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美学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

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

”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

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

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

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

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

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

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

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

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

存在主义美学的解构叙事

存在主义美学的解构叙事

世 生 存 的 传 统 价 值 质 疑 , 理 论 话 语 中具 有 鲜 明 的 个 在
体感 悟特 色 。利 奥 塔指 出 : 自我 “ 在 比 过 去 任 何 时 处 候 都 复 杂 、 多 变 的 关 系 网 中 。不 论 青 年 人 还 是 老 年 更 人 , 人 还 是 女 人 , 人 还 是 穷 人 , 始 终 处 在 交 流 线 男 富 都
方 向 : 利 方 面 、 术方 面 、 实 方 面 。 功 艺 现
种 ‘ 督 教 式 的热 情 ’ 自 由幻 梦 之 中。这 样 , 基 的 萨
时 , 另 一 端 也 排 除 了 理 性 — — 对 情 感 、 觉 经 验 以 在 感
特 便 在 审 美 中 排 除 感 性 经 验 , 除 一 般 的 激 情 的 同 排
至 潜 意 识 东 西 制 约 、 驭 、 升 的 人 类 本 性 , 求 助 于 驾 提 而 作 为 ‘ 恒 根 源 ’ 自 由 , 抵 御 审 美 对 象 对 自 己 情 永 之 来
感 的 控 制 。 ”
海 德 格 尔 对 现 代 物 质 文 明 的 观 点 具 有 两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一 方 面 , 德 格 尔 对 现 代 以 科 技 为 代 表 的 物 海 质 文 明 进 行 了批 判 。他 认 为 在 现 代 世 界 中 , 被 严 重 人
“ 叙 事 性 ”。 小
切变化 都是 这 一 规 律 的体 现 。然 而在 存 在 主义 美
学 叙 事 中 , 大 叙 事 受 到 了 质 疑 , 至 颠 覆 。 存 在 主 宏 甚
义美 学叙 事极 具个 性化 色彩 , 现 出鲜 明 的非 理 性特 呈
利 奥 塔 在 《 现 代 状 况 》中 指 出 传 统 哲 学 美 学 的 后 宏 大叙 事特 性 :叙 事 者 不 可 能是 局 限在 自己的传 统 “ 知 识 所 特 有 的 实 证 中 的 人 民 , 不 可 能 是 局 限 在 与 自 也 己 的 专 业 知 识 相 对 应 的 职 业 性 中 的 全 体 学 者 。 这 只 可 能 是 一 个 正 在 建 立 经 验 科 学 话 语 的 合 法 性 和 民 问

王家卫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美学呈现

王家卫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美学呈现

基本内容
王家卫的电影音乐不仅服务于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是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和情 感表达。无论是因果聆听、语意聆听还是缩减聆听,在他的电影音乐中都得到了 巧妙的运用。这使得他的电影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 视听享受。
基本内容
通过对王家卫的电影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电影艺术,以 及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运用方式。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以 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果聆听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常常用于营造出一种情绪或氛围。观众可以通 过听到的声音推断出其产生的原因或来源,进一步理解电影的情节和人物的情绪。 例如,在《一代宗师》中,悠扬的笛声与打斗场面的结合,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人 物内心的悲痛和挣扎。
基本内容
语意聆听则用来解释和传递信息。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 配乐,而是成为了一种语言,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的行为相互配合,增强了对白 的表现力。例如,《花样年华》中的配乐,通过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弦,更加 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镜头的运用与象征性场景的 设置
三、镜头的运用与象征性场景的设置
王家卫的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和象征性场景的设置也是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 影像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常运用晃动镜头、推拉镜头和旋转镜头等非常规 拍摄技巧,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他还会设置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场 景,如暗淡的灯光、潮湿的街道和密闭的空间等,来表达角色内心的孤独、迷茫 和疏离感。这些象征性场景的设置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使观众能 够深刻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情感。
基本内容
缩减聆听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他会根据场景的需求,将不必要的 噪音去除,集中聆听自己想要的声音,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电影的情 节和人物的情感。例如,《2046》中的配乐,去除了繁杂的环境音,使得主角的 情感表达更加突出。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 2

西方美学史名词解释 2
5、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内涵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存在区分为两类,一是我以外的世界的存在,这是“自在的存在”,它是偶然的荒谬的,它既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既不可解释、不可知又不可改变,因此它是一种多余的令人恶心的存在。另一种“自为的存在”即人的自我存在、人的主观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正是人的主观意识才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立起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人成为绝对自由的、能动积极的创造主体。他认为人不是物,人的存在不能受任何概念的规定,因此对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选择自由”,人是由自己造就成的东西。在萨特看来,人的审美活动就是这种绝对自由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就在于追求自由,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显然,萨特的哲学和美学具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主义色彩。 P406
8、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窗体顶端
9. “流溢说”[ 书P65 ]
这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鼻祖普罗丁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他认为神或者“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万事万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到这种流溢出来的神性或者“太一”。
14直觉即表现[书P3的核心命题。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直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克罗齐在“直觉”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推演出一系列基本美学观点。它们可以概括为五个“肯定”(直觉即表现;直觉即艺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是一致的;美就是成功的表现;语言就是艺术)和五个“否定”(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艺术不可以分类)。】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燃烧》是李沧东的一部小说作品,其探讨了存在主义的重要主题,在作品中运用了存在主义的美学手法,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燃烧》通过对人类的存在状态的描绘,展示了存在主义的本质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红衣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女性,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作品以李红衣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为线索,描述了她在生活中的困境和对自由的追求。

李红衣是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在她看来,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追寻个人的存在价值。

她不愿接受任何约束、束缚,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李红衣的病情是她身体、心灵上的困扰,也是存在主义思想中对人的本质病痛的象征。

通过描绘李红衣的痛苦内心,小说表达了存在主义中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思考。

在《燃烧》中,李沧东运用了存在主义的美学手法,展示了对极端境况的逆反和抗争态度。

小说中,李红衣在面对自己生命的虚无和疾病的困扰时,选择和自己的痛苦进行斗争,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生命的反抗和抗争。

李红衣通过刺青和燃烧自己的身体来表达对于生命的抗争意志。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于存在主义思想中对于生命的绝望和无意义的反抗。

通过运用这些美学手法,李沧东将李红衣的追求和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揭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在《燃烧》中,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表达了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中,李红衣渴望自由,不愿受到任何的束缚和限制。

她试图通过跳舞和表演来追求自由,通过与他人的身体接触来找寻真实的存在感。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存在主义美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作品通过展示李红衣的自由追求,表达出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奋斗的意志。

《燃烧》通过展现李红衣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揭示了存在主义思想中对于生命无意义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运用存在主义的美学手法,李沧东将李红衣追求自由的内在情感表达得深刻而真实,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于存在主义思想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充满存在主义美学特征,深刻展现了人类的困境和孤独。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孤独和无助的主人公,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虚无。

情感流逝和无法捕捉的瞬间也是他作品的常见主题,呈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隔阂。

冷漠和无情的现实也常常出现在他的影片中。

通过这些元素,王家卫唤起了观众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

他独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风格在影像和音乐的结合下得以展现,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视听体验。

王家卫的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存在主义、美学特征、孤独、无助、时间、空间、虚无、情感、流逝、个体、社会、隔阂、冷漠、无情现实、人类困境、存在意义、思考、影像、音乐、独特风格。

1. 引言1.1 王家卫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王家卫是一位备受赞誉的香港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存在主义美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关注人类存在、困境和存在的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王家卫的电影正是在这一主题上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深度。

王家卫电影中的情感流逝和无法捕捉的瞬间, 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感。

他通过镜头下的情感流逝和瞬间的捕捉,揭示出人类生活中常常存在的无法掌握的瞬间和无法捉摸的情感。

王家卫电影中的个体与社会的隔阂也是其存在主义美学特征之一。

他常常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隔阂,通过镜头下的冷漠和无情现实,展现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困境。

这种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隔阂的描绘,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人类在群体中的孤独和无助。

王家卫的电影通过存在主义美学特征展现了人类的困境和孤独,唤起了观众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其影像和音乐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风格,使其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和敬仰。

2. 正文2.1 王家卫电影中的孤独和无助王家卫电影中的孤独和无助是其存在主义美学特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人物在城市中的孤独和无助,他们似乎被置身于一个虚无的世界中,与周围的人群和环境相隔绝。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

在 康 德 、 希 特 和 黑 格 尔 那 里 得 到 逐 步 阐发 , 成 流 费 遂 行 词 汇 。 后 来 费 希 特 在 《 理 学 》( 8 2) 提 出 : 伦 I1 中 现
象 学 当 称 “自 我 现 象 学 ”, 为 它 从 自 我 意 识 出 发 , 因
向外推演 出现象 世界 。而现 代胡塞 尔 的现象 学正是
常 赋 予 普 通 概 念 以 特 定 含 义 , 上 其 思 想 又 曾 数 度 加
象 学 研 究 , 述 浩 繁 丰 富 , 不 但 独 创 术 语 而 且 还 常 著 他
海 德 格 尔 存 在 主 义 美 学 马 丁 ・海 德 格 尔 ( r Ma-
t ie g r 1 8 — 1 7 i Hed g e , 8 9 n 9 6)出 生 于 天 主 教 家 庭 ,
11 9 3年 在 弗 莱 堡 大 学 获 博 士 学 位 并 留 校 任 教 。
上 来 。 现 象 学 的 核 心 概 念 是 “ 象 ”, 他 所 谓 的 现 可 “ 象 ” 不 是纯粹 客 观经 验 又不 是 纯粹 感 觉材 料 , 现 既
而 是 “ 粹 意 识 的 存 在 ” 2 换 句 话 说 , 塞 尔 认 纯 - 。 ” 胡 为客观 经验 和外部 世界都 不 可靠 , 暂 时 “ 搁 ” 应 悬 对 外 在 客 体 的 信 念 。 对 此 , 采 用 了 所 谓 的 “ 象 学 他 现
在 对 前 辈 哲 学 的 批 判 与 反 思 中 形 成 的 。 埃 德 蒙 ・胡 塞 尔 ( d n sel 8 9— 1 3 E mu d Hu sr,1 5 9 8), 国 犹 太 人 , 德 现 代 最 具 深 远 影 响 的西 方 哲 学 家 之 一 。他 的现 象 学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萨特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在美学领域尤其有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是反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它试图从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出发来解释审美现象。

萨特认为人类存在是存在一种意义上的局限性和矛盾性,而这些矛盾和局限正是审美经验本身的内在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本质和一些典型实例。

萨特认为,存在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并且它贯穿了人类思想史。

而存在主义哲学恰恰是一种对存在问题的集中表达。

萨特在他的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开篇中就提到:“存在主义并非是一种学说,而是求证一个哲学问题——存在的问题。

”。

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美学观点完全不同的审美理论。

萨特认为,过去的美学表现了一种人类存在的虚假理解方式。

传统的美学理论把美看成是一种无意识的灵魂、精神或意识体验,美是可以超越存在的。

而存在主义美学则把美看成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是与其它行动一样的人类自由选择。

萨特通过推翻传统美学观点,首先使美学成为和尚,和其他人类选择行为一样重要的一个方面。

他的美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存在主义哲学,也影响了今天的很多其他文学和艺术领域。

那么,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它认为美是人类对存在的反思。

美是一种表现人类自由选择的体验。

而存在主义则认为人是被时代和社会约束的,因此我们对自由选择的追求及其限制的问题一直在意识形态和审美领域出现。

其次,存在主义美学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由局限性和矛盾性构成的,这些矛盾和局限正是审美经验本身的内在结构。

由此,美成为一种借助于审美经验,使人类可以忘却和解决这些局限和矛盾的一种方式。

由此,他的审美理论也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即探究人类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

也正是这个观点,成为了后来全面理解存在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关键点。

那么,怎样来理解这些论点呢?五个实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摘要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

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

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1、存在主义文学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

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

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

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

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李沧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燃烧》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李沧东深刻地探讨了存在主义美学的主题,通过对主人公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由、选择和责任等存在主义核心思想的理解。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美学的角度分析《燃烧》,探讨李沧东作品中存在主义美学的体现。

存在主义美学强调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注,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选择的,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在《燃烧》中,主人公面对自己生命中的选择和挣扎,展现出了存在主义美学所倡导的人生态度。

主人公阿部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在一次不慎导致了火灾事故,家中的女儿意外身亡。

这样的不幸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开始陷入自责和痛苦之中。

正是在这段艰难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存在的意义。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进行反思,最终选择了重新燃烧的生活态度,用一种坚强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对生命的肯定和热爱,体现了存在主义美学中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

在《燃烧》中,李沧东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独白,展现了其对自由和选择的思考。

主人公在面对生命中的选择和挣扎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相信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

这种自由和选择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美学中对自由的重视。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主人公的选择和行为,正是对这种自由的肯定和践行。

他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是基于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这种自由和选择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存在主义认为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要勇敢地承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燃烧》中,主人公面对自己阿部面对不幸的家庭事故,感到极度的痛苦和自责,但是最终,他选择了积极地面对生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这种对责任的承担和勇敢面对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美学中对责任的重视。

主人公并不逃避现实,而是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

存在主义美学与荒诞派戏剧

存在主义美学与荒诞派戏剧

《女仆》1947 Set in an unnamed city that is experiencing a revolutionary uprising in the streets, most of the action takes place in an upmarket brothel that functions as a microcosm of the reg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under threat outside.
存在主义美学 ·荒诞派戏剧
张世吉 7130189 研13·1 《美学》课程
目录
存在主义美学 荒诞派戏剧
总结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existentialist aesthetics)是存在主 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以个人存在为基 点结合哲学与美学而产生的一门学科。二十世纪资 产阶级非理性主义美学的一个流派。
代表作品:《什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觉现象学”,以为本质不是我们的存在,本质只是我们 的体验而已。他以存在主义观点分析画家的视看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通过评论 塞尚等人的绘画,探讨了绘画的哲学意义、美学意义,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美 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美学贯穿着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对当代西方文艺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文艺的新形式。
时代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意识危机的结果。存在主 义美学于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兴起,二次大战期间传入法国,并 得到迅速的发展和传播,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当 70年代以后,其地位和影响有所下降,是资产阶级 社会精神文化危机的一个典型现象。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李沧东是当代中国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和存在主义思想著称。

其中,《燃烧》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存在主义美学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燃烧”这一主题,探讨李沧东诗歌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一、“燃烧”象征存在的意义李沧东在《燃烧》一诗中,用“燃烧”这一动词无比生动地诠释了存在的本质:人类作为存在者,注定要面对无尽的焚烧,承担不可回避的责任。

1.燃烧代表生命的奋斗和焕发。

诗中的“我”不低头,“我”被燃烧的火焰燃烧着,体现了人类面对绝境时的勇气。

正如诗中所说:“我站在对峙世界的边缘”,虽然面临着无尽的黑暗和深渊,但“我”还是要坚持燃烧,不低头,为了争取生命的奋斗和焕发。

2.燃烧是对肉体死亡的抗争。

人类永远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而“燃烧”使人类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摆脱生命束缚,向着“燃烧”的方向奋斗。

如诗中所说,“这是我永远也不想离开的东西”,人类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与死亡抗争,才能在生命中燃烧出生命的光辉。

3.燃烧是对世界的反抗。

作为存在者,“我”与世界进行着对抗。

这种对抗并不是要打败世界,而是要与世界达成一种平衡,创造出美丽的生命意义。

诗中所说的“我想燃烧掉自己”,是为了炼制出更高的生命意义,让自己融入到广阔的世界中去,最终达成人类的真正价值和使命。

二、存在主义美学的特征1.强调存在的本质。

存在主义美学认为,存在本身就是美的,而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类的存在。

在诗歌中,“燃烧”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无形中表现了存在的本质,强调了人类作为存在者的独特价值。

2.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存在主义美学强调人类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诗中,“我”需要通过“燃烧”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3.强调现实生活的价值。

存在主义美学认为,现实生活的价值胜过抽象和理论性的东西。

在诗中,李沧东强调了人类与世界的对抗和生命的奋斗,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价值的最好方式。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

李沧东《燃烧》中的存在主义美学《燃烧》是李沧东所著的一部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年轻的无业游民,他因为缺乏经济来源而到处乞讨,最终在一位曾经照顾过他的姑妈的帮助下,开始在一个工厂里工作。

然而,在这个工厂里,他面对着不公正的待遇和无休止的劳动,逐渐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存在主义思想的表现以及作者在文字方面的呈现。

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哲学派别,其鲜明特色是探讨人的自由和选择。

而小说《燃烧》中,作者极力印证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经济来源,一度成为了社会的底层人物。

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如同一件物品,唯一的区别就是能够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存在,并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对于自己的处境,他逐渐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由,那么自由的价值又是什么?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是关于人的身体。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他的身体感受到了自由的存在,同时也感受到了疲惫、寒冷和饥饿等身体上的痛苦。

身体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他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身体的感知,才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

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来探索自己的存在,并试图理解自己生命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小说《燃烧》是一部表现存在主义思想的作品,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感知和探索,试图理解人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在文字的呈现上,作者精准的用词和细腻的表现,让故事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联系。

这本小说通常被认为是李沧东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丰富多彩的主题和严密精湛的文字,都为其带来了不少的荣誉。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

浅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作者:叶婷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存在主义是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回应并推动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继承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

同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之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性还在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揭示了了现代美学。

首先对存在主义产生的背景进行介绍,并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的内容。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尼采.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存在主义发展于德国到法国,德国以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为代表,法国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颠覆传统本质观本质决定存在,本质第一性,存在方式第二性。

存在主义认为,首先,个人存在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存在是存在的方式和状态。

第三,人的存在方式和状态高于人的本质。

第四,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在历史中建构的,而非永恒的,先在的。

本质意味着意义和价值或“身份”,人是最基本的存在,以物质性存在为前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物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过程显现。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之一海氏以其对存在的独特追问,开始了自己的思想道路,并在西方现代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美学与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现代思想的根基息息相关。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凡·高的作品《农鞋》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诗意性的现象学阐释:“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凝聚着那双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意 义仍然 隐藏在 晦暗 中。而存 在论 的基本任 务 ,就是 要 澄清存在 的意 义 。因为 “ 使 存在 者之 被规定 为存 在者 的就是 这个存 在” 。_ 5 _ 但 是 ,存 在又 总是意 味着存 在者 的存 在 ,要掇取 存在 的意义 ,还 是要从存 在者 出发 。那么 应 当把 哪种存 在 者作 为 出 发点 ,好 让存 在 的 意 义开展 出来 呢?海 德 格尔 说 :“ 这 种存 在 者 , 就是 我们 自己向来 所示 的存在 者 ,就是 除 了其 他可 能 的存 在方式 以外还 能够 对存 在发 问的存 在者 。我们 用此 在 『 d a s e i n ]这个 术语 来称 呼这种 存在 者 。 ”[ 6 1“ 此在 ”是海 德格 尔存 在 主义哲 学 的独特 、关 键术 语 ,
[ 中图分类号]B 8 3 — 0 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一、海德格 尔 “ 存在”论与 马克思 实践观 的区别
近年来 .在我 国美 学界 围绕 “ 实践存 在论 美学 ”展开 的争论 中 ,涉 及到 对海德 格尔存 在 主义哲学 和 美学 究竟应 当如何认识 及评 价问题 。主张 实践存在论 美学 的论者认 为 ,海德 格尔 的存在论 和 马克思 的实
它指 的就是人 这种 存在 者 。为什 么此在 能够成 为领 会 和解 释存 在 的出 发点 呢?海 德格 尔 的解释 是 :“ 此
在在 他 的存在 中总 以某种 方式 、某 种 明确 性对 自身 有所 领会 。 ” “ 对 存 在 的领 会 本身 就是 此在 的存 在 的 规定 。此在 在存在 者层 次上 的与众不 同之处在 于 :它在存 在论层 次上存 在 。 ” 由此 ,海德 格尔确立 了此 在具 有优先 地位 ,也确 定 了通 过对此在 特加 阐释这样 一条途 径突 入存在 概念 的基 本思路 。

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

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

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试论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的接受与影响存在主义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一个关注现实生活个体的哲学体系。

从根本上说,它试图向我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并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在中国,存在主义美学的接受与运用相对较晚,但是它在中国当代的艺术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当代艺术界接受的主要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新艺术思潮开始涌现,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个人地位和尊严,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由于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相对晚,因此,它的影响仍然有限。

但从当代艺术成果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存在主义美学广泛涉及到绘画、摄影、电影、戏剧、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主义美学主要运用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和概念艺术等新兴的审美语言,以此来对现实生活的冷酷进行呈现。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受到存在主义美学影响的代表性艺术家包括:阿部和实、邱德洛、沈浙江等。

他们的作品闪耀着独特、个性化的样式,不仅是自我表达,还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绝望、寂寞和无助,以及对生命的深远思考。

二、存在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1、展现当代社会的無助和孤獨宋晓磊的电影《荆棘鸟》、蒲团的油画作品《故乡系列》、高岩的摄影作品《弥散身影》都表现了当代社会人的孤僻无助的心态。

这些作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孤独的无助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2、捕捉日常物品的寓意张洹的《公共场所》系列和沈浙江的《生活图像》作品,是重要的好例子。

这些作品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和景象,并通过加工、组合和透视的方法呈现出它们充满隐喻性和象征性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狂想与幻想。

3、内在情感的表达刘玉祥的《MUT—M》是一系列表达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作品。

在这组作品中,他通过戏剧化的舞蹈形式,借助舞蹈者个体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现实的困惑、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内在情感的复杂性和灵性深度。

存在主义与美国文学

存在主义与美国文学

存在主义与美国文学Existentialism and American Literature存在主义是一种欧洲哲学运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流派或态度。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先驱是丹麦出生的克尔凯郭尔(1813-1855)。

他不满意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枯燥抽象,他主张应该为个人情感找到一些地方。

他创造了“存在主义”(existential)这个词“描述他呼吁通过行动而不仅仅是思想来表达信仰。

克尔凯郭尔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是有限的。

但由于后来的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对克尔凯戈尔思想的进一步确认和发展,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他去世后的50年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之一,同时也成为20世纪的意识形态趋势。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被称为先验存在主义。

他认为,一个人通过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在他的社区中,以及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个人责任,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存在。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敢于奋斗和超越。

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哲学被称为先验的,并且作为一种指向现代主义的进步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更具形而上学色彩。

基于克尔凯郭尔对传统哲学的彻底批判和破坏性分析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他提出了“存在与时间”(being与time)概念,对现代生活进行了本体论解释。

然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萨特。

萨特等存在主义者认为,没有公认的基础来解释人类存在的奥秘,个人必须从社会中获得自由,存在主义认为孤独是选择自由的正确条件。

然而,这也给个人带来了痛苦,因为他认识到,试图处理无意义宇宙和荒诞世界的悖论,并在完全自由的氛围中实现自我控制,是徒劳的。

在索尔·贝娄、保罗·鲍尔斯、拉尔夫·埃里森、威廉·斯泰龙和理查德·赖特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种观点以及在当下考虑个人时的形而上学孤立感。

他们经常用独白来表现主人公对人类境况日益增强的意识,因为在存在主义小说中,思想而非行动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小说处理的是非人格化、与社会的异化和对神性的信仰以及个人身份的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

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

”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

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

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

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

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

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

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

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

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

因此,20世纪美学发展中开始的那强大的表现之风从存在主义美学这里开始煞住。

美学中的纯主观因素和重情主义的趋势得以扭转。

从存在主义美学开始,表现便不再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取代“表现”这个概念的是所谓敞开、显现、照耀、呼唤等。

对于表现主义美学来说,表现本身就能达成美。

但是存在主义者不相信这一点。

因为在存在主义者那里,实存的人并不具备任何有意义的内容,他所拥有的只有诸可能性。

虽然艺术和审美就从这作为诸可能性的实存那里发生,但艺术和审美并不是这诸可能性本身。

艺术和美只有当这诸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艺术才是艺术。

因此艺术和美是真正存在的现身。

而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真在存在的现身就是真理。

这样,存在主义美学就把美与真等同了。

这种将美与真等同起来的信念,在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是非同寻常的。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表现主义美学在把表现建基于主体的内在情感和生命力上时,也曾强调这种表现的客观性质,但这种客观性总是落不到实处,总有一种纯粹主观表现的嫌疑。

后来的形式主义美学则力图通过艺术的形式结构孤立起来来达到和获得某种客观性,但即使是这其中做得最好的符号学美学,也不能完全证明那独立自足的符号形式的完全的客观性,而存在主义则通过真理在艺术中的现身来造成美与真的同一。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在这里强调,那就是不仅存在主义哲学家总是通过美和艺术来追问存在的问题,而且,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在20世纪西方的美学和影响比任何其它的哲学影响都大,以至于他们的整个哲学信念都渗透到了美学和艺术的领域,所以我们的讨论也将不得不加大对他们的哲学讨论的幅度。

海德格尔“从各个方面来看,马丁·海德格尔都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与时间》则是一本真正的革新著作。

这一点在该著作出版时便立刻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许多人认为,它是二十世纪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一-I976)早年就读于弗莱堡大学,并成为胡塞尔的助手,这意味着他从胡塞尔的现象学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

1927年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发表,并使他一举成名,但也使他与其导师胡塞尔分道扬镳。

在这部著作中他试图用一种阐释学现象学来对人的存在进行分析。

依他的观点,哲学最主要的关怀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种追问应该在本体论中得到解决,而这种本体论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的存在的此在分析,即人的在世存在的分析。

因此他把这种本体论称为基本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在这种基本本体论中,阐释学现象学是唯一能适用的方法。

海德格尔清楚地认为在胡塞尔的著作中是不可能提供这种进行基本本体论研究的阐释学现象学方法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以及他对纯粹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所有意义的终极根源只能在这种纯粹意识或纯粹主体的王国中找到,而这个纯粹意识纯粹主体是与人存在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无关的。

海德格尔则设想应该在人的在世存在(being-in-fhe-world)来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

按海德格尔自己的考虑,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只是对存在之追问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集中于对此在之在世存在的分析,从而为对追问存在之意义作准备。

因此,该书设想中的第二部分才真正涉及对存在之意义的思考,这就是他所说的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个第二部分的设想从来没有实现。

但1928年他出版了《什么是形而上学》,1953年他又出版了《形而上学导论》,算是把他设想、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讲出来了。

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出版,在西方引起轰动。

而恰是在这前后,海德格尔开始考虑美学和艺术问题。

1936年他作了《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讲演,在美学界引起轰动,但此文直到1950年才在《林中路》中发表出来,后来又收在结集出版的《诗·语言·思》(1971)中,这是海德格尔对美学和艺术之思考的汇集。

1944年他写出了《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而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则集中在《通向语言之路》(1971)中。

西方学者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思想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后期思想以《形而上学导论》、《通向语言之路》为代表,由此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属于后期的。

一、此在与存在海德格尔哲学关心的核心是存在问题。

但是探讨存在的问题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海德格尔认为以往哲学对存在的思考都不能达到一种存在的真正概念。

因为旧形而上学从未在什么地方解答过存在的真理问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旧形而上学思维存在时,只把存在当做存在物来想象,它谈的是存在,实指的却是整个存在物。

这样旧形而上学就有一种奇特的方式完全把存在物与存在混淆了。

所谓存在是指世界的本源,它是本体论的对象,而存在物则是指经验世界中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它是科学认识的对象。

但是胡塞尔所谓为了阐明存在的真理,必须把实际的现存在作为非本质的东西不予考虑,则同样是不能达到真正存在的概念的。

因为重要之点,正好在于现存在,因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这样转向最具体东西的必然性就出现了。

海德格尔说:“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不妨说,就是要从存在者身上来逼问出它的存在来,但若要使存在者能够不经歪曲地给出它的存在性质,就须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通达它。

从被问及的东西着眼来考虑,就会发现存在问题要求我们赢得并事先确保通达存在者的正确方式。

这样,真正的问题就不是抛弃存在者来追问存在,而是在诸存在者之中选择一种存在者来追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存在者能够把我们导向存在呢?一般的存在物都是自在的,因为它们是现成的,已经被规定好的,它们并不对存在本身进行追问。

因此,进选的条件只能是,这种存在者不仅显示其所是,而且把自身揭示为是其所是,从而对存在本身领悟。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种存在者,那就是人。

人被称为此在(damn),这个此在把他自己是什么以及其所是揭示出来。

"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者之中的→种存在者。

从存在者状态上来看,这个存在者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存在者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

于是习的这-存在机制中包含有:这个此在在它的存在中对这个在具有存在关系。

而这复又是说: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无论以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表述都领会着自身。

这种存在者的情况是: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

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

此在作为存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的存在。

咱此在同其它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如下的优先地位:第一是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在它的存在中是通过生存得到规定的,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像其他存在者那样,是事先被规定好的,而是尚待规定;第二是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由于以生存为其规定,所以就他本身而言他已经是"存在论的"了。

而作为生存之领悟的受托者,此在却又同样源始地包含有对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因此,第三,此在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暨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因此,离开了此在,存在将不能追问,也没有必要追问,整个世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找到了他的阐释学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即不需要任何超验的假定而对世界的意义作内在的解释,这种解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把人理解为历史——社会领域的一个环节,把人纳入历史过程的生成关系和作用关系之中,从而使人在自己的历史性中理解自己。

他说:"如果任务是阐释存在的意义,那么此在不仅是首须问及的存在者;更进一步,此在还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所追问的那一东西有所作为的存在者。

于是乎存在的问题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把此在所包含的存在{刷极端化,把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悟极端化罢了。

"@后来的阐释字美学正是从这里找到出发点的。

因此,此在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通向存在的大门。

因为,此在是人,正是他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考问,并使存在得以显现。

这样,在我们的评述中,我们把此在看做是主体。

但这并不是海德格尔的真正意思。

人作为此在存在与存在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看来从来都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在在一切存在物中的优先性也不在于他能通过自身的理性把握存在,存在也不是作为此在的对象。

海德格尔在其《论人道主义的信札》中说:"人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或原初地作为具体主体与世界并例,无论人是单个或群体都是如此。

他原则上不是或不是一种其本质存在于主体——客体关系中的意向地指向客体的(认识论的)主体。

人在本质上是首先存在于存在的开放性中。

这种开放性是一片旷野,它包括了主一客关系能呈现于其中的中间(in-between)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