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创设生活情境,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例如,通过分析烹饪、清洁剂等日常用品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三单元课题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一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出分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模型,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如分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等,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0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化学观念,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建立物质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体验由宏观实验现象感知、想象微观世界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及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浓氨水、酚酞溶液、红墨水、滤纸条、酒精、注射器等。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分子的性质
环节一:感知分子的大小
【展示】展示水的图片。

【讲述】水分子的材料,推测分子的性质。

【明确】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运动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1《分
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理论的起点,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将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认识,为后续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涵盖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特性、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微观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随后,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逐步构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模型。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还很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原子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模型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

2.难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模型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实验器材、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原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同时,向学生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加深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关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原子的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特点;3.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与特点;2.原子的概念与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工具:投影仪、电脑、PPT;•材料:实验装置、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讲师通过提问引入新知识:“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讲师解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讲师出示PPT,向学生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图示。

步骤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与特点1.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稳定性等。

2.讲师通过PPT详细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如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稳定性等。

3.讲师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步骤三:进行实验观察1.讲师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学生通过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观察不同物质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步骤四:整理知识点1.讲师与学生共同整理上述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PPT上。

2.学生根据整理的知识点完成课堂笔记。

五、课堂小结1.讲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答自己在本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2.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注意:以上为本教案的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讲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讨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学生需要理解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通过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2.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解释水分子在沸腾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组长审核:学员编号:年级:九年级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授课主题分子和原子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难点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实质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1、回顾制取氧气2、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科学家提出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2.分子的性质:(1)(2)墙内开花墙外香(3)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

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1、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2、 A.铁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3、【答案】B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1、(重庆中考)自然界里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水的化学性质B.水分子问的间隔C.水的物理性质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答案】A【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中水分子的间隔相对较小,水分子运动的速率也相对较小,而气态水中水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水分子运动的速率也相对较大,因此水发生三态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改变,而水分子间的间隔、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改变。

水的存在状态属于水的物理性质,故水发生三态变化,水的物理性质也随之改变。

【答案】C2、(1)向容积为250ml的细颈玻璃仪器A(如下图所示)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说明。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刻度线处(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两次。

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说明(仪器A细颈部分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液面变化)。

【答案】(1)水由无色变成红色分子在不停地运动(2)液面低于刻度线分子间存在间隔【解析】(1)A中滴入红墨水,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A中的水会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色。

(2)向A中的水里加酒精时,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混合后溶液的液面将会低于刻度线。

【总结升华】要掌握微观粒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粒子的性质解释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2019年重庆市A】氯化钠由什么粒子构成?四位同学分别给出以下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A.离子B.分子C.原子D.中子【答案】A【解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而不是分子,故选项错误.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而不是原子,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而不是中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知识点二、原子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相似):(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之间一般都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分子原子区别(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联系(1)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2)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3)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答案】A【解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一定发生变化,有新的分子产生,原子保持不变。

2、右图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B.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C.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答案】D【解析】由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此图示为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

【总结升华】正确理解图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3、分子是由构成的。

如汞是由构成的;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而()则不能再分。

【答案】原子;汞原子。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氢分子;氧分子;分子;原子。

1、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答案】C【解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了,但用其他的方法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2、下图是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

(1);(2);(3);(4)。

【答案】(1)分子可以分成原子(2)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3)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4)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或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构成粒子等方面正确回答均可。

由图可知每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通电后,一个水分子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这些原子可重新结合组成新物质的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因此,由上述水的电解“微粒模拟图”可以获得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很多信息。

例如,从微观上看:在此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保持不变,在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水的化学性质也就不能保持了。

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元素的种类不变,但化学反应一定生成了新的物质等等。

知识点三、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概念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改变了,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如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时水分子就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2.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分子的观点看,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在混合物中各成分是不确定的,所以混合物也就不会保持一定的性质;而纯净物中只有一种分子,所以纯净物具有确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要点诠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后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答案】D【解析】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是有间隔的,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增大,当气体膨胀发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易产生爆炸。

选D5、【2019年山东省威海市】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

对于两者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的比对结果,正确的是A.分子运动速率相同B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相同C.化学性质相同D.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同【答案】C6、【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汞B.干冰C.金刚石D.氯化钠【答案】B【解析】A.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B.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C.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选B7、微观模拟题:通过下面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丙组成的物质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混合物(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答案】A2、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A. 分子间隔增大B.分子个数增多C.分子质量增大D.分子体积增大【答案】A【解析】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本身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