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合集下载

靖远县基本情况

靖远县基本情况

靖远县基本情况1. 县域基本情况1.1 地理位置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至105°15′,北纬36°至37°15′。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

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

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省道靖天公路、白宝铁路线穿境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县城西至白银60公里,西南距兰州130公里。

1.2 自然条件海拔1300—3017米之间。

区域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无霜期165天,作物生长期在200天以上,年均气温8.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35.1℃,年均降水量200mm 左右,年蒸发量1634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

1.3 社会经济靖远县土地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万人,有耕地117万亩,其中水浇地55万亩。

黄河农业、国道经济、丝路重镇、文化大县是典型的县域特征。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亿元,县级财政收入达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8元。

今年1-7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83亿元(1-6月),同比增长14%;县及县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9亿元,同比增长62.79%;完成工业增加值4.46亿元,同比增长36.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04.4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亿元,同比增长106.76%;一般预算支出6.67亿元,同比增长25.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同比增长13.0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61元,同比增长18.8%。

甘肃定西与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的历史关系

甘肃定西与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的历史关系

甘肃定西与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的历史关系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

此后定西长时间属陇西、秦州。

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事频繁,定西地先后属前凉、后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

南北朝定西分属秦州、河州二州。

北魏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屡有更迭。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岷州为和政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岷州。

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后临州、渭州相继陷于吐蕃。

吐蕃统治今定西地区长达300多年。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为“定西”得名之始。

金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

元代定西属陕西行省。

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为安定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

清定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属甘肃省兰山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22日,原会宁分区更名定西分区,专署由会宁移驻定西。

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

解放后,1949年,设定西专区,专署驻定西县,辖定西、会宁、榆中、静宁、靖远、海原、西吉等7县。

1950年,将静宁、海原、西吉3县划归平凉专区;原属临夏专区的临洮、洮沙2县和原岷县专区所属会川、渭源2县划入定西专区,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定西专区辖7县。

1956年,原由省直辖的皋兰县及原属张掖专区的永登、景泰2县,原属天水专区的陇西、通渭2县划入定西专区。

1958年,由皋兰、靖远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白银市,原由省直辖,后委托定西专区代管。

白银市历史述略

白银市历史述略

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唐代的靖远、景泰一带的寺庙建筑,便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另外,隋唐两代都多次通西城,因而使两汉后冷落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了起来,这对白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以后,因为连年战乱,丝绸北路开始衰落。据说,汉唐以前白银地区的很多山中都有森林,1940年前后我的二伯父在今强湾西部的黄石台山里放羊时,在一处塌方的地方发现了直径70厘米的松木,露出土石的部分有3米长,这样大的松木起码有上千年的树龄。1971年3月我也在那一带的山上发现过直径40厘米的朽树桩。
主题词:白银、景泰、靖远、平川、会宁、历史。
白银市在祖国的版图上,位于东经103°33′—105°31′、北纬35°25′—37°39′的区域内,东邻宁夏,西接武威,南依陇中,北靠内蒙,辖三县两区(靖远、景泰、会宁三县,白银、平川两区),总面积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万。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各县、区年均降雨量约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区土地肥沃。黄河流经白银214公里,祖厉河、关川河总长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包括二阴山区和干旱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几十座,超过3000米的高峰的两座。山间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银市区;还有靖远的刘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银水川、四龙和靖远平堡、北湾、中堡、城关、糜滩、东湾以及景泰五佛,还有祖厉河两岸的一些地方。这些河谷盆地面积虽然很小,但人口却比较稠密。白银地区有悠久的历史,靖远境内曾发现有原始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会宁境内也有几处古老的文化,如牛门洞古墓遗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阳山一带也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遗存。景泰县境内的张家台、营盘台、寺滩、喜集水等处出土过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细石器等,经考证属新石器半山类型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最迟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白银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古堡探秘指南

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古堡探秘指南

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古堡探秘指南甘肃白银市靖远县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其中,靖远县的古堡是这个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旅游爱好者,都会对靖远县的古堡深感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秘靖远县的古堡,发现其独特之处。

靖远县的古堡分布广泛,有很多选择可以参观。

其中最著名的有瓜州堡、马蹄堡和北堡等。

这些古堡均建于明代,作为当时的军事防御设施,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每座古堡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让游客们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中。

一、瓜州堡瓜州堡位于靖远县境内,是这里最大的古堡之一。

这座古堡建于明代,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古堡内部的精美建筑和宽敞的广场。

古堡周围还有壮丽的景色,如瓜州湖和黄河,让人流连忘返。

二、马蹄堡马蹄堡是靖远县另一座值得一提的古堡。

它得名于其建筑形状如同马蹄,十分独特。

马蹄堡也是明代修建的,它的军事防御系统十分完备。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堡内的各个角落,感受到这里的历史底蕴。

同时,从堡顶还可以俯瞰整个靖远县的壮丽景色,令人惊叹。

三、北堡北堡是靖远县内最古老的古堡之一,建于明代初期。

这座古堡位于山间,周围环境幽静。

游客们可以参观古堡的城墙和建筑,感受到这里的古老气息。

此外,北堡还保存了一些历史文物和展品,向游客展示了当时的军事生活和文化。

除了这些著名的古堡,靖远县还有许多其他的探秘景点。

比如,古堡周边的自然风光十分壮观。

游客们可以参观瓜州湖,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

在靠近马蹄堡的地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沿溪而行,可以欣赏到宁静的田园风光。

这些景点让探秘古堡之旅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靖远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游客们可以在当地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

靖远县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游客们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领略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甘肃白银市靖远县的古堡探秘之旅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体验。

无论是欣赏古堡的建筑风格,还是感受古堡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游客们都会被靖远县的古堡深深吸引。

甘肃省靖远县三合村境内长城初探

甘肃省靖远县三合村境内长城初探

甘肃省靖远县三合村境内长城初探作者:李娜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0期李娜(靖远县博物馆,甘肃靖远730600)[摘要]长城是我国古代为了抵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甘肃省靖远县三合村境内长城修筑于明代,该段长城比较特殊,墙体很少,主要是在黄河沿线修筑彼此连接的烽火台。

三合长城是靖远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上尤其是明代靖远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甘肃靖远;三合长城;长城文化[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27-02历史上,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将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

其实早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就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先后修筑过长城。

春秋末、战国初是最初修建长城的时期。

当时社会已步入铁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相互之间频繁地发动战争。

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以歼灭对方的军事力量为目的,非常残酷,正如《孟子》中所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为了抵御入侵,维护自己的政权与领地的安全,各国不断加强戒备,强化防御能力,不断地动员人力,在边境沿线修筑了大量的烽火台和防御城堡,并用高大宽厚的墙体将烽火台和防御城堡连接起来,构成了易守难攻、坚固、难以逾越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

这种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墙体与古代一般城市的城墙并不完全相同。

古代城镇的城墙,只是将城池周围的小片区域完全封闭起来,以便守卫某一个城镇的安全。

而长城是诸侯国把认为易受攻击的一面边境用宽厚的墙体拦挡起来,形成阻挡敌人进攻的障碍,是一种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实际上是一种平时进行工程建筑,战时可以有效阻挡敌人进攻的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依托阵地,是兼顾瞭望和传递信息等其他功用的综合性军事工程。

在我国古代以刀、剑、矛等为主要兵器的时代,长城的战争防御功能显而易见。

靖远八景

靖远八景

靖远古八景靖远汉武臵县,骞开丝路,民俗风情多彩多样,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县城154公里,有雪山、戈壁、草场,还有黄土地貌、黄河峡谷等险峻地貌;靖远物产丰富,人文景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美妙的田园风光,许多现代文明也可圈可点。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是古丝绸之路北路上的要道,距兰州140公里,处在兰、宁、呼经济带的几何中心,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全县5809.4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6.3万人,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120公里,地域广大,前景广阔;国道109线、省道207线、308线、白宝铁路、刘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呼银兰光揽横穿全县,有程控电话2.9万部,装机容量9000多门,移动通讯覆盖全县,交通便捷,通讯方便。

靖远造化毓秀,景观旖旎,黄河带两岸,屈吴襟三陇,一川烟霞,百顷碧畴。

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其分布大体呈现“一带两山一线”的特点:一带指的是黄河沿岸带,黄河乌金峡、大浪天险、鹞子翻身、洋人招手、黄河飞虹、北湾河心岛、中流砥柱、虎豹口——红军渡、黄河风情园、碾湾生态园、乌兰耸翠、鹿鸣泰和、小口枣园、大庙梨园、大坝高效农业观光园、祖厉秋风、月河晚照、瓜园度假村、黄河水车、黄河古渡、羊皮筏子探险漂流、冲锋舟冲浪等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都分布在这个带上;两山主要是指屈吴山和哈思山,以自然风光为特色,有屈吴春嶂、雪岭堆银、原始森林、高山流水、雪山、草场以及云台山的旱塬风情等,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地领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陶冶性情;一线指的是丝绸之路线,以古城堡、石窟、寺庙、岩画、雕塑等人文景观为特点,主要景点有平滩堡祖厉古城、北城滩遗址、明长城及烽燧遗址、哈思吉堡、黑城子古城堡、吴家川岩画、法泉寺石窟、接引寺石窟、红罗寺石窟以及三槐树、钟鼓楼、乌兰山等古建筑及仿古建筑群。

靖远已命名的名片有: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本普及九年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甘肃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甘肃省双拥模范县城,甘肃省卫生县城。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古迹之城隍庙【图文】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古迹之城隍庙【图文】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古迹之城隍庙【图文】
靖远县城隍为郭虾蟆,封显右伯,明洪武二年朝廷旨封,有诏书存县。

另据世代居住在隍庙巷子的人说,靖远隍爷郭虾蟆是楠木雕像,至于是哪个朝代流传至今的,不得而知。

郭虾蟆是金国最后一座城池的守卫者,他百步穿杨的高超射术和凛然不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将永远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郭虾蟆壮烈殉国时四十五岁。

当地人在此后世代立祠祭奠这位箭术超群的杰出的爱国将领。

如今,在甘肃靖远县城隍庙的故址即为此祠昔日所在,城隍老爷即郭虾蟆其人。

也即是说,当地人民感佩其忠勇,把他当作神来供奉。

甘肃白银市文物古迹介绍

甘肃白银市文物古迹介绍

甘肃白银市文物古迹介绍
白银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文物古迹:
1. 靖远县玉泉寺:位于靖远县城东南2公里处,是白银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该寺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壁画,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2. 白银矿区老街:位于白银市区,是白银矿业发展初期的商业中心。

这条古老的街道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街道两旁还可以看到传统的门楼、铺面和庭院,体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

3. 金塔县八宝山石窟:位于金塔县城东南约30公里处,是一处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这里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观音和弥勒菩萨。

八宝山石窟的壁画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遗产。

4. 银州古城:位于白银市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

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城墙遗址,
如三门、五拱桥等。

银州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甘肃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上只是甘肃白银市一部分文物古迹的介绍,还有其他一些古寺、古塔、古庙等等,都值得游客们去探索和欣赏。

我的靖远

我的靖远

我的靖远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

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靖远县管辖范围:靖远县共有18个乡镇大芦乡、乌兰镇、北滩乡、北湾镇、东升乡、东湾乡、高湾乡、靖安乡、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两个乡镇被合并了,所以现在是没有了。

城关和乌兰合并为乌兰镇,曹县和若笠合并为若笠乡。

地理位置。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历史渊源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

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

《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

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

”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如遗留至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

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

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

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

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

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

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

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

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

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

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

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

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

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

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

甘肃靖远县新发现的秦始皇长城全线面世 ——白淌水沟秦皇长城(重发插)

甘肃靖远县新发现的秦始皇长城全线面世 ——白淌水沟秦皇长城(重发插)

甘肃靖远县新发现的秦始皇长城全线面世——白淌水沟秦皇长城(重发插)甘肃靖远县新发现的秦始皇长城全线面世——中秋节考察靖远秦皇长城散记之十一周兴华白淌水沟秦皇长城 2021年9月18日,我应邀与靖远同志沿黄河红山峡继续寻找秦皇长城,翻山越岭,遍寻细查,新见秦皇长城不少,规模弘大,气势非凡。

至此,本次考察中所见加上2015年来已经公布的宁夏、甘肃大庙等九段秦皇长城段落,《史记》所载秦始皇长城“并河以东”靖远段全线面世,以铁的证据证实《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确凿无疑,对学界百年来讹传秦始皇长城从兰州抵达靖远县界后便离开黄河东走固原的错说感慨良深!彻底纠正了甘肃靖远县黄河内岸无秦始皇长城的错说,极大地补充、丰富、提高了靖远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的内涵,为追溯靖远自先秦以来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证与信息。

靖远县黄河红山峡、黑山峡秦皇长城的全线面世,以铁的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了秦始皇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黄河内岸不建筑长城的百年错说,也从根本上推翻了秦始皇长城从甘肃临洮抵东行经固原、隆德等地,包六盘山而北走,再东经环县而入陕西境,东过绥德,渡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百年错说。

现将本次中秋节考察中新发现的靖远县红山峡秦始皇长城以“顺口溜”记之,所咏小地名为长城线上牧羊人习称,所附照片为长城线上现存长城遗迹,仅以此照片证明所拍对象确为长城遗迹,亦为2021年中秋赏月之一乐。

说明:本文所称靖远县指明清以前的靖远县域,白银市平川区系1985年析靖远县五乡-镇所置,秦长城所在位置包括平川区辖境。

本文举例的实测数据取约数。

附:靖远沿河各山梁山沟新发现秦皇长城遗迹(有些资料、照片系常老及同行贵霞、房馆、冬末等小友所拍,深致谢意)。

(十一)其一国庆考察白淌水沟周兴华前次因晚回靖远,此垣未见挂心间。

相约茨滩进山看,问错路口绕往返。

幸有将军先开路,方能揭秘长城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简介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105°15′,北纬36°~37°15′。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

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

2012年,靖远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等。

2012年,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靖远县•面积5809.4平方公里•人口47.65万人(2012年)•别名蔬菜之乡•方言甘肃方言陇中片•行政区类别县•气候条件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所属地区甘肃省·白银市•著名景点屈吴山,乌兰山•下辖地区15个乡3个镇,174个村(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居)民小组•政府驻地乌兰镇•火车站靖远火车站•电话区号0943•车牌代码甘D•邮政区码730600•地理位置甘肃省中部•行政代码620421。

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

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

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关于靖远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靖远,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县级市,素有“边陲明珠”之称。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边疆城市,靖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靖远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了解其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二、自然风光靖远地处黄土高原与祁连山脉交汇之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靖远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其次,靖远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如靖远湖、太阳湖等,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湖光山色的美丽。

此外,靖远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是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文历史靖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遗产。

首先,靖远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曾是古代商贸往来的重要驿站。

在靖远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驿站遗址和古代商贸文化的痕迹。

其次,靖远还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址,如靖远城墙、悬空寺等,这些都是靖远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此外,靖远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靖远鼓舞、靖远大鼓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为靖远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四、经济发展近年来,靖远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靖远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

靖远的交通发达,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联系紧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靖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旅游。

此外,靖远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五、社会发展靖远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靖远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

靖远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为青少年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

其次,靖远还注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靖远还加大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述略

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述略

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述略作者:张启芮周文龙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0期[摘要]甘肃省靖远县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古城遗址分布众多。

本文通过对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资料进行整理,来分析这一地区该遗存的分布情况、现状特征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靖远县;古城遗址;丝绸之路[中图分类号] 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35-05靖远地处黄河上游,历史悠久,自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始置祖厉、鹑阴县,已有2100多年县级行政建制的历史。

历史上的靖远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是西渡黄河的咽喉,是长安去武威的必经之路,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

靖远历史积淀深厚,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的统计,即发现有各类性质的古代文化遗存380多处,其中明清及其以前的古城遗址是构成这一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城遗址分布概况靖远县境内的古城遗址多分布在黄河、祖厉河等流域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一带,或依山势,或借水险,形制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遗址,大致可划归为三个区域:一是在黄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区域,靖远南部、西北部一带分布较多,也相对集中,如平滩堡址、杨稍沟闇门堡址、三滩三角城址、哈思堡址、荒草关堡址、按门岘三角城址、裴家堡址、小口索桥堡址、北城滩城址、发裕堡址、永安堡址等;二是祖厉河流域附近及其附近区域,靖远南部一带,包括黑城子城址、若笠堡址等;三是靖远东北部与宁夏西海固接壤一带,如苦水堡址、磨子沟三角城址、芦沟堡址等古城遗址。

二、古城遗址面貌特征及历史述略靖远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自汉、隋唐至宋、金、元期间,历来是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必争之地。

战争之苦,不得不促使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武捍农。

故旧志述靖远为“人习武艺”“不惮攻杀”“盔钾之乡”“屡出将才”之地。

至明初,民族矛盾仍较突出。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一、靖远县地理区位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白银市下属的一个县。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

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二、靖远县自然气候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三、靖远县历史文化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

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

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

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

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

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靖远县现有旅游资源1、法泉寺石窟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

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远人的由来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远人的由来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远人的由来自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靖远境内陆续发现红嘴子等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尤其是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古代人类墓葬群陆续被发现,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说明早在45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据史料记载,靖远古为羌戎地,战国时期以前长期为北羌、西戎等少数民族割据占领。

由此可知,靖远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秦统一中国后,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沿黄河筑城,据险防守,中原人入据境内。

汉王朝建立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屯田戍防,移民实边,境内黄河沿岸土地得到开垦,粮食作物广泛种植,当地先民的游牧生活为农耕生产所替代,人口逐渐定居下来。

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先后又有匈奴、西羌、鲜卑等少数民族迭相入据。

隋唐时期,屡为突厥、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占领。

到了宋代,党项人依然居住在这里,与此同时,金人也进驻占据。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以及大量的回民落户靖远,这里成为甘肃境内多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明清时期,蒙古、满等民族以仕宦形式迁居落户,明初亦有屯田入居者。

清代以来,则以战后开发移民及商户移民为主。

靖远境内现今居住的人口,土著居民的后代很为稀有,多为历代迁徙而居者的后裔。

东汉末年张济、张绣的苗裔至今仍然留存,居住地以乌兰镇河靖村红嘴子为主,已传世七十四代以上。

元末明初,前元蒙古贵族一支人马,躲过明军的追杀,改姓埋名后隐居靖远,逐渐汉化成后为今天靖远人的一部分。

若笠、乌兰、大芦一带居住的马姓、赵姓、吴姓人家,即为蒙古皇室贵族的后裔,至今犹被称为“鞑子”。

但是,今天靖远境内的人口,主要来自于明代的大量移民。

明朝初期因戍守边塞之需要,以军屯迁居者为形式,后来则以移民开发占据了主要地位,另有通过仕宦、经商及其它途径入居落户者。

根据地方志有关资料记载,以及现存户族谱牒中关于始祖来源的记述,可知今天靖远人的先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而来:一是随军迁徙者。

明朝建立后,先是由于军事需要,驻军戍防,军户移民。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考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考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考靖远县北城滩出土的“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它记录了唐代氾山琮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出土的墓志,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本文将对靖远县北城滩出土的“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进行考察,探究其历史价值及意义。

墓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墓志铭碑,常见于古代墓葬之中。

它通常用来记载死者的生平事迹、家世背景、功绩荣誉等内容,对于研究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的“大唐故氾山琮墓志”为一块石碑,经过专家和学者的考证,确定其为唐代氾山琮的墓志。

这块墓志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墓志上的文字内容丰富,记载了氾山琮的家世背景、学术成就、官职任命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了解,氾山琮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曾在唐宪宗年间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墓志上记载了氾山琮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任官情况等。

这些内容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阶层结构、教育制度、官员选拔标准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唐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墓志还记载了氾山琮的学术成就和人文精神。

据墓志记载,氾山琮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精通经史子集,对儒学、经学有着深厚的造诣。

墓志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学术研究和学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氾山琮的学术成就,反映了唐代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特点,对于研究唐代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墓志还记录了氾山琮在官场上的事迹,表现了他的为官清廉、谏言忠诚的品格。

这些内容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官员的廉政风气和政治风向,为研究唐代政治制度与政治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靖远县气候水文概况与境内黄河水患历史记载

靖远县气候水文概况与境内黄河水患历史记载

靖远县气候水文概况与境内黄河水患历史记载作者:杜树泽文章来源:/dushuze 点击数:23更新时间:2012-8-27 16:07:15靖远县黄河大汛情况统计表年份流量灾情程度唐开元元年(713年)黄河大涨泛滥成灾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黄河大汛淹没田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黄河泛滥冲毁边墙318丈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黄河大涨沿河重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河泛滥冲毁田地、水渠中华民国32年(1943年)黄河暴涨沿河重灾中华民国35年(1946年)黄河暴涨重灾1964年6080立方米/秒冲毁田地万亩1981年5740立方米/秒防洪抗灾、较轻靖远县气候水文概况与境内黄河水患历史记载【气候概况】靖远地处中国西北部内陆腹地,属甘肃中部干旱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

总的气候特征是,降雨稀少,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干旱多风。

在一般年景下,春冬两季多干燥寒冷的西北风,雨雪较少,水份蒸发量大,夏秋季节则温差比较大,炎热少风,降水相对较多而且有时较为集中。

因此,东南季风的强弱盛衰,对靖远降水多少,影响极大,是造成年、季降水相对变率大的主要因素。

按照气候区域划分,靖远处于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带,属于温带大陆型半干旱气候。

【自然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在170~360毫米之间。

北部降水量为310毫米左右,东南部在250~300毫米之间,中部东湾、乌兰、糜滩一带较少,在200~250毫米之间,西部刘川一带最少,在150~200毫米之间。

县域内年平均降水量244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628厘米的三分之一,而且降水量变化较大,多雨年份为461.8毫米(1985年),少雨年份仅为104.1毫米(1941年)。

在1951年至1984年的34年中,大于平均值的19年,占55.8%,少于平均值年份15年,占44.2%。

【地表水系】县境内地表水由黄河、祖厉河、清水河三大水系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银市靖远县历史详细介绍靖远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0.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8.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4.32亿元、11.68亿元和14.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29:36。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8965万元增长到2027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290万元增长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9元,比“十五”末增加4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比“十五”末增加1473元。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

靖远地处省委、靖远县风光(20张)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

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靖远与白银、兰州、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距白银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距银川3小时,并逐渐融入兰州1小时经济圈。

京呼银兰光缆贯穿全境,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现代化信息通信网络,交通通讯十分便捷。

靖远特色农业开发良好,优势农产品资源丰富。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依靠黄河水资源,兴建了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等334处水利工程,形成了3大高扬程灌区、11处万亩灌区和33处千亩灌区。

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县坚持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蔬菜、畜禽、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甘肃重要的蔬菜、畜禽、林果生产基地。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面积11.3万亩,蔬菜生产能力达12亿公斤,总产值达到8.58亿元;全县羊、猪、鸡、牛饲养量分别达到70.2万只、75万头、564万只、7200头只,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最负盛名的农牧业拳头产品和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

籽瓜、枸杞、大枣、苹果等特色林果面积达到25.4万亩,其中枸杞、籽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和11万亩。

枸杞、大枣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名果”、“小口大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靖远枸杞”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1]特色产业成为促进农民收入的富民产业。

靖远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靖远是甘肃重要的矿产能源基地。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重晶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14种,最新勘探发现的10亿吨特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力、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黄河水电资源300多万千瓦。

装机容量14万千瓦的乌金峡水电站已并网发电,靖南峡、靖北峡、黑山峡梯级水电站及核电站正在积极争取。

北滩、东升一带风力资源可开发面积80-100平方公里,可规划建设装机容量50-100万KW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场。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划建设刘川工业集中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三大工业园区和精细化工、冶金焦化、煤炭能源、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

刘川工业集中区已被列入“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规划建设范围,白银市把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十二五”规划和“一园三区三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2010年,我县第二产业总产值仅为11.68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8%;完成工业增加值仅为6.45亿元,工业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少,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工业还是处在一个落后和较低水平。

靖远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

靖远是闻名陇上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有名的文化大县,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置县,有着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置历史,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北城滩明长城)、省级文保单位6处(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钟鼓楼、黑城子古城堡、潘育龙将军墓、北城滩古城遗址),旅游资源极富特色。

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154公里黄河风情线上,高山、峡谷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黄河风情、名胜古迹、人文遗址、科技园区、森林公园、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以黄河石林-坝滩-哈思山为主的黄河风景游,以虎豹口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法泉寺为主的寺庙古迹游,以农家乐、特色农业为主的乡村休闲游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抢抓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及白银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和白银市委”六个必须”的要求,坚持全员联动、全速推进、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突出“产业提升、园区引领、新城带动、生态再造、结构优化、民生保障”六项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市场信息化进程,努力把靖远建设成全省特色农业大县、非公经济强县、科技教育名县,奋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力争经过五年发展,全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努力实现“三翻番三加快三提升”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县及县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81亿元、41亿元、1.63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20%、15%;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步伐;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社会保障层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57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76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40元,年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

历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

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

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

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

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

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

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

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

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靖远县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

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

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

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城市建设近年来,靖远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白银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央扩大内需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牢固树立城镇化带动战略,确定了“改旧城、建新城、拓城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抓机遇、争项目、保增长、促转型,努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自2007年以来,共投资近10亿元,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市改造建设,城市面貌、城市功能明显改善,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目前,城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9.94万人,城镇化水平23.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三年来,完成了新城区一期详细规划、棚户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带规划设计、18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5个村庄建设规划,新城二期用地控制测量及1:500地形图测绘完成,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