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提纲(1-2单元)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一般等价物: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纸币: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信用工具和外汇信用工具:现金结算、转账结算、信用卡、支票(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本币汇率升高则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本币汇率降低则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7、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8、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9、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人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人劳动生产率10、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上涨减少需求,价格下跌增加需求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黄金与大米)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补商品、互代商品)(2)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2、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大,总体消费水平低。
收入差距小,总体消费水平高。
(2)物价水平(购买力)消费的类型: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或生活质量越差。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知识重点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1)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2)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②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⑤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②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③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4.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1)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高一政治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每章知识点如下: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宪法的概念、性质和地位
2.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
4. 宪法的实施和保障
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和义务
1.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性质和内容
2.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 国家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和措施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第五章中国的外交政策
1. 中国外交政策的概念、性质和目标
2.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成就
4.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改革
以上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的每章知识点,供参考。
2019高一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二课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二课复习提纲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时 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图示如下:★(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①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图示如下:★(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判断一种射虎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生活极其艰苦,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是原始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黄金时代”。
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①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清单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题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区别: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等三个基本因素。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三方面内容。
(2)联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①原始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氏族--部落--部落联盟②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
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4)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主义思想源头:空想社会主义(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4)代表人物:圣西门:建立“实业制度”(采用说服的办法);傅立叶:(人人劳动、男女平等、没有城乡差别,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并以普通的协作代替文明社会的个人竞争);欧文:(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斗争。
政治斗争:为了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思想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任务时向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思想进行长期的斗争。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2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2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五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与主要矛盾P2-7,P18(1)生产关系①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奴隶社会:A.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B.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C.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封建社会:A.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B.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有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自己支配。
④资本主义:A.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B.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C.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⑤社会主义:A.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B. 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主要矛盾①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②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③资本主义: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④社会主义:在变化发展的(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九大)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主要矛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时期1840~1949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对封建主义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1949~1953土地改革完成前夕。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间的矛盾。
(2)1953土改造成。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1)中共八大召开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
(2)198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归纳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知识归纳总结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核心知识归纳总结一、原始社会1、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2)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2、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1)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2)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原始社会生产关系(1)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4、基本单位和社会管理方式(1)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社会管理方式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原始社会的解体(1)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
(2)直接原因: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
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1、两大阶级和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1)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人类社会最早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政治-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整理
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整理高一政治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也是政治考试成绩较好的科目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一政治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2.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系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原因: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力量小于这个限度,就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汇价):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外汇汇率=100单位外币:?人民币人民币汇率=1单位人民币:?外币所以,在人民币与外币的同一次兑换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和外汇汇率不能同时升高或降低。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意义: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归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推荐)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单元提纲(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决定消费的对象具体表现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与消费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注意两个概念---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的购买能力得以提高。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含义:社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过程直接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分配和交换消费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意义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必须经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如何发展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几个知识点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科技的重要性经济制度的含义:是在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完整word)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知识梳理
(完整word)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知识梳理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地位: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生活状况: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通过氏族会议管理集体事务。
5.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变成私有财产6.解体:贫富分化的加剧,氏族地位越加不平等奴隶社会1.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劳动成果及人身自由被占有,无人身自由,被迫强迫劳动(最凄惨)2.奴隶与奴隶主产生原因:战争,债务3.人类社会最早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5.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门槛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成生产力发展。
封建社会1.出现时间:奴隶社会后期2.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并有一定劳动成果,工具,土地等(相对于奴隶第二惨)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离不开土地)4.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资本主义社会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压榨工人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关系的建立基本条件:①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出卖劳动力的人②大量货币当做资本4.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实际是相对过剩。
6.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提纲(详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独特性。
- 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且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 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 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
- 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事业。
-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 改革开放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和推进,同时保持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
-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 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 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
- 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宣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提纲(1-2单元)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提纲(1-2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备战2023年高考政治知识清单+思维导图+易混易错(新教材新高考)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导图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提纲(1-2单元)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
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知识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创立条件: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条件: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4.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5.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6.《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2)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巴黎公社(1)时间: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2)措施:巴黎公社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3)意义: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意义:“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
”2.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知识点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人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2)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1)一是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二是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3.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2)封建主义不允许。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知识点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1)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制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5)中国革命两步走①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6)理论成果和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终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知识点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划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