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
文言专题二——文言特殊句式讲解
感叹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 怕......吧)等。
固定格式
精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诚 所 何其(多么)、 至 金 一何(何等、多么)、 石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为 开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专题复习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
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1、主谓倒装句 三、省略句 2、宾语前置句 四、倒装句 3、定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
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一般是 名词性短语作句子的谓语,翻译标志是 “是”。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标志词: 精 2、此三者,吾遗恨也 诚 …… 者,……也。 3、燕王,吾所立 所 …… 者,……。 4、此世所以不传也 至 ……,……也。 金 ……(,)……。 5、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石 用“乃”“则”“即”“为”“是”“本”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等表判断 为 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开
精 诚 所 至 金 石 为 开
陈述
固定格式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精 诚 无以(没有......用来)、 所 至 有所(有.....的)、 金 无所(没有......的)、 石 为 比及(等到......的时候)、为...... 开
所。
疑问
固定格式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固定结构
3.“谁……者”中,“谁”是疑问代 词,作谓语;“……者”是“者”字结 构,作主语,“谁……者“等于 ”“…… 者谁”。 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课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 相如列传》)
示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用法及意义解析
用法
定语后置句式的使用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生动 有力。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式常用于描绘人物、事物或景 象的特征,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08 总结回顾与展望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学生应掌握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 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并能 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句式进行分类。
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学生应掌握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 语的方法,如调整语序、补充省略成 分、理解判断句的逻辑关系等。
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学生需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语法特点, 如倒装句中谓语前置、宾语后置等规 律,以及省略句中省略主语、谓语等 成分的用法。
注意事项与误区提示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主谓倒装句式时,需要注意语境和 语气的把握,确保表达准确、自然。同时, 要避免过度使用主谓倒装句式,以免造成 语言的晦涩难懂。
VS
误区提示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主谓倒装句式与宾语前 置句式混淆。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句式 类型。宾语前置句式是指宾语在动词之前 的语序,而主谓倒装句式是指谓语在主语 之前的语序。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 分辨这两种句式的不同特点。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
深入学习特殊句式 学生应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掌握更多类型 和更复杂的语法规则,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拓展相关知识点 除了特殊句式外,学生还可以拓展学习文言文中的其他相 关知识点,如古代汉语词汇、修辞手法等,以更全面地了 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讲课讲稿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问如今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朝了。
2.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了人)啊。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现在天子有紧急的情况,这正是臣子效命的时候啊。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时候啊。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项梁就是楚国大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臣本来是一介平民。
⑤且相如素贱人。
况且蔺相如一向就是低贱的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二)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四个同行的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讲义
《岳阳楼记》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鸿门宴》 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鸿门宴》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3、数量1、用“之……者”或“者”表示。
③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见(受)……于……”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3、用介词“……见……” 的形式表被动;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③马之千里者 《马说》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1、用“之……者”或“者”表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6、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 “……于……”表示被动。 2、用“为”“为……所……” “……为 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受)……于……”表被动。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 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 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2024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ppt课件
课件contents •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判断句式深入剖析•被动句式详解及实例分析•省略句式还原技巧与训练•倒装句式调整方法及实例演示•固定结构掌握与运用能力提升•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目录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常见类型及作用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010204识别方法与技巧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各类句式的标志性词语和语法结构。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语义逻辑。
善于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识别技巧。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03判断句式深入剖析判断句基本结构主语+谓语+也这种结构是判断句最基本的形式,其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主语+为+谓语在这种结构中,“为”是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余为伯儺,余而祖也。
”主语+乃+谓语这种结构中的“乃”也是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主语+即+谓语这种结构中的“即”同样表示肯定判断。
例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判断句语义关系分析等同关系01类属关系02比喻关系03判断句语气词运用“也”字的运用“矣”字的运用“耳”字的运用被动句式详解及实例分析“为”字句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为+施事者+谓语”的形式。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于”字句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例如,“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见”字句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表被动,即“见+谓语”或“见+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基本形式介绍被动句语义色彩探讨不幸色彩中性色彩有些被动句并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
例如,“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典型被动句实例剖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2.用“者”表判断。
3.用“非”表判断。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无标志词表判断。
二、被动句1.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2.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3.用“被”表被动。
4.无标志词,意念上的被动。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
5.谓语动词的省略。
6.兼语式的省略。
7.承前省和蒙后省。
8.某些固定格式中缺少成分。
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动宾倒装)。
3.定语后置(定后倒装)。
4.介词结构后置(状后倒装)。
5.多置句——前置和后置同时存在。
6.成分省略句——倒装的同时还有省略。
7.特殊倒装句式——“倒装”以避让。
8.“之”“是”的妙用——“倒装”以求活。
9.“倒装”的特殊作用——以求音韵协调。
10.语法结构与实际词序不一致——“倒装”以合逻辑。
11.“倒装”用于长句之中,用于反问句之中。
12.固定结构中的“倒装”。
固定格式倒装,不能随意安排。
13.其他特殊固定结构的倒装。
有的句子已经形成习惯,成为固定格式,必须要这样安排,才能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
如“是以”等。
14.有无“倒装”皆可,以合语感为要。
(正常语序读起来不顺,有滞涩感,就得考虑“倒装”。
)。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解读——教师版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解读文言文常见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基本相同,常见句子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句末点号”。
但是,也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也并不难掌握。
在古文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这些特殊句式大多都是有固定的格式,或有一定的语言标志等规律的。
掌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或规律,有利于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和读懂文言文。
知识网络图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知识梳理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在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1、以“者”或“也”为标志的判断句:(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②此天子之气也。
(《鸿门宴》)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无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判断句解说:判断句即“___是___”。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一般是做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6种:⑴.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___者,___也”。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即“__者,__”。
例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⑶.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即“___,___也”。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⑷.“者”和“也”都不用,即“___,___”。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⑸.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___,为___”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⑹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将军项燕)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臣是市井中拿刀的屠夫)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主语)被(宾语)怎么样]⑴.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动词)+于”例如: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容纳)②激于.义而死焉者。
(被义气激励死在这件事上的)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⑵.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即“见+谓语(动词)”例如: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众人都同流合污我独自保持高洁,因此被流放)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⑶.在动词前面用“受”表示被动,即“受+谓语(动词)”例如:①有罪受.贰。
(有罪行就被处罚)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把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别人控制)⑷.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表示被动,即“为+宾语..+动词”(其中宾语可以省略,也可以保留)例如: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⑸.用“为”引进动作实施者,谓语(动词)前再加“所”,表示被动,即“为___所___”;如果动作实施者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就变成“___为所___”例如: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⑹.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例如: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城之破.也。
(城池被攻破)③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诬陷被杀)三.省略句解说: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4种:⑴.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三种形式例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承前省)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对话省)⑵.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是比较少见的。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⑶.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包括动词后面的宾语省略和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两种情况,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例如: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③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④竖子不足与(之)谋。
(这小子不能够与他商量)⑤能谤讥(寡人)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⑷.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
例如:①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皆平顶。
②有碑仆(于)道。
③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④沛公军(于)霸上。
⑤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⑥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又用鸡来试它,果真像成名所说的那样)四.谓语前置解说: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都是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中。
...和疑问句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明智,也太过分了)(“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②安在公子能急人所困也!(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表现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所困”是主语。
“安在”是谓语“表现在哪里”)③惜乎,子不遇时!(你生不逢时,可惜啊!)④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他的资质是天赋予的,他的聪颖到了如此的程度)(“其贤”是主语,“如此”是谓语“到了如此程度”)⑤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吧!)五.宾语前置解说:在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也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是在某些语言环境下,古代汉语的宾语往往提到谓语的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应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应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③以为莫己.若也。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从未有过啊)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应放在谓语动词前。
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等,它们如果在疑问句中充当宾语,一般应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什么了?”)②沛公安.在?③尔何.知?(你知道什么?)④子何.恃而往?(您凭借什么而去呢?)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归到一处呢?)⑥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与齐国作战呢?)⑶.用结构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之”“是”即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的时候“是”“之”不译。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惑)②孔子云:何陋..之有?③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④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⑤唯命.是图(只贪图私利)⑷.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候为了强调也要前置。
例如:①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以底部)②余是.以记之。
(我因为这原因记下它)③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④何.以伐为?(凭什么讨伐它)⑤不然,籍何.以至此?(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里?)六.定语后置解说: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都是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中心词,而把修饰性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叫定语后置。
⑴.用助词“者”字粘附在定语的后面,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可使报秦”是定语,放在中心词“人”的后面)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的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的和尚却到达了)(“富”是中心词“僧”的定语)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现在经过的从中岭到山巅,像门槛一样挡在道路上的山崖)(“限当道”是定语“像门槛一样挡在道路上”,修饰中心词“崖”)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是中心词“缙绅”的定语)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之”即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自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就担忧他们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们的国君)(形容词“高“是中心词“庙堂”的定语,形容词“远”是中心词“江湖”的定语)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跑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会吃完一石粮食)(“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定语)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是中心词“石”的定语)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秦孝公占据坚固的崤山和函谷关,拥有雍州的底盘)七.状语后置解说:介词结构也叫介宾词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做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
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和“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即构成“于(以)+名词”或“于(以)+代词”的格式。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先帝知道我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允许我接受使命向孙将军请求援救)③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降职外调的官员和来往的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⑦鸡栖于厅..。
⑧受任于败军之际.....。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