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在路上_中的存在主义分析_刘丹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文化《在路上》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刘丹齐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之一,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凯鲁亚克的这次公路旅行是两个灵魂的旅行———迪安莫里亚蒂和萨尔帕拉迪斯,是一次寻求自我的旅行,是由外至内的对两个流浪灵魂的比喻。

文本中两位主人公几次穿越美洲大陆及在旅程中的癫狂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逃避与自我认识的迷茫。

本文结合存在主义思想对《在路上》表现出的“处于存在主义边缘的生活接近于真实的存在”
进行存在主义分析。

1存在主义对《在路上》的影响存在主义思潮给“垮掉的一代”文学提供了思想的基础。

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他们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他们认为,人与物是不同的,物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而人则是先有自身的存在,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选择设计的结果,而自由选择的最终目的也是创造本质和实现价值。

从存在主义的以上观点来看,显然它是对传统析学中“本质至上”、“理性至上”思想的反叛。

另外,
这种对世界与人产生的荒诞感和孤独感也恰恰体现在“垮掉派”的思想中。

哈佛大学的巴罗斯,哥伦比亚大学的凯鲁亚克友伦·金斯堡、尼尔·卡萨迪、露西安·卡尔等,他们都是在一个令所有人极度不安的糟透了的经济萧条期长大成人的。

他们混迹于黑市交易,沉溺于爵士乐、吸毒;胜放纵、打零工,醉心于萨特的作品。

他们在一战和大萧条的阴影中,看到的不是死亡和饥饿,而是疯狂。

当他们与小偷流浪汉为伍时,他们所仇视的资产阶级市侩文正在朝物质主义大步迈进。

社会的集团化不断剥夺个人的责任和选择,技术至上造成的现代拜金主义和麦卡锡反共狂症带来的政治迫害,都使他们感到人类正把自己带向一个新的深渊。

由此可见,美国式存在主义是对专制主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

2《在路上》中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在萨特看来,人类没有任何本质或预先规定的特征来决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本质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没有价值,即存在主义常说的“荒谬”。

人的不确定的生存造成了人的“焦虑”。

《在路上》的无意义的焦虑成为了萨尔每次上路的动机。

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萨尔死气沉沉,认为他周围的一切都“毫无生机”,于是他开始和迪安结伴上路。

并且他与朋友们都感到被“死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所包围,一直感到强烈的异化感。

在萨尔看来,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毫无意义、甚至是低级趣味。

萨尔不想成为那样的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他与社会异化。

事实上,萨尔的朋友们都是与社会格格不入者。

他们不屑于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对家庭生活嗤之以鼻。

在正统社会里,
他们找不到“在家”的感觉。

主人公萨尔的那句“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成了“垮掉一代”的座右铭,而“在路上”也从此成了一种象征,代表过程或者自由,通向被我们称之为理想和爱的远方。

存在主义旨在恢复人决定自己生活价值的自由,向冷漠荒谬的世界声明人类存在的意义。

萨特的“自由选择”,是由“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论断而来的。

在萨特看来,人与被造物是不同的,因为被造物是先有本质后有存在,而人则是先有自身存在,然后通过自为确立自身的本质。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的选择超越自己,给自己下定义。

于是,人都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其实是选择了不选,这就是萨特所说的人不得不选
择。

“垮掉的一代”试图通过外显的盗窃、酗酒和吸毒将自我从种种束缚
中彻底地、赤裸裸地解放。

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堕落,而是对战后美国
腐败虚伪、一切商品化的深恶痛绝,对压抑、恐惧陈腐思想统治的整个
社会的对抗,
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胜利的感觉,一种想体验现实社会从未给予过的人间温情和同人密切交流的期待。

他们仍懂得“有必要树立信仰,
即使这一必要性还处于隐蔽的晦暗状态,使这种信仰还难以变成现实,
而且也缺少任何迹象表明能够用确切的字眼去说明这一信仰”。

于是他们选择在艰苦又充满乐趣的无数次旅行中树立信仰,执著追求理想的精家园和渴望中的一切。

在文中,迪恩莫里亚蒂出身卑微,生活放荡,对于他来说性可是生活中唯一头等重要且神圣的事。

《在路上》中关于肉体的裸露和性爱的描
写很多,而这种肉体裸露表达了一种抛弃虚伪,彼此开诚布公,坦露各自最隐秘、最真实情感与灵魂的真诚和审美精神;肉体交会、大胆性爱是肉体与精神的融合,是这些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励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面对胆怯、沉闷、政治高压时的一种人生态度,具有嘲笑强权、反抗压制、唤醒美国公众个人意识的政治实质。

狄安及其伙伴们的“垮掉”生存方式(酗酒、性爱、狂欢的聚会、庵车、迷恋爵士乐、吸毒、流浪、异教信仰等等)所作的全景式描述,倒是深刻地契合了那个时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心理氛围。

萨尔和狄安等人每来到一个城市,无论是
纽约、洛杉矶、丹佛或是旧金山,都会遭遇一场盛大的,无数疯狂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男女参与的聚会狂欢,这些在酒精、吸毒、性乱、爵士乐中尽享狄奥尼索斯般放浪形骸的人们,正是被凯鲁亚克命名为“垮掉的一
代”或嬉普士的新的文化浪潮。

他们在做出这种选择时的决心以及他们最终从这样一个世界里回到最真实深刻的人性的结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深刻的生命反思。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反叛,表面上看来是消极的,从深层次来看却是积极的,因为它揭露出人必须抵抗什么;”因此,反抗“是对生存意义的渴求,是战胜邪恶的手段。

”在压抑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一个顺从的年代,制约性的教条、学说、信条强烈地在它们所能及的任何范围实施着统治”。

3结论
《在路上》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无论是“垮掉的一代”派作家,还是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反传统价值观、反现行体制的存在主义主人公。

他们是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者,他们面对肆无忌弹的横流物欲,不愿受到正统生活观念的束缚,反归内心自由,崇尚精神解放,选择具有个性的私人生活方式,应该说对现在社会人性因为物质和金钱压迫而异化的现实,一种高调的反叛,促使人自我反省,到为什么活着,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寻求何等人生价值观。

“垮掉一代”不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螺丝钉,不愿顺波逐流,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平和。

因此,垮掉派的生活选择与存在主义追求的寻求追真实的自我这一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书中的路代表着人的追寻真实的存在之路,
代表着人的尊严的复活。

从小说中存在主义主人公追寻真实的存在读者得到了启发,那就是我们应该坚持自由选择、行动和充满希望。

人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必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逃出生活的无序和杂乱,从而获得真实的充满希望的生存。

参考文献
[1]Jean-Paul Sartre,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2]Milstein,Gilbert.Review of On the Road.New York:New York Times,1957.
[3]Charters (1992)The Portable Beat Reader.
摘要:《在路上》是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是“垮掉派的一代”的宣言。

《在路上》描写的是主人公迪安和萨尔的四次
旅行经历,以及一大群
“垮掉”的年轻人的生活。

文中充满存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思想观点对《在路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在路上》;存在主义;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1年佳木斯市社科联研究项目《解析<在路上>中存在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116)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