亦然。

霸权稳定论:公共选择:相互依存(贡献、囚徒困境和免费搭车):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依附论:黄金周期:二、简答:1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体系的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霸权稳定论的贡献与局限性3 世界体系论的贡献与局限性4 相互依存论的贡献5、古典三大理论的各种假设6、重商主义的特点和两大贡献7、自由主义的逻辑8、自由主义的七大信条9、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贡献10、世界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四件大事:尼克松冲击、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胜利,跨国公司的管理11、1970-1990五大命题12、国家主义不考;霸权稳定论一章全看;世界体系缺陷;依附的定义和形式;13、世界体系论要看细看;涉及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不是线性的,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发生的;康德拉耶夫周期;基本观点;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贡献、争论的问题,一定要知道;14、ipe最新进展不考三论述(2选1)1 如何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代学者”和“第二代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贡献2 如果从国内和国际的关联性的角度看中国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的发展(还是宏观经济政策?我没选这题,记不清了……@@)霸权稳定论:1、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周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成就三个方面: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美国霸权的确立。

国际经济制度的建设:固定汇率制;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大“滞胀”的出现;固定汇率制的结束;美国霸权的衰落。

3、霸权稳定论首先是由经济学家查里斯·金德尔伯格提出的。

最初只是力图说明为什么会出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将这场危机归因于英国由于霸权地位的下降,虽有意志却没有能力管理国际体系。

世界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专项考核试题及答案

世界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专项考核试题及答案

世界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选择题1.(2021·安徽)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

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授助。

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

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单选题]。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2.(2021·四川攀枝花)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

这反映“冷战”的根本目的是()[单选题]。

A.控制西欧B.遏制苏联C.扼杀中国D.称霸世界√3.(2021·云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展开了持续数十年的“冷战”,影响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单选题]。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4.(2021·浙江绍兴)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他说的这个“胡桃”事实上就是()[单选题]。

A.西欧国家的联合B.冷战政策的推行√C.多极格局的出现D.殖民体系的瓦解5.(2021·湖南怀化)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实质是霸权主义战略。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也曾对苏联实行类似的政策。

它是()[单选题]。

A.冷战政策√B.门户开放政策C.绥靖政策D.马歇尔计划6.(2021·山东菏泽)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单选题]。

A.帮助西欧各国渡过难关B.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C.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D.遏制苏联,确立美国霸主地位√7.(2021·福建)苏联和美国以及它们各自同盟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敌对关系持续了五十多年,波及世界的每个角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a组考点专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a组考点专练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A组考点专练考点一:两极世界的形成1.冷战结束后,美国不断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兵力和战略武器的部署,强化美日同盟关系,频繁进行各种名目的军事演习,增加航空母舰、远程轰炸机及核潜艇在西太平洋的活动。

美国的这些举动意在A.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B.扩大其霸权主义的范围C.孤立和封锁社会主义国家D.转移其对外战略的重心B【详解】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增加兵力、部署战略武器,强化美日同盟,频繁进行各种名目的军事演习等举动,反映出其推行单边主义,扩大霸权主义范围的意图,B项正确;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频繁进行各种名目的军事演习”等不符,A项错误;孤立和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外扩张的目的,C项错误;转移其对外战略的重心是表现,并非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2.1964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按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

两国关系改善反映的实质是A.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B.西欧寻求进入中国市场C.尼克松总统访华所带来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威胁被打破A【详解】根据“1964年联邦德国外交官和中国外交官在瑞士首次按触: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可得出,在冷战之下,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同时多极化趋势出现,故反映出冷战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新变化,A正确;B项不是本质,排除B;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已经有所变化,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3.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A.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B.美国对亚洲实施冷战战略C.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已经形成D.亚洲局势已处于战争边缘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在冷战期间试图通过援助中国台湾地区及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而实现对亚洲地区的控制,因此B正确;美苏冷战的重点是在欧洲,A排除;C是在1955年华约成立后,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突破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突破含解析

专题17 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高考预料2024年高考可能结合当今世界热点对本专题进行考查,突出时代特征,利用新材料从宏观角度考查国际格局的演化以及大国关系的变更,从微观角度考查美苏冷战以及欧洲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试会留意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题型会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24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缘由的是A. “马歇尔支配”从欧洲吸引救济使美国财政盈余B. 古巴导弹危机的惊慌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D. 美国深陷越南斗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马歇尔支配”并非从欧洲吸引救济,而是美国给欧洲供应救济,解除A。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行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解除B。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解除C。

结合所学学问,20世纪60年头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斗争的泥潭,军费开支浩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2.(2024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实行最终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旧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的实力。

据题干史料“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实行最终一次“2+4”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旧存在,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1990年9月,解除;C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1990年10月,解除;D项题干未谈到,解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讲)-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讲)-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

【考点定位】(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突出考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的相关政策及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着重考查欧共体的形成、演变及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突出考查多极化趋势下当今世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名师点击】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知识网络】1、背景(一)两极格局2、表现3、影响1、原因(二)多极化趋势出现2、表现3、影响1、背景三)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表现3、影响【考点详解】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一)背景1、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二)具体表现:1、政治:(1)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2)苏联:成立情报局2、经济:(1)美国: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学%(2)苏联:成绩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美国抗衡3、军事:(1)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2)苏联:成立华约(1955年: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三)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冷战结束与新世界秩序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冷战结束与新世界秩序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

冷战结束与新世界秩序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真题解析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分析题中,我们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探讨冷战结束对新世界秩序的影响。

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材料一】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力量,但美国超级霸权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在国际事务中,其他国家开始慢慢崛起,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分析】材料一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这表明冷战结束后世界平衡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其他国家也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崛起。

这对新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日益增强,国家间的合作成为主流。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

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

【分析】材料二指出,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成为主流。

国家间通过合作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使国际社会更加稳定。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表明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迈向了更加合作的方向,为新世界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冲突激化,社会动荡和恐怖主义威胁加大。

部分国家陷入内战和民族冲突,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分析】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的冲突和社会动荡加剧,恐怖主义威胁也增加。

这说明冷战结束并没有消除所有的冲突,一些地区依然面临复杂的问题。

这对新世界秩序的建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全球经济的趋势,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实现共赢。

【分析】材料四指出,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这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了共赢。

这也是新世界秩序建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对新世界秩序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0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热点难点突破专练专题0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专题0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重难易错易混点】1.本讲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

美苏“冷战”形成与影响、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及大国关系的演变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2.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主要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预计2012年高考,仍会从以上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的“应对”: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封锁起重要作用军事上,华约组织(1955年)——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包括“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例1.(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答案:C。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故选C项。

例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答案:C。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__3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十五两极格局下的世界__3

第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时期美国谋求美元霸权地位 1苏联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2 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瓦解的表现 3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追求 4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5 世界经济合作体系化的表现 6 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六市联考)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

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

这一法案( )解析:A 材料中“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的做法旨在消耗英国黄金储备,削弱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为战后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B项是《租借法案》的作用,不是美国本质目的的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援助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的结果,与材料不符,排除。

2.1944年8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

”这表明( )解析:B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4年8月”苏联就表达了借助美国发展经济的意图,这与最终苏联未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对比,表明最初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中的“达成一致”“统一市场”与史实不符,美苏在战后经济领域的安排未达成一致,苏联被排斥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材料“1944年8月”,此时,美苏间依旧是盟友,战略合作是主流,故D项排除。

3.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

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 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十二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__二战后1945年至今考点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十二世界多元文明的竞争与发展__二战后1945年至今考点

经典3+2
答案
4.【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2分)阐述:二战后,伴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空前高涨,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相继打破西方的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建立了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即发展中 国家。这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如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抓 住国际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非洲各国利用资源,推动工农业发展;拉美各国加强国家间的 合作,发展民族工业,基本完成工业化。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有增长。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 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以及各国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如殖民主义侵略的遗留问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 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在国际经济体量中占比较低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仍 很严峻,发展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10分)
答案
5.B 据材料“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部 分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其中外向型经济占比过高导致自身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深,难以应对经济危机的 风险,故选B项;“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在当时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材料无法体现“最不 平衡”,排除A项;当时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的挑战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项;金融危机的迅速扩散正是由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导致的,排除D项。
经典3+2 答案
3.C 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B项因果倒置
A项排除 B项排除
由“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可知,随 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大量的亚非拉国家独立,它们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力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课后训练与检测(三十)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6·某某省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宗旨是平衡国家货币收支逆差,调整国际货币关系,维持经济稳定B.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无苛刻条件C.属于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D.当今深陷金融危机的国家可向该组织申请贷款答案:B2.(2016·某某省某某市摸底考试)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

它们是(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答案:A3.(2016·市西城区二模)1944年,苏联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由于固定卢布汇价、交流经济情报等规定,最终没有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

这表明( )A.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关系破裂B.美国准备实行“冷战”政策C.苏联担心国家利益受到损害D.苏联将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来看,“固定卢布汇价、交流经济情报等规定”有可能涉及苏联的经济安全,所以没有批准,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是1944年美苏两国仍处于战时同盟状态,故A、B、D项错误。

答案:C4.(2016·某某八校第二次联考)“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X纸(美元)”材料中作者认为“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B.西欧、日本的崛起C.美元的强势地位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总结提升11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总结提升11

中国的国门被 西方列强打开, 中国成为其原 料产地和商品
销售市场
建国以后 (1949~ 1978年)
改革开 放以来 (1978年 至今)
被孤立、被封 锁
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
制度化、体 方国家的敌视,中国
系化
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迅速发展、 实质突破
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加入世界贸
式)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内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 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时间
15、16世纪之 交
18世纪中后期 至19世纪中后
期 19世纪末20世
[深化理解]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体系的不同
项目
成因
建立 方式 力量 中心 运行 机制
近代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 国家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和对外战争(暴力方
式)
二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 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 而美国实力空前膨胀 多边协商和组织协调(和平方
易组织
主观大题培优
[热点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 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党的 十九大报告没有提出GDP增长或者翻番类的目标要求。这固然反映了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经济特征的现实,以及 强调改变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政绩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把 宏伟目标更直接更鲜明地指向发展目的本身,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更加突出出来,立足于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环境对人类简单直接的影响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简单直接的影响,首先就是气候。

②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各种自然现象(洪水,风灾,旱灾)③世界的温度和温度模式多种多样,它们反映出所在的位置、海拔、阳光倾斜度的不同④上述不同,直接影响了所有生物活动规律:在北半球的寒冬,许多动物冬眠;在炎热的沙漠,蜥蜴和蛇在岩石和地表以下纳凉。

⑤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只是在寻找开发金矿和石油及科学探索,才克服这种趋利避害的天性。

(1)温度实践证明,炎热给人类带来的不适感,要大于寒冷。

寒冷对人的影响。

为了对付寒冷,人们发明衣服、建立居所、生火取暖。

这些技艺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人类从非洲发源地散布到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

炎热对人的影响①炎热对人的影响则是另外一种情景。

人活动会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必须把热散发出来,才能保持适宜温度。

减少这种不适感的最简便方式,就是尽量不产生或者少产生热量,或者说,静止不动。

②人类有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让人们在中午最热的时候不活动。

炎热的有害性①温度高,害虫多。

昆虫体内的寄生虫的成熟和繁殖更为迅速。

疾病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当然相应的免疫力也提高。

②在温暖的气候环境下,由害虫引起的疾病非常猖獗。

③这些炎热气候促成的传染病,控制费用是比较高的,建立公共卫生体系也更困难。

(2)降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但是降水时间往往没有规律、多为暴雨。

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雨是时速25毫米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

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和雨林生长茂盛,但是,要搞农业种植业很不容易。

(3)各种自然现象洪水风灾旱灾2、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复杂间接的影响①认为自然地理决定一切是错误的,但是忽视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是错误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缓解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但不能消除这一影响。

③况且,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对自然环境作出了适应性的反应。

④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惯、生产活动、社会组织、观念意识等。

(1)炎热气候与奴隶制①从历史上讲,奴隶制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相关并非意外的巧合。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

②奴隶制可以其实他人从事繁重的劳动。

这种社会生产劳动方式,与炎热气候是有一定的关系。

(2)降水不规律与河流文明①有些地区降水不规律,有雨季和旱季,江河有丰水期和枯水期。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于水的储存和浇灌,这里较早的产生了对水的管理需要。

②中央集权在河流文明都非常早就产生,这不是偶然的。

(3)自然灾害与社会生活①1961—1970年有22处在“气候恶劣区”的国家因为飓风,台风,干旱和其他灾害造成的损失接近1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同期从世界银行得到的贷款总额。

②1970年飓风使得孟加拉50万人丧生,100万人流离失所。

2004年印度洋海啸给印尼造成损失③美国1992年飓风、1993年和1997年中西部洪水、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

富国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是发展中国家。

④根据中国防总统计,2008年度截止8月31日,因洪涝灾害死亡436人,失踪113人,直接经济损失721亿元。

(4)环境与生活态度①恶劣气候下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危险、沮丧和残酷。

②这里生活的人们,生活不易,生存困难。

③根本就无法累积财富,所以也没有这种观念,贫困问题非常尖锐。

(5)传染病多发与社会冲突①在热带医学和药理学出现以前,非洲锥虫病对一些地区的经济造成破坏:家畜养殖和运输业都不可能。

大宗货物的运输无法进行,只有运输体积小、价值高的货物。

使用人工搬运。

②人们在奴隶制当中找到解决办法。

③非洲大陆许多部族陷入掠夺和动荡,奴隶贸易早在欧洲人到达以前就存在。

三、中国与欧洲1、中国2、欧洲中国形成大一统局面与观念三个基本原因1、治水:治理大江大河的工程与费用2、赈灾:旱灾、水灾、虫灾等。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这里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

姚善存根据《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的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报告。

3、防虏:秦始皇统一后,使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而筑长城。

此后这种活动持续二千多年,直到清康熙打败葛尔丹后,才最终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长城与400毫米等雨线大致相吻合。

第二章欧洲独特发展道路一、民主制二、私有财产权三、自治城市四、宗教与世俗社会分离五、罗马帝国衰落及彻底分裂六、为何哥伦布不是中国人而是欧洲人?欧洲一直自认为,它与东方社会不同。

民间传说或者旧派上流人士认为,希腊与波斯人在萨拉米斯和温泉关的大战,是东西方之间、自由城市与贵族帝国之间、主权公共所有(至少自由民拥有主权)与东方专制主义(所有人均负担劳役)之间决战的象征。

古希腊发明民主概念,这是它的特色。

二、私有财产权西欧社会,私有财产权的理念一直保存下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积累财富。

重视发展工商业。

东方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不力,当然没有这方面的理念。

法兰西民间传说“苏瓦松花瓶”故事。

三、自治城市城市到处可见,在任何社会里都存在。

但是半自治城市或者自治城市,这种组织形式是欧洲所特有的现象。

在西欧之外的国家里没有出现过这种组织形式。

自治城市。

首先是:商人拥有、商人享用、商人治理其次是:能赋予居民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城市人拥有独立的民事权利。

中世纪有一句名言:城市空气使人自由。

它对瓦解农奴制发挥作用。

四、宗教与世俗社会分离基督教希望帝国宽容,很早就把上帝和凯撒区分开来,教会讲世俗社会的权利交给凯撒,并且让出相当大一部分原属于上帝的权利。

双方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权威分立,导致异端异论纷纷出现。

这不利于保持确定性和一致性。

但是却有利于精神活跃和公众发挥创造力。

在伊斯兰世界里,宗教至高无上。

权威一统,压抑了思想活跃。

五、罗马帝国衰落及彻底分裂东方国家,权威单立,大一统国家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性,但是不利于思想活跃,容易僵化。

欧洲好运气在于:罗马帝国衰落以及彻底分裂。

罗马帝国实现大一统,有权威秩序,罗马治下的和平光荣一直受人怀念。

人们普遍认为,分裂是一种导致大灾难和冲突的根源。

对罗马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分裂,也要看到另一面。

一方面,分裂对恣意妄为和暴戾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四分五裂的政治小单元之间免不了要进行竞争,它们会改进管理。

一方面,由于权威非集中化,欧洲免于一击即溃命运。

许多帝国战败一两次,立即土崩瓦解。

13世纪蒙古人征服到东欧,15世纪后土耳其人征服南欧。

西欧幸免于难。

六、哥伦布为什么不是中国人而是欧洲人?为什么16世纪进行地理扩张的是欧洲,而不是同时期的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世界和中国的世界不同造成的。

具体来看有两个原因。

一是欧洲和中国这一时期在农业领域的不同所致。

二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广大的帝国,而同时期的欧洲却是一个初生的世界经济。

欧洲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空间上划分为三个地带:核心地区、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这种空间结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往任何体系的根本不同;500年以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过程中,这种空间结构一直没有变化,只是具体的角色有变化;核心地区核心地区是指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核心地区的经济活动,一般是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回报,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程度低。

雇佣制度更加成熟,劳工组织化程度高,经济外强制较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只有少数国家处于核心地区,16—19世纪的西欧、20世纪的美国、日本。

边缘地区边远地区是指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低工资所在地区。

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简单,专业化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报酬低;生产工具和组织简单;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程度高。

劳工组织化程度低,雇佣制度不发达,经济外强制明显。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处在这个地带。

半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是指处于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地区,对邻近的核心区而言,它呈现一种边缘化过程,但相对于邻近的边缘地区而言,它又呈现一种核心过程。

半边缘地区发挥特殊作用,虽然从全球看是半边缘地区,实际上在所在地区发挥特殊作用,在核心区与边缘区架起一道桥梁。

例如新兴工业化国家。

三个地带相互关系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并非固定,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彼此相连的,在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重新出现分化组合。

某一时期的核心地区,有可能衰落成为边缘地区,而以前的边缘地区经过竞争有可能成为核心地区,这主要看资本累积的速度和质量。

特殊性的文明被普遍化的三种途径一、社会科学的制度化二、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三、社会运动途径一:社会科学地制度化将自然和社会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来研究,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寻求天人合一的偏好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科学的制度化通过三种方式:建立国家学术机构;在大学中设立系和教授席位;图书馆对学科进行分类。

这种制度化使得西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明。

途径二: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文明的另一个途径,是借助于法国革命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世界体系的最大影响在于:承认变革的正常性),在19世纪出现三种意识形态。

时至冷战后的今天,这三种意识形态仍然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三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途径三:社会运动劳工运动:争取经济利益。

社会主义运动:争取社会变革民族主义运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2、资本主义文明与发展的“两难境地”(1)问题的提出(2)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困境(2)发展中国家的两难困境对于那些处在边缘地区的国家而言,它们对于核心地区所创造的那种文明是很难作出有效的反应,它们往往陷入一个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将是一个损失,接受也是一个损失。

如果拒绝接受,边缘地区很难享受科学给世界带来的利益;如果接受,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的文明。

“不规则发展法则”一位荷兰历史学家认为:“在发达程度较高的、新的文明阶段处于领先地位的任何国家,当它达到一个临界点或界线时,要超越这一界线向前发展是极其困难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的下一步不得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迈出”。

一种文明形态的核心地带不能产生另一种形态的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只有在现有文明的边缘地带产生发展。

就像在自然界,飞禽要变成走兽是很难。

美洲金银与欧洲兴起15世纪货币供给不足引起“银荒”,使得易货贸易开始在欧洲一些地区扩大。

欧洲经济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冲破现有的货币流通额不足的限制。

据布罗代尔计算,美洲金银来到之前全欧洲贵金属总量约为黄金2千吨,白银2万吨,人均贵金属600克。

1495年以后西欧新增全部贵金属中大约85%来自美洲。

1521-1600年秘鲁墨西哥流入西欧1.8万吨白银和2百吨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