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艺术批评 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探讨人的存在意义方面。
伽达默尔及其解释学美学
01
伽达默尔简介
伽达默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解释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02 03
解释学美学观点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客观的,而是随着时代、 文化和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解释者通过自己的前理解来理解艺术作品, 这种理解是主观的、相对的。
20世纪初至中期
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以胡塞尔的现 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为 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和理论。
Part
02
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
表现主义美学
强调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外 化。
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 情感,而不是模仿或再现 现实。
主张通过艺术来揭示人类 情感的本质和内在心理状 态。
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性
分析新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如计算机科学、信息学、 人工智能等,挖掘新媒体艺术的潜力和可能性。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美学思考
探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美学领域的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所 创造的全新审美体验和艺术形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后世影响
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对现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 其在绘画和雕塑领域。
苏珊·朗格及其符号学美学
苏珊·朗格简介
01
苏珊·朗格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
符号学美学观点
02
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能够表现人类的情感和
经验。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符号来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一、引言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价值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等问题的学科。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化中关于艺术和美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二、自然主义原则自然主义是指在艺术中追求真实自然的表现方法。
在古希腊时期,雕塑家们就开始研究人体结构和比例,追求真实再现人体形态。
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也开始研究透视法和光影效果,以更加真实地表现自然景象。
自然主义原则认为艺术应当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要尽可能地真实。
三、表现主义原则表现主义是指在艺术中追求情感和思想上的真实表达方法。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应当能够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和思想世界,并且要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例如,在印象派画家们笔下,他们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运用,表现出了自己对于自然景象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
四、形式主义原则形式主义是指在艺术中追求形式美的表现方法。
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视觉效果来吸引观众,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现代艺术中,许多艺术家们通过抽象化和几何化的手法来表现出他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五、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指在艺术中追求客观真实性和普遍性。
客观性原则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能够超越个人情感和个体经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价值,并且要能够被广泛地接受和欣赏。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许多著名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和描绘社会生活来反映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
六、创造力原则创造力是指在艺术中追求独创性和创新性。
创造力原则认为,艺术家应当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并且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现代艺术中,许多艺术家们通过多种媒介和技术的运用来创造出新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七、总结西方美学基本原则包括自然主义原则、表现主义原则、形式主义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创造力原则。
这些原则在西方文化中长期发展和演变,对于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桑塔耶纳
20世纪的美学讨论也许可以说,是从内德托克罗齐开始 的,他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他半个世 纪中不断地在美学与批评问题方面的努力,给每个严肃 是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他之后或者同一时期现代其他流派的 美学理论。 第一,桑塔耶纳和杜威
考察了艺术相继发生的形式并表明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阶段 的全部完成,它把它们埋葬起来,而哲学为它们写下了 碑文。” 克罗齐“直觉 ———表现”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从理论上确立 艺术的独立地位,是直接针对着古典美 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及艺 术消亡论而来的。对于古典美之上是不可能的。” 学关于艺术
受理性支配的观点,克罗齐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度的理论”的逻 辑方法,去处理象艺术与哲学这种不是“相反”而是“相异”的 概念,提出了全新的艺术独立原理:直觉的知识 艺术 作为低的度, 是可以脱离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布莱尼茨 鲍姆嘉通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西方美学基本原则是关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对美的本质、判断标准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的探讨。
下面将介绍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
1. 以真实为基础:西方美学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真实性。
艺术家应该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或情感的表达,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揭示的真实性。
2. 美的主观性:西方美学认为个体对美的感知是主观的,即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是不同的。
因此,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因观者的主观评判而异的,不同的观者可能有不同的欣赏体验。
3. 协调和谐:西方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构图与比例应该是协调和谐的。
艺术家应该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在作品中达到一种平衡和统一的美感。
4. 纳入情感:情感在西方美学中被认为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情感,观者则通过感受这些情感来获得艺术作品的美的体验。
5. 创新和表达个性:西方美学鼓励艺术家进行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艺术创作应该是独特和个人的,艺术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6. 反映时代:艺术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应该反映当前时代的思潮和价值观。
西方美学认为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7. 美与真善美的统一:西方美学认为美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外观,还包括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在美,即对真善美的追求。
艺术作品应该同时具备美的外形和内涵,以达到更高的审美价值。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真实为基础、美的主观性、协调和谐、纳入情感、创新和表达个性、反映时代以及美与真善美的统一。
这些原则为艺术家在创作中提供了方向,也为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提供了一种审美标准。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的精髓。
西方美学
1.西方美学(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与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鲍姆嘉通《美学》,标志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成立(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美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2.美学研究方法(1)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证实法3.美的探索(1)倾向美的客观属性:①形式说②理念说③模仿说④分有说⑤关系说⑥感情特征说⑦生活说(2)倾向美的主体属性:①快感说②判断说③情感符号④直觉说(3)美的本质:①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②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③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4.自然物理世界美的特征①无目的性——具有非人为的自在给定性②偏于形式美——事物自身形式的特质所构成的美③变异性——以自然物为载体,随自然的变化流转而变化5.人自身世界的美(1)作为感性对象的人的美:①形体美②精神美(2)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的美:①实践活动的美,美的劳动②交往活动的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6.文化世界的美(1)物质文化美:①物质文化美先于精神文化美存在②物质文化美不等于形式,但通过形式表现,呈形式美(2)精神文化美:①对于客观世界的再现性描述的美②思维的逻辑秩序的美③对于真理的伟大探索精神(3)规范文化美:①人类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处理与他人群体社会间关系的文化形态②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精神,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7.三大范畴的美(1)优美——和谐的美(2)崇高——由真与善的严重冲突走向真善统一的美(包括自然、人、艺术的崇高)(3)中和美——主体心理上的和谐①中间状态的美,具有独立的地位而与优美、崇高并列②是灰色系统,模糊美③“和”指杂多或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中”意为和谐统一,万物根本8.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念与景观设计方法①立意与布局②空间的延伸(框景、借景、地标)③曲径通幽④气韵生动⑤无中生有⑥形散神聚⑦画意9.形式美的概念: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组合规律10.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空间色彩质感11.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12.韵律的形式:连续、渐变、交错、起伏、旋转13.视觉感应规律:选择性、恒常性、趋简原则、趋中心原则、流程特性、游移、首选视线14.视觉控制要素:视点、视线、视域、视距、视野、视角、视廊、视频(名词解释)15.①近景带8m②中景带25m③远景带70m-110m④鲜见带1220m极限16.视角:45°局部细部、27°景物整体、18°整体环境17.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18.观景点选择:①主轴上空间节点或典型视点②高频视点③制高点④面向标志景观的开阔视点19.传统组景手法:缩与扩、借与对、框与夹、藏与漏、围与分、添与断、收与放20.突出主景的方法:①升高或降低②体量加大或增多③中轴对称④置于视线焦点⑤动势集中⑥重心处理⑦对比手法⑧重点处理法21.其他造景手法:①加法与减法:加减人工②拓扑变形:创造流动性③界面转换:1.组成空间、限定空间形态、界定空间的要素2.传达环境意义的物质实体3.空间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4.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建筑界面、景观设施界面、绿化界面、建筑与绿化间界面22.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①考虑大众思想②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③群体优先2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4.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25.体验性行为习性:从众性、围观、私密性、边界效应(名词解释)26.动作性行为习性:抄近路、依靠感、参与性(直接/间接)27.行为习性差异:情境差异、群体差异、文化和亚文化差异28.公共空间设计三层次问题:景观形象、生态绿化、群众使用29.空间场所领域的区别:①生理感受三维空间数据限定、②心理三维空间数据限定没有空间精确、③精神空间界定松散30.场所的环境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31.衡量场所的标准:认同感(揭示环境文脉肌理)和归属感(平和存在于场所中,安全感)32.领域:人们所占有与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33.领域性: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者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一、19世纪西方美学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
“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小说中)这些事实既然提升到理想,即洗净了一切偶然的和个别的东西,就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现实高于艺术,艺术高于现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况》、《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等。
“美就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现代美学的前奏1、社会学派——丹纳(1828-1893),认为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最终形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标准。
西方美学史中的“得体”理论
29美学史研究得体(Decorum)一词作为美学评论的经典论述来源于西塞罗的《论义务》[1],但它很早就出现在古罗马人的诗学著作中,如贺拉斯、西塞罗、朗吉努斯等。
最初是作为修辞学和传统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存在。
艺术理论家将Decorum译为合适的、适当的、和谐的,它被认作是一种协调性的原则和一种审美精神。
Decorum是Decorus-a-um这个形容词的中性单数,之后逐渐转变为名词,即“得体”。
在古代社会,得体是埃及宗教艺术和丧葬艺术的重要部分。
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引入了原始艺术得体性的讨论,并用手工艺品作例子。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演讲者所在的场合分为国家议会、公众典礼仪式和法庭三类,要求演讲者根据不同的场合演讲适合的主题并配之以适当的演讲风格。
亚里士多德规定修辞性的话语风格应该与主题和谐一致,而且符合角色的年龄、性别、国籍。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昆体良在修辞学和视觉艺术中比较得体的理论与实践,以阐明辩论中的正确步骤。
昆体良谈道,选择适合的词句,正确的顺序,不要累赘,做到没什么缺乏,没什么多余。
而贺拉斯将这种对比方法拓展到了诗歌中,并使得体成为文艺上几乎涵盖一切的最高美学原则,它既涉及形式的整一,又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既包含审美意义又拥有道德意义。
中世纪的艺术批评主要关注礼拜仪式的得体,是否适用于礼仪的目的,以及宗教图像的作用与宗教形象的得体。
得体在宗教建筑中作为一种适当原则,管控着整个视觉艺术的结构、表现力以及经营位置。
一幅绘画或者一座雕塑的主题是否与其所处的建筑环境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得体。
不同的建筑样式还需要与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环境相适应,有的还需要符合不同身份等级的审美需求。
得体原则不仅支配着宗教建筑中的绘画、拼贴画以及雕塑的布置,而且影响着整个宗教建筑的礼拜功能。
教会认为宗教图像是文盲的书籍,能够唤醒人们虔诚的宗教信仰,所以在叙事性的宗教绘画、几何图形的艺术和雕塑中,得体性影响着艺术作品中主人公的衣着打扮、动作手势和外在活动。
西方美学史第2讲 柏拉图美学
永恒的是“相”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相”的 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级:“相”,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 最真实;
其次: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 再次: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 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 最次: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 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由于追求不朽,人就要爱,爱美或爱智慧、爱善。爱与 真、善、美被内在地连接在一起。
塔塔凯维奇:“著名的‘美、智、善’三位一体说正是起 源于柏拉图,它体现着人类的最高价值。柏拉图把美置于其他 最高(supreme)价值同等的地位,但不在它们之上。”
真、善与美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美与善本身都是一 种“相”,都是本体,都是真。然而,美与善本身之间是同一 的,还是异质的?在“相”的世界中是并列的还是从属的?
追求美,是能够接近善本身的。追求美是与善、与永恒相 关:
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 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 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从对于荷马史 诗《伊利亚特》的阅读和欣赏中,我们从希腊人的生活和精神 世界,就可以对柏拉图的这个思想产生深切的领悟和体验。
3.艺术的功能问题
理性可以达到的美的本体。艺术作品只是对个别事物的模 仿,属于肖像一类,它只与猜测的心理状态相应。所以,艺术 不是理性所把握的对象。通过艺术,我们不能达到至善。柏拉 图因此提出反艺术的主张。
第一,从知识的角度说,艺术是对感性事物的模仿,是 “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美学考研-论述西方美学史中关于诗画关系问题的理论
论述西方美学史中关于诗画关系问题的理论,并讨论其对西方美学史的意义与影响。
(1)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最早谈论诗画关系的是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得斯,他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 从听觉的角度进行对照立论,指出了诗画的同一性关系。
这影响了古罗马的贺拉斯。
在西方乃至世界流传最广的关于诗画关系理论的名言就是希腊抒情诗人西摩尼德斯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亚里士多德表示出对雕塑、绘画的重视,指出诗与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不同, 画、雕塑是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可以摹仿许多事物,而诗则用声音来摹仿。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认为诗与画都是摹仿的艺术,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相似性。
但他也看到了绘画与诗歌描写状况的区别,绘画表现的瞬间的即是状态,而文学表现是过去的状态。
他肯定地说:“绘画绝对与诗歌无涉,诗歌亦与绘画无关,两者之间绝不相得益彰。
”毕辛尼亚人克吕索斯托姆也对比诗歌和雕塑的差异:雕塑家塑每一座像的时候都只能塑造一个姿态,这个姿态必须是牢固的、经久不变的,但诗人却可以在诗中描绘许多姿态,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
古罗马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歌就像图画”的理论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
贺拉斯认为在鉴赏的距离及光线等方面诗与画具有相似性,并不能就此断章取义地理解为“诗歌就像图画”,“诗画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相关论述。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认识到了诗与画的区别:“绘画与诗,外观即有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则提出了“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达芬奇还把绘画和诗作了比较,强调绘画的优越性:首先,他认为诗是言词的,而绘画是实在的。
暗喻诗的不确定性,必须靠人们的想象。
其次,他把绘画和诗(戏剧)分类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而他又认为视觉比听觉更准确、更直接,并且听觉艺术较容易流失。
再有,他认为绘画可以表现很多文字涉及不到的。
最后,他从表现效果上,强调绘画可以给人和谐之美,而诗不能,达芬奇为绘画强烈的辩护,极力的提高被长期压制的绘画的地位,表现出明显的重画轻诗的倾向。
西方美学
第二讲西方美学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
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
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
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
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
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
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
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美学也是如此。
1 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具有独立意义的诗学,即关于创造的理论。
诗歌包括了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三种类型。
但主要是后两者成为了古希腊诗学所探讨的主题,因此所谓的诗学就是关于叙事诗和戏剧诗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史诗和悲剧的理论。
这在于古希腊人将科学分为理论、实践和诗意三类,其中理论科学是最高的。
所谓理论就是看、观点和洞见,不同与盲目和意见。
悲喜剧作为戏剧的本性就是看和被看的。
由此它在诗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
这规定了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
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前苏格拉底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学可概括为宇宙论美学,其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等。
他们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
阿拉克西曼德认为美是整体。
整体与非整体相对,同时整体是存在者的整体。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和谐。
这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
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
从这种理论出发,毕达哥拉斯认为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形体是球形。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
西方美学基本原则西方美学是关于艺术、审美和美感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
虽然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颇为复杂,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参考,这些原则包括:1. 客观与主观的平衡:西方美学认为艺术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
艺术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共享性,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和欣赏。
同时,艺术作品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性,艺术家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时,应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造力。
2. 真实与再现的关系:西方美学关注艺术作品对真实世界的再现能力。
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等,将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和现象呈现给观众。
这种再现并不要求完全仿真,而是通过艺术家的个人感知和加工,使观众能够看到新的和独特的视角。
3. 美的价值与标准:西方美学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以及美的标准。
美被认为是美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但对于美的本质和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有一些普遍认可的美的标准,如对称、比例、和谐、互补等,这些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西方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
4. 创造性与技术性的结合:西方美学强调艺术创作中创造性和技术性的结合。
艺术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培训,以便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保持对创新和独特性的追求,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与美感的关系:西方美学认为情感是评价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和共鸣,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
情感体验是艺术的核心,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与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
6. 艺术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西方美学强调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同时也受到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了解艺术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以上是关于西方美学基本原则的一些参考内容,这些原则是西方美学学者们多年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美学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在这其中,有六大经典美学观念,它们分别是:形式美学、表现主义美学、象征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美学。
形式美学认为,美是形式的优美和完美,注重艺术作品的技巧和技艺,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形式特征。
表现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达方式,重视艺术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
象征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内涵和意义,重视艺术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服务,重视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现代主义美学从艺术形式上挑战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形式,追求创新和突破,强调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重视艺术作品的革新性和前卫性。
后现代主义美学则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艺术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和相对主义,重视艺术作品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反应和批判。
这六大美学观念,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
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
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
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
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
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
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
”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
”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
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
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一种特质,心灵凭理性判断它美,仿佛和它很相契。
直觉中何以含有理性呢?普洛丁的解释是,因为事物包含理念,人心也含有理念,二者一拍即合,所以直觉与理性并不矛盾。
换句话说,这里的理性不是抽象思维的理性,而是与感性相区别的理性,潜藏在直觉中的理性,这跟我们今天的“美感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的说法已十分相似的了。
4、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继承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督教教义,在继承柏拉图文艺有罪的观点上,指出了艺术要为基督教服务。
他的美学思想不仅完善了基督教的美学体系,更是对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时至今日,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光辉依然可见一斑。
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即使在当下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1)上帝是万美之美奥古斯丁在美的本体问题上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普洛丁的影响。
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确是有等级的,绝对美占有最高的等级,美从高一级的存在向低一级的存在扩展。
但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又为这一美的本体论加上了基督教的影响。
普洛丁所认为的“太一”,在奥古斯丁的美学体系中,变为了上帝,也就是说,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万美之美,是最高等级的美。
但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出生便带着“原罪”,一般人是很难接近上帝的美的。
必须使灵魂摆脱欲望的束缚,无条件的崇拜和热爱上帝,全身心皈依上帝,心灵归于上帝,上帝才能抚爱心灵,上帝就体现在感情中,爱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抚爱,也就认识了上帝的美。
(2)丑是相对的虽然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美学体系的很大方面,但由于根基支持的不同,两人在丑的问题上存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普洛丁的体系根基来自于希腊诸神,他认为感性世界中的物质,与“太一”对立,即是恶,即是丑。
然而,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神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对世界的思考的根基都来源于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上帝是万物创作者,上帝创作了一切。
那么上帝创造的,怎么可能会有丑呢?对此,奥古斯丁坚定地认为:世界只能是美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创造物,万物既为上帝所创造,都从上帝那里得到形式和光辉,所以就没有绝对的丑。
(3)文艺的目的是歌颂上帝奥古斯丁并没有全面否定艺术,他所声讨是那些引起人的罪恶和虚幻感情的艺术,而好的艺术是值得发扬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歌颂上帝、为教会服务的艺术便是好的艺术,例如用诗歌赞美三位一体,用音乐来歌颂上帝。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的规范,也符合了当时社会情况,但经典的光芒永不会消退。
5、托马斯阿奎那(1)美的三要素阿奎那认为,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美。
托马斯美学的核心在于论证人如何认识、把握现实事物的美。
他认为,美具有某些特征,是能够被认识的东西。
而认识和把握美,主要还要依靠人的理智,不仅仅是感官。
托马斯对于美的特征,最关注的是比例和色彩的鲜丽。
后来,他在“和谐”与“鲜明”之外加上“完整”,构成了“美的三要素”。
也就是说“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的完整或完美,因为凡是不完整的东西结果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所以具有鲜艳颜色的事物被认为是美的。
”此外,托马斯还说:“美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由恰当的秩序与精神的善的充裕构成;另一种则是外在的美,由物体的恰当的秩序以及属于这物体的外在特性的充裕所构成。
”“我们称一个人的美,是由于他形体上有适合的比例和排列,和由于他具有明亮和鲜艳的色泽。
因此,在另一意义上也可以设定,美的名称是指称所有事物具有的与其类型适合的那种清晰,无论精神的或物质的,它们都由适当的比例构成。
”这里所说的比例,包括心灵和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的比例和关系,事物与我们心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涉及艺术家心中的观念与作品形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2)美与善在阿奎那看来,美与善相关但不相同。
二者的区别是,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不涉及欲念。
总之,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
(3)人与美阿奎那认为,美感与生理快感是不同的,他们的界限是,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只有生理的快感。
而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愉悦的原因是爱,因为每一个人都为他获得所爱的事物而快乐。
”但是,“每个人都爱美,肉体的人爱肉体的美,精神的人爱精神的美。
”精神的美当然要高于物质的美。
人们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
“所有再现或描绘某事物的人,是为了使某事物成为美的事物。
”6、达芬奇达·芬奇认为,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美并不是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即美源于自然,要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美。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
强调绘画中的比例和匀称等美学尺度。
《蒙娜丽莎》就有一种和谐之美。
7、荷迦兹荷迦兹从感性形式方面论述了美,认为美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美的分析》。
分析了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
他认为物体形状的宏大,可以激起赞美和敬畏,产生一种崇高感。
但表现量的大小,一定要避免过分,要适度,否则就会变得笨拙和可笑。
他提出的美的原则,虽然没超出实用和形式美的范围,但对研究艺术美,对自然美的表现都很有价值。
并提出了“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8、博克博克认为崇高主要源于“自身保存”本能,其心理特征是胜利感;美主要源于性本能和群居本能,其心理特征是爱。
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但恐怖的对象并不能真正威胁到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才产生自豪感、崇高感。
博克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他认为审美客体有共同品质,审美主体也有共通感,人的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因而审美趣味具有客观标准。
博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是具体而深刻的,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康德的美学观。
作为经验主义者,他陷入了感觉论美学之中,忽视理性的作用,把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了顶峰。
9、维柯维柯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美学科学的发现者”。
他发现,精神哲学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根源,但这种精神哲学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应该是美学;把人类的认知创造原则引入美学,从而把它变为行动的美学,创造的美学;他还发现由于美的现象的普遍性,美学同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具有相关性,从而扩大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把它从囿于哲学一隅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1)诗的发生学。
诗不是起源于理智,而是起源于感官。
(2)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主要功能是比喻;还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诗性任务性格上。
(3)想象和理性的对立。
维柯认为美的本质是和谐。
10、康德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他提出审美也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生理的、利益的),审美快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它也不同于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
康德对美的分析:美具有没有目的又合目的的形式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