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思考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
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
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萎。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
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
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
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
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一、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包括1.理解[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时: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学习任务1.熟读《勾践灭吴》《游侠列传》,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学生分成小组,查阅以下内容①《国语》相关信息(史书类型、主要内容、文字特点及“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背景)②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③《史记》的相关信息(作者、史书类型、体例、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及《游侠列传》全文的大概内容)3.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收集并阅读材料。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记》、《国语》、《左传》、《古文观止》中跟勾践灭吴有关的资料。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8.*勾践灭吴(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无乃……乎成伐服去(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勾践灭吴》教案人教版第二册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1)判断句○1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实用文档○2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4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1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2(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3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4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5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6(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7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1: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实用文档○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2乃号令于三军...○3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1、之代词,他,它。
例○1: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2: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1:苟得闻子大夫之言○2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2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1:执其手而与之谋。
○2: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实用文档代词,自己的。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 人教版 教案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赏析文章的方法。
2.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从如下两点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
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疑点:《国语》的作者是谁?解决办法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这一说法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但后来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
从《国语》所记的范围来看,不是当时各国都有专篇,就是所记各国的人物与史实也都各有侧重,如《齐语》主要是写管仲辅佐桓公称霸的政绩。
《晋语》突出记载晋公子重耳事迹。
《吴语》、《越语》则围绕夫差与勾践争露来展开情节。
由此看来,可能当时各国的史实均由史官记录下来,后来有人在这些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在材料上有所取舍、集中,在文字上也进行了加工润色,比较合理的看法,《国语》的作者大约也和《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人。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二、整体感知1.解题《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故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
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
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
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
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夜里,阖庐死去。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
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
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
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读准字音。
第二,读清句读。
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
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第一段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知识,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赏析人物形象与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出示投影: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
《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出示投影: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
4.遂使之行成..于吴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句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出示投影:1.大夫种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学生回答:1.大夫种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求谋臣。
2.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种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
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诵读指导:(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的“说”读shuō。
“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
“南至于句无”句中的“句”读ɡ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勾践灭吴(二)相传,勾践为争夺天下,独霸齐越之后,向着吴国发起进攻,一直持续多年,最终终于取得胜利,灭亡了吴国。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次血腥的战争,更是一次反映勾践卓越智慧的历史记载。
一、勾践灭吴的背景公元前473年,齐庄公去世,继位的是齐穆公,他对勾践很宠爱,甚至把自己的半块国土赐给了勾践,使得勾践的齐国与齐穆公的齐国势均力敌。
勾践正着手用齐国的力量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吴国不甘心失去自己的疆土,从而与齐国发生了矛盾。
公元前496年,吴国开始侵犯齐国的边境,齐国的七户人民被吴国杀害,齐国不忍受这种侵害,派遣使者前往吴国讨要赔偿,但是吴国不仅不赔偿,还将齐国的使者囚禁,激怒了齐国。
齐国不得不派遣大军前往吴国征讨。
在齐国与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波折。
最终在前473年,勾践与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国军队,俘虏了吴王阖闾,标志着吴国的灭亡,勾践从而成为了吴国的统治者,统一了大部分的中国东海地区。
二、勾践灭吴的过程在勾践灭吴的战争中,勾践的军队经历了许多次战斗,其中最激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水陆大决战。
1.水陆大决战水陆大决战是勾践与吴国的军队在钱塘江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勾践在这次战役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谋、勇气和决策能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勾践和吴国的军队在钱塘江边展开激烈的态势,双方的力量几乎相当,即使勾践虚布大旗,班师回朝,仍不得不面对吴国大军的反扑。
在这种情况下,勾践决定用计之策,先放弃钱塘江北岸的防线,鼓励吴国大军渡江进攻,借助江水引导对方前进。
当吴国大军跟随江水向前行进时,勾践再设防于江南岸,一举击败吴国大军。
2.深谋远虑勾践成功灭吴,离不开他深谋远虑的策略。
在结盟或者反抗吴国的问题上,他都是审慎而毫不犹豫。
勾践为了自己的利益,多次与邻国联合,攻打吴国,其中就包括跟齐国的联盟。
虽然后来勾践成为了独霸齐越的强力统治者,但他并没有把反抗吴国的计划抛到脑后,更加努力地在联军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勾践灭吴《国语》二、背景讲解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板书:勾践栖于会稽(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第五单元 勾践灭吴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教案学习要点:1、了解《国语》的相关常识2、掌握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3、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4、多义词积累:知、复、既、劝、遂、当5、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1、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西施故事引出人物:X蠡的结局——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文种的结局——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3、相关常识: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正音:鄞Yin 卑事Bei三、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知:①管理,主持②交好,相亲③通“智”,聪明,智慧劝:①勉励,奖励②劝说③劝进——鼓励、促进;受到鼓励封:①加土培育树木,引申为聚土筑坟②边界旅:①军队,众②寄居③俱,共同遂:①成功,顺利地做到,顺利地成长②于是,就③终于④田间水沟;通达当:①掌管②面对③介词,在某个时候④把守⑤必定⑥将常:①符合规定的②永久的、固定的,引申为规律、规则③长度单位,两寻为常四、古今异义:爪牙: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于是:在这方面——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至于: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表示达到其中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五、词类活用:又郊败之,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使动用法,使…退兵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作动词,穿六、特殊句式: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又何求焉——宾语前置行成于吴——状语后置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七、句子翻译:1、于是葬死者……补民之不足2、今夫差衣……而患其众之不足也八、问题讨论:1、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外:卑事夫差,忍辱负重对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向民谢罪,安抚百姓奖励生育,发展人口扶贫助弱,招揽人才发展生产,以身作则让利于民,民富国强2、“致取父母昆弟而誓之”和“致其众而誓之”两个誓言怎样理解?前一个誓言,既形象生动,又颇具个性。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高中语文人教版《勾践灭吴》教案设计.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勾践灭吴》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 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 jī仇雠ch u 苑囿y u 暴p 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如:商旅不行。
2024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勾践灭吴》。
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勾践灭吴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历史事件分析:(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和描述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和经过。
4. 文学手法与表现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勾践与其他英雄人物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与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史记》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
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
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
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
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参考答案)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
《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
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
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
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
一般人都能识破。
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
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总结、扩展《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
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3课时人教版一、明确目标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化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
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记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力。
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所历时长达20年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巧妙地把关,越两国加以比较,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如最后,写夫差向勾践求和,其语调、内容与文始文种代表越王向夫差求和时的话基本相同,人们自然会想到,曾几何时,吴、越的地位已有彻底变化,人们也注意到,二者求和的心清是完全不同的。
文种的求和,是越国君臣的深思熟虑,是权宜之计,是兴越灭吴的准备。
夫差的求和是一时的苟且偷生,两厢比较夫差自然相形见细。
另外上,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也确别具风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是免——“娩”,生育,临产。
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毉守之毉——“医”。
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絜其居絜——“洁”。
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
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
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2.古今异义词敬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
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离开。
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
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
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
丈夫..二十不娶丈夫,男子。
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生丈夫..丈夫,男孩。
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
句意是生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
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贫病.者纳官其子病,贫病,贫困。
今用于“得病”等。
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句意是,勇敢的将士。
孰是.吾君也是,这个,代词。
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
吾将残汝社稷..社稷,国家。
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
“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
越君其.次其,代吴国,次,舍,驻。
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
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
3.一词多义子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丈夫丈夫..二十不娶(男女)生丈夫..(男孩)已不可失也已.(同“矣”,了)今已.服矣(已经)之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勾践之.地(助词“的”)女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词)请勾践女女.于王(助词,作婢妾)请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寡人请.更(请允许我)4.词类活用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
句意是,我们的国君勾践缺乏人材,无人可以派遣。
)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
句意是,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
句意是,任凭您的处置。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名词作动词,服役)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句意是,现在夫差穿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仇雠敌战之国也。
(“也”来判断,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的国家。
)倒装句勾践说于国人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意是:勾践向越国人民解释说。
)宦士三百人于吴(谓语前置。
句意是:派三百多士人到吴国去服役。
)省略句必庙礼之(缺主语:“必”后省略介词“于”;句意是:一定在庙堂上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他。
)总结、扩展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参考答案)1.标点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3.加点的词语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试评勾践人物形象的塑造附:板书设计勾践灭吴准备: 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2.扶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完成: 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背景材料】一、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