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炎帝世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

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

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

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

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

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

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

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

有圣德。

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

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

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

《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

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

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

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

皆因所居而命。

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

故曰因生以赐姓。

”“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
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

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

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

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

”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

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

”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

·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

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

”《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

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

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

《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

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

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

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

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

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

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

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

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

”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

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

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

《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

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

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

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

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

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都鲁。

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

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羊图腾。

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

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

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

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

性格暴戾,易于为非。

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

《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

”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

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

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

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

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

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

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

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

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

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

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

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

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
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

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

《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

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

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

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

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

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

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

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

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

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

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

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

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

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

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

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

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

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

”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

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

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

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

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

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

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

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

姬发死后,庙号武王。

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

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

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

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