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之争

合集下载

人文主义心理学

人文主义心理学

内容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 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 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 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 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 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
(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
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 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 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 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 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 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 (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 度。 (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 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 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 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 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 ”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 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 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 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 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 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 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人性本善论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

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 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 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 又受社会的制约, 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人们认识到, 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 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 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 结束了学派之争, 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战之后, 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 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 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 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 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心理咨询师考试不同流派观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考试不同流派观点汇总

心理学发展学派的纷争(基础心理学):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也就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

背景: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

机能主义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学科,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行为主义:华生。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此学派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醒。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有关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毕业论文3000字

有关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毕业论文3000字

有关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毕业论文3000字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人的复杂决定了心理学的多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学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的参考论文3000字篇一《论心理学的分裂和对心理学发展的展望》[摘要]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支撑该时代发展的学派观点,并且各个学派观相互之间很难融合,在当代都自成一体,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派观点。

通过对英文的discipline的解析,不难发现心理学的各个学派正处于危机之中。

虽然早期的心理学家也曾经试图融合其他学派的观点到自己的学派中来,但是由于这些融合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融合,或者说融合的很少,其作用也只是昙花一现。

近年来,进化心理学以一种融合各个学派的姿态呈现,并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与此同时,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也提到心理学应该融合,他的范式学说在学术界有不小的影响。

展望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似乎已经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整合心理学的学说,使心理学在整个学术界都能被不同的人们所认可,使它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关键词]分裂融合学派进化心理学一、各个学派的纷争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踏上了科学的道路,人们开始围绕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各个学派也相继产生,并发展出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学派观点。

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所提供是一些简单的观念或元素。

这是一种元素主义的学派观点,使心理学更加科学化的同时,也成了其他学派争相反对的目标。

机能主义学派是第一个与构造主义学派相对立的学派,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大力提倡意识流的学说,强调动物与人之间的连续性,并对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

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意识具有适应性。

1913年华生发表《在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学派诞生,将机能主义心理学推向了极端。

【最新】人本主义疗法

【最新】人本主义疗法

【最新】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求助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与马斯洛。

他们认为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该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去掉那些用于应付生活的面具,从而恢复真实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创始人是马斯洛( Abraham Masloasloasloasloasloaslo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

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

(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

(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心理学应远离“范式”

心理学应远离“范式”
源在于 心理 学一直缺 乏一 个统一、明确的判断标准 , 给人 的
印象是 心理 学不像一 个和 谐、紧凑的学科 , 而是一个零零碎
对科恩 的范 式革命理论持反对态度 的学者认为 , 对心理 学史作这种简单 的划分和重建 , 并不能说明心理学历史发展 的实 际过程 。肯德勒在 进 化还是革命? 一文 中认为 上述 所谓 的革命并不能称之为革命 , 而 只能称 之为进化 ,因为革 命带有破 旧立新 的性质 , 是 旧的范式的彻 底推 翻和新 范式的
距离 。
带有这种性质 。 在从构造主义 向行为主义 的过渡 中, 行 为主 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 , 而 是继承 了构造 主义 的 自然科 学化倾 向和元素主义 的分析方法 ; 认 知心理学也没 有彻 底抛 弃行为主义 , 它只是从 量的方面强化 了新 行为主义 的某 些观
点 ,例如 ,认知 心理学家接受 s — R 的公 式 ,所不同的
科恩 的范式论 是否可 以有效地说 明心理科 学革命 ?心 理学家对此有不 同的意见 。帕勒牟 、加德 纳和库享 等人持肯
定态度 , 他们认为 , 按照科恩的科 学发展模式 , 从 冯特开始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4
只是认知心理学家不把 O 看成 是某种 生理刺激 ,而是把它
第3 4 卷 第 1 2期 2 0 1 3 年 1 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Vl 0 1 . 3 4 No . 1 2
心理学经历 了心理主义、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三个范式科学

范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范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组长:王晓阳组员:张凤、曾丝丝、温春艳、熊姣、吴慧范式、研究范式、分析范式一、范式1含义范式的英文“Paradigm”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文“Paradeiknunai”,其原意是“共同显示”(show side by side)之意,15世纪转为拉丁文“Paradeigma”,由此引申出范式、规范(norm)、模式(pattern)和范例(exemplar)等含义。

范式是用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approach)的,所以提出了范式。

科学研究中所指的“范式”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S.库恩(Kuhn,1959)率先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一文中使用的一个术语①。

在库恩看来,通常意义上的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在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范式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究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共有的世界观、共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

2代表人物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意大利管理学家乔万尼·多西(Dosi,1982)最先提出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概念。

在乔万尼·多西看来,“一种技术范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观点’”,一系列程序,以及一种关于“相关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特定知识。

多西(1988)认为,技术变革模式相对有序的特征通常是用技术知识范式积累的本质来解释的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Ansoff,1987)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设和事实的理论体系。

”[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肯尼斯·D.贝利(Bailey,1994)认为,范式“这个词用在社会科学中就是指观察社会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

[9]美国堪萨斯大学战略管理学助理教授文森特·L.巴克和管理咨询顾问马克·A.穆恩(Barker和Mone,1994)认为,范式“是一套明确的或不明确的规则或规定,它界定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范围以及如何在有关领域中获得成功”,并又指出“所谓的成功是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它对研究者进行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指导,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心理学范式主要包括实验范式、观察范式和问卷调查范式等。

二、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范式需要研究者精心设计实验任务和实验条件,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只有自变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过程的机制。

三、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和描述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观察范式可以采用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方式。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而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中创造特定情境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

观察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向被试者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的主观体验、态度和观点。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采用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两种形式。

结构化问卷是指设计好了问题和选项的问卷,被试者只需要选择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非结构化问卷是指对被试者开放问题,让被试者自由回答。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观察范式被用于研究婴儿和儿童的行为和发展特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问卷调查范式被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为心理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学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方式。

这些范式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有效工具。

本文将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来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1. 独立样本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设计适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对被试产生的影响。

2. 配对样本设计:将被试按一定特征或条件进行配对,分别置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反复测量设计:对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条件下进行反复测量,以观察变量的变化过程。

二、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非实验研究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观察法:1.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以获取真实反应和行为的数据。

2. 结构观察法:通过事先建立观察表或量表,对被试的行为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解读。

3. 隐蔽观察法:研究者不被被试察觉,对其进行秘密观察和记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被试的自我意识和反应偏差。

三、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用来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的工具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测量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适当的问卷,向被试提出问题,以了解其态度、信念、行为等心理特征。

2. 反应时测量:利用被试对刺激的反应速度或反应时长来推断其认知过程或注意力水平。

3. 生理指标测量:使用生理仪器来测量被试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脑电活动、皮肤电阻等,以揭示与心理过程相关的生理反应。

结语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设计、观察法和测量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心理学家可以深入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

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观察其对被试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行为;测量方法用于量化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

《客观之路 心理学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历史反思》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客观之路  心理学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的历史反思》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本书是作者梳理心理学发展脉络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全书围绕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从方法论视角梳 理了近百年来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研究范式——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并系统解析了两种研究范式的 内涵、形成基础及发展脉络。本书品评了客观范式和主观范式作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功过是非,提出了超越主观 与客观的对立、解决心理学客观性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全书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创新性强,可读性强,内容丰富 翔实,值得关注和阅读。
第三章 主观范式的形 成与发展
04
第二章 主客观范式的 内涵与基本特征
06
第四章 客观范式的形 成与发展
目录
07 第五章 主客观范式的 历史定位
08 参考文献
附录1 超越主观与客
09 观的二分法——普特 南... 附录3 从单线到多
011 维——西方心理学史 研究...
附录2 心理学知识观
010 的重构:超越符合论 与...
第一节 刺激—反 应范式的形成与
发展
第二节 中介变量 范式的形成与发

第三节 信息加工 范式的形成与发 展
第四节 认知神经 范式的形成与发 展
第五章 主客观范式的历史定 位
第二节 客观范 式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主观范 式的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心理学 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1 超越主观与客观的二分 法——普特南...
附录2 心理学知识观的重构: 超越符合论与...
附录3 从单线到多维——西方 心理学史研究...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主客观范式的内涵与 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主观范 式的内涵与基本
特征
第一节 心理学 中的范式辨析

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

二者的对峙与整合,构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对立物。

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

它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视为自然物一样的认识客体,心理学的研究主体则只是反映客体的一面镜子。

主张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离,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理论构建均应彻底排除研究者的主体性。

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机械主义)的世界观、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自然科学取向、逻辑主义与还原主义的研究原则、客观主义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心理学解释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则强调人、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本质,积极追寻心理学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张研究主体向研究客体的渗透、移入、融合,突显心理学真理的人性本质。

人本主义的世界观。

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存在。

目的性、价值性、个体性、历史性、整体性等是其基本特征。

心理学研究应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一切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积极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以增进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促进人的潜能实现为根本目的。

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

主张问题的性质乃心理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决定着方法的适切与否。

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反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科学为规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觉主义的研究原则。

认为人的本真状态为一活生生的有机体,只有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体悟才能获得完整把握,而逻辑则必然造成对人的本真状态的割裂、歪曲与限制。

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舍为一体。

它既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体主义的研究原则。

认为人及其心理、行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元素、原子;整体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

意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

意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

意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意义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意义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意义是主观的,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意义是客观的,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

本文将探讨意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争,并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首先,让我们来考虑意义的主观性。

主观意义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每个人对于意义的追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人们的价值观、信仰、经历和情感都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人而言,意义可能来自于追求成功和满足感,也可能来自于关心他人和做善事。

在这个观点下,意义的判断被认为是十分个人化的,与每个人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主观性使意义变得多样化,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和追求生活的意义。

然而,意义的主观性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首先,主观意义的多样性可能导致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

当个体的意义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相冲突时,就会产生无法解决的困境。

其次,主观意义的主导地位可能导致过度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面对的共同问题。

对个体而言,追求个人的意义固然重要,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也是追求意义的重要方面。

因此,仅仅从主观角度出发,过度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可能是片面的。

与主观意义相对立的是客观意义。

客观意义认为意义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中。

这种观点强调了意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它与人们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无关。

根据这种观点,意义是一种被发现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生活的意义。

科学家的努力不就是试图通过观察客观世界来发现生活的真相吗?然而,客观意义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客观意义依赖于人们的观察和理解,而这些观察和理解又是主观的。

即使是专家也可能因为对事物的认知上的限制而有不同的见解。

因此,所谓的客观意义也可能因认知的差异而存在多样性。

其次,客观意义的强调可能导致对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忽视。

科学探索中人类主观感知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冲突及解决方法讨论

科学探索中人类主观感知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冲突及解决方法讨论

科学探索中人类主观感知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冲突及解决方法讨论人类主观感知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古老而且深远的问题。

在科学探索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一问题,因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客观实在的真相,而人类的主观感知常常会引导我们产生错误的观点和判断。

然而,虽然存在冲突,但是科学探索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感知是有局限性的,无法完全反映客观实在。

人们的主观感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科学探索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少主观感知的影响,提高客观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其次,科学方法提供了一种客观、系统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减少主观感知的干扰。

科学方法强调实证和验证,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或者否定一个假设。

科学方法要求人们进行观察、提出假设、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过程。

这种系统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主观感知的偏见,尽量接近客观实在。

另外,科学探索中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减少主观感知的影响。

比如,科学仪器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微小的物质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精确的数据来支持我们的研究结论。

而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模型的应用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我们对客观实在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也是解决主观感知和客观实在冲突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不同的主观感知和理解。

通过跨国合作、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视角和观点,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最后,个人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也是解决主观感知与客观实在冲突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不断反思和检验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审视自己的主观感知是否影响了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借助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我们可以修正自己的观点,纠正主观感知的错误。

库恩范式概念

库恩范式概念

库恩范式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用它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规律。

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模仿而习得的,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一种行为,因为一切都发生于过去和现在之间。

但每一个原则与原型却都是某些特定的行为的共同特征或典型特征,所以我们对于一种行为,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奇怪,只要它有某种“共同特征”,我们就能够把它和其他同类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推测这种行为最可能是怎样产生的。

库恩的范式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把人的行为视作由刺激—反应( S-R)链组成的函数关系,而不是直接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外界刺激的单纯函数关系,因此更富有实际意义。

库恩范式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强调行为具有整体性。

即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其他人。

第二,强调环境和情景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即是说,行为是随着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社会背景不断变化的。

这就是说,人在相互依赖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各自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彼此之间具有协调作用。

这是任何机械论、还原论、孤立论的人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缺陷,它忽视人的社会性,而机械地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实际上,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并不像“经济人”那样“完全理性”和“简单”,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理性、非理智的感情因素和非理智的思想、意志的支配,受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一是无知性。

范式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典型行为的看法。

所以,没有行动者本人在亲身实践中的经历,也就很难体验到这种范式的精髓。

二是偶然性。

由于人们对范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地点等条件都缺乏了解,往往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才会突然碰撞到适合自己行为的典型事例。

三是易变性。

任何一个行为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被创造、更新、丰富和发展的。

它具有弹性、伸缩性,一旦遇到不利于自己的条件,或遇到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它就可能消失,从而变换成另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中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之争

心理学中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之争

作者: 黄曼[1];史滋福[2]
作者机构: [1]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执行系,湖南长沙410131;[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65-26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主观范式;客观范式;整合视野
摘要:心理学中存在着两种研究范式: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

这种分歧始于对心理性质认识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研究取向出现科学与人文之争、研究态度分为价值中立与价值有涉两种观点、科学本质观出现了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的不同、解释框架上因果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这种二歧的视野以及主观经验的研究方法与客观实证的方法的重大差异。

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都固着于自身的理论观点。

而看不到其他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将不同的观点一概排斥.导致了当代心理学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出路只能基于研究对象“人”来确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构建人的完整形象,以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替代二歧视野。

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

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1, 27–3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002727心理理论的自发反应范式:方法、结果与解释*钱 淼 傅根跃(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金华 321004)摘 要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

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

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

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

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 心理理论; 自发反应范式; 眼动 分类号B8441 引言“心理理论”指的是推测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Premack & Woodruff, 1978)。

这种能力是一个推理系统, 它对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并基于此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Bretherton & Beeghly, 1982)。

这种心理状态包括对他人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的认识(F. G. Happé, Winner, & Brownell, 1998)。

儿童对他人信念, 特别是错误信念(false-belief)的理解, 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 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Wellman, Cross, & Watson, 2001)。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上)(精)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上)(精)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上)关键词: “主、客二分”/“主、客一体”/范式转变/环境资源法/法理学内容提要: “主、客二分”和“主、客一体”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 = 人、客体 = 物”,后者的基本观点是“主体≠人、客体≠物”。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彻底克服“主、客二分”范式的逻辑弊病,发扬“主、客一体”范式理论优势的需要;是发展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告别旧时代,信任和投入新时代的需要;是学科健康发展、深化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需要。

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即从“主、客二分”范式转变为“主、客一体”范式,是指在破除、扬弃“主、客二分”范式的基础上,树立和奉行“主、客一体”范式。

之所以提出范式转变,是因为“主、客二分”范式存在许多弊病、不良作用和消极影响,它发展到现在,已经对人类生态系统造成并正在继续造成许多消极的甚至有害的影响,已经堕落为一些人掠夺、统治和歧视自然的精神支柱,维护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不平等秩序的理论根据。

“主、客一体”范式却有许多优点,其科学的、综合的、辩证唯物的、适应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适合于、有利于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认识、维护和建设,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与自己、对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并正在对人类生态系统以及包括环境资源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和法律不同于传统的道德和法律。

只有实现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一体”的范式变革,才能建立健全其规范体系和理论体系,打破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分割,促进其融合,将由环境保护和生态运动引起的道德和法律变革进行到底;才能发挥生态伦理和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根本上促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现代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解决,促进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各门学科及“五型社会”(注:“五型社会”指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型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不 同 。
己的 问题 ,乃 心 理学 研 究 应有 的立 场 ;内省 、直
作者简 介:李 璜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伊思 ,湖南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6 8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1 年第 1-2 6 2 9 01 11 期 总第 14 页 39
与高级 需要 的重要 作用 。
13对 主观 范式 的评价 .
客观 主义 的研 究 立场 ,且 将科 学 主 义 方 法论 发展
到了极端: ( 1 )无视或否认心理的存在 ,将人视 为机 器 ,以严 格 的机 械 决定 论 的一 元 论 摒弃 心 理
主观范 式 的优 势在 于, 出 了人 的心理 的主观 主义范式中的二元论体系; ( 突 2 )竭力消除心理主 性 、内在性 、本真性 、整体性 、能动性 、开放性 义 范式 中的 “ 主观”痕迹 ,反对将意识 、 目的 、 和直觉性 ,促使心理学摆脱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 内省 等与 “ 主观 ”相 联 系 的对 象 与 方 法 纳入 心 理
冯特认为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 间接经验 ,而心理学 适应机能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 了一种又轻视意识
研究 的是直接经验 ;同时 ,他反对将心理现象还 内容到贬低意识进而强调行为研究的倾 向,这一
原 为 生 理 现象 ,拒 绝 以生 理 原 因解 释 心理 ,在
・ 论研 究 ・ 理
觉 、体验、理解等则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1 ] 。
省 比冯特的内省更为严格 ,他要求被试严格训练 ,
主观 范式 主要 有 两种 ,一种 是 以实 证 主义 哲 以使被试成为一架客观 的,不偏不倚的观察机器;
学为基础具有科学主义取 向的主观范式 ,心理主 并且铁钦纳主张抛弃注意、统觉等不可观察的实 义范式则属 于这一种 ;另一种 以现象学一存在主 体 。铁钦纳的心理学方法论较为集 中的体现了心
式 、坚持 的程度又 有所 不 同。
11 1 . . 冯特 的心 理学
的自然科学定 向,试 图以进化论的观点框定心理 学研究的问题 ,并说 明心理现象的规律 ,将人视
冯 特 的心 理 学方 法 论 是一 个兼 具 科 学 主义 心 为 自然的组成部分 ;倡导心理学在实验研究与定
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特征的综合体 :心理学的 量研究及实用主义 的真理标准等等 。机能主义心 “ 自然科学”定 向与 “ 精神科学”定向共存 ,试验 理学孕育 、阐发了一些深受行为主义范式欢迎 的 方法与历史方法并重,元素分析与整体把握相容。 方法 论 主张 。一方 面 ,机 能心 理学 在 强调 心 理 的
中的 完整形 象 。
关 键词 :主观 范式 客观 范式 整合 视 野
心理学中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之争是贯穿整 个心理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是每个心理学家都 回
两 者 的对 立是 心 理学 中科 学 主 义与 人文 主 义 两种
1 主观范式 的基本 内涵 、发展脉 络及 其 .
避 不 了的 问题 。有学 者 认 为主 观 范式 与客 观 范式 评 价
统 科学 心 理学 的 机械 还 原论 与生 物 还原 论 ,突 出 法与程序。心理学的知识应尽可能剔除个人成见 ,
1 . 2人本 主义 心理 学
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把人 l、 消除价值、感情的影响 , 生 成为 “ 客观知识” 。理论 价值 、需要、动机 、人格 、创造力和 自我实现提 的表述 则应 采取 公 示 、定 律 、定 理 等形 式 。客 观
21行为 主义 范式 . 自然科学 ,具有 自己的特点 ;他提出了整体动力 行 为主 义 范式 是科 学 主义 框 架 内对 心 理 主 义 学 原则 ,认 为 有机 体 是 一个 高 度 统 一 ,具有 自己 范 式 的一种 反 动 。它 与 心理 主 义 范 式有 着 共 同 的 的独特 风 格 ,一 个和 周 围环境 相 联 系 的 系统 ,应 科 学 主义 特征 :认 为心 理 是 自然 界 的 组 成 部 分 ,
摘 要 :本研 究 旨在从 主观 范式与客 观 范式 的视 角来探 讨现 代 心理 学 的发展 ,阐释主 观 范式和客 观 范 式在 心理 学学科性质 、研 究对 象、研 究方 法等 问题 上 的争 论 。从本 体论 、认 识论 、价值 论 三
个层面揭示了心理学的主观范式和客观范式争论的本质所在。通过澄清西方现代心理学史上 两种 不 同的研 究取 向和方 法论 图式 的 同时,以期 能 够重构作 为心理 学研 究对 象 的人 在 心理 学
6 9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9 6 2 期 2 1 年第 1-2 01 1 1 期 总第 15 页 30
的 、价值 、动机等课题得 以进入心理学 的视野 。 的维度。 第三 ,机能 理学反对元素分析 ,强调心理 、行 1 5 、 ,
为的整体性质,如詹姆斯的 “ 意识流”学说,杜 2 客观 范式 的基本 内涵 、发展 脉 络及 . 威视心理活动为连续整体的主张均被人本主义心 其评价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9 6 2 期 2 1 年第 1-2 01 11 期 总第 14 页 38
作者简介 :姚文佳 ,湖南长沙人 ,
湖 南师 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 院基 础
心理学系硕 士在读。
心理学发展 中的主观范式与客观范式之争
姚文佳 李 璜 孙伊 思
理学所 接受 。
客观范式坚持客观性是科学的唯一尺度 ,发 现事物的客观真理是科学的唯一追求。因而 ,心 人 本 主 义 心理 学 方 法论 的基 本 内容 是创 建适 理学 研究 应 以客观 的 、可操 作 的对象 为 限 。 即使 合于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而重构人的完整形象 , 以心理 、意识为对象 ,也应从可观察 、操作 的外 主张研究人 的整体意识经验 ,研究人 的尊严和价 部 刺激 、外 接行 为 入 手 ,应 采 取 客 观 实证 、价 值 值 ,研究人 的本性 。人本 主义心理学强烈批评传 中立、感情超脱 的研究立场 ,运用客观 的研究方
对象 ,强 调指 出 ,心 理 学 是人 的科 学 ,它 不 同于
用整体分析的方法对有机体进行研究 ,坚持以问 坚 持 心理 学 的 自然科 学 定 向 ,强 调 按 照 自然 科 学 题 作 为研 究 中心 的原 则 。马斯 洛把 人 的本 性 和价 的模式 、实证 主义 的要求 构建 心理 学 的理论 框 架 , 值 提 到 了心理 学 的 首要 地 位 ,突 出人 的动 机 系统 表 现 出以方法 为 中心 的科 学本 质观 以及 还原 主 义 、
铁钦纳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极端化 ,他认为, 感觉 ,也考虑最个人化 的经验。第二 ,在对人的
物 理 科学 与 心 理科 学研 究 、处理 同一材 料 ,物 理 理 解上 ,机能 心 理 学在 坚 持 人与 自然 的连续 性 的
与心理本质上是 同一东西——经验。铁钦纳的内 同时 ,也强调 了心理生活 的 目的论性质 ,使得 目

少实证性 ,指个案分析 中的事实、概念和判断等 R 联结 的规 律 ,无 视 或否 认 , ) 5 1理学 的对 象 、方 、 的模糊性 ,缺少客观性。第三 、对人 的本质 的理 法 、 理论 、术语 、目 等与 自然科学 的差别 ,奉 标 解的局限性 ,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 行较 为彻底 的还原 主义 围 。
为 中心 ,坚持心理学 的自然科学追求 ,强调客观 的 “ 自由联想法 ”来搜集材料 ,他并不认为这些
实证与还原 ,主张客观实证 的研究方法 , 对于心 材料就是心理、行为规律 的真实再现 ,而是有着 理学知识 的检验 ,以 “ 客观”与否作为科学 的标 隐含的心理意义 ,有待于精神分析去阐释[ 。由 3 】 准 。但同时 ,这一范式保 留了心理、意识在心理 此 ,弗洛伊德 的一些追 随者提出精神分析不是一 学 研 究 中 的重要 位 置 ,或 多 或少 地 注意 到 了心 理 门科学而是一种诠释方法 ,形成 了精神分析的解 现象与物理现象 、生理现象 的差别 ;在坚持 以实 释 学观 点 。 因此 弗 洛伊 德 的精 神分 析心 理 学方 法 验为心理学基本方法的同时 ,亦为内省保留了一 论在带有科学主义特征 的同时 ,也为心理学接受 席 之 地 。这 就造 成 了一种 矛 盾 ,即在坚 持 自然 科 解 释学 这 一带 有 人 文科 学 特 征 的方法 论 开辟 了一 学客观性 的同时 ,又保留了心理学研究方法 的特 条道路。 殊性 ,保 留了内省法 ,这是对科学主义追求的不
研究取 向对立的反映 ,也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 、
主观 范 式认 为心 理 学 的知识 不可 能达 到 自然 存在主义两种心理学方法论范式对立的表现。心 科学一样的客观 ,而是有着主观性 、历史性 、相
理学研究者对这个问题 的不 同理解决定 了他从事 对性 的特点 。 目的、价值乃至人的整个精神生活 何种研究 、采用何种研究方法 ,甚至是与之相关 不仅应该 、而且可以作为心理学的对象 ;以价值 的理论支撑 ,同时也 引起了心理学在发展道路上 为导向、从价值 的观点选取 自己的事实并形成 自
义为哲学基础的人文科学取 向主观范式 , 其代表 理 主义 范式 的基本 特点 。
是 人本 主义 心理 学 。
11心理 主义 范式 .
113 ..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
无意识心理学是弗 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
中开 拓 的又 一心 理 学 领域 。他 明确 写道 :我 的意
心理主义 范式是心理学走上科学研究的独立 图在于提供一种可能成为 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然 道路之后 出现的第一个研究范式。总的来说它初 而弗洛伊德越到生命的后期 ,他认识到心理学有 步具备了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的基本特征 ,基 着不同于物理学 、生理学等 自然科学的性质 ,他 本主张是将人视作 自然界 的一部分 ,坚持以方法 采 用一 些科 学 主 义 所 不容 的研究 方 法 ,如 他 自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