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合集下载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再加连苏饮治呕吐特效

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再加连苏饮治呕吐特效

⼩半夏汤加茯苓汤再加连苏饮治呕吐特效
⼩⼩药⽅治呕吐朋友的母亲车祸之后肝脾受了损伤,近些⽇⼦以来,吞咽困难,不能进⾷了,饮⾷⼊⼝即吐。

朋友打电话告知我这个情况。

我说:“有办法!”随即发去短信:当务之急是解决呕吐问题。

可⽤姜半夏15克,⽣姜6⽚,紫苏叶10克,黄连3克,茯苓15克。

加⽔浸泡,⼤⽕烧开后,慢⽕煮15分钟,滤出药液,放温,⼀⼩⼝⼀⼩⼝抿下,不拘时候,饮完为⽌。

即使吐出,只要有药液下肚,即可能慢慢⽌吐。

第⼆天,朋友发来短信:服药后进⾷仅吐出三分之⼀,⽌呕效果明显。

第三天,朋友⼜发来短信告知:很有效果的,现在能咽下⾷物了,虽然还吐,但⽐以前⼤有好转。

在临床中,我对这个⽅⼦情有独钟!当年,夫⼈妊娠呕吐很严重,我就是⽤它治好的!岳⽗肿瘤化疗期间,出现恶⼼呕吐,⽤的也是这个⽅⼦!其实,此⽅并⾮我独创,⽽是运⽤张仲景《⾦匮要略》⾥⾯的⼩半夏汤加茯苓汤,在此基础上再加连苏饮⽽成。

有⼈甚⾄将此⽅誉为“⽌呕祖⽅”。

⽂章来源:家庭医⽣报作者:东南⼤学附属中⼤医院王长松(副主任医师)
来源地址:。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突发呕吐、晕眩)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2、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3、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组成】茯苓姜半夏【时机】1、平常都是好好的,突然之间就是呕吐得很严重。

一般都是水喝太快,偶尔吐的。

【应用集锦】1、胃里停水,呕吐严重时会有眩晕,或者喝水太快造成头晕,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2、水气胁痛,必见干呕,咳引胁下痛,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极重者,十枣汤攻之。

若半表半里胁痛,外必兼见少阳证。

3、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与感染、理化刺激、过敏有关,多发于中年以上,病程缓慢。

多在秋冬季节发病。

主要出现咳嗽、咳痰,尤以早晨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易于咳出。

严重者可终年发病,常伴有气急不能平卧。

(1)如症见咳嗽、痰多清稀、吸气短者,属肾气虚不能纳气之故,可用肾气丸以补肾阳而纳其气。

因久病津亏,故又补肾阴。

取肾肺经脉相连之意。

(2)慢性支气管炎,“形寒饮冷而咳喘者”,症见咳嗽气短,遇冷即发或遇冷加重,脉浮滑或弦滑,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杏仁,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3)内伤咳嗽,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咳嗽痰多,责之于肺脏虚弱、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为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不振,神疲乏力,气短促,脉濡滑。

治疗时,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涤痰。

4、日本经方家有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愈化脓性鼻窦炎,医书有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的记载。

鼻棱骨痛也许就是化脓性鼻窦炎。

【比较集锦】1、(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探讨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探讨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1T03:05:48.9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0期作者:龚盟[导读] 浅析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

龚盟双流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 610200【摘要】目的浅析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经验。

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研究样本:70例眩晕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给予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与乙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各35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乙组77.14%,P<0.05;结论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疗效乐观。

【关键词】眩晕;茯苓;半夏;疗效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类型,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脑血管病变等,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自身旋转、自我感觉周围环境旋转、恶心、呕吐、心悸、耳鸣等,病情可长期存在、眩晕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临床认为单独西医治疗效果一般[1-2]。

文章纳入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治疗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研究样本:70例眩晕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与乙组各35例,甲组中男女占比27/8例,年龄平均为(50.7±6.8)岁;乙组中男女占比28/7例,年龄平均为(51.5±6.5)岁;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症状合并头晕、恶心、呕吐、枕部头痛、失眠、视物旋转、自身倾倒感、心悸、耳鸣等症状;脑超声血流图(TCD)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的症状和体征[3]。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意识障碍;痴呆;精神异常。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分析及体会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分析及体会
健 脾 宁心 。 全 方辛 散甘 淡 , 各药 协 同 , 使寒 饮得 除 , 脾 胃 得键 , 气机 调 和 。 故 可治 疗 脾 胃虚 弱 , 痰 湿 阻滞 的呕 吐 。
胺受 体 拮抗 剂 、 N K 一 1 受 体 阻滞 剂 、 苯 二 氮卓 类 药 物 及 激素 。然 而药 物 应用 于临 床仍会 有 2 0 %的难 治性 呕吐 患者 无效 , 长期 使用 也会 出现 一些 锥体 外 系症 状 l 4 ] , 而
临床 中 常用 的止 吐 药物 包括 5 - HT 3受 体 阻滞 剂 、 多 巴
苓三两” , 煎煮方法为“ 右三味 , 以水 七 升 , 煮取 一 升 五 合, 分 温再 服 ” 。其 中半 夏 为君药 , 性 味 辛温 , 具 有燥 湿 化痰 、 降 逆 止呕 等 诸 多功 效 ; 生姜 辛 温 为 臣散 寒行 水 , 温 中止 呕 . 还可 解 半 夏 之毒 ; 佐 以甘 淡 茯 苓 利 水 渗 湿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3 0 .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7 ) 0 6 — 1 1 2 4 ~ 0 3
d o i : l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7 . 0 6 . 0 6 3
瘤。 随 着化疗 药 物 的不 断更替 , 化疗 作 为 治疗 恶性 肿瘤
的主要 手段 之一 有 其不可 替 代 的作用 ,但 其 带来 的副
作用 尤 其是 恶心 呕 吐等 胃肠 道反 应 同样值 得 关注 化 疗 相关 恶 心 呕吐 ( C I N V) 是 化疗 患 者 不 良反 应 之一 , 不 仅 会增 加 患者 痛苦 , 而且 会 影响 化疗 的顺 利进 行 , 严重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因上腹部痞闷胀满伴嘈杂不适一周经余弟泽江诊为慢性胃炎给以洛克加吗丁啉赛胃安服后呕吐加剧并感上腹痞闷加重伴心下悸头目眩晕阵发性发作因患者对西药有反应要求为其用中药治疗
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介绍# 利湿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具有和胃止呕,引水下行之功效。主 治1.《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2.《张氏医通》:痰饮多汗,小便不 利。
重要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 次服。”
现代用治水饮内停引起的呕吐,肾炎尿毒证,急慢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肿瘤放化疗反应, 晕车晕船等。
临床医案
痰饮病(慢性胃炎): 患者张某,女,41岁,本镇珠宝沟人。2009年12月16日诊。 因上腹部痞闷胀满,伴嘈杂不适一周,经余弟泽江诊为慢性胃炎,给以洛克加吗丁啉、赛胃 安,服后呕吐加剧,并感上腹痞闷加重,伴心下悸、头目眩晕,阵发性发作,因患者对西药有 反应,要求为其用中药治疗。余察其舌质淡,苔白滑,并据其卒然呕吐伴心下痞满、头眩心 悸,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金匮要略》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 加茯苓汤主之”。遂书: 半夏15g,生姜30g,茯苓15g。水煎服,3剂。 第四天患者面带喜色来告曰:“此药服一剂,当夜即感呕止痞消,三剂服完,诸症全消,因效果 极好,要求再服三剂以巩固之”。 按:此例为典型的痰饮呕吐,因饮停心下胃脘,阻滞气机故上腹部痞硬胀满,颇似胃炎而实非 胃炎。由于笔者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组成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用法用量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二次温服。
功用
和胃止呕,引水下行。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头痛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头痛

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头晕头痛
女,76岁
头晕头痛1月余。

首诊:
2018.10.17
近1月余持续头晕,头两侧疼痛,两腿无力,觉软,恶心,剑突以上胸部觉不适,不闷不疼,睡觉后口干苦,不欲饮,纳眠可,二便调,怕冷,出汗正常,左侧面肌抽动,10余天前局部封闭,效果欠佳。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脑梗塞。

吴茱萸10g党参15g半夏15茯苓15g生姜15g大枣6个
3剂
2018.10.20第一次服药后呕吐,药味辛辣,第二次服药后未见呕吐,头晕、头痛、恶心、剑突以上胸部不适等症状消失,两腿无力减轻,口不干苦,舌淡红略暗,苔白腻微黄,脉滑,右寸弦滑明显,关尺弱。

吴茱萸减为6g。

7剂
2018.10.28家属来诉双下肢无力减轻,胃酸,余无不适。

守方加瓦楞子30g
7剂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单从患者症状和条文内容来看也是比较符合的,头晕,头痛,恶心,胸部不适,而且从四诊分析来看,属于里虚寒证,兼有痰饮、水饮,或者说水气上冲。

用的是两个方的合方,却也没有几味药。

脑梗塞在中医看来不一定都是血瘀,有一部分是属于水湿痰饮的,跟中间脾胃有很大的关系。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

彭振声名老中医经方治验举隅【摘要】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

本文报道名老中医彭振声主任运用经方治疗头痛、悬饮、心下痞、腹痛、腹胀、死胎的成功案例。

体现了彭老方证一致的在临症思想。

【关键词】名老中医; 伤寒论 ;学术继承彭振声主任中医师系瑞安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年,学验具丰,善用仲景经方治疗内科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聆听教诲,得益良深。

现将彭师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的临床病例,整理分述如下。

1白虎汤加味治疗头痛陈某,男性,51岁,干部。

于2005年7月突发头痛,位于额顶,痛若刀劈,痛甚欲呕吐,彻夜不眠,呻吟不已,整日用布袋缠绕,口干目红,两目窠散布赤缕,大便干结舌边红,苔薄黄,两脉浮滑有力。

前医曾进天麻钩藤饮之剂,药后未效,故来门诊求治。

处方: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细辛12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服用3剂后头痛霍然而解。

按:白虎汤原为伤寒阳明气分热邪内盛,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而设,仲景称之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本例彭师认为此为额顶头痛属阳明头痛,阳明热盛,夹风上扰所致,投以白虎汤化裁。

大剂量石膏其旨有二:一为制约细辛辛热之性,二为两者并用一寒一热,散泄郁热。

细辛一般常用量不过1.5克,本方用量较重,功在辛散,使风热从上而解,短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

2小半夏加茯苓合小柴胡汤治悬饮李某,女性,40岁,工人。

寒热往来半个月,周身疼痛,精神软弱无力,微出汗,咳嗽,少量白粘痰,胸闷气短,干呕,口苦,右胁刺痛,深呼吸及转侧时均感牵引疼痛,舌淡苔薄,脉弦滑有力。

胸片提示:右下肺基底部少量积液。

处方:柴胡10克,党参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服药五剂,身热已退,后用小半夏加茯苓加紫菀10克、苏子10克、川朴10克,咳嗽胁痛均减,再行胸片复查,胸水已吸收。

按:凡病及少阳,少阳气郁,枢机不利,证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所以仲景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理气方之小半夏汤

理气方之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9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痰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痰饮呕吐,反不渴,以及呕吐谷不得下,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化湿除痰,和胃降逆,为君药。

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臣药。

两药相配,达化痰和胃止呕作用。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呕吐症。

方用半夏化湿除痰,和胃降逆;配以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胸痞脘闷、呕恶、苔白不渴,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脾胃虚寒,加附子、干姜、丁香、吴萸;胃火上逆,加山栀、黄芪、竹茹;饮食积滞,加山楂、神曲;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芦根、枇杷叶等。

【附方】:1、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本方中生姜改用生姜汁构成。

功能开胸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胸中似呕非呕,似喘非喘,似呃非呃,烦闷不爽。

2、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易干姜构成。

功能降逆化痰,散寒温胃。

主治干呕吐逆,或呕吐清涎。

3、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本方加茯苓构成。

功能和胃降逆,止呕化饮。

主治胸脘痞闷,痰饮上逆呕吐,头晕心悸等。

4、干姜半夏人参丸(《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加人参、干姜构成。

功能降逆止呕,温中补虚。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所致之呕吐。

5、大半夏汤(《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加蜂蜜,人参构成。

功能补胃,降逆止呕。

主治胃气虚弱,反胃呕吐,精神疲惫,大便燥结。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1.月经后期初诊:2006年4月28日。

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

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

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

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

生育史:0-0-4-0。

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

(2)卵巢功能不全。

(3)子宫颈糜烂。

(4)慢性盆腔炎。

(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

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

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

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40例

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40例
服 。 日 1 。方药组 成 : l 每 剂 半夏 1 、 0g 茯 苓 3 、 泻 3 、 0g 泽 0 g 白术 1 、 根 3 、 参 3 、 归 5g 葛 Og丹 0g 当 1 、 芎 9g 生 山楂 1 、 姜 1 。2周 为 1 疗程 , 2g 川 、 5g 生 0g 个 1个
予 小半 夏 加茯 苓 汤合 泽泻 汤 加味 口服 , 日 1剂 , 为 1个疗 程 。 每 2周 2个 疗程 后 进行 疗效 比较 。 果 : 疗组 4 结 治 0例 , 总
有效 率 为 9 .% 。 照组 4 25 对 0例 , 总有 效 率为 7 .%, 组 结果 对 比 , 25 两 有显 著 性差 异 ( < .5 。 论 : 半夏 加茯 苓 汤合 P 00 ) 结 小 泽泻 汤 加 味 口服治 疗 颈性 眩 晕有 显著 疗 效 。
运 》 “ 有 因坠 损 而 眩运 者 , 中有 死 血迷 闭心 窍 而 然 , 有 外 胸 是 宜 行血 清 经 , 以散其 瘀 结 ” 提 出 了 血瘀 致 眩 的论 点 , 当 引 , 尤 起 重 视 。痰 饮 和瘀 血 , 是病 理 产 物 , 既 又是 致病 因素 , 们 的 它
征 ,眩晕 发作 与 头 颈转 动 有密 切 关 系 ,可伴 有 枕 部 头痛 、 猝
3讨论
倒 、 觉症 状 ( 视 闪光 、 野 缺失 ) 视 及上 肢 麻 痛 , 头 痛 、 眠 、 伴 失 视
物不 清 、 心 呕吐 等症 状 ; 除 因颅 脑 引起 的各 种 疾病 、 血 恶 排 高
眩晕 症在 我 国多 发 于 中老年 人 ,最 常 见病 因是椎 一 底 基
底 动 脉 血 流量 减 少 , 大脑 前 、 、 动 脉 痉 挛 ; 除 外其 他 原 中 后 ④

小半夏加茯苓汤及其拆方中多糖的含量比较

小半夏加茯苓汤及其拆方中多糖的含量比较
5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 民族 医药 杂 志
21 0 2年 8月第 8期
小 半 夏加 茯苓 汤 及其 拆 方 中多糖 的含 量 比较 △
李 力 彭小冰 何前松 冯 泳 林 杉
( 阳中医学院 , 州 贵 阳 50 0 ) 贵 贵 50 2

要: 目的 : 究小半夏加茯苓 汤复方及拆方 中多糖含 量 变化 , 研 为药效止呕 作用 的物质基础研 究提供 数据 参考 。方法 :

样 品溶液波长扫描 图谱
加 入浓硫 酸 5 0 l摇匀 , .m , 备用。
2 3 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 . 取对照品溶液 0 2 , 2 2 .mL 按 . 供试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 目( O:0 64 2) 贵 N 3 90 7 ;
州省科技计划 ( 黔科合 中药字 【0 1L 73 号 ) 2 1】K 00
测 6次 。结果表 明溶液在 1 h内稳定 , R D为 0 0 4% 。 其 S .6 2 7 重 现性试验 : . 称取样品 6份 , 按照 2 2供 试品溶液 的 . 制 备方法制 备 供试 液并 进行 测 定 , 结果 多 糖平 均 含量 为
1 .14 g R D = 2 1 1 , 明 样 品 的 重 现 性 良 2 2 5 g・ ~, S .5% 表
报 ,o 5 8 2 ) 9 5 2 o ,( 6 : 3 .
[ ]黄才欢 , 炎, 5 李 王秀芬. 茯苓 多糖的提 取及 其结构表征
[ ] 广州食 品工业科技 ,07 5 1 ) 1 J. 2 0 , (7 : 3—1. 5 [ ]张璐 , 强. 6 刘 茯苓 多糖制 备工 艺及 药理作 用研 究进展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06 4 1 )6 6 . J. 2 0 . (2 :2— 3 [ ]冯 泳 , 文 , 江. 7 刘 李 小半夏加 茯苓 汤及 其拆方止吐 药 效的对 比性 研 究 [ ] J .贵 阳 中 医学 院 学报 ,0 1 3 20 ,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养生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会健康,而且气色也会改善不少,这让很多人为之心动,不过,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种好,对此,下面就为朋友们说一说中药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它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养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养生秘诀。

【处方】
半夏18克生姜15克茯苓9克
【功能主治】
治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用法用量】
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如果大家之前对小半夏加茯苓汤不是很了解的话,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都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有了一定的印象,不少人都喜欢
小半夏加茯苓汤,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妨试试吧!。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小半夏汤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小半夏汤

【黄煌经⽅⽅证药证】《经⽅⼀百⾸》之⼩半夏汤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036、⼩半夏汤【组成⽤法】半夏10~30g、⽣姜10~30g。

⽔煎,分⼆次温服。

【⽅证】1.恶⼼呕吐、⼝不渴,或⼝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以下有振⽔⾳。

3.⾆苔⽩滑或⽩腻,苔质较厚。

【现代应⽤】1.以呕吐或恶⼼欲呕为主诉的疾病,见于妊娠恶阻、梅尼埃综合征、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胃痛、胃炎,胃次全切除术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因放化疗引起的呕吐等。

2.急慢性⽀⽓管炎、肺炎、哮喘、咽炎等呼吸道疾患见咳嗽痰多、胸满恶⼼者可以使⽤本⽅。

【经验参考】呕吐是本⽅应⽤的主要⽬标,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见到本⽅证,并不限于胃肠病。

如叶天⼠⽤本⽅加姜汁治胃咳,症见脉沉、短⽓、咳甚呕吐饮⾷、便溏泄(《临证指南医案》);陈嘉栋治疗⼀53岁⼥性患者,形体肥胖,眩晕3天,呕吐频繁,呕吐物俱是清⽔涎沫,⽬眩,苔薄⽩⽽腻,脉沉软滑。

投以本⽅两剂,服后眩呕均⽌(中医杂志,1980;7:16);王⼦德治疗⼀30岁⼥性患者,胃脘痛,打呃,吐清⽔痰涎,畏寒,痛时喜温熨按,腹胀,纳呆、吞酸吸⽓、⼝不渴喜热饮,⾆苔⽩,脉微沉紧。

处⽅:半夏40g(先煎半⼩时)、茯苓30g、⽣姜30g,服药4剂⽽愈(四川中医,1983;2:26)。

⽣理性呕吐也可⽤本⽅⽌呕。

⽮数道明治疗⼀⼥性,23岁,妊娠3⽉,反复恶⼼与呕吐⼀个半⽉,不能进⾷,⾝体迅速消瘦,衰弱。

诊其腹柔软,有胃内停⽔征。

给予⼩半夏加茯苓汤,每次取少量冷服。

服后第3⽇呕吐即⽌,已能进⾷(《汉⽅辨证治疗学》)。

⼩半夏汤为治疗呕吐之祖⽅,经过适当加味,可以⽤于治疗寒热虚实各型呕吐,临证不必拘泥于兼见“不渴”之证。

本⽅证的呕吐还需与五苓散证、半夏泻⼼汤证、吴茱萸汤证等⽅证进⾏鉴别。

五苓散证饮⽔则呕,且呕吐多量⽔分,⼩便不利⽐较突出;半夏泻⼼汤证兼见⼼烦、⼝苦、肠鸣、便溏,⼼下痞必见;吴茱萸汤证呕吐与头痛、吐涎沫并现,兼见烦躁、脉沉细迟,阴寒之象明显。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愈顽固性呕吐验案例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愈顽固性呕吐验案例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愈顽固性呕吐验案例
樊荣强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1(26)1
【摘要】@@ 龙某,男,56岁,农民.头痛眩晕3年,恶心呕吐6个月,曾两次住院检查治疗,肝功能、血常规、胃肠造影等均正常,初诊为胃炎.给予输液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遇饮食不当,寒温失调,即引起复发,来院就诊.查头晕头痛,胸闷,频繁呕吐,一昼夜20余次,吐出物初为食物残查,继而纯为疾涎、胆汁.
【总页数】1页(P165)
【作者】樊荣强
【作者单位】四川省营山县绿水中心卫生院中医科,营山,6377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分析及体会
2.小半夏加茯苓汤预防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
3.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验举隅
4.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致迟发性呕吐的临床疗效观察
5.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顺铂联合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二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治疗小半夏加茯苓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二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治疗小半夏加茯苓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二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痰饮治
疗小半夏加茯苓汤
五、心下停饮证治(附方)
【原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先出现“口渴”,继而出现“呕吐”,这就是水停心下,其实这就是描述了一个过程。

当有了急性胃炎的时候,这时候,喝进去的东西不吸收了,都停留在胃肠道里面,这时候,人体的血容量是不够的,所以,还是会觉得口渴。

但是有口渴,又还不能喝水,一喝水就会出现呕吐。

其实,在渴之前,已经有心下不舒服了。

张仲景诊断为水停心下,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是肯定有效的。

【要点延伸】
“先渴后呕"的启示:“先渴"见于急性胃肠炎早期,此时胃内水液积聚,血容量不足,因此出现"口渴",随着胃内液体聚集增多,出现"呕吐”,故见“ 先渴后呕”的临床特征。

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急性胃炎的效方。

这是历代医家临床反复验证,都证明是这样子的。

所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不管是什么原因的呕吐,效果都不错。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心裁(171)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文】1.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功效】温胃蠲饮。

【医案】1.月经后期初诊:2006年4月28日。

莫某,27岁,月经12岁初潮,周期不规则,30~50天一行,经量过少,3天净已经3年,经量较正常时减少一半,经色鲜红,夹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期腰酸痛。

带下不多,倦怠乏力,纳便正常,身高1.64m,体重78千克。

末次月经3月2日来潮,至今58天未潮,两侧乳房胀痛。

性激素检测:泌乳素12.49ng/ml,睾酮0.69ng/ml,孕酮0.8nmol/L,雌二醇26.0nmol/L。

生育史:0-0-4-0。

B超检查提示,宫体52mm×44mm×53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两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子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

(2)卵巢功能不全。

(3)子宫颈糜烂。

(4)慢性盆腔炎。

(5)肥胖症。

治法:化痰行瘀导滞。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减。

半夏12g 茯苓12g 生姜6片炙大黄10g 煅礞石20g 炒黄芩10g 沉香(冲)3g 菖蒲9g 远志10g 路路通10g 八月札10g 丹参12g,7剂。

二诊:2006年5月6日。

月经5月3日来潮,经量不多,有小血块,无痛经,腰部微酸,乳房胀减,大便软频但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丹参、路路通,加菟丝子12g、淫羊藿12g,7剂。

三诊:2006年5月13日。

月经3天净,大便稍软,体重已经减轻6斤。

月经周期第三天性激素测定: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

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8日方,加大腹皮15g,7剂。

2.经期过长初诊:2006年3月30日。

陈某,31岁,原有子宫肌瘤(9mm×10mm×10mm)、子宫腺肌瘤(子宫前壁肌层回声紊乱)、慢性盆腔炎(子宫及两侧附件压痛)病史,以往经常出现经期过长、经后阴道出血、赤带或带下如水的现象,每月投用多种清湿热止血、健脾益肾止血方剂,均难以奏效。

10月份月经18天净,11月份月经17天净,1月份月经34天净。

平时有小腹疼痛,经前乳胀,经行腹痛等症状。

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经量过多,有少量血块,伴痛经,经量今减,恶心。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0g 茯苓12g 生姜4片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苏子6g 远志10g 菖蒲5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4月4日。

月经7天净,带下较多,色微黄,舌脉如上。

再予对证治疗。

3.经期过长与医案4重复,删除!初诊:2006年3月29日。

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经期过长1年多,于2004年11月1日就诊。

就诊时阴道出血已经3个多月未止,服用炔诺酮片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至3月10日净;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4月29日来潮,又因出血不止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5月24日方净。

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气止血汤剂,裸花紫珠片、田田妇康宝、海墨止血片以及西药抗生素均乏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痛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末次月经3月27日来潮,今经量转多,经色鲜红,血块少,腰痛。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化痰止血。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2g 生姜4片茯苓12g 苏子6g 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益母草12g 续断10g,5剂。

二诊:2006年4月5日。

经行5天净。

4.崩漏初诊:2006年3月29日。

余某,38岁,因原发不孕16年就诊。

15岁初潮,素来月经不调,周期20~40天,经色咖啡样,经期长,经常服药难止,经量时多时少,带下不多,无腹痛。

2004年11月1日就诊时阴道出血3个月未止,使用炔诺酮片方止血;2005年1月9日来潮,使用抗生素无效,于3月10日方止;3月28日来潮,4月10日净;2005年4月29日来潮,至5月20日出血不止,又使用炔诺酮片方止;8月30日因难免流产行清宫术,反复阴道出血,再次服用炔诺酮片,出血于10月16日方止;其间遍服清湿热止血、温经止血、益气止血汤剂,裸花紫珠片、田田妇康宝、海墨止血片以及西药抗生素均乏效。

末次月经3月17日来潮,经量少,至今未净,今经量转多,经色鲜红,有少量血块,腰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化痰调经。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味。

半夏12g 生姜4片茯苓12g 苏子6g 白芥子5g 炒莱菔子10g 益母草12g 续断10g,5剂。

二诊:2006年4月5日。

药毕,经水即净,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予以输卵管碘油造影。

5.闭经初诊:2006年2月22日。

石某,24岁,月经15岁初潮,40~60天一潮,3~4天净,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经前乳房胀痛不明显,带下不多,纳便正常,自2003年人工流产术后,体重逐渐从50千克增加至80千克,2005年妊娠7个月早产,目前避孕。

经常感觉下腹冰冷。

末次月经2月4日来潮。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

(2)慢性子宫颈炎。

(3)慢性盆腔炎。

(4)肥胖症。

治法:化痰利湿。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加味。

半夏12g 生姜5片茯苓12g 陈皮10g 荷叶10g 苍术10g 礞石20g 炒黄芩10g 制大黄6g 沉香(冲)3g 槟榔10g 菖蒲9g,7剂。

二诊:2006年3月1日。

基础体温36.7℃,上升之后第2天,经期将近,下腹冷,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紫石英30g、丹参30g,7剂。

三诊:2006年3月8日。

基础体温36.7℃,寐醒自汗,下腹冷,舌脉如上。

治法:温冲调经。

方剂:温经汤加味。

桂枝6g 吴茱萸5g 川芎6g 当归9g 炒白芍10g 丹皮10g 生姜5片半夏12g 麦门冬10g 党参12g 炙甘草5g 阿胶(烊冲)10g 糯稻根20g 浮小麦20g 紫石英30g,7剂。

四诊:2006年3月15日。

月经3月10日来潮,量色正常,无痛经,盗汗消失,舌脉如上。

桂枝6g 吴茱萸5g 川芎6g 当归9g 炒白芍10g 丹皮10g 生姜5片半夏12g 麦门冬10g 党参12g 炙甘草5g 阿胶(烊冲)10g 紫石英20g,6剂。

五诊:2006年3月21日。

无不适,子宫内膜厚度7mm,最大卵泡8mm×7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化痰利湿。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味。

中药守2月22日方,续进10剂。

六诊:2006年5月20日。

体重下降至75千克,月经分别于4月14日、5月13日来潮,经量中等,4天净,下腹胀,大便秘结,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改制大黄为9g,7剂。

6.妊娠恶阻初诊:2005年7月28日。

卓某,30岁,妊娠37天,恶心2天,纳欠,口淡,小腹微胀,胸闷,短气。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胃降逆。

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半夏9g 茯苓10g 生姜5片肉桂5g 白术10g 甘草5g 党参12g 苏梗10g,5剂。

二诊:2005年8月2日。

恶心消失,胸闷,心悸,气短,纳可。

检测血孕酮、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

治法:益气宽胸。

方剂: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生黄芪10g 知母5g 柴胡6g 桔梗3g 升麻5g 苏梗10g 藿梗10g 砂仁(冲)5g,3剂。

7.失寐参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第7案。

【方剂比较】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与小半夏汤的比较:半夏干姜散与生姜半夏汤除了剂型差异之外,仅干姜与生姜汁之别,干姜功专主内,而生姜汁兼能发散;半夏干姜散与小半夏汤只有干姜与生姜之别,如魏念庭所说:“以生姜性僭上而发越,不如干姜之辛温为能专功理中也。

”小半夏汤与生姜半夏汤的区别仅在于前者用生姜,后者用其汁,功效更近,而姜汁较之生姜,则降逆之力少而散饮之力尤大。

【按语】小半夏汤仅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少则二之”之方,是治疗“心下有支饮”而呕的方剂。

方中半夏燥湿逐饮,生姜制半夏之性,又降逆止呕。

小半夏汤案为恶阻,患者初诊时表现为口淡多涎,大便疏,3~4天一解,舌稍红,属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痞饮”,系寒热错杂之象,加上患者喜食酸物,所以开始选用乌梅丸治疗,窃以为对证,必可获效,不意事与愿违。

二诊时发现大便虽能每日一解,且热象不著,但恶阻未减,思忖再三,改用小半夏汤合橘皮汤加味,药仅4味,而起病霍然。

此案对我有如下启示,恶阻患者常常对于各种不良的气味具有异常的敏感性。

在遣方用药时,能简则简,能用平和者即不用气味雄烈之品。

二诊小半夏汤合橘皮汤加小麦四味药物,与乌梅丸大队药物相比,少了苦酸辛辣的混杂味道,使患者在更易接受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乌梅丸也是有其特殊的适应征的)。

小方对于恶阻一病如此,对于其他疾病应该亦然。

王孟英曰:“不但药贵精而不贵多,并不贵贵也”,经过上述病案的治疗,感触良多。

小半夏汤加茯苓一味,即成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水停心下”的方剂,方中增加了茯苓渗湿蠲饮的功效。

原文称“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又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可见,小半夏加茯苓汤是治疗因水饮停滞引起的呕吐以及一系列症状的方剂。

对于痰病严用和说:“……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愪忄蒦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

”可见痰饮之为病,种类多多。

案1为月经后期,经量减少,夹块,经前乳痛,身体肥胖,虽子宫内已经达到一定的膜厚度,但仍无行经之象。

此为肥人痰脂占据胞宫,以至经闭或衍期。

丹溪认为,“躯脂满经闭者,以导痰汤加黄连、川芎”。

王隐君则主张用礞石滚痰丸逐败痰治闭经。

余则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合礞石滚痰丸加菖蒲、远志化痰行瘀,导滞开窍,加路路通、八月札、丹参以调气活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