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与动因
试论述公司重组的内在动因
试论述公司重组的内在动因
公司重组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经营效益、优化资
源配置等目的而进行的组织结构、业务范围、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公司重组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股
东利益调整等方面。
首先,市场环境变化是公司重组的主要动因之一。
市场环境的变化可
能来自于国内外政策法规的调整、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技术创新的
推动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随着国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
加大,环保企业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则面临着
环保标准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增加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重组以适应
市场需求。
其次,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公司重组的重要动因。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业务范围过于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系不
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企业需要
进行重组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改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股东利益调整也是公司重组的一个重要动因。
股东之间的利益
分配不均、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
业需要进行重组以调整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公司重组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股东利益调整等方面。
企业在进行重组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简述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动因
简述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动因企业并购与重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收购、合并、分立等,来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的行为。
并购与重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扩大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企业并购与重组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
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可以快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通过并购与重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2. 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另一个重要的动因是为了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通过并购与重组,企业可以将原本分散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价值链的优化。
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效率,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3. 获得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另一个动因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通过收购或合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4. 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另一个重要动因是为了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
通过并购与重组,企业可以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拓展新的业务板块,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多元化。
5. 应对市场竞争和市场变化最后一个动因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市场变化。
在市场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
通过并购与重组,企业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与重组,阻止竞争对手的扩张,保护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利益。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动因多种多样,包括扩大市场份额和经营规模、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获得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以及应对市场竞争和市场变化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
中国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一、背景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国际形势变化,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实现稳健增长和提高竞争力,中国国有企业纷纷进行战略重组。
二、定义与特性战略重组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的资产重组、产业重组等一系列战略调整和实施。
其中,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还需考虑政策指导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国有企业在战略重组中,通常具有以下特性:1.政策导向:国有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更大,战略重组往往涉及国家重要利益和产业安全等方面的考量。
2.资源过剩:过多的资产和产能需要进行调整,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3.治理问题: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需要通过战略重组来改善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
三、重组方式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资产重组:将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效益。
2.产业重组:以企业的主营业务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优势企业的集约化发展。
3.合并重组: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并购等方式来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业务覆盖面。
4.深度重组: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流程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运营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影响与展望战略重组不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它有利于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促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和合作。
然而,国有企业在进行战略重组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其中主要包括:政策指导不明晰、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等问题、市场环境变化和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等。
如何在此种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战略重组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将成为中国国企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需要在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和走向国际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国企重组成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个合理有效的国企重组方案对于实现国企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国企重组的背景和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国企面临着资源分散、业务重叠、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提高国企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企重组成为了必然选择。
国企重组的目标通常包括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等。
通过重组,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二、重组方案的具体内容(一)资产整合对国企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和评估,将优质资产进行整合,剥离不良资产和非核心业务。
通过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回报率。
(二)业务重组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
保留核心业务,拓展新兴业务,淘汰落后业务。
通过业务的重组,实现企业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组织架构调整建立适应重组后企业发展的组织架构,优化部门设置和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
(四)人员安置妥善处理重组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员分流方案。
通过培训、转岗等方式,为员工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因素(一)政策环境国家对于国企改革和重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为国企重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确保重组方案符合政策要求。
(二)市场需求重组后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决定重组方案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确保重组后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技术创新能力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浅谈上市公司的战略性重组
一
营 领 域 。只 是 控 股 目的 的 收 购 能 更 有 效 地 服 务 于 企 业 的 对 外
扩 张 战 略 。 可 以 肯定 地说 , 着 全 流 通 时 代 的 到来 , 市 公 司 随 上 之 间 以及 上 市公 司 与 非 上 市 公 司 之 间 在 二 级 市 场 上 的收 购将
4 法 人 股 协 议 转 让 ,这 主 要 是 由 中 国 的 特 殊 环 境 所 决 定 . 的 。至 今 年 上 半 年 以 前 , 人 股 由 于不 能 流通 转 让 价格 大 大低 法 于二 级 市 场 股 价 。 由于 大 多 数 公 司 不 可 流 通 股 比例 很 大 , 组 重 公 司 可 以 完 全 不 惊 动其 他 投 资 者 就 达 到 控 股 的 目的 。严 格 的 说 这 对其 他 股 东是 不 公 平 的 , 反 了 同股 同权 。随着 股 权分 置 违 改 革 的 顺 利 进 行 , 人 股 变 成 流 通 股 , 权 协 议 转 让 、 人 股 法 股 法 竞拍 的 方式 将 会退 出 历 史 舞 台 。
的 转 换 , 能作 为债 务 重组 处理 。 不 3 少债 务本 金 、 务 利 息 , 息 挂 帐 等 。 . 减 债 停 此 外 ,有 的 上 市 公 司把 巨 额 债 务 划 给 母 公 司或 随 着 劣 质 资 产 以 自我பைடு நூலகம்交 易 等 手 段 塞 给 了控 股 母 公 司 ,等 到 在 获 得 配 股 资 金 后 再 给 母 公 司 以更 大 的 回报 。有 的 债 务 人 转 让 非 现 金 资 产 给债 权 人 以 清 偿 债 务 ,但 同 时 又 与债 权 人 签 订 了 资 产 回购
会越来越变得司空见惯 。 ( ) 务 重 组 。债 务 重组 , 在 债 务 人 发 生 财 务 困难 的 情 二 债 指 况 下 ,债 权 人按 照 其 与 债 务 人 达 成 的协 议 或 法 院的 裁 定 作 出 让 步 的 事 项 。债 务 重 组 仅 作 为 整 个 重 组 方 案 的一 部分 , 务 重 债
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动机分析
使之在短短 3个 月内奇 迹 般 地 从 人 人 嫌 弃 的亏
损大户 , 变为生机 勃勃 、 具有 很 强竞 争力 的盈利
啤酒 厂 。
出了效率理论 、 信息与信号理论 、 理问题与管理 代
主义理论 、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 市场力量理论 、 税收 理论和再分配理论等… 。中国企业并购除 了具有 上述一些动机 因素外 , 还存在具有 中国特点的企业
种比较流行的做法 , 就是承债式并购 , 承揽全部或 大部分债务 , 将一些企业并人企业集 团。承担下来 的这些债务又根据 国家有关政策 , 挂账停息 、 分期 偿还。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债式并购都是低成本 扩张 , 扩张成本是高还是低 , 需要全面度量。表 面
并购重组动因, 其中体现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
和市场经济初期 的特征。这些 因素( 因) 动 大致 可
以归 纳 为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企业并 购 重组 的政府 动 机 .
此, 我国政府部 门在鼓 励企业并购联合 的同时 , 又 会为了眼前 的局部利益 以行 政手段干涉企业并购
71
产重组存在着具有中国特点的重组动因, 中 其 体现 了中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特征, 其包括企业并购重组 的政府动机; 低成本扩张动机; 赶超式扩张动机; 追求多元化经营动机 ; 追求企业发展 , 降低竞争费用动机; 调整经济结构、 优
化 资源配置动机 ; 企业管理阶层利益动机 ; 买壳” 市动机 ; 分拆 重组利益动机 ; 置换动机 。 “ 上 获得 资产
营不善 、 亏损严重 、 负担沉重 的企业嫁接 到好 企业
身上 , 或以减免税 、 降低贷款利息 等优惠政策鼓励
战略管理中的组织重组
战略管理中的组织重组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管理,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挑战。
组织重组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它能够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略管理中的组织重组,包括它的定义、原因和好处。
一、组织重组的定义组织重组是指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需求,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进行调整和整合的过程。
组织重组通常包括人员调整、部门整合、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的改变,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挑战。
组织重组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面对市场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组织重组的原因组织重组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此外,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人员变动、部门重组等,这些变化也可能会促使企业进行组织重组。
最后,组织重组还可以是企业长期规划的一部分,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进行的调整和整合。
三、组织重组的好处组织重组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挑战。
通过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整和整合,企业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组织重组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调整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可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结构和组织架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最后,组织重组还可以促进企业创新。
通过优化流程和整合资源,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掘新的市场机遇和产品创新,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重组的注意事项组织重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重组前要确保有充分的理由和支持,不能仅仅是一时的决策。
其次,组织重组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文化和员工的意愿,不能轻易削弱员工的士气。
最后,组织重组的执行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和方法,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和后果。
总之,组织重组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
国企重组方案可行性分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重组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国企重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经过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重组背景与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国企重组的背景和目标。
重组可能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因素驱动。
目标可能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创新能力、降低成本等。
只有清晰地了解重组的背景和目标,才能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方向。
例如,某两家国有企业在同一行业中存在业务重叠和资源分散的问题。
通过重组,可以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份额,降低内部竞争成本,从而增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企业现状评估对参与重组的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业务结构、人员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资产状况方面,要评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的价值和质量,确定是否存在闲置资产或不良资产。
财务状况的分析则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性等指标,了解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
业务结构的评估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新兴业务,分析各业务板块的市场前景和竞争态势。
人员结构方面,要了解员工的数量、学历、专业技能、年龄分布等,评估人力资源的质量和适应性。
技术水平的考察包括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专利和技术储备等。
管理水平则可以从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决策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对企业现状的深入评估,可以找出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为重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市场环境分析国企重组方案的可行性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
需要对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政策法规等因素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重组后的企业在未来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企业重组的原因
企业重组的原因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通过重新组合、整合和调整资源,以期望提高整体绩效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企业进行重组的常见原因:
1. 战略调整:
-随着市场条件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可能需要调整战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趋势。
2. 业务优化:
-企业可能通过重组来优化业务结构,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剥离或关闭不盈利或不符合战略方向的业务部门。
3. 成本削减:
-通过合并重叠的职能和资源,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减少重复性成本,提高整体效率。
4. 提高竞争力:
-通过整合资源,企业可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更高的市场份额或更好的定位。
5. 适应市场变化:
-当市场需求、技术或法规发生变化时,企业可能需要重组以适应这些变化,确保持续经营和发展。
6. 并购和收购:
-企业可能进行重组以进行并购或收购,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新技术或进入新市场。
7. 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重新设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和引入新技术,企业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
8. 人才管理:
-企业重组可能涉及人员结构的调整,包括优化人员配置、提高组织灵活性和确保人才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9. 应对经济周期:
-在经济不景气或其他不利条件下,企业可能通过重组来增强财务韧性,减少不确定性。
10. 技术变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可能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业务模式的变革。
企业重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组织文化、员工关系、法律和财
务等方面的影响。
成功的重组通常需要领导层的明智决策和有效的执行。
企业重组的动因分析
企业重组的动因分析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的改组、整顿与整合,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过程。
本文与大家分享企业重组的动因,分别从宏观经济动因、微观自身动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动因是行为的出发点,重组利益相关者在重组活动中的动因简称重组动因。
重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动机也有多样化的特点。
企业不同、所在发展阶段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其重组动因也各不相同。
但从资本增值的本质而言,企业基本目标是通过在经营中获利,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一)企业重组的宏观经济动因从宏观上讲,企业重组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职责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于国企重组更为明显。
首先,重组可以推动国企改革,帮助国企脱困。
在原有的国有企业产权安排下,因产权不清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上国有企业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导致国有企业在与其他产权性质企业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和由此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
对此,国家通过重组就成了解决国企改革和解困难题的有效途径。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重组能够改善企业产权结构和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重组后企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重组可以满足特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
重组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社会各产业部门经过重组机制实现彼长此消,从而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目标。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调整期。
经验表明,经济调整的时候是企业调整和重组的好时机。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并购是趋热的形势。
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世界市场上资产价格都在下降,出现了许多新的并购机会。
国务院于2010年8月28日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更是积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历程、动因及风险分析
一、研究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高效配置资源,以“专业化整合”和“战略性重组”为抓手,实现推动国有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重要基石,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行为也不断增多。
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对企业原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保证原有生产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加大对某一领域的资金投入,促使各个生产发展流程之间提高配合程度,使其朝着更加完善专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公司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利用并购实现“协同效应”,减少企业同质竞争,加强市场管理,有效减少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完善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库存整合。
国有企业在开展并购重组过程中也要加大对风险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以真正达到提高并购重组收益、降低并购重组风险的目的,为并购重组后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概念并购重组是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构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
企业并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即兼并和收购。
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我国习惯将其称之为“并购”。
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包括三种形式:公司合并、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
企业重组主要是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金、资产、技术、管理、劳动力等一系列要素进行重新设置和规划,如剥离不良资产、债务重组、出售、中止或转移企业一部分经济业务等,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等。
目的是从整体上或从战略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重组可行性分析
企业重组可行性分析引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企业在适应新形势下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重组是指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企业,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目的。
然而,企业重组涉及到成本、风险和各种因素,故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重组。
可行性分析1. 背景分析首先,进行背景分析可以了解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包括行业竞争、市场需求和潜在机会。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企业是否需要重组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提升竞争力。
2. 目标设定在重组前明确目标是很重要的,这些目标可以包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等。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制定具体的重组方案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3. 组织结构分析对当前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的管理层次、职能部门和工作流程,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或整合,以适应重组后的新形势。
同时,对比各企业的组织结构,找出重组的合理方式,避免产生冲突或资源浪费。
4. 资源整合重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和市场渠道等。
通过分析企业的资源状况,确定重组是否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并且是否能够产生更大的利益。
同时,还需要考虑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
5. 法律与合规性分析重组涉及到法律合规性的问题,包括合同、知识产权、行政审批等。
在进行重组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法律与合规性分析,确保企业的重组方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引发法律风险和纠纷。
6. 绩效评估进行重组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绩效和价值,因此,在决策前进行绩效评估是必要的。
通过对重组前后的财务指标、市场份额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重组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考虑重组后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长期发展前景。
7. 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是为了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障碍,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
重组涉及到很多风险,如人员流失、管理失调、资源浪费等。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增加重组成功的概率。
研究企业并购背景分析报告
研究企业并购背景分析报告一、引言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进行资产、股权或业务整合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本报告将分析企业并购的背景,并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背景分析1. 经济环境变化随着全球贸易的加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并购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并购也成为分散风险、实现快速增长的一种策略。
2. 资源整合需求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尤其是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收购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和市场份额等资源,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3.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在市场饱和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来增加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
4. 兼并重组优势在一些行业中,企业兼并重组不仅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减少竞争对手,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外,兼并重组还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1. 促进创新能力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市场,并与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某企业收购了一家具有先进技术的创新型公司,可以将其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加速产品创新和研发周期,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实现规模效益并购可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
通过资源整合和运营协同,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并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议价能力。
3. 拓展市场份额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或扩大现有市场份额。
相关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和潜在利润。
同时,拓展市场份额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企业地位。
4.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并购还可以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企业并购背景及意义
企业并购背景及意义篇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背景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一直是沿用传统的通道模式,其收入主要来自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与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
从1998年至2001年7月间,我国的股市交易行情不断攀升,股民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到2001年7月上证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223点。
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2002年,整个证券市场发行速度放缓,证券公司承销收入减少;自营业务在持续低迷不振的市场行情中,盈利能力大打折扣;证券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交易佣金的大幅度下调,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缺乏有效的避险和盈利手段,证券公司的经营和资产状况急剧恶化,2002年至2020年,我国的整个证券业出现了持续的亏损。
特别是在2002至2005年,行业的亏损面积达到了45.4%, 48.36%, 50%和54%,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己呈加速之势,制度的变革以及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证券公司的监管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无论是从市场供求还是从竞争态势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国外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早已突破传统业务框架,企业并购、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公司理财、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都己成为其核心业务和盈利来源。
加入WTO 后国外金融企业的进入,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定位将会发生变化。
研究意义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企业的经营业务的结构反映了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合理科学的经营业务结构代表着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与此对应的商务结构是内部资源整合的对象及其目的,代表着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模式,企业盈利来源的多样化、稳定性以及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及效益。
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引言:企业并购重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规模增长而进行的战略性行为。
同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重组是指在一家控股公司控制下进行的子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
本文旨在探讨同一控制下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的动因及其绩效分析。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1.战略扩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往往有着共同的的战略目标,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降低竞争风险和增强市场地位。
2.资源整合:同一控制下企业间可能存在资源互补性,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风险控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面临着相似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稳定性。
4.降低成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间存在着采购、生产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的提高,降低成本。
5.增加利润: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业务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整合,提高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分析1.财务绩效:并购重组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往往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提升财务绩效。
2.市场绩效:并购重组后,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有所增加,竞争地位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市场绩效的改善。
3.运营绩效:通过并购重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提高运营效率和运营绩效。
4.创新绩效:并购重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技术革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5.长期绩效:并购重组的长期绩效不仅取决于短期的财务和市场绩效,还取决于企业整合的效果和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三、同一控制下企业并购重组的注意事项1.充分评估:在进行并购重组之前,需要充分评估风险、效益、整合难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并购战略。
2.完善规划:并购重组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包括各个环节的时间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重组案例的背景及动因
二、重组案例的背景及动因(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需要建国以后,为尽快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国家确立了大量重点建设项目并直接进行投资,造成国有经济遍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少国有企业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大量进入国有经济不具优势的一般性竞争领域。
同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军队和武警部队都办经济实体。
结果是国有经济分布领域过宽,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必须进行调整。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党的十六大把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确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
(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的需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组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各级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责。
国务院国资委组建时监管的企业达196家,这些企业规模、效益悬殊,布局、结构分散,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的企业其资产总额占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的60%以上,而60%的企业其资产总额仅占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的5%.管少管好中央企业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都要求国资委对监管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和结构调整。
为优化中央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国务院国资委多次提出,到2010年国资委监管的企业要减少到80—100家,并形成30—5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这是近年来中央企业加速并购重组的一个直接动因。
(三)提升规模经济水平的需要规模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和途径。
我国不少产业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部分产业的集中度不高,有学者将此评价为“大行业,小企业”。
如我国第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2007年粗钢产量为2858万吨,而当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48924万吨,宝钢占的比重不到6%.近年来,我国一些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产业集中度又太低,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过度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下降等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正邦重整计划草案的解读
正邦重整计划草案的解读正邦集团作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近年来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了一定的困境。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正邦集团提出了重整计划草案,旨在通过全面梳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对正邦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解读,以期为读者全面了解该计划提供帮助。
一、重整背景与目标正邦集团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拥有广泛的业务布局。
然而,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正邦集团面临了一定的经营压力和挑战。
为了摆脱困境,正邦集团决定启动重整计划,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与债务评估重整计划的核心是资产与债务评估。
正邦集团将全面梳理旗下资产和债务情况,对各类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市场价值和变现能力。
同时,对债务进行分类,评估其真实性和合规性,并与债权人协商解决方案,以达到降低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的目的。
三、业务重组与优化在资产与债务评估的基础上,正邦集团将进一步对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
针对不同的业务板块,将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管理机制改革管理机制改革是重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邦集团将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
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五、资本运作策略资本运作是重整计划的关键环节之一。
正邦集团将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资本运作策略。
通过股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本运作效率。
同时,将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共赢。
综上所述,正邦重整计划草案旨在通过全面梳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问题解析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问题解析近日,武汉钢铁集团与昆明钢铁集团在昆明签订战略性重组协议。
根据该协议,由昆钢股份向武钢集团定向增资扩股,武钢集团以现金入股,成为昆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原昆钢股份其他股东股权比例作相应调整。
武钢集团去年产钢1380万吨,昆钢集团产量只有480万吨,位居国内钢厂第23位。
兼并重组后,双方公司还会独立运作,但财务报表会合并。
目前来说,双方的合并还在集团层面,对上市公司还没有影响。
武钢重组昆钢,是在国内外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国外,钢铁巨头重拳出击,频繁发动大规模并购重组行动,如印度的米塔尔强娶阿塞洛,俄罗斯Evraz集团收购美国Oregon Steel,塔塔钢铁(Tata Steel)收购英荷Corus公司等等。
在国内,行业重量级企业也不甘寂寞,在行业并购重组之中已斩获颇多,宝钢先后与邯钢、包钢进行战略合作,近日,又完成对八一钢铁的收购,东北地区的鞍本合作也在进一步向实质性重组迈进。
华彩对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关注已久,基于自身多年的研究和管理咨询经验,我们认为,包括武钢和昆钢在内的国内钢铁企业频频进行联姻重组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也是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
对于中国钢铁企业间的合并,组建更为强大的公司,我们一直持支持态度,并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因为这有助于中国钢企与国外企业竞争,并提高在原材料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
以武钢重组昆钢为例。
武钢与昆钢的战略性重组对武钢是重大战略利好。
如果只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与其他中型钢铁企业相比,昆钢的产品结构并不优质,主要还是低端建筑钢材,但是,它所处的云南市场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接近东南亚越南、泰国等铁矿石产量丰富的国家,从这些国家地区进口铁矿石便利又价低,同时产品出口也具备交通优势。
如果占据了西南,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兼得铁矿石及出口之利。
合并重整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并重整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
合并重整是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合并重整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等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某公司进行合并重整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对公司进行了深入的SWOT分析,分析其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和市场地位。
然后,通过对同行业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总结了合并重整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从中获取经验教训。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公司进行了财务分析,分析其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评估了合并重整对公司的财务影响。
三、分析结果1. SWOT分析公司的优势主要包括产品品质优良、品牌知名度高、研发实力强等;劣势包括营销体系不完善、成本管控不力、企业文化不健康等;机会在于市场需求增长、技术进步、政策扶持等;威胁来自竞争加剧、市场变化快速、行业监管加严等。
2. 案例研究通过对同行业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在合并重整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合并双方文化融合顺利;而失败案例的主要原因是:合并前未能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未能把握好时机等。
3. 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弱,偿债能力不足。
合并重整有望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四、可行性分析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公司进行合并重整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确定合并重整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
2. 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积极推动双方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
3. 做好风险管理,规避可能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4. 加强内部管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五、建议1. 确定合并重整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集团内部战略性重组的思考本文依次探讨企业集团内部重组的动因、重组形式、重组形式的选择、重组的控制与管理等问题。
一、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与动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间,发展机遇和盈利项目很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当时很多企业追崇“什幺行业赚钱,就进入什幺行业”,意在把现有的和潜在的发展机遇掌握手中,提前强占市场先发优势和制高点。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形势,多元化战略为我国企业发展、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资金积累、人力资源培养、知识经验积累、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整体实力等全方位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我国企业集团形成、培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随着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韩国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的衰落,以及我国不少企业因多元化发展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特别是我国巨人集团、太阳神集团、飞龙集团、万家乐公司等典型案例,推动了对“多元化”战略的深层次思考。
另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正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国有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结构调整和改制重组,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发挥中央企业的整体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通过结构调整合改制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
因此,从国家企业改制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和建议,从提高集团公司竞争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从集团公司管理决策能力和效率看,集团内部战略重组势在必行。
但是,集团内部重组,不论哪种性质或者规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或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重组,都将面临着可以导致重组失败的各种挑战。
不幸的现实情况是:当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或者相似的分离的组织合并成一个的时候,面临着相似和雷同的问题,即使做了非常精细的策划,仍然存在很多难以置信的失败案例,或者重组方案难以有实质的推进,最终不了了之;至今重组也没有标准和模式可以参考。
众多案例也表明,集团内部重组基于这样的假设:任何集团内部重组的最终成功依赖于集团公司决策过程,并决定重组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以及重组实施过程。
一定程度上,这种认识反映了集团内部重组的特性--集团公司决定重组定义、重组目标以及重组过程的基本原则,但这种决定只是重组计划的最重要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从集团内部重组的建议或者构思来源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母公司从集团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二是相关企业从市场营销和/或市场竞争手段和/或产品组合等角度自发提出。
不管建议来源何处,集团内部重组是件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制定了重组目标和重组目标具体化,而需要切实的推进计划、配套政策、计划实施机构以及重组目标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
二、企业集团内部重组的形式集团内部重组所涉及的公司,通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国有公司、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公司,内部重组事实上是集团范围内的兼并或合并。
集团内部重组与两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公司重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集团内部公司兼并或合并也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合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
按照《公司法》和其它法律法规规定,合并形式通常有两种:(1)新设合并。
新设合并也称设立合并、创新合并。
新设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公司全部消失,新设公司获得消失公司的全部资产及其其它合法权益,并承担他们全部债务和其它责任。
(2)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指一个或几个公司并入一个续存公司的重组行为。
吸收合并也称续存合并。
在吸收合并中,续存公司获得消失公司的全部资产及其其它合法权益,同时承担消失公司的全部债权和其它责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集团内部重组,仍然存在其它两种形式:一是事实合并。
由新设公司或者续存公司收购消失公司的资产和股权,或者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给新设公司或者续存公司。
二是契约合并。
新设公司或者主体公司与其它公司签订营业出租协议、委托经营协议、共同经营协议等。
因此,集团内部重组,需要考虑企业重组平台问题或者说企业重组的形式,重组平台可能存在三种情况:①新设公司;②选择被重组的公司中一个公司作为续存公司;③“准合并”或者“有限合并”。
所谓“准合并”是指由于许多影响合并重组进程、效率和效益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短期内难以解决或者解决成本较高,或者解决效果、效率得不到要求,与重组相关的公司仍然在法律意义上独立存在,但在市场营销、生产、原料设备采购、对外投资、技术研发和/或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种“同一”关系--纵向业务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处于长期合同和完全拥有所有权之间;横向业务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并通过介于两支独立团队和共同体之间的团队来运营。
“准合并”是解决复杂关系的替代选择,关键是通过准合并建立的“利益集团(公共体)”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整合利益,能否有效地实现整合目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选择新设合并实现“准合并”,新设公司承担起相关公司的业务协调、运营监管、信息沟通以及准整合目标所涉及的职责;也可能利用集团公司拥有的管理权或者通过集团公司发起而成立的协调委员会。
必要的时候,以新设公司为核心组建集团公司,并建立之间的产权关系和业务关联关系,逐步地使新设公司成为这个“利益共同体”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所有者。
三、集团内部重组形式的选择集团内部重组形式的选择,应当是评估各种影响重组形式的因素以及可行的重组形式,并选择在现有的环境下“最为可行的最优”重组形式。
这些影响公司重组形式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策层面影响因素,如涉及行业准入的经营许可证和标示公司技术水准、装备水平、行业经验和业内认可度的公司资质;二是成本层面的影响因素,如债权债务处置;三是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如业务、资产、债务、组织、人力资源重组;四是操作层面的影响因素。
本文仅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影响集团内部重组形式的因素。
(1)行业管制政策行业管制政策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行业准入的经营许可证制度,例如基础电信业务;二是企业经营资质,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实行业务能力等级管理,例如建筑行业;三是该行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技术标准进行管制(如通信网络建设),和获得进入该行业必须的运营资源许可证;四是产品应用许可管理,例如网络设备入网许可证;五是高管人员从业(任职)资格要求和业务人员任职资格及其人数要求。
尽管行业管制政策和经营许可证有逐步放宽和数量减少的倾向,但是实行管制的领域有日趋严格的管制倾向。
涉及行业准入的经营许可证,涉及企业经营范围和显示公司经营能力的企业资质,涉及生产设备的建设、使用、出租、租赁、买卖等行为的许可,涉及产品应用的许可,只要涉及其中一项,势必在短期内影响企业重组进程和重组形式选择,应优先考虑经营许可证、经营资质、生产设备经营许可和产品应用许可证的安排。
从收集的案例分析,涉及行业管制政策的重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形式:①涉及行业准入的经营许可证的重组通常以拥有行业准入的经营许可证的持有者为主体为平台,进行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其它相关公司被兼并,或者以其为核心企业组成集团公司,并按照经营许可证管理的有关产权结构要求,形成经营许可证持有者对其它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一定话语权。
第二种方式,设立新的经营公司。
拥有行业准入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和其它公司一样,逐步被兼并并取消公司的法人资格。
一般采用两个步骤:一是设立新的经营公司并按照《公司法》和工商登记、变更或注销等要求和程序形成相关的法律文件;二是进行必要的经营许可证主体变更。
考虑到不影响相关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注销持证公司的法人资格须待经营许可证主体变更过后进行。
②涉及公司经营能力的经营资质的重组一般来讲,公司资质变更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时间、程序和要求进行,尽管国家对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公司资质变更的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上便利,但公司变更仍会影响到重组进程和重组形式。
直观上,选择具有最高经营资质作为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平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也许这种平台选择是成本最高的,甚至是不可行的。
一方面要降低重组成本,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资质,是两个都必须兼顾的目标。
因此,公司重组第一个目标选择“有限合并”是非常有效的,形成相关公司和业务之间的业务关联和营销共同体,不必急功近利。
③涉及生产设施的经营许可的重组具有生产设施建设、出租、租用、买卖等经营行为许可证的企业,一般情况下,也具备使用该生产设备进行生产、运营的许可,但也存在特例:电信行业的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许可和通信网络运营是分开的。
例如,中人集团和华夏建设科技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定的通信网络资产,既没有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经营权,也没有利用网络提供服务的经营许可,陷于信息产业部清理整顿的网络资产不得不付出更大的成本去寻找合格的合作者。
涉及生产基础设施的经营许可的重组,要放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要考虑生产设施经营的市场价格体系或政府指导的价格体系能否支持整个生产设施的更新改造、维护、折旧(特别是技术折旧)以及相关的其它费用。
如果生产设施经营权和市场竞争状况不能保证自身的更新改造、维护、折旧等费用,就要充分考虑生产设施的生产经营许可了,要进行相应的业务链重组。
④涉及生产产品使用许可的重组例如,通信设备入网证就是典型的案例。
当前,不拥有“手机入网许可证”的制造商使用“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入手机生产领域,获得微波利润。
(2)客户/用户持续服务或现有项目建设公司重组要充分考虑现有客户或用户的利益安排问题。
例如,工程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工期较长,涉及项目融资、保险担保、原料设备供应、工程建设、监理、试运营等复杂关系的合同体系。
如果该公司由于重组失去独立的法人资格,就有可能面临大量的合同主体变更事务,若业主担心重组会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和关键人员流失,就增加不必要的谈判成本和费用,产生许多新的不确定性。
例如,电信运营商重组,特别是寻呼业务、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运营商之间重组或者内部业务优化整合,为避免客户流失,为避免用户服务中断,或为保证不降低用户服务质量,相关的运营商在网络升级、业务组合、客户终端更换、原服务合同执行等方面承担了对用户更多的承诺和义务,才能有效地留住客户并有效地维护和发展公司声誉和品牌。
因此,只要涉及客户/用户的持续服务或较长工期的工程建设,就要考虑相关被重组的公司的独立运营,至少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运营。
有必要在重组初期,对外保留其独立运作的法律地位;并随着重组的进展,逐步地平稳地将未来市场营销职能转入新的公司。
(3)债权债务问题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法人之间的重组整合,必然涉及业务、资产、债务、人员和机构方面的重组,其中债权债务重组是相对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