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改性原理第4章20111206复件

合集下载

聚合物改性原理

聚合物改性原理

网络交联密度的增加对IPN松弛性能和玻璃化转变的 影响与相容性增加的影响相似。 例如,以蓖麻油聚氨酯和PS为基的IPN,随着两种网 络交联密度的增加,两个玻璃化温度相互靠近的程度提 高。这是由于随着交联密度的提高,阻止相分离的倾向 增大,强迫相容性加强。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当用溶液浇铸成膜时,产品的形态结构与所用的 溶剂种类有关,SBS三嵌段共聚物浇铸成膜时: 以苯/庚烷(90/10)为溶剂,丁二烯嵌段为连续相 ; 以四氢呋喃/甲乙酮(90/10)为溶剂时,苯乙烯嵌 段为连续相。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4.2.2 工艺条件的影响 影响破碎过程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外界 作用于共混体系的剪切能,对于简单的剪切流变场而言, 单位体积的剪切能可由下式表示: E=τγ= ηγ2
E——单位体积的剪切能 τ——剪切应力 γ——剪切速率 η——共混体系的粘度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影响破碎过程的另一个方面的因素,来自于分散相物料 自身的破碎能。可由下式表示: EDb=EDk+EDf
ED碎能 EDf——分散相物料的表面能
The R & D Group of Polymer Science
(b) 交联密度的影响
随着两种聚合物网络交联密度的增加,相畴尺寸减小。 但是两种网络的影响是不同的,网络1交联密度的影响要 比网络2交联密度的影响大10倍以上。 一般而言,Semi-l总是比Semi-2的相畴小。图3-24是 由SBR和PS所构成的Semi-l及-Semi-2以及IPN形态结构的 电镜照片,由图可明显地看出交联密度及反应顺序的影 响。

聚合物改性

聚合物改性
41
• 不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也有两个Tg 峰,而且,两个Tg峰的位置与每一 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是基本相同的。
42
关于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2)互溶性(solubility)
• 互溶性,亦可称为溶解性。具有互 溶性的共混物,是指达到了分子程 度的混合的共混物。 • 在聚合物共混物中,分子程度的混 合是难以实现的。
38
部分相容的判定
•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 相体系。聚合物对部分相容的判据, 是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具有两个Tg, 且两个Tg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 Tg峰更为接近。
39
• ―部分相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
在两相体系的范畴之内,涵盖了不同
程度的相容性。
• 对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体系),相容
性的优劣具体体现在界面结合的牢固
程度、实施共混的难易,以及共混组
分的分散度和均一性等诸多方面。
40
相容化(compatibilisation)
• 良好的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物获得良 好性能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在实际 应用中,许多聚合物对的相容性却并不 理想,难以达到通过共混来对聚合物进 行改性所需的相容性。 • 于是,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聚合 物对之间的相容性。这就是相容化。
• 易熔聚合物,若温度过高,设备制造困 难。 • 各组分熔融温度和热分解温度相近。 • 熔体粘度相近。 • 弹性模量值悬殊不大,否则会受力不均, 剪切力主要集中在弹性模量高的组分上。 • 初混、增加混炼次数有利。但应注意降 解。
14
2.溶液共混
与熔融共混不同,溶液共混主要应用于基 础研究领域。溶液共混是将聚合物组分溶于溶 剂后,进行共混。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用料 量少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某 些基础研究工作。在实验室研究中,通常是将 经溶液共混的物料浇铸成薄膜,测定其形态和 性能。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

聚合物改性原理复习
料的界面粘结机理和结晶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晶效应(或 称结晶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基质对基体结晶的影响)。
高聚物改性原理
复习内容
第一章 概述
改性方法一:合成新型聚合物; 改性方法二:研制新型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化学改性,接枝、嵌段、官能化、氧化、氯化、氯磺化等。 物理改性,共混、复合和牵伸、取向诱导结晶,等。 主要的改性方法,共混改性,复合增强。 名词解释:聚合物共混物,聚合物合金,相容性,混溶性, 聚合物共混物分类,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分类,复合材料狭
共聚-共混法:接枝共聚共混法,嵌段共聚-共混法。 IPN法 物理法共混过程原理:分布混合,分散混合,对流作用,剪切作
用,扩散作用。物料的破碎与凝聚。 混合状态的描述:平均粒径法,总体均匀度法。
干粉共混设备:高速混合器,Z形混合器的特点及适 用范围。
熔体共混设备:开炼机、密炼机、单螺杆挤出机、双 螺杆挤出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分散相的应力集中效应;
影响形变的因素;
聚合物共混物的力学强度,共混物中的复相结构既可以起应力集 中剂的作用,又可起增强剂作用。如何使共混物达到既增强又增 韧的效果,这是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核心课题。
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的优缺点。
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
增韧机理新进展
吴守恒的关于“临界粒子面间距”的发现及解释机理。 非弹性体粒子增韧现象的发现及解释机理。 晶体织态结构解释模型(基质表面诱导成核结晶模型)的积极意
义与缺陷。
第五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及相关设备
物理共混法:干粉共混法,熔体共混法,溶液共混法,乳液共混 法。
界面层厚度的决定因数,主要取决于两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大分 子链段尺寸、组成以及相分离的条件。

聚合物改性原理重点内容

聚合物改性原理重点内容

聚合物改性原理重点内容第一章1.高分子材料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2.高性能化:单一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通过改性技术高性能化。

对现有品种的改性是今后提高性能、发展新材料的最主要途径。

3.高功能化: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研究。

4.复合材料:将金属、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具有不同结构和不同性能的材料,经特殊工艺复合成一体,利用优势互补和优势叠加而制得的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

材料的复合化代表了材料改性的发展方向。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聚合物基高性能复合材料。

5.精细化:随着对制品性能的苛刻性和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所用的原材料及采用的加工工艺技术进一步向高纯化、超净化、精细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6.材料的智能化:智能材料是指本身带有生物所具有的高级功能的新材料。

智能高分子材料属于智能材料的范畴。

由于高分子材料与具有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的生物体有着极其相似的化学结构,因此比较适合制造智能材料。

7.聚合物改性的方法:共混改性(聚合物合金)、填充和增强改性(高分子复合材料)8.聚合物共混(合金)的含义:本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匀的材料的过程。

广义的共混包括物理共混、化学共混。

9.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共同混合而形成的宏观上均匀、连续的高分子材料。

10.聚合物共混物的类型:(1)以改性剂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塑料/塑料共混物(PC/ABS,PVC/ABS,PA/LDPE);塑料/弹性体共混物(PP/EPDM,PET/SEBS,HDPE/BR)(2)以共混组分间有无化学键连接进行分类:物理共混物,互穿网络结构(IPN)共混物、化学共混物(共聚共混物)(3)按参与共混的聚合物组分数进行分类:二元、三元及多元共混体系(4)按基体树脂的名称划分:聚烯烃类、聚酰胺类共混物等(5)按基体树脂的特性分类:工程或功能聚合物共混物等(6)按共混物性能特征分类:耐高温、耐低温及增韧聚合物共混物。

第四章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第四章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4、界面层的性质 主要是指界面层的稳定性与界面层的力学强 度(与界面层的组成结构有很大关系)。
4、 内聚能密度 内聚能密度大的聚合物,其分子间作用力 大,不易分散,因此,在共混物体系中趋 向于形成分散相。 5、共混工艺 共混工艺条件如温度、共混时间、剪应力、 助剂及加料次序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共混物 的形态结构,进而影响共聚物的性能。
二、共混改性的目的
1、综合均衡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以改善材 料的综合性能。 2、将量小的一聚合物作为另一聚合物的改性 剂,以获得显著的改性效果。 3、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 4、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材料。 5、提高性能/价格比 6、回收利用废弃聚合物材料
三、共混改性的方法
1、物理共混法 (1)机械共混法 ① 干粉共混法 ② 熔融共混法 (2)溶液共混法(共溶剂法) 适用于易溶聚合物和共混物以溶液态被应用的情况。 (3)乳液共混法 适合于以聚合物乳液被应用的情况 2、化学共混法 (1)共聚-共混法(如HIPS、 ABS、MBS等) (2)IPN法
SBS
TPU
3、共混型TPE(动态硫化共混)——在将橡
胶与塑料两组分进行机械共混的同时, 使橡胶与交联剂“就地”产生化学交 联完成硫化作用。硫化的橡胶组分受 机械剪切力作用被剪切成细小的微粒 (其粒径只有几个μm)均匀地分散于 塑料基体中。
二、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反应性 共混及动态硫化作用
1、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硫化作用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动态硫化 反应发生在橡塑组分的激烈机械 共混过程中。橡胶组分在进行硫 化反应的同时,生成的交联结构 使其粘度骤然增大,此时的机械 剪切力也骤然地增大。结果将橡 胶组分剪成细小的颗粒,其粒径 只有几个μm。 实现动态硫化反应的共混过程也 称为反应性共混。

聚合物改性绪论

聚合物改性绪论

36
第一章 绪论
狭义与广义的共混定义
BUCT
❖ 狭义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经混合制成宏观均
匀的材料的过程。 ❖ 广义的共混包括了
物理共混 化学共混 物理化学共混
37
第一章 绪论
共混改性的方便之处
BUCT
1.可用密炼机、挤出机等聚合物加工 设备实施共混,工艺过程易于控制。
2.可供配对共混的聚合物品种多。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 共混改性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了冶金行业的启 示 ,但是。。。。。
金属合金→聚合物合金
第二章 共混改性基本原理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研究是受到冶金行业中合金制造 的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高分子合金的概念并 不等同于聚合物共混物。
43
第一章 绪论
BUCT
1.2.4表面改性
材料的表面特性是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某些应 用领域,对表面性能有特殊要求。
❖ 印刷、涂装、粘合、染色 ❖ 防雾、防静电、防尘 ❖ 接触——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
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4
第一章 绪论
BUCT
1.3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
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BUCT
2.1.1 聚合物共混与高分子合金的概念
聚合物共混概念的扩展
❖对这一聚合物共混的概念可以加以延伸,使聚合 物共混的概念扩展到附属于物理共混的物理/化 学共混的范畴。
❖更广义的共混还包括以聚合物为基体的无机填充 共混物。此外,聚合物共混的涵盖范围还可以进 一步扩展到短纤维填充聚合物体系。
60

聚合物加工原理第4章

聚合物加工原理第4章

∆pR & γw = 2L
r2 ∆p ∆pR 2 R2 − r2 ) = 1− 2 ( 4µ L 4 µL R
假设在管壁R处没有滑动,v=0,对速率公式积分,有
vr =
说明,牛顿流体在等截面圆管中流动速度分布为抛物线
速率分布公式v r =
∆p ∆pR 2 r2 R 2 − r2 = 1 − 2 4 µL 4 µL R
1 1
将上式对r作整个截面S积分,得体积流量
3n +1 πn ∆ p n q v = ∫ v r ds = ∫ v r d (πr ) = ∫ v r ⋅ 2πrdr = R n 3n 1 + 2kL 0 0 0 R R R 2 1当n=Biblioteka ,K=Λ,可得牛顿流体的体积流量式
该式表明在一定的压力梯度⊿p/L下,剪切应力τ与离开轴线的距 离r成正比,且与流体的性质无关。 ∆ pR τW = 在管壁r=R处,剪切应力的最大值 2L
7
§4.3.2 牛顿流体的剪切速率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在圆管中的牛顿流体的剪切速率为
dν τ ∆pr & γ =− = = dr µ 2µL
在管壁r=R处,有
5
<Mr,c时,有相同相对分子质 量的长链聚合物比线性聚 合物的粘度低;> Mr,c, 低剪切速率下,长支链聚 合物有较高粘度,而高剪 切速率下有较低粘度。
由图可得到哪些聚合物既是切敏性又是温敏性聚合物?这对 聚合物的加工有何指导意义?
6
§4.3 流变测定
根据物料的流动状态,流变测定技术可分为
稳态流动 剪切粘度、拉伸粘度、法向应力 动态流动 动态粘度、蠕变、松弛
根据非牛顿流体的幂律 方程式 τ = k γ& n 可得

聚合物改性原理

聚合物改性原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聚合物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 既耐高温又易加工成型;既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硬度,又同时兼具有卓 越的韧性;不仅性能良好,而且耐老化、耐腐蚀、低成本,产品和生产 过程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可以循环使用,等。
制造方法一:合成新型聚合物;根据国外资料统计,从研制到中试验成 功一种新型聚合物材料需约近2.0亿美元的投资。
同分子量的同一种聚合物的共混物。 复合材料定义: 1. 是由两种或多种材料在宏观尺度上组合而成的一种有用材料。 2.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不同化学性质或具有不同组织相的物质,以
微观或宏观的形式组合而成的材料。 3. 《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
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物基复合材料(Polymer Composites)是主要的改性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共混物。各组分之
间主要是物理结合,由于熔融混炼过程中的强剪切作用使得大分子链断裂 并形成大分子自由基,故各组份间可能会有少量化学键的存在,或形成少 量嵌段或接枝共聚物。 聚合物合金(Polymer Alloy)——有良好相容性的多组份或多相聚合物 (Multicomponent Polymer) ,形态结构为均相或微观非均相。它包含了 嵌段和接枝共聚物。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受组分之间热力学相容性、共混方法和工艺条件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容性(Miscibility)代表热力学相互溶解(Gm 0)。
故对现有聚合物品种进行改性及其结构与性能间关系(或称改性原理) 的研究是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1.1 基本概念
目前聚合物的改性主要区分为: 化学改性:接枝、嵌段、官能化、氧化、氯化、氯磺化等。 物理改性:共混 Blends)和复合增强——聚合

第四章 聚合物填充改性

第四章 聚合物填充改性


(8) 其他功能性 与橡胶有一定关系的功能性填充剂还有X 射线防护剂。该种防护剂一般使用原子 量较大的物质例如铅。X射线防护材料多 为在橡胶或塑料中添加铅粉制成X射线防 护胶片和胶板使用。X射线防护材料除使 用铅粉外还可使用硫酸钡等。

光学功能性填充剂主要使用可使光漫反射的玻 璃珠,最近还使用新开发的高折射率玻璃珠。添 加光学功能性填充剂的橡胶或塑料主要用于陆 路和水路交通标志等与夜间交通有关的方面。 另外,光学功能性填充剂还用于制造汽车涂料、 塔尖、按钮等方面,也是利用其光的反射、散射 效应。例如,在高分子基体中填充经特殊处理氧 化钛、微粒状云母、铝箔等,制做由雷利散射效 应或干扰效应产生色彩效果的装饰品。
提高填料与塑料的结合能力的 方法有:


(1)表面活性处理 (2)偶联剂处理 (3)使用复合填料 (4)基体(塑料)改性 (5)偶联剂/极性接枝PP (6)高聚物单体预处理
2、滑石粉填充PP
聚丙烯用滑石粉进行填充改性,可提高制 品的刚性、热变形温度、尺寸稳定性、硬 度、耐蠕变等。但冲击强度和扯断伸长率 有所下降,而且物料的熔体粘度增加、成 型性变差。为解决由于加入滑石粉带来的 缺点,一般采用钛酸脂、硅烷偶联剂进行 表面处理,以改进聚丙烯与填料之间的相 容性,或采用共混增韧技术提高其冲击强 度。目前,滑石粉填充聚丙烯主要用作取 暖及空调机的外壳、空气过滤器外壳、风 扇罩、风扇、汽车水箱等。

(2)填料的粒径 (3)填料的表面
(1)不同形状的填充剂的影响
纤维状、薄片状填料——对复合 材料的机械强度有利、但对加工 性能不利; 圆球状填料——对复合材料加工 性能有利,但力学性能较差; 其他块状、棒状、不规则填料影 响效果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聚合物改性-4章

聚合物改性-4章





界面宽度:Φ界=界面层体积/试样总体积
完全相容体系Φ界=1,完全不相容体系Φ界=0, 相容越好,界面越弥散 ,Φ界越大。 对于机械共混体系,微区尺寸为1µm时, Φ界=0.2左右
⑵界面层组成 界面层的组成与独立的相不同

两种分子链分布不均匀,从相区到界面有浓度梯度

分子链较各自相区排列松散 界面层易聚集表面活性剂及低分子量物质
作业: 《聚合物改性》书: P45 1、3、9
4.3界面层的结构和特性
在不相容的PA-PB共混体系中除两种聚合物各自 的相区外,在两相之间还存在相界面。即存在 3种区域结构:A相、B相及界面层。 相界面:指两相(或多相)共混体系相与相之 间的界面。 界面层的组成、结构与独立的相区不同,对聚 合物共混物的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有重要影 响。
2.影响微区形态、尺寸的因素
⑴制备方法的影响 机械共混:常不规则;共聚共混:常为球形。 ⑵相容性的影响 相容性越好,越易分散,两相间的过渡区越宽,界面 越模糊,分散相微区尺寸越小。 ⑶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下降,有利于相容。
⑷黏度 λ= ή2/ ή1 黏度相差越大,分散相粒径越大,越接近、 粒径越小。 所以,良好分散效果的基本条件- 两相熔体黏度相差不 易悬殊 ⑸工艺条件的影响 一般T(时间)提高,混练时间提高有利减小粒径,但 不易过高,过长。 k=剪切应力×分散相粒径/界面张力
共混体系中,两相界面分的清,相间作用力弱, 体系的力学强度不好。因而改善界面状况,形 成一定宽度的界面层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般机械共混的情况: 选混溶性好、分子量分布宽(含低分子量物) 表面张力较小的聚合物共混。 采用增容技术 添加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 降低两相之间界面能、促进相的分散、强化相 间粘结。 增大剪切应力、剪切速率,进而提高两相间相 互分散的程度,减小微区尺寸。

第四章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第四章 聚合物的表面改性..
高锰酸钾-硝酸;氯磺酸;王水等。
铬酸洗液作用机理:
铬酸清洗液主要是清除无定形或胶态区,处理后聚合物 表面形成复杂的几何形状,使聚合物表面的润湿性和粘 合性均大大提高。
在ABS表面,铬酸主要腐蚀丁二烯橡胶粒子,在表面产 生许多空穴,造成大量的机械固着点,有利于喷镀金属。
铬酸处理具体步骤:
重铬酸钠(钾)5份,蒸馏水8份,浓硫酸100份,配 置处理液。
化学改性方法
碱洗含氟聚合物(PTFE) 酸洗聚烯烃、ABS和其它聚合物 碘处理 其它
碱洗含氟聚合物
用液氨中的钠-氨络合物或钠-萘络合物/THF溶液处理 含氟高聚物。
处理后含氟高聚物的表面张力、极化度、可润湿性都显 著提高。
萘钠溶液处理具体步骤:
1:1(mol)的钠:萘/THF溶液,在装有搅拌器及干 燥管的三口瓶中反应2h直至溶液完全变成暗棕色。
生成表面接枝聚合物的首要条件是生成表面引发中心,即 表面自由基。 接枝的方法分为: 液相法: 气相法:
4)表面光接枝改性的应用
薄膜的表面改性:
1、工业包装膜,如PE,PP PVE, PET膜在使用中存在难 印刷,难粘结的缺点。用表面光接枝可以在聚合物的表面 引入极性基团,因接枝链与基团以化学键相连,表面的持 久性较大。 2、农膜:见P124 3、食品包装膜:见P124
3、难粘聚合物的处理方法: 见P127-130
七、偶联剂处理
偶联剂是一种同时具有能分别与无机物和有机物反映 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的低分子化合物。
1947年Wiff等第一次从分子角度解释了表面处理剂在界 面中的状态。
此后,许多研究者从事偶联剂反应机理的研究,证实偶 联剂的两种基团分别与无机物和树脂生成了化学键。
二、电晕放电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 m -(CH 2 -CH) n -
CH 2
催化剂:主要采用Ni-Al,辛酸镍-AlEt3或 BuLi。 主要厂商:美国Shell,欧洲Philips,日本旭化成、可乐丽 国内:巴陵石化(岳阳)、燕山石化
(2)SBS的卤化氢加成:增加阻燃性
HCl CH 2 CH CHCH 2 CH 2 CH 2 CHCH 2 Cl
按照嵌段共聚物的分子构造,即链段序列结构的差异,嵌 段共聚物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基本形成: Am-Bn 二嵌段聚合物 Am-Bn-Am或Am-Bn-Cn三嵌段共聚物 (Am-Bn)n多嵌段共聚物 放射型嵌段共聚物 此外,由于合成技术的发展,使得嵌段共聚物在单体的选 择性、嵌段的功能性、嵌段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自由 度。越来越多的具有特殊构造的嵌段共聚物被设计并合成出来。 H一型共聚物以及环形共聚物等,都是近些年才开展的研究。
1. 带端基的齐聚物相互作用:
在缩合反应结果自然生成末端基团,这些低聚体的端基就是所用的 过量的那个单体的端基。末端官能团除了羟基以外,还有胺基、异氰酸 酯基、酰卤基、氯硅烷基,甚至负碳离子。
制备方法:自由基聚合、离子加成聚合、开环聚合;
4.1 嵌段共聚物 聚合物主链上至少具有两种以上单体聚合而成的以末端相 连的长序列组合成的共聚物。即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化学 结构的单体序列以共价键相连而形成的新的聚合物。其中,每 一个序列被称为一个嵌段。由于不同的聚合物链段具有不同的 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嵌段共聚物常常表现出许多均聚高分 子所不具备特殊的、优异的性能。
3. SBS的合成:
(1)单官能团引发剂三步加料法: 反应式见上页 缺点:三次加料带入杂质多,易杀死负碳离子,形成 SD对性能影响大。 (2)双官能团引发剂二步加料法: 反应式见上页 优点:①二次加料,带入杂质少 ②单指向性 缺点:仍易带入杂质。 (3)单官能团引发剂偶合法 优点:①二次加料,杂质少 ②单指向性
高分子材料改性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贾志欣
2011年12月6日 年 月 日
第4章 嵌段共聚物
共聚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得的聚合物。
1、无规共聚物:
ABAABAAABBABBBAABBABBBB
合成方法:自由基聚合、离子加成聚合、开环聚合、逐步增长反应;
2、交替共聚物
(AB)n
4.2 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序列结构
表1 嵌段共聚物种类及其对应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类型 Am-Bn型 种类
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聚丙烯酸类和聚乙烯吡啶嵌段共聚 物 α-聚烯烃嵌段共聚物 杂原子嵌段共聚物 碳氢链嵌段共聚物 聚丙烯酸类和聚乙烯 吡啶嵌段共聚物 杂链Am-Bn-Am嵌段共聚物
举例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异戊二烯, 苯乙烯-芳烯烃 丙烯酸类,乙烯吡啶 乙烯-丙烯,其他α-烯烃 醚-醚,醚-烯烃,内酯类,硫醚类, 酰胺类与亚胺类,硅氧烷 苯乙烯-二烯类,星状苯乙烯-二烯 类,改性苯乙烯-二烯类,其他芳烯 烃-二烯类 二烯-二烯类,苯乙烯-芳烯烃类, 丙烯酸类,乙烯吡啶 对苯二甲酸烷烃酯类,对苯二甲酸 芳烃酯类,其他酯类 碳酸酯-碳酸酯,碳酸酯-聚砜,碳 酸酯-醚,碳酸酯-酯,碳酸酯-苯乙 烯,酰胺-酰胺,酰胺-烯烃,其他 各种酰胺或酰亚胺,聚氨酯类,硅 氧烷-硅氧烷,硅氧烷-硅芳烃硅氧 烷,硅氧烷-烷醚,硅氧烷-芳醚, 硅氧烷-烯烃,硅氧烷-酯
Li-R-Li+ CH 2
BD
CH
CH
CH 2
Li
CH2
CH
CH
CH 2
R
CH 2
CH
CH
CH 2 Li
Li
CH2
CH CH CH2
CH2
CH CH CH2
CH m-2 2
CH CH CH2 Li
St
Li
CH
CH2
CH2
CH CH CH2
m
CH2
CH Li
St
CH
CH 2
n
CH 2
CH
CH
CH 2
m
常用偶合剂: 二氯二甲基醚 二溴二甲基醚 二溴丁烷 α, α’-二氯对二苯等等。
2. • •
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特点: (1) 增长的活性链稳定,无终止反应(无杂质情 况下),易于控制分子链组成和链长; (2)无均聚物生成; (3)分子量分布窄: Nn Mw 1.0 (4) 杂质影响大,原料纯度要求高。
St
Na
CH
CH 2
CH
CH 2
n
CH 2
CH Na
(红色活性聚合物,在无水、醇、或其它质子给予体时不终止 红色活性聚合物,在无水、 或其它质子给予体时不终止) 红色活性聚合物
CH2 CH2 C CH CH2 (异戊二烯)
CH3
Na CH2
CH CH2
CH2
CH
C CH3
CH CH2 CH CH2 CH CH2 CH CH2 m CH CH2 m n C CH3 C CH3 C CH3 CH2 CH2 CH2
St 交叉引发
St 第三次增长
R CH2
CH
a
CH2
CH CH CH2
b
CH2
CH
a
Li
终止剂CO 2 SBS 或醇
(4) 活性聚合物偶合法
嵌段共聚物也可能自身偶合来改变它们的序列结构。这种方法能用 于比较稳定的“末端基团。
A +
2 A
B + X-R-X
B + X-R-X A
A-R-B
B-R-B A
1. 制备方法:
(1) Szwarc, 1956
+ Na THF
Na
Na
(绿色络合物) 醌型共振杂化结构
CH Na +
CH2
CH2 +
CH Na
CH 2 2
CH
Na
Na
CH
CH 2
CH 2
CH Na
钠和萘溶于四氢呋喃中成均相溶液。在聚合之前,全部钠将外层电子先转移给萘, 变成绿色的萘钠络合物(自由基-阴离子)。 一加入苯乙烯单体,萘自由基阴离子就 将电子转移给苯乙烯,形成苯乙烯自由基阴离子,两自由基阴离子再偶合成苯乙烯双 阴离子,而后从两端阴离子引发苯乙烯聚合。
(4)单官能团引发剂二步混合加料法 丁二烯负碳离子易与丁二烯单体反应,难与苯乙烯反应; 苯乙烯负碳离子也易与丁二烯单体反应,难与苯乙烯反应。 故可第一步加入苯乙烯,反应一半后加入丁二烯,则加入的 丁二烯全部反应后,剩余的另一半苯乙烯才反应完全。 优点:杂质是PS而非SD,对性能影响不大。
4. 星形嵌段共聚物(Star block copolymer, 或 Radial block copolymer)
(2)非对称性星形嵌段共聚物
(A-B)x-n-C-(D)n
制备:不同活性聚合物用多官能团偶联剂偶合。 例:
(A-B)
R
S B
(A-B)
2
R
S B
改进耐热性:(αmS-B)3-C-αmS ,其中αmS-为α-甲基苯 乙烯 低溶液粘度:(S-B)3-C-B 改进粘合性: 引入乙烯基吡啶
5. 三嵌段共聚物ABC:
Am-Bn-Am
(Am-Bn)n
醚-醚,醚-烯烃,醚-酯 酯-酯,酯-烯烃,碳酸酯类 酰胺类 亚胺酯类,聚硅氧烷 交联环氧树脂体系
4.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制备
嵌段共聚物的特点是在单一线型聚合物分子中存在着两 种或两种以上结构不同的链段,为了得到具有这种结构的聚 合物,通常可以采用许多常用的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有 活性聚合(包括活性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基团转移、自由 基等)、带官能团的大分子偶联反应和缩聚合等方法,并在 聚合反应过程中控制单体的加入顺序。
(3)其它: SBS的环氧化及与顺丁烯酸酐(盐)反应(改善SBS的耐油 性、与极性物质的相容性、粘接性等); SBS引入-OH、-COOH,以提高SBS的粘合强度; SBS中聚苯乙烯链段的磺化、氯磺化、氯甲基化等(所得 产物具有吸水性能,可用作离子交换树脂及水净化膜)。
4.2.2 活性阳离子加成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 从理论上讲,活性阳离子聚合可以预期得到正离子可聚 合单体的嵌段共聚物,或者通过引发-转移剂技术制备嵌段物, 但实际上成功的例子不多,且结构较为复杂。一个成功的例 子就是活性聚苯乙烯负离子与活性聚四氢呋喃正离子进行交 替终止而得到以下的嵌段共聚物。
4.2.1 活性阴离子聚合法制备嵌段共聚物
活性阴离子聚合是制备结构清楚的嵌段共聚物的最重 要的方法,它是在形成单体A的活性聚合物之后,该大分子 阴离子若能继续定量地引发单体B则将形成链段分布均匀的 Am-Bn二嵌段共聚物:
RӨ+nA → R~~~AAA Ө +mB→ R ~~~(AAA)BBB ~~~ Ө
St
CH
CH 2
n
CH 2
CH
CH
CH 2
m
CH 2
CH n
聚苯乙烯嵌段(S)
聚丁二烯嵌段(B)
聚苯乙烯嵌段(S)
为例) (2)二锂催化剂(以SBS为例) )二锂催化剂( SBS为例
C 6H 5 Li C CH2 CH2 C 6H 5 ( L i- R - L i) C 6H 5 C C 6H 5 Li ( 1 ,1 - 二 苯 乙 烯 + 金 属 锂 )
CH 2
CH n
(SBS三嵌段共聚物)
(3)烷基锂催化剂(单体逐步加成法)(SBS):
RLi+CH2 CH 引发 RCH2 CH Li R CH2 增长 CH a Li
R CH2 丁二烯 交叉引发
CH
a
CH2
CH CH CH2 Li 丁二烯 第二次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