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景名胜区现状与分析
我国国家公园现状及问题1
1、我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问题1.多头管理,缺乏权威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一个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的风景名胜区中,管理就可能涉及和牵涉到旅游、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环保等职能主管部门。
2.多重目标,难以兼顾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些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传统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
3.国家所有,名不副实依据现行法律,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资源所有权,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分级管理。
4.资金不足,发展困难现行体制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困难。
5.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
在经营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十单位创收,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铁饭碗”、“铁交椅”雷打不动;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
【21-23】•来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谢茹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6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
《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
其中只谈管理,只字未提经营。
7管理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制约了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风景区存在经营与管理不分的现象,尽管在风景名胜区内有人员的具体分工,但由于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的在编人员基本上是“军、青、妇”的后备部门。
专业知识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来源:《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李松柏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1、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昌中经管法试点班 071194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虽然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出发,基于个人旅游经验来探讨改善景区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区管理;问题;对策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
旅游景区管理,指景区的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率的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
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日常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系统,任何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旅游竞争力。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对于景区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目前 ,国内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较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机构权、责、利界定不清 ,造成景区资源的闲置、浪费甚至破坏。
一、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1. 两级设立 ,属地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2006) ,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 ,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我国景区实行的是属地管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实际上 ,下级政府要服务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对景区管理不享有排他性处置权 ,从上到下的强制性干预较为平常。
2. 景区身份多重 ,管理混乱目前 ,我国景区管理中存在较普遍的现象就是 ,一个风景名胜区同时挂着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等多个牌子 ,在接受地方建设部门管理的同时 ,也要受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管理 ,景区经营活动也要受到这些部门的干预。
3.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就风景名胜区管理而言 ,我国仅存的一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于 2006 年 9 月颁布 ,这部条例在 1985 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改。
长白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长白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1. 引言1.1 长白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白山地区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尤其以长白山天池、长白山瀑布等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例如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也备受关注。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例如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资源开发行为,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等。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白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复杂多样,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长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2. 正文2.1 长白山地区资源开发情况长白山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长白山地区资源丰富,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在森林资源方面,长白山拥有大片原始森林,其中包括珍贵的冷杉、红松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森林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木材产业和药材采集上,但近年来受到保护政策的限制,森林资源开发已逐渐减少。
在矿产资源方面,长白山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金矿等。
矿产资源的开发曾经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
在水资源方面,长白山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
水资源的开发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长白山地区资源开发主要以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为主,虽然在过去资源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问题。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优化对策分析
图 1旅 游 环 境
曾华 , 刘富军. 龙虎 山风景旅 游区环境质量现状调 查及优化 对 策分析 [ J ] . 东华理 工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2 0 1 3 , 3 2 ( 3 ) : 2 4 6 - 2 5 0 . Z e n g H u a ,L i u F u - j u n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N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q u a l i t y o f L o n g h u s h a n s c e n i c a r e a a n d a n a l y —
龙 虎 山旅 游 环 境 现 状 及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虽 然 景 区环 境 质 量 状 况 良好 , 各 类 指 标 符 合 国 家
相应 标准 , 但各 类旅 游环境 问题呈逐年加 重 , 其 问题产 生的原 因主要 有 自然 因素 影响 、 旅 游活动 、 非旅 游性 人 类活动影响三类 。要 实现景 区的合 理开发与 保护 , 走 可持 续发展 道路 , 必须针 对性地 采取相 关措施 进行
2 50.
概 论
旅 游 环境 是指 旅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态环 境 、 旅 游 社会 文 化 环
“ 无 烟 产业 ”, 发 展旅 游业 不会 引起 其 他工 业 开发 类
成玉宁:风景名胜区理概论
规
划
Planning
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贫乏,空间拥挤,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显得紧迫,对 其的利用更加弥足珍贵。反对一切庸俗化的保护,在正确保护的同时更加应 当强调利用。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只对其保护不通过利用无法实 现其价值,不利用也就谈不上发展。 《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 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风景名胜区条例》
第二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
二、保护与开发建设
1、认知误区 (1)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即是对资源的绝对保护,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 必定会降低风景价值,造成资源的破坏 (2)风景名胜资源等同于旅游资源、经济资源,风景名胜区建设等同于旅 游开发 (3)设施建设重于景点建设,风景名胜区建设主要是景观设施建设 (4)资金贫乏,无法有效地进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乐亭景区详细规划
管 理
Administration
一、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目标
《风景名胜区条例》: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对风景资源的管理,即是为实现目标,对所拥有的风景资源和名胜资源 进行合理地设计,有效地组织、协调、控制、监管等活动的过程。
二、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现状
杭州西湖水域的变迁
风景名胜资源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只是在短时期内,一些风景 名胜资源处于相对静态的状态
保
护
Protection
一、国家规范强调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第3.5.5条 风景区的生态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应分析游览时间、 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度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 制性指标; 2.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 的自然综合体; 3.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 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或承载力。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色 的风景 名 胜 区管 理 体 系 已经 形 成 , 确 由县 级 以 明 上人 民政 府 , 体负 责 本 区域 内风 景名 胜 区 的规划 、 具 建设 与管 理 工作 。
风景 名 胜 资源 的保 护 力度 , 限制 了风 景 区 的发 展 。
2 3 规 划 问题 .
2 资 源 管 理 存 在 的 问题
名胜 区 。到 2 0 0 9年 1 2月 , 国 国 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中
呈 。但 在 景 区外 围 出现一 系 列如 南侧 紧邻 主城 区 山
边 随 意 搭 建 的 3 0多 户 农 家 乐 , 边 凤 凰 山 公 墓 以 0 东
已达 2 8处 , 中 2 0 其 2处 被 列 入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山河 、 海 、 貌 、 林 、 植 物 、 石 、 殊 地 质 、 湖 地 森 动 化 特 天
化, 与城 市Biblioteka 距 离 , 市 民健 身 、 闲 以及 登 高 游 乐 是 休
的好 去 处 。政 府 十分 重 视 凤 凰 山 的 发展 , 山育林 封
文气 象等 自然景 物 和文 物古 迹 、 革命 纪 念 地 、 史 遗 历 址、 园林 、 筑 、 建 工程 设 施 等 人 文 景 物 和 他 们 所 处 环
1 1 资 源 现 状 .
多 地 区不 仅 没有 明确 界 定 , 外 围保 护 区 域 内房屋 其
建设 、 山体 开 挖 以 及 项 目开 发 等 项 目开 发 混 乱 。 就 以 四 川 达 州 凤 凰 山 为 例 , 其 自然 优 美 , 含 历 史 文 因 富
风景 名 胜 资 源 指 具 有 观 赏 、 化 或 科 学 价 值 的 文
相 广 场 等 著 名 景 点 , 景 核 心 区 内 绿 树 成 荫 , 品 纷 主 精
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
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一、引言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区域,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和自然风光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景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介绍我局在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二、主要做法1. 完善管理体制:我们成立了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明确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2. 健全法律法规:我们制定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了保护、管理、利用的各项规定,为依法治景提供了依据。
3. 加强规划引领:我们编制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和建设控制要求,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强化资源保护:我们加大了对风景名胜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了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破坏资源的行为。
5.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风景名胜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6. 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加强了对风景名胜区内经营服务的管理,规范了经营行为,提高了服务水平。
三、工作成效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局在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保护得到加强: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风景名胜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3. 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服务更加规范,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游客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4. 管理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了风景名胜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关于泰山旅游现状及分析
关于泰山旅游现状及分析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青岛农业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题目关于泰山旅游现状及分析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2012年2月12日2012年2月12日关于泰山旅游现状及分析摘要:论文以泰山为例,系统的介绍了泰山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人文、民俗、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泰山的景观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文中,对泰安市当前对泰山的旅游发展以及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且介绍了当前泰山发展的现状。
针对其问题,利用课堂中所学的旅游与园林知识,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旅游、泰山、存在问题1.1什么是泰山泰山,通常指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着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1.2泰山景点简介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
主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海拔1545米。
泰山东望,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济南,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东方,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可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19 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已成为中国山岳风景的代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风景名胜区保护环评报告书
风景名胜区保护环评报告书一、引言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特编写本环评报告书,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二、背景介绍我国拥有众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风景名胜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地破坏、水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三、环境评估1. 地理环境评估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对其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评估,我们能够了解到风景名胜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2. 生态环境评估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在环境评估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风景名胜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例如过度开发和人为干扰等。
3. 自然资源评估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类型、分布以及可能存在的衰退问题,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环境影响分析在环境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这些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包括生态破坏、景观破坏、水源污染等。
五、保护策略和措施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提出以下保护策略和措施:1. 加强管理措施通过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2. 生态恢复与修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采取相应的恢复和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体净化和土地修复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再生和健康。
3. 限制开发规模合理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规模,限制游客数量和开发项目,防止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4. 制定环境容量评估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环境容量评估标准,明确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界限,为开发和管理提供指导。
关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综述
关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李必武指导教师刘庆友摘要:旅游度假区主要以度假山庄,旅游度假村等名称出现,本文借助相关方面的文献,对我国的旅游度假区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现状及发展中所面临到的问题进行综述。
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度假区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 指出了各自的研究及关注的重点内容,分析了目前我国旅游度假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以望加强对我国旅游度假区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现状;问题;对策The Overview to Actuality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of the Tourism Resort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Li BiwuTutor Liu QingyouAbstract: The tourism resort area refers to resort, tourism village.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s,this paper summarized all the aspects of tourism resort,especially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ppeared in its development. And also analyze the influence the problems caused, in order to attain further knowledge about the tourism resort of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conclusion of the literature. Keywords: tourism resort; actuali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旅游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高速发展, 国际入境游、出境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已经形成并驾齐驱的态势。
四姑娘山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的背景
四姑娘山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的背景1. 背景介绍四姑娘山景区位于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四姑娘山以雄险、奇峻、险峻的地貌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旅游发展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四姑娘山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逐渐凸显出来。
现阶段,景区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游客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
2.1 基础设施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部分景区设施老化,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2.2 环境保护游客过多过密造成了景区环境的破坏,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也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2.3 游客服务在景区内,游客服务相对欠缺,导游、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提高,游客投诉问题也相对较多。
3. 深度评估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四姑娘山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度评估非常必要。
3.1 基础设施问题在评估基础设施问题时,需要全面考虑景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游客的需求。
是否需要增加交通线路?是否需要改善住宿条件?是否需要提升餐饮服务水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
3.2 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是影响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平衡游客数量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游客文明观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3 游客服务问题优质的游客服务是提升景区整体形象的重要方面。
从导游的专业水平到景区员工的服务态度,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4. 文章总结四姑娘山景区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景区的旅游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只有通过深度评估和改进,才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 个人观点作为撰写本报告的作者,我个人认为,四姑娘山景区的发展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环境保护风景名胜
环境保护风景名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旅游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水源污染、垃圾堆积和生态破坏等。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并延续旅游景区的美丽与独特,环境保护在风景名胜区变得尤为重要。
一、名胜区的现状和问题1. 名胜区的价值和吸引力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景观或建筑遗迹的集中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2. 来自旅游业的环境压力大批的游客涌入名胜区,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频繁的旅游活动导致垃圾积累、动植物栖息地破坏、土壤侵蚀等问题。
3. 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了保持名胜区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或开发商不可避免地将开发利益置于环境保护之上,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1.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 保护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集中地,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传承。
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传承给后代。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保护好名胜区的环境,才能满足长期旅游需求并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保护措施1.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游客遵守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名胜区的管理,引入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方法。
建立定期巡视制度,坚决打击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促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支持和鼓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环保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注重资源合理利用,控制游客流量,并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
四、成功案例与启示1. 黄山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黄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千年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如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禁止乱倒垃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建议蔡颉厦门天竺山旅游风景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摘要】旅游业称之谓“无烟工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旅游旺季和热点旅游地,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的现象极为普遍,不仅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本文对旅游景区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环境现状分析建议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驶入了快车道,如果人类过多地、片面地思考旅游带来的“利”,而忽略因旅游而给环境带来的损耗和负面影响,必将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对旅游业我们应该有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旅游业在今后能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旅游景区环境现状分析1.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污染。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的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旅游景区的开辟不但使广大人民群众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旅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旅游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灭。
如随意践踏,攀折花木,乱刻乱划等严重;景区卫生设施不足,部分游客公德修养和环保意识差,随处便溺,报纸、食品包装袋、空饮水瓶等固体废弃物信手乱丢,既有碍观瞻又污染环境等等。
2.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即使办了,也因缺少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而流于形式。
加之一个时期以来。
旅游区未设立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执法部门等多头领导,导致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3.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五台山风景区治理现状与治理路径研究
五台山风景区治理现状与治理路径研究一、引言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五台县,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胜区。
作为国家5A级景区,五台山风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和朝拜。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人员拥堵、环境污染和文化保护等。
因此,五台山的治理现状和治理路径对于中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五台山风景区的治理现状1、管理机构五台山风景区的管理机构为山西五台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多个部门,如旅游部、文化遗产部和环保部等。
2、开发建设五台山已开发建设了多个景区,如福严寺、塔院寺、智化寺等,同时还规划建设了五台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这些景区的开发建设属于重点项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评估。
3、资源保护五台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佛教文化圣地,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因此,保护五台山的资源是治理的重中之重。
五台山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资源,如设立文物保护区、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建设公共设施等。
4、安全管理五台山遵循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设置安全标识和警示标志等。
同时在高峰期还增加了游客救护设施和医疗机构,保障游客安全。
三、五台山风景区治理的挑战1、游客数量过多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朝圣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可能会造成游客拥堵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此外,游客数量过多对于管理和安全控制的压力也很大。
2、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五台山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文物和古迹等。
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和游客过多的原因,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破坏和腐蚀的风险。
同时,一些商业化开发项目可能也会损害文化遗产的价值。
3、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五台山的环境面临着垃圾、污染和噪音等问题。
这不仅会破坏五台山的生态环境,还会对游客的体验造成影响。
4、安全风险大量游客的到来也意味着安全风险的增加。
游客可能会受伤或者失踪,这对于五台山的声誉和管理会造成负面影响。
绵山风景区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绵山风景区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位于山西介休的绵山风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一度成为山西省最热的旅游景区。
但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绵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绵山风景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绵山风景区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绵山雄居太岳山北端、汾河岸边,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重峦叠嶂,静谧清幽,以其形势绵亘而得名,是山西省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自1997年承包给三佳煤化有限公司以来,绵山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旅游人数、经济效益位居山西省众多景区的前列。
但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绵山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在分析了绵山风景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绵山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绵山风景区开发现状分析目前,绵山风景区已开发完成25平方公里的可游览面积,形成了龙头寺、大罗宫、栖贤谷、水涛沟等14大景区、400余处景观,配套完善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已具备组织5日—7日游的规模与条件。
(一)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由于绵山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景区内植被繁茂、树种较多、草药遍野、水质优良,空气中的氧离子含量极高。
在此环境下长期居住,可大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被环保组织誉为“天然森林氧吧”。
正是这种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使得绵山成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被誉为人间仙境。
早在北魏之时绵山上就有寺庙建筑,山上文物古迹颇多,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
春秋时期功不言禄、志在政治清明的介子推,使绵山成为我国以人名命名和历史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
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来的奇山异景,与各路神仙和历史上逝去的英雄豪杰紧密地融为一体,使绵山更具有了一份有血有肉的情,为游人展现出一幅可歌可泣的立体画卷。
城景交融型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探索
城景交融型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设立机制与管理格局,造成了实际管理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动机与手段上与设立风景名胜区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平衡好短期与长远利益,是一个始终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
本文以富春江—新江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分区为例阐述城景交融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
标签:城景交融;保护与利用;管理1、研究背景与目的1.1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我国是世界上风景名胜资源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包括:历史圣地类、山岳类、岩洞类、江河类、湖泊类、海滨海岛类、特殊地貌类、城市风景类、生物景观类、壁画石窟类、纪念地类、陵寝类、民俗风情类及其他类等14个类型,涵盖了华夏大地典型独特的自然景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区发展正处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过渡期,给地方的发展带来很多限制条件,风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及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城景交融区域是景观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区域,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各地想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来培养新兴产业,为地方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
这也使风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复杂。
1.2城景交融区域风景名胜区管理现状和问题目前,城景交融区域风景名胜区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动机与手段上与设立风景名胜区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在城景交融区域按照城市管理要求,忽略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求,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项目落地轻规划管控,重开发利用轻资源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问题。
2、富春江—新江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分区城景交融区域管理模式2.1千岛湖分区概况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涉及杭州市域的富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等行政区域。
风景区用地范围1423平方公里,其中千岛湖分区总面积789平方米公里。
根据2011年批复的总体规划范围,千岛湖分区涉及千岛湖镇、文昌镇、左口乡、金峰乡、宋村乡、威坪镇、鸠坑乡、梓桐镇、界首乡、浪川乡、姜家镇、汾口镇、枫树岭镇、大墅镇、安阳乡、里商乡、石林镇、富文乡,共18个乡镇,其中威坪镇集镇区几乎全部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千岛湖镇排岭半岛区块、中心湖沿湖地带、青溪新城珍珠半岛和坪山区块也在风景名胜区范围,风景区与城区、集镇的重合区域约30平方公里。
我国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明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景区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处于旅游产业的上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本文中,正略咨询旅游景区研究课题组将结合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全面剖析目前存在问题及症结所在。
一、我国景区旅游发展现状1.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景区类型更加丰富按照等级划分,我国旅游景区主要包括5A、4A、3A、2A和A级景区。
正略咨询调研发现,截至2018年11月,我国旅游景区数量已经超过26000多家,全国5A 级旅游景区数量持续增加,总数量已达到259家,较去年增加10家。
按照属性分类,我国旅游景区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主题类景观三大类型。
自然景观类景区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比如黄山、九寨沟等。
人文景观类景区是指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比如少林寺、莫高窟等。
人造主题类景区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的一种形态,比如宋城、欢乐谷、迪士尼等。
整体上来看,正略咨询认为,优质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稀缺且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游客更倾向于亲近自然的湖光山色和海滨岛屿等自然景观,其次是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民族、古镇风情和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2018年以来,旅游景区加速转型升级,景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
正略咨询发现,在我国景区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游的比重提升显著。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以观光游为目的者占32.9%,以休闲度假游为目的者占25.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
镜泊湖风景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镜泊湖风景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镜泊湖风景名胜区尽管拥有着宝贵的生态资源,但目前镜泊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不均衡,总体水平也不高,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产品单一、旅游产业面小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宣传力度、开发特色产品、加大旅游产业面等改进措施,以充分挖掘镜泊湖生态旅游的潜能,促进镜泊湖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从而为镜泊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法。
标签:景区景观;环境问题;研究对策一、镜泊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概述北国明珠——镜泊湖,坐落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南94公里处的崇山峻岭间,时约一万年前经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牡丹江河道而形成的火山堰塞湖。
1993年国务院首批审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是科研、旅游、避暑的胜地,被誉为“北方的西湖”,2010年被评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如明珠的镜泊湖,位于宁安县境内,唐朝时称“忽汉海”,满族人称之为“必而腾湖”,以后人们根据湖水清澈、平如明镜的特点,改称它为镜泊湖,意为清平如镜。
镜泊湖底曾是牡丹江上游得古河道,大约一万年前这一带火山喷发,形成了我国这一最大的高山堰塞湖。
镜泊湖南北长45公里,东西最宽处6公里,是一个狭长形的高山堰塞湖,也就是约万年前火山喷发流出的岩浆,把牡丹江截断而形成的湖。
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砬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老鸠砬子。
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
景区内环境优雅,一片恬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正是镜泊湖的诱人之处。
镜泊湖有著名的八大景观,在八大景观中,以吊水楼瀑布最为著名,它酷似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一般幅宽40余米,落差为12米。
雨季或汛期,瀑布呈现两股或数股跌落,总幅宽达200余米,站在岸边向深潭望去,如临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
每当夏季供水到来之时。
镜泊湖水从四面八方漫来,聚集在潭口,然后蓦然跌下,像无数白马奔腾,若银河倒悬坠落,其声如雷,数里之外便可听到:其势之磅礴,近观令人胆战心惊。
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的思考
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的思考摘要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多元,一方面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舒适、洁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与之和谐发展的自然栖息地,是我们保护的对象。
本文从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旅游开发破坏性建设问题出发,探讨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风景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做出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破坏性开发生态保护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许多的污染和破坏。
因而,弄清风景名胜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是为实现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必然选择。
1.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现状中的问题1.1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1.1.1所谓风景名胜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城市化现象与城市化过程,其人口由乡村向风景名胜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自然景观逐渐变为城镇景观。
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风景名胜区677个,总面积达10万km ,占国土面积的1%强,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51个,列入世界遗产的有12处,省、地、市级风景名胜区526个。
按照发生地域不同,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观光游览区内的城市化,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边”;另一类是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如旅游村、旅游镇)的城市化;这两种类型都属于一种特殊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对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已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1.1.2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危害不仅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破坏视觉美感,还引起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恶化,缩短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周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都江堰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都江堰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都江堰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2012级工商管理陈伟摘要: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古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四川省重点发展景区。
本文主要讨论都江堰的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并分析景区现存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都江堰; 旅游六要素; 解决与发展一.都江堰景区简介及现状素有“问道青城山,弃水都江堰”之称的千年古都都江堰市是中国著名旅游城市,其中都江堰景区是其两大支撑之一。
都江堰风景区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但都江堰景区作为成都一日游的目的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处于九寨沟--黄龙旅游地的形象遮蔽之下,长期以来处于过路游的尴尬境地,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
因此要着重发展特色旅游,加速旅游产业升级,吸引更多游客游客驻足。
二.都江堰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利与弊(一)、“吃”旅游景区的餐饮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着当地人特有的饮食习惯,也反映着该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都江堰景区拥有众多特色美食,如白果炖鸡、尤兔头、洞天乳酒等,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风景名胜区现状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管理、建设、保护等现状,分析优劣,图文并茂,不少于5000字。
)1、引言在97年前后,因一些风景名胜区的上市在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风景名胜区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风景区上市的利与弊,后来慢慢平息。
近年来由于国内旅游的兴起,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显现,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民间资本也看好这一市场,纷纷向他们看好的风景名胜区暗送秋波,风景区所在地政府也心领神会,所以很多地方都是一拍即合,然而现有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下,众婆婆容不下这种自由恋爱。
在景区业发展滞后并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瓶颈的今天,探讨如何通过改革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使民间资本通过合法渠道进入风景名胜区,改变风景名胜区滞后的状况是该研究的目的所在。
2、研究的必要性景区管理体制不顺是制约景区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景区业当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是与它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不顺密切相关的。
饭店业瓶颈的解除靠的就是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饭店业80年代中后期就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成了北京的长城饭店、长安饭店、建国饭店;上海华享宾馆、虹桥宾馆:南京的金陵饭店;广东的中国大饭店,白天鹅饭店等8家外资饭店,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批项目。
此外,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外资建设宾馆饭店。
到80年代末,全国共利用外资约50亿美元建设了一批旅游宾馆饭店,极大地缓解了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饭店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总体的投资环境。
可以说饭店业瓶颈的解除是与饭店业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景区业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主要是由于其经营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的。
经营管理体制不足导致资本的累累碰壁景区业。
目前,是景区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景区规划的滞后,执行乏力;是经营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景区投资主体的单一;是经营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景区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和多头管理;是经营管理体制不顺造成风景区的“多头管理、扯皮打架”的现象;是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使得景区业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瓶颈。
旅游风景区要想走出目前的瓶颈状态,必须探讨风景区的新的可行的经营管理体制。
3、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详细分类划分。
因此,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命名重叠的现象。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建设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是由国家森林总局和国家环保局主管,而国家森林公园则是由国家森林总局主管。
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处理资源,难以实现“大旅游”、“大管理”的目标。
自1981年我国建立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政府对国家风景名胜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投资,一般是以风景区门票不纳税或低税率,全部返还风景区的方式,视作国家对风景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于是各部门就占山为王,在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的地域建立各种各样的干休所、疗养院。
后来这些单位在政企分开政策的要求下,部分这种单位脱离原管理部门成为企业,自主经营,但在人员构成上却与原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一些单位摇身一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培训中心,挂羊头卖狗肉,实属盈利性单位。
这样就导致了风景区内的经营性项目运作主体众多,主要包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使得风景名胜区在经营管理上多家插手、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画地为牢,造成风景资源破坏和管理混乱。
再加上我国理论界一般都视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为社会公共产品,由国家所有和经营就顺理成章了。
但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有限,不得不将风景区的管理权限层层下放。
在现实中似乎谁都可以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
到底由哪个部门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最能发挥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在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问题。
国家部委不也是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管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吗?由于近年来国内旅游消费的兴起,使得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价值显化,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当地老百姓都对风景区的开发倾注了很大的热情,风景区原有管理部门在权利受损的情况下,纷纷投书它的上级国家部委,希望通过他们所属的上级部委的权威来维持他们的势力范围。
这样就出现了目前的怪圈一方面由于景区的投融资体制的单一,资金缺乏,使景区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开发状态,且日渐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瓶颈,另一方面资本却累累碰壁景区业。
从四川十大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到山东曲阜“三孔”文物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再到桂林阳朔核心风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再到湖北五当山经营权的转让谈判……如果不进行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里的省略号就永远不会停止。
4、我国黄山风景区现存的几种经营管理模式绝大多数风景区的管理模式目前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还很不规范。
由于风景名胜区的面积都比较大,多数风景区都存在多个部门在同一风景区行使管理权的情况。
近年来由于国内旅游潮的兴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价值显现,为了加强对风景区的管理,各地在所辖风景区基本上都成立了风景区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
但却没有赋予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充分的权利去管理风景名胜区,因此,其它各相关部门如:建设部门、文物局、林业部门都纷纷插手其中。
这种管理体制导致各部门互相扯皮,只想争利益,无心思搞管理,使得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病日益显现。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有一些全国有名的风景区以经营性资产和门票专营权折价作为出资,独家或与其他企业联合发起上市。
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泰山旅游索道股份公司等等。
这些上市公司都由他们的集团公司控股。
以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例,1989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黄山风景区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黄山市人民政府设立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主任由市长兼任。
管委会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
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工会、政治处、计划财务处、园林管理局、规划土地管理处、经营管理处、公安局、人武部、综治办等处级机构和工商分局和交通分局等职能部门,全山的干部职工1638人。
其中干部51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人,中级92人,初级287人。
黄山管委会具有以下管理职能: (1)保护风景名胜资源、自然生态环境;(2)、组织实施风景区规划,合理开发风景区资源;(3)、审查监督有关的建设项目(4)、建设管理和保护基础设施及其它公共设施、改善游览服务条件;(5)、负责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防治林木病虫害和水士流失;(6)、做好爱护黄山、保护黄山的宣传教育工作,(7)、管理与风景区保护有关的其它事项。
为使黄山旅游更好地进入国内、国外旅游市场,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将其经营性资产分离成立黄山旅游发展总公司,1996年由旅游发展总公司以其所属的十余家单位的经营性资产作为出资独家发起成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由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原为黄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发起成立黄山旅游集团。
附: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机构。
黄山旅游集团拥有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和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紧密型企业,并拥有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48.5%的股权,占控股地位。
集团公司机构的设计基本上是在原风景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的翻版。
这里风景园林保护部行使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一人兼任。
管委会主任由黄山市市长担任。
相对来说,将风景区经营性资产纳入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化管理具有融资多元化、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严格的投资决策程序、严密的投资方向监督机制等优势,可以有效地经营国有资产。
由于风景区管委会和集团公司的上层领导都是兼任的,这种新的“政企合一”的状态具有不稳定性,能否协调景区管理和经营的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能力和价值取向。
此外,经营性项目缺乏竞争机制,特有的垄断性不利于外界对他的监督。
可以说,这种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
5、我国当前风景名胜区管理存在的问题(1)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
《条例》规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可以在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
《条例》还规定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
以上制度和《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
其中只谈了管理,只字未提经营。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风景名胜区在国内旅游潮的推动下,其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各地政府对此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可以说,在旅游消费旺盛,景区业日益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瓶颈的今天,风景名胜区如果还是只谈管理,不讲经营己越来越不合时宜。
由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内容滞后,各地越法行事的情况极为普遍,如,《条例》规定: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
但事实上,各主管部门占山为王,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的景区内建招待所、疗养院(培训中心)的现象极为普遍,且曾一度成为时尚。
各地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旅游管理暂行条例》,其中也涉及到了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规划问题。
其中有些内容在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上又有新内容。
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内容的滞后、缺乏权威,已成为当今风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国家所有与各级政府代管,所有权代理链条过长、产权模糊(3)部门利益导致景区的多头管理,俗称“九龙治水”由于群龙无首,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各级政府机构和单位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形成了在各个部门管理权限和利益分割下对景区资源占有的人为分割。
在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横向协调机制的管理体制下,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的削弱,景区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断,管理的散乱状态大大降低了景区建设对外部资金投入的吸引力。
(4)风景区内政企不分、事企不分黄山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政企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与管理机构并存,而且有的经营性项目还上市了,但两者在上层管理人员上常常是兼任的,如:管理机构一把手通常又是公司一把手,因此可以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