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小学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测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欢迎阅读。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7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测量》 )
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策略:1.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一些较大的单位(千米、吨),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测量》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测量》测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方面的测量。
下面是一个关于《测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例子,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方面的测量单位;2.学会使用尺子、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3.掌握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的相互转换关系;4.能够运用测量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长度的测量: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2.面积的测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3.体积的测量: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概念、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4.时间的测量:秒、分、时的概念、单位换算和测量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10分钟)通过一些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测量现象,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2.新知教学(40分钟)(1)长度的测量教学:-引入长度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长度单位的用途。
-分别介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通过实物测量、活动和讨论,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2)面积的测量教学:-引入面积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面积单位的用途。
-分别介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通过实物测量、活动和讨论,让学生熟练掌握面积的测量方法。
(3)体积的测量教学:-引入体积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体积单位的用途。
-分别介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通过实物测量、活动和讨论,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
(4)时间的测量教学:-引入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时间单位的用途。
-分别介绍秒、分、时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通过实物测量、活动和讨论,让学生熟练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3.巩固练习(30分钟)设计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练习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测量教室各个角落的长度、计算教室的面积等。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或卷尺,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
3.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进行测量,并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子、椅5. 交流分享: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讨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活动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注意:这只是一个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长度,我们还可以测量什么?如宽度、高度等。
2.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测量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回家后,测量一些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冰箱、床等,并记录下来。
2. 思考一下,还可以用什么物品来测量长度?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四年级上册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科学《测量》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能利用工具测量。
2、教学难点是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
1、观察、判断:
(1)这是两根直线吗?
(2)手掂两块砖,哪个重?
(3)眼睛看,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
2、汇报自己的感知结果。
3、量一量、称一称,与自己观察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4、小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因为我们的感官有局限性,所以要用工具来测量。
二、用标准单位测量
1、看图,你能准确地判断他们哪个跑得快、哪个个子高、哪个力气大?
2、要准确测量,分别需要用什么测量工具?它们的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
3、小结:用测量工具测量,才能准确、可靠。
三、联系实际,认识测量工具,学习测量
1、阅读资料,说说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2、为了准确地测量,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
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吗?(气压计、电子称、血压计、温湿度计、身高体重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 教学设计、教案
1.展示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直尺、量角器、圆规、面积计、体积计等。
2.讲解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场景。
3.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测量过程。
三、测量单位(10分钟)
1.介绍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常用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平方米、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人教版)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上期
课题
测量
教科书
书 名:数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3.学生能够精确测量和估算,并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
4.学生能够将测量结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际应用(10分钟)
1.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计算教室的面积等。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3.展示各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际测量中的经验和感受,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性和效率。
八、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测量工具和方法。
2.考虑是否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操作测量工具,以加深他们对测量的感知。
3.思考如何将测量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2.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等。
小学科学11测量长度(教案)
小学科学11测量长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
二、教学重点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长度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卷尺等)长度测量实例(铅笔、教室桌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两个铅笔,一个看起来比另一个长,但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实际长度呢?”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长度的概念,并强调长度是物体最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
3. 测量工具介绍尺子和卷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解释读数的方法。
4.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每个小组分别配备一把尺子或卷尺,以及一些测量长度实例,如铅笔、教室桌子等。
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以consol领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5. 理解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操作的过程,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的使用。
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概念。
6.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的应用。
例如,“你正在组装一个玩具,其中一个零件需要有3厘米的长度,你将如何使用尺子来测量这个长度?”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实际场景,将测量长度的知识综合运用。
7. 总结与展示向学生复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与工具的使用,并教授衡量长度的单位,如米、厘米等。
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他们实践操作中的测量结果,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延伸1. 比较长度可以让学生拿两个物体进行比较,用尺子或卷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判断哪个更长。
2. 制作长度标尺引导学生使用纸板或纸张制作一个长度标尺,能够准确测量一定长度的物体。
3. 长度单位转换让学生练习将长度从一个单位转换为另一个单位,例如厘米转换为米。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ative性评价和 summative性评价。
形ative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在课堂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科学实验测量教案
科学实验测量教案1. 背景介绍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实验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建设科学实验测量教案,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科学实验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常见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卷尺、天平等;(3)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验测量;(4)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等,对实验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5)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阐述测量的基本原理,介绍测量中出现的误差类型和误差来源,让学生对测量的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2)测量仪器的使用在介绍了测量的基本概念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卷尺、天平等,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使用这些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在使用测量仪器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每种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测量任务。
(3)实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测量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实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测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如精确度要求、测量精度判断、充分平均等,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测量中做到严谨、精确和准确。
(4)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数据处理软件是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如Excel 软件的使用非常广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报告,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
《测量》教学教案
《测量》教学教案《测量》教学教案集锦9篇《测量》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板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测量》教学教案2教材分析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第22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谁能用手势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
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
(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科学测量教案
科学测量教案科学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测量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科学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三、教学重点:1. 科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单位。
2. 常用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掌握科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测量活动,如测量身高、体重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测量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进行科学测量?”2. 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科学测量的定义和意义,并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目的是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的重要性。
3. 测量单位介绍(15分钟)首先,为学生介绍常用的测量单位,并解释其由来和应用领域。
然后,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单位的应用和差异。
4. 测量工具的讲解(15分钟)介绍不同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如尺子、天平、量筒等。
通过展示和操作实例,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技巧。
5. 实验操作(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操作,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要求学生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记录实际测量结果。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单位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发表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仪器使用的准确性和数据记录的正确性。
2.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
八、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测量实验的家庭作业,进一步加深对测量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测量技能,如测量食材的重量、天气的温度等。
九、教学资源准备:1. 课件和教具,用于展示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 实验材料,如尺子、天平、量筒等,供学生操作使用。
3. 教学参考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参考。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测量(58—6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作记录。
教学准备:1.两个轻重相接近的物体,各种形状的透明容器。
2.秒表、尺子(或身高测量器)、拉力计或握力计。
3.收集一些有关珠峰的资料以及2005年测量珠峰的情况。
4.一些测量用的工具。
5.烧杯或其他杯子、量筒、水。
6.有关漏刻、沙漏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7.纸、笔、尺、玉米棒。
教学过程:集中话题:1、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分别可以测量什么?(回顾预习内容)2、(1)两条线是否是直线?(2)两个物体哪个比较重?(3)哪个容器里的液体多?上述现象该怎样判断?3.学生研究后汇报。
(视情况引导)探索和调查:1、测量:(1)谁跑得快?(2)谁的个子高?(3)谁的力气大?2.提问:关于珠穆朗玛峰,你知道些什么?3.学生汇报所收集到的资料。
4.(出示P59页图或实物)提问:你认识这些测量工具吗?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5.测量一杯水的容积。
6.介绍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7.测量树叶的面积。
8.估计玉米的颗粒数。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本领?板书设计:测量眼睛估测:测量工具:。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
教学过程:
-利用教具或实物,直观展示米、厘米、毫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并通过实例讲解换算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究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测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培养自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测量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测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进行测量。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教具或实物,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4.多元化教学,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资源,直观展示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5.评价与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测量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直线、线段、角度的测量。
-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测量说课稿人教版
测量说课稿人教版一、说课背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涉及到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巧,理解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等测量概念,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方法,了解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理解不同测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测量单位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不同单位的大小差异。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卷尺、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等测量工具。
2. 教学材料: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需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操作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如“如何测量房间的面积?”“购买衣服时如何确定尺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测量的主题。
2. 讲解新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关系。
-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学习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3. 学生实践-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测量任务,如测量课桌的长度、教室的面积等。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中,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4. 总结与反馈- 邀请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 教师总结测量的要点和常见错误,强调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科学《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
《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
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
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
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体育课上已经对肺活量进行过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意识到呼吸系统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完善简易肺活量测量仪,学习测量肺活量大小。
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科学测量教案
科学测量教案年级:五年级科目:科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测量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理解测量的基本定义和单位。
3. 掌握测量长度、容积和质量的基本技能。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际测量。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如尺子、容器、天平等。
2.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在科学中很重要?步骤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随示范操作。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比较结果并交流讨论。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步骤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关系,并给出具体的换算方法。
2. 教师提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四:应用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进行容积和质量的测量实验。
2. 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和要求,使用容器和天平进行测量。
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以及所学知识。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口头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应用所学的测量技巧,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实践。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测量实验,如测量温度、时间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讲解、应用与实践、总结与评价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和基本技能。
通过小组活动和实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延伸教学中,学生继续运用所学知识,并进行更复杂的测量实践,从而加深对科学测量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
其实,与其说是我们的感官有时不可靠,不如说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的。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三项观察活动,即判断是否是直线、手掂比较轻重、比较不同形状容器里液体的多少,使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用标准单位测量我们自己及其运动。
学生喜欢相互比较,可以相互比较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快,比高,比重,比跳,比响……但是,具体的比较结果是什么,需要测量单位来做说明。
教材介绍了三项测量,即用秒表测跑步速度、用尺子测身高、用拉力器测拉力。
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测量所用的单位。
第三部分,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了解各种测量工具及其适合测量的对象,并用量筒实测杯子的容积。
第四部分,学习模糊测量,即估算的方法。
估算是学生看来“不太可能”或“没有试过”的测量。
教材分别介绍了分割统计和样本统计这两种方法,并要求估算树叶的面积和玉米的颗粒与产量,以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模糊测量这一方法。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2.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
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
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
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
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
(跑步——秒表,身高——尺)
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1.我这里有一杯水,我想知道这杯水的体积到底有多少?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
让学生说一说可以了解学生在现有水平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学习使用量筒
怎样使用量筒呢?看书本60页。
(1)看清量筒的单位,了解它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最小刻度是多少?最大刻度是多少?一小格是多少毫升?一大格是多少毫升?)
(2)测量时把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
(3)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水面的底部相平。
(板书演示)
(学习使用量筒是本课的重点,应在这里用足工夫,每一个小点都不能放过,刻度、放的位置、读数要求等。
)
3.学生自己测量水的体积。
4.汇报测量结果。
(用学到的方法亲自测量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如果还有没学会的需要重新巩固,力求每一位同学都掌握测量的方法。
)
5.为什么我们往往都需要精确的测量呢?
6.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它标明是190毫升,事实上有没有呢?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检测一下。
(请同学上前演示并说出测量结果)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测量的功能,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
7.小结:很多时候,精确测量可以让我们更加公平,可以避免很多重大的损失,提高我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8.有些时候,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还是不能精确地测量一些物体。
比如:老师要知道这张树叶到底有多重?你们会选用什么工具?
9.学生回答──用秤。
10.出示电子秤,不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
难道这张树叶就没重量吗?
(学生会说出很多种方法,有些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上行不通。
如:把树叶和一本书一起称,然后减去书本的重量;把许多张树叶一起称,然后除以数量等等。
在以上方法行不通时适时出示更加精密的仪器,在学生无助的时候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精神可来劲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适时帮助,以加深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这个精密仪器可以说是这堂课的秘密武器了。
)
这时,我们就需要更加精密的仪器了。
出示:能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的称,并称出一张树叶的重量。
所以,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数据会越来越准确。
如:珠峰的高度在30年前测量为8848.13米。
而2005年5月22日更精确地测量为8844.43米。
四、测量树叶的面积,了解估算的方法及意义
1.刚刚我们测量了树叶的重量,现在我要知道这张树叶的面积有多少,你们会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测出这张树叶大致的面积呢?学生讨论并汇报。
3.我们一起看书本61页,找到测量树叶的方法,并测量出你手中树叶的面积。
(在学了精密测量之后再来学习一下模糊测量,在学生的概念中又一次产生了冲突,从而使学生对于测量有更全面的了解。
)
4、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有时候,像我们现在这样无法精确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或者没有必要对事物作出精确的测量,就要采用估算的方法,但是估算也是有依据、有方法的。
五、随堂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总析:整个教学设计从导入到结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体会深刻,在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测量概念的重新建构。
对教材做了灵活的处理,没有面面俱到但又重难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特殊工具的运用无疑为本课增色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