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尹秀艳

(海淀走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日本舆论界称之为"失去的10年"。据统计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有个别年份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来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人们开始淡忘了日本曾经在经济增长上的辉煌,淡忘了曾经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的日本,现在只要一说起日本就是零增长、政策失误、复苏乏力等。实际上,笔者认为这既不是国家政府的失误,也不是企业的失误,产业结构刚性却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在战后初期发挥了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今天却已经开始阻碍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有必要深刻地剖析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的特征。

一、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特征

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低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而言,是以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为贸易和生产中心的产业结构,是以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1955~1965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机械工业首先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后来又逐渐成为出口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它以机械工业占出口和生产的比重为具体表现,也以6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急剧扩大,出现大量的贸易盈余为标志。

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日本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具有垂直型加工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状况可以用纯出口构成比(出口构成比-进口构成比)来表示。如果是正数,说明这个产业是出口型产业,如果是负数,说明是进口型产业,如果是零或接近于零,说明出口和进口几乎差不多,或既没有出口,也没有进口。日本产业结构中可以发现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的正数较大,从1985年的0.54,上升到1993年的0.57。而粮食、原料、燃料的纯出口构成比特别低,为-0.6(1985)和-0.69(1993)。所以说,日本是汽车、电器机械、一般机械、钢铁、精密机械等工业制成品方面属于出口型,而粮食、原料、燃料等方面属于进口型的国家。

德国和意大利是与日本相似的工业制成品的纯出口国和一次产品的纯进口国,但没有象日本那样偏重于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另外,美、法、英等国在粮食、原料、燃料中至少有一种是纯出口产业,而工业制成品则相对接近于零。发展中国家除了亚洲"四小",其他国家一般都属于工业制品进口、原料出口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比较特殊的加工贸易型国家,产业间贸易的纯出口构成比正、负差距很大,是一个产业间贸易极其发达的国家。

同时,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00,说明已经达到完全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等于零,就意味着没有产业内贸易。日本产业中纤维和化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其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则不多。在7国中,日本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1985年只有44.87,而其他国家均在75以上;1993年日本只有65.94,而其他国家均在85以上。通常所说的水平分工贸易和垂直分工贸易分别用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来说,可以概括为垂直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间贸易,水平分工贸易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可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是产业间贸易发达、而产业内贸易落后的特殊国家,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贸易的特点。

其次,日本的产业结构以加工组装度高的机械工业为核心。日本作为资源贫乏国家,只

能靠深度地加工产品来获得贸易上的利益,因此,作为重化学工业中高加工度产业--机械工业,自然成为日本生产和贸易中的中坚部分。

人们都认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是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时期。实际上,重化学工业化并不是所有重化学工业产业比重都在上升,而主要是机械工业的比重在上升。1955年化学产业比重占制造业 12.9% ,1960年为11.8%,1965年为 12.3% ,1970年为10.6%,1975年为14.1%。1955年金属工业占制造业比重为16.8%,1960年为18.8%,1965年为17.7%,1970年为19.3%,1975年为17.1%。化学和金属工业比重相加1955年占制造业的比重有29.7%,而1970年为29.9%,1975年为31.2%。总之,20年间有升有降,但加总以后只上升了1.5%,前15年只增长0.2%。从大趋势来看,作为中间产品的重化学工业部门比重变化不大,靠这1.5%比重的上升是无从谈起重化学工业化的。但机械工业1955年只占制造业的15%,到1970年达32.3%,1975年为29.8%,后来又有所上升。可见,机械工业在20年间上升了14.8%,前15年间上升了17.3% ③。这才是形成日本重化学工业化的核心部分,笼统地称日本战后产业结构为重化学工业化是有失公允的。这是以形成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的结构变动时期。

贸易结构也同样,1955年出口额中化学制品的出口比重占5.1%,1970年占6.4%,1975年占7.0%,分别上升1.3%和1.9%。非金属矿物制品1955年出口比重为4.6%,而到1970年只达1.9%,1975年只剩 1.3% ,分别下降了2.7%和3.3%。金属及其制品从1955年的19.3%,上升到1970年的 19.7% ,1975年的22.5%,分别上升了 0.4% 和3.2%。三者相加的结果是1955年占29%,1970年达28%,1975年30.5%,20年间上升了1.5%,前15年下降了1.0%。同样用1.5%和上升率很难说这是重化学工业化的表现。但是机械工业却完全不同,1955年占总出口比重只有12.4%,但是到了1970年上升为46.3%,到1975年上升了 53.8% ④。已经超过总出口的一半以上。就从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日本已经不再是机器设备靠进口的落后国家,而真正成为向

其他国家提供机器设备和耐用消费品的先进国家。

总之,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贸易结构都以机械工业的上升为主要特征。生产结构中制造业分为比重下降的轻工业,比重变化稳定的化学、金属工业,以及比重快速上升的机械工业,6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这三组产业鼎立的局面。可以说其中机械工业是主要增长产业,这种产业结构是以增长的机械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从贸易结构来看,贸易品中轻工业比重在下降,金属工业、化学工业较稳定,机械工业比重在上升,并且机械工业所占比重占据了50%以上,形成了机械工业出口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如1920年日本纤维产业产值已经占据了工业生产额的44.4%,1922年纤维产业出口已经占总出口的74.5%。即使在战后1950 年纤维产业仍然是出口主力占总出口的48.2%,1955年仍占37.2%,1960年为止仍是出口中的最大项目,也达30.2%。与此同时,机械产业出口1950年只有9.9%,1955年12.3%,1960年22.9%。两相比较轻工业中的纤维产业是出口的主要部分,但是60年代中期却发生了质的变化。1965年机械产业出口占总体出口的35.2%,而纤维产业下降到18.7%,1970年机械产业出口进一步上升为总体出口的 46.3% ,而纤维产业再降到12.5%。 ⑤可以看到,日本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出口结构。

再次,机械工业外向型发展。纤维产业在战前是完全外向型的产业,如1920年生产2626亿日元,而出口就占据了1192亿日元,占有一半水平。1940年纤维生产达4976亿日元,而出口占1486亿日元,将近三分之一。战后出口率有所下降,1970年生产额为53466亿日元,出口占8667亿日元,已经降为近六分之一。而相反,战后高度加工贸易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意味着机械产业的外向型特征得到增强。1965年汽车产量是191.8万台,出口占19.6万台,1970年产量达530.3万台,出口109.4万台,已经达到五分之一以上,1980年产量为1104.3万台,出口为 596.7 万台,已经上升为一半。 ⑥ 1962年家用电器(电视、收音机、录像机)生产额为5671亿日元,出口为1518亿日元。1970年生产额增长为19765亿日元,出口达6015亿日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