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新序 杂事》附答案及译文
【辽宁省大连市】二、(二)(8分)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
”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
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
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
”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
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
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注】①举:飞去。
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
③瀹(yuè):煮。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田饶谓.鲁哀公曰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B.守夜不失时,信.也谓为信.然(《隆中对》)C.吾书.子之言即书.诗四句(《伤仲永》)D.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其.真不知马也(《马说》)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12.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的故事,目的是表达的想法。
(2分)【答案】9.(2分)C10.(2分)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
(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处或五处以上不得分)11.(2分)田饶于是离开鲁国前往燕国。
(补充省略成分1分,大意对1分)12.(2分)希望鲁哀公能重用贤士。
(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田饶)对鲁哀公说:“臣(我)要离开国君(您)了,(我这只)黄鹄要飞了!”鲁哀公说:“为什么呢?”(田饶)说:“您都没有看到鸡吗?头戴冠(帽子)的是有文彩(文人)的人,脚上有利爪的是孔武的,敌人在面前而敢于斗的是勇敢的,得到食物呼唤(来吃的)的是仁义的;守夜(打更的)而准时报时的是有信用的。
鸡虽然有这5种品德,您还是每天都杀他们吃他们是为何呢?那是因为它们总是离你很近(得到的容易)。
《新序》“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序》“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
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
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
梁君怒,欲射行者。
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④,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
②彀gòu弓:拉开弓。
③御:车夫。
④祠:祭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白雁群骇.(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一句话回答)?4.你觉得公孙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1.(1)骇:害怕、惊慌(2)故:缘故、原因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4.懂得进谏的艺术,不讲大道理,而是举实例;深明大义,他以齐景公愿意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及时制止了梁君猎兽而射人的虎狼行为。
使梁君认识到自己的严重错误,高兴得为得“善言”而高呼万岁。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1)“白雁群骇”意思是“白雁群突害怕飞跑了”,“骇”的意思是“害怕、惊慌”;(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意思是“现在主君却因为白雁飞走的原因而想射杀人”,“故”的意思是“缘故、原因”。
刘向《新序》“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文言文阅读理解
刘向《新序》“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
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
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义。
君义嗣也,谁敢干君?札虽不才,愿附臧,以无失节。
”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遏曰:“今若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季子。
”皆曰:“诺。
”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于身。
”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
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
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闾。
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季子曰:“尔杀吾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
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
”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
君子以其不受国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选自刘向《新序》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固.立之(2)弟兄迭.为君(3)国宜之.季子也(4)终身无已.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最小而.贤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B.以.其不受国为义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C.长子之.庶兄也吾欲之.南海D.而致国乎.季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4.结合《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和本文内容,季礼的性格可以概括为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你所知道的文学常识,说说“季子”与“最小而贤”的关系,并推断“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句中“明季”的含义。
《大道之行也》《新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题)
《大道之行也》《新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题)四、文言文阅读(14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乙)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
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
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
”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
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
攻之无功,为天下笑。
”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
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
③拥:遮蔽。
④潦:积水。
⑤宫:院子。
⑥鞔(mán):鞋子。
⑦折冲:制敌取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女有归(2)盗窃乱贼而不作(3)潦之经吾宫也利(4)已食三世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10.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3分)11.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3分)答案:8.归宿发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供养,谋生。
9.(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新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yin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
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
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 D.指佛教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4分)
参考答案: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
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文言文《新序》阅读参考
文言文《新序》阅读参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阅读题一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于声,而后喻喻: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鄙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4)被服以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粗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谄谀者众(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空1分,共2分)2.(1)通“弼”,辅佐(2)了解,明白(3)边境或偏远的地方(4)通“披”,穿着3.(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新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新序》含答案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材料二:延陵季子将西聘普①,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色之。
疑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
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②。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
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
②嗣君:继位的君主。
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和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友人惭,下车引之.B.不言而.色欲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带宝剑以.过徐君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则徐君死于.楚骈死于.槽枥之间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B.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C.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D.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5.✬“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道。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友人和季子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C 2.D 3.A 4.(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新序》刘向 阅读答案附翻译(2)
《新序》刘向阅读答案附翻译(2)8.D(恨:遗憾。
)9.A(A,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趁机(于是),通过;C,主谓之间取独,的;D,表承接,表转折。
)10.C(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于文无据。
事实上项羽的军事实力依然很强大。
)11.(1)(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
(得分点:背亲爱王各1分)(2)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得分点:会交驰当纾各1分)(3)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郦食其)道歉,邀请(他)坐上座。
(得分点:摄谢延各1分)评分注意:在考点准确落实的基础上,还要看语意是否把握准确,每句的句意不通扣1分。
翻译汉王刘邦在采用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意见后,提拔韩信,拜他为上将军,(拜礼完毕)领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后,于是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
韩信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勇敢、仁慈、强悍,您比起项王来,哪个厉害些?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
韩信拜了两拜祝贺汉王说:我也以为大王比不上项王。
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
项王发怒大声呼喊,千人听后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却不能任用良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有了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
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些所说的是妇人的仁慈。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
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迁徙到江南,也都把他们原来的君主赶走,自己在好地方称王。
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
《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恨:痛恨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大王之入武关而不在使者之目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刘向《新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注:刓(wán):磨损。
6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判断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臣服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依从,依附D.民无不恨者恨:痛恨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出师表》《新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文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鄙俗,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颠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能够止矣。
”桓公曰:“否则。
士之傲②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③敢傲霸王乎?”五往尔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④有不至。
(节选自《新序》)[ 注 ] ①稷:人名②傲:小看。
③庸:岂、又。
④靡:没有。
8. 解说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2 分)( 1)先帝不以臣鄙俗()( 2)后值颠覆()( 3)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4)亦轻其士()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 4 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2)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10. 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填空。
( 2 分)( 1)正如文段(二)齐桓公所以为的那样:有才能的人常常高傲而“傲爵禄”,文段(一)中诸葛亮在表示心志时说自己:“”。
( 2)文段(二)画线句“桓公犹下布衣之士”中的“下”字的意思能够用文段(一)中的语句“”来讲解。
11. 从以上两个文段来看,刘备和齐桓公有什么同样的特色?两个文段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 分)答案:8.( 1)身份卑微,身世低下(2)适逢,正追上( 3)能够(4)小看,看不起9.( 1)(我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苛求在诸侯中有名显达。
( 2)即便小看爵位俸禄,我又怎么敢小看中原霸主的大业呢?10.(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2)猥自枉屈11.共同特色:礼贤下士;气度宽广。
甲文经过诸葛亮的话侧面描绘刘备的特色。
乙文经过正面描绘对齐桓公的语言、动作等描绘来表现其特色。
《左传》《新序》阅读理解
《左传》《新序》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虢,皆小国也。
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
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
”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知.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
”晋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①。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②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
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
”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兼并之臣也。
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取材于《左传》《新序》)注释:①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①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
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
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禽:同“擒”,制伏B.宫之奇知固知.矣知:同“智”,智谋C.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絜:同“洁”,洁净D.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冯:同“凭”,依附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晋国之.宝也莫之.能御也B.中知以上,乃.能虑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亲以.宽逼,犹尚害之以.无厚入有间D.遂受其币而.借之道项王按剑而.跽曰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那就等于把宝物从宫里仓库取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B.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心胸通达而且性情懦弱,又是和虞君从小一起长大的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那么它对虞国还爱什么呢D.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粮食不芳香,只有明白了道理才是真正的芳香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B.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C.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D.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息献计,用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诱惑虞君。
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序 杂事》
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序·杂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伐郑,克之。
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
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
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
”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
”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
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
”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
”庄王曰:“不可。
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
”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
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
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
《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庄王之谓也。
晋人伐楚,三舍.不止。
大夫曰:“请击之。
”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
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
请击之。
”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
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
”乃夜还师。
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
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此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申包胥者,楚人也。
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
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
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
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
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
”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
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
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
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注释:【1】封,大。
【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秦伯使辞焉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A.宽厚B.深厚C.丰厚D.醇厚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皆以美于徐公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3分)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3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
”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
”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
”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
”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
”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
”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
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
莫为谢,至今不赦。
”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
”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取材于《新序》)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困隘:困厄窘迫B.桓公怫然..作色曰拂然:愤怒,不高兴的样子C.使寡人得吾子..于此吾子:敬称对方,相当于“您”D.而断政..焉断政:结束政事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饭牛于.车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人之.善行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以.语管仲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子其.以子寿祝寡人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借祝酒提醒桓公君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着眼齐国社稷,言辞恳切。
刘向《新序 东方有士曰袁旌目》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东方有士曰袁旌目,将有所适,而饥于道。
狐父之盗丘人见之下壶餐以与之袁旌目三餔而能视仰而问焉,曰:“子谁也?嘻!汝乃盗也,何为而食我?以吾不食也。
”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
县名为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故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饮盗泉之水,积正也。
旌目不食,洁之至也。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
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
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己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
行爽廉毁,然且不舍,感于利者也。
”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
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将其蔬,此诸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
”乃弃其疏。
君子闻之曰:“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适至而止矣。
”吴有士曰张胥鄙、谭夫吾,前交而后绝。
张胥鄙有罪,拘将死。
谭夫吾合徒而取之,出至于道,而后乃知其夫吾也。
辍行而辞曰:“义不同于子,故前交而后绝。
吾闻之君子不以安肆志,不为危易行,今吾从子,是安则肆志,危则易行也。
与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死。
”阖闾闻之,令吏释之。
张胥鄙曰:“吾义不同于谭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我,以谭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谭夫吾闻之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
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虚矣。
人恶以吾力生,吾亦耻以此立于世。
”君子曰:“谭夫吾其以失士矣,张胥鄙亦为未得也,可谓刚勇矣,未可谓得节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
(3分)狐父之盗丘人A见之B下壶餐C以与之D袁旌目E三餔而能F视G仰H而问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有所适”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适”意思不同。
《叔向贺贫》《新序·节士》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狄怀之怀:归服。
B.假贷居贿居:储积。
C.以亡于楚亡:死亡。
D.有馈鱼于郑相者馈:赠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B.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C.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D.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租牛待赎吴门董个亭①封翁,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
尝以岁歉②,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
春作时,听本人取赎。
每岁活牛无算。
其子(国华)后成进士、入翰林、转御史,为郡守监司。
次子(国琛)亦登贤书③,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选自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有删节)【注】①董个亭:人名,号封翁。
②歉:收成锐减,歉收。
③贤书:贤能之书,即举荐贤能的名录,后借指考试中式的名榜。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尝以岁歉( )(2)人皆谓封翁应得此善报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家世积善,为乡人所称。
3.董个亭在“农夫无力卒岁”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回答);在“春作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原文回答)。
这样做的结果是“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从中可以看出董个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因为得到2.他们家世代积德行善,被乡人称颂。
3.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听本人取赎每岁活牛无算善良(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解忧)有智慧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
结合语境,推断词义。
①句意:曾经因为年成不好(歉收)。
以:因为。
②句意:人们都说这是封翁应该得到的善报。
得:得到。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翻译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词语“其(代词,他们)、世(世代)、积善(积德行善)、为(被)、称(称颂、称赞)”要准确理解。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空:根据“尝以岁歉,见农夫无力卒岁,以耕牛售诸屠肆,乃倡义邀绅士集费,于城外辟一园,如所售之价,买牛而牧之”可知,在“农夫无力卒岁”时,董个亭见农夫无法饲养耕牛,于是倡议邀请乡绅聚集资金,在城外开辟园地,依照农夫卖耕牛的价格,将牛买下放养。
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
”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
”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
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侔(móu):等同。
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B.臣,鄙民也鄙:浅陋C.不知当狱当:应当D.殆未有也殆:恐怕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家有二白璧②侧而视之③其径相如也④然其价一者千金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依旧考的是人物传记。
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
新序阅读答案
新序阅读答案新序阅读答案导语:通过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大家更好了解所学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序阅读答案,供各位参考。
文言文阅读(11分)【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9分)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
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④宫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
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
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
”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
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得民,
仁者能用人。
攻之无功,为天下笑。
”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
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
子罕,宋国贤臣。
③拥:遮蔽。
④鞔(mán):鞋子。
⑤折冲:制敌取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司城子罕止.而觞之止.露尻尾(《狼》)
B.为.鞔者也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C.荆适兴兵.欲攻宋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分)
12.士尹池根据哪两件事认为子罕“仁”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
答案:
(二)(9分)
9.(2分)B
10.(2分)D
11.(2分)(我们)攻打宋国会无功而返,被天下人耻笑。
12.(3分)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