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题生态系统理论在环境保护及立体农业中的应用-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一、选择题(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1.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2.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必刷10 细胞代谢在农业生产相关应用-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0 细胞代谢在农业生产相关应用1.(2021·湖南高三三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有关农谚的资料非常丰富,这些农谚,有的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的揭示了农作物生长繁殖的规律等。
下列有关农谚的解释,错误的是( )A【答案】C【解析】③“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影响农作物的产量,③错误。
2.研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请回答:(1)光照强度增大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之提高。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增加光照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再提高,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等。
(2)我国北魏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要求栽种农作物时要“正其行,通其风”,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其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
(要求答出两点)(3)研究发现,棉花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树冠的大小。
为提高产量,需要在适宜的时期对棉花植株进行________处理,以解除________。
【答案】(1)温度、二氧化碳浓度(2)可增大田间二氧化碳浓度;使植株均匀分布,有利于充分接受光照;可降低田间温度,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3)打顶(或摘除顶芽)顶端优势(或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析】1.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随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当达到一定时候光合作用强度不变,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CO2必须达到一定值,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变,达到CO2饱和点。
3.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1)光照强度增大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之提高。
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再增加光照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再提高,说明光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温度、CO2浓度等。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考生物必刷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考生物必刷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形成的多糖B.麦芽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后产生红黄色沉淀C.糖类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少D.脱氧核糖参与所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组成2.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尔基体在细胞运输“货物”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B.用32P标记高尔基体,被标记的物质可以是DNA和磷脂C.高尔基体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实现了细胞各结构上的紧密联系D.兔睾丸细胞的高尔基体能合成性激索,这与柳树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功能不同3.某性原细胞(2n=16)的DNA全部被32P标记,其在含有31P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继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能正确表示有丝分裂前期(白色柱状图)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灰色柱状图)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单体和DNA 数目的是()A.B.C.D.4.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3个神经元,不可能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B.刺激a处,a处的细胞膜对+Na外流Na的通透性增加,+C.刺激c处,兴奋可经过b传向dD.反射弧中c受损后,给予e刺激,e不能发生反应5.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B.粗面内质网上有合成磷脂的酶C.细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有的还含有胆固醇D.细胞膜能够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与膜上分布的糖蛋白有关6.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A.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 荧光探针的准备过程如图 1 所示,DNA 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 探针。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生物(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热点突破练7-生态文明建设
7.生态文明建设微网构建考向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环境的理念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与生物学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内容高度契合,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为背景和切入点的试题已悄然出现,试题可结合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生态恢复等方面进行考查。
针对练习1.(2022山东模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C.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中华秋沙鸭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2.(2022江西上饶二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出来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2022黑龙江四模)“绿色”是北京冬奥会的鲜亮底色。
在北京冬奥会上使用了生物可降解餐具,这种餐具的材料是聚乳酸,而聚乳酸是以玉米、薯类、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发酵得到乳酸,再聚合而成的生物降解材料。
2022年高考生物高频考点必刷题 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
2022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人类很多活动都与各类生态系统密切关联。
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力密切相关,常通过_______________方式得以维持。
(2)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_____________链,又是一条____________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湖泊鳃鱼种群密度时,调查期间有些鱼体标志脱落,则该湖泊鳃鱼种群密度调查估测数据会______________。
春节前该湖泊鳃鱼被大量捕捞,其K值将_____________。
(4)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和现代生态农业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传统高毒高残农药早已停产停用了。
要生产绿色无污染农产品,除使用低毒低残农药外,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等措施(至少答出二条)实现农业害虫的有效防治。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环保建设和全域乡村振兴的冲锋号令,同时也为我国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自我调节负反馈物质传递能量流动大不变引入天敌,施放性引诱剂,直接和间接【分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专题16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生物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2023年高考真题一、单选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侯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D【分析】1、生态系统的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3、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C、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D、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误。
专题12 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12 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一、单选题1.(2022·山东·高考真题)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答案】A【解析】【分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详解】A、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B、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C、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D、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
故选A。
2.(2022·湖南·高考真题)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
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一遍过考点67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
考点67 生态环境的爱护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诞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4年,人口总数要限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起先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削减,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接着限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爱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疆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爱护和自然爱护区建设。
⑤推动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连线)3.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4.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6.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爱护。
(2)易地爱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爱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扬教化。
考向一环境污染实例分析1.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改变状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改变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参考答案】D解题技巧水污染类型的推断技巧(1)依据污染成因推断①若水中富含N、P等养分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依据危害结果推断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养分级生物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023届高三生物三轮复习专题-水污染与立体农业
水污染与立体农业微专题【考查依据与内容】【情境一】 水污染与生态修复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
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是当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常用技术手段,该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净化,能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
图1是该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2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
【追根于教材】1.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进而破坏水体环境,导致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请分析原因。
2.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能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治污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核心价值”命题“金线”(为什么考)“知能素养”命题“银线”(考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环境的理念和观点。
这些理念和观点与生物学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内容高度契合,近几年高考中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为背景和切入点的试题逐年增多,试题大多结合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恢复等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通过分析生态浮床的原理和作用,了解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2)通过分析立体农业的特点,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3)通过对“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微塑料的产生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化环保意识。
3.沉水植物对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持水体清洁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在向河道内移栽沉水植物之前,先引进清水的目的是什么?与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哪些?【真题回顾】1.(2021·山东二模)为了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山东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作,多措并举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渤海。
202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点-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必修一)
5.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 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合理地 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农场中的果树和蘑菇都属于生产者 B.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是捕食 C.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 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果园内以猪粪、鸭粪为饵料养殖的蚯蚓能改良 土壤,它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三、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包括 物质的良
性循环技术 、 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
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和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C.生态工程的原理是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 D.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解析】在此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果树,猪、鱼、鸭等都属于消费者,而蚯蚓和蘑 菇则是分解者。其中蘑菇非常容易被误认为是生 产者,实际上,蘑菇属于大型真菌,是一类营腐 生生活的生物。
【答案】 A
6.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 B.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原理 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目前,生态工程已在资源管理、环境分配制 度、生态治理和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3】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 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 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系统。下列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B.果园内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分解者 C.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 系 D.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 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
专题九第二讲1.(2022·安阳模拟)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解析】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错误;该种群是位于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B错误;在上半年,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说明雌性死亡率高,C错误;在秋冬两季,雌雄性别比例都大于1.5,但种群数量明显较少,说明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D正确。
2.(2022·山西运城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解析】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A错误;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C错误;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正确。
3.(2022·黄冈模拟)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D.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解析】图中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由生产者、Ⅱ和Ⅲ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过程固定的能量,B错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①过程,C错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刷21 生态农业中应用1.(2022·武威高三期末)种群的年龄组成的大致可分为图中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实施的三孩政策,有利于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所示类型D.年龄组成为b所示类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答案】D【解析】在渔业生产中,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可以保护幼鱼,使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中a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交尾,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幼年个体减少,有可能使该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所示的衰退型,C正确;b为稳定型,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若对受到某种突发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可能发生较大变动,D错误。
2.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之风渐盛,农村部分耕地杂草丛生,甚至成了荒地。
但如今已有许多地方在荒废耕地上开展了玉米一食用菌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B.在玉米一食用菌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农田弃耕后,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导致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D.立体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升高【答案】C【解析】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②充分利用阳光、水、空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A、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原理,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A正确;B、在玉米一食用菌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用菌以玉米中的有机物生存,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C、农田弃耕后,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群落会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错误;D、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升高,D正确。
故选C。
3.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D.桉树成林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C【解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反应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型,B正确;C、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D、桉树成林后水土流失减少,说明桉树成林后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4.中国古诗词中,许多蕴含着生物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原理:(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后半句中白鹭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________层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
以上实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5)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锄禾”的目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种群 (2)无机环境或生物 (3)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4)自然选择(5)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解析】(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后半句中白鹭(指一行白鹭)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反映了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物理信息温度来自无机环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雄蛙的求偶行为,此处声音这一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因此题述实例中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是无机环境或生物。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落红(花)转变成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这种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的目的既有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又有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5.(2022·抚顺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解析】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
6.某地发展了“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即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对该立体农业中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该立体农业充分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草菇属于生产者C.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农业模式依据的原理是能量的循环利用D.该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答案】D【解析】立体农业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立体农业可以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光能的利用率,立体农业可以改善生物群体的通风条件,提高物质的循环和利用率,立体农业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种重要途径。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草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错误;C、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D、立体农业可以实现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由于植物的光能利用和物质利用的差异,形成了能量和物质利用层次,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D正确。
故选D。
7.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减少人为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生态农场等措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
资料一:图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生态学相关问题:(1)图中生态农场(农作物只有1种)的营养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捕食链)构成。
(2)预防蝗虫灾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产量的重要一环。
《科学》2004年的一篇论文指出:“蝗虫从独居到群居的转变,始于它们相互吸引而聚集在一起,发现并嗅到对方发出的气味,或者用后肢彼此触碰。
”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信息在促进种群繁衍中的重要作用。
(3)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实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草菇蛋白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高达40%,营养丰富,是糖尿病和胃病患者的良好食品,草菇__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该果树—草菇结构是立体农业的经典案例,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4)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区别不同群落的最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
资料二:为实现西部脱贫,福建与宁夏政府携手建立闽宁生态移民示范镇,通过植树造林、秸杆还田、引黄入滩等措施使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的“金沙滩”;同时引入巨菌草代替阔叶树栽培香菇,带领闽宁人们实现脱贫致富。
(5)植树造林、秸秆还田等措施会使土壤微生物增多,土壤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