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范》(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范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
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店堂的同时,引进现代营销管理,发挥了传统特色和现代营销相结合的优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药行业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药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后劲的状况愈见明显。总体上表现为:行业资产规模经济偏低,同档次品种重复较多,高科技产品稀少,现有资产优化重组及资产存量盘活步子不大,外向型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投资明显不足。具体为:
中药材: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仍显薄弱,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栽培繁育生产管理粗放;药材单产低、质量差现象较为普遍;优良品种的选育、种籽的提纯复壮滞后;一些品种病虫害防治及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在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研究推广进展缓慢,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限。
中成药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基础差、自有资金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多数企业生产集中度低,创新、开发能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中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能力。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工艺技术规范的基础研究工作薄弱,中药制剂水平整体上与国外企业相比落后。
推广GMP的政策与资金不配套,投资与需求矛盾突出。
中药饮片工业:饮片炮制工艺落后(某些有特色的工艺除外),致使药材有效成份流失,饮片质量下降。干燥工艺还采用露天、场地晾晒,造成饮片污染。中药饮
片包装缺乏定量、商标规范和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炮制规范,产品档次低。
中药技术装备:中药制药设备发展滞后,特别是制剂设备仅相当于70年代的国际水平;低水平产品多,尤其成套设备和关键技术没有突破,制约着中药生产工艺的发展,产品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机电一体化的制药设备研制开发处于初步阶段。
中药商业:中药材具有一地生产全国使用、一季生产全年使用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储备,以丰补欠。实际上,中药行业的仓储建设和网点建设,多年来一直是行业的薄弱环节。仓储设施差、中药材露天存放损失严重,与GSP要求不相符合,影响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生产质量。中药零售网点大幅度减少、营业场所简陋,直接影响到群众购药。
三、制约中药业发展的十大因素
纵观当今国际医药市场不难看出,中国中药业明显落伍了:在一年高达150亿美元的中成药贸易额中,中国仅占3,,其余被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日本人扬言:在21世纪将"汉医汉药"改为"东方医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药"大国"变成了"小国"呢,请看
1(产品质量差。中成药质量差主要表现在:
外观上"粗、大、黑",而且丸、散、膏、丹、片等诸种剂型几乎都存在这种弊端。患者一次用量(以重量计算)常常是西药量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药物中的杂质和无效成分多,有些药物的重金属和残留农药剔除不尽。
有效成分不明确,无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也无法确定是何种成分对疾病有效。
GMP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确保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手段,也是国际间药品贸易的通行惯例,但在我国中药企业中,仅有几家企业获得GMP认证。
对于上述弊端,国人早已习惯,但欧美等国家就不易接受了。
2(科技水平低。中成药本质上属于生命科学范畴。纵观当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无不是靠高科技来支撑和发展的。但在我国多数中药企业,高科技含量较少,因而缺少发展动力和后劲。
目前常用的生产工艺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方法,加六七十年代的方法,即:水煮、水煎、水醇、醇水、浓缩等。用这些古老的和多年一贯制的工艺生产出来粗、大、黑"。的中成药,就难免"
中成药的质量检测,大部分仍停留在感官检验、细菌检验和部分单一成分的定性检验水平上。
西药必做的定量分析、药理测试等内容,中成药却因科技水平所限而大部分未能做到。
3(创新意识弱。不夸张地说,我国中药业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吃祖宗的老本,属今人创新的东西不多。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的剂型近40种,除现代应用的片剂、注射剂、滴丸、胶囊剂除外,其它药物剂型几乎齐备。而今天的药物剂型也只不过43种,仅比李时珍前进了一小步,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在新药的研究开发上,很多中药企业推出的三类和四类新药,只不过是在先人经典处方的基础上增加或更换几味中药而已,尽管每年上市的新药不少,但能够被消费者叫好的不多。
4(信息意识差。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在美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首席信息经理",其地位相当于副总裁。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不少中药企业存在着信息不灵以及自身不大重视信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