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小组活动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社工小组工作计划书模板

社工小组工作计划书模板

社工小组工作计划书模板一、理念----厘定需要(小组成立的目的)1. 规范需要(专家需要):网络日益发达,很多大二同学由于退出了学校社联社团组织,空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

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果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峻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进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 比较需要:很多大二同学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缘由是感到孤独孤独,同时可能受到恋爱问题的困扰,因此选择网络来躲避现实。

3. 表达需要:①很多大二同学有感情问题,会感到孤独孤独,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支持;②来自家人和老师的压力让大二同学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沉迷网络发泄和麻痹自己;感觉需要:大二同学对自己将来没有较好的目标和定位,对高校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相互沟通有时会有相互误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1. 弗洛伊德的人格进展理论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华农大二沉迷于网络的同学。

由于这些大二同学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进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受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行避开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关怀青少年重新端详及发觉自身价值,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力气。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进展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开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简洁消逝躲避、消极厌世等状况。

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

相反假如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简洁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协商,而不是向家长请教。

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状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

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
符号互动 论对小组 工作启示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 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 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 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 和创造力。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5、小组工作中的治疗模式可以比较广泛的运用在偏差行 为的纠正,医疗和精神病服务,社区特殊群体的服务以及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
实践原则
1、工作者在开组前需要对组员进行细致的材料收集和评
估,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功能和小组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2、工作者与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契约
3、工作者需要确定小组的理论倾向,选择使用特定的小 组治疗理论和技术
4、从社会治疗的角度,小组工作者还可能需要小组之外 的关系进行联络,如案主的医生、来源机构、家庭等,以 便对组员有更详尽准确的评估和改变过程的把握
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 习新的沟通方法,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 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场域理论
代表人物
考夫卡(美籍德裔心理学家)
理论内容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 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 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 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3、该模式的双重中心,使小组成员能够选择一个更加恰 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治疗模式
目标
是以治疗个人为目标,它的目的是帮助个人通过达到心 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

社工工作小组常用的工作模式

社工工作小组常用的工作模式

社工工作小组常用的工作模式摘要:一、社会目标模式二、治疗模型三、互动模型(互惠模型)四、小组工作阶段划分五、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小组工作模式选择与应用正文:社工工作小组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模式直接影响着社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社工工作小组常用的工作模式,包括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型和互动模型(互惠模型),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根据需求选择与应用合适的工作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是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它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

社会目标模式强调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这种模式可以帮助组员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变迁。

二、治疗模型治疗模型主要关注个体心理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帮助组员处理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这种模式适用于有心理困扰或情感需求的个体,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和干预,使组员在小组互动中得到心理支持和治疗。

三、互动模型(互惠模型)互动模型强调组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关系建立,通过互帮互助、相互学习,达到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互惠的,通过互动和合作,实现小组共同目标。

四、小组工作阶段划分小组工作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一般包括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关注组员的需求、情感和行为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确保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小组工作模式选择与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工作模式。

例如,对于关注社会变迁和责任的社会工作项目,可以采用社会目标模式;对于有心理或情感需求的个体,可以采用治疗模型;而对于注重人际互动和关系建立的小组工作,可以选择互动模型。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根据小组工作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以保证小组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 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 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 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 研究人的心理。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 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 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 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 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 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 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 冲突和危机
0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 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0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及认知学习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着重阐述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班杜拉(Bandura)、米勒 (Miller)、多拉德(Dollar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 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 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工小组工作中常用的模式

社工小组工作中常用的模式

社工小组工作中常用的模式在社会工作小组中,有几种常见的模式被广泛使用。

这些模式为社工提供了组织和引导小组活动的框架,帮助他们在各种情况下有效地帮助个人或群体。

以下是在社工小组工作中常用的十种模式:1. 互动模式:互动模式是一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模式。

它强调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培养群体凝聚力和建立积极的团队文化。

2. 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注重帮助小组成员明确问题、制定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计划。

这种模式强调小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实体,鼓励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3. 危机干预模式:危机干预模式旨在帮助处于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中的小组成员。

它关注的是保护成员的生命、财产和权益,并确保他们在困难时期得到适当的支持。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自然灾害、家庭暴力或其他紧急情况中。

4. 行为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基于行为学习理论,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改变小组成员的行为。

它适用于帮助成员克服不良习惯、培养新技能或改变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治疗心理问题、瘾症或情感障碍。

5.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一种帮助小组成员识别和改变非理性思维模式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强调通过逻辑思考和积极的心态来克服负面情绪和压力。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处理焦虑、抑郁、压力和心理创伤等问题。

6. 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将小组成员视为有自我治愈能力的个体,强调他们的主观经验和内在动力。

它关注的是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信任的环境,让成员能够探索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治疗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

7. 生态系统理论模式:生态系统理论模式将小组成员置于其生活环境中,并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它关注的是改善或优化成员的生存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和工作等方面。

这种模式通常用于帮助成员解决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如贫困、歧视和社会排斥等。

8. 社区发展模式:社区发展模式旨在帮助小组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理论架构

理论架构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1、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发端于心理分析学,强调压力事件与情绪反映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在于处理或缓解危机之后的情感后果。

社工在危机干预模式下,将会提供紧急援助服务,包括紧急情况处理、危机支持、危机干预、资源系统搭建与环境改造等。

汶川地震中早期的社工援助多数都可归为危机干预一类。

2、行为修正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正强化)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

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在强化的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作用的事物称为正强化物。

这一原理是通过动物的学习研究得来的。

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也用来帮助病人消除不良的行为和症状。

(负强化)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

其实,负强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逃避惩罚的反应。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练习三
202X
在整体设计中怎样应用? 在每节计划设计中怎样应用?
小组工作过程
每节服务的流程
一般通才模式
1、准备阶段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1、准备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参考: 林万亿著,《团体工作:理论与技巧》,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公司)
场域论 符号互动论 系统理论 互动分析 小组动力学 生态学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A
社会工作的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B
依据理论在小组服务过程中的作用: 小组工作框架理论 面向服务对象的理论 小组建设理论
小组理论的分类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3- D实施 4- 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举例:小组工作过程&一般通才模式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服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过程。 社工--“消防队员”的状态。 问题(任务)--事务性。如,协助办理医保卡、最低生活保障线、就业推荐。
特点:以“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为分析与治疗的框架,吸收了自我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成果,包括对弗罗伊德的理论加以修正和运用。
心理社会理论主张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到社会中去考察,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包括三方面:人、环境以及二者的交互影响。 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理解人的外在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STEP5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1)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孔德。

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

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

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

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理论观点: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

2023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摘要:一、小组工作概述1.小组工作的定义2.小组工作的类型与特点3.小组工作的目标与功能二、小组工作理论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2.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三、小组工作过程1.准备阶段2.开始阶段3.中期转折阶段4.后期成熟阶段5.结束阶段四、小组工作技巧1.沟通与互动技巧2.小组讨论技巧3.小组治疗技巧4.小组活动设计技巧5.小组评估技巧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育小组工作方法2.成长小组工作方法3.支持小组工作方法4.治疗小组工作方法正文:2023 年中级社工综合能力考点:小组工作一、小组工作概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小组为载体,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包括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和治疗小组,各有其特点和功能。

二、小组工作理论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为小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小组过程和组员行为。

三、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转折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每个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招募组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资源、引导小组讨论等,以推动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工作技巧为了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与互动技巧、小组讨论技巧、小组治疗技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和小组评估技巧。

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小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教育小组工作方法、成长小组工作方法、支持小组工作方法和治疗小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和需求开展小组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目标。

总之,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以提高小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式—社会目标模式

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式—社会目标模式

三.社会变迁理论中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广义的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狭义的社会变迁 则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变迁通常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 以规模差异可划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以变化方向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倒退变迁; 按性质区别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革命变迁; 按参与程度可划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谢谢!
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目前在中国开展的专业小组工作,大多属于社会目标模式下 的小组工作。
谢 谢!
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1)个人层面:通过赋权,使组员形成更加积极和更 具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2)人际或社区层面:提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 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3)政治或社会层面:通过赋权,使组员获得更多的 能力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 标。
3.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目前在中国开展的专业小组工作,大多属于社会目标模式下 的小组工作。
思考题
1.简述社会目标模式中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2.简述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社会目标模式的 目标、原则和特征
一.小组工作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组员的社会归属 感,实现社会整合。
(1)发展和提高组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提升组员应对 社会变迁的责任感; (2)提升组员的社会能力; (3)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并使其有意识、有能力去带 动和促进社会变迁。
(2)人际或社区层面:提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 决的经验与能力。
(3)政治或社会层面:通过赋权,使组员获得更多的能 力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目标。
2.系统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系 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练习一


小组潜在成员的问题有哪些? 成因为何? 惯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 小组计划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如果社工不能清楚的界定问题,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问题解决模式是否可以有效的协助社工进行计划设计、分 析背景和组员的筛选?
问题解决模式的列表
案主的问题 情境 解决问题的方式 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准备阶段 1、准备
一般通才模式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3- D实施 4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 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 获致成长的经验 旨在达成个人、小组、 社区发展的目标
目的在于达成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 民主化的形成;及社区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何洁云)



知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向社会工作者提供观察案主的问题、归纳现象的知识基础。 并说明这些现象的原因,预测将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介入 的结果。 知识构成了评估的基础,并且帮助解释事实和介入过程两者 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借用不同学科知识的一门专业。 知识发展有两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社会小组工作实践。
问题解决模式的步骤
与案主一起讨论他/她所面临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罗列出所有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将案主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 与案主一起讨论其在某情境之下处理问题的方式。 与案主一起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社工宣传周所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工宣传周所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工宣传周所用的社会工作理论1.社区分析和机构分析的理论做好社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组织,社区的定义、功能、要素、类型、管理、资源以及社区组织的结构、功能、发展等就是杜区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区的概念,结构性的观点认为,社区经常被看作是介于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中间结构(杜尔克姆)。

而利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克拉科则认为,只有心理因素才能·使社区的概念生动起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地域和功能这两个基本要素。

2)关于社区的类型,“传统的分类法将社区分为乡村社区和都市社区,应用的社区分类又把社区分为地方社区与区域社区两类”比较流行的两分法将社区分为地域型社区和功能型社区两类。

关于社区工作的机构.可以参考行政理论或组织理论。

它们对于了解社会服务机构的内部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是十分有帮助的。

2.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能够对如何推动社区杜会工作提供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工作原则。

策划理论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理性的和全面性的策划。

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言,其解决方法就需要理性地和全面地制定政策——包括搜集足够的和多方面的资料,透彻掌握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其中最好的方案。

这一观点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有足够的资源并且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决策的大前提是为了公众利益,而且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社会资撅不可能丰畜到可以无限使用的程度,而且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套社会政策就可以彻底解决的。

第二种观点强调以渐进的方式策划和解决部分问题。

立足于现有的资源,选择可行的办法,逐步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比较切合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

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混合,可以称为混合透视论。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一社会问题,以理性化及全面性的方法去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大的方向。

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衡量现有的资源、时间的缓急,从而有步.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政策设计,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小组计划书的内容框架包括

小组计划书的内容框架包括

小组计划书的内容框架包括【2015社工师培训中级综合能力】小组计划书内容框架小组计划书篇二:小组计划书医护减压小组一、小组名称:“天使”嗨起来二、理论框架:1、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饥饿、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

社会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纯社会性的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

医护的三个方面的压力源主要表现在:生物压力源方面工作强度大,随时处于紧张状态,身体疲劳,如不及时放松可能给身体带来器质性伤害,危害健康;精神压力源方面医患之间冲突现象,存在对一户人与那不尊重的行为等;社会环境压力源主要存在于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评价较低等问题上,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认知治疗:是以纠正和改变服务对象适应不良性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

“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它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进而促进案主情绪的好转。

三、目的及特别目标(1)带领医护在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放松;(2)引导增强医护之间的分享和了解,增强同事关系;(3)通过团队游戏,促进团队建设。

四、活动内容①小组性质:支持性小组、学习性小组、互动性小组②工作对象: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护③参加者人数:8到10人④活动次数:3次⑤活动主题:疏导医护压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进团体关怀。

社工小组活动理论框架

社工小组活动理论框架

社工小组活动理论框架小组活动理论框架1、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人际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存在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舒茨发现,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

在小组中,只有小组工作员认识到组员的真正需要,并且据此制定小组的目标,把握小组的方向,才能和组员达到相容,促进小组的发展和组员的成长。

我们小组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XXXXX在认清自己身份,适应XXXXXX方面存在困惑,才制定出这个XXX小组。

掌握舒茨理论中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观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实现促进XXXXX的目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通过小组的形式把一些有相同境况的人召集起来,在互动和工作员的引导下,利用培养自信心的活动,提高组员的自信(自尊),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的氛围,使组员进步和成长。

3、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在以促进成员的人际交往为目标的小组中,让组员通过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反馈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组员的自我觉知不仅可以提高组员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帮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得到更好的发展。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社工站小组案模板

社工站小组案模板

社工站小组案模板一、活动名称点明主题,可以以“XXXX”亲子沟通成长小组为例。

二、活动理念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家庭角色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扮演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而随着时光流逝,年岁渐增,个人观念因受外在环境影响亦不断改变。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担当着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生产、消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各项重要功能。

无论是在家庭的哪一个周期,沟通必不可少,有效、正面的沟通有助于每个家庭建立和谐的氛围,更具备动力。

三、服务对象7岁以上的亲子家庭(避免活动中需要写字的地方,组员不会写)四、活动时间时间紧凑为宜,避免时间跨度长小组出勤率低(如若时间跨度长,小组节数适当增加)五、小组人数6-8对亲子家庭六、活动目标1、增强亲子间的相互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沟通。

七、评估指标对应活动目标,设计可量化的指标内容,如下所示:1、90%或以上的孩子回去都有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2、90%或以上的亲子家庭都能完成《我们这一家》画作。

(针对目标一)1、90%或以上的家长能够完成称赞孩子的作业;2、90%或以上的儿童能在反馈表中选择至少一项正确的正面沟通方式;90%或以上的家长能在反馈表中选择至少一项正确的正面沟通方式。

(针对目标二)八、活动内容第一节小组目标:①组员相互认识②建立小组契约活动安排:①通过游戏与组员形成契约,如简单的音乐肢体动作。

②通过游戏让组员相互认识,如找相同、这样组员可以知道哪些组员跟他的兴趣或喜好是相同的。

之后,让兴趣或喜好相同的组员依次自我介绍。

③订立小组契约,社工可以从纪律、出勤、礼仪等方面进行引导,发放便利贴给组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列举1-2条契约。

时间一到,由社工收集汇总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写在大白纸上,组员共同上台签名。

注意事项:陈述的游戏规则尽可能简单明了,逻辑清晰。

社工团建小组活动方案策划

社工团建小组活动方案策划

社工团建小组活动方案策划团队建设活动是提升团队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增进团队成员彼此了解的重要手段。

通过小组活动,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因此,本次社工团建小组活动的目标是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并培养团队团结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活动地点:xyz度假村三、活动内容安排1. 活动起始阶段:团队认知(约30分钟)活动开始时,进行一个团队认知的环节,通过参与者互相简单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和职责,并表达一下个人对于本次团建活动的期望。

这个环节有助于大家更加了解彼此,也为后续的活动做好准备。

2. 团队共进午餐(约1小时)在活动前夕,为团队成员准备一个丰富的午餐,并在午餐时候进行闲聊和交流,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3. 团建游戏一:拓展训练(约3小时)拓展训练是团队建设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本次活动计划进行以下两个拓展训练项目:- “过河卒子”将团队分为几个小组,在一条有限的线上,每个小组的成员需要过河,但只能携带一定数量的资源。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解决过河问题,体现团队协作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 “盲人接力”成员分为团队,每个团队中有一位队长和几位盲人,盲人队员需要跟随队长指挥并依靠队员的帮助完成任务。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团队中福利责任的重要性,并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4. 团建游戏二:团队合作(约2小时)- “拼图游戏”将一个大拼图分散成若干小块,不同团队担任不同的小组,通过合作完成拼图任务。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整体目标和协作的重要性。

- “绳结游戏”使用绳子制成一个复杂的节点结构,要求团队成员通过合作进行解绳,最后能够拆除整个结构。

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团队成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活动理论框架
1、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人际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存在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舒茨发现,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

在小组中,只有小组工作员认识到组员的真正需要,并且据此制定小组的目标,把握小组的方向,才能和组员达到相容,促进小组的发展和组员的成长。

我们小组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XXXXX在认清自己身份,适应XXXXXX方面存在困惑,才制定出这个XXX小组。

掌握舒茨理论中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观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实现促进XXXXX的目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别人的尊重。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通过小组的形式把一些有相同境况的人召集起来,在互动和工作员的引导下,利用培养自信心的活动,提高组员的自信(自尊),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的氛围,使组员进步和成长。

3、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在以促进成员的人际交往为目标的小组中,让组员通过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反馈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组员的自我觉知不仅可以提高组员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帮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得到更好的发展。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成员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感受,这样可以为其他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

组员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推动自己的成长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