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实践美学

马克思实践美学

马克思实践美学马克思实践美学是由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思想构成的美学原理。

其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思想体系,独具特色,呈现出自然、简约、科学、理性的特质。

下面就“马克思实践美学”创作做出分点分析。

一、实践与美学的关系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实践是美学的根本。

读者要注意认识到,实践可以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和确立艺术价值的基础。

在“实践与美学”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试图解决好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界定和应当关注哪些问题的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对美学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对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数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完整的新美学方案。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与“美学”两方面之间的关联剖析,读者可以理解这种美学理念与西方美学的区别妙处。

三、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的共同作用是实现审美的目的,通过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阐明马克思实践美学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剖析。

写者需要重点关注艺术创造和美学创造中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审美效果的影响。

四、社会的角色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社会的角色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推进。

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等都对于艺术的表现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起动作用。

因此,写者需要在此过程中,重点描述艺术在马克思认为的社会作用方面扮演的角色。

五、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土经济迅速发展,如何利用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成为了当下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环节里面,写者可以运用案例等方式介绍如何将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总结:马克思实践美学体现的是一种新实践美学理念,将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进行深度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维。

在实践美学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美学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美的规律

马克思美的规律

马克思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术思想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涉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他独特的科学和文化理论。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主要讨论马克思美学规律的相关内容。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美学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人类自身的推动,从而创造新的美感。

”这是一个由因果关系构成的规律,即:“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是决定美学发展的基础,但也是美学活动的活力来源。

”因此,马克思美的规律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类美学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它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二是它是美学发展的动力。

第一个层面是社会环境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

也就是说,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对人类美学活动是有限制作用的。

比如,古代社会中有许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有些艺术形式是不允许创作的,有些艺术创作是受制约的。

古代社会的美学创作受到许多限制,这也是马克思美学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环境也是美学发展的动力来源。

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影响人们的美学活动。

古代社会也存在一些有利于美学发展的因素。

比如,古代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艺术家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创作出各种美学作品,进而影响社会美学氛围。

因此,马克思美学规律认为,社会环境不仅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也是美学发展的推动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美学规律表明,社会环境对人类美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既可以限制人类美学活动,也可以激发人类美学活动。

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来支撑,它才能发挥其作用。

只有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美学规律,才能在创作中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与形成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初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及其变化对艺术和审美有决定性影响。

2. 理论奠基阶段: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撰写美学著作,但他在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例如,《资本论》(1867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审美感受的变化。

3. 早期传播与发展阶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系统地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和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美学领域。

4. 体系化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和东欧等地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如卢那察尔斯基、日丹诺夫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阶级斗争。

5.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不同发展阶段,从早期介绍到逐步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们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续又有众多学者如蔡仪、王朝闻、朱光潜等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6. 当代深化与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学者们不仅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度解读,而且结合时代变迁与文化多样性,探讨全球化、现代科技、生态美学等新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内涵和外延。

总之,马克思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过程,它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生产、交往与思考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现象,而美学则是研究艺术本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割裂”,即艺术作品应该保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密切关联。

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人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具有自身独立的内在美感,而且艺术美感是普遍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分裂的主观产物。

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与社会生产的方式、目的和规律紧密联系。

马克思美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阶级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艺术作品不单是一种普遍的美感体验,还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反映并塑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阶级属性。

此外,马克思美学也关注艺术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艺术家必须具备与生产过程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艺术的自由与社会的批判应当相得益彰。

总之,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既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又拥有独立的内在美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理解艺术、创造艺术并评价艺术提供了指导意义。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在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基础上,对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揭示的。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客观性。

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和感受的产物,而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受和评价。

美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只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认识和表达美。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客观本质,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是历史性。

美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

美的历史性要求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美,不能把美与社会割裂开来。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历史性,强调了美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性。

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由于人类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美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丰富美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发展性,强调了美的不断前进和创新。

总结起来,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推动美的发展和创新。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试述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实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实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与实践发展迅速,对于推进中国的美学事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成果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观点。

这些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还探索了美的本质、审美规律、美的历史发展、美的教育与评价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体系。

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还在跨学科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艺术实践与美学创作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了艺术实践和美学创作。

一方面,在文艺批评与创作中,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美学教育与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也为美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和教学资源被编写和开发,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机会。

同时,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合作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美学人才。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实践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加,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美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带来了冲击,需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深化对数字时代审美特点的研究。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本人没有详细阐述美学理论,因此没有所谓的"马克思美学"。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艺术和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了影响。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艺术和文化在阶级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关的主要观点:
1.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
建筑,包括艺术和文化。

因此,艺术和文化被视为阶级社会中特定经济条件的产物。

2.反映与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既能反映现实,又能
超越现实。

它们可以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追求,并促进社会变革。

3.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是阶级斗争
的一部分,可以被用来巩固或颠覆现存的统治秩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和文化的塑造和控制。

4.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具有教育、启迪
和激励的功能。

它们可以为劳动人民提供心灵上的满足,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二、审美价值、功用问题
1、马克思并没有将审美活动的价值作为 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但是由于他结合 人的本性来谈论审美的问题,因此他实 际上已十清楚确他答复了审美活动的价 值功用问题。
2、德国古典美学中的许多大家都过 分地强调了审美的功用。
3、马克思肯定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审 美的主体能力的实现过程,是人对真正 的人的本性的占有,是人成为人的标志 之一。
• 11从马克思之前的西方美学开展情况看,在前现代之 前,美学还没有与人的问题联系起来,进入现代开展 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现实存在成为西方思 想家的理论出发点与核心,这就形成了自文艺复兴以 来的人道主义传统。
第二章 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略〕
马克思继承现代性运动以来,美学研究与关 注人的问题相结合的传统,把关注人的命运作 为他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同时也是马克思 哲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 6.中世纪时期是美学开展处于停滞、僵化时代,美学 成为神学的附庸。从14、15世纪现代性的萌芽,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美学也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展出现 新的生机。
7. 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现代性运动的开展使 人放弃了此岸形而上的追求,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命运, 美学学科也就应运而生了。
•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奉献主要在于把唯物主 义引进到美学,他针对黑格尔的定义指出美是生活, 美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6、异化与审美活动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劳动的异化人们甚至在从事美的创造 这样的活动时也感受不到美的享受。
第二,由于人的动物机能成了人性,因此物质利 益在人的活动中就必然处于核心地位。
三、审美规律问题
1、关于“美的规律〞的理沦是马克思 美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局部,也 是长期以来人们聚论纷坛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一、填空10X1=10分二、名词解释 4个X5分=20分三、简要论述 3个X8=24分四、论述1个X20分=20分五、分析题1个X26分=26分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

马克思认为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是因为在实践把它人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改造或创造;二是人在精神上将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

〔必考〕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人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总和。

3、两种尺度: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种的尺度: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比较单一的生存本领和需要,如青蛙能跳跃,可以泛指客观对象的规律。

内在尺度: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4、美的规律: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愿望。

〔人的两种尺度的结合形成美的规律,即在实践中既符合美的需要,又符合人的内在需要。

〕5、审美需要〔不用背〕: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考〕①马克思实践的美学观点,回避了历史上主观论和客观论毫无意义的争辩,他批判继承了历史上关系论的各种学说。

②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美学的合理的内涵和观点,把美学研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逐渐从动物界别离出来,同时也因为实践使人始终与自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人由于实践把自然人化了,使自然成为能够被人欣赏的对象,人类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成为欣赏美的主体。

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内容提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基于美学学科适应当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的需要。

它遵循现象学方法,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

同时,在审美对象、艺术的本质、美学理想、艺术想象与艺术阐释等方面均有崭新内容。

它的进一步发展应坚持唯物实践观、特别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的指导,并吸收中国传统的存在论美学与艺术资源。

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对各种美学见解加以综合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存在论美学观,实现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

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许多理论家已不约而同的将美学与文艺学的关注点集中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① 。

因此,我对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许多学者研究工作基础上的一种“接着说”。

只是因为认识论美学的影响至为深远,所以希望我的这种“接着说”能引起更多同行专家的共鸣,当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评。

一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有其经济社会、艺术和学科发展的必然根据。

众所周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于“二战”之后,20世纪 60年代以来即融汇于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美学思潮之中。

它的发展是同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锐化相伴随的。

诸如富裕与贫穷、发展与生存、当代与后代、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难解的二律背反。

这些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递次地表现为人的“异化”,战争的严重破坏与环境的恶化等等严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凭借制度自身的优势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对于各种矛盾问题具有更多的调节能力和空间。

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之中的许多二律背反常常是过程性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与解决的快慢之分。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

马克思美学的美学观马克思美学观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强调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如下:1.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审美意识、艺术活动之类的精神生活过程,不是脱离人类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的。

它们是作为人类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 艺术与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服务于统治阶级,成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将更加民主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3. 艺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艺术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提高审美品味,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4. 艺术生产与商品经济: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成为商品,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

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往往不得不放弃创作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艺术生产将摆脱商品经济的束缚,艺术家可以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

5.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马克思主张,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阶级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一理论体系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1.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美学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基础和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作品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阶级关系和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映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2.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作品和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应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考察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内涵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非常重要。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将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批评分析,关注作品对于社会、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批判。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观点、阶级立场和阶级矛盾,分析作品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功能。

3.集体创作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反映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群众性和群众性的评价。

4.综合分析和综合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综合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判,试图揭示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

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六大核心命题再认识郭昭第 摘 要: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中国现代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中国现代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甚至六大核心命题,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误读现象。

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建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必须对所有误读进行深刻反思与再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命题;误读;反思 自近代尤其现代以来,从来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如马克思主义一样对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

它通过工人运动改造了欧洲近现代历史,而且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存在着被误解的问题和误读的现象。

诸如本质论、发生论、发展论、范畴论、批评论和功能论等马克思主义六大核心美学命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被严重误解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重新探讨,不仅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新认识,而且涉及到对中国现代美学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重构问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美的本质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虽然随着尼采尤其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美学的出现,人们近年来是不大乐于探讨美的本质,似乎任何关于美的本质探讨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20世纪尤其20世纪的中国探讨美的本质似乎是十分时髦的问题,而且中国现代美学的许多论争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地与美的本质存在很大联系。

虽然关于美的本质常常存在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是在所有这些观点之中人们似乎更加愿意接受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而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最富有成果的认识。

虽然人们似乎都主张或者接受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典型化或者自然的人化观点,但是其具体内涵是不大相同的,甚至存在明显的歧义性。

一种观点认为是物质化即人类的物质性现实实践化,如在李泽厚看来,所谓对象化或者人化就是“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生产,即实实在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

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

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观点再认识马克思美学思想萌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美也是一种劳动形式;并对美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论述;马克思还认为劳动不但产生美而且产生美感,美感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和感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享受、精神”的感觉。

标签: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美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题虽然是经济学和哲学,但马克思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研究经济学问题,其中就包含着美学思想,手稿没有涉及美学的细节问题,而是美学的根本问题,这些美学的观点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再认识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问题: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认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1]1、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根据异化劳动的概念,劳动者同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分离,且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对立,我们称为“物的异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是可以创造财富和美的,但是财富和美却不属于劳动者,反而以异己的形式对立于劳动者。

[2]劳动者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创造了美。

2、“劳动创造了美”揭示了美的根源和本质劳动是美产生的根源,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美的本质也应该可以从美产生的根源推出:人的劳动。

我们要说明的是,劳动创造了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美的事物都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都是美的。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事物才是美的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直接说明,但可以间接的得到启发。

除认为劳动是美的根源和劳动是美的本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摆脱了肉体需要的且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人的需要”的人才能达到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者性质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不以片面的、肉体的需要为尺度去打量物,而以直观凝定在物中的人的本质力量为旨归。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 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

实践性、主体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再审视

实践性、主体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再审视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出现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后,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于美的一系列问题的解答。

纵观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自19世纪40年代,在马克思、恩格斯初步提出唯物史观的一些美学命题后,历经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思想家不断阐发、丰富,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已经构成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审美历史进程和审美经验的科学概括[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毛泽东的《实践论》为代表的工农革命美学思想为开端,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七八十年代的《手稿》研究带来的“美学热”,再到90年代末逐渐升温的“美学复兴”,已经成为美学界的主流话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由开始的西方话语环境体系在中国的阐释与运用,发展成为逐渐体现华夏民族美学话语语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批判性地继承人类所有先进美学思想并适度加以创造性更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美学理论体系。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以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延伸解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命题是围绕着美的本质与根源、审美主体辩证关系和审美活动与异化劳动关系展开的。

一、美的本质与根源理论:实践性区分美学流派的最根本标准就是关于美的本质与根源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上的观照,它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性——实践性;而实践性揭示了唯心主义美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缺陷。

对于美的本质问题,学界主要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派别,前者认为美是理性的衍生或中介,后者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

而马克思归纳提炼出一个重要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劳动创造美”,即美并不完全靠理性或者完全依存客观物质,而是产生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劳动。

虽然马克思当时语境下的“劳动”还是异化了的劳动,而此处达成的“美”也还不是真正自由的美,但是究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命题还是充满着对美的实践性根源的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美学
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之一。

马克思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审美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作品是人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反映。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这些作品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并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态度和文化认同。

马克思美学重视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接受也受到了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马克思美学强调了批判和改革艺术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美学是一个基于社会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了艺术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了无数经典的美学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