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隐身技术概述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又称为隐形技术,是一种能够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许多应用,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等。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雷达反射信号1.使用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可以吸收雷达波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反射信号。
2.减小物体的截面积:通过减小物体的截面积,可以减少雷达波在物体表面的反射。
这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率来实现。
3.降低反射率:使用雷达反射率低的材料可以减少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低反射率的涂层或材料来实现。
4.减少边缘散射:减少物体表面的边缘散射可以降低雷达反射信号。
这可以通过使用雷达透明材料、边缘切割或边缘弯曲等方式来实现。
二、混乱热红外辐射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热红外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热红外辐射:通过选择低辐射率的材料、减少热源的温度或遮挡热源等方式可以降低热红外辐射。
2.混淆热红外辐射:通过使用热红外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干扰热红外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热红外辐射,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三、抑制声纳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声纳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降低声纳反射:通过选择吸声材料、降低结构共振或表面形状等方式可以降低声纳反射。
2.混淆声纳信号:通过使用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隐蔽传感器等方式可以混淆声纳信号,增加目标的隐身性。
3.减小水动力噪声:通过优化物体的外形设计、使用水动力垫片或调整潜艇的速度等方式可以减小水动力噪声,降低目标被声纳探测的概率。
四、对抗光学探测隐身技术还需要应对光学探测。
主要的原理措施包括:1.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通过选择低反射率的材料、使用光学吸收剂或使用反射率低的涂层等方式可以减小目标的可见光反射。
2.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干扰器、发射干扰源或使用光学迷彩等方式可以混淆目标的光学特征,降低目标被光学探测的概率。
以上是隐身技术主要原理措施的一些例子。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也称隐形技术,是一种使物体不被探测到的技术,常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种措施:1.吸收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利用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成分,将电磁辐射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或消除物体反射的信号。
常见的应用是利用特殊涂层或材料,吸收、消耗雷达波、红外线、紫外线等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
2.反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物体表面的结构和材料,使其能够将入射信号反射到其他方向,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目标物体的反射信号。
这一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和制造具有特殊几何形状或材料的表面,使得反射信号不会返回到探测器。
3.散射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控制入射信号在物体上的散射方向和强度,使其不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散射技术有雷达散射剖面(RCS)减小和声纳反射剖面(SCR)减小等。
4.探测信号屏蔽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在目标物体周围放置探测信号屏蔽装置,从而削弱或屏蔽探测信号的传播和接收。
常用的屏蔽装置包括电磁波反射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遮蔽幕和窒息器等。
5.符合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抑制或改变目标物体发出的信号,使其不容易被探测到或被误认为是其他物体。
常见的符合技术包括电子对干扰、频率对干扰、光学对干扰和声学对干扰等。
6.混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目标物体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使其在视觉上难以被觉察到。
常用的混淆技术包括视觉伪装、光学伪装、声音伪装和热信号伪装等。
7.干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发射特定信号或电磁波,干扰和干扰探测器的性能,从而减少对目标物体的探测和定位能力。
干扰技术常用于军事电子战和侦察任务中,包括无线电频率干扰、红外线干扰和雷达干扰等。
总之,隐身技术是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屏蔽、干扰、混淆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减少或消除物体在各种探测系统中被发现的能力。
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侦察领域,可以提高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果。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隐身技术的名词解释
隐身技术的名词解释隐身技术,也被称为隐形技术,是指一种能够使人、物或设备在视觉、声音或其他感知方式上变得不可察觉或难以侦测的技术。
这一技术通常应用于军事、安全、侦察、情报收集以及其他隐秘行动中,旨在保护人员和设备,增强作战力量的效能。
隐身技术最早来自军事领域,其中最著名的应用是隐身飞机。
这些飞机采用了一系列设计和材料创新,以降低雷达、红外、视觉等感知系统的探测能力。
其中,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如RAM(复合吸声材料)和雷达吸收涂层,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除从雷达系统发出的信号,使得飞机在雷达屏幕上呈现较小的截面。
此外,还有隐身结构设计,如减少外部突出构件、采用斜面以及使用充气背负结构,可以在阻止飞机发生反射、散射和折射的同时,减小飞机对电磁波和声波的敏感程度,使其在雷达、红外和声学系统中不易被探测到。
除了飞机,隐身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军舰、潜艇、步兵装备、无人机等。
隐身技术在航空航天、海洋、陆地等战场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敌人不易察觉到自己存在的情况下,作战单位能够更好地执行任务,取得战斗优势。
除了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也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和探索。
在民用航空中,隐身设计可以降低飞机的雷达截面积,减少雷达波对机体的反射和散射,提高飞行器的隐形能力,增强安全性。
此外,还有一些探索隐身技术在汽车、建筑物、服装等领域的应用,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隐私。
隐身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隐身技术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如材料学、结构学、雷达技术、电磁学等。
与此同时,隐身技术的研究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通过不断探索新材料、设计新结构和改进传感器技术,不断提高隐身技术的性能和应用领域。
然而,隐身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虽然隐身技术可以减小目标在某些感知系统中的探测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探测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有新的感知技术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从而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此外,在实际战斗和使用中,隐身技术还面临一系列实践问题,如维护、保养、成本等方面的挑challenge。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一、引言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又称隐身科技或隐身技巧,是一种通过减少或隐藏目标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度,以达到在电磁波谱中几乎无法被探测或无法被有效跟踪的技术手段。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并对其他诸如侦察、情报收集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隐身技术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概念隐身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使目标在电磁波谱中呈现出低反射、低散射、低辐射等特性,从而降低被探测和识别的概率。
其目的在于在战争、侦察等敌对环境中保护自身,增加生存能力和战斗优势。
同时,隐身技术也具备一定的平民应用领域,如反雷达设备、石墨烯涂层等。
三、原理隐身技术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原理来实现:1. 散射减小原理隐身技术的一项关键原理是通过减小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使其不会反射到目标探测器上。
这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电磁性质、减小目标的尺寸、改变目标表面形状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采用低散射材料覆盖目标表面,能够大幅度降低雷达波的散射效果,从而减小被侦测的可能性。
2. 干扰技术与技巧隐身技术中的干扰技术和技巧是指通过产生与目标信号相同或相似的干扰信号,使得目标在干扰噪声中难以被探测。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干扰源、频率捷变、频率扫描等方式来干扰敌对的电子侦测设备,削弱其探测能力。
3. 伪装技术伪装技术是指通过给目标增加额外的电磁特征或改变目标的外形,使其在电磁波谱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这包括采用适当的材料作为伪装涂层、使用光学干涉原理等方式来达到减小目标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性。
四、分类根据隐身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原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分类:1. 空中隐身技术空中隐身技术是指针对飞机和无人机等空中目标的隐身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是飞机的雷达隐身技术,采用低散射材料、航空外形设计、涂层技术等手段来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实现在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低可探测性。
隐身技术及其特点
隐身技术及其特点隐身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物。
隐身技术,或称隐形技术(StealthTechnology),即“低可探测技术”或“低可观察技术”(LowObservableTechnology),是指在一定遥感探测环境中采用反雷达探测措施以及反电子探测、反红外探测、反可见光探测和反声学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降低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等目标的可探测信号特征,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不易或难以被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发现、识别、跟踪、定位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隐身技术不仅要求隐身,还要求隐声、隐光、隐电、隐磁,是一门综合性技术。
一、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和反探测技术从本质上说,隐身技术就是你苛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Technology)。
所谓探测(Detection)是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借用仪器设备进行考察和测量。
对于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称之为可观察;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若能间接观察,即借用仪器设备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可探测;若借用仪器设备容易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易探测或高可探测;若借用仪器设备不易或难以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低可探测;若供暖和仪器设备也根本不可能进行考察和测量,称之为不可探测。
一般而言,对于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常统称为可探测或可观察(Observable)。
用于探测间接观察的仪器设备称之为探测设备。
探测技术是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的一种技术,即根据目标辐射、反射、散射的电、光、声、磁能量而发现、识别目标的技术。
主要包括雷达探测技术、光电探测技术、声探测技术等。
低可探测技术是使目标成为低可探测的技术。
对于利用目标自身发出的电磁波、红外线或可见光对目标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技术,称为无源探测技术(PassiveDetectionTechnology)或被动探测技术,反之,称为有源探测技术或主动探。
则在米波至毫米波范围工作的各种雷达和激光雷达则属主动探测。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特征来减少或屏蔽其反射、散射和吸收光线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引导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上发生多次反射、折射和干涉,从而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使物体不易被探测到。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多层反射、吸收和散射抑制、光学迷彩和光学干涉等。
其中,多层反射是一种通过在物体表面上涂覆多层光学薄膜来实现的技术,可减少物体的反射和散射。
吸收和散射抑制则是通过利用物体表面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抑制光线的散射和吸收,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光学迷彩则是一种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光学属性,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避免被探测到。
光学干涉则是一种利用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通过光的干涉效应来消除或削弱光线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总之,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学原理来实现物体隐身的高科技技术,其应用领域包括军事、航空航天、通信等众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隐身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 1 -。
隐身技术的应用简介及未来前景
隐身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其前景摘要:隐身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本文将粗略介绍隐身技术的定义,发展史和应用,已经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发展,应用,前景。
一隐身技术定义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lbservabletechnology)。
是一种研究如何减小目标的可探测性,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的技术。
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雷达波吸收技术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2.红外控制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二发展史1.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2.发展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初)在采用降低特征信号以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强烈需求推动下,提出了研制以降低雷达截面为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真正的隐形飞机的要求;由于理论,以及计算机、电子、控制、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减小雷达截面为主要目标的实用的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 A“夜鹰”于1975年问世。
一)隐身技术的基本内容.
隐身技术的分类
• 雷达隐身技术、 • 红外隐身技术、 • 电子隐身技术、 • 可见光隐身技术、 • 声波隐身技术
雷达隐身技术
• 以合成结构和特种涂料,吸收、改变和 消耗雷达探测电磁波的能量; • 改变外形,获得既保证气动升力的要求, 又能获得最小雷达反射面的效果; • 阻抗加载,产生辐射场,以改变目标本 身的辐射特性,降低雷达信号电磁波散 射截面积,减小武器装备本身的电磁辐 射程度。
红外隐身技术
•采用弱红外辐射发动机、降 温隔热材料、燃料特种添加 剂、改变红外辐射波频带等 措施,对武器装备进行处理, 使敌方难以探测到己方武器 装备的红外辐射信息。
电子隐身技术
• 采用降低、抑制目标自身电磁辐射的方 法,以降低敌方电子探测系统对目标的 探测概率。 • 采取减少电子设备、利用低截获概率技 术改进电子设备、减小电缆的电磁辐射、 避免电子设备天线的被动反射、对电子 设备进行屏蔽等措施。
370 公里
13% 6.5% 2%
隐身技术对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
隐身技术对雷达 探测距离的影响
B-1B
F-117A
B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52
0.01~0.1 0.3 100平 1平方米 平方米 雷达散射面积 平方米 方米 雷达对飞机的作 减小到 减小到18% 用距离 32% 进一步 隐 身 + 自 卫 电 子 下降到 进一步下降到3% 干扰设备 10%
(一)隐身技术的基本内容
•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 确的用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 术”。它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 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 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 技术。
隐身技术的作用效果
有隐身无 有隐身有 无隐身无电 电子对抗 电子对抗 突防距离 子对抗时的 时的飞机 时的飞机 飞机损失率 损失率 损失率
隐身技术概述
角 度
可能的RCS
RCS随角度的变化
降低红外线信号特征
• 产生:发动机尾喷管、武器系统表 面气动加热/阳光辐射或地球辐射的 反射及其相关设备的红外辐射 • 途径:非常规喷管外形技术、隔热 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改变 燃烧效果等
降低视觉信号特征
目前正在大力开展 • 特殊照明系统 • 适宜的涂色 • 奇异蒙皮 • 电致变色材料和烟幕伪装等 视频隐身技术的研究工作
Q&A
诺斯普罗公司B-2
其他机种
• 在发展F-117A和B-2两种隐身军用飞机的 同时,美国还把隐身技术用于其他的机种, 甚至用于导弹武器。 • 80年代初,美国着手研制先进技术战斗机 (ATF)。YF-22和YF-23——最终YF-22胜出, 其生产型定名为F-22。 •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 在发展隐身飞机的同时,美国正在研制隐 身导弹。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SR-71——翼身融合、双垂尾内倾、大后掠边条翼和三角翼,机身表面 喷涂 “铁漆”,并用了许多专门研制的特殊材料和涂层 • B-1B——蛇形进气道,内装两个加热导流片。新改进的机头雷达罩上、 机翼前缘天线罩、翼根整流罩、机翼后缘、高升力装置和尾翼上都涂有 雷达波吸收材料;座舱挡风玻璃上采用真空电子镀膜层;头部、机身和 平尾侧面涂有雷达波吸波材料;头部和后部雷达天线安装隔框做成倾斜 式的;在整体设计上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
降低听觉信号特征
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科技前沿【摘要】隐身技术是当今世界战略防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文章粗略的介绍了隐身技术、隐身材料的分类、原理,以及现在的发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隐身技术,隐身材料,分类,战略,应用,前景。
【引言】在如今的科技领域,隐身技术和隐身材料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隐身武器也是不断出现。
隐身技术到底是怎样的,在这里就来粗浅研究一下。
【正文】1.隐身技术1.1隐身技术定义隐形技术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2隐身技术分类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1.3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雷达波吸收技术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及位置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雷达的发射机不断产生高频脉冲形成微波波束,当波束遇到目标物时,其中一小部分反射回来被吸收后,就会显示目标物的距离、方向、高度及图像等。
雷达为了能发现目标,要求有强的目标反射,而回波强度将取决于目标尺寸与工作波长之比。
如何使雷达失去监视作用呢?一方面采用散射、干涉等手段破坏雷达所发散的波束,如通过设计飞机独特外形使电磁波散射。
另一方面采用能够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和吸波涂料等隐身材料。
红外控制技术该技术是为了逃避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降低飞机的红外辐射。
具体措施为,降低发动机的喷口排气温度和改变喷口方向,使发动机排气更干净,烟道气更淡;采用喷气或气动雾化式装置,使燃油充分燃烧,以减少红外喷泄;在燃油中加入添加剂如二茂铁及其衍生物,提高燃烧速度,充分利用热能,减少排气中的红外辐射;在飞机表面涂盖放射性同位素如钋等,使放射出的高能粒子在飞机周围形成等粒子屏以达到屏蔽和吸收红外辐射等。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隐形技术,又称隐身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目前已被开发利用的隐形技术主要有8种。
"隐术"之一:缩影变形。
由于目标的尺寸和形状直接决定着雷达的散射截面积,为此,人们找到了一种缩小雷达散射截面积的隐形方法---对目标进行"缩影变形",即通过减少目标的尺寸和改变目标的形状来缩小雷达的散射截面积。
目前这种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像法国的"拉菲特"、美国的"海影"等军舰都运用了这一技术。
"隐术"之二:销声匿迹。
由于"消除"声音和隐匿踪迹是对付各种声呐、传感器、电磁侦察甚至人员耳目的有效方法,所以这一隐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舰船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比舰船本身更容易被发现。
为了消除尾流痕迹,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油、乳化剂、聚合物等来改变舰体周围水的黏度。
"隐术"之三:特种材料。
广泛采用能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或涂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隐形技术。
目前已有多种吸波材料面世。
比如美国的"铁球"涂料和"超黑色"涂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隐形兵器上。
"隐术"之四:混同背景。
可见光探测系统的探测效果主要取决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运动等视觉信号参数的对比特征。
因此,"混同背景"可以达到隐形的目的。
有关试验表明,用微光夜视仪观察一公里以外的涂了迷彩的坦克,发现概率只有33%,而未经"涂抹"的坦克,发现概率则高达77.5%。
"隐术"之五:抑制热量。
为了对付红外探测,人们采取了抑制武器热扩散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人造雾罩"、"材料绝热"、"气溶胶屏蔽"、"特殊燃料"和改变红外辐射方向等。
《隐身技术概述》课件
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陆军
隐身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军 事行动的成功率和生存能力。
海军
隐身技术对于海上战舰和潜 艇的隐蔽行动和反制具有重 要意义。
空军
隐身技术可以提高飞机的生 存能力,增加空中打击的效 果。
航天
隐身技术的应用可以保护太空船和卫星等航天 器免受敌方的探测和破坏。
比赛与训练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竞赛和训练提供全新的 视野和挑战。
通过干扰、混淆和掩蔽目标的电磁信号,使目标难以被识别和定位。
光学隐身技术
1
光学消隐技术
利用光学材料和结构设计,减少或遮挡目标的光学信号,降低目标在光学波段的 可见性。
2
红外消隐技术
采用吸热材料和冷却装置,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减少被红外探测器发现的 可能性。
3
涂层技术
利用特殊涂层和纹理处理,改变目标的反射和散射特性,达到隐身的效果。
《隐身技术概述》PPT课 件
隐身技术是一项关乎军事和科技的重要领域,本课程将概述隐身技术的定义、 发展历程、分类以及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简介
1 隐身技术的定义
隐身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使目标在电磁、光学、声学等波段难以被探测到的 科技领域。
2 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雷达探测技术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突破。
目前的隐身技术仍存 在一些局限性,如受 到复杂电磁环境和目 标形状的限制。
空间干扰技术
借助干扰源和屏蔽设 备,干扰敌方电磁探 测和定位系统,提高 隐身效果。
合成孔径雷达 技术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 高分辨率成像能力, 准确探测和识别隐身 目标。
生物仿生技术
借鉴自然界中隐身生 物的特点和结构,开 发新的隐身材料和技 术。
隐身技术概述.
降低听觉信号特征
• 噪声源:螺旋桨/旋翼的旋转和涡流噪声、 发动机进气、排气、燃烧的噪声、机体空 气动力尾流噪声、涡流噪声等 • 信号减缩方法:降低噪声级和改变噪声特 性。具体是指降低声响频率范围内的声功 率;修改噪声的频谱特性(幅值和频率)以 增加噪声通过大气、大气-水界面和海里 时的噪声衰减;对噪声采取遮挡和吸收措 施。
洛克希德公司F-117A
B-2
• B-2隐身轰炸机(美国诺斯普罗公司) • 采用了新型的飞翼气动外形,没有平尾、翼身融 合。整个飞机的外形呈光滑曲线以求达到最佳的 隐身效果。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材料、锯齿状雷 达散射结构、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 料涂层,进一步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 据称,B-2A在正常探测距离下的雷达反射截面积 与一只小鸟相当。轰炸机的所有燃料和武器系统 全部设计在机体内,因此外形异常“干净”。机 体使用了隐身材料,有些地方还涂有吸波材料。 这些都有效地实现了良好的隐身性能。
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领域
(1)特征信号分析 分析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包括无线电、 红外、光学、声学等,考查其在各种条件 下的可观测水平,为设计过程提供评估和 优化的基础 (2)低可探测技术 即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针对与武器系 统面临的威胁环境来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目 标特征信号,使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降到 很低水平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SR-71——翼身融合、双垂尾内倾、大后掠边条翼和三角翼,机身表面 喷涂 “铁漆”,并用了许多专门研制的特殊材料和涂层 • B-1B——蛇形进气道,内装两个加热导流片。新改进的机头雷达罩上、 机翼前缘天线罩、翼根整流罩、机翼后缘、高升力装置和尾翼上都涂有 雷达波吸收材料;座舱挡风玻璃上采用真空电子镀膜层;头部、机身和 平尾侧面涂有雷达波吸波材料;头部和后部雷达天线安装隔框做成倾斜 式的;在整体设计上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
隐身技术概述
降低红外线信号特征
• 产生:发动机尾喷管、武器系统表 面气动加热/阳光辐射或地球辐射的 反射及其相关设备的红外辐射
• 途径:非常规喷管外形技术、隔热 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改变 燃烧效果等
降低视觉信号特征
目前正在大力开展 • 特殊照明系统 • 适宜的涂色 • 奇异蒙皮 • 电致变色材料和烟幕伪装等 视频隐身技术的研究工作
(3) 隐身措施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SR-71——翼身融合、双垂尾内倾、大后掠边条翼和三角翼,机身表面
但是U-2、TR-1、SR-71和B-lB,都不是完全按隐身技术要 求设计的飞机。真正的全隐身飞机是美国现已投入使用的 F-117A战斗机和B-2隐身轰炸机。
F-117A
• 1988年11月,美国军方宣布了长期处于保密 状态的最新式战斗轰炸机F-117A和战略轰炸 机B-2的有关资料
• F-117是高亚音速隐身战斗机。翼展13.2m,机 长20.1m,机高3.78m,正常起飞重量23.8t。 外形为后掠翼前三点起落架布局,垂尾采用V 字形双垂尾,并采用了吸波材料。机身的上 表面是由许多块平面组成的多面体,把雷达 波以各种角度向飞机上半部天空中散射。各 种措施使得F-117A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很小, 为l/10m2 ~ 1/l00m2。
隐身飞机设计特征
• 座舱与机身融合 • 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设计,使飞机
表面尽可能圆滑平坦 • 角椎状机头、多面体机身设计 • 机翼、尾翼隐身设计 • 进气道设计 • 其它外挂设备及机载天线设备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隐身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使物体对特定的光波频段具有吸收、散射或者折射的能力,从而使物体在光学上难以被探测到。
2. 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主要通过减小物体对雷达波的反射截面积,即雷达截面积(RCS),来降低雷达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常见的措施包括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减小物体尺寸和形状、使用雷达散射剂等。
3. 热红外隐身技术:热红外隐身技术通过减小物体对热红外辐射的发射和反射,降低热红外传感器侦测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热红外吸波材料、调节物体表面温度、降低热红外反射等。
4. 声纳隐身技术:声纳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小物体对声纳波的反射截面积,从而降低声纳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声纳吸波材料、改善物体表面光滑度、减小声纳回声等。
5. 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减少物体对外部电磁辐射的响应,从而减小电磁辐射传感器的探测和干扰效应。
6. 扰流技术:扰流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物体周围的流场分布,减小其对气动传感器的探测概率。
常用的措施包括使用流场扰动装置、改变物体表面形状和纹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隐身技术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常常需要结合多种原理和措施来实现。
同时,隐身技术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隐身能力受到物体属性、探测设备、探测距离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名词解释: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是指一种能够使人们隐藏在客观物质中,不受外界环境干扰,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
它有着被广泛应用的前景,并且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项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队在战场上提供保护,更好地完成任务。
隐身技术可以分为几类,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光隐身技术、气体隐身技术和微波隐身技术。
光隐身技术是利用波群技术,对波群和物体的反射率进行调节,使物体看起来更加不易被发现;气体隐身技术利用气体和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看起来更加隐蔽;微波隐身技术利用微波信号的交叉作用使物体看起来更易被隐蔽。
隐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它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军队的作战能力,提高胜利的概率,也可以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
- 1 -。
军事高技术之:隐身技术
军事高技术之:隐身技术在军事上,隐形技术是一种通用的俗称,它在术语上应该叫“低可探测技术”。
具体地说,就是针对目前主要的探测手段,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措施改变武器装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限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或尽可能缩短被对方发现、跟踪的时机、时间。
敌人看不到我,自然就打不到我,这是隐身的真正目的。
在战场上,要想消灭一个目标,首先做的就是要发现它。
而要想不被对方攻击,在此方面可以追求以下目标:其一,不被对方发现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其二,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一点,至少让对方发现得晚些,最好是即使发现了也来不得实施打击;其三,如果上述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追求承受被对方攻击的时间短一些,这也意味着己方被摧毁的概率降低。
你看到我了,但已经晚了,这是退而求其次。
按照这个思路,隐身本身也属于一种伪装的延伸,可视为在武器装备研制阶段就进行的一种主动伪装措施。
由于侦察、探测技术目前主要使用可见光、雷达、红外、电磁、声波等手段进行。
这里的可见光手段,主要是指通过肉眼辅以白光望远镜等侦察手段进行。
而这一部分的隐身主要通过将目标本身在外形、颜色等方面与背景尽可能加以融合来完成。
武器装备上的迷彩与人员所穿着的迷彩服就是其主要手段。
既然对空探测与打击以雷达为主,所以反雷达探测是隐形飞机首要解决的问题雷达探测,在现在战场上起主要侦察监视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武器装备的隐身必须要以防雷达探测为重点进行。
而要做到在雷达探测上的隐身,主要就是尽可能少地反射对方的雷达波。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思路进行:其一,在武器装备的外形上做文章。
通过优化武器外部结构,尽可能少地出现“棱角分明”的形状,从而减弱反射的雷达波。
如比较现有的隐身飞机与传统飞机相比,我们可以看出,隐身飞机本身外形相对圆滑,少有大的棱角。
对比美军B-52(左)与B-2(右)轰炸机的外形其二,在武器装备的材料上做文章,这一方面包括武器装备材料本身和其外部涂漆层。
具体地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吸雷达波材料,也就是当雷达波作用于武器装备之上时,它能将尽可能多地吸收对方的雷达波,这样会使反射的雷达波减弱。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科技手段使物体能够避免被探测到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少或遮挡物体反射、散射和辐射的能量,从而降低物体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可探测性。
具体来说,隐身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反射:物体的反射率是指入射光线与其表面交互作用后反射出来的光线占入射光线总能量的比例。
隐身技术通过采用吸波材料、涂层或表面纹理等手段,减少物体表面反射的能量,从而避免被雷达等设备探测到。
2. 减少散射:物体表面的散射是指入射光线在物体表面反弹后以不同方向散射出去的现象。
隐身技术通过设计物体表面的形状和材料,使其散射光线的范围变小,从而降低其在雷达等设备上的反射信号。
3. 减少辐射:物体的辐射通常指其热辐射,即其表面温度辐射出的电磁波。
隐身技术通过采用冷却系统、热屏蔽材料等方式,减少物体表面的热辐射,从而避免被红外线探测到。
4. 遮挡信号:隐身技术也可以通过设备遮挡、干扰等手段,使物体在雷达等设备上的信号被混淆或干扰,从而达到避免被探测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隐身技术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手段,为物体提供全面的隐身保护。
面对不断发展的雷达探测技术和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
1
隐身的基本概念
•专业定义:在武器系统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 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 击,从而提高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率
•本质:分析设计对象的目标特征信号并加以 控制,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特征信号,使之相对 敌方的侦查系统成为难以探测目标
•目标的特征信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
(2)低可探测技术
即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针对与武器系 统面临的威胁环境来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目 标特征信号,使被敌方探测到的概率降到 很低水平
2021/2/2
3
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 隐身是完全“看不见”——隐身技术只是缩 短探测器的有效作用距离,以达到有效压缩 敌方反应时间,增加自身在战场上的生存能 力和作战能力
2021/2/2
17
降低听觉信号特征
• 噪声源:螺旋桨/旋翼的旋转和涡流噪声、 发动机进气、排气、燃烧的噪声、机体空 气动力尾流噪声、涡流噪声等
• 信号减缩方法:降低噪声级和改变噪声特 性。具体是指降低声响频率范围内的声功 率;修改噪声的频谱特性(幅值和频率)以 增加噪声通过大气、大气-水界面和海里 时的噪声衰减;对噪声采取遮挡和吸收措 施。
但是U-2、TR-1、SR-71和B-lB,都不是完全按隐身技术要 求设计的飞机。真正的全隐身飞机是美国现已投入使用的
2021/2/2 F-117A战斗机和B-2隐身轰炸机。
5
F-117A
• 1988年11月,美国军方宣布了长期处于保密 状态的最新式战斗轰炸机F-117A和战略轰炸 机B-2的有关资料
2021/2/2
18
等离子体技术
• 等离子体——气体在某种外在因素的激发下,电离生成 密度近似相等的自由电子、正离子和少量负离子而形成 的第四态物质。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 雷达波具有十分显著的吸收、耗散效果。
• 优点: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 使用时间长、价格便宜;不影响飞行性能;由于没有吸 波材料和涂层,大大降低了维护费用。此外,俄罗斯进 行的风洞试验表明,利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还可以减少 飞行器飞行阻力30%以上。
• 80年代初,美国着手研制先进技术战斗机 (ATF)。YF-22和YF-23——最终YF-22胜出, 其生产型定名为F-22。
•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 在发展隐身飞机的同时,美国正在研制隐 身导弹。
2021/2/2
10
F-22
• 作为美国下一代的主力战斗机, 必须保持优异的机动性,同时可 以适当降低全向隐身的要求。
• F-117是高亚音速隐身战斗机。翼展13.2m,机 长20.1m,机高3.78m,正常起飞重量23.8t。 外形为后掠翼前三点起落架布局,垂尾采用V 字形双垂尾,并采用了吸波材料。机身的上 表面是由许多块平面组成的多面体,把雷达 波以各种角度向飞机上半部天空中散射。各 种措施使得F-117A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很小, 为l/10m2 ~ 1/l00m2。
• 据称,B-2A在正常探测距离下的雷达反射截面积
与一只小鸟相当。轰炸机的所有燃料和武器系统
全部设计在机体内,因此外形异常“干净”。机
体使用了隐身材料,有些地方还涂有吸波材料。
这些都有效地实现了良好的隐身性能。
2021/2/2
8
பைடு நூலகம்
诺斯普罗公司B-2
2021/2/2
9
其他机种
• 在发展F-117A和B-2两种隐身军用飞机的 同时,美国还把隐身技术用于其他的机种, 甚至用于导弹武器。
2021/2/2
15
降低红外线信号特征
• 产生:发动机尾喷管、武器系统表 面气动加热/阳光辐射或地球辐射的 反射及其相关设备的红外辐射
• 途径:非常规喷管外形技术、隔热 与屏蔽技术、混合/冷却技术、改变 燃烧效果等
2021/2/2
16
降低视觉信号特征
目前正在大力开展 • 特殊照明系统 • 适宜的涂色 • 奇异蒙皮 • 电致变色材料和烟幕伪装等 视频隐身技术的研究工作
(2) 需要全频段、全空域的隐身能力——不但在 技术上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的。 只要抓住主要矛盾,避开不利的使用环境, 就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效益
(3) 隐身措施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2021/2/2
4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2021/2/2
6
2021/2/2
洛克希德公司F-117A
7
B-2
• B-2隐身轰炸机(美国诺斯普罗公司)
• 采用了新型的飞翼气动外形,没有平尾、翼身融 合。整个飞机的外形呈光滑曲线以求达到最佳的 隐身效果。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材料、锯齿状雷 达散射结构、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 料涂层,进一步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SR-71——翼身融合、双垂尾内倾、大后掠边条翼和三角翼,机身表面 喷涂 “铁漆”,并用了许多专门研制的特殊材料和涂层
• B-1B——蛇形进气道,内装两个加热导流片。新改进的机头雷达罩上、 机翼前缘天线罩、翼根整流罩、机翼后缘、高升力装置和尾翼上都涂有 雷达波吸收材料;座舱挡风玻璃上采用真空电子镀膜层;头部、机身和 平尾侧面涂有雷达波吸波材料;头部和后部雷达天线安装隔框做成倾斜 式的;在整体设计上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
视觉、听觉、红外、无线电等等,因此也就有
针对各种不同探测手段的隐身技术。当前的研
2021/2/2 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2
隐身技术的主要技术领域
(1)特征信号分析
分析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包括无线电、 红外、光学、声学等,考查其在各种条件 下的可观测水平,为设计过程提供评估和 优化的基础
2021/2/2
21
隐身飞机设计特征
• 座舱与机身融合 • 采用翼身融合体结构设计,使飞机
表面尽可能圆滑平坦 • 角椎状机头、多面体机身设计 • 机翼、尾翼隐身设计 • 进气道设计 • 其它外挂设备及机载天线设备
2021/2/2
22
Q&A
2021/2/2
23
• 后期研制的联合攻击战斗机 (JSF)也有类似的特征。
2021/2/2
菱形截面的F-22前机身
11
F-35联合打击战斗机
2021/2/2
12
常见的隐身技术
• 缩小雷达反射截面 • 降低红外线信号特征 • 降低视觉信号特征 • 降低听觉信号特征 • 等离子体技术
2021/2/2
13
缩小雷达反射截面
• “反射”其实是一个简化的概念 • 目标的RCS并不是固定的 • 技术途径有: 1. 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和结构,避免设计出在
雷达方向上产生强反射的外形; 2. 使用非金属材料; 3. 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 4. 遮掩或消除剩余的反射。
2021/2/2
14
角度
RCS随角度的变化
可能的RCS
• 难度和问题: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大气 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动力学、机械与 电气工程等学科,研究此项技术必须首先做好各学科之 间的交叉、配合的研究。所需电源功率很高,设备庞大
2021/2/2
19
外形尺寸与雷达散射截面积
2021/2/2
20
隐身技术对现代空中作战的影响
• 极大提高现代作战飞机的突防能力 • 提高现代作战飞机的生存能力 • 改变现代空中突防的战术 • 改变现代空战的战术
• F-22 采用连续可变曲率的复杂 大弧面,但飞机的基本布局还是 比较常规的
• 近似菱形的机头锥截面和机身, 达到“以角代面”,机头锥侧面 尖利的折缝在气动上起到了类似 F-18 的前缘边条的作用,整个 机身侧面的折缝在电磁上也起到 类似 B-2 的扁平、尖利边缘的 作用
• 采用弯曲的进气道,以增加入射 雷达波的反射次数,并在每次反 射中吸收掉一点能量,最终的回 波就会削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