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悲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9-19二、本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思路19-23三、本论文观照研究的对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23-24四、本论文的框架设置及各章内容概要24-27第一章从悲情到悲境: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27-53第一节悲情苦境向悲剧性境遇的演化27-38第二节悲剧性境遇的营造在戏曲文学史上的意义38-44第三节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成熟的文化成因浅析44-53第二章从大团圆到悲剧化:文人救世理想与戏曲悲观风格的形成53-86第一节大团圆模式与文人救世理想53-65第二节从拯救者形象的演化看古代戏曲的悲剧化倾向65-74第三节从中西拯救意识的异同看文人救世理想对戏曲风格的影响74-86第三章悲情叙述者与主体的分化:戏曲叙述方式与悲剧意蕴的表达86-109第一节古代戏曲叙述方式的三大特点86-97第二节戏曲叙述方式对悲剧性意蕴表达方式的影响97-109第四章悲观主义:古典悲剧观的形成109-138第一节“怨谱”与“苦境”:悲怨传统在戏曲批评领域内的承续109-115第二节卓人月与金圣叹:悲观主义审美趣味在戏曲批评领域的形成115-123第三节悲情苦境与悲观主义审美趣味在清代曲坛的延续123-126第四节古典悲剧观的形成——王国维的悲剧观126-138参考文献简目138-143后记14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