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材编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材编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people still tend to represent foreign cultures by conveying knowledge, for

e_le, using a special Chinese column, which will result

in the learners’forming a general and fi_ed outlook on

the foreign cwltures, and is not helpful for the cross-culture munic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It is a

challenge for the Japanese te_tbook pilers to suitably apply this fi_ed outlook and surpass the outlook .

Key words:cross-culture munication; te_tbook pilation; fi_ed outlook

教育部20__年、20__年分别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教标准》)及《普通高中日

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标准》)第一次明确地

将“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语言知识”“语

言技能”并列为同等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中“文化素养是实现得

体交际的前提”包括“文化背景知识”“言语行为特征”以及

“非言语行为特征”。

这种理念的变化表明了日语教学的目的已经从重视语言教学

转变为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材。《标准》教学目标的转变给日语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本文主要探讨日语教材中异文化的呈现方式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人们自从认识到语言的社会性以来对交际能力的研究也是不断发展从未间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阐释。其中笔者认为矢部まゆみ在“海外の初中等教育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と<文化リテラシー>”所做的归纳比较细致、全面:意识到文化(他人生活、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及其背景)的多样性;对异文化感兴趣;通过对某一个具体的文化现象的观察意识到对某种文化的定型观念、偏见并打破它;意识到两种文化虽然表面不同但实际上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东西;对异文化持有者的共鸣性的理解;多元化视野的获得;认识、考察自己的语言、文化;通过“理解他人”进而“认识自我”;在理解他人、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表达自我进而具备适应并不断调整与他人交际的能力。[1]

《义教标准》以及《普高标准》所规定的文化素养的目标是:

一级目标:对日语学习中接触的文化背景感兴趣乐于了解异文化;

二级目标:能初步了解中日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差异;

三级目标:在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具有初步的跨文化理解意识。[2]

四级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交际中语言文化的背景体会其内涵;

五级目标:进一步了解中日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

六级目标:简单谈论本地区或本国文化,在交际中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情感表达基本得体进一步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3]《标准》规定的文化素养目标与“矢部まゆみ”所归纳的九个方面在对异文化感兴趣以及通过了解异文化进而加深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等方面是一致的。由于《标准》是初、高中阶段日语教学的文化素养培养目标因而所要求的目标相对于“矢部まゆみ”的九个方面目标层次较低停留在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另外对于“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偏重文化知识以及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言语行为特征、非言语行为特征。

二、日语教材中异文化的呈现方式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教学理论、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编写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日语教学以及教材编写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重视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基本上强调的还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但近年来的教材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改观。本文以《标准》中对文化素养的分类即文化背景知识、言语行为特征、非言语行为特征为依据对近几年出版的综合类日语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日语》(试验修订本1~3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

语》(实验本七~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20__年)、《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综合日语》(1~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20__年)进行分析、归纳以便对教材中异文化的呈现方式及其与培养跨交际能力的关系做一个梳理。

(一)用汉语以专栏的形式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异文化背景知识

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日语》为例各册专栏自成体系与课文、会话文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一册主要介绍日本的高中生以及日本人的生活第二册定位为日本的文化第三册主要介绍日本的政治、经济等。除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日语的言语行为特征也进行了分析如第二册的“日语的第一人称”“致谢与道歉”。以下以第一册为例列表说明。

表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日语》第一册专栏[4]

再以《综合日语》为例本套教材的专栏本身不成体系专栏多与本课的会话文或阅读文的内容有关。如第7课的会话内容涉及日本人姓名的读法而专栏是“日本人的姓名”;第11课的阅读文是一封主人公高桥美穗写给“先輩”的信专栏是“日本人的‘先輩’意识”;第17课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把日本乐坛最新动向介绍给中国听众的音乐栏目主持人专栏则是介绍这位主持人及其创办的栏目“来自东京的问候”等表2为第一册专栏介绍。

表2 《综合日语》第一册专栏[5]

(二)注意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的体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语》设置了交际用语部分的讲解。就某个交际用语的功能、使用场景、使用对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日语特有的言语行为特征)以及非言语行为特征进行说明而且举出的例句也严格遵守明确场景、贴近学习者(中学生)实际生活、语言自然、地道的原则。

下面是七年级上册第1课交际用语讲解的一部分:

了解了以上说法之后同学们在使用日语打招呼时还需要留意下面几点:

(1)“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一般很少对关系密切的人使用家人之间也不使用;

(2)以上几种问候语一天中对同一个人只能使用一次;

(3)问候时应自然地点头鞠躬这样显得比较有礼貌。

除了文字讲解之外还充分运用插图直观地体现日语中的言语行为特征和非言语行为特征。例如由于“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一般很少在同学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使用为了既照顾到在中国运用日语的可能性又体现这一言语行为特征该教科书在第1课的会话中安排了登场人物金英子和王文分别与他们的同班同学青木健太、中村朝子的母亲打招呼。并且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用日语打招呼时要伴随微微鞠躬的体态语等非言语行为。[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