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屠呦呦颁奖词
屠呦呦颁奖词屠呦呦颁奖词篇一:感动中国20XX年年度人物屠呦呦颁奖词和事迹材料(观后感) 感动中国20XX年年度人物屠呦呦颁奖词和事迹材料(观后感)感动中国20XX年年度人物屠呦呦颁奖词和事迹材料(观后感)个人生平简介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20XX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
20XX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
20XX 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我最敬佩的人—屠呦呦
我最敬佩的人—屠呦呦
“青篙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动。
呦呦鹿写,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这就是《感动中国》中我最敬佩的人——屠呦呦。
青草鹿呦呦,屠呦呦在失败了190次后,面对失败依然不退缩,依然兢兢业业坚守在岗位上,甚至以身试药,靠着这份坚持这份勇气,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拯救了超过六百万的人,使他们逃离了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不断研究,应用在更多地方上,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
屠呦呦的坚持不懈,不退缩,这种品格使她成功了。
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期,我报名了新东方英语,起初,有些不愿意,后来,慢慢的,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它,每次都坚持着。
仍然记得,在那次“寒潮”潮里,零下十几度,寒风肆意地抽打着我的脸,可是虽然把我冻得发抖,连话都讲不利索了,我仍然坚持去学习;天上下着大雨,我去了,虽然淋湿了一身;在下着鹅毛大雪的那天,我还是去了,虽然路上摔了个狗啃泥。
可是,我仍坚持着,我对自己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坚持,才会胜利”!果然,在英语期末考试里,我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的心比喝了蜜还甜。
人,只要坚持,必定有收获。
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赶紧努力,在春天播种希望的种子,用勤劳、坚持浇灌,必定会在秋天收获满满!。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屠呦呦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屠呦呦
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草药学家、药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因为她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破而广为人知。
青蒿素是治疟疾的一种药物,被认为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屠呦呦在这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曾在南京大学学习,后来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
在那里,她开始研究青蒿素,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她的研究组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出了这种化合物。
青蒿素的发现,使得疟疾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通过使用青蒿素,疟疾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这种药物也被证明对于其他一些疾病,比如癌症和风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屠呦呦因为她对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且还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章、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她的贡献不仅是科学领域的,也影响了全球卫生领域。
她的成就不仅是科学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感动中国屠呦呦颁奖词
感动中国屠呦呦颁奖词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屠呦呦的事迹
3.屠呦呦的贡献
4.屠呦呦的品质
5.结论
正文
【引言】
在众多杰出人物中,屠呦呦这个名字无疑让人印象深刻。
她的事迹,贡献和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屠呦呦的世界,了解她为何能感动中国。
【屠呦呦的事迹】
屠呦呦,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药理学家和马来瘧疾治疗药物青蒿素研究的主要负责人。
她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并曾担任该院抗瘧疾研究实验室主任。
【屠呦呦的贡献】
屠呦呦最为人所知的贡献就是成功研究出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在1972 年,我国启动了“523 项目”,旨在寻找有效的抗疟疾药物。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抗疟疾作用的药物青蒿素,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抗疟药物。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植物中提取的抗疟疾药物,填补了全球抗疟疾新药研发的空白。
【屠呦呦的品质】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执着、坚韧和敬业精神起了关键作用。
她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中药,面对困难和挑战,她从不退缩。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让全球数百万人受益。
【结论】
屠呦呦的事迹、贡献和品质都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和敬业的精神,就一定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功。
写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颁奖词
写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颁奖词写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颁奖词【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X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X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1X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
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
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1X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1X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X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100字左右
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100字左右篇一:对屠呦呦的颁奖词个人生平简介突出事迹成就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事迹一、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她是我国著名药学家、药理学家,被誉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奠基人。
屠呦呦在抗疟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发现了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青蒿素制剂,为世界抗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的事迹不仅仅是对科学的突破,更是对人类健康的关怀和奉献。
二、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并担任研制组组长。
钱学森追求科技创新,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邓稼先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率领中国科研团队,在物理学和导弹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重要的研究和实践,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运载火箭,为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杨振宁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揭示了物质的基本力量与粒子行为的规律。
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他的成果对理论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任仲夷任仲夷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是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SARS)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与SARS有关的研究,为抗击疫情、控制疾病传播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保障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六、周扬周扬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被誉为“中国生化酶学之父”。
他的研究成果为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现了多种酶的活性调节机制,并通过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揭示了生化酶学的深层次规律。
七、陈云霁陈云霁是我国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他带领团队成功解析了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他的成果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为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
八、邵逸夫邵逸夫是我国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在投资推动科学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通用6篇)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通用6篇)颁奖词应写成“颁奖辞”,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吴锦泉高节卓不群】【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
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
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郎平雄心志四海】【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阎肃弦歌感人肠】【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
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
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
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
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
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
对屠呦呦的颁奖词
个人生平简介突出事迹成就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感动中国颁奖词
屠呦呦感动中国颁奖词篇一:屠呦呦等-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颁奖词汇总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于2017年2月14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
阎肃、屠呦呦、郎平、官东等获奖。
《感动中国2017十大人物颁奖词汇总》,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2017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7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17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岁月无言,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屠呦呦颁奖词范文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
【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本篇文章资料管理下载。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为屠呦呦写颁奖词200字左右
为屠呦呦写颁奖词200字左右
尊敬的屠呦呦教授:
在这庄重而庄严的时刻,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向您颁发这个崇高的奖项。
您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医学家,您的杰出贡献对人类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的卓越成就在抗击疟疾方面功不可没。
您的研究和发现为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突破。
您的贡献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活,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您的成果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突破,更是人类道义的胜利。
您的勇气和毅力鼓舞着我们。
您坚持不懈地探索,跨越重重困难,为了一个更健康的世界而奋斗。
您的研究精神是我们的榜样,您的成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您的荣誉不仅代表了您个人的成就,更代表了我们全体人类对您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您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您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
在此,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并向您颁发这个荣誉奖项,以表彰您对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祝贺您,屠呦呦教授!愿您继续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美好、更健康的未来!
再次向您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谢谢!。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观后感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观后感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观后感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三思教育网小编整理了《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推荐下载】201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word范文 (2页)
【推荐下载】201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岁月无言,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201X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相关阅读屠呦呦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1X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的故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科学家的故事
那我就给你讲讲屠呦呦的故事吧。
屠呦呦啊,那可是个超厉害的女科学家。
你知道疟疾不?这病在以前可把好多人折腾得够呛,尤其是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就像个恶魔一样,到处害人。
屠呦呦呢,就下定决心要跟这个疟疾恶魔干一架。
她一头扎进了研究里,整天在实验室里捣鼓那些草药啊什么的。
她要从传统的中医药这个大宝库里找出能打败疟疾的武器。
这过程可不容易啊,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出口一样。
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试验了无数的草药配方。
据说她光是查阅的古代医书典籍就堆得像小山似的。
后来啊,她把目光聚焦到了青蒿上。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提取青蒿素可没那么顺利。
她失败了很多次,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灰心丧气了。
可屠呦呦不,她就像个顽强的战士,越挫越勇。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她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可不得了,就像疟疾的克星一样。
因为这个发现,全球数以亿计的疟疾患者有了被治愈的希望。
屠呦呦也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她可是咱们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呢。
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风采,也看到了咱们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魅力。
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科学的天空,也让全世界的人都对咱们中国的科学家刮目相看。
为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60字
为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60字
1.
“呦呦鹿鸣,食野之......”《诗经小雅》的这句话说得可真像她。
她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医学上,虽然得到的只是两百万,但换来的却是一个个人民的生命。
您那厚厚的眼镜里写满了疲倦,但又显出了您对人民的关心。
您挽救了无数人民的生命,但得到的只有很少....很少.....
2.
你是中国的骄傲,亦是世界的瑰宝.漫漫岁月送走了你的青春,浩瀚的典籍陪伴你的人生,你传承着古老的中国医药文化,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疟的新纪元.你让疟疾乖乖臣服,让数百万的生命起死回生,让中医走向了全球。
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的颁奖词作文
屠呦呦的颁奖词作文
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2015年10月5日,当屠呦呦教授被捧上领奖台,全世界为之欢腾。
这位82岁的老人用她固执、谦逊的学究风范,打动了全球数十亿人的心。
屠呦呦,一个响亮的名字。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骄傲,更承载着一个普通人对科学探索的坚持和执着。
小时候在阿爷家的草药香里,她便有了对中药的浓厚兴趣。
后来她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中药的研究,最终发现了抗疟疾的青蒿素。
她的故事就像一本厚重的传奇,字里行间充满了艰辛与曲折。
为了寻找青蒿素,她曾在戈壁滩上行走数月,顶着酷暑和狂风;为了分离青蒿素,她和助手们在实验室反复尝试上千次...可以说,她用青春和汗水铺就了通往诺奖的一条坎坷之路。
当颁奖词响起,当掌声雷动全场,我相信她内心一定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这份殊荣不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全体科研工作者。
因为他们用执着和勇气书写了人类对未知的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屠呦呦的故事启迪我们,科学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需要耐心和毅力。
但只要怀揣一颗不服输的心,定能穿越重重黑暗,抵达理想的彼岸。
她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让我们一起为之喝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岁月无言,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
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
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
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
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
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相关阅读
屠呦呦
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主要成就
医药研究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
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
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
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
人物影响
各方共贺
“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辞中称,屠呦呦的获奖,
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母校纪念
效实中学屠呦呦铜像
2015年10月,呦呦高中母校宁波效实中学的各地校友会共同倡议为屠呦呦塑立铜像,并将自筹制作资金。
屠呦呦塑像确定由著名雕塑家、南京油画雕塑院院长塑制作,塑像将放置在效实中学校园内。
2016年6月6日,屠呦呦铜像在宁波效实中学揭幕。
宁波中学屠呦呦陈列室
为庆祝屠呦呦的成就,屠呦呦母校宁波中学为她专门建立了个人陈列室,“揭秘”高中往事。
2015年12月9日,宁波中学屠呦呦陈列室正式开放。
宁波中学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前期搜集,学校整理了大量史料,陈列室内收录了大量屠呦呦与青蒿素、与宁中、与家乡、与诺奖等内容,同学及老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屠呦呦校友。
除了毕业照、成绩记录外,陈列馆还展示了学校对屠呦呦的高中同学和老师的采访,揭开了屠呦呦的高中往事。
故居入选
2015年12月8日,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遗产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在公布的第一批宁波市历史建筑名单中,屠呦呦故居成为入选的421处历史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