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段人们的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学生发言)板块二研读课文,感知写作特点一、学习“腊八”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规矩:多义词,在文中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翡翠:玉石,成分是钠和铝的硅酸盐,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硬度6~7,可做装饰品。
(2)出示重点句子。
句段1: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句段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提示: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提示: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第一句:“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就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这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色,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字、图片、歌谣、视频资料以及歌曲《恭喜》)教学过程一、童谣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家乡的春节风俗。
(师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也有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童谣课件,跟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拍手吟唱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吗?(春节)对,这首童谣写的是春节,不过,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3、揭示课题:“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里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6 北京的春节:强调“北”的笔顺:竖横提撇竖弯钩。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要简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要求):用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一看,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一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课前解析】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解放路第三小学郭美丽【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隆重,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出示课堂约定1、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2、语言简练,概括性强,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重复别人的答案。
3、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别人发言我会倾听。
一、回顾全文,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想想老北京的春节是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3、是啊!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日子?其中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4、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品读课文,感受年味过渡: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课件出示研读要求1、学生自由读2、学生交流:(一)腊八节:1、腊八节的习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2、;腊八粥是怎么做成的?腊八粥的食材有哪些?它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而成的。
大米,小米,黑米,江米,绿豆,花生豆,红豆,云豆,葡萄干,核桃仁,枸杞,桂圆,枣。
3、这么多的食材放在你面前,你会想到哪些词语?丰富多彩,垂涎欲滴4、作者老舍是怎样描写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展会。
过渡: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粥。
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了。
1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信息提取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北京的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
2. 补充阅读材料:介绍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素材、图片素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阅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北京春节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春节习俗,总结北京春节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补充材料,了解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北京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关键词,以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文章,做好笔记。
2. 实践活动:采访家人或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家乡的春节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北京春节习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书写好的对联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生:(过年的有关事)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
板书:北京3、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
板书:的春节[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2、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除夕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交流体会。
(1)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3、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北京的春节 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
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品味本文京味儿十足的语言风格。
3.领悟节日习俗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围绕相关场景和细节描写,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感知京味的语言表达。
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梳理文意1.字词回顾: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回顾: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记忆。
3.课文回顾: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反映出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思考:(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开始时,采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感悟句子1.阅读提示。
快速浏览文章,找到时间段圈画出来,并按照顺序,记录在时间轴的表格中。
2.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点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风俗?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逛、熬、腊、粥、谚、宵、悬、殿、眨、鞭炮、店铺、彩绘、万象更新、除夕、间断、万不得已、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络绎不绝、拜年、风俗、逛庙会、鞭炮齐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和期待,引入本课主题——北京的春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3. 教学重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2. 课后实践: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春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3. 课后思考: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
通过读课题,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具有它的独特魅力。
3、春节是多么美好!让我们重温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读读下面词语,让春节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词语,读准字音,把词语跟读音结合起来,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1、根据情景品读语句,感悟习俗的内涵。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在一起,在这个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同学们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②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生互动三:除夕,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守岁”。
什么叫“守岁”?现在正是除夕,家里灯火通宵,老爷爷,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③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北京的春节》课程系列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习俗,这些活动和习俗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学习汉字: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了解北京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能够简单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教学过程1. 课堂热身(10分钟)老师可在黑板上列出以下活动: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印象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
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介绍各自排列的理由,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2. 观看视频(20分钟)在教室里播放带有北京春节气氛的视频,让学生们大致了解北京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
可以适当加入英文字幕,方便学生理解。
3. 词汇学习(15分钟)通过PPT展示汉字和相关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一些与北京春节相关的重要词汇: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出这些汉字,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
4. 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了解,总结出北京春节的主要活动和习俗。
并请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老师可以在同学发言的时候逐个介绍学生们的观点,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5. 学生练习(2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种北京春节的活动或习俗,并写一篇短文介绍此活动或习俗,包括具体的内容、意义和历史渊源等方面。
在完成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程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词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多个环节,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对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在语言、听力和阅读方面掌握有关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知识和表述方法。
2.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3.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个人和集体的表现力,增强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介绍和表达方式。
难点:北京春节风俗与其他地区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与北京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将北京春节文化课堂活动制作的PPT和文化知识手册发放给每位学生。
•预测与学生有关的北京春节风俗题材衍生任务,准备相应的策略和资源。
2. 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介绍北京春节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教师提问学生,确保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3. 学习任务(60分钟)任务1-我了解北京春节1.学生阅读PPT和文化知识手册中的有关北京春节的知识点,理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根据手册上所列的10个问题填写答题卡。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答题卡的内容和交流经验。
任务2-我体验北京春节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取在春节期间北京老百姓最经常使用的问候语,并试图模仿跟读。
2.学生交替跟读对话,地道的汉语发音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得到锻炼。
练习一两次后,学生再分成团队,在过两天的北京春节中模仿和使用这些问候语。
3.教师以上一个任务中的答题卡上的问题为基础,并邀请一些学生在全班面前表述自己关于北京春节的经历和感受。
任务3-我探究北京春节与其他地区春节的异同1.教师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准备齐备,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有关的资源,组成小组举行午后讨论。
学生可以组成四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信息钟线,目标是为了讲述一些与中华文化特别是与春节有关的知识。
2.学生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问题列在白板上,互相探讨答案。
同学在白板上的所有信息钟线要组成一张大的谱系图,这张大的谱系图要作为本次课程的作业或者学习笔记归档。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
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2)这样写说明什么?除夕: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2)除夕有什么风俗?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1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
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能通过学习,揣摩出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日子的哪些习俗?(根据内容完成表格)1.独立根据完成表格。
2.点名回答。
3.师随机出示答案。
自学提示二:小组研讨:1.详细描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的好,读给大家听。
(提醒:抓住重点语句来说。
)a.小组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b.师随机出示相关重点语句并指导朗读。
拓展延伸:你觉得你们家乡过春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跟大家一起分享吧!A.小组内分享。
B.每组派讲的最好的出来班上分享。
当堂检测:1.回忆课文填空:《北京的春节》作者是(),原名(),代表作有()。
这篇课文作者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主要写了()、()、()、()四部分。
2.读句子,回答问题.(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这名话中画横线的字说明了什么?(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一眨眼”说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此句与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信息,提升信息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1. 课文精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作者如何描绘北京春节的热闹场面和独特风情。
2. 背景了解:介绍北京春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深厚情感。
4.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教学录音等。
-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彩色笔,用于做笔记和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北京春节的民俗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5.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段落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疑问。
板书设计- 板书《北京的春节》- 核心内容:课文主题、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生字词等。
- 布局:清晰有序,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复习课文内容,熟记生字词,准备课文复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6课《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字、图片、歌谣、视频资料以及歌曲《恭喜》)教学过程一、童谣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家乡的春节风俗。
(师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老师这儿也有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童谣课件,跟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拍手吟唱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你们知道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吗?(春节)对,这首童谣写的是春节,不过,这是五十多年前北京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3、揭示课题:“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里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6 北京的春节:强调“北”的笔顺:竖横提撇竖弯钩。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要简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要求(屏幕出示要求):用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一看,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课本上标注一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填写表格。
4、班上交流汇报: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交流要点:腊八到二十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预备足吃的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元宵:张灯结彩,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人们照常做事师:(出示课件)老师听明白了,按老规矩,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
5、请看大屏幕上的表格,你们知道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来写的?指名回答(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的)6、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看明白了,这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好处。
7、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研读赏析,感受年味1、在老舍先生提到的这么多日子里,有没有你印象特别深刻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屏幕出示要求)请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可以在旁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读给同伴听。
2、生自由感情朗读,体味。
3、交流体会感受,交流重点:A:腊八腊八粥: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比喻的生动,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
腊八蒜:体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指导学生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读出让我们垂涎三尺的浓浓的年味。
B、除夕真热闹1、学生通过句子体会除夕的热闹喜庆,了解守岁2、体味除夕的热闹。
(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3、集体朗读,把这万家团圆的热闹气氛朗读出来。
学生通过读,交流对除夕的感受(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学生从“万不得已、必定”中理解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团圆的重视。
知道中国人除夕夜守岁有两重含义:年纪大的人除夕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4、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过渡: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
谁来介绍?C、正月初一1、体会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感受人们的悠闲、快乐。
2、体会今昔的不同,感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虽然还是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师:你很细心。
是的,尽管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但是人们拜年时那美好的祝愿,热切的祝福却丝毫没有减少。
现在的正月初一和以前相比还有什么不同?再如:老舍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生意人为了和家人团聚过春节是要关门停业的。
但是现在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店铺春节不放假。
比如说很多超市,就是全年无休,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春节也能购物逛商场,心情也就更好了。
D、元宵节1、看元宵节花灯展,体会元宵节的红火美丽2、感情朗读,进一步体味元宵节的红火、美丽。
(课件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课件出示)“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3、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学生交流,通过具体句子及词语体会灯的数量多,种类多,饱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以及元宵节的美好快乐。
4、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5、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男女比赛读,评价)四、回顾全文,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月十五,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四部分印象特别深刻呢?(生交流)这四部分作者写得特别详细,其它部分写得比较简略。
2、小结: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么优美的文章,作者是如何写的呢?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3、那么,通过老舍先生的描述,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是一个祥和的节日。
是一个隆重的节日。
……(相机出示课件)4、拓展:同学们刚才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编成同学们喜欢的童谣。
(出示童谣)老北京,过春节,腊八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熬。
腊八蒜,色味美。
二十三,糖瓜粘,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做菜贴联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逛庙会。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师生在《喜洋洋》的乐曲声中拍手读,抽生读)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总结: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
3、回想我们过年的情形,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照时间的顺序,注意详略得当,写一写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4、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者优美片段。
六、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详详详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开始)(高潮)(结束)热闹喜庆团圆祥和七、教学反思《老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对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同时也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