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实词教案

文言实词教案

文言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文言实词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

三、教学难点1.文言实词的运用;2.文言实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别。

四、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与虚词相对,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如“之”、“乎”、“者”等。

文言实词的特点是:语义明确,表达精准,常用于叙述、描写、说明等语境中。

2. 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人、事、物等,常用于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孔子曰:“君子有三乐,取乎身,观乎俗,知乎礼。

”《论语》“君子”、“身”、“俗”、“礼”等都是名词,用于表示人、身体、社会风俗、礼仪等概念。

(2)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常用于谓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庄子》“思”、“学”都是动词,用于表示思考、学习等动作。

(3)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常用于定语、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夫人之相与也,俯首甘言,如合符节,而日以信诺。

《左传》“甘言”、“信诺”都是形容词,用于表示言语的甜美、可信等特征。

(4)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常用于状语等成分中。

例如:夫人之不齿于人者,亦以此物矣。

《左传》“不齿”、“以此”都是副词,用于表示不受人欢迎、以此为由等意义。

3. 文言实词的运用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语境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选择,不能随意使用。

例如,在叙述人物形象时,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写其性格特征,但在叙述事件时,需要使用动词来表达动作。

(2)注意搭配文言实词的运用需要注意搭配,不能随意组合。

例如,在表示时间时,需要使用副词来修饰动词,不能使用名词或形容词。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实词虚词讲解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难点: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使用情况。

2. 讲解实词:(1)名词:举例说明名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山”、“水”、“人”、“事”等。

(2)动词:举例说明动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走”、“跑”、“看”、“写”等。

(3)形容词:举例说明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美”、“丑”、“高”、“低”等。

(4)数词:举例说明数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一”、“二”、“三”、“四”等。

(5)量词:举例说明量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个”、“只”、“匹”、“车”等。

(6)副词:举例说明副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乎”、“焉”、“哉”等。

3. 讲解虚词:(1)介词:举例说明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于”、“从”、“自”、“以”等。

(2)连词:举例说明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且”、“而”、“乃”、“则”等。

(3)助词:举例说明助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之”、“乎”、“焉”、“耳”等。

(4)叹词:举例说明叹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哉”、“矣”、“耶”、“乎”等。

(5)语气词:举例说明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如“也”、“矣”、“焉”、“哉”等。

4.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已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

(2)分组讨论,分析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虚词讲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6.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

初中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如“山”、“走”、“美丽”、“三”。

2.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如“的”、“和”、“吗”、“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难点:理解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语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和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词和虚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实词:介绍常见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3. 讲解虚词:介绍常见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并通过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

4. 语境练习:提供一些含有实词和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互动和合作。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实词和虚词,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程度。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语义功能,并且没有明确实指的词语。

其作用是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调整句子结构等。

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言虚词,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目标: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分辨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

3.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言文章。

4. 提高对文言语境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点:1. 文言虚词的基本种类和用法。

2. 文言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种类:a) 助词:如之、者、乎等,用以连接或修饰实词。

b) 虚词:如耳、尔、非等,起到语气助词的作用。

c) 结构助词:如所、之等,用以调整句子结构。

d) 经验助词:如有、无、实等,用以表示作者主观评价或推测。

2. 文言虚词的用法:a) 助词的用法和作用说明。

b) 虚词的语气功能和意义解析。

c) 结构助词的作用和使用。

d) 经验助词的应用和理解。

3. 文言虚词的辨析:a) 和实词的区别与辨析。

b) 不同文言虚词的对比分析。

4.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a) 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文言文阅读。

b)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和文法结构。

c) 推测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解释: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5分钟)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虚词的种类、用法和意义。

(20分钟)3. 对比:通过例子和练习题,对比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和运用。

(15分钟)4. 练习: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的知识进行练习。

(10分钟)5. 总结:总结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于文言虚词的理解。

(10分钟)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表现。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讲课教案
4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 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一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5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 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皇上)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
(身体上的)
(8)见
昨日见军帖。
(看见)
曹刿请见。一一《曹刿论战》
(拜见)
才没不外见。一一《马说》
“现”,显露)
(9)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
(靠近)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一一《陈涉世家》
(等到)
(10)少
宾客意少舒。——《口技》
(稍微)
少时,一狼径去。《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事业,功业)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职业)
(16)犯
作奸犯科。
(触犯)
(17)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到,达到)
不求闻达于诸侯。
(做官,显贵)
(18)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
(19)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20)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伐)
齐师伐我。
(攻打,讨伐)
伐无道,诛暴秦。

文言虚词教案(1)

文言虚词教案(1)

文言文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虚词的一些基础知识2:掌握《考纲》要求的文言虚词的用法3:学会整理归纳常用文言虚词教学重点1:掌握《考纲》要求的文言虚词的用法2:学会整理归纳常用的文言虚词教学方法归纳整理讲练结合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考纲》要求掌握的常一、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

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③表示语气(如发语语);④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⑤称修饰限制(如副词);⑥调整语序乃代(代词)“惟利是至规定语序(如: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⑦表示一定的声音语序)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

词,后者如音节助词)2.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生乎吾前,词义。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但前一个应翻译为“于”“在”,后一个应翻译为。

“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全国通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之实词虚词(全国通用)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理解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考试答题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分清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多指含义,用法多指词性和使用情况.2.让学生能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能够将本节所学有机地运用到考场答题实际中。

教学方式:归纳演绎常见实虚词。

以例证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年,校园里流传着这一样个段子:“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不错,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再加个时代隔膜,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而作文又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写作但又最让人头痛的事,而文言文则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太远,语言过于简练,更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所以,同学们怕文言文也是可以理解发。

要读懂并理解浅显的文言文,第一个关键就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如果这个关过不了,我们就无从谈起读懂文言文了,更不用提理解文言文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实虚词进行一个梳理,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并联系课本实际。

下面我们就从高考实虚词的角度作一解读。

二、“文言文实虚词”的解读。

文言文实虚词的考查是一个传统的题目,常考而不衰.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虚词的范围很广,但并不是说没有目标,《考纲》规定,我们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有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所以,划定了这个范围,我们在学习中就能够有的放矢,缩小范围。

具体文言实虚词,我们将在PPT中予以展示。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虚词》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第①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②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③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样子”。
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也”“矣”“乎”“焉”等。如:
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第①句末尾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②句末尾用了问号,“也”表疑问;第③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
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者”“乎”等。如: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①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2)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
⒁与
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
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
⒂之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实词,学会区分实词和虚词;2. 学会辨别文言文中的实词,并能正确运用;3. 培养学生对实词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培养学生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文言文中的实词。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多张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描述中使用的实词,并介绍实词的概念。

2. 探究实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词的特点,帮助学生区分实词和虚词,并通过例子进行辨析。

3. 学习实词(15分钟):教师以教材中的实词为例,逐个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如“人”、“事”、“言”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实词辨析(20分钟):教师将教材中的几个实词列举出来,并让学生进行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 实词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篇文言文短文,让学生找出其中所有的实词,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短文的翻译。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找出其中的实词;2. 引导学生进行实词的运用练习。

八、教学评估:1. 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实词的辨析和运用情况;2. 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实词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对于一些生僻的实词和特殊用法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区别文言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之、其、于、是、以”等;而文言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等。

虽然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和语气。

二、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文言实词虚词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使学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探究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同样适用。

通过将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而”这个虚词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用法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学案主备人茆海燕审核人孙孟英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一、考点阐释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18—20定语后臵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

文言实词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2. 文言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难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境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介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基本用法。

第2课时: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

第3课时:讲解数词、量词的用法。

第4课时:讲解代词、副词的用法。

第5课时:讲解介词、连词的用法。

第6课时:讲解助词、叹词的用法。

第7课时:分析具体语境中的实词和虚词运用。

第8课时: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9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

第10课时:测试,评估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文言实词和虚词与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PPT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文言文选读》等。

2. 参考书目:《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相关在线教学平台、文言文学习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

文言文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分类和用法;3.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阅读和写作。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实词的分类;2.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的辨析;2.文言文实词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和特点文言文实词是指表示实际事物、动作、状态等的词语,与虚词相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是意义明确、用法固定、语义丰富、形式多样。

2.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文言文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叹词等九类。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语,如“天、地、人、物、事、情、理、道”等。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等的词语,如“行、走、飞、跑、坐、立、卧、起、止、死、生、变、化”等。

(3)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状态等的词语,如“美、丑、善、恶、高、下、远、近、新、旧、长、短、大、小”等。

(4)副词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的词语,如“今、昔、处、往、来、忽、乍、已、未、甚、稍、很、极、尤、甚至”等。

(5)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

(6)量词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语,如“斤、两、升、尺、寸、步、里、丈、亩、顷、年、月、日”等。

(7)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词语,如“吾、尔、彼、之、其、谁、何、几、若、如、此、彼、是、非”等。

(8)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的词语,如“而、乃、且、或、若、因、所以、然则、虽、亦、即、反之”等。

(9)叹词叹词是表示感叹、惊叹、嘆息等语气的词语,如“噫、哉、乎、欤、啊、呀、哇、唉、嗟、呜、咳、咦、哦、哈”等。

3.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名词的用法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如“天地有大美、人情有深恩、君子有三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
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方法指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知识点3 文言文翻译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

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

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例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
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乙】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列传·管晏列传》)注释:(1)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

引申为囚禁。

(2)涂:同“途”。

(3)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

(4)戄然:惊惧的样子(5)诎:通“屈”,委屈。

信:通“伸”,伸展,伸张。

(6)寤:同悟
【题干】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吏二缚一人诣.王()(2)圣人非所与熙.也()
(3)摄衣冠谢.曰() (3)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
【答案】(1)到(2)同嬉,开玩笑(3)道歉 (4) 这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熙”是通假字,“谢”“是”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题干】2、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入闺久之.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所以然.者何颓然.碧窈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

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B项中“于”皆为“在”。

【题干】3、翻译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答案】(1)难道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吗?(2)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

【解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

第一句“得无……耶”反问的语气要译出来,“善”字在理解准确。

第二句先根据注释了解“缧绁”的意思,再译句。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题干】4、从以上两则故事中,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知错就改(尊贤礼士,闻过则改)
【解析】借助注释,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从性格、精神品质方面表现分析人物形象。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