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诚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 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 动词使动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
2、被动句:虑壅蔽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状语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
《谏太宗十思疏》内容理解
主旨
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
1、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胡越一作:吴越)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正文翻译注释赏析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浚:疏通,挖深。

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

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儒将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谏论文章。

该文通过十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自身修德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亲征和勤王:魏征认为太宗的亲征和勤王政策过于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造成了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应该稳定国内,减少战争。

2. 养民和敬天:魏征强调政府应该以民生为重,保障百姓的生计和安宁,而不仅仅是追求战争和征服。

同时,他还提倡敬天行道,认为太宗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德治国。

3. 推行均田制:魏征建议太宗实行均田制度,即通过重新平均分配土地,解决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社会矛盾,提高民众的安居乐业水平。

4. 加强法律制度: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加强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审判机构和儒家道德体系,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且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5. 提倡自强不息:魏征认为太宗应该鼓励人民自强不息,杜绝因懒惰和享乐而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

他强调以勤劳和创新精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6. 建议降低苛捐杂税: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减少苛捐杂税,降低农民的负担,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性,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7. 魏征提倡教育普及:他认为太宗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8. 谏言忠诚:整篇文章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展现了魏征的谏言忠诚。

他坦诚直言,毫不回避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对太宗的治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上只是《谏太宗十思疏》的部分知识点,这份谏言文章以其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化常识

谏太宗十思疏文化常识

谏太宗十思疏文化常识
1. 你知道什么是“疏”吗?哎呀,《谏太宗十思疏》里的“疏”就像是臣子给皇帝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呀!就好像你给好朋友真诚地提建议一样。

比如魏征给唐太宗写这篇疏,那可真是掏心掏肺呢!
2. 嘿,“太宗”是谁呀?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呀!他可是唐朝超级厉害的皇帝呢,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这《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对着他说的呀!
3. “十思”都有啥呢?哇,那可多啦!像思考如何保持谦虚呀,克制欲望呀,多听听别人意见呀之类的。

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是吗?比如你是不是太贪玩啦而忘了学习呀。

4. 你晓得不,文章里说要“居安思危”?这可太重要了呀!就好比你现在生活很安逸,但也要想想万一遇到困难该怎么办。

就像人家说的,晴天也要想着准备雨伞呀!
5. 听说过“戒奢以俭”吗?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哦!就像我们不能乱花钱,要节省一样。

唐太宗要是大手大脚,国家不就乱套啦?这多浅显的道理呀!
6.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诚待人呀,就算原本是敌对的关系也能变得亲密呢!就好像你和之前有矛盾的同学,真诚交流一下,不就和好啦?
7. “载舟覆舟”这个厉害啦!老百姓能让你当皇帝,也能让你当不成皇帝呢。

这不就是船和水的关系嘛,你对水不好,水还能好好托着你吗?
8. 还有“知足”的重要性呀!人要是不知足,那可就麻烦咯。

就像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还总想要新的,能行嘛!
9. 最后呀,《谏太宗十思疏》真的是特别有意义的文章呀!它告诉我们很多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道理。

我们应该好好去学习、体会它,不是吗?。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谏言文章,全篇共有十个思想,并通过对历代帝王所犯错误的剖析,向太宗提出了一系列的忠言逐级,表达了对太宗和国家前途的担忧。

本文旨在对《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即是说每个人都有保卫国家的责任,不仅仅是皇帝和大臣,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出贡献。

因此,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有维护国家安定的责任。

这个思想点体现了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二、“口吃不如咽,舌吐不如藏”这是说要慢慢地说话,用恰当的语言与用词,把一个人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同时,也强调了不要贸然发表言论,避免言多必失。

这个思想点和今天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训练密不可分。

三、“道德言行纷杂间,二者不可得兼”这一思想点是说要把道德和行为一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和怀疑。

做事必须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不打不相识而言之,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古人身不存,尚可致其名”这一思想点是通过学习古人的遗产和思想,保留并传承文化,以致使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下去。

学习文化遗产和精神是对当前时代的建议,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五、“勤政廉洁,能脱胎换骨”这一思想点即为“廉政”观点,不受贿赂,不作弊,以满足公众的信心和不断推动国家发展,以至于能有效地净化官场。

如今,不管是官场还是平民百姓,与此观点完全是同等重要的。

六、“岂因祸福避趋之,斯已淫矣”这一思想点是指不能因为祸福避讳而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只有在困难和挑战中坚持自己的信条,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才不会被困难所打败。

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思想点是说要通过学习来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

通过读书可以让自己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读书还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仅是在校时读书,也包括读报、看书、看电视、上网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①虽XXX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表示手段或标准。

③居安思危,戒以恐惧:连词,表示条件或原因。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以固其枝叶:连词,表示手段或目的。

三)而: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四)则: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

五)无:副词,表示否定或缺乏。

六)乎: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七)之一:数词+量词,表示其中之一。

八)者:助词,表示抽象概念或人物。

九)之重:结构助词+形容词,表示重要的程度或权力。

1.在面对殷切的忧虑时,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使用连词来表明目的。

2.即使采用严厉的刑罚也无法解决问题。

使用介词来表明手段。

3.如果要做某件事情,就要知道何时停止以维护人们的安全。

使用连词来表明目的。

4.如果没有办法生气,就会滥用刑罚。

使用介词来表明原因。

三、而:1.源头不深,但是流程很远。

使用连词来表明转折。

2.谦虚并自我修养,才能自我管理。

使用连词来表明递进。

3.以垂拱的姿态来治理国家。

使用连词来表明修饰。

4.如果XXX死了,谁能继承他的气节?使用连词来表明假设。

四、哉:1.为什么要费尽心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使用反问语气。

2.人君的子孙难道一定不会做坏事吗?使用反问语气。

3.燕雀怎么能理解天鹅的志向呢?使用反问语气。

重点实词1.盖:1.善始者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很少。

表示不确定的判断。

2.在面对殷切的忧虑时,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使用连词来表明原因。

2.虽:1.即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使用虽然来表明转折。

2.即使采用严厉的刑罚也无法解决问题。

使用即使来表明条件。

3.诚:1.必须全心全意地待下去。

形容词作名词,表示诚心。

2.如果你真的想要实现某个目标,就必须努力去追求。

使用诚实来表示条件。

4.下:1.如果思考被阻塞,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方位状语作名词,表示臣下的意见。

2.即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一.古今词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

今义:谦虚。

二.词类活用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乐.盘游(意动以……为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用法,使……安)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使心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使身正)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振.之以威怒(振:使动用法,使……振、震动)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三.实词虚词知足以.自戒(表目的来)知止以.安人(表目的来)则思知足以自戒(目的来)思慎始而.敬终(表并列)貌恭而.心不服(转折)虽董.之以.严刑(督责)(用、拿)宏.兹九德(扩大,弘扬)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成“……的事物”、“……的地方”,这里指“加恩”)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大)信.者效其忠(诚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四.文言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介宾后置句)五.句子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译文: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能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译文:因为在深重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既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轻视他人。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汇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汇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特殊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也”表判断。

者:辅助性代词,“……的人”。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所:辅助性代词,“所”字结构,“……的”2、被动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堵塞,受蒙蔽。

语意被动。

3、省略句(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省略介词宾语(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

省略主语4、介词结构后置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5、固定句式(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一般译为“难道……吗?”(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反问句。

“其”,岂,难道,怎么。

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苏教版是“震”)通“震”,震慑。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6、承天景.命古义:重大。

今义:景色。

7、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帝位。

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8、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义无此意。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心:内心里。

2、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责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安逸的环境。

危:危险的情形。

4、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穷尽。

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

5、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第一段: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

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1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m臣虽下愚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2)承天景命古义:大今义:景色(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局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局部(4)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5)凡百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6)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3、一词多义(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5)信信者效其忠(老实)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忌不自信〔相信)(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那么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不效那么治臣之罪(惩治,治罪)[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那么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那么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3)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忧懈怠(以……为忧)(4)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那么思虚心以纳下(使……虚)那么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5)动词使动用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的复习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一、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景:承天景命(大)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7、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8、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9、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10、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四、词类活用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五、古今异义的词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指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5. 役聪明之耳目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二、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4.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5.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三、重要虚词、实词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一、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

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

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