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省情(统计资料截止2009年)

合集下载

应用文-四川经济2009回顾与2010展望

应用文-四川经济2009回顾与2010展望

四川经济2009回顾与2010展望'四川2009回顾与2010展望2009年以来,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等积极因素的推动下,全省经济呈现出止滑回升、快速恢复、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2009年四川经济形势特点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057.7亿元,同比增长13.5%。

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见图1)。

经济运行特点表现为:生产快速增长。

一是经济稳步发展。

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油料继续保持增产,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2%左右,油菜籽产量同比增长5.5%左右,前三季度出栏肉猪同比增长4%。

二是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01.9亿元。

同比增长19.9%,工业增速居全国第二位,比全国同比增速高11.2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加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3501.6亿元,增长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2%,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6.3%,提高12.9个百分点。

需求稳定增加。

投资高速增长。

在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完成全固定资产投资8696.1亿元,同比增长68.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9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有6个月的单月投资超过1000亿元(见图2)。

消费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赞品零售总额4071.5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额166.1亿美元,增长3.9%。

其中,出口94亿美元,增长2%(见图3)。

运行质量提高一是企业盈利增长。

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607.1亿元,同比增长7.2%:亏损企业亏损额76,5亿元,同比下降38.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30.6亿元,增长20.3%,增幅居全国第四位,比全国同期利润增速(10.6%)高30.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2,比全国高14点。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省情概况: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地处长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与西部7省市区接壤。

全省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

总人口8750万,居全国第3位,辖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约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

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军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是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自然资源:四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之一。

已知矿产资源130种,天然气远景储量7.2万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生物资源种类多样,仅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森林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9%,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境内野生大熊猫占全国的近80%。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四川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8637.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607.1亿元,增长26.6%;粮食总产量预计3247.7万吨。

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年增长14.8%。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0.2亿美元。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90家,同比增长16.7%,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12.5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125家。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基础设施:四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四川省2009年环境质量公报

四川省2009年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编制说明2009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省环境保护厅和当地环保局的领导下,按照《2009年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计划》和《2009年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依据省控网络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认真组织、规范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按时报送监测数据。

为全面地说清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掌握全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奠定了基础,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及时的环境质量信息。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和《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我们编写了《200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报告书》,主要内容有: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酸雨污染状况、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声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书”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分别为:地表水环境和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采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降水评价采用《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声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报告书的数据和资料均来源于全省各级监测站报送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在此向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监测(中心)站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和能力的局限,难免有所疏漏,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综述1.1、四川省环境质量概述2009年,四川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省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全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中趋好的态势。

通过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表明,各主要环境质量要素稳定,部分环境要素继续趋于好转。

2009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主要表现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增加,全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略有提高;酸雨污染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主要表现为降水酸度、酸雨酸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受到酸雨影响的城市比例、酸雨量占总雨量的比例、酸雨发生频率略有所下降;全省五大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达标率稳中有升,全省120个省控断面中,83.3%断面达标,比200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5个出川断面均达标,长江的沙溪口(泸州合江)、嘉陵江的清平(广安武胜)、渠江的赛龙(广安岳池)以II类水质为主,琼江的大安(遂宁)、涪江的老池(遂宁)以III类水质为主;全省主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监测断面(或点位)达标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提高;四川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区域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质量状况仍然保持在较好水平,交通噪声污染较上年有所下降,交通噪声质量状况达到好的水平,城市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好于上年,与2008年相比,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

四川省情简介四川气候一.全省气候特点四川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地区,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地形区。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地形的综合影响,具有五大气候特点: 1.气候类型多。

全省气候类型多达9类;分别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高山永冻带。

2.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

在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明显下降,依次出现从较暖到较冷的多种气候类型。

人们通常把这种气候现象称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盛行从偏北方向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雨量少,气温低;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制,盛行从偏南方向吹来的暖湿的夏季风,雨量多,气温高。

4.季节气候区域特色鲜明。

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川西南地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雨、旱季节差异明显。

5.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较重。

全省范围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灾害是干旱,其中,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伏旱造成的损失最大。

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旱情程度又普遍重于川西高山高原。

暴雨、洪涝和低温也是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低温雪灾常在川西高山高原地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主要气象要素概况1.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1.5~20.3℃,三大地形区中,盆地为14.1—18.2℃;川西南山地为10.1~20.3℃;川西高山高原为—1.5~15.4℃。

年平均气温,最高在攀枝花市,为20.3℃;最低在石渠,为—1.5℃。

极端最高气温在平昌,为41.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川西高山高原区的石渠,为—37.7℃。

季平均气温夏季最高,秋季次高;冬季最低,春季次低。

2.降水量全省年均降水总量315.7—1732.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盆地最多,为783.2~1130.9mm;川西高山高原最少,仅为315.7~906.0mm。

雅安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素有“西蜀天漏”之说,年均降水量为1732.4mm;其中,1966年曾达2367.2mm,为全省极端最高值。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对交通的影响3.对林业的影响4.对水资源的影响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备注摘要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

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

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

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2.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

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9年全省各月降水(毫米)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各月降水7.3 6.722.864.469.0143.4219.6170.3122.759.120.58.距平-30%-51%-11%17%-29%-1%7%-4%-8%-3%-16%-1百分率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暴雨2009年暴雨过程较为频繁,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共发生5次,次数正常。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24 发布人:来源:〖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2010年3月23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较快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5.9:44.5:49.6。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GDP的比重为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图1:2005-2009年成都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09.5万人,增加27.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4.7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8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152.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3%(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0.3%,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类下降5.6%,交通与通信下降2.0%,居住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持平。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5%。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9%。

四川各市州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9月)

四川各市州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9月)
4 71 8 0 . 4 12 . 4 77l
1 9. 4 78
元) 元) 本 月止 累计 乙 ) 增 速 % 本 月止 累计 乙 增 速 % 本月止 累计 乙 增 速 % 元
全 省
44 . O190 1 9 9.
6 . 89 4 . 00
456 .
—5. 9 —7. 3
1 ~8月 累计
44 . 01 9
累计 ± %
1 . 99
规 模 以上 工业 增 加 值 ( 元 ) 亿
全 社 会 固定 资 产投 资 ( 元 ) 亿
86 . 961 4 0715 . 1 1 08 06 3 4. 88 9
1 52 2 .5
1 7. 1 77 1 . 5641 2 .l 06 1
1. 88
1 6 8. 1 6 8. 1 9 8.
南充 眉 山 宜宾 妥 达 州 雅 安
巴 中
1 5O 0 .O 1 29 7 .0
1 .6 258 1 7.6 7 4 60. 3l

689 . 2 03
O7 . 1. 8 3. 8 56 .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居民消 费价格 总指数 (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指数 (
工 业 品 出厂 价格 指 数 (
原材料 燃料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收 入 ( ) 元 农 村 居 民人 均现 金 收入 ( ) 元
2 4. 3 0
2 301 4 .
89. 2l
2 . 76
2 7 5.
遂 宁
内 江 乐 山
11 0. 41 2 28 3 .7 2 34 8 .2

四川省省情

四川省省情

四川省省情一、概况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

秦代置蜀郡。

汉属益州。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其中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

"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

省会成都四川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

全省总面积是48.5万多平方公里。

四川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二、气候地形1.气候四川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

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

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

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

四川省情(官方资料)

四川省情(官方资料)

四川省情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一)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和高原为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4.7%。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二)气候(“蜀犬吠日”的典故就是说四川日照少的天气情况)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三)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

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省情省策复习题及答案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省情省策复习题及答案

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省情省策复习题及答案四川省情复习题库一、单选()1、2005年末,四川总人口为8750万,列全国()。

A、第1位B、第2位C、第3位D、第4位2、四川是全国最大的()聚居区。

A、藏族B、彝族C、回族D、土家族3、四川是全国唯一的()聚居区。

A、土家族B、布依族C、彝族D、羌族4、四川现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A、都江堰——青城山B、峨眉山——乐山大拂C、九寨沟D、大熊猫栖息地5、四川现拥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是()。

A、峨眉山——乐山大拂B、都江堰——青城山C、九寨沟D、黄龙6、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A、凸目头像B、三星神树C、太阳神鸟D、资阳人7、被称为中国西部“硅谷”的是()。

A、成都高新开发区B、绵阳科学电子城C、西昌卫星发射基地D、德阳二重集团8、四川拥有两院院士57名,居全国(),西部第1位。

A、第3位B、第4位C、第5位D、第6位9、被国际学术界并列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的是巴中人()。

A、张澜B、吴玉章C、郭沫若D、晏阳初10、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西汉著名天文学家是四川阆中人()。

A、杨雄B、司马相如C、落下闳D、陈寿11、四川简称( )。

A、“蜀”或“巴”B、“蜀”或“川”C、“巴”或“川”D、“渝”或“川”12、四川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大省。

A、2B、3C、4D、513、四川盆地以( )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A、浅丘和平原B、丘陵和山地C、浅丘和山地D、山地和平原14、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 )。

A、珠穆朗玛峰B、贡嘎山C、夹金山D、峨眉山15、四川最低点在南边( )的长江之滨。

A、泸州市B、宜宾市C、泸州市合江县D、宜宾市翠屏区16、四川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55种,珍稀动物保护资源居全国()A、第1位B、第2位C、第3位D、第4位17、四川有充足的水资源,省内河流年径流量3000亿立方米,居全国()。

四川统计年鉴2009 - 四川省建设厅

四川统计年鉴2009 - 四川省建设厅

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
广安市
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
达州市
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
雅安市
名山县、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
巴中市
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
资阳市
安岳县、乐至县、简阳市
阿坝州
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马尔康县、壤塘县、 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
甘孜州
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 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
凉山州
西昌市、木里藏族自治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 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
全省“十二五”重点流域136个县( 全省“十二五”重点流域136个县(市)名单 136个县
成都市 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
自贡市
荣县、富顺县
攀枝花市 米易县、盐边县
泸州市
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
德阳市
中江县、罗江县、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
绵阳市
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江油市
广元市
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
遂宁市
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
内江市
资中县、隆昌县
乐山市
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眉山市
南充市
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
眉山市
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20•【字号】川府发[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09]9号二○○九年二月二十日)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现将该《报告》和所附《四川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尽快安排部署工作。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实施。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战略部署的关键之年。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八项民生工程”和“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要按照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具体要求,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重建项目建设,强化重建要素保障,落实完善重建政策;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新体制新机制;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四川省情、成都市情

四川省情、成都市情

简要国情1、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我国著名的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青海湖等。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土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量最少;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耕地后备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多。

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有56个民族。

四川省情、成都市情(截止时间2010年上半年)5、四川省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

是中国第5大省。

享有“大熊猫故乡”的美誉,省会为成都。

6、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仅次于西藏)。

7、我省共有5处世界遗产。

被誉为“人间仙境”、“人间瑶池”的九寨沟、黄龙寺分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乐山大佛—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8、两千多年前,四川便兴建了规莫宏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9、西部大开发战略于1999年开始实施。

10、我省是全国的养猪大省,生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11、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有着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在成都。

成都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

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孟蜀时期成都木刻印刷的“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

西晋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曾写下了全世界最早的一首咏茶诗,赞叹蜀茶的高贵,“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最全的四川省情省策

最全的四川省情省策

四川省情省策四川人文地理概况: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邻:东—重庆;西—西藏;南—云南、贵州;北—青海、甘肃、陕西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全国第五大省行政区划: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形地貌:A多山与高原。

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

B地貌类型齐全。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齐具,总体为东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

C浅丘和平原为主。

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D西高东低地势。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中间低。

地理高低点:最高点—西部贡嘎山(横断山脉);最低点—南边长江之滨(泸州市合江县)气候:亚热带范围,温和湿润。

古人评四川:三国诸葛亮《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入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四川之最:二滩电站——中国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水电站,现亚洲最大蜀郡郡学——在同一地址办学两千年不断,世界仅此一例彝族聚居区——全国最大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天然气【尤其气田气】分布——最集中省份东部盆地——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全国唯一:羌族聚居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世界第一:钒、钛全国第一:中国旅游历史文化名城(7座)数量;松杉植物种类;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省内河流年径流量(3000亿立方米);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最多(5处);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生猪数量; 2008年猪肉产量,肉类总产量;林副产品油桐,生漆产量;西部第一:人口8127万;两院院士57名;高等学校90余所; 2008年四川GDP,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丝、布原盐、白酒、纯碱等产品产量; 2007年粮食总产量,油料产量; 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2007年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

2009年四川省气候公报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对交通的影响3.对林业的影响4.对水资源的影响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备注摘要本公报简要介绍2009年四川省气候概况、发生的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对四川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价。

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偏少43毫米,偏少4%。

上半年盆地中南部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盆地入冬早。

年内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

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年平均气温已连续十三年高于常年平均值。

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

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 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2009年全省各月气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各月气温 6.011.213.017.420.523.625.124.823.017.410.67.8 距平0.2 3.5 1.20.6-0.20.40-0.2 2.10.9-1.30.62.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

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5月降水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偏少年份排第4位。

2009年全省各月降水(毫米)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各月降水7.3 6.722.864.469.0143.4219.6170.3122.759.120.58.距平-30%-51%-11%17%-29%-1%7%-4%-8%-3%-16%-1百分率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暴雨2009年暴雨过程较为频繁,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共发生5次,次数正常。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省策一、自然地理。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

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二、城市地理。

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

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5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14个,全省城市化率33%,比2004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与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11.8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

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0-03-10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实施“两个加快”和“三个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了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回升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11.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2.8%和33.0%。

人均生产总值17339元,增长1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6.2:36.2调整为15.8:47.4:36.8。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4.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58.3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480.8亿元,增长14.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

居住类价格下跌0.3%,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1.1%,租房价格上涨4.2%,水电燃料价格上涨1.5%。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3.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4.3%,生活资料价格下跌1.2%。

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下跌4.7%。

农产品价格“一跌三涨”。

受生猪价格低迷影响,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3.1%。

其中,畜牧产品价格下跌7.6%,种植业、林产品、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3.5%、1.0%、3.8%。

四川省情省况

四川省情省况

四川省情省况---社会简况第一章四川社会简况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多年来既揉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四川行政区划四川现除省会成都是副省级城市外,还辖17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

17个地级市是:自贡、攀枝花、沪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

3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

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省会成都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

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誉。

#中国公务员考试信息网二、中国的人口大省2005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750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3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3.7%,列西部第1位。

三、中国的民族大省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居住着55种民族。

除汉族外,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省情四川省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

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地势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走势,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为四川盆地,盆周为丘陵、山地,西部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川西高原。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000小时—1600小时。

四川幅员辽阔,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省。

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全省总人口8800多万,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3%,列西部第1位。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个民族,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

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二、历史沿革四川是古代中国蜀人和巴人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掘,将巴蜀历史上推至距今4000多年前,使四川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雕像、金杖和枝叶茂盛的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等大批珍贵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00多年古蜀文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在绘画、雕塑、冶炼、浇铸、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古代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征在此形成。

千百年来,四川人一直繁衍在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

距今22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率众兴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它变水害为水利,浇灌沃野千里,造福于民,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早在3000多年前,“蚕丛之国”的四川即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过缅甸,入印度,并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

通过这条路输出了盛产于四川的丝绸、布匹、瓷器、漆器和茶叶;输入了宝石、玉石、珍珠、海贝和玻璃。

这不仅互通有无,而且开拓了四川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当时蜀锦即以图案丰富,织纹精巧,色彩艳丽而被视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四川的历史沿革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

当时,中国分为九州,四川为梁州。

从商丘到春秋战国,四川为巴、蜀两国地域。

蜀国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巴国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

公元前316年,秦王征服巴蜀,设巴、蜀两郡。

从那以后,四川逐步发展,至唐代已设剑南道、山南道和黔中道。

北宋时,设益州路、枳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代正式设四川行省,省治为成都;明代改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设四川行省。

三、资源禀赋四川自然资源富集。

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1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27%。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找到矿产130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有工业储量的矿种89种。

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钒、钛、锂、银、硫铁矿、天然气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钒、钛居世界之冠);铁、镉、溴、石棉、岩盐、熔剂石灰石、白云母等10种列全国第2位;锌、铍、锶、钾长石、硅藻土、铂等7种居全国第3位。

四川生物种类繁多。

现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031 种,其中鸟类625 种,兽类217种,爬行类92种,两栖类97种。

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白唇鹿等30种,占全国的30.9%;其中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

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熊猫、大灵猫等112 种,占全国的47.1%。

四川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和长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养区。

植被类型多样,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杉、红杉等珍稀树种,其种类占了中国的1/5以上。

全省高等植物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其中维管植物925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松杉植物种类居全国之首。

天然中药材就达4500余种,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四川旅游资源独特。

境内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和大熊猫栖息地5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我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遗产俱全的省份。

有剑门蜀道、贡嘎山、西岭雪山、石海洞乡、天台山、龙门山、白龙湖等1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处。

三星堆、金沙遗址古蜀文明玄妙神奇,武侯祠三国文化、杜甫草堂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蜀南竹海风光旖旎。

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泸沽湖母系氏族文化、康定跑马山转山会、凉山彝族火把节等独具魅力。

四、科教文化四川人才辈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开国元勋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孕育了司马相如、苏东坡、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一批文艺巨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万所,在校学生1803万人,教职工91万人,其中专职教师75万人。

全省共有180个县(市、区)完成了“普九”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9.99%。

全省共有小学1.24万所,在校生617.0万人;普通中学4809所,在校生49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5所,在校生4.2万人。

全省有普通高等院校92所,其中5所列入全国“211工程”建设;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03.6万人,研究生7.1万人。

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54个、博物馆87个、文化馆203个。

科技研发实力强劲。

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全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个,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0家。

全省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有两院院士60名、62人次,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口腔医学等学科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

卫生事业基础雄厚。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医药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针灸、按摩、肛肠、骨伤、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医疗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中西医并重的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等较为完整的卫生事业体系已发展为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单纯的临床医疗已发展为防疫、保健、康复医疗,由生物医学扩大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

五、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西部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改变“蜀道难”状况,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运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

全省铁路运输总里程达到3009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4万公里,居全国第二位。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62公里。

拥有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成都双流机场和10个支线机场,国际国内航线150多条。

大小通航河流120多条,通航里程1万多公里。

邮电通信建设快速发展。

全省拥有长途电话业务电路71万路;本地电话网固定交换机容量236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9611万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431万户,光缆线路长度48.0万公里,本年新增9.0万公里,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通信枢纽初步建成。

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四川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省水利工程数量累计达63.4万处,有效灌溉面积252.3万公顷,农机总动力为2687.6万千瓦,农业排灌动力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及耕种播收机械成倍增加,农村用电量128.2亿千瓦时。

六、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回升3.5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居全国省(区、市)第9位,西部第1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

2009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2.8%和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11.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

人均生产总值17339元,增长1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7.4∶36.8。

产业基础扎实配套。

全省粮食、生猪、油菜籽、蚕茧产量居全国之冠,柑桔、茶叶产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粮食和副食品基地。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长虹、五粮液、攀钢、东方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是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省会成都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10857元,增长12.2%。

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1元,增收340.8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1.4元,增长22.8%。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达475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万人,增长0.3%。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1345.8万人,增加35.8万人,增长2.7%。

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27.6万人,签订就业协议23.7万人,就业签约率达86.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3万人,登记失业率4.3%,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9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

进出口总额242.3亿美元、增长9.6%,其中出口141.5亿美元、增长7.8%。

成功举办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151家。

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9家,国际友城达到70对。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9年,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63.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9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15.3万人,其中农民工163.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426.4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9.2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32.5亿元,全省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43元;农村低保人数达到397.4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55元。

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分别提高24元和2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