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定式双重性

合集下载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摘要: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在分式的计算和化简中有一定的份量,是异分母分式加减的基础。

关键词: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则内涵反向思维抽象思维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在分式的计算和化简中有一定的份量,是异分母分式加减的基础。

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代数第二册79页中是这样叙述的:“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这个法则用式子可以表示为:“±=”。

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熟知法则内涵,不能随意约分在教学中对法则中的“分子相加减”应详细说明。

分子相加减就是把分式的分子整体相加减,而不能单独地去相加减。

例1:计算-(初中二年级代数配套练习第一学期用)错解:-正解:-如果不把每个分式分子整体理解,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

约分在分式的化简和运算中经常使用,但约去的因式必须不为零,否则有可能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扩大。

例2:若分式无意义,则a的值__(199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试题)错解:==,∴当a-3=0,a=3时分式无意义。

剖析:当a=2时,分式的分母a2-5a+6=0,分式也无意义,故漏掉了一解a=2。

造成漏解的原因是分子.分母随意约分(分子分母同除以a-2),这样相当于默认了a≠2,这是无根据的。

正确答案应是:a=2 或 a=3。

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众所周知,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也可以表示为=±,当我们变换角度审视这个式子,不难发现=±看似很简单,却在有关解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如果=求的值。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代数第二册111页)解:∵=-=,即:-1=,∴=。

例4 :计算++(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代数115页)解:∵++= - + - + -=-+-+-=0三、多方位思考,发展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批判性,灵活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即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和观念,无法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为了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反复强调“多种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反复强调“多种解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种,防止他们对于某些问题产生思维定势。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中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有更好的成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几何中的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内容与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领会到反比例关系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探究热情。

三、强调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纯粹的答案。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探究知识点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险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多种求解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算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开设多种小组讨论,在各小组讨论后,带领每个小组员分享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答案,让其他小组获得启示并尝试不同方法解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和合作。

五、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侧重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启发式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用一定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掘出问题的规律和解题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或是演示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思维和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化解思维定势,关键是多角度讲解知识点,注重学生探究过程,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引导和启发式学习,既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又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数学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思维定势,即固定的思考模式或方法。

这些思维定势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效果,使我们陷入困境。

为了克服这些思维定势,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势及对策,以便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1.盲目套用公式定势许多数学问题都需要采用特定的公式进行解答。

然而,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能会陷入盲目套用公式的定势中。

这样做会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会在更复杂的问题中遇到困难。

对策:-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理解公式的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运用公式。

-分析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要深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套用公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2.过于依赖计算工具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我们常常借助计算器、电脑或数学软件进行计算。

然而,过于依赖这些工具可能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在没有这些工具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对策:-手工计算:在学习数学时,尽量使用手工计算来巩固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计算过程和思路。

-多角度思考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而不仅仅依赖于计算工具。

这样可以培养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强对策:-正视失败:接受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并从中学习和提高。

-寻求帮助:在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缺乏实际应用的视野对策:-寻找实际例子: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实际问题中。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习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双重性原则[论文]

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双重性原则[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的双重性原则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和制作中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性效果和外在形式,必须把握双重性原则,做到形象性与抽象性、丰富性和适度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引导性和交互性的辩证统一。

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要使课件能真正的满足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媒体教学素材,设计和制作出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规律的、高质量的课件。

但是,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教案编写,也不同于普通的教学环节设计,它既包含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成分,也包含了设备操作和技术应用的因素,因而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往往顾此失彼,片面追求课件的技术性效果和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小学数学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内在因素。

因此,要使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就必须把握双重性原则,妥善处理好几个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一、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或者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形象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恰当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化静为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色兼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特别是要善于通过课件演示来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降低知识的“坡度”。

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很难想象运动中的两个人距离的变化,更难理解为什么要先求出“速度和”,如果借助于动画把两个人的行进速度叠加之后,抽象的“相遇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但是,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困难甚至抵触情绪。

而有效化解这些思维定势,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解题的基础能力,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往往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中。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多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会陷入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解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题动力,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课堂引导,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让他们在解题中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从而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直观思维,有的学生擅长联想思维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化解他们的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有效化解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综合运用等策略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或家长会遇到孩子存在思维定式的问题。

思维定式指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导致他们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以下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化解思维定式的思考。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游戏、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和学习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式。

其次,教师可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关注问题的本质和共性。

例如,在学习五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五边形是由若干个三角形组成的,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并从本质出发去思考问题。

再者,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案例进行自由的思考,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成长。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学和组织有益的数学活动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答,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而且能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才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化解思维定式需要教师多方面考虑。

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交流,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帮助他们化解思维定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对思维定势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对思维定势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对思维定势作者:田学宁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12期田学宁(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600)摘要:作为一门在逻辑和操作上都有着严格要求的学科,高中数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形成定势思维,在为自己带来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在情况多变的情况下很难变通的情景,进而影响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

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去摆脱存在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充满挑战地去灵活应对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形成原因分析作用阻碍打破课堂授课习题训练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11-02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既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某项典型题目,积累经验并提升效率,同时也可能让学生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无法自拔,不利用应对新出现的情况。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定势思维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利用这种思维的同时要避免学生一味依赖它,必要时还要帮助学生摆脱一些定式思维,让他们以灵活多变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客观判断某一个思维定势在他们的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再根据这一判断去决定学生是否要摆脱这种思维,如何摆脱。

总之,应对定式思维,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1 了解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应对思维定势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定式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因、洞察形成这种思维的过程,教师才算挖掘出学生陷入这种思维的根源,才能在发现问题需要解决时对症下药,达到理想效果。

浅论数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的关系

浅论数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的关系

我在整个学 习过程 中, 每次思 维定 势的重 大突破 , 都伴 随着一个 阶段
对 我 而 言 有 时 是 很 难 接 受 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相辅相 成、 互相配 合, 共同服务于人 的思维发展 , 它们 的 求 异 思 维 训 练 。 改 变 过 去 习惯 了 的 思 维 模 式 , 是一对矛盾的“ 对立统一 ” 体 。求异 , 就意 味着否定 原有定 势 , 建 立 新 的 思 维定势 , 而 不 断 发展 的思 维定 势 又 为 更 高层 次 的 求 异思 维 奠 定 基 础 , 于是 ,
的, 甚至是痛苦的。如对代数 的学 习, 我 常常希 望 回到 算术 中去而讨 论字 母运算 ; 我在立体几何学习 的初期 , 往往会 无意 识地 以平面几 何的观 点来
处理空间问题 , 看 立体 图 “ 立” 不起来 ; 学 过 任 意 角 的概 念 后 。 仍 将 任 意 角 视 为锐角或钝角 ; 我 由实 数集 “ 跨” 入 复 数集 后很 不 习惯 , 往 往 不 知 不 觉 又 “ 退” 回 到 实数 集 中去 , 将 复 数 集 问题 当实 数 集 问 题 解 决 …… 这 些 新 旧 知 识
新的经验。这种“ 经验 ” 实 际 上 就 是 思 维 定 势 。 在学 习 过 程 中 , 新 的思 维 定
中学数学的学 习过程 , 可 以说 是培养我们 这样 的思维定势 ( 习惯 ) : 面 势往往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多次强化 才能形成。例如 , 我对 于一个新 的概念 不是一下就能“ 熟练掌握” 的, 往往要通过 多角度 、 多次在不 同环境 下对这 题( 或求证的结论) 之 间的内在联系 , 展 开联 想、 抓住本质 、 理出思路 , 最后
◆ ◆ ◆ ◆
浅论数学学习中两种思维的关系

注重双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重双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而双向思维的培养,恰恰能发展他们的创新、逻辑推理、运算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双向思维;数学素养;思考[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5-0096-01杜威强调:只有思维才有教育意义。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发展他们的创新、逻辑推理、运算等能力。

在学习中,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激励学生运用多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直觉思维的培养,或只注重直觉思接维的培养,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培养。

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的巧妙结合,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结合。

”由此可见,直接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都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对问题进行推理、概括,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要准确地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判断,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计算小数乘法1.25×1.2时,有些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运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算出125×12的积是1500,再结合“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个知识点,得出1.25×1.2的积是1.5。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省去分析这个环节,对思考过程进行高度简化,获得答案。

有部分学生则先把1.25扩大100倍得到125,再把1.2扩大10倍得到12,再用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125×12的积是1500,再把积还原,得到1.25×1.2的积是1.5。

这部分学生则在计算过程中进行了逻辑分析推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定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定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定式摘要: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

很多教师认为“思维定式/势”的教学方式不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但“定式”与“定势”不同,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可视为一类。

“定势”指“已形成的惯性”,“定式”则指“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模式”。

简单的来说,“定式”是随着思维而诞生的产物,它能有效提高某一件重复性事务的效率,因此它的缺点也较为明显。

实际上“思维定式”是一把双刃剑,若是教师巧用思维定式,不仅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在数学中的效率,还能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

故而,在文章中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定式进行探讨,深入探索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式;灵活巧用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思维定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会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想,其实不然,适当的使用思维定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还能使得学生举一反三,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固化。

一.思维定式1.思维定式的概念即遇到某一个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时,不由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便称为“思维定式”。

1.思维定式的类型(1)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2)书本式思维书本式思维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即“知识就是力量”。

很多人误以为将书本中的知识死记硬背即可,但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定式的意义1.有利于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和大多事物相同,思维定式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有所益处,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减少部分思考过程,使得答题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它较为刻板,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进而生出惰性,局限学生的思想发展。

若是数学教师合理得将思维定式引导至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能有效改善这一教学情况。

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可以了解到,只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而形成思维定式,才能深入发现其数学规律,进一步感知数学,实现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定式相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把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劣势,如果长期处于思维定式学中,也会局限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所以,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育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对思维定式进行巧妙应用与全面的剖析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定式巧妙应用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结合目前的发展状态,对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的巧妙应用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并通过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对思维定式的多面性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深化。

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思维定式和思维导向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内容,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以思维定式的层面应用为突破点,有效剖析思维定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妙应用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定式应用的双面性分析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是比较高的。

要结合自身的逻辑思维内容,加强学习过程固有思维习惯的改变。

这样可以更好的解答相关的问题,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学生局限于思维定式之中,没有加强思考方向的拓展,反而出现了非常不良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长时间的局限于公式套用或者是思维限定之中,没有从性质问题的表面出发,对实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在对其积极作用进行发挥的过程中,对问题理解的深度还不够。

所以,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小学教师,如何加强思维定式两面性的了解,并通过良好方法引导加强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展现是当前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思维定式巧妙应用的重要措施在上述内容的研究中,我们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思维定式的双面性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沿着固定的思考方式进行,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定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对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注意问题中的细节,培养他们对数字、形状、关系等方面的敏感性。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观察实验和游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培养观察能力。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方法。

学生思维定式的一个常见表现是只沿着一条思路进行思考,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解题示例,引导他们思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路径。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灵活多样的习惯。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已有知识。

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将已有知识与新的问题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反复强调学生应该将新问题与已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找出相应的规律和方法。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和类推的方式,将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避免陷入思维定式的困境。

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创新活动,如拓展性练习、数学探索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交流。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逐渐形成开放、主动、创新的思维习惯。

我们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解决思维定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肯定学生改变思维定式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初中数学总复习中如何强化学生双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总复习中如何强化学生双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总复习中如何强化学生双向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的过程中存在着双向思维的联结。

正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按照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而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它既不是对以往学习内容的简单再现,也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新内容,它应以帮助学生掌握好“双基”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双向思维能力为重点,梳理3年所有的教学内容,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由于中学生双向思维能力弱,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较弱,而数学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严重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加上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

因此,如何强化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是总复习阶段的难点。

从总复习教学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思维的主导,而问题则是思维的材料。

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既不能替代学生思维,又不能让学生在别人的思维途径上徘徊,而要揭露教材中存在的“矛盾”内容,启发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强化初中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一、从正反两方面对定义进行理解由于被定义的概念和下定义的概念两者的位置可以互换,所以应该从正反两面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注意定义的可逆性。

作为定义的命题其逆命题总是成立的,这一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定义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并重视对定义的逆向理解和运用。

例如:同类项的定义是“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

其定义的逆向运用为:“同类项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

可运用其逆向定义解决有关同类项的问题,如:已知mxm+2n y8与ny3m+4n是同类项,求m+n的值。

由于mxm+2n y8与ny3m+4n是同类项,于是运用定义的可逆性,可列方程组m+2n=0;3m+4n=8。

浅论思维的定式

浅论思维的定式

浅论思维的定式浅谈思维定式的处置论文思维定式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性方法来考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现象。

思维定式具有双重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它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式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教学中教师应扬其长,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避其短,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往往喜欢用固定了的模式和思路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教育中所谓的思维定式。

这种定式在数学解题中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和积累的经验,正确有效地解决同一类问题;但不容忽视它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因为思维定式往往会伴以产生思维的呆板性及狭隘性,造成学生在解题中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

鉴于思维定式的双重性,教学中教师应扬其长而避其短,既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联想类比,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人的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建立各种思维模式的过程,大量的数学标准题都可以用思维模式来解决。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大多能迅速联想和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纳入以前已经解决的老问题范畴,表现出思维模式的积极作用。

它是联想思维的火花,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加强联想类比有利于促进正向思维迁移,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3.加强方法指导,拓宽交往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只抓双基和观察思考是远远不够的。

有些普通学生,定理、定则、公式都背得滚瓜烂熟,解题时思维却断了。

主要原因是联想的渠道不够畅通,教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拓宽思维联想的渠道。

在定理证明和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挖掘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联想的渠道就能大大拓宽。

此外,教师可以有机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策略,从而拓宽学生的联想渠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定式的双重性摘要:思维定式是心理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定式;知识;机会
心理学对定式下的定义是: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研究整理,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他们认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心理学认为: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思维定式作用具有双重性,它具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进行思考。

当习惯思路与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不一致时,定式的作用往往形成负迁移。

即把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在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起阻碍作用的现象称之为消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识或作出思维反应。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特点,利用它的这一特点帮助我们搞好数学教学。

具体操作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完成:
一、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共同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否产生迁移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学习情境中是否会有共同要素。

新知识的学习要借助旧的基础知识,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对定式的正向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因为知识共同点能够帮助知识间进行正迁移。

旧的基础知识越全面、越扎实,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新知识的应用越容易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回忆、分析、对比等方法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

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去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

二、完善地概括形成的数学知识
形成的数学知识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学的新知识。

旧的基础知识概括水平是影响定式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的新知识概括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

在教学中如果能教会学生完善地概括已有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深层联系,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迁移。

例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数学概念时,学生在画“点到直线距离”总是会出现错误,甚至画不出来。

原因是教材给出“点到直线距离”概念时,出现的图形是直线是水平的、点在直线的正上方。

出现直线是斜着或点不是在正上方,有些学生就无从下手。

三、给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的机会促进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产生于旧经验对当前心理含准备状态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陷入旧知识、原有技能框框的束缚之中,造成认知负迁移的影响,给创造性思维带来障碍。

这种思维定式的消极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1.改进教师的教学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式人人都存在。

即用固定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教师也常常会犯这种错误。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进行,采用“类型+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学生具有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

如不注意克服这种现象将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妨碍学生创新能力。

2.消除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
学生认知心理是有限的,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迷惑,往往是先入为主,而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形成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比如,显而易见值■是零;而■=0可能是错误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