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知识点0001
重要知识点汇编植物营养学
重要知识点汇编(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创立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务植物“生长要素”的探讨(1630-1750)Van Helmont,柳条试验证明水是植物生长必需的。
Glauber,畜粪分析,田间试验证明植物能从一种叫做“硝”的物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Woodward不同来源水分试验---土壤中有营养物质Tull土壤耕翻实践---土壤颗粒大小的影响植物营养物质的探寻(1750-1800)Home,空气、水、土、各种盐类、油、“固定形态的火”Wallerius,Dundonald,腐殖质学说,认为石灰,碱类和其他含盐物质为间接作用Jan Ingen-Housz,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与浊化,光的重要性Jean Seenebier,1782,解释柳条试验,----“固定态”空气植物生理学的创立(1800)De Saussure植物的关系氧气,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实质植物氧及碳的来源植物灰分及其成分-土壤只能为植物供应很少的一部分养料,但不可缺少。
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1840)化学在及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李比希的主要功绩李比希的主要功绩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把化学运用于农业,使化学融于农业科学之中。
推行新教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
他所提出的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缺点和不足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肥料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5、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产量的增加份额中,有40%〜60%归功于化肥的施用。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7、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8、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形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3.肥料的作用:1)营养作物,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调节农业生产中营养元素的循环;4)防止环境污染,保持农业的清洁生产。
4.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占所施肥料中该养分的分数或百分数。
5.合理施肥的核心要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6.李比希关于植物营养学发展的三个学说: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
7.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条件。
8.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
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种类:天然营养元素(碳、氢、氧)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镍)。
10.必须营养元素的主要功能:第一类(C、H、O、N、S)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第二类(P、B、*Si)形成大分子的酯键;储存及转换能量;第三类(K、Mg、Ca、Mn、Cl)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活化酶类;稳定细胞壁和生物膜物质;第四类(Fe、Cu、Zn、Mo、Ni)组成酶物质、组成电子转移系统。
11.必须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
12.有益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所必须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其中,SI对水稻、N对甜菜、Co对豆科作物、Al对茶树均是有益的。
13.根系的营养特性:根系数量越大,总表面积越大,根系与养分接触的机率越高。
14.根的构型: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的根(直根系)或不定根(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
电大专科《植物营养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电大植物营养学考试考点归纳总结1.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2.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4.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5.氧自由基(活性氧):由氧转化而来的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由于它们都含氧,且具有比氧还要活泼的化学特性,所以统称为活性氧。
固氮酶:是豆科作物固氮所必需的,它由两个对氧敏感的非血红蛋白所组成。
一个是含铁和钼的蛋白,也称钼铁蛋白;另一个是铁氧蛋白。
6.有益元素:在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 (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6种。
)7.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8.化学有效养分: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9.截获: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0.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1.养分的扩散作用: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12.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3.根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完整版)植物营养基本知识
第一章植物营养基本知识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养分、空气、光照和热量。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有哪些呢?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 种,根据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平均含量,我们将这16 种营养元素划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是碳、氢、氧、氮、磷、钾,中微量营养元素是钙、镁、硫,微量营养元素是铁、锰、锌、硼、铜、钼、氯。
在大量营养元素中,碳、氢、氧在植物体内含量很高,它们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容易获得;其它三种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植物需要的量很多,而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量比较少,往往需要施肥加以补充,它们被称为肥料三要素。
空气中的氮,大部分的植物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只有少数植物,如豆科植物等,可以通过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
营养元素硫,也有部分来自空气,其它营养元素均来自土壤。
作物的每一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但都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来说都有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参加植物体构成。
是植物的结构物质或生命物质的构成部分,如蛋白质、核酸、糖类和淀粉等。
2、促进植物体内新陈代谢。
是植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化剂—酶、辅酶,维生素和生长素的组成成分。
3、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殊的功能。
如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和抗倒伏等。
植物营养基本知识-1ppt
苞叶
5. 镁(Mg)的生理功能-----中量元素 ) 中量元素
生理功能:叶绿素的构成元素,许多酶的活化剂; 生理功能:叶绿素的构成元素,许多酶的活化剂; 的构成元素 镁素缺乏:根冠比下降;高浓度的 可引起Mg缺乏 缺乏; 镁素缺乏:根冠比下降;高浓度的K+、Al3+、NH4+可引起 缺乏; 镁素过量:茎中木质部组织不发达,绿色组织的细胞体积增大, 镁素过量:茎中木质部组织不发达,绿色组织的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减少
硫素缺乏
7. 铁(Fe)、铜(Cu)、锌(Zn)的生理功能 )、铜 )、锌 )、 )、 )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 铁:酶的组分和活化剂,铁氧还蛋白组分,参与叶绿素分子的合成,参与电 酶的组分和活化剂,铁氧还蛋白组分,参与叶绿素分子的合成, 是吸收的主要形态, 子传递,影响呼吸作用和ATP的形成。Fe2+是吸收的主要形态,螯合态铁也 的形成。 子传递,影响呼吸作用和 的形成 可以被吸收。 可以被吸收。 酶的组分 影响氧化还原过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铜:酶的组分,影响氧化还原过程、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缺铜花的颜色会 退色;铜中毒的症状是新叶失绿,老叶坏死,叶柄和叶的背面出现紫红色。 退色;铜中毒的症状是新叶失绿,老叶坏死,叶柄和叶的背面出现紫红色。 Cu过多可以置换出铁,引起毒害。 过多可以置换出铁, 过多可以置换出铁 引起毒害。 水解酶的组分参与物质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合成及光合作用, 锌:水解酶的组分参与物质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合成及光合作用, 促进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 促进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
CH3 C C CH3 H C C C N C CH2 H CH2 COO C H C C20 H38 CH3COO C O C N C R C C CH2CH3 H C H C C CH=CH2
植物营养复习要点
2、有机肥
主要是人畜粪尿、秸秆、绿肥、污水污泥等。有机肥氮 的释放较缓慢,当季利用率较低。
3、生物固氮
自身固氮体系、 共生固氮体系、联合固氮体系
4、降水和灌溉水
降水中的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及微量的亚硝酸盐, 主要受工业排放气体中含氮化合物数量影响。
(五)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的营养特点
(2)作物产量又 受库的容量和强度限制,增加库容 (穗数、果实数)有利于提高产量;
(3)源与库之间必须平衡协调,源库大小需要相互适应。 在生育后期延长叶面积稳定期,防止叶片脱落,充 分利用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产量; (4)源库之间的物质运输受外界环境和植物激素的影响, 因此要合理调节外界环境、合理利用植物激素,调 节源库关系,提高作物产量。
简单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杜南平衡:
(二) 养分的主动吸收
植物体内养分离子浓度比外界土壤溶液浓度高:
(1)特点 :
A 养分逆浓度梯度 B 需要能量 C 溶质间有竞争 D 吸收有选择性 E 高的温度系数
(五)、养分离子的相互关系
1、拮抗作用
概念: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1) 竞争性拮抗
(2) 影响因素
蒸腾量、土壤养分浓度
3、扩散
(1) 概念
养分依靠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势自发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迁移的过程。 可用:F=D . Dc/dx (Fick定律)表示 其中: F——扩散速率 D——扩散系数 Dc/dx——养分浓度梯度
(2) 影响因素
土壤养分浓度梯度 、含水量 、土壤质地、温度 、离子种 类等
(二)影响磷吸收的因素
1、不同基因型植物的生理特性和调节能力
A、喜磷作物(豆科绿肥、油菜、荞麦)>一般豆类、越冬禾本 科>水稻 B、根系形态和吸收特征 与土壤接触面积大的,对磷的吸收能力强。部分植物在
植物营养知识
地上部
土壤
扩散
质流
根
截获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氮(N)的吸收形态
吸收型态:NH4+ 、 NO3- 、 CO(NH2)2 、尿素态氮、氨基酸
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吸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pH值 改变了介质中H+和OH-的比例。其对离子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表面,特别 是细胞壁上的电荷变化及其与K+,Cu2+,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的
最少养分定律 – 李比希
•木桶最大容量代表-作物产量 •由最短的木块决定-养分缺乏 •如果其他养分充足,也是不重要的! •举例说明:英国小麦 •1950年小麦产量3吨/公顷——土壤缺 氮磷钾等大量元素; •1970年小麦产量7吨/公顷——土壤缺 中量和微量元素!
Cu S N P K
Fe
Na Ca B
Zn Mo
Mg
为什么大量施肥,作物仍然营养不良?
①、不同土壤类型及酸碱度易缺乏的养分
PH<6.0 沙土 轻壤土 壤土 粘壤土 粘土 高有机质土 白浆土 氮磷钾钙镁铜锌钼 氮磷钾钙镁铜钼 磷钾钼 磷钾钼 磷钼 磷锌铜 镁 PH 6.0-7.0 氮镁锰硼铜锌 氮镁锰硼铜 硼锰 锰 硼锰 锰锌铜 镁铜 PH>7.0 氮镁锰硼铜锌铁 氮镁锰硼铜铁 硼锰铜铁 硼锰 硼锰 锰锌铜 镁铜
★
★
不可移动元素
构成植物活体的结构物质及生活物质: C H O N S Ca Mg
加速植物体内代谢: Zn、Cu、 Mn、Cl、Mo、B、Fe、Ca、Mg、K…. 对植物具特殊功能的元素: K、Ca、Mg …. 调节渗透势,增强抗逆性。
植物基础知识汇总
小 (三)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代谢弱,抗性强
1、原生质的组成成分
2、代谢过程中的反应物质
3、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维持细胞的紧张度
5、特殊的理化性质
表面张力、附着力、汽化热、比热较大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水分的吸收
• 细胞吸水有两种方式:吸胀吸水和渗透性吸水。 (一)吸胀吸水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2)渗透性吸水
渗透现象: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由水势 高的区域向水势低 的区域转移的现象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植物细胞构成渗 透系统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 渗透性吸水: 当细胞形成液泡以后,细胞便主要靠渗透作
用来吸水。这是一种主动的吸水过程。当活的种 子吸足了水以后,开始萌发时,因生长的细胞逐 渐形成液泡而能够继续吸水,而死的种子因为细 胞都是死的,便不能继续吸水,当然也不能萌发 了。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二)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
ψW= ψπ+ ψP + ψm
水
溶
压衬
势
质
力质
势
势势
把质膜、细胞质和液泡膜当成半透膜,这样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环境中的溶液组成了渗透系统。用质壁分离现象可 以证明。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同种细胞衬质势 ψm基本相同, 故不考虑
创鲁西品牌
做百年企业
第一部分:简介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
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 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 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力转化的规律,并 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 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 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 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子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c其他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金属。
Al的毒害:抑制根系的生长;抑制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抑制生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第⼀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得外界环境条件a温度,在⼀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有利于⼟壤中养分得溶解与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得吸收b通⽓状况,良好得通⽓状况,可增加⼟壤中有效养分得数量,减少有害物质得积累c PH,⼟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壤养分得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d⼟壤⽔分,⼟壤⽔分适宜有利于养分得溶解与在⼟壤中偏移,但⽔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得淋失2、⼟壤养分迁移得主要⽅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壤养分浓度与⼟壤⽔分含量。
(1、浓度⾼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时,扩散到根表得养分多;(3、⽔分多时⽔流速度快,浓度⾼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必需元素中⼀些特定得元素,对特定植物得⽣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科植物-钴,⼈参-哂。
4、⼤量营养元素:⼲物重得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物重得0、1%⼀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得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得症状,⽽其她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就是直接参与植物得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得营养作⽤,⽽不就是改善环境得间接作⽤。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长得作⽤就是同等重要得,与其在作物中得含量⽆关。
8、必需营养元素得⼀般营养功能:a构成植物得结构、贮藏与⽣活物质;b调节植物得新陈代谢;c其她特殊作⽤,参与物质得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属。
Al得毒害:抑制根系得⽣长;抑制⽔分、养分得吸收;抑制地上部分得⽣长;抑制⽣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植物营养学知识
植物营养学知识(一)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1.必需营养元素: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同,所引起的作用也不同,有些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是是不可缺少的,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三个依据:(1)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必须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代替;(3)必需营养元素直接参入植物代谢作用.2.目前已发现16种必需营养元素:(1)大量营养元素: C、H、O、N、P、K;(2)中量营养元素Ca、Mg、S;(3)微量营养元素: Fe Mn Cu Zn B Mo Cl(一般占植物干重的0.1%以下)。
3.有益元素:在16种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类营养元素,它们对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作用,或为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其中主要包括: Si Na Co Se Ni Al等.4.为什么大量施肥并不能获得高产?(1)各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大量、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有最缺乏的营养元素决定的,要想节约肥料的投入成本又能获得高产,必须做的平衡施肥。
(2)常见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状况表植物营养学知识(二)植物如何吸收养分1.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植物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
(1)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1)通过交换吸附将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所谓交换吸附是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的过程。
2)离子进入根部内部:①通过质外体途径进入根部内部,质外体是指植物体内由细胞壁、细胞间隙、导管等所构成的允许矿物质、水分和气体自由扩散的非细胞质开放性连续体系。
离子经质外体运送至内皮层时,由于有凯氏带的存在,离子(和水分)最终必须经共质体途径才能到达根部内部或导管。
植物营养学基础知识
• 还是构成细胞渗透势的重要成分; • 钾能增强作物茎秆的坚韧性,增强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虫能力
如水稻胡麻叶斑病、赤枯病、玉米茎腐病和香蕉凋萎病施用钾 肥后都可减轻; • 钾能提高作物的抗旱和抗寒能力 这是由于钾能维持细胞的正 常含水量、减少水分的蒸腾损失和提高作物的含糖量之故。如 果缺钾,作物含水量下降,根细胞很快衰老。所以干旱地区或 季节,越冬作物,要考虑增施钾肥
▪ 钙还是某些酶的水活化剂; ▪ 钙还有调节植物体内pH值的功用,钙与钾同时存在,
对维持细胞生理平衡和原生物质胶体的正常状态,有 着重要作用; ▪ 钙离子对多种离子有拮抗作用。因此,有钙存在可避 免或减少铵、氢、铝、钠离子过多的毒害。此外,钙 含量与真菌病害的感染呈负相关,即钙多病轻,钾多 钙少时感病重,如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茎中钙含量呈 负相关
❖ 如是果树,氮过多会影响花芽分化,花期氮过多会引起 落蕾落花,后期氮肥多果实成熟推迟,着色差,水果味 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3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c PH,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利于吸收阳离子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 •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
如豆科植物-钻,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0、N、F、K、Cd、Mg. 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 1%—下,包括Fe、B、Mn、Cu、Zn、Mo、Cl (Ni) 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3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C其他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 Mn、Fe,重金属。
Al的毒害:抑制根系的生长;抑制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抑制生物固氮10、有益元素:Na. Si、Se、Co 等。
Si的作用:硅可能是禾本科植物,尤其是水稻等作物必需;硅积累,增加植物的抗逆力,包括抗倒伏,抗病虫等;硅可以减轻低价铁或镭对水稻的危害作用。
11、根系吸收的特点:a选择性,对某些兄素优先吸收,对另一些元素吸收较弱或不吸收细胞b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很大,有些离子的浓度胞内高于胞外,有的则相反C饱和性,外界溶液中的养分浓度超过一定阀值后,吸收速率不随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保持恒定d不同植物吸收离子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12、根部详细介绍:a根尖生理活动旺盛,细胞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强,但输导系统尚未形成,而根毛区以后,外周木栓化程度较高,水分和养分难以进入,因而这两个部位养分的横向运输量都很低。
b伸长区及稍后的区域输导系统初步形成,同时内皮层尚未形成完整的凯氏带, 养分可以通过质体直接进入木质部导管。
这个区域是幕质外体运输的养分的主要吸收区,如钙、硅等。
c在根毛区,内皮层形成了凯氏带,阻止质外体中的养分之间进入木质部,养分的运输主要以共质体形式进行。
13、质外体: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
14、共质体:山细胞的原生质组成,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连成一个整体。
13、矿质养分的吸收:矿质养分可通过沿浓度梯度的扩散作用或蒸腾流引起的质流作用进入植物根的细胞壁自山空间。
根自山空间中的离子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可以自由扩散岀入的离子,二是受细胞壁上多种电荷束缚的离子。
16、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主要发生在根尖幼嫩部分,而非全部根系,其中根毛区是吸收氮、磷、钾等养分的主要区域,因此,施肥要施在根系密集区域。
17、土壤养分向根系表面迁移的方式:质流、扩散和截获。
18、质流:养分随植物的蒸腾流而迁移到根系表面的现象。
19、扩散:土壤中的养分山于在近根区和远根区土壤溶液之间养分溶度的差异, 而从远根区向根系表面迁移的现象。
20、截获:根系与土壤颗粒紧密接触,土粒表面和根系表面的水膜相互重叠时, 他们之间发生离子交换,使土粒上的吸附的阳离子到达根系表面。
21、离子的被动运输:被动运输的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杜南扩散和协助扩散。
22、离子的主动运输:植物细胞逆电化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23、简单扩散:指分子或离子顺化学势或电化学梯度转运的现象24、杜南扩散:半透膜两边存在带电荷的不扩散基,那么可扩散的带电离子就会在膜的两边不均匀分布,有不扩散基的一边就会聚集较多的与不扩散基电性相反的离子25、协助扩散:分子或离子经细胞膜转运机构顺浓度梯度的转运现象。
膜转运蛋白酶有两种,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26、离子通道:细胞膜上山蛋口质构成的一种特殊通道,可以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式激活,从而控制离子顺电化学梯度通过膜27、载离子体分类:第一类是与离子形成复合物,协助离子在膜脂双分子层中扩散,使离子扩散到细胞内部;第二类是诱导膜形成临时的小孔,是离子进入细胞28、主动吸收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2.吸收作用与代谢密切相关3.不同溶质进入细胞或根系存在竞争现象和选择性4.吸收速率与细胞内外浓度梯度不成线性关系5.温度系数高:植物除了可以从根部吸收养分之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根外营养29:肥效短暂,每次使用养分总量有限,容易从疏水表面流失或被雨水淋、叶面施肥的局限性30失,有些养分从页面向其他部位转移困难:一是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固定;二是吸收速率快,能及31、叶面施肥的好处时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三是叶面施肥能影响作物的代谢活动:四是叶面施肥是经济施用微量元素和补施大量元素的有效手段HP0K大于叶片对钾的吸收速率是32、KC1大于KN0;对氮的吸收是尿素大于硝酸盐大于镀盐。
債、土壤的通气状况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33:一是根系的呼吸作用;二是有毒物质的产生;三是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34、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根系吸收养分横向运输的途径:35—是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二是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拮抗作用协助作用: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36、木质部运输: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的驱动力是根圧和蒸腾作用,蒸腾起主导,山于根压和蒸腾作用只能使木质部汁液向上运动,所以木质部中养分的移动是单向的37、木质部汁液的成分:矿质元素、有机物质和激素38、韧皮部养分运输特点:在活细胞内进行的,而且具有在两个方向上运输的功能,一般以下行为主;韧皮部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组成39、韧皮部和木质部汁液组成的差异:一是韧皮部汁液的PH高于木质部,前者偏碱,后者偏酸二是韧皮部中干物质和有机化合物高于木质部三是某些矿物质元素,如5和B,在韧皮部汁液中小雨木质部,其他矿物质浓度高于木质部40、韧皮部汁液的化学成分:有机物质(氨基酸,苹果酸,蛋白质)、无机离子(K)Ca41、在韧皮部中难移动的原因:Ca —是向韧皮部筛管装载时受到限制,使难以进入韧皮部中5 进入了韧皮部,也很快会被韧皮部中高浓度的磷酸盐所沉淀而不能移动Ca二是即使有少量:、养分再利用的意义42—是多年生植物在秋季落叶之前,矿物质元素从衰老的组织运输到存储组织,有益于来年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矿物质的高效利用二是在养分不足的条件下,矿物质元素从老组织运输到幼嫩组织,有利于维持生长点的生长,对于生命的延续有主要意义三是在生殖生长时期,矿质元素从营养器官运输到生殖器官,有利于生命的延续43、缺素症状表现部位与养分再利用程度之间的关系:再利用程度高MgKPN、、、缺素症状出现在老叶S 再利用程度低缺素症状出现在新叶Fe、Zn再利用程度低、Cu、Mo 缺素症状出现在新叶缺素症状出现在新叶顶端分生组织Ca、B再利用程度很低:植物根系从介质中吸收的矿质养分一部分在根细胞中被同化利用;另一44、植物内部养分循环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分输送,供给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所需。
地上部分的绿色组织合成的光合产物及部分矿物质养分通过韧皮部系统运输到根部,构成植物体内的物质循环系统,调节着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第四章、氮素营养与氮肥〈1>植物体内氮素的含量与分布含量:占植物干重的0・3、5。
植物种类: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
品种:高产〉低产。
器官:叶〉根。
〈2>氮素的分布是变化的。
营养生长期在营养器官。
生殖生长期到贮藏器官。
〈3>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同化:吸收的形态:无机态、有机态。
影响硝酸盐还原的因素:1植物种类:与根系还原能力有关2温度:温度过低,酶活性低。
根部还原减少。
4施氮量:施氮过多。
吸收积累也多5•微量元素供应:钳铁铜镒镁等微量元素缺乏,NO-N难以还原。
,•促进的还原作用6陪伴离子:如KX4>植物对氨态氮的吸收与同化机理a被动渗透: b接触脱质子。
〈5>酰胺意义a贮存氨基;b解除氨毒;c参与代谢。
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与同化:尿素同化途径:1腺酶途径;2非服酶途径:直接同化尿素的毒害:肖介质中尿素浓度过高时会出现受害症状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种类:1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一一生命物质2氮是核酸的成分一一合成蛋口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3氮是酶的成分一一生物催化剂4氮是叶绿素的成分一一光合作用的场所5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一一铺酶的成分6氮素是植物激素的成分一一生理活性物质7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状1氮缺乏:外观表现:整株植株矮小,瘦弱。
叶片细小直立,叶色转化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
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症状。
叶脉叶柄有些作物呈紫红色。
茎细小分枝小基部呈黃色或红黃色。
花稀少提前开放。
种子果实少且少,早熟,不充实。
根白色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
影响:&影响蛋白质含量与质量;b影响糖分,淀粉的合成。
2氮过量:外观表现:a营养体徒长贪青迟熟。
b叶面积增大叶色浓绿叶片下披互相遮荫。
c茎杆软弱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差。
d根系短而小,早衰。
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含量来源:1施入土壤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
2动植物体的归还。
3生物固氮。
•-No NO雷电降雨带来的NH -N和4,含量:我国更低土壤全氮含量0・04'0・35,与土壤有机含量呈正相关有机态氮的狂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氮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通过异养微生物和水解酶的作用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通过氨化微生物的水解氧化.-N和有机酸NH还原转氨变为‘发生条件:各种条件下均可发生最适条件:&温度20、30。
b 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 3%, 土壤PH二7。
•转化为NH而挥发的过程。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土壤的NH氨的挥发损失,:影响因素:a 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