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中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工作报告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10章社会工作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哲学层次上:强调经验事实先于理论而存在,知识来 源于实践;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取代了静态分析; 知识发展也是辩证的。
研究方法上:强调经验性与实践性,整体观与历史观; 强调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与综合。
(五)方法论比较 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 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 文化因素。反实证主义方法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 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 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建构主 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认为事实 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 解。马克思的方法论具有综合性。
▪ 【2012年真题】社会工作者老周正在撰写社区居 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总结评估报告,准备提交给政 府部门。该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有()
▪ A.理论依据与文献分析资料 ▪ B.实际执行过程与任务完成情况 ▪ C.实施效果与项目目标实现情况 ▪ D.此类项目实施的改进意见 ▪ E.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B.国内外关于地震孤儿社会工作干预服务的主 要模式
▪ C.地震孤儿社会工作干预服务的状况和效果 ▪ D.介绍地震孤儿社会工作干预服务的主要方法
▪ C【解析】服务效果部分呼应工作目标,是 社会工作实务的核心追求,应该在 总结研
究报告中进行专门的、较详尽的说明。题 中,报告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地震 孤儿社会 工作干预服务的状况和效果。
▪ 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 法论认为社会和自然受同样原则支配,社会研究对象与自 然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它们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 立存在,事物本身存在着内外的、必然的、可重复的规律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对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 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动机或体 验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建构主义方法论否认存在客观 事实,认为人们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会形 成不同版本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 ,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和实践性,重视以历史事实与社 会事实说明社会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题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_形式逻辑__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并以巴巴拉式__三段论_为科学解释中演绎推理的范例,强调通过演绎建立科学解释,对以后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_资料性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是1985年出版的《_____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_》。
4.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特别是____核心概念_____,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___概括度______,三有好的清晰度。
5.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_____日常观察____和____科学观察_____。
6.教育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_____审核资料____、_____资料归集____、初步整理资料和进行描述统计等步骤。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把访谈调查分为_____结构性____访谈调查和_____ 非结构性____访谈调查。
8. ____自变量_____,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无关变量,也叫__控制变量_______。
9.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____简单枚举法_____、完全归纳法和____科学归纳法_____三种,前者又称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称因果关系归纳法。
10.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事实命题(陈述性命题) 和_价值(性)命题(评价性命题)_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B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B.科学理论C.科学思想D.科学观念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DA.基础研究B.描述研究C.发展性研究D.预测研究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D )A.历史感与正义感B.历史感与责任感C.责任感与现实感D.历史感与现实感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B )A.描述记录法B.日记描述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C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DA.访谈调查B.测量调查C.表格调查D.问卷调查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 )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总体效度D.生态效度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 )A.条形图B.圆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D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理论构思理论:构思是指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分析

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分析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扩展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系统性探索和实践活动。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文献综述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和分析,并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来顺利完成这一步骤。
一、文献综述的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是指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准确和系统的梳理、整理和评述。
文献综述的意义在于:1.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为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2.明确当前研究领域的知识盲点和问题,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3.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4.为科学研究提供前期工作的积累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1.明确研究主题和目标: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确定文献综述的范围和主题,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关注点。
2.收集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学术期刊等渠道,广泛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3.筛选文献资料:根据研究主题和目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保留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或重复的文献。
4.整理文献资料:将筛选后的文献资料逐一阅读,并记录下关键信息,如文献的作者、出版物、出版时间、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
5.综合分析与阐述:在对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和分析,将不同文献之间的关系和差异进行综合和阐述。
6.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在完成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目标,撰写文献综述报告,表达自己对文献的阐述和理解。
三、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1.要广泛而准确地收集文献,不仅包括国内外相关文献,还要注意包括老师、学长学姐的建议和意见。
2.在阅读文献资料时,要抓住文献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细节,同时注意文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3.综合分析时要注意比较文献之间的异同,避免片面和主观臆断。
4.在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时,要科学分析、客观准确地总结和表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不要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想法。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第一章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
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
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
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
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
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
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
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
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
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国开《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章节自测答案

国开《社会调查研究与⽅法》章节⾃测答案社会调查研究与⽅法章节⾃测答案1有计划、有⽬的,描述、解释2社会的基本要素,具体对象3⼈⼝的数量、质量、密度,⼈⼝的构成和⼈⼝过程4物质⽂化,精神⽂化5社会组织,社会产品6描述事实,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7古希腊,认识社会8西欧,美国9经验论,实证主义10数理化,定量化11专门性, 系统性, 客观性, 针对性, 实证性12⾃然环境, ⼈⼝, ⽂化13古希腊⼈14美国15家庭, 村落, ⾮正式组织16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以后17盖洛普18李景汉19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为:它是⼈们有计划、有⽬的地运⽤⼀定的⼿段和⽅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其主要调查类型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其主要调查⽅法为⽂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验法。
20答:社会调查研究的⽬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有助于正确制定政策和执⾏政策;能够提⾼⼈们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
21答:第⼀,专门性。
⾸先在研究的⽅法层次上,社会调查研究是⼀种专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法。
其次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法、⼯具和技术。
第⼆,系统性。
从开始的选择课题到最后做出调查报告,⼏个步骤有机紧密地结合在⼀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过程。
第三,客观性。
社会调查研究是从事实出发、以实际调查为主,能够直接从被调查者那⾥得到第⼀⼿资料,即使⽂献资料也要求真实可靠,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就更为客观、科学。
第四,实证性。
社会调查研究是建⽴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料来源于社会实践,所归纳出的结论和理论与资料所显⽰的结果相⼀致,也经得起实践检验。
第五,针对性。
进⾏社会调查研究不是⽆病呻吟,⽽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它所关注的也不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主要是其社会属性。
文献综述逻辑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综述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各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进行逻辑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范围及方法1. 范围: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某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包括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专著等,共计50篇。
2. 方法:采用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
三、文献综述逻辑总结1. 研究背景与现状(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某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2)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实证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等。
2.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1)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2)理论框架:构建了某一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包括基本概念、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等。
3. 研究成果与不足(1)研究成果:在某一研究领域,学者们取得了以下成果:a. 深化了对基本概念的认识;b. 完善了理论体系;c. 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
(2)不足: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不足:a. 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概念界定模糊;b. 实证研究方法有待改进,部分研究缺乏严谨性;c.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程度较低。
4. 发展趋势与展望(1)发展趋势:未来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体系的完善、实证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2)展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某一研究领域将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进行逻辑总结,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背景、现状、方法、成果、不足和发展趋势。
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某一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我国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申论公文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技巧

申论公文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技巧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严谨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推理技巧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其中,演绎和归纳推理技巧是申论公文中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就申论公文中的演绎和归纳推理技巧进行探讨。
一、演绎推理技巧演绎推理是通过已知的前提条件,运用逻辑规则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在申论公文中,演绎推理技巧常用于提出相关政策或行动计划。
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可以使文章逻辑严密,表达更加准确。
1.1 引用权威数据在申论公文中,引用一些权威的数据可以作为演绎推理的前提条件。
例如,当需要论证某个问题的严重性时,可以引用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以支持观点。
这样,在读者心目中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可信的前提条件,进而推导出文中要阐述的结论。
1.2 运用逻辑规则在演绎推理中,运用逻辑规则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要指导某项工作,可以运用“总分关系”进行推理。
即通过提出总体目标,再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此展示问题的解决思路。
这种逻辑上的推导,使得公文更加严密合理。
二、归纳推理技巧归纳推理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案例或观察结果,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在申论公文中,归纳推理技巧常用于总结调查研究结果或提出政策建议,能够使文章更具有实证性和说服力。
2.1 分类归纳分类归纳是一种常用的归纳推理方法。
通过将问题或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再分别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分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然后分析每个类别下的具体情况,最后得出整体性的结论。
2.2 比较归纳比较归纳是通过对不同事物或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在申论公文中,可以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用实证的事例或具体的数据对政府政策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
这样的归纳推理,使得公文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演绎与归纳推理的结合应用在实际的申论公文写作中,演绎与归纳推理可以相互结合,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世界的演绎概念

世界的演绎概念
演绎概念在哲学和逻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推理和逻
辑推断来达到结论的方法。
在世界的演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和影响。
首先,演绎概念在科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常常依靠演绎推理来
验证和证实假设。
科学家根据已知的事实和理论,通过逻辑推理来推断出新的结论和预测。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这个定律在数百年后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天体力学和航天工程中。
此外,演绎概念也在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
方法来推断出关于存在、真理和价值观的结论。
例如,康德的演绎方法被广泛用于道德和伦理学领域,通过推理和演绎来确定什么是道德的标准和原则。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演绎概念也被广泛应用。
经济学家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方
法来分析市场和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走势和制定政策。
社会学家通过演绎推理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揭示社会规律和趋势。
总的来说,世界的演绎概念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它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着
关键作用。
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方法,人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和规律,推断出新的结论和发现。
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原则不仅在学术领域中有着重要价值,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第 3 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一、社会研究的伦理议题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 2、对参与者无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 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 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
三、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联系和相关本身并不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现实中,虚假的因果关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引起。 四、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是 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 (一)个体 (二)群体 (三)组织 (四)社会人为事实 人或其行为的产物。
《社会研究方法》4
(五)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 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
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 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 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 (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3
4、欺骗 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 二、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 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
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
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量与定性资料定性研究(导论P133)——是一种将观察者臵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
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体事件活动所构成,这些事件活动转换着世界。
它将世界转变成一系列的陈述,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自然主义的方式。
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实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富玉的意义来理解或来解释现象。
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定量研究——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以对比的信息。
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
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
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局限:1.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2.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
3.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定性研究1P11):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性更为重要。
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关系

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关系引言归纳与演绎是逻辑学中两个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式,它们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
本文将围绕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并分别阐述归纳和演绎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的定义和特点归纳指的是根据个别事实、现象或事例,推断出普遍规律或概括性的结论的过程。
在归纳过程中,我们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通过观察研究个别案例,发现其中的共同点,然后提炼出普遍规律。
归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性:归纳是基于个别事实或案例,通过总结抽象出普遍规律或概括性的结论。
2.不确定性:归纳是通过局部的个别案例推断出整体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实证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增量性:归纳是通过不断观察和研究新的个别案例,不断修正或扩充原有的规律,使其逐渐趋近于完善。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归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科学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归纳的作用。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归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是科学发现和理论构建的基础。
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搜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然后通过归纳的方式总结出普遍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通过归纳的方式总结出的生物进化规律。
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归纳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和调查个别案例,总结出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普遍规律。
例如,通过对大量的个别案例进行归纳研究,可以得出关于犯罪、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普遍规律。
日常生活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归纳来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在购买某款产品前会先了解其他用户的评价和体验,通过归纳这些个别案例,判断该产品的好坏;又如在学习一门新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归纳出其中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演绎的定义和特点演绎指的是根据普遍规律或概括性结论,通过逻辑推理,从已知的前提出发,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过程。
如何处理论文中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如何处理论文中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结果与结论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们直接反映了研究者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和解读能力。
因此,正确处理论文中的研究结果与结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你正确处理研究结果和结论。
一、展示研究结果在论文中,研究结果通常以表格、图表或描述的方式进行展示。
为了使结果更加清晰易懂,我们可以使用适当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表格可以清晰地呈现大量的定量数据,而图表则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关系。
无论使用何种形式,务必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产生误导。
同时,在描述研究结果时,要注意遵循逻辑和清晰的语言表达。
首先,要确保使用准确的科学术语和专业术语来描述结果。
其次,要按照实验的进行顺序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
最后,要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不要夸大或缩小研究结果的意义。
二、分析研究结果分析研究结果是论文中关键的步骤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结果是否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以及实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分析结果时,我们还需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或理论进行比较和讨论。
这有助于证实或推翻之前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将结果与相关的理论框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揭示实验结果的本质和意义。
三、提炼结论结论是论文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归纳和解释。
正确提炼结论需要慎重考虑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合理推断。
同时,要注意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要过于主观或武断。
在提炼结论时,我们可以综合研究结果、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发现进行推理和归纳。
此外,还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探讨结论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并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如何处理论文中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至关重要。
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试卷及答案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课程代码:00456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A.直觉观察时期 B.分析方法时期C.系统综合发展时期 D.科学的辩证法时期2.将社会科学方法分为哲学方法论、跨学科领域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其分类依据是A.研究目的 B.研究方法C.研究适用程度 D.研究内容3.张老师以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策略改进”为课题进行研究,这种选择课题的途径是A.实践改革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C.学生发展的需要 D.学校发展的需要4.教育科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对教育实践应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上的创新突破,这体现出选题的A.外部价值 B.内部价值C.综合价值 D.科学价值5.在文献中,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属于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6.在历史研究中,文献检索与搜集资料的程序一般是A.搜集资料先于文献检索 B.文献检索先于搜集资料C.两者合一 D.没有联系7.历史研究的核心是A.揭示规律 B.搜集史料C.描述事件 D.提出假设8.在影响观察客观性的主观因素中,因研究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修正、填补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作出错误的分析,这种影响因素是A.先入为主 B.无意过失C.假象过失D.错觉过失9.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代码和A.图像型代码 B.符号型代码C.记录型代码D.描述型代码10.问卷的回收率一般不能低于A.50%B.60%C.70%D.80%1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于A.1879年 B.1881年C.1883年D.1885年12.教育实验设计中,单组后测设计的基本模式是A.R××OB.R O1×O2A.RC.×OD.O1×O213.教育理论的逻辑形成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即教育概念和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C.教育命题D.教育范畴14.根据事物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法是A.不完全枚举法 B.完全归纳法C.科学归纳法D.经验归纳法15.反映不同研究者同时研究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的是资料的A.吻合率 B.一致率C.完整率D.有效率16.用来表示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所研究现象的效度是A.描述型效度 B.解释型效度C.理论型效度D.评价型效度17.由样本特性推断出总体特征并估计出误差范围,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定量分析是A.数据推断 B.数据综合分析C.数据描述D.数据概率分析18.在总体参数估计中,用一个特定值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这种估计类型是A.点估计 B.区间估计C.相关估计D.差异估计19.在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来写,这种写法属于A.顺序式 B.并列式C.定性式D.定量式20.在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按评定标准对成果做出评语式的鉴定,这种评价方法是A.定量评价 B.定性评价C.通讯评价D.会议评价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工作报告中的论证与结论表达技巧

工作报告中的论证与结论表达技巧引言:工作报告是组织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沟通方式,是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和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工作报告中,有论证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环节,也有对工作成果进行总结的环节。
如何进行论证和表达结论,对于工作报告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十个小节出发,深入探讨工作报告中的论证与结论表达技巧。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任何工作报告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论证和有效的总结。
在报告之初,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确保工作报告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二、搜集充分的信息为了有效进行论证,需要搜集充分的信息作为依据。
信息可以通过调研、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得。
搜集信息时要广泛、全面,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论证的可信度。
三、逻辑严谨的论证方法论证是工作报告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包括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引证法等。
在论证过程中,应当清晰地列出前提、论点和论据,确保逻辑严谨。
四、数据与案例的有效应用面对各种工作情况,光靠理论论证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数据和案例进行有效的佐证。
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问题和情况,而案例则可以具体展现工作成果。
使用数据和案例时要确保准确性、代表性和可靠性。
五、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工作报告的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
句子结构要清晰,逻辑要严密,避免出现歧义和模糊的表达。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六、灵活运用图表辅助论证图表是工作报告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和信息。
在运用图表时,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如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确保图表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增强论证的力度。
七、结论要准确全面工作报告的结论是对工作成果的总结,是整个报告的高潮部分。
结论应该准确、全面地回答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在表达结论时,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使得领导和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如何提高论文的逻辑思维

如何提高论文的逻辑思维在学术界,论文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方式。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工作报告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都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然而,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逻辑不清晰、思路混乱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论文的逻辑思维,以帮助读者写出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的论文。
首先,论文的逻辑思维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在撰写论文之前,我们应该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广泛的阅读和调研,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并从中提取出关键的观点和证据。
这样,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组织思路,避免出现逻辑断裂的情况。
其次,论文的逻辑思维需要注重论证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不同的观点和论据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逻辑上的连接词和短语,如“因此”、“然而”、“另一方面”等,来引导读者理解我们的思路。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论证方法,如分析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等,以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三,论文的逻辑思维需要注重论据的充分性和可信度。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实证研究的数据、学者的观点和案例分析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这些证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我们的论点。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确保这些证据的可信度,尽量选择来自权威性来源的数据和观点,以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四,论文的逻辑思维需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清晰性。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论文的结构,以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一般来说,论文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应该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提出明确的问题和假设。
在主体部分,我们可以根据论文的主题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结构和分段方式,来展开论述和论证。
在结论部分,我们应该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演绎与归纳的关系工作报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演绎与归纳是两种最为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文章回顾了演绎与归纳的历史,梳理了近代哲学家对演绎与归纳的考察,认为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把演绎与归纳相互割裂和孤立开来加以考察的。
探讨正确地认识演绎与归纳的关系:演绎与归纳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对人们的科学认识过程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毫无关系的,而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演绎与归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过渡和相互补充的。
社会科学;研究;演绎;归纳;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连接理论与经验研究的一座双向的桥梁,并在我们的认识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有很多人都曾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
针对二者的关系问题,曾出现了演绎派、归纳派两种论争流派。
前者强调演绎的作用,认为归纳毫无用处,是一种错误的推理形式,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者偏执于归纳,而排斥演绎,忽视演绎的地位和其重要意义的存在。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呢?针对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具有不同的理解。
前者侧重于推理形式的考察,后者则侧重于对思维形式的考察。
形式逻辑认为,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导关于个别或特殊的结论的推理形式;那么,归纳则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辩证逻辑认为,演绎是以一般的原理、知识去认识和说明得出个别的事物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原则的思维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将归纳与演绎综合起来运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不同作用。
运用归纳法寻求新的知识理论,收集相关研究材料,获取相关知识经验,运用演绎推理的作用证实相关知识经验的真实性,从而发挥其作用并推广之。
一、演绎与归纳的历史考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种普遍使用的推理方式。
前者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后者的过程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研究者通常是从他所希望得到的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以检验理论的一般适用性。
[1]在历史上,演绎法与归纳法曾作为形式逻辑的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而被分别地提出和予以深入研究的,只有到了黑格尔建立了辩证逻辑以后,它们才有机会被作为有机体,得以进一步的研究。
1、亚里士多德对演绎与归纳的考察演绎的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其前人已有了演绎的思想,通过演绎推理的思想推理得到了一些公理系统。
亚里士多德最先对演绎与归纳进行了考察,他侧重于对演绎推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三段论推理。
“亚里士多德是观察并描述三段论法的各种形式的主观意义的首创者。
他做得那样严密和正确,以致从来没有人在本质上对他的研究成果有任何一步的增加。
”[2]在这里黑格尔肯定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推理,也就是其演绎推理的研究,但是黑格尔的断定过于绝对,忽视了亚氏对归纳的研究。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德谟克利特就对归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形成了归纳法的初步概念。
他认为:“人们由经验,观察形成自然理论。
”从这一点上他可以称为是归纳逻辑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曾经也对归纳做出过更深层的研究,并将归纳地方法运用于他的一系列理论定义之中。
他將归纳法作为形成概念定义的认识方法,通过一系列个别事例的分析^p ,归纳总结出一事概念的定义。
柏拉图的归纳法则是由种概念上升到属概念,由个别到“共相”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之上,在《前分析^p 篇》第二卷第二十三章中,对归纳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p 。
亚里士多德对演绎与归纳的研究是作为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纳问题,并指出:“我们必须通过归纳获得最初的前提的知识”。
[3]2、近代哲学家对演绎与归纳的考察培根批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特别是通过对演绎推理的批判,创立了归纳法。
他指出:“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为它比不上自然地微妙。
因此它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他对亚氏的批判都一直是人们依据归纳法来批评演绎法,特别是对三段论思想批评的主要依据之所在。
培根通过对亚氏逻辑的批评,创立自己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或比较表。
他是把归纳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来考察和说明的。
在这一过程中,他分析^p 了归纳法的基本内容、主要环节、和主要过程。
但是,他过分地强调了归纳,却忽视和否定了演绎,把演绎与归纳割裂开来,从这一点上来看,“三表法”是片面的。
在培根以后的哲学家们,他们继续割裂了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
其中,理性主义者笛卡尔片面推崇演绎法,认为从一些无可怀疑的,确定的原理出发,用类似于数学的方法进行演绎论证,就可以把自然界的一切显著的特征推演出来。
但是,在其理论思想中,他忽视了从实验中进行归纳的重要性。
经验主义者洛克却与笛卡尔正相反,他过于推崇强调归纳法,进而忽视贬低三段论推理的作用。
他认为,三段论不是理性和认识的强大工具,心灵无须用任何三段论就能确定观念之间的联系,在科学中最有用的推论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一般。
这种重归纳而轻视演绎的观点,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归纳万能论”。
3、近代以后对演绎与归纳的考察近代以后,随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提出了有关归纳的有效性问题,即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问题。
休谟最早提出了这一问题,即“休谟问题”。
“休谟从其唯心主义立场出发,首先否定了归纳的本体论前提——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
在休谟看来,两种现象即使千百次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保证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4]同时,休谟对归纳本身提出了疑问,他认为归纳法本身的正确与否是不能依靠经验来证明的。
对于“休谟问题”——对归纳有效性的怀疑,罗素等人对此也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我还是不得不希望能够发现比休谟的体系怀疑主义气味较差的什么体系才好。
”[5]而波普尔则在此基础之上,全面否定了归纳的认识作用和价值。
由以上的分析^p ,我们可以看出,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把演绎与归纳相互割裂和孤立开来加以考察的。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并没有将演绎与归纳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种方法加以考察,而是仅仅偏重于一方,无法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演绎与归纳的关系,常常会陷入片面的误区无法自拔。
因此,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不断发现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地认识演绎与归纳的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演绎法与归纳法,以及同时作为推理形式的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他们都主要是关于个别与一般这对范畴的,都表现着个别与一般之间的矛盾运动。
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形式逻辑的考察,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侧重于对推理形式,也就是逻辑结构的研究分析^p ;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考察,演绎法与归纳法侧重于对认识和思维工具的思维方法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从形式逻辑来说,还是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说。
演绎与归纳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1、对立关系演绎与归纳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推理形式和认识方法。
就作为形式逻辑的推理形式与作为辩证逻辑的认识方法二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是推理方向不同。
演绎依据一般的知识前提到推出个别知识原理的方向进行,它是由一般到个别;归纳则是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知识原理的分析^p 考察,揭示一般性知识原理的进程,它是由个别到一般。
其次是前提数量不同。
演绎的前提数量是一定的,有着确切的量;而归纳的前提则是不定的,没有一定量的限制。
第三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演绎是一种必然性的,其前提蕴涵着结论,由前提的真必然地可以推出结论的真;归纳则是一种或然性的,其前提并不蕴涵结论,由前提不一定可以结论。
第四是得出结论的依据不同。
形式逻辑的归纳虽然是从个别推出一般,但是其所依据的个别与一般都是对事物数量的分析^p 与概括,演绎主要依据一类事物的情况推知它所包含分子的情况,或者根据属推知种的情况;辩证逻辑的归纳主要是从事物性质方面进行的分析^p 与概括得出,演绎则是以一类事物的一般原理或原则为指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p 它所包含的类中的具体个别事物的新知识、新情况,得出他们的听我说本质之所在。
2、统一关系演绎与归纳相互依存和补充。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但是演绎不能为自己提供一般性的知识,需要借助归纳获得;同时演绎可以指导归纳,为其提供论证和补充,解决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揭露归纳进程中存在的错误。
演绎与归纳相互渗透和转化。
演绎之中蕴含着归纳,归纳之中蕴含着演绎。
演绎的进程之中隐含着归纳的成分,归纳之中同样隐含着演绎的成分存在,二者相互渗透。
正如恩格斯指出:“世界上的一切归纳法都永远不能把归纳过程弄清楚。
只有对这个过程的分析^p 才能做到这一点。
”[6]演绎与归纳又是相互转化的,演绎可以转化为归纳,通过演绎的关于个别性的知识,从而成为新的归纳;同样,归纳的终点正是演绎的起点之所在。
三、科学地处理演绎与归纳的关系演绎与归纳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在分析^p 把握演绎与归纳的关系时,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方,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归纳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现作用,以及演绎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证实作用。
在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进程中,我们收集经验材料以及整理经验材料必须充分发挥归纳与演绎的认识与总结作用,将二者合理地运用研究之中。
1、辩证分析^p “演绎派”与“归纳派”的合理性归纳派、演绎派两个学派之间的论争,各自拥有着自己的理论观点,各自偏重自身的理论一方,企图忽视对方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将自己的理论当作是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
然而,无论归纳派还是演绎派,都是形而上学地把彼此对立起来。
恩格斯曾指出:“归纳与演绎,正如分析^p 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7]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科学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2、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我们在运用演绎时,注意将归纳的知识原理运用于演绎的过程之中。
仅仅依靠演绎的推理,我们无法获得新的知识原理,通过归纳将新的知识前提运用于整个推理过程,丰富演绎的过程。
在运用归纳时,同样地,应注意将演绎运用其中。
归纳只能获取或然性的知识,不能得到必然性的结论。
因为归纳完全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人们的直观经验又是有范围的,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并不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