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春秋贵族精神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春秋贵族精神作者:李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性论,义利观等哲学思想之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格修养思想。
关于孟子浩然之气的解说,历来纷纭复杂,揭开气的神秘性,孟子的浩然正气,主要表现为对人格独立与自尊的追求,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对现在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浩然正气;产生;贵族精神;影响“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孟子对这一思想的阐发并不是很明晰,故后世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
后世对于孟子浩然正气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往往把它从社会大背景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进行研究。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离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
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西周时期的礼仪规则被人们随意践踏,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这对孟子来说,是相当不耻的,于是它提出了所谓的浩然正气,提出了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追求。
这种浩然正气的产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与春秋社会盛行的贵族精神一脉相承,并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人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节。
一、浩然正气的产生与含义孟子生活的时代,养士风气盛行,游说之士总是仰承君王的鼻息,或者诸侯的喜怒,以此来取得个人的功名利禄,从而谋生。
这种做法孟子是非常不耻的。
孟子强调卓然自立,不为外在的权势与地位所屈。
孟子要做的,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里要从孟子的心性上去理解,《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所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有道之人,心容天下,天下即是他的家,其心正,可为天下范,其行不逾矩,天下都是他的路。
也就是说“行得正,坐得直。
易中天:“士”是春秋战国最牛的人:有本事、无负担、任自由
要点1:先秦时期,天子是一等贵族,诸侯是二等贵族,大夫是三等贵族,士是四等贵族。
士是最低一等贵族,但都是贵族。
要点2:士拥有与天子、诸侯、大夫大体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参政权、参军权和祭祀权。
但是士没有领土、不动产,没有统治权,只有经济收入,即田租和田税。
要点3:先秦诸子都是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隐士的代表,法家是谋士的代表。
春秋时期哪怕打仗都体现出贵族精神和贵族风范。
因为在春秋时期参加战斗的一定是贵族,最低也是一个士,这个士要打仗所以叫战士,战士是这么来的。
要点4: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礼乐崩坏,中国向何处?谁来回答?——士。
因此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他们就是先秦诸子。
要点5: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为什么可以这么牛呢?三个原因:有本事,无负担,任自由。
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士没有不动产,周游列国,心怀天下。
要点6:后代和先秦的区别在于先秦的士虽然是“毛”,但有很多张“皮”可以依附,而秦汉以后只剩下一张叫“皇帝”的“皮”,所以秦汉以后中国的士人、知识分子逐渐的没有了风范。
主题:先秦的“士”主讲嘉宾: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办:国际关系学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时间:2011年5月23日(周一)晚19点-21点地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礼堂主持人:李蓬勃(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主任)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来我校做一次学术讲座,现在有请易先生登场。
本次讲座是文化与传播系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系列讲座之一。
首先请文传系主任高红玲老师致欢迎词。
高红玲(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来了大家热切期盼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老师,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文化与传播系对易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说起易老师,恐怕没有同学不知晓,易老师在“品读三国”中幽默的话语,在“汉代风云人物”中独特的视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时期的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期的贵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感谢邀请!春秋时期,指大约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段时期的记录主要出自孔子的《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那时候的士大夫阶层。
东周分封了许多诸侯王国,而这些诸侯王国里的士大夫算是当时的贵族阶层。
东周时期,阶级划分比较明显,布衣平民和士大夫贵族区别很大,士大夫主要是诸侯国贵族和王公大臣,他们善于招揽人才来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
但到了战国末期时期则涌现了许多布衣贵族阶层,这些布衣贵族则更彰显了这个时期的贵族精神,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堪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代表人物。
大概是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这十二家。
这十二家代表人物均起步于布衣,后来大部分进入士大夫贵族阶层,还包括楚国的屈原、伍子胥等等。
诸子百家流派纷呈,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等等。
这些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具备着当时布衣贵族或王国贵族的贵族精神和特点,总结起来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勇。
这些贵族特征曾在历史长河中体现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孔子的仁,墨子的义,老子和孔子的礼,张仪的智,商鞅的信,孙武的勇等等。
到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等等,而儒、道、法则对政治产生影响。
贵族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曾深深地烙印在不少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人身上。
如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多次上书规劝楚王不成,受排挤和流放也不忘楚国,虽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但在楚国被秦国所破后,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宁愿选择抱石沉汨罗江而死也不愿意屈服当时贵族精神的体现。
为什么说刘邦称帝,标志着中国贵族精神开始衰亡?
为什么说刘邦称帝,标志着中国贵族精神开始衰亡?提到贵族精神,我们往往首先想到西方,笔挺的西装,优雅的礼仪,所谓的绅士风度便是如此。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精神也曾经辉煌灿烂过,只是在后来逐渐没落了。
什么是贵族精神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一直被称为中国思想和文化最灿烂的时代,无数天才、大师有如群星般闪耀。
中国的贵族精神也在那个时代达到顶峰。
那么何为贵族精神呢?船夫来举几个例子:信义、礼仪、尚武。
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晋文公想起当初逃亡时,楚王曾帮过自己。
当时自己曾给出承诺,如果日后两军交战,愿退避三舍来报答楚王。
于是这次交战晋国军队果真连退三次,遵守了当初晋文公的承诺。
这是贵族精神中信义的表现。
春秋时期,战争中不仅有信义,还有所谓了礼仪。
比如不能攻击受伤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时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时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时不能实施偷袭等等。
公元前638年,楚宋两军交战,当时宋襄公率领的宋军驻扎在宋国边境泓水北岸,楚军渡河而战。
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惨败,身受重伤,第二年就因伤去世。
课本中读到的时候,这是作为反面教材的典型。
也让我想起欧洲战场上排枪对战,让对方先开第一枪的“笑话”。
但这。
却都是贵族精神中礼仪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贵族特别崇尚武力,文武相辅相成,很多也都是文武全才,比如战神吴起,同时他还可以主持魏国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之余也可以收复河西之地。
文,得益掌握武力而有了脊梁,武,因为渗透智慧而变得深邃。
这是贵族精神中的尚武刘邦的成功史鸿门宴后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
紧接着就背弃盟约吞并关中。
楚汉争霸,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
然后刘邦转眼又背弃盟约反手就是一刀,给项羽来了个十面埋伏,垓下之围。
共结一下,刘邦成功的核心靠的就是背信弃义。
其他智谋都只是附带的技术操作而已。
称帝后的刘邦,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诛杀功臣的行动,尤其是那些异姓王们。
结果臧荼、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杀。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那么你们知道春秋时期的礼仪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春秋时期礼仪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
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19神州文化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张文燕郑州大学 文学院摘要:春秋是一个贵族精神盛行的时期。
《礼记》作为一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著作,贵族精神在《礼记》中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礼乐文化、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等方面。
虽然这种贵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逐渐湮没,但仍被一批批有识之士继承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礼记》;春秋;贵族精神春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
一方面,它在激烈地变革,战争不断;另一方面,神权主导地位的动摇,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升,使人们对人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仁义、诚信、荣誉、原则是这个时代贵族阶层人们自我认识和约束的主旋律,于是有了所谓的春秋风度,即由贵族阶层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在《礼记》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礼乐文化、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等方面。
一、礼乐文化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是贵族阶级的象征,它涉及到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贵族社会的纽带,为贵族所必须掌握的。
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是礼乐文化造就了贵族阶级,给予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作为一种修养,早已浸透在贵族的血液中,然后才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从而显示出文质彬彬的贵族风度。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与“乐”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在先秦时代,二者往往相提并举,一般说来,凡“礼”必有“乐”。
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舞,以渲染气氛,调谐感情,礼乐都是效法天地自然的。
“礼”的作用是区分尊卑高下,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但它并不是要人们离心离德,而是要人们相亲相爱,上下和谐,而这需要借助“乐”来实现的。
《礼记·文王世子》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春秋贵族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
一方面,礼乐可以将某些重要观念,大政原则传达给社会,造就着共同的理想、情感和价值取向,《礼记·礼器》云:“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其所自成。
古代的贵族精神
古代的贵族精神我自己欣赏西方人的骑士精神与贵族风度,荣誉高于生命,做事有原则讲诚信。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也一度盛行过贵族精神,只不过后来如沙漠中的甘泉一样,日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那么中国的贵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逐渐消亡的?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宋襄公泥古误国,大意是宋国与楚交战于泓水,非得要按古礼等楚军过完河摆完阵,才开始出击。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宋襄公这人简直就是傻帽一个,但是,这个故事最能反映宋襄公身上的贵族精神。
春秋尽管无义战,但因为决战双方的主体都是贵族,那时候连当兵的都是贵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则是点到为止,给足对方面子,并不以把对方赶尽杀绝为目的,一旦分出胜负,马上鸣金收兵。
贵族精神最重要的信条就是荣誉。
贵族阶层就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的阶层,他们认为自己的血液是高贵的,绝不能用下三滥的行为来玷污自己的血液。
因为重视荣誉,所以贵族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往往敢于承担,他们身上有一股非常强烈的承担精神。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项羽宁愿乌江自刎也不愿见江东父老的原因了。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祖父项燕是楚国一员名将,在战国后期非常有名;刘邦则出生在社会底层,是一个平民,没读过书。
项羽身上不光有英雄气概,他的贵族血统也使他具备了贵族精神。
在楚汉战争后期,他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因为战争打了很长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非常痛苦,而且老百姓也流离失所,所以项羽就向刘邦提议,与其让天下人为我们俩充当炮灰流血,不如干脆咱俩来一场决斗,来一决雌雄胜负,你看怎么样?这有点像西方贵族之间的决斗,完全是西方贵族式的思维方式。
自刎乌江,其实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项羽身上的这种贵族精神体现得更加充分,乌江之战非常典型地说明了项羽本身的价值取向。
项羽实际是可以逃走的,因为那时乌江上停着一艘小船,乌江亭长正在等他。
亭长说,大王您赶紧上船,整个乌江上只有这一条小船,汉军肯定追不上您,大王回去想办法东山再起。
百家争鸣:春秋时代创造力主要在底层贵族
百家争鸣:春秋时代创造力主要在底层贵族当然,过分的稳定和过于严格的礼仪约束,会使一个社会失去活力。
春秋时代中国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是因为列国竞争的环境,使得春秋时代远比西周时代的空气更为自由。
在西周前期,在分封制基础上的大一统运转良好,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社会安定,堪称“盛世”。
然而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也被重重礼制严重束缚住了,除了一个周公,西周前期并没有出现伟大的思想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联系越来越淡漠,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期。
在这个动荡时期内,王室衰微、“礼坏乐崩”。
多极的政治格局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各国统治者急于延揽人才,人才可以四处流动,从贵族、士人到普通农民,人人都拥有逃亡的自由,或者说用脚投票的自由。
孔子见七十二君,就是说孔夫子他老人家走遍了七十二个国家。
由此造成社会控制的松弛,人的身份不再是不可松动的禁锢,人的精神首次获得空前的自由发展空间。
同时,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说:“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
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
言论之自由。
至是而极……岂所谓‘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者耶?”而随着严格等级秩序的破坏,贵族精神逸出了上层社会的樊篱,流布到社会各个阶层,与社会底层的草根活力和创造力结合起来,激活了整个社会的能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期。
首先从贵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并推陈出新的是士人阶层。
春秋时期,夏商周时代留下来的典籍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人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进行精神上的探索。
春秋时代的“士文化”,可以说是贵族文化的一种延续。
事实上,百家争鸣之中,那些起自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惊人智慧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谈谈中国历史上的贵族精神
谈谈中国历史上的“贵族”与“贵族精神”刚才在开心网上看到一个转帖:《被中国人误读的欧洲贵族》。
文中说到:“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它从不同平民的精神对立,更不意味着养尊处优。
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
”文中还说到:“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
”那么在历史上,中国的贵族又具备了何种精神呢?窃以为,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跟西方并无大不同。
且允许我利用零星掌握的一点浅薄知识,梳理一下中国贵族及其精神的发展历程吧。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贵族,可起自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
当时不但有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个部落亦有其独立的首领。
随着现实的需要和文明的开化,这些首领们(包括从中脱颖而出的共主)渐渐被赋予了与其权利匹配的责任。
这可能就是中国贵族阶层最初的形态。
从夏禹开始,中国贵族阶层的形态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
在夏禹之前,天下共主的地位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所谓的“禅让”制代代相传。
“禅让”的实质是民主推选也好,权力争夺也罢,经过几千年来神化与粉饰,现在已很难简单地说清楚了。
但无论如何,当时共主的产生至少有一个开放的竞争机制,有实力的部落首领们多少有些争取的机会。
因此在夏禹之前,天下共主和部落首领之见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而夏禹将共主的地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废“禅让”制而立“世袭”制。
从此天下共主和部落首领之间的差别被拉大了,中国的贵族阶层分裂成两个等级。
共主的地位被单一的部落或家族所垄断,形成了后来的“王”,世袭制度为子孙后代的继位排除了一切外姓竞争者,而缺乏充分竞争洗礼的继位者们也很难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始终保持高贵的品格和出众的能力。
其他的部落首领们则在常态下失去了竞争为王的机会,除非王的腐败、矛盾的尖锐和实力的消长全部达到打破平衡的临界点,从而爆发激烈的“革命”。
中国古代贵族精神
中国古代贵族精神从中国历史上看,古代贵族的一些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贵族精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贵族精神说传统贵族,是因为中国已经没有贵族,当今的中国只有平民与流氓。
虽说还有极少数的人具有贵族精神,可毕竟为数极少,所以称不上是一个族群了。
下面所说的贵族,都是指传统上的贵族。
很难概括出中国的贵族精神,因为中国的贵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衰变,说不清楚哪一个时代的贵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国的贵族精神。
笼统地讲,我就用三个贵族的典范人物作代表,来表述中国贵族精神的特质。
第一个典范是屈原,第二个典范是陶渊明,第三个典范是曾国蕃。
这三个典范所具有的三种精神特质,可以概括出中国贵族精神的衰变。
屈原所代表的第一种贵族精神屈原精神代表一种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表中国古代贵族所具有的精神,我们今天读到屈原的《离骚》,《渔父》等作品,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这种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励那个时代的精英勤于求索,勇于求索,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中华民族所有的伟大思想几乎都是创建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贵族可以与欧洲同时代的贵族齐驾并驱,中国的古文明不比欧洲的古文明逊色,就是最好的说明。
追求卓尔不凡的精神是人类追求文明的动力,正是靠人类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追求卓尔不凡,带领人类挣脱野蛮,走向文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是一种殉道的精神。
这是人类高贵的一种精神,当自己信仰的道义遭到毁灭,宁愿选择与道义同时毁灭,也就是选择与道义永远同在。
陶渊明所代表的第二种贵族精神陶渊明精神代表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脱物欲的精神,一种甘于自我放逐的精神。
对比屈原的精神,陶渊明的精神明显发生衰变,不那么强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倾向崇尚自由;他不认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他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自身独立的人格尊严。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作者:武树臣来源:川大哲学研究所来源日期:2010-10-23本站发布时间:2010-10-23 21:16:20阅读量:197次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西周春秋的宗法贵族政体的时代。
它不仅酿造了沁人心骨的贵族精神,还培育了生命力极强的判例法。
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尔后,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秦的贵族精神因深深融入君子士大夫的为人品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从而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
也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和判例法传统,不断拯救了法,完善了法,推动了法,使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别具特色、灿烂多彩。
一、贵族精神的社会土壤:“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政体和“议事以制”的判例法西周建国伊始,便确立了以“任人唯亲”为原则的、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程序的、以“世卿世禄”制土地分封制为基础的宗法贵族政体。
在贵族领域内,贵族不仅拥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还拥有对土地之上的居民的无限支配权。
同时,血缘网络把贵族内部上下级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贵族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权力,因此,贵族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在上级贵族面前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一个领地治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族领袖的个人素质。
在政治舞台上,贵族个人的性格、品行、文化涵养等,都直接产生政治效果并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礼记·中庸》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判例法是宗法贵族政体的产物。
法官与其他官吏一样是世袭的。
在敬宗孝祖、“帅型先考”观念的支配下,按照父兄先辈的故事办,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于是便形成“遵循先例”的原则。
当时的审判方式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
”“事”是判例故事,即选择已往的判例来审判裁决,不制定包括什么是违法犯罪又当如何处分这些内容的成文法典。
判例是立法的产物,又是司法的结果。
春秋时期贵族精神:贵族到底贵在哪?
春秋时期贵族精神:贵族到底贵在哪?九十岁高龄的唐雎出使秦国,挽救安陵国于危亡。
这种既能言善辩、又恪守承诺的人,在关键时刻又能为国家挺身而出,这正是春秋时期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贵族精神”这个词,好像我们之前老是在外国童话里听到,对不对?说在外国的童话故事里边,有贵族精神,有骑士精神,他们宣扬勇气、信念、荣耀、公正、诚信、谦和、感恩、责任。
其实啊,贵族精神可不止是在西方世界里面有,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也有我们的贵族精神,尤其是在春秋时期。
这些贵族,或者说是精神贵族,他们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出则为使、入能为相,他们忠诚、仁义、高贵、优雅。
今天就给你讲两个贵族精神的故事。
在一本古书《韩非子》里边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打仗。
在泓(hóng)水的一侧,宋国军队早已经列好了阵,就等着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正式开战。
宋军正在等待,忽然一个将军跑来找到宋襄公:“哎呀,君上,楚军比我军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啊,末将认为,若想获得胜利,就要趁他们在渡河半截的时候,发起进攻,正所谓兵法上的“半渡而击之”啊,楚军必败,如果等他们渡过泓水,恐怕……”未等这名军官说完,宋襄公立马摆手摇摇头:“不行,不行,不行!这不符合战争的原则呀。
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趁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人没有准备好,不能突施袭击。
’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发起进攻,不合仁义啊。
我们不如好整以暇,等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列好阵式,我们再来进攻吧。
”结果呢,结果等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之后,双方正式开战。
可是宋军确实战斗力和人数都无法和楚军抗衡,最终寡不敌众,落得大败。
宋襄公也在这场战役中受了重伤了,那个时候医疗条件有限,也没有什么特效药或者抗感染的药,一直熬到了第二年,宋襄公悲惨地死去。
也不知道临死的时候,这位守仁义的宋襄公会不会后悔。
这场仗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兵不厌诈啊,宋襄公确实有点愚蠢、呆板,那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潮流,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于“对”和“错”,这两个标准已经有了不同的意义的附加。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和贵族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和贵族精神春秋战国过去许多学者解释“侠”往往受到战国末年《韩非子·五蠹》篇中的“侠以武犯禁”、“废敬上畏法之民,养游侠私剑之属”等话头的局限。
实际上,论者只看见了“武”和“剑”,而忽略这些话的主旨所在。
韩非意在指出一些贵族豪门窝藏“私剑”(属于个人的武装力量),不怕法律,敢于“犯禁”,目的在于揭露这些“侠”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而这个“杀生之权”在法家看来只能专属于君主,任何“匹夫”(包括君主的亲贵),不可据而私有。
而韩非认为一些人要做侠,招拢“私剑”,其目的在于“肆意陈欲”(使自己的欲望不被约束);而且成为“侠”,还要“弃官宠交”(官员放弃职责去结交朋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武装力量壮大起来。
可见韩非子尽管强调“游侠”的暴力作用,但他对游侠的理解还是在于“侠”有一帮子人(私剑)追随和作为后盾,并非说“侠”本身就是暴力。
先秦贵族管理公共事务养成“侠”的精神“侠”是春秋战国社会激变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集团。
先秦的“侠”多出身于贵族,因为只有贵族才有经济实力和精神实力把人聚拢起来。
中国古代是垂直组织类型的社会,依靠自然与人为的手段把人们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之中,每人各有特定的位置,上下有等,很少流动。
统治阶级是周天子、诸侯、大夫、士,被统治者包括庶人和奴隶等。
人们之间除了垂直的统治与被统治以外,很少有横向联系。
春秋以前“大夫无境外之交”,大夫以下更不用说了。
春秋以前的文献资料,连“友”字都很少见,即用也多指“友邦国”(国家的朋友),或指兄长爱护弟弟,曰“友”。
很少用以描述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见那时人们横向往来很少。
这种情况到了春秋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这种变化更加剧烈,一些古代的贵族逐渐被消灭或被取代。
贵族社会由松动到逐渐解体。
这个变迁使得许多大夫、士从原有的垂直统治的系统中流离了出来,原有的饭碗打破了,他们要找寻新的饭碗和谋求个人发展自然要到各地、各国奔走,要广拉关系,多交朋友,这是一种新产生的社会需求。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西周春秋的宗法贵族政体的时代。
它不仅酿造了沁人心骨的贵族精神,还培育了生命力极强的判例法。
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尔后,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秦的贵族精神因深深融入君子士大夫的为人品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从而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
也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和判例法传统,不断拯救了法,完善了法,推动了法,使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别具特色、灿烂多彩。
一、贵族精神的社会土壤:“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政体和“议事以制”的判例法西周建国伊始,便确立了以“任人唯亲”为原则的、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为程序的、以“世卿世禄”制土地分封制为基础的宗法贵族政体。
在贵族领域内,贵族不仅拥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还拥有对土地之上的居民的无限支配权。
同时,血缘网络把贵族内部上下级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贵族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权力,因此,贵族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在上级贵族面前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一个领地治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族领袖的个人素质。
在政治舞台上,贵族个人的性格、品行、文化涵养等,都直接产生政治效果并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礼记·中庸》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判例法是宗法贵族政体的产物。
法官与其他官吏一样是世袭的。
在敬宗孝祖、“帅型先考”观念的支配下,按照父兄先辈的故事办,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于是便形成“遵循先例”的原则。
当时的审判方式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
”“事”是判例故事,即选择已往的判例来审判裁决,不制定包括什么是违法犯罪又当如何处分这些内容的成文法典。
判例是立法的产物,又是司法的结果。
这就使得法官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优秀法官的标准是“直”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
”“上下比之”即全面参酌已往判例之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贵族文化的奢华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贵族文化的奢华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和贵族文化的奢华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
在这个时期,服饰与饰品成为了贵族文化奢华的象征,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饰品及其贵族文化奢华进行探讨,以揭示这段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
一、服饰的细腻华贵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极为注重华丽与细腻,反映出当时贵族们追求美感和地位象征的观念。
男性贵族常穿宽袍长衫,衣袖较长,颜色多为紫、红、黑等高贵色彩。
衣袖上常有精细的刺绣和金丝的装饰,用以彰显他们的显贵身份。
女性贵族的服饰更是充满了细腻和精致。
她们穿着齐胸的短衫与长裙,常常深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一些独特的设计元素。
例如,髻鬟高耸、镶嵌宝石的发饰、丝质面纱等,这些细节展现了她们的高雅与优雅。
此外,贵族女性还喜欢佩戴耳环、项圈、手链等饰品,这些饰品多采用黄金、白银、玉石等珍贵材料制作而成,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饰品的璀璨夺目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们非常注重饰品的选择和佩戴,这些饰品成为了彰显身份与地位的重要标识。
男性贵族喜欢佩戴戒指、腰带、鞋子上的装饰等。
这些饰品多采用金属或珠宝制作而成,质地华贵而璀璨夺目。
戒指常常镶嵌珍贵宝石,白银腰带镶嵌金属浮雕,这些都体现了贵族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女性贵族则更加热衷于佩戴各种饰品。
她们常佩戴金属质地的耳环、项链、手链、戒指等,这些饰品以其华丽的质感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展现了贵族女性的娇柔与高雅。
许多饰品的装饰元素也是独具特色的,如盘龙纹、凤凰纹、吉祥纹等,寓意着好运、权贵与吉祥。
三、贵族文化奢华的背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对服饰与饰品奢华的追求,其背后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贵族文化奢华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与礼仪、宴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紧密联系的。
服饰与饰品的奢华不仅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社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交活动频繁,贵族们常常参与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而在这些场合,贵族们需要通过服饰与饰品来彰显他们的身份与地位。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2)
春秋时期礼仪中的“贵族精神”是什么(2)获二毛”,正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战争规范。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二不仅那时的战争规范今人已经十分陌生,那个时代战场上贵族们的风度和言辞,更是今天的读者难于想象的。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述了晋国和楚国在鄢陵打的一场大仗,让我们看到春秋时代的“战争”是多么彬彬有礼。
史书的原文是:“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也就是说,在这次战斗里,晋国的大将军郤至前后三次遇到了楚共王。
他每次见到楚共王,都脱下头盔,趋避到一边,以表示对楚共王的恭敬。
楚共王很欣赏这位晋国将军的风度,派工尹襄赠给了郤至一张弓,并说:“方事之殷也,有韦(红色皮革)之跗注(绑腿),君子也。
识见不穀(国君自称)而趋,无乃伤乎?”意思是:“战斗正激烈的时候,我看到有位打着红色皮绑腿的有礼貌的人。
他一见到我,就遵循礼节疾步而走,让他受累了!”郤至怎么回答?《左传》说:“郤至见客,免胄承命,曰:‘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现在穿着)甲胄,不敢拜命。
敢告不宁,君命之辱。
为事之故,敢肃(作揖)使者。
’”意思是郤至接见了工尹襄,脱去了盔甲,听他传达楚王的话,回答说:“您的外国臣子郤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
承蒙您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
因为在战斗当中,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
”说完,对工尹襄作了三个揖就走了。
正如这个故事所表现的那样,即便是血腥的战争中,优雅仍然是春秋时代贵族的基本追求。
虽然彼此的目的都是击败对方,但他们言辞却仍然处处得体。
郤至对敌国君主不失尊敬,而楚王在危难之际,竟然也不忘去褒扬对手,并派人给他送去礼物。
正如钱穆先生所评价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
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
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
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融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兴起和诸侯国的分裂,伴随着贵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交融。
这种交融既是文化的相互吸收,也是文化的对立和激烈竞争。
1. 贵族文化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主要表现在诸侯王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礼仪方面。
在政治方面,贵族阶层掌握着最高权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在军事方面,贵族们往往是各国的统帅和中坚力量,他们以威武骁勇闻名于世。
在礼仪方面,贵族们重视礼仪秩序和道德品质,强调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这些方面的文化都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 地方文化春秋时期的地方文化则更加多元和灵活,具有更强的本土气息。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
例如,楚国就以其独特的楚文化和楚语言著称,而鲁国则以其文化地位显赫的鲁国学派和鲁国儒家为代表。
这些地方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也是当时贵族文化无法替代的。
3. 交融与对抗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之间彼此交融又互相对抗。
贵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文化的支撑,但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改造和抑制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例如,鲁国儒家和鲁国学派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扬其特有的文化,以维护鲁国的地位和威望。
但与此同时,贵族文化也时常面临地方文化的反抗和挑战,例如在楚国中就经常发生地方文化和贵族文化之间的暴力冲突。
这种对抗和竞争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4. 吸收和融合在交融和对抗中,贵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也在相互吸收和融合。
贵族文化吸收和借鉴了地方文化的优点,通过融合和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地方文化在贵族文化的影响下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得以在贵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宣传。
总之,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在相互交融、对抗、吸收和融合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色。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
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在中国历史中,春秋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也对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以及人们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影响。
一、社会阶层的划分在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主要以身份、地位和权力来区分。
首先,最高的阶层是贵族,即诸侯、伯、子等,他们拥有政治和军事上的权力,并享受特权地位。
其次,中下游阶层是士人,他们通常是贵族的下属,担任政府、官僚机构以及教育等领域的职位。
再次,普通庶民则是最底层的阶层,他们主要从事农耕和手工业,生活较为艰辛。
二、贵族阶层的身份认同贵族是春秋时期社会的统治者,他们以家族血统和封地地位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注重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声望,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
贵族们之间经常通过联姻、饮食礼仪等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战争等来巩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三、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士人在春秋时期是贵族的心腹,他们注重学问修养和道德准则。
他们通过执政、咨询、教育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社会地位和名声。
士人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通过书面表达和演讲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此来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四、普通庶民的身份认同相对于贵族和士人,普通庶民的身份认同相对较低。
他们的生活主要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缺乏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
然而,即使在底层,庶民们也有自己的认同方式。
他们通过努力工作来维持生计,尽量追求稳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庶民们通常将忠诚、勤劳和互助精神作为自身身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总结起来,在春秋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认同,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无论是贵族、士人还是普通庶民,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家族血统、地位、权力和道德修养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不仅仅是社会地位的表达,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
浅谈春秋时期:为何春秋时期的战争,有贵族精神?
浅谈春秋时期:为何春秋时期的战争,有贵族精神?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盛景。
然而这段历史也是混乱的、无序的,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春秋时期正是“天下无道”的典型。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逐渐互相征伐,一个小小的郑国国君都敢向周天子射箭,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无道”。
春秋时期指的是哪一段历史时期?当我们漫谈春秋时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春秋”这一词到底是从何而来?实际上,这个词正是取自孔子所著的编年史《春秋》一书。
《春秋》包含的时间段大概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
而这段历史,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东周初85年的时间叫“前霸主时代”;从齐桓公开始一直到晋悼公死,这128年的时间是“霸主时代”,而“霸主时代”的关键在晋和楚;剩下的90年就是春秋晚期了,也就是“后霸主时期”。
前霸主时期公元前770年,西周崩溃,周天子东迁,东迁了以后,周天子的威望大不如初。
公元前707 年,周王室和郑国爆发了“襦葛之战”,结果周天子被郑国人打败了。
自此之后,周天子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接下来出现了两个小霸主,一个是郑庄公,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就是《曹刿论战》里的那个君主。
而郑庄公这个人,则更为出名。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到黄泉不相见”等多个典故都和他有关。
而且郑庄公也被人们认为是:奸雄之祖,因为他是第一个敢于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你完全可以将他理解为“春秋时期的曹操“。
郑庄公一生励精图治,攘外安内,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霸主时代霸主时期几乎全是围绕齐、晋、楚三个大国展开的,而齐桓公死后,齐国也逐渐衰落了。
春秋争霸其实就是一部“晋楚”争霸史,公元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
此后晋、楚两国一直在互相较劲,双方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
贵族可弃,然贵族精神不可弃
贵族可弃,然贵族精神不可弃贵族可弃,然贵族精神不可弃前段时光,英国乔治小王子穿着睡衣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新闻红极一时,小王子的睡袍、拖鞋甚至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小王子人气如此之高,除了拥有可爱的高颜值外,还因为他的皇家血统和贵族身份。
“贵族”这个词对国人来说,已经有些渺茫遥远,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也容易不自觉将贵族与封建结合起来。
然而,纵观人类发展史,贵族阶级务必也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贵族精神却就应长久地留在人类世代的血液中。
所谓贵族精神,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荣誉高于一切,守信胜过性命。
也许从此刻某些主流观念中,崇尚贵族精神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甚至带有一些傻气。
在中华历史中,比较早的典型就是宋襄公。
公元22年,宋、楚两国交战,双方主力部队在泓水相逢,楚国是蛮族部落出身,打仗从不讲究规矩,看到宋国军队二话不说直接渡河,打个你死我活。
当楚国渡江过半时,宋国将领推荐趁机对楚军发动突袭,必能大获全胜。
宋襄公却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认为趁人之危不是君子所为,违背礼仪道德。
之后,楚军登陆,列队整理阵容。
宋将领又提议,趁楚军整队混乱之机,发动突袭,必能大获全胜。
宋襄公再次严词拒绝,认为趁敌人立足未稳发动突袭,违背自古以来的礼仪道德,宁死不做。
于是,等楚军整队完毕,却丝毫未给宋军任何机会,各种手段齐上,宋军大溃,宋襄公被乱矢射死,据说还是毒箭,够阴损啊!对于这位奇葩老兄的行为,个别史书对其的评价基本都是脑残一枚。
无独有偶,垓下之围,西楚霸王项羽率27骑突围,愣是以极高的军事手段从几万人的包围圈中冲了出来到了乌江边。
此时江边只有一艘船,船主人对项羽说,快上船,将军只要回到江东,必能东山再起。
而项羽却只是把它的乌骓马送上了船,期望船家帮忙送走,自我却坚持要留下,决一死战。
与他一齐的还有突围出来的24个人,他们没有一个人害怕,没有一个人投降,他们毅然决然,以与霸王同日战死为荣。
据说项羽手刃了上百人之后,才被汹涌的汉军杀死,他被剁成了无数块,供汉军官兵领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战争中的贵族风范
重礼义守规矩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A 、宋 楚 泓 之 战 B、 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战 “不更射为鄙!” C、晋楚鄢陵之战 D 、“鲁成风始两祔,宋国三媵,齐管氏三 归,《春秋》皆讥之。”
E、晉太史、齐太史 D、孟尝君门客 F、郤克使齐 G、齐襄公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
舒博教育系列讲座 主讲人:肖 强
深圳多所学校开高尔夫球课 称培养学生贵族气质
2013年06月19日 16:20:44 来源: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并非今天才在深圳中小学课 程出现的高尔夫课程,、、、、、 。 “培养学生贵族气质”纯属夸大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庆国认为,一般的学 校不要过分拔高高尔夫课程的效果。他并不提倡高 尔夫球开在普通公办学校里。他认为学校更重要的 是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责任感的养成,而不是以 “贵族礼仪气质”的口号夸大高尔夫的作用。
B
23.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 饰。旗袍是: A、左襟压右襟; B、右襟压左襟。
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 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 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另外,汉族传统 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A
24.成语“不分皂白”中的“皂”是什 么颜色 A.黑 B.红 C.朱 D.无色
2.“新郎官”最早用来指:
A.新科状元 C.新科探花
B.新科 个字?
A.无一字 C.两个字
B.一个字 D.三个字
A
4.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你知道“三宝”是指哪三宝?
A、纸、砚、笔 C、佛、法、僧 B、书、剑、琴 D、金、银、玉
C
5."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A.乐毅 C.蒙恬 B.闻仲 D.刘伯温
学生正在练习高尔夫球动作
学生在教室里学习高尔夫的礼仪
深圳不少学校开设了高尔夫球课程
一、士人阶层
在社会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好, 其他人也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世 学说,受到礼遇和采用,则留下;稍不对 劲,就拔腿走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统治 阶级有这样一种雅量? 因为如果你拔腿走路,就会有一个问题— —非为我所用的人,必为敌所用,理应要 干掉,这是简单的逻辑。但为什么他们有 这个雅量?
从春秋到战国中期,各国的统治者至少还是贵 族。真正的贵族,最重要的还不是身份、血统, 还要有贵族的精神、贵族的气派。雅量就是贵族 精神的重要部分。否则他就不配当一个贵族。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
1.中国古代“不惑”是指男子多少 岁?
A.30 C.50
B.40 D.60
B
10 以下历史事件中,与关羽无关的是 A .单刀赴会 B . 水淹七军 C.大意失荆州 D.七擒七纵
D
11.蜻蜓“点水”的目的是什么? ( ) A.产卵 B.喝水 C.觅食 D.吐食
A
12.“打蛇打七寸”的七寸是指 A.咽喉 B.心脏 C.头部 D.尾巴 B
13.为什么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A.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B. 把自己孩子都舍弃了,形容决心 C. 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
A
19.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 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 面的标准?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D
20.“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礼器 B、地位象征物 C、烹煮器具
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牺 牲……,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 发展为传国重器
B
15.“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 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A
16、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 傍晚
C
《白虎通》上说:“婚 者,谓黄昏时行礼, 故曰婚。”
17、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 要敲击: A、鼓 B、锣
B
18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 其中“社”字代表的是: A、 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四、贵族等级依靠宗法制与分封制确立
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父家长制 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妇,与夫齐者也。——《说文》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
: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封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 今犹存”。
士的特征
没有不动产 不能再分封 求职
C
21.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 A.大火 B.流星 C.烟花 D.火星
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 西降,时暑热开始减退,“知暑渐退而秋将 至”,故称“流火”。即天气转凉的意思。
D
22.成语“衣冠禽兽”原指什么? A.好色的人 B.朝廷官员 C.穿衣服的贵族动物 D.坏人,无赖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 员的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A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 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古代“鞋子”谐音“孩子”,这种 语言现象目前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
14.“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 年”讲的是没被选去补天的遗弃在大 荒山无稽崖上的顽石,请问女娲补天 是因为 天被谁搞破了? A祝融 B.共工 C.伏羲
C
6.“江山社稷”中的“稷”在古代是指
A.土地之神 C.五谷之神 B.黎民百姓 D.祈求丰收
C
7.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 哪场战争的情景。
A.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D
8、牛马的年轮长在身体的哪个位? A.脚趾上 B.牙齿上 C.背上 D.尾巴上
B
9. “金屋藏娇”的故事和下列哪位 皇帝有关? A.唐太宗 B.汉武帝 C.秦始皇 D.宋太祖 B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 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孟子
结
束
谢谢大家
在这次战斗里,晋国的大将军郄至前后三次 遇到了楚共王。他每次见到楚共王,都脱下 头盔,快步趋避到一边,以表示对楚共王的 恭敬。楚共王很欣赏这位晋国将军的风度, 派工尹襄赠给了郄至一张弓, “战斗正激烈 的时候,我看到有位打着红色皮绑腿的有礼 貌的人。他一见到我,就遵循礼节疾步趋走, 让他受累了!”郄至接见了工尹襄,脱去了 盔甲,听他传达楚王的话,回答说:“您的 外国臣子郄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 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 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因为在 战斗当中,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 说完,对工尹襄作了三个揖就走了。
A
二、周朝的阶层划分
一、士是最低的贵族(先秦)秦后是最高 级的平民 二、社会分三个阶层: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天子 诸侯 大夫 士 三、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于:服饰 与礼
三、贵族的风度礼仪
贵族戴帽子 平民戴头巾
加冠
缁冠
皮弁
爵弁
前三种贵族不禁加冠还要加冕
女子成年礼
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