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方法的五种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方法的五种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法的五种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法的五种发展历程⼀、综合规划(综合理性规划)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法论,也就是认为,任何⼀种存在都是由彼此相关的各种要素所组成的系统,每⼀种要素都按照⼀定的联系性⽽组织在⼀起,从⽽形成⼀个有结构的有机统⼀体。

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执⾏着各⾃独⽴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以此完成整个系统对外界的功能。

规划就要组织和协调城市中各类组成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尤其是它们与城市的⼟地使⽤和各项市政设施之间的关系。

综合规划的特征是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作为综合规划概念的早期倡导者之⼀。

肯特(T.J.Kent,Jr.)对综合规划所下的定义为:“综合规划是市政⽴法机构的官⽅陈述,它确⽴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在这样的意义下,综合规划反映出⼏个特征:1)综合规划集中在物质空间的发展;2)综合规划,将物质空间的设计和规划与城市的发展⽬标和社会、经济的政策结合了起来;3)综合规划⾸先是⼀项政策⼿段,其次才是技术⼿段。

⼆、分离渐进规划(渐进主义规划)1.渐进规划思想⽅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主义思想的结合。

1959年林德布罗姆(Chartes E:IIndblom)发表了(塑过县过“的科学》⽂,渐进规划⽅法所强调的内容主要有:1)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策。

⽽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案的全⾯评估;2)只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案;3)对于每⼀个政策⽅案,只对数量⾮常有限的重要的可能结果进⾏评估;4)决策者对所⾯对问题进⾏持续不断的再定义:渐进⽅法允许进⾏⽆数次的⽬标⼀⼿段和⼿段⼀⾃标调整以使问题更加容易管理;5)因此,不存在⼀个决策或“正确的"结果⽽是有⼀系列没有终极的、通过社会分析和评估⽽对⾯临问题进⾏不断处置的过程;6)渐进的决策是⼀种补救的、更适合于缓和现状社会问题的改善,⽽不是对未来社会⽬的的促进。

2.渐进规划⽅法的特点在于:1)不需要⾼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为了寻找到⼀致的社会⾃标花费⼤量的时间和精⼒;2)规划师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作,其所需的资料和资源可以分期解决,因⽽⽐较容易进⾏规划和实施;3)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较可靠,不必对⼤的战略进⾏全⾯研讨,也不⽤评估和⽐。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1900至今的城市规划思想
3 、物质形态规划——综合规划——启示
我国正处在物质形态决定论向综合理性转向阶段,物质形态决定论观念 还根深蒂固存在 规划师心里,这种观念和政府官员政绩工程一拍即合 ,广 场 、迎宾大道 、美化工程成为近年规划的热点。这和规划师的素质教育 有关,也和领导的观念及绩效评价体系有关,所以转变观念和修正评价体系 是首要前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格迪斯的学说 规划理论:城市——区域研究 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 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规划方法: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1900至今的城市规划思想
2 、蓝图——过程——启示
“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的不只是规划 面对的城市和城市问题 在不断变化,因而要相应 动态地调整规划,而且指的是规划过程是参与决 策 的利益各方博弈、学习、态度不断发生改变的 过程,参与决策过程中由于 对问题以及对各方面的立场的深入了解 ,观点 、态度 、认识也会发生 改 变,同时也孕育出新的构想,观点改变和新的 构想的产生过程是规划过程的 产物,这个过程是 社会学习和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是消除分歧达 成共识的 过程,这才是规划过程论的实质。
(1)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 术改造以完善他的聚集功能; (2)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 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 段。”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 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城市平面应当呈规矩的几何形状,结构对称; 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建筑用地应当至多只占1/5,要留有发展余地; 要公正地分配土地等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课件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课件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2.古典城市时期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 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于城市形制也有相应的严 格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因此周代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的时代是可以肯定的,但还没有考古结果能够证实西周的 城制是否已经遵循了《周礼•考工记》。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表现为两大类: • 完全的西方学说与应用,直接由西方人进行规划,
例如大量的租界城市; • 引入西方的学说并进行“中西结合”的实际应用,如
上海规划、南京首都规划等。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三、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建国以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城 市规划基本断绝了与西方的联系,而完全照搬前苏 联的模式,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重物质生产、轻社 会生活,并将城市规划视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空 间地域上的延续。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 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 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 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 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近代中国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近代 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围绕着两条基本脉络展开的: 1.西方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伴随的新的城市物质 要素和结构形式的渗入,由点及面,由渐及盛的扩展过程。 2.本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在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的强大影响下,逐步解体,并被动地重构新型城市的艰难过 程——表现为对西方模式的照搬或“中国化处理”。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的城市建设。

商代时期的城墙非常简单,因为当时军事功能明显,城市规划主要考虑到了防御问题。

到了周代,城市的规划逐渐有了一定的明确性,分为户籍制、城市规划等方面。

行政区划的区域划分更加明确,城市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居住区、商业区、政治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

随着秦朝直接统一的推进,城市建设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秦朝期间出现了矩形城的规划,是将宽度与长度相等的城市。

汉代时,由于国家技术、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也逐渐到位,而往往“长坊文化”的发展,促成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到宋代时,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铁路、公路、奏城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实验和创新,为城市规划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重点不再是军事防御,主要着重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规划也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城市的独特特色。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直秉承“四合院”、“吕三率”的形式,以及“中轴线”、“风水宝地”等建筑准则。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规划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四个建筑单元,形成一座完整的建筑体系,其中建筑长度优先,宽度次之。

建筑布局通常保持简单、整洁、轻盈和美丽的外观,非常适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吕三率”是古代的一种规划理论,最早出现在汉代,家长制由此发展而来。

它在规划中主要考虑到了规模、形状、地形、区域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城市功能和经济基础的方向性,结果形成了独特而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观念六大变革

中国城市规划观念六大变革

5自1974年底合肥会议,1975年恢复城市规划至今,30年来,中国城市规划顺应全球化的形势,科技进步和产业更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推动和加强了城市化进程,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规划观念的变革与更新。

本文按照规划的观念变革的大致顺序作一简要的回顾。

1 区域观区域观念的建立是中国城市规划观念变革进程中最早发生的。

传统的城市规划在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和规模进行论证时,主要局限于分析城市市区(行政管辖区域)的现状基础和发展条件,缺乏对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和城市的本质是为区域服务的认识,就城市论城市,因此规划视点不高,视野不宽,依据不足。

1976年山东烟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南京大学依据“城市—区域”理论,从“城市是区域的依托,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中心,区域是腹地”的基本观点出发,把城市的发展放在区域的视野,特别是经济影响区域的背景下,从烟台地区、山东半岛、环渤海(京津大连)的区域层面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明确了烟台市在区域中的特点、地位、功能,确定了其性质和规模,开启了“就区域论城市”的观念和分析方法,规划成果得到了当时国家城建总局的好评和肯定。

城市规划中的区域观念也在规划界逐步推开。

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念在本世纪起得到了新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规律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发展中行政约束力的淡化,都使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获得了大大的扩展,城市发展的区域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或邻近的经济区域,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竞争区域。

城市影响力、作用力与城市参与全球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有关。

城市区域观念由一般的“就区域论城市”演变为“就全球论城市”、“就市场论城市”的新背景。

很多城市规划编制中已经运用了多区域层次的分析来研究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

从而确定其发展定位、性质和规模。

如大连从东北亚、东北地区、环渤海、辽宁省及五点一线的沿海地区等区域层次,南京从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东部沿海、长三角、江苏省、南京都市圈等层次研究其未来的区域发展的综合定位。

历史上的城市和城市规划

历史上的城市和城市规划

历史上的城市和城市规划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并不断演化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规划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着重阐述历史上的城市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过程。

</br>城市的起源和演变对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

根据考古学研究,人类最早的城市起源于现今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约有7000年的历史。

这些城市是由原始农业的人口聚集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演变也呈现出逐步扩大、繁荣和衰落的波动型发展趋势。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市场、贸易以及文化教育上。

特别是当时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代表。

另外,在东亚历史上,城市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城市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城市,如西安、洛阳等,都是由于文明的形成,农业的生产,贸易和政治权利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而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如长安就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到了宋朝,为应对后方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苏州、杭州等也成为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

</br>历史上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城市规划也随着时间和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演化。

从古代到现代,城市规划一直是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建筑和市场的布局,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商业发展的需要。

据考古学家透露,很多中世纪城市都是由于商业的繁荣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思想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思想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园艺林学学院 王 浩 20050560134摘 要从城市的形成、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城市规划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有利于理解城市规划的功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 历史 规划思想Abstract:From the city formation, rising,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cess, we can look out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different time, and the status which locates. It is advantageous in understood the urban planning function, and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Chines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 city history programming idea前 言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如:北京曾被列为世界十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2006年,中国的临汾被国际环保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有十五个城市在可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环保指数上不达标),这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规划思想有所变革、发展,然而它的主体精神贯彻始终。

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PPT课件

第一节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PPT课件

2021/7/24
4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 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 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 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 的产物。我们可以从整个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 中梳理出两条脉络:
2021/7/24
5
❖ 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 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
2021/7/24
24
❖ 在17世纪后半叶,古典主义与唯理主义在法国的 文学艺术等方面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强调秩序、 有组织、永恒、王权至上的思想。古典主义在艺 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 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理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 系,这些都被运用到城市规划布局上来。
2021/7/24
第一节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分期,城市规划思 想与理论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般在城市规划史学研究中,将自古希腊到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称为“古 代城市规划时期”,其中又进一步将古希腊、古 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称为“古典城市规划时期, 将中世纪时期及其文艺复兴前后的城市规划称为” 中古城市规划时期”.
2021/7/24
20
❖ 君权化的特征。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 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 心和焦点。古罗马城市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 心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 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城市建设讲 求秩序、等级,对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义。
2021/7/24
25
❖ 当时最强盛的法国,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 君权主义思潮的重大影响,轴线放射的街道(爱 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 宫)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协和广场)都是那 个时代的典范。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不断影响着城市的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体结构)和推动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发展。

这种认识,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求,也反映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即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这就是构成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着城市建设的实践。

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的背景和基础,就是十分重要的。

一、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是有一定模式的。

它的特点是:以宫城为中心,“面朝后市”,体现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

当时,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中心。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的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

早在公元前7~8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出现了最早的闾里,即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小街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

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历经1000多年,仍保存着它的基本形制。

唐长安城著名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

唐长安城改变“面朝后市”为“面市后朝”。

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面积各90多公顷左右,比周王城的“市”大得多)分列两厢,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和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设计和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规划和设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古代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中国和印度。

在古埃及,最著名的城市是吉萨,图坦卡蒙王国时期,吉萨城已成为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为了在宗教仪式和商业交易中提供便利。

城市在北岸和南岸建立了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之间通过渡轮和泊船交通。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大型城市。

周朝时期,成都已成为大都市的代表,城市规划和设计基于天文学和典籍,将城市建在一个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维度上,以确保城市的和谐和繁荣。

城市规划和设计也考虑了城市的交通、水利和御敌等方面的问题。

中世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世纪是欧洲城市规划和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墙的建设和交通的管理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家和设计师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为城市创造一种新的美学和能源。

著名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达芬奇为威尼斯设计了一些城市城墙和运河。

近代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近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重大发展。

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19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府开始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和美术馆等,它们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随着汽车的发展,城市交通呈现出新的特点,建设汽车道和停车场等设施也成为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任务。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当代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和设计有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的时期。

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详细介绍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通常呈现出对称、庄严、宏伟的特点,象征着王朝的统治。

在城市规划中,宫殿常常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环绕着街道、市场和民居,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等级结构。

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巴黎和伦敦的城市设计。

这些西方城市以均衡和流畅的布局为特点,注重绿色空间、交通流畅和民众福利。

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

著名的例子包括李鸿章在天津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和丰富的公园系统,以及孙中山在武汉规划了人民路和黄鹤楼。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城市规划的发展受到了迅速变化的政治环境的限制。

一些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城市美化”和“纵向发展”也开始在中国兴起。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增加建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为主,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多元化。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决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忽视。

但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开始更加透明和民主,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决策。

其次,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建筑被摧毁或改建,造成了文化遗产的大量损失。

而现在,城市规划开始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规划中保留和修复古建筑,以保护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前,城市规划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近几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原理与设计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它是一门复杂而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回顾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未来的趋势。

1. 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的记录。

然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急剧扩张的问题。

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的有序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必要手段。

2. 设计理念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基础设施的规划和交通流动为重点。

然而,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城市规划逐渐从纸面上的设计转向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现代城市规划强调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可行性。

3. 技术的进步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受益于科技进步的推动。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依赖手绘图纸和纸质地图来表示城市的规划设计。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师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创建更精确的城市模型和三维可视化效果。

这使得城市规划师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的倡导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通过有效管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开始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等手段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 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发展的趋势:5.1 创新科技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将更多地依赖这些技术来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数据。

这将帮助规划师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规划方案的效果,并支持智能城市的建设。

5.2 强调社区参与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演变城市史与规划理论一

2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演变城市史与规划理论一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来自城 市 问 题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工 业 化 时 期 的 传 统 城 市 问 题
2.规划的产生:
政府对私人财产的公共管理:公共卫生立法与分区立法
1916年纽约市在全国率先采用综合性的分区法。综合 性的分区,就是将一个城、镇或村所辖土地,分为不 同的区域,对每个区域土地的用途,以地方法令的形 式给予不同的强制性规定。一般来说,一个地块或区 域只赋予单一类型的用途,不能混同。比如,一个规 划为商业活动的区域,居民住房的建设会受到严格的 限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用地会被禁止。而同是住 宅用地,对住宅的建设标准,如占地和建筑面积、住 宅的高度和层数、房间的数量及附属设施、以及可供 居住的家庭的数量,都会作出具体的规定。纽约市的 分区法令,将分区的标准分为三类,即土地用途(把 土地用途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三种)、建 筑的高度、建筑物的最小占地面积。在对一个地区的 土地进行规划时,可以综合地应用这三个标准。
欧几里得村诉阿姆伯勒房产公司案(1926)
(Village of Euclid v. Ambler Realty):
原告阿姆伯勒公司的一块地产跨越欧几里得村三类不同用途的 地区,这些地块的购置时间在欧几里得分区法通过实施之前。 阿姆伯勒公司认为欧几里得村1922年的分区法干涉了它处置私 人财产的权利,违反了联邦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第一款,同时 也违背了俄亥俄州宪法的一些条款,要求得到赔偿。俄亥俄州 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欧几里得村遂将此案上诉到联邦 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分区属于州与地方政府得有效行 使的管制权(police power),推翻了原来的判决,支持了欧几 里得村的分区法。 该案后,美国商务部以行政法令的形式,明确将分区权归属于 地方政府的管制权:“为促进健康、安全、德性,或者社区普 遍福利之目的,城市和法人村的立法机关拥有规定和限制建筑 物与其它结构的高度、楼层数量和大小,建筑用地的百分比, 庭院和其它空地的大小,人口密度,用于贸易、工业、居住或 其它目的之建筑物、结构物及土地的坐落和用途之权力。” 由于欧几里得案诉讼的影响,以及商务部对地方政府分区规划 权限的确认,美国推行分区法令的地方在20年代后半期迅速增 加,几乎所有的人口超过5,000人的郊区都行使了分区规划权, 不足5,000人的郊区也有近一半制定了分区法令。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起到了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同时也是展示文化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它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革。

一、古代建筑的演变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的居住地主要是各种洞穴或者简单的帐篷。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并且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

在中国,早期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坯房中,这些房子通常由泥土和稻草制成,依赖于夯实和压实的重量来支撑房屋的结构。

这些房屋结构简单,但是由于使用材料易得、工艺简单,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构造逐渐趋于复杂。

在古代埃及和中国,人们开始使用砖块和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且逐渐形成了基于积木原理的建筑技术。

基于积木原理的建筑技术可以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稳定,使得建筑物寿命更长,因此在古代航海和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规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营造法式》的出现。

《营造法式》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建筑工程学著作,是对古代建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规定了建筑材料的使用标准、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建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的演变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心脏,负责协调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关系,使得城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需求。

在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同城市间文化和政治差异的象征。

早期的城市是由人们聚居而成,没有固定的规划形式。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城市和中国的城市墙都是无规划的聚居点。

然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需要一种更加有效的城市规划方式来管理城市中的各种要素。

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城市规划开始采用规范的方案,例如直线和十字街道交错的格子规划形式。

这种规划方式以其简洁和效率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广泛的应用于以后的城市规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不断影响着城市的结构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体结构)和推动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发展。

这种认识,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求,也反映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即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这就是构成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着城市建设的实践。

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的背景和基础,就是十分重要的。

一、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是有一定模式的。

它的特点是:以宫城为中心,“面朝后市”,体现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

当时,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中心。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的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

早在公元前7〜8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出现了最早的闾里,即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小街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

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历经00 多年,仍保存着它的基本形制。

唐长安城着名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

唐长安城改变“面朝后市”为“面市后朝”。

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面积各90 多公顷左右,比周王城的“市”大得多)分列两厢,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70 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据文献记载,唐末已开始出现在里坊内设店及破坊墙沿街设店的现象。

不过当时被认为是破坏祖宗法制的行为。

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大致到宋朝,这种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彻底冲垮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汴京(即东京)成了宋代全国以至世界上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所谓“州桥夜市”、“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等见诸文字与绘画的描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胜景。

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自唐末至南宋,大致经历了则经过元、明、清一直沿袭到近代。

我国现在很多旧城市和旧城区,仍然保存着“街巷制”的形制。

可见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这次形制的演变,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规划观念的“革命”,它的起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上的这次观念演变,对于今天处在从产品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阶段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无疑有很大的启示。

二、从欧洲中世纪城市到理想城市和田园城市欧洲与中国有着显然不同的历史传统。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段漫长而接近停滞的历史时期。

城市规模很小。

密集的房屋、10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 个里坊(每个面积25〜300 多年才彻底完成。

“街巷制”狭窄曲折的街道,围绕着贵族的庄园或城堡。

教堂、市政厅构成城市的中心,体现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

例如,当时最终建成的意大利威尼斯着名的圣马可广场,就已经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要求。

精神的解放,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中世纪的城市结构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促使人们探索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新观念。

这就是“理想城市”思潮萌发的背景。

17世纪初斯卡莫齐(Scamozzi)的理想城市方案是个典型的代表。

他所设想的理想城市,中心不是教堂而是市民集会的广场,东、西两侧是商业广场;南北是交易所和燃料广场,都处于显要的位置。

平面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

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

如果说这种理想城市的观念,只不过反映了产业革命前,在那种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一些朦胧 理想的话,那么 19 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后,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观念就发生了新的质变。

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发展和城 市人口增长。

这些发展与原有城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丑陋化现象,使人们一时陷于 束手无策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社会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概念。

他们的 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在揭露“城市问题”和批判旧城市结构的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

这些主张 的实质则是:“借助”农村的优点,整治城市的弊病。

初期的“理想城市”方案确实具有很大的“空想” 成份。

例如欧文(Robert Owen ) 1825年在新拉纳克(NewLanark )实验的“新协合村”,就是“乌托邦” 式的,所以很快就失败了。

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平均、平等、自给自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

直到 1 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吸取了空想社会主 义“理想城市”概念中某些积极因素,结合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新概念。

应该认 为这是当时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高峰。

霍华德建议的“田园城市”(后来他又称之为“社会城市”),集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摒弃了 它们各自的缺点,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和分隔的旧观念,创造了一种城乡结 合的新型城市。

这种新城市,没有大工业和繁华喧闹的市区,人口规模不大,以低层低密度为特征,使人 们接近大自然。

20 世纪初期,英国建设了两个样板田园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运动” 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普遍“城郊化”,除了有当时各国的具体需要外,应该说,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理想 化”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或引伸。

这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构模式的思潮。

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

包括我国 中城市”和企图过早“消灭”城乡差别,以及片面抑制大城市经济发展等主张,也许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 这种观念的影响。

我们丝毫不能低估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城市规划史上这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把 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 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

虽然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导引作用,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20 世纪初功能主义的兴起19世纪 70 年代起,一系列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或发现相继出现了,如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 870年),为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电话的问世( 1877 年);电灯的发明( 1879年) ;电车的出现1880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 1886年) ;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 1889年) ;汽车正式使 18世纪中期1958 年后一度出现的“不搞集 1 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史上充满伟大科技发明的时代。

虽然 1827年开始使用火车是在前半叶, 但是从用(1907 年)等等。

这些科技成就既为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提供很大的方便,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 100年后的今天可以明显看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发展和建设城市的 观念。

如果说 18 世纪后半叶至 19 世纪,人们对初期产业革命城市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 量突破和发明, 为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和规划城市带来了新的可能和希望。

义新思想层出不穷的背景。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

1910 年法 国建筑师戛纳尔( Tony Gar-nier )的“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 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

直到1933 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 通,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 发展城市的原则。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

在城市中设置大片公园绿地,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起源于 19世纪 60年代。

1859年美国人欧姆斯 特(,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的空间观念。

在此以前,园林总是属于皇室贵族,而中央公园则向 公众开放。

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城市 的空间概念。

城市—区域”观念的建立,也是从 20世纪开始的。

这是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后,客观现实反映到人们头脑的结果。

20世纪的头 10年,英国人格迪斯( Patrick Geddes )就提出了从区域研究城市的观点。

20 年代末,纽约搞地区规划开了个头,继而逐步发展了区域规划的理论。

30〜40年代起,西 方大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向周围地区扩展蔓延,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镇集聚区相继出现。

这就大大改变了几千年来以市区或城墙为范围的,旧的城市形态观念;逐渐形成了在城市影响区域范围内 分散人口和职能,组织合理的城镇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新观念。

火车、汽车等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既对城市结构注入了新的因素,也改变着传统的城市规划概念。

从1882年西班牙人索里亚•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 )提出沿着铁路干线发展带形城市的主张,到本世纪 60 年代希腊着名建筑师窦克西亚迪斯(, 几乎都是出自充分利用高效率交通的考虑, 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时空”观念。

19 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上的大 这就是 20 世纪前半叶城市功能主特别是随着城市中汽车交通的高度发展,为了效率与安全,出现了一系列对城市内部功能和空间结构形式的新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