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小学科学课教案(全集)
小学科学课教案(全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认识科学- 介绍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 探讨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第二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研究物质的分类和常见物质的性质。
-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
- 讨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3.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 研究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 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4. 第四节:生物与环境- 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第五节:天体与地球- 研究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行星运动规律。
- 探索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现象。
- 讨论天体与地球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寓教于乐:通过趣味实验、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2. 互动探究: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实践,培养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和现象。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合作态度。
3. 作业成绩: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 教辅教材:《小学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以上为小学科学课教案的概要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具体调整和拓展。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4篇)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4篇)小学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__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
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导入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1、自读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
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小学科学《磁极的相互作用》参考教案
磁极的相互作用一、教材简析: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与方向的关系。
通过悬挂(或支撑)磁铁,使其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学生会发现磁铁的一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极总是指向北方,从而构建起磁铁的“南极”“北极”概念。
进而利用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找到并标出本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极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有了统一、正确的南北极标志,研究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会容易地发现:S与S排斥;N与N排斥;S 与N吸引;N与S吸引。
再进一步归纳,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了。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进一步加深认识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背景: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极相互作用可以呈现两种情况:吸引或排斥。
也就是说,磁铁的两个磁极并不完全相同。
学生虽然在磁铁上标注A、B、C、D进行了实验,但是由于各小组标注A、B、C、D的不统一性,全班的实验结果并不相同,因此也就难以得出实验结论。
这就产生了进一步认识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和在相同磁极上标注相同符号的问题。
倘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研究磁铁两极如何相互作用就可以继续下去。
本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展开对磁铁两极研究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称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称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前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记录图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四项实验结果整理归纳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简单表述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1、探究发现法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那你知道它们生话在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青草原玩耍吧!2.教师引出问题:我们怎么去呢?离我们最近的草原在哪儿?(借机对快速抢答的学生进行表扬,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启迪思维,顺着老师的指引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建立起和谐共乐的师生关系)3、谈话中用一首《敕勒歌》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引出羊、草原。
让我们一起走向大草原、走向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耽溺大草原的人,内心一定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向往一望无际的绿海;渴想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你喜欢草原吗?还是向往一马平川?想不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本日我们就来进修板书课题:《地表的变革》(二)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陆地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来由。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小学三年级科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人教版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小学三年级科学人教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
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
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1、提出问题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生:怎样喝水?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1探究目标: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实验验证什么力?同学评价4.交流汇报: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⑴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系统⽅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
在连续模式中确⽴解决它们的⽅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 ⼀、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选⾃⼈教版⼩学⼆年级上册的⼀篇科普短⽂,课⽂采⽤拟⼈⼿法,以第⼀⼈称“我”的叙述⽅式,⽣动形象地介绍了⾃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和与⼈的利弊关系。
⽂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是通过⽔的形态变化和与⼈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章的趣味性。
全⽂共五段,第⼀段和第⼆段讲了⽔变成汽、云、⾬、雹⼦、雪的不同形态;第三段讲了⽔在池塘、⼩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第四段讲⽔给⼈们带来的利弊;第五段⽤问句的⽅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学情分析: 由于低年级学⽣年龄⼩,积累的⽣活常识不多。
因此,抓住低年级学⽣爱看电视,喜欢声像同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动态事物的特点,充分利⽤多媒体中的有利资源,激发学⽣主动学习。
以学⽣为主体,培养学⽣的探究意识,让每个⼈有尝试的机会和⾃主选择的权利。
⼒求采⽤⾃主、合作地学习⽅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在⽣⽣互动、师⽣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之乐,让学⽣在开放⽽有活⼒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三、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标: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云、⾬、雹⼦、雪等⾃然现象都是⽔的变化形成的。
(⼆)过程与⽅法⽬标:参与听说读写的过程,参与想象探究的过程,激发学⽣观察⾃然现象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引导学⽣了解⽔既能给⼈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们带来灾害。
教育学⽣爱护⽔资源,保护⽔资源,树⽴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字⾳,分析字形。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难点:通过对课⽂的个性化朗读,感悟、琢磨⽔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的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实验太阳灶活动准备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
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
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
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
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二【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涉及课标】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现变化。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太阳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二、探究新知(一)初步认识太阳钟1、介绍牛顿的故事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
(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
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
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3、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二)探究日晷原理1、介绍日晷: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
(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2)学生回答。
(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天气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培养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全册2. 实验材料: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3. 卡片或图片:晴天、雨天、雪天、多云、阴天等天气现象图片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提问:“大家好,你们今天出门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天气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观察天气现象:1. 分组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2. 学生报告自己所在的组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生们观察的天气现象。
讨论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了解天气的测量工具:1. 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等测量天气的工具,并解释其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测量当天的温度、气压和湿度。
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和其他组进行比较。
小结:1. 教师总结整个课堂的内容,强调天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提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关于天气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参观附近的气象站,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天气预报的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3. 给学生布置观察并记录一个星期的天气现象的作业,并让他们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
教学反思:在教授这节课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举手发言,对天气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人类生活和天气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施“了解天气的测量工具”这一环节时,有些学生还是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在下节课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汇编15篇)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教师事先测试会亮。
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了解电路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 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1. 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精选教学设计3篇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精选教学设计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小学二年级科学课堂精选教学设计3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篇一: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曾观中心小学校杨彬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师:上课前,我们一起先来做个小游戏。
(出示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装有回行针),知道回形针什么做的吗?(铁)师:有什么办法把回形针从盒子里杯转移到另一个盒子?要求:整个过程手不能直接接触回形针。
(用磁铁)师:好,李春浩来示范一下。
其他谁来试一试?2、学生江科示范,(出现问题,回形针磁铁被了上来,但无法取下)3、师:看来磁铁虽能吸铁,但这一次还是不行,那想想看,还有什么好方法?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装置,老师让它吸回形针,它就吸;让它放,它就放。
想不想见识一下?师演示电磁铁,吸、放回形针。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什么时候吸回形针,什么时候放回形针。
)师:给它通电就能当磁铁用,真是奇怪!同学们想试试吗?二、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1、制作电磁铁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均匀地缠在铁钉上(演示)通上电,去吸引大头针。
在做的过程中把这个装置通电、断电反复几次,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并记住你的装置吸起了几根大头针。
大家在具体实验前请先想想怎样做?在实验中分工,谁来实验操作,谁来记录实验现象,谁来数大头针。
记录员要及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
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因为我们实验时用的导线比较短,所以通电时间不能太长。
否则,电池不但会发热,还会损坏。
学生制作,吸引大头针。
作好实验记录。
师:停!收拾好自己的材料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
(学生收拾材料)学生回答刚才的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人教版科学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人教版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人教版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木才一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⑶.学生思考后回答。
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
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
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
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
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
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
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
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
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
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