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一堂优秀课。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种子的奇妙旅程》,这是一节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课。
【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我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孕育出植物的吗?如何使种子发芽?接着,我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探讨,并找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通过思考和讨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天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学习】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种子的结构和发芽的过程,并向学生介绍了种子的吸水、呼吸和发芽的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学生们对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光线、水分和温度?为什么有的种子可以悬挂在空中长出根茎?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在知识学习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种子的发芽过程。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颗豌豆种子和湿水纸巾,并告诉学生们将种子放在纸巾上并加水,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并且能够亲自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在实验探究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了种子发芽的步骤,鼓励他们口头表达,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严谨之处。
通过总结和归纳,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步骤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设计了一个与课题相关的拓展活动。
我给学生带来了一颗松果,让学生观察和探索松果里的种子是如何发芽的。
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松果里的种子通过风力传播,并能够在恰当的环境下发芽。
这样的拓展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还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评价】在本次课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观察和实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总之,评课稿一定能反映出自己教育的理念和特色。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以供大家参考!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
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
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
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联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
圆的认识评课稿18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18篇圆的认识评课稿18篇圆的认识评课稿1今天听了卫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下面就本课谈谈几点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1、以学生为本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概念,对于圆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的引入就让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联系旧知,找一找生活中圆的图形。
在新授中,卫老师让学生先自己徒手画一个圆,让孩子觉得画得不好,必须借助工具来完成,产生了学习的内需。
然后教学用圆规来画圆,让学生通过这样操作、观察、尝试的活动来学习,加深对圆的认识。
对于圆各部分名称,让孩子自己自学,并请小老师来介绍下,非常适用高年级的学生,体现了自学――点导的教学模式。
2、直观教学相得益彰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通过直观体验区感悟。
本课教学圆中的一些特征时,让学生用圆来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在组内讨论直径、半径的特点,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教师采用多媒体来演示,很直观的凸显这一知识点。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是关于“水的三态及循环利用”的内容,我将通过设计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我将通过显示器播放一个与水有关的小视频,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测视频中水所呈现的形态,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我将展示一张包括水、冰块和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水的三态,并让学生观察冰块融化后的变化,引发他们对于水的循环利用的思考。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我将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杯子,每个小杯子中放入一块冰块。
然后,我将让学生用手触摸冰块的表面,让他们感受冰块的温度。
接着,我将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太阳、树叶、云彩和一滴水的图纸,请他们将这些图案黏贴在小杯子上。
然后,我将让学生将小杯子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观察冰块的变化。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亲自看到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并且从实验中体会到水的三态变化。
在实验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我将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冰块融化后,水变成了什么形态?这个过程叫做什么?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并加深他们对于水的循环利用过程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让学生进行一个小活动,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于水的三态及循环利用的理解。
我将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由玩具冰块、温水和灯泡组成的设备。
学生们需要借助设备中的灯泡,通过加热冰块使其融化,并观察变化的过程。
在活动中,我将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注意观察变化,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实验结果和体会。
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小小演讲。
每个小组的成员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水分子、冰块、水蒸气、云彩等,通过小小剧场的形式,演示水的三态变化及循环利用过程。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巩固他们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小学科学评课稿(通用1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书目第1篇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第2篇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评课稿第3篇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的评课稿第4篇三年级科学《奇异的壳》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评课,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假如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赐予指正。
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
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导入生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曾老师以钓鱼嬉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留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路清楚,环环相扣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试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长应用。
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连接自然。
三、重视试验操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理念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支配了两次小组活动。
在第一个小组试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料-试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试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
在科学探究中,预料很简单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意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料方法,并激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料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整个活动曾老师非常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始终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玩与学两不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
曾老师为孩子们供应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很多玩具那样,仔细细致的视察和探讨起来。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洁,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2018-2019-科学课评课稿范文-范文word版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科学课评课稿范文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听后感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
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
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
但都非常肤浅。
在这里,听到谢老师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
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的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那就是“岩石与矿物”。
而“岩石的认识”是第一课。
岩石是构成地球的物质之一。
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
在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用途的同时,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小学科学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一: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
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第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3、4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
科学评课稿经典[推荐5篇]第一篇:科学评课稿经典在紧张的完成了科学说课之后,能听到一节十分精彩的科学课,顿觉耳目一新,心情愉悦。
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以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明了,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基本功过硬”这几个词汇来概括。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最终能否达成,对教学双方都是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弹簧在能承受的限度内,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相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不同;这时因为弹簧受力后,它的疏密发生了变化,而橡皮筋受力后,是粗细发生了变化;掌握验证弹簧弹性有规律的方法,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首先观察弹簧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创设问题:“弹簧加钩码后,长度增长的有规律吗”,“橡皮筋也和弹簧一样,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吗”……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明了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理念的要求,教师能通过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例如在探究弹簧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
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者首先提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用先扶后放的手段;在第二个实验,橡皮筋增加相同的力,增加的长度是否相同这一环节,教者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活动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猜测需要科学的验证;不能因为生活的经验,假设,就去篡改事实,并告诉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直尺保持水平,减少误差,准确记录数据等,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严谨性。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语言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具有说服力。
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位置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验、细心发现得出了科学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导语】小学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他们观察、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篇小学科学课堂评课稿,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参考和借鉴。
【正文】一、教学设计的总体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能量在哪里》中的第一课时——《拍拍手有力量》。
本节课是以探究法为基础的,帮助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引导学生探究掌声产生的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掌声的能量一般来自于人的身体运动,能够通过拍手来表达情感,掌握拍手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合作性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实践性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环节与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掌声的声音并谈论有关掌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盒拍子,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操作,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渐发现掌声的威力。
3.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声产生的原理,提问:“为什么拍手会发声?”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其材质和形状,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质和形状对掌声的影响,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四、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手段1.探究法结合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掌声的声音变化及其产生的原理。
2.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兴趣。
3.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
五、评价与改进本节课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掌声的威力,并探究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也较为融洽。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评课稿1内容概述本课堂以小学科学《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亮点1.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并探讨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不同利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课稿2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水的变化与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与探索水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亮点1.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记录和讨论;2.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蒸发等变化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评课稿3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空气和风》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空气的存在和风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好空气;3. 展示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表达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评课稿4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固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性质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固体物质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如熔化、溶解等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固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课,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重要的科学学科课程。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教学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十分浓厚的,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深刻的理念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了解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乐趣和奥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生理原理,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实验设备:种子、土壤、水杯、土壤、小锄头等;2. 实验材料:瓜子、青菜籽等;3. 教学媒体:PPT、图片资料等;4. 教学环境: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的教室。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1)老师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我们会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过这个现象呢?学生:有,有的植物长得很好,有的植物长得不好。
老师:对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3. 实验操作(1)老师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分别给一些瓜子和青菜籽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如水杯、花盆等),然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阳光、遮荫、水和土壤的含水量)观察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5. 课堂总结(1)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教学目标: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也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小学科学的评课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小学科学课程的一等奖评课活动。
本次课程是由一位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执教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首先,我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出色。
她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情境,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也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教学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科学学科的教学规律。
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合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最后,我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实践,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内容设计得当,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方式合理,教学效果显著。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小学科学评课稿(3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一)今天听了蓝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
蓝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
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最终解决了问题。
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蓝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小学科学评课稿(二)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教案设计本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是《植物的生长》,属于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促使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注和热爱,促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
难点:提出植物生长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植物生长的图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学生复印了一份观察记录表,方便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教师用图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归实验,教师给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即阳光、水分、土壤、空气。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小盆栽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和神奇之处。
(三)实验操作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给一盆小植物,然后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四)实验总结学生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总结,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延伸教师以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开展小型实验,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图片展示、实验操作、讨论和小型实验的方式,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加强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巩固并拓展了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篇一:小学科学评课稿总体评价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1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课评课记录)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获奖评课稿
小学科学获奖评课稿背景介绍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课程。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本文将通过评课的方式对小学科学获奖课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能够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课堂设计本次获奖课是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实验课。
课堂设计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引入植物生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通过显示实验制作的材料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并通过合作小组的合作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价通过对获奖课堂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该课堂设计科学性强,教学手段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培养。
但同时,课堂时间安排较紧,学生的个体实验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安排和学生个体实验的时间分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充分反思学生的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结束语小学科学获奖评课稿中,我们对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实验课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次评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改进方向。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奥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十分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内容。
本篇评课稿旨在展示一堂小学科学优秀课程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明白浮力是什么,以及怎样利用浮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浮沉原理及浮力是什么。
(2)浮力的应用:铁钉与铁盘实验。
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初步认识。
(2)理论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3)实验操作:进行铁钉与铁盘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作用,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明白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四、评课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积极参与,对浮沉原理和浮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的领略科学的魅力。
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探究精神,为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精彩的科学课程。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1. 课程背景本课程为小学科学优质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
3. 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下:3.1 主题本课程的主题为“探索水的奥秘”。
3.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水的基本属性和变态;- 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净化和节约。
3.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探究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水的认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理解;-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4 活动安排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本课程安排了以下活动:- 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水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实验;- 观察和讨论活动:学生观察水的变态和循环过程,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制作海报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关于水的重要性和节约的海报;-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环保志愿者,进行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所展示的能力;-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5. 课程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更多的实验活动;- 导入更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以上是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稿,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18篇)小学科学评课稿篇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2李老师的公开课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积极思维。
但在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一、课题的重点需定位准确,《液体的热胀冷缩》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实验本身非常简单,设计和改进实验装置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张老师应该花较多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如何去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方案。
二、选用水的反常膨胀作为介绍性课外知识非常不适,这对前面验证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直接冲突。
有关反常膨胀的'知识,张老师应该再去搜集更多资料。
三、科学课上只有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不能只让学生说你想要的答案,要给更多学生思考和发言机会。
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询问,纠正或补充或赞同。
四、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要了解其进程,并给予其帮助。
五、在知识应用的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应用有利的热胀冷缩,避免有害的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3听了吴老师的课,感触很深。
整个课听下来,感觉思路很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到位,听着很舒服。
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些吴老师的课。
首先,上课时,吴老师问某个学生早餐吃了什么,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简单的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有接着提问,这些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进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课题。
新知识的切入即起了回顾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识。
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多样化,又结合了一些视频,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兴致很高。
第三:小组合作的落实。
据了解,她吴老师是从上个星期开始落实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制。
一开始我感觉很难去实施,听了这节课后,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
小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既然是以学习单的模式,那么学习单是不是应该提前发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把握是否更合适呢?二:最后食物的消化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调整。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4朱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针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要善于概括学生的汇报。
如前面老师问学生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什么?学生已经提到很多类型、品种等,这时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揭题:可见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再如:学生在交流时提到“凹凸不平”等词,可以追问提升为“粗糙度”,使学生对科学词汇的掌握在在自然中认识并接受。
二、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交流。
学生在交流自己观察的岩石时,基本上以颜色为主要特征,其他学生即使猜对了,教师也需要让别的学生再补充完善,主要才能让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尝试组间交流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小组同学在个人观察基础上再交流,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也为下面的全体交流作铺垫。
但因为组间交流尝试并不多,所以要想使这种交流有效,应该要教师亲自到各组中听听学生们的交流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5我是一名上岗不足三年的小学美术特岗教师,校领导预备让我在本月底接手学前班的教学工作,所以在3月15日,参加了惠农区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开课大教研活动,在惠农区春苗幼儿园听了教研室邓爱军老师的公开课——大班科学《有用的灯》,我从这几个方面说说邓老师的这节课:一、教学目标的预设: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1.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灯及用途2.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见过的灯的作用及形状特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让幼儿通过认识灯的方法,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4.通过引导幼儿启发幼儿科学探索欲望,体会科学的乐趣二、老师教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虽然课后研讨时邓老师说她没有“教”给孩子什么,但是她那一个个有力的问题就是教给孩子的,“你在哪见过的?”“用来干什么的?”“什么形状的?”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教给孩子的,她教的巧妙,教的不留痕迹,但又是特重要的东西——方法,这个世界的奥妙不是在课堂上都能学到的,只要教给方法孩子随时都可以学。
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说了,要是把灯分类的讲给孩子们会更好,这样孩子对灯的功能作用会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提出的很好,但在科学这堂课上是不是很实用我觉得有待商议,假如老师都给孩子分好类,我觉得孩子的自主学习就会体现不到,要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孩子自己把图片上的灯按照自己的方法分一分可以看看效果。
三、孩子学到了什么?听完邓老师这节课,我觉得孩子学到的有这么几点:1.孩子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灯,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用途、出现的地点以及基本的形状特点。
2.学会了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灯。
3.初步掌握了观察灯的方法。
四、这节课的优点:听完邓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我就从下面几点说一说:1.邓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非同一般,她能把5、6岁孩子的课堂持续组织的那么好真的是一位资深的老师,当然孩子们这样好的习惯也和春苗幼儿园的老师的常规管理好分不开的。
2.邓老师的课堂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正如她说的她并没有教给孩子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在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在学。
3.采用比赛的这种游戏教学方法让孩子能在玩中学,让他们既能体会学习掌握知识的乐趣,又能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同时又学到了东西,真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邓老师特别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个好老师常年坚持的好习惯。
五、遗憾之处:1.邓老师在讲到霓虹灯和手机灯的时候,老师问:“这叫什么灯?”孩子们说是装饰灯的时候,孩子们说的是对的,没有必要强调说是霓虹灯。
2.结尾的时候有点仓促,也有评课的老师说了让孩子动一动,也就是说把学到的东西给大家展示一下,邓老师最后发了几张图片,可以让孩子把图片上的灯向大家介绍一下,也可以让孩子按照今天所学的灯地不同功能和用途给灯分分类。
总之,在邓老师的这节课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以后注意的地方也很多!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学前教育的同行能指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更可以帮助我在专业上尽快成长。
小学科学评课稿篇6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
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这项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