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美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

合集下载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展开全文阅读目录一、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二、《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经典语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十二个字包含了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

天地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认识并顺应天地自然,认识天地自然的根本就在于认识道。

一、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既是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也是哲学领域中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发展与应用;同样,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基础,而方法论则又是认识论的发展与应用。

正是由于人类对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才使哲学结构化,使之成为指导人类认识的一门完整和有用的学科。

本体论研究的课题是世界的本原为何物,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要探讨的最本质和最深刻的问题。

不过,在近代,有很多人认为本体论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并明确提出应将本体论从哲学中彻底地清除出去,因为研究不可知的问题是没有认识意义的。

自19世纪起,掀起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些批判集中的焦点就是本体论。

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哲学流派都或多或少地赞同,将本体论从人类的认识范畴中剔除出去。

比如,实证主义学派认为,本体论是无法被实验证明的,因而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没有认识意义。

实证主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人类所能感受到的现象世界,才是具有认识意义的研究对象。

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应该仅限于此,之所以形而上学被发展到了极点,以至于严重地阻碍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就是因为其关于本体论的研究超出了人所能及的范围,使人类的认识误入歧途。

然而,实证主义自身也是有问题的,实证主义将认识局限于经验,使认识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停留在唯象的认识层次上。

由此我们看到,本体论在哲学中是一个既不能回避,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体论使哲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没有本体论的哲学,是不完备的哲学;而研究本体论的哲学,又是不成熟的哲学。

世界观与方法论结构图

世界观与方法论结构图

世界观与方法论结构图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定义和作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作用是:第一,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解释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它是指导人们认识和实践的理论和方法,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成败;第三,它是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构图世界观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实践论三、各个层面的内容1.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是关于存在问题的学说,即研究世界的本质、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它涉及到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和属性的认识和解释,包括物质论、唯心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不同的本体论观点。

2. 认识论(epistemology)认识论是关于认识问题的学说,即研究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和方法的学说。

它涉及到人们的感觉、认知、思维、理性、认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理论等不同的认识论观点。

3. 价值论(axiology)价值论是关于价值问题的学说,即研究人们对于价值和道德问题的学说。

它涉及到人们对于真善美、正义和道德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功利观、伦理学的道德观等不同的价值论观点。

4. 社会实践论(social practice)社会实践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实践问题的学说,即研究人类社会实践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它涉及到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认识和解释,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决定论、自由意志论等不同的社会实践论观点。

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相互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准确性和成功性。

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推进社会发展;而一个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会导致认识的偏差和实践的失败。

总之,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体系。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3、评价
n (1)认清柏林的真实意图 n (2)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关系的误解 n (3)意识形态立场
n 外在的自由
(2)“积极自由”(positive)
n 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 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 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 为另一种人?”
n 内在自由
n “消极自由”(negative)界定为“免于 ···· 的自由(free from)”。
n “积极自由”(positive)与之相反,是“ 做····的自由(free to)”。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 。 n 从法律的角度说,自由是个人具有的、不可侵 犯的权利。
n 从政治的角度说,自由是个人与权力(国家、 政府、领导人)进行交换的基本条件,是国家 和领导人权力的来源。
n 要理解自由,一个有效的途径是从相反 的方面着手,即从不自由来把握 。
n 从人的外部环境来看,是否受外界束缚
n 从人本身看 ,有无自我控制权
n 综合这两个方面,自由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究竟被谁宰制”
2、“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n 对于自由有两个不同的提出问题的方式 :
n 一是: “我不受限制的空间有多大?” n 二是:“我自己做决定的范围有多大?”
(1)“消极自由” negative
n “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 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 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 色,而不受别人的干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3)两种自由的后果
n “消极自由” 被柏林认为是真正的自由, 是好的,即一个人的行为不必服从别人 的干涉或强制,才是自由。所以,“消极 自由”应当予以肯定。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宇宙和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性质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等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问题,即存在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体论进行介绍。

首先,本体论关注的是实体的存在和属性。

实体是指一切存在的事物,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实体。

本体论试图揭示实体的本质和实质,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现象或表象。

例如,柏拉图认为,真正存在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体的本质在于其形式和物质的统一、在现代哲学中,存在论思想家如黑格尔则将实体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其次,本体论关注的是实体之间的关系。

实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

本体论试图揭示这些关系的本质和结构。

例如,笛卡尔将身心的关系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一种单一实体的两个方面。

而卢梭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思想。

再次,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方式和条件。

存在的方式可以是实体的存在形式,如物质的存在和非物质的存在。

存在的条件可以是实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时间、空间、因果等。

本体论试图探索存在的方式和条件对实体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于现象的先天的直观形式,我们只能通过它们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存在的方式和条件是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解释的根本。

最后,本体论也关注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

人类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经验。

本体论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实质,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对于实体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萨特认为人类存在是自由的,并强调人类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而哈贝马斯则强调了人类的语言和沟通是实现人类存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实体的存在和属性、实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方式和条件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等问题。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存在、实在性、本质等问题。

而认识论则是与之相对应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知识、思维、信念等问题。

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方法与有效性的问题。

三者又都与价值论紧密相连,因为人们的存在方式、认知方式和科学方法的选择都与价值观念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这四个问题,并探讨它们的关系。

本体论本体论,即存在论,是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

本体论探究的是世界存在的本质和最终实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是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本体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实在性和存在。

实在性是指客观的、真实的事物和现象,存在则是指这些实在性以及它们的存在形式和方式。

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知识、思维、信念等问题。

在认识论中,人们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本质,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本质、范围和局限性,以及知识和信仰是否具有可靠性、真实性等。

认识论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认识论中,人们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世界中获得真知、如何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推理、如何获取知识和意识的本质、以及人类思维的限制和局限性等。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认识具有无限的能力和精准性,反而有许多无法知道的、不可理解或不可预测的事情。

方法论方法论是研究科学方法与有效性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方法论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何验证科学占据的真正位置等。

在方法论的研究中,人们需要面对全面的、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实验、开发合适的研究工具、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评估研究的有效性时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因素。

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来进行,并必须采用能够驳回假设的实证测试。

价值论价值论研究的是价值和道德的本质。

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好与不好、正义与非正义以及道德行为的本质。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_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_

2024 年第 2 期第 64 卷(总 308 期)No.2 2024Vol.64 General No.308方法论还是本体论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之争的学理重省朱海坤摘要: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

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差异性。

其次,在本体论上,方法论阐释学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本体论为基础,而哲学阐释学以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为前提,主张理解即存在。

再次,在价值论上,方法论阐释学秉持价值优先原则,而伽达默尔坚守事实理性,面临价值相对主义的问题。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路径选择和学理奠基提供了必要参考。

中国阐释学应当以方法论为主,强化价值论维度,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确立其学理根据,化解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冲突,避免因激进历史主义而造成价值虚无主义。

关键词: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 方法论阐释学; 本体论阐释学; 中国阐释学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2.009一、问题的提出西方现代阐释学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

第一次是从局部阐释学到一般阐释学,19世纪的施莱尔马赫将《圣经》阐释传统发展为面向所有文本的普遍的理解方法论,旨在正确理解文本中的作者原意。

第二次是从方法论阐释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20世纪的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的本体论变革,把理解看作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肯定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

方法论和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也是彼此对立的两种形态,呈现为一种清晰的两极化:“一边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传统,其拥护者们将诠释学视为奠定诠释的方法论原则之普遍性的主干部分。

而海德格尔的追随者们,则将诠释学看作对于所有的理解之特征和必要条件的一种哲学探索。

”①如何处理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关系,成为当代阐释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绕不开的问题。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

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外语教育科研中四大研究范式的内在结构提要: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研究中主要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这四大研究范式。

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它所期望的内在规定。

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的框架,它包括六个维度、十二个方面。

本文还对四大研究范式各在这十二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类研究范式和研究设计,从而使我们自己设计的研究能更规范。

关键词:研究范式;内在结构;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of the Four Paradigms in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Abstrac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igms – positivism,interpretivism, critical theory and poststructuralism. Each research paradigm i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five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welve variables, to analyze paradigms, is proposed, and the four paradigms are also explored and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twelve variables. The study adds clarity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search design, and looksclosely at the questions, problems and issues to which we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should attend in determining our research approaches. Key words: paradigm; conceptual component; method; technique1. 引言研究范式的讨论涉及到对社会现实和研究本质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的意涵。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而客体则是审美对象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本体论 对主体性的强调。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其客观属性和特征上,要 求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客体规律。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发展趋势预测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汇报人: 2024-02-06
目 录
•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 语言、符号与意义问题探讨 • 认识论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伦理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01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定义及发展历程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本原和规 律的哲学理论,探讨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结构。
本体论与认识论密切相关,本体论对于认 识世界和形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论 则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与伦理学的关系
与美学的关系
本体论对于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 实践。
本体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具有一 定意义,美学则研究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
02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意识在人类 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探 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意识的差异和共性 。
科学知识体系中应用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分析本体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自然现象、预测自 然规律、推动科技创新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讨本体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分析社会结构、理解 人类行为、制定政策等。

中国式现代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中国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发展路径。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相结合。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强调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认为应当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意义,使现代化进程既符合国情又尊重历史传统。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本土经验和传统智慧的运用。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探索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日常实践经验。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本土经验为基础,通过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现代化进程,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在方法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需要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和创新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倡导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体制和机制,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价值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文关怀。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强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引领,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和合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容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字数:376】第二篇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实现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标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它既是一种实践探索,也是一种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以期为理解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本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1.历史传承: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2.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但始终以我国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3.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认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观念1.实践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

2.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问题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问题为牵引,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4.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各领域、各层面的协调发展,防止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1.改革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2.统筹兼顾: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3.分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发展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4.试点示范: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发展。

四、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本体论、知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联系

本体论、知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联系

本体论、知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联系本体论、知识论与方法论是哲学中的三个重要层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本质特征,是哲学的基础问题。

在本体论层面,我们探究的是“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和说明存在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本体论的观念体系。

知识论研究人类认识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哲学的重要分支。

在知识论层面,我们探究的是“如何认识存在?”以及人类认识和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和说明人类认识和思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知识论的观念体系。

方法论是研究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哲学分支。

在方法论层面,我们探究的是“如何通过科学方法获得认识?”以及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和说明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方法论的观念体系。

三个层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体论的观念体系可以为知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基础和前提;知识论可以为本体论提供认识和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方法论可以为本体论和知识论提供科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是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哲学研究中加以深入探讨。

- 1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美学简答题

美学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1、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答: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美学与人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

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4)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

这样,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答:美学与哲学有联系:1)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做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独立前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美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3)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4)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的斗争也会在美学中清晰地得到表现。

美学与哲学有区别: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答:1)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则是最重要的审美现象。

因此艺术既是艺术学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往往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

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

3)美学和艺术学所研究的有关艺术的一些理论问题也往往一致,如艺术典型等。

5、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怎样?答:1)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诸如直觉、知觉、意象、领悟等等,因此,研究美学也就必然与心理学有关,否则,美感研究也就不会深透。

2)美学史上的许多美学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美和审美的本质问题,如西方近代美学中颇有影响的“快乐说”、“距离说”、“移情说”、“精神分析说”等等。

6、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怎样?答:1)善与恶等价值判断是伦理学要研究的问题,美与丑等价值判断则是美学要研究的问题,两者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显的;2)但是,善恶美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美的东西应该是善的,恶的东西往往也是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
哲学的四个基本论域通常指的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以下是对这四个论域的简要介绍:
1. 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什么是存在、存在的种类和性质,以及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关注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本体和现象的区别、宇宙的本原等。

2. 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本质、起源、范围和可靠性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人类认识的方式和过程,包括感知、思维、推理和判断等。

认识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知识的基础、真理的本质、知识与信仰的关系等。

3. 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价值判断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什么是有价值的、价值的本质和种类,以及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标准。

价值论关注的问题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伦理原则等。

4. 方法论:方法论是研究方法和方法的哲学领域。

它探讨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如何验证和证明真理。

方法论关注的问题包括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实证研究等。

这四个基本论域相互关联,构成了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本体论提供了对存在的理解,认识论探讨了知识的获取和验证,价值论涉及到价值和道德判断,而方法论则指导研究和思考的方式。

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可能会在这些论域中有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对哲学四个基本论域的简要介绍,每个论域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讨论。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论域或哲学问题感兴趣,我可以为你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提问。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一、引言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是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涉及到现实世界的本质、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二、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体,即事物的实质和属性。

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实体论和非实体论。

2.1 实体论实体论认为存在具有独立实体的事物,它们有自己的本质和属性。

实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认识。

实体论者相信世界是由一系列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作用。

2.2 非实体论非实体论则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事物并没有独立的存在。

非实体论者认为世界是由观念、意义或语言所构成的,它们没有独立于主体的实体。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思维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语言等方式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在认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经验论和理性论。

3.1 经验论经验论认为认识源于经验,人们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知和经验得到的,只有通过感官的直接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3.2 理性论理性论则认为认识源于理性思维,人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理性论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才能得到真实的知识。

四、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道德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价值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在价值论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4.1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主义者认为价值是根据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的,不同人或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

4.2 绝对主义绝对主义则认为存在着绝对的价值标准或道德原则。

绝对主义者认为某些价值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五、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体、价值、方法

本体、价值、方法

教育还应当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自己的生活价值
和生活意义ꎬ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过上一种美好生活
的情感动力ꎮ 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当学生走出
校门后ꎬ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ꎬ他们是否还能继
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仅仅做传授
知识、传递价值的教育者是不够的ꎬ教师必然要通过
追寻教育的审美价值上升到情感、情怀的层面ꎬ成长
不同特性ꎮ 教师通过探究教学规律之真、体认立德
接受了会学的教育ꎬ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11]42 ꎮ
定位人的精神性存在
[8]56ꎬ134-135
树人之善、追寻教育情怀之美完成教书匠、教育者和
但是ꎬ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并非教育的根本目
教育家三重角色的转变和升华ꎮ 以树譬喻ꎬ我们可
的ꎮ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ꎬ教书匠对知识
存在ꎻ实践呈现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本质特性ꎬ
握ꎻ又要了解知识背后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ꎬ能够
ꎮ 对于本质ꎬ一是要
对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ꎬ使知识适配
借助现象进行观察ꎬ二是要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
于时代ꎬ在时代中发展ꎻ还要在总结前辈教育家的经
间的差别中寻找ꎮ 作为教师群体的一部分ꎬ教育家
验、总结时代之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
“精神” 被黑格尔表述为:“ 精神就是自我” [6]2 ꎬ“ 精
育观的本质特征ꎬ又兼顾了中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
际要求ꎬ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气质在教育领域的
神便是被理解的意义世界” [7]74 ꎮ 因此ꎬ教育家精神
可以被理解为在教育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身
集中体现ꎮ 教育家精神紧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
减少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损耗ꎬ实现教师所教和学生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意象的提出
7.4.2 意象的提出
释皎然在《诗议》中谈及:“夫镜像非以,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 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 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 体现了艺术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同一 性。后来,艺术之实有性,被表述为“神”,神既是非现实的虚,也是现实世界的 超越本质既实有。在清嘉庆时期,有人提出了“虚事传神”的说法。他说:“盲左、 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 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诸孔中南楼阁耳。”(《红楼梦说梦》嘉庆十七年刊本)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7.4.1 中西方古代美学关于实有性与虚无性的对照
儒家美学肯定了美的实有性而否定了美的虚无性,从而也就抹杀了审美的超越性。 道家以无为本,认为有生于无。老子说“唯道集虚”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美的根源, 美是是自然天性;真美不存在于现实的文化世界之中,而在回归自然天性的非现实 世界之中。老庄都否定了艺术和审美对象(五音、五色)的本真性,认为它们违反 自然;不是真美。禅宗也认为万事万物为空,美也是空。在儒、道、禅思想合流的 过程中,中华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有的美学思想,又继承了道家、禅宗的无的 美学思想,是有无同一的美学,从而具有了隐在的超越性。
以上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华美学关于美的实有性和 虚无性的思想。
| 中华美学概论 |
7.4美的实有性和虚无性 ‖ 虚实关系
7.4.3 虚实关系
虚实关系也表述为幻与真的关系。王夫之评杜甫诗“百丈牵江色”句:“‘牵江 色’,一‘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然幻不足立也。” (《唐诗评选》卷三杜甫《祠南夕望》评语)“于理则幻,寓目则诚”,就是认为 在常理看来意象为虚幻,而在诗人眼中则为真。所谓诗人之诚,实为审美态度。明 代袁于伶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 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这个幻就是虚,艺术外幻而内真, 是“极真”。由此,通过虚实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中华美学的超越性思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无的美学: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摘要:本文对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萨特把自为的虚无与自由作为美的存在的本体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的实在的欠缺结构的揭示,进一步把美规定为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因此,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

萨特的虚无论美学是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关键词:萨特虚无美学1975年5月,七十高龄的萨特接受了几位美国学者的访谈。

在访谈之中,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米歇尔·里巴尔卡博士问到:“人们往往想知道美学在您的哲学中占有何种地位。

您有一种美学,一种艺术哲学吗?”萨特回答:“如果我有的话——也许可以说我有——它完全包含在我写的东西之中。

我觉得,像黑格尔那样去搞一套美学是没有必要的。

”[1]p115从萨特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萨特的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内含于哲学的美学。

甚至可以说,他的哲学就是美学。

因为,“事实上美学是无所不在的”[1]p115。

众所周知,虚无问题是萨特早期哲学的核心问题,可以把萨特早期哲学称作是一种虚无论的哲学。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内含于这种哲学之中的美学称作是虚无论的美学。

那么,萨特的这种虚无论的美学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内容呢?它与萨特的虚无哲学在内容上有何种区别与联系呢?它试图解决一些什么样的美学问题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有所理解。

本文正是从整体上对萨特早期的虚无论美学的基本架构加以把握的一次尝试。

一、虚无与自由:美学本体论美学本体论作为对“美何以可能”这一美学根本问题的回答,是美学探究的出发点和首要任务。

在现代哲学与美学的视野中,美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在于把美的现象与人的存在关联起来,从对人的一般存在境域与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度考察出发,揭示出美的存在的可能条件与值域范围。

萨特的虚无论美学首先可以视作这样一种美学本体论。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把人的存在称作“自为的存在”。

所谓“自为的存在”,是相对于“自在的存在”而言的。

自在的存在的特性是“存在存在。

存在是自在的。

存在是其所是。

”[2]p26也就是说,自在存在是一种纯粹的、无条件的、完全充实的自身同一的存在。

与之相反,自为的存在则是一种“非存在”,是一种永远无法做到自身同一,因而“是其不是且不是其所是”[2]p25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自为的存在之所以具有这样一种悖论式的自我矛盾的存在方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自为存在的人是有意识的。

萨特认为,意识具有一种意向性的结构,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样一种结构。

从这样一种结构出发,可以引申出两个推论:1、意识总是超出自身的范围而“指向外面”,奔赴一个异于自身的存在,而后者正是作为与自为的存在相对立的存在的自在存在。

2、意识之所以要“指向外面”,原因在于它自身是空无内容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本质的存在。

因此,意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一种“非存在”,是一种永远超出自身因而无法与自身同一的悖论式的存在。

所谓的“非存在”,实际上就是“虚无”。

因此,人的存在作为意识的存在或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

“自为除了是存在的虚无之外,没有别的实在。

”[2]p765766“虚无”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

在把人的自为存在规定为虚无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进一步把自为的虚无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

在萨特看来,在本体论的层次上,虚无就是自由。

一方面,自为的虚无意指人永远可以凭借意识的虚无化能力超越当下给定的存在;另一方面,自为本身就是作为虚无通过存在的虚无化而诞生的。

萨特指出,这两种情况所标明的都是:人是自身造就自身的自由的存在。

“存在,对于自为来说,就是把他所是的自在虚无化。

在这些情况下,自由和这种虚无化只能完全是一回事。

”[2]p548因此,在萨特这里,作为人的存在的基本规定的虚无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自由本体论”[3]p398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自由在萨特哲学中不仅有本体论的含义,同时也有伦理学的含义。

尽管萨特本人是有意把自由的两种含义混合起来论述,我们在研究时仍有把两者区分开来的必要。

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意味着人从根本上就是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2]p55而在伦理学意义上,自由则意味着在本体论的自由的基础之上人的伦理行动和价值抉择,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对责任的担当。

也就是说,前者是在可能性意义上的存在的自由,它与自为存在的虚无结构是同一的;后者则是具体的现实意义上的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的自由。

前者是后者的本体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在伦理学领域中的衍生物。

把两者区分开来,不仅使得我们可以更为准确的把握萨特在本体论意义上谈论的自由的基本含义,而且使得其虚无与自由的本体论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开放。

事实上,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之中,虚无与自由的本体论构成了一切人类特有的行为与处境得以成为可能的基础性条件,审美与艺术活动也不例外。

在萨特看来,美在其根本上是与人的虚无与自由的本体论结构相关联的。

正是存在的虚无化打开了充实、绝对、必然的铁板一块的自在存在的缺口,美才得以成为可能。

具体而言,如果只有自在存在,世界就既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它仅仅是存在着而已。

但是,当自身虚无化的自为把虚无与自由引入这个世界之后,世界就有可能借助于把它虚无化并同时虚无化着自身的自为的存在以一种不同于原来的自在存在的方式显现出来。

就好象原来的一片茫茫无际的黑暗忽然被一束光线所照亮一样,世界也被意识的“虚无的闪光”所照亮了。

“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复的关系,是我们使得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披示出一种新的面貌。

……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

”[4]p9495美正是伴随着世界的虚无化而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指示着世界的虚无化,并且引导人们向作为美的可能性条件的世界的虚无化回溯。

如果我们联系到小说《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的经历来看这一点会更为清楚。

洛根丁最终得以摆脱那种因自在存在的纠缠而带来的“恶心”之感,全凭借于他在咖啡馆中无意间欣赏到了一位黑人女歌手的唱片。

正是在审美的沉醉之中,“多余”、“荒谬”、“偶然”然而又无比坚固、无处不在的自在存在仿佛被撕开了一道裂缝,存在被虚无化了,世界、生活重新以一种有意义的形态显现出来,洛根丁本人也重获了自由,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虚无论美学的美学本体论探讨当中,艺术占有一个卓异的地位。

“美并不是艺术的对象,而是艺术自身的肌肤和血肉,是它自身的存在。

”[5]p59也就是说,艺术的存在就是美的存在。

不仅如此,艺术还通过其本质性的创作与欣赏行为强化了作为美的本体论依据的虚无与自由。

在著名的《什么是文学》一文之中,萨特认为,艺术就其根本而言是一种揭示行为。

一方面,艺术是对世界的揭示,是“对存在的整体的一种挽回”[4]p109;另一方面,艺术在完整地揭示世界的同时也揭示了作为此揭示行为的源泉的人的自由。

用萨特的话来说,“这是艺术的最终目的:在依照其本来面目把这个世界展示给人家看的时候挽回这个世界,但是要做得好像世界的根源便是人的自由。

”[4]p110进一步而言,艺术所揭示的人的自由事实上就是创作与欣赏行为中的作者与读者的自由。

在萨特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作者之所以从事创作的根源,而且还是作者创作的目的:艺术作品就是作为目的被提供给读者的自由。

作者通过作品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读者以自身的自由来协同作者完成作品的美的存在。

不仅如此,作者的自由同样依赖于读者的承认,因为只有自由才能承认自由,读者的欣赏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对作者的创作的自由的肯定。

由此可见,正是通过艺术,自由才显示出了在人的存在中的深度:作为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个体之人,同样也是群体之人,因为艺术已向我们表明,“我们越是感到我们自己的自由,我们就越是承认别人的自由;别人要求于我们越多,我们要求于他们的就越多。

”[4]p105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萨特在《圣·热奈,喜剧演员和殉道者》中才把美定义为“创造性自由指向他的自由的自由呼吁”[6]p226227。

二、虚无与欠缺:美学价值论通过对作为人之存在的基本规定的虚无与自由的探讨,萨特阐明了美的存在的本体论依据。

不过,美的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性仍然是晦暗不明的。

也就是说,自为的虚无与自由回答了“美的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却并未回答“美的存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视界之中,美的存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萨特的回答是:美的存在在其根本上是一种价值的存在,美是一种“作为超越性的价值”[2]p259。

因此,对萨特虚无论美学的进一步探讨必须从美学本体论转换到美学价值论的层面。

对萨特的虚无论美学的美学价值论的探讨,有必要从对萨特的一般价值理论的了解开始。

事实上,萨特的一般价值理论同样是建基于人的存在的虚无与自由的本体论之上的。

在《存在与虚无》的“结论”部分,萨特写到:“本体论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起源和本性;我们已看到,那就是欠缺,自为就是比照着这种欠缺而在其存在中把自己规定为欠缺的。

”[2]p775所谓的“欠缺”,在萨特哲学中,实际上就是自为的虚无与自由所彰显的人的实在的基本结构。

如前文所述,在萨特看来,自为的存在即是虚无,而虚无即是非存在;也就是说,自为的存在的基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非存在。

因此,自为在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欠缺“存在”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欠缺。

欠缺构成了作为虚无与自由的人的自为存在的整体结构特征。

萨特认为,欠缺是价值的起源和本性。

在他看来,欠缺之为欠缺以一种“三位一体的东西”为前提:“欠缺物或欠缺者,欠缺欠缺物的东西或存在者,以及一种被欠缺分解又被欠缺者和存在者恢复的整体:即所欠缺者。

”[2]p127这三项之间的关系在于:以作为欠缺者与存在者之整体的所欠缺者为背景和前提,存在者欠缺欠缺者,欠缺者构成对存在者的补充。

既然自为的存在即是欠缺,那么,这三项都必须与人的实在的涌现一起在世界中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自为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实在即是欠缺,这意味着,人的实在并非是某种首先存在然后再欠缺这个或欠缺那个的东西,而是首先就是欠缺,首先就是在与它所欠缺的东西的直接联系中存在。

因此,“人的实在作为对世界的在场涌现的纯粹事件被自我把握为它自身的欠缺。

”[2]p131也就是说,自为欠缺的恰恰是自为自身,自为的欠缺中的存在者乃是自为,而欠缺者同样是自为。

具体而言,作为存在者的自为是作为固有的虚无与自由的自为,而作为欠缺者的自为则是作为存在者的自为所作出的存在的选择的自为,或者说,作为欠缺者的自为就是建立在自为的自我选择的基础之上的自为的可能性,“可能就是自为使自己所是的欠缺物”[2]p2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