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双机通信装置课程设计

双机通信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通信装置的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双机通信过程中的信号传输、编码、解码等关键技术。
3. 学生能够解释并应用通信协议,了解不同通信协议在双机通信中的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双机通信装置的搭建与调试,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双机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备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双机通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双机通信技术产生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双机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对通信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双机通信基本原理:介绍双机通信的概念、通信方式、信号传输特性等,对应教材第二章。
- 信号传输与接收- 通信协议及其应用- 通信过程中的噪声与干扰2. 双机通信装置的构成与功能:分析通信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对应教材第三章。
- 发射器与接收器- 信号调制与解调- 通信接口与协议转换3. 双机通信技术:讲解双机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对应教材第四章。
- 编码与解码技术- 信号同步与信道分配- 通信过程中的抗干扰技术4. 双机通信装置的搭建与调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对应教材第五章。
接口课程设计报告——双机通信(正式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任课教师:武卫东指导教师:陈义峰武卫东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学专业:计算机2012年 6 月 8 日目录一、设计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原理及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251的基本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8251的内部结构及外部引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8251在异步方式下的TXD信号上的数据传输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8251的编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现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机通信课程设计

西安邮电大学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双机通信系统一、系统整体设计1.系统设计思路双机通信的实质就是解决两单片机串行通信问题。
针对于89C52单片机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口,我们采用单片机直接交叉互连的串行通信方式。
考虑到设计应用于短距离传输、两单片机具有相同的数据格式及电平且为使设计简单,我们最终决定采用方式二单片机直接交叉连接的串行通信方式,上位机发送的数据由串行口TXD端输出,直接由下位机的串行口数据接收端RXD接收。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主从机相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要求设置相同的波特率。
电路分为数码管显示模块,以及单片机工作的基本复位、晶振模块。
2.系统设计原理(1)串行通信串行数据通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数据传送,另一个是数据转换。
所谓数据传送就是指数据以什么形式进行传送。
所谓数据转换就是指单片机在接收数据时,如何把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化为并行数据,单片机在发送数据时,如何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进行发送。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串行通信,所谓异步就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时钟。
异步串行通信通常以字符(或者字节)为单位组成字符帧传送。
字符帧由发送端一帧一帧地传送,接收端通过传输线一帧一帧地接收。
而对于两个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由于具有相同的数据格式及电平且是短距离通信则不必要使用一些电平转化芯片(如max232等)便可直接实现串行通讯,需要注意的是两单片机硬件要共地,软件中需要设置相同波特率。
STC89C52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异步串行通信口,串行结构如下:①数据缓冲器(SBUF)接受或发送的数据都要先送到SBUF缓存。
有两个,一个缓存,另一个接受,用同一直接地址99H,发送时用指令将数据送到SBUF即可启动发送;接收时用指令将SBUF中接收到的数据取出。
②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SCON用于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收发控制及状态指示,各位含义如下:SM0,SM1: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位,这两位组合成00,01,10,11对应于工作方式0、1、2、3。
单片机双机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16—19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
查阅资料;
分组设计原理图;
编写程序代码。
第20周:系统仿真调试,验收,答辩,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
马秀丽 巍长军
2013年12月6日
专业负责人:
2013年12月6日
学院教学副院长:
2013年12月6日
1.题目设计要求...........................................4
0x92,0x82,0xF8,0x80,0x90,0xff};
uchar num;
//------延时------
void delay(uint z)
{
uint x,y;
for(x=z;x>0;x--)
for(y=110;y>0;y--);
}
//------串行口发送函数------
void transfer(uchar c)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bit led1=P1^0;
sbit led2=P1^3;
sbit key=P1^7;
//------共阳极数码管段码---------
uchar code table[]={0xC0,0xF9,0xA4,0xB0,0x99,
零,也可以作为奇偶校验位,在方式1中是停止位。
RB8:在方式2和方式3中,是被接收的第9位数据(来自第TB8位);在方式
中,RB8收到的是停止位,在方式0中不用。
TI——串行口发送中断请求标志位:当发送完一帧串行数据后,由硬件置1;在转
单片机双机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1.题目设计要求 (4)2.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4)2.1系统组成 (4)2.1工作原理 (4)2.3双机通讯的方案选择 (5)3.器件的功能及作用 (6)3.1硬件设计 (6)3.2电气设置 (8)3.3DB-9连接器 (8)4.系统硬件设计 (10)5.软件设计 (11)6.系统仿真调试 (18)7.设计体会和收获 (18)8.參考资料 (19)1.题目设计要求:甲乙两机串口双向通信设计要求:利用51单片机,RS232芯片,LED灯,数码管进行双机通信设计。
甲机可按键控制乙机的LED显示;乙机可按键控制甲机的数码管显示。
完成以下设计环节:1)使用Altium Desinger开发工具,设计电路原理图。
2)使用Uvision2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设计软件程序。
3)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设计仿真原理图并运行软件程序,完成系统仿真。
2.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系统组成图2.1 总体框图2.2工作原理双机通信系统通过甲乙单片机的串行口来实现数据的收发。
甲单片机通过开关电路来启动发送程序,甲机当开关按下时向乙机发送一个数据,乙机上蜂咛器发出声音提示有数据发送过来,乙机通过接收中断来接收和开关判断是否接收甲机发送过来的数据,并通过编写好的数据代码在8个发光二极管上显示主机发送过来的数据。
乙单片机通过开关电路来启动发送程序,乙机给甲机发送一数据,甲机上蜂咛器发出声音提示有数据发送过来,甲机通过接收中断来接收和开关判断是否接收乙机发送过来的数据,并通过编写好的数据代码在8个发光二极管上显示乙机发送过来的数据。
2.3 双机通讯的方案选择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主从共两片AT89C52单片机来实现上位机对下位机的控制,由于是近距离的双机通信,我们采用单片机直接交叉连接的方式,上位机发送的数据由串行口TXD端输出,直接由下位机的串行口数据接收端RXD接收。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主从机相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要求设置相同的波特率。
双机通信 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第一章系统的功能 (2)第二章系统的设计方案 (3)2.1硬件设计 (3)2.1.1涉及的芯片 (3)2.1.2 8251A芯片 (3)2.1.3 8279芯片 (5)2.2软件设计 (13)2.2.1设计简单介绍 (13)2.2.2 模块设计详细分析 (14)第三章操作说明 (17)第四章总结 (18)参考文献 (19)附: (20)1、硬件原理图 (20)2、程序流程图 (21)3、源程序清单及注释 (23)第一章系统的功能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在我们的周围可能会同时出现多台微型计算机,而且这些计算机的牌号,后型号不同,而且有的格式不兼容。
于是利用单片机串行口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以达到信息或程序的共享是非常有用的。
另一方面,在某计算机的软磁盘驱动器万一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它将计算机硬盘的数据或程序拷贝出来。
文件传输程序可以用来在两个计算机之间传输任何类型的文件(包括二进制文件),对于那些有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特别有用。
网络的发展,局域网的建立,使得一个文件服务器以及允许其他计算机从服务器中装入文件或将它们存入文件服务器也可以通过串口来实现。
第二章系统的设计方案2.1硬件设计2.1.1涉及的芯片1. 8251A接口芯片用于实现微机间的通信,发送数据;2. 8279芯片用于微机间接受数据和显示数据;2.1.2 8251A芯片8251A是一种可编程的同步/异步串行通信接口芯片,具有独立的接收器和发送器,能实现单工、半双工、双工通信。
由于近距离传输,所以可以不用MODEM,而直接互连。
同时采用查询方式,故接收/发送程序中只需检查发送/接收的准备好状态是否置位,在准备好时就发送或接收一个字节。
(1)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通信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与串行通行,而我们的实验正是采用了串行通行方式,这种方式通信线路简单,利用线路就可实现通信,这样实验易于实现并且降低了成本,而且适合远距离通信。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

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掌握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信息逐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串行通讯的优点是只需一对逻辑线路即可完成数据传输,可以减少硬件成本和物理排布空间。
而并行通讯需要多对逻辑线路,更加复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数据通过串行通讯线路逐位传输,接收端按照发送端发送的顺序恢复数据。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双机串行通讯的物理连接方式,例如通过串口线连接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
2.在发送端,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即将数据逐位拆分成一个个比特,按照一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3.将编码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速率逐位地通过串行线路发送到接收端。
4.在接收端,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地接收并解码数据。
5.接收端将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恢复为原始数据。
三、实验步骤和结果1.硬件连接:使用串口线将两台计算机的串行端口连接起来。
2.软件设置:在两台计算机上分别进行串口的设置,确定串口的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一致。
3.发送端设计:编写发送端的程序,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处理,并按照约定的传输格式进行编码。
4.接收端设计:编写接收端的程序,根据发送端的传输格式,逐位接收和解码数据,并进行恢复处理。
5.实验测试: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运行程序,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测试。
通过观察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是否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一致来验证通讯是否成功。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双机串行通讯设计,发送端的数据能够成功传输到接收端,并且接收端能够正确解码和恢复数据,实现了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四、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双机串行通讯的设计,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讯的设计和实现是可行的。
串行通讯具有硬件成本低、占用空间少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双机通信系统单片机课程设计

双机通信系统单片机课程设计设计概况 (3)1 总体设计 (4)1.1 设计要求 (4)1.2 设计方案 (4)2 双机通信硬件设计 (5)2.1 AT89C51简介 (5)2.2 AT89C51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6)2.3 晶振电路设计 (9)2.4 复位电路设计 (10)2.5 接口电路的设计 (10)2.6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12)3 双机通信软件设计 (15)3.1 串行通信软件实现 (15)3.2 串行通信程序流程 (15)3.3 程序清单 (18)4 软件仿真 (22)5 硬件连接 (23)6 设计总结 (25)参考文献 (26)设计概况要构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控制系统,常常需要采用多机控制实现,而AT89C51单片机有一个异步通信方式的全双工串行接口,可以方便地构成双机、多机系统。
而串行通信也成为单片机与单片机、单片机与上位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远距离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
串行通信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要利用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双片单片机串行通信。
通信的结果实用数码管进行显示,数码管采用查表方式显示。
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RS232进行双机通信。
在通信过程中,使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关键词: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1 总体设计1.1 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单片机双机通信系统,单片机A接1个8位按键开关,单片机B 接8个发光二极管,通过串行通信实现由A机拨码开关控制B机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1.2 设计方案本次设计,对于两片AT89C51,采用RS-232进行双机通信。
如图1所示,发送方的数据由串行口TXD段输出,经过电平转换芯片MAX232将TTL电平转换为RS-232电平输出,经过传输线将信号传送到接收端。
接收方也使用MAX232芯片进行电平转换后,信号到达接收方串行口的接收端。
接收方接收后,在LED二极管上显示接收的对应信息。
图1 双机通信系统原理框图软件部分,通过通信协议进行发送接收,发送机先送联络信号给接收机,当接收机接收到联络信号后,向发送机回答一个应答信号,表示同意接收。
单片机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

单片机双机串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单片机双机串行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单片机实现双机间的串行通信,包括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并利用这种通信方式完成一定的任务。
二、实验原理1.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将数据一个个位发送或接收的方式。
数据通过一个线路逐位发送或接收,可以减少通信所需的线路数目。
2. UART串口通信:UART是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的简称,是一种最常用的串口通信方式,通常用于单片机与计算机、单片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
3.串口模块:串口模块是负责将数据转变为串行传输的硬件模块,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通过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4.单片机串口通信:单片机内部集成了UART串口通信接口,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寄存器配置,可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5.双机串行通信:双机串行通信是通过串口将两台单片机进行连接,一台单片机作为发送端,负责将数据发送出去;另一台单片机作为接收端,负责接收并处理发送的数据。
三、实验器材与软件1.实验器材:两台单片机、USB转TTL模块、杜邦线若干。
2. 实验软件: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配置发送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T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发送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发送中断。
(4)循环发送指定的数据。
2.配置接收端单片机(1)连接单片机和USB转TTL模块,将USB转TTL模块的RX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P3口,将GND端连接到单片机的地线。
(2)在Keil C51环境下创建新工程,编写接收端程序。
(3)配置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并打开串口接收中断。
51双机通讯课程设计

51 双机通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双机通讯的基本概念,掌握双机通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掌握双机通讯中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和通信接口。
3. 学生能了解双机通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双机通讯的硬件连接和软件配置。
2.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语言实现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具备简单通信程序的开发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双机通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双机通讯,培养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探索新技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双机通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双机通讯知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双机通讯基本概念:介绍双机通讯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双机通讯的背景和基本知识。
教材章节:《信息技术》第5章第1节。
2. 双机通讯原理:讲解双机通讯的工作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编码解码、数据帧等基本概念。
教材章节:《信息技术》第5章第2节。
3. 数据传输协议与通信接口:介绍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如串行通信协议、USB通信协议等)及通信接口(如串口、并口、USB等)。
教材章节:《信息技术》第5章第3节。
4. 双机通讯应用场景:分析双机通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
教材章节:《信息技术》第5章第4节。
5. 硬件连接与软件配置:讲解双机通讯的硬件连接方法、软件配置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信息技术》第5章第5节。
6. 编程实现双机通讯:通过实例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编程语言(如C语言、Python等)实现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单片机双机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单片机与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讯学院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 090431班学号: xxx 姓名: xxx 评分:教师: xxx 2012年6月25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20 10 -20 11学年第2 学期第17 周-20 周注:1、此表一组一表二份,课程设计小组组长一份;任课教师授课时自带一份备查。
2、课程设计结束后与“课程设计小结”、“学生成绩单”一并交院教务存档摘要串行通讯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
本设计就是利用两块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讯。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在我们的周围可能会同时出现多台微型计算机,而且这些计算机的牌号,后型号不同,而且有的格式不兼容。
于是利用单片机串行口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以达到信息或程序的共享是非常有用的。
从智能家用电器到工业上的控制系统都采用了上位机与下位机基于串行通信的主从工作方式,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微机分析处理能力强、速度快的特点及下位机(单片机)面向控制、使用灵活方便的优势。
由于AT09C52系列单片机具有性能稳定、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等可特点,因此其应用相当广泛。
AT09C52单片机中有异步通信串行接口,能方便的构成双机,多机通讯接口。
随着测量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的发展。
利用多机通讯构成的分布式系统逐渐普及。
本实验就点对点的双机通信进行训练。
学习串口的工作方式,初始化编程,和单片机与单片机点对点通信的编程方法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实现多机通信以及单片机与PC机的通讯,手机通过蓝牙与单片机通讯,电脑通过蓝牙与单片机通讯等一系列功能扩展。
【关键字】双机串行通讯 AT89C52 异步通讯功能扩展目录前言 (1)第一章、系统功能 (2)1.1 设计要求和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第二章、系统设计方案 (3)2.1硬件设计 (3)2.1.1 AT89C52和RS232说明 (3)2..12 双机通讯的方案选择 (7)2.1软件设计 (8)2.2.1 甲机程序的编写说明 (8)2.2.2 甲机程序的编写说明 (12)第三章、调试与操作 (19)3.1 开发板调试 (19)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0)第四章、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利用Socket实现双机通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1、目录 (1)2、题目 (2)3、设计任务 (2)4、WinSocket简介及特点原理 (2)5、TCP简介及特点原理 (3)6、Visual C++简介 (7)7、设计方案 (8)8、系统的原理框图和程序流程图 (10)9、实验中的问题 (14)10、实验结果及分析 (14)11、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 (16)12、参考文献 (16)利用Socket实现双机通信一、设计任务1.利用WinSock来实现双机通信,理解TCP状态机图。
2.要求使用WinSock编程,采用其中的TCP面向连接方式,实现文本数据的交换。
二、WinSocket简介及特点原理2.1、什么是socket所谓socket通常也称作"套接字",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个通信链的句柄。
应用程序通常通过"套接字"向网络发出请求或者应答网络请求。
Socket接口是TCP/IP网络的API,Socket接口定义了许多函数或例程,程序员可以用它们来开发TCP/IP网络上的应用程序。
要学Internet上的TCP/IP 网络编程,必须理解Socket接口。
Socket接口设计者最先是将接口放在Unix操作系统里面的。
如果了解Unix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话,就很容易了解Socket了。
网络的Socket数据传输是一种特殊的I/O,Socket也是一种文件描述符。
Socket 也具有一个类似于翻开文件的函数调用Socket(),该函数返回一个整型的Socket 描述符,随后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等操作都是通过该Socket实现的。
常用的Socket类型有两种:流式Socket〔SOCK_STREAM〕和数据报式Socket 〔SOCK_DGRAM〕。
流式是一种面向连接的Socket,针对于面向连接的TCP效劳应用;数据报式Socket是一种无连接的Socket,对应于无连接的UDP效劳应用。
最重要的是,socket 是面向客户/效劳器模型而设计的,针对客户和效劳器程序提供不同的socket 系统调用。
双机通信课程设计

双机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双机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双机通信的原理及过程;2. 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双机通信的配置与调试;3. 了解双机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双机通信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排除双机通信故障的技巧;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3.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实践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操作为核心。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双机通信的相关知识,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教学:- 双机通信基本概念:定义、分类及应用场景;- 双机通信原理:数据传输过程、通信协议;- 双机通信配置:IP地址配置、子网掩码设置、网关设置;- 双机通信故障排除:常见故障现象、原因及解决方法。
2. 实践操作:- 双机通信配置与调试: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故障排除练习:模拟实际场景,培养学生解决双机通信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双机通信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双机通信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周:双机通信原理及数据传输过程;第三周:双机通信配置方法及实践操作;第四周:双机通信故障排除方法及实践操作;第五周:案例分析及总结。
教材章节: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教学内容列举:1. 3.1 节 双机通信概述;2. 3.2 节 双机通信原理;3. 3.3 节 双机通信配置与调试;4. 3.4 节 双机通信故障排除;5. 3.5 节 双机通信应用案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双机通讯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题目名称:通过串口实现双机通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 4 )班学号:、学生姓名:魏绍钰、黄河指导教师:李栓明【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程序模块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送方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socketc双机通信课程设计

socket c 双机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Socket编程的基本概念,掌握C语言实现双机通信的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套接字的使用方法,了解TCP/IP协议栈的基本原理;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双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Socket通信程序,具备实际编程能力;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调试工具,分析并解决双机通信过程中的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编程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C语言基础,对计算机网络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双机通信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与原理:- 网络编程基础:IP地址、端口、协议等;- 套接字概念:类型、工作流程;- TCP/IP协议栈简介:TCP、UDP协议特点及使用场景。
2. C语言Socket编程:- 套接字函数:socket、bind、listen、accept、connect等;- 数据传输函数:send、recv、read、write等;- 网络字节序与主机字节序转换;- 地址结构、端口号处理。
3. 双机通信实现:- 基于TCP的双机通信: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编程;- 基于UDP的双机通信:无连接通信编程;- 多线程与多进程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
PC系统双机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PC系统双机通信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1)用8251A可编程接口电路设计该电路,系统提供时钟384KHZ;(2)异步通讯的波特率是4800,数据位是7位,偶检验,1位停止位。
双方使用双工通信方式。
(3)设计电路并编写有关程序。
设计分析:该设计要求异步通信方式,系统提供的时钟384KHZ,使用波特率因子16或64都无法获得4800HZ的频率。
那么,首先对信号进行分频处理,使提供给8251的时钟频率符合要求。
要求Td=4800HZ,波特率因子=16,Tc=16*4800=76800HZ=76.8KHZ。
分频系数384000/76800=5。
使用8253分频电路,输入频率384 KHZ,计数值=5,输出频率是76.8KHZ。
该设计要求采用双工的通信方式,系统可以考虑采用中断实现实时的收发处理。
设计一个中断电路,无论发送完成(TxRDY)还是接收到数据(RxRDY),它都能产生中断。
课程设计详细内容:(1)硬件设计硬件电路如图所示。
A机和B机组成了一对可以实现双工通信的计算机系统。
C/DRxRDY(2) 软件设计A 机:8251电路的工作方式字地址是60H ,命令控制字地址是60H ,状态字地址是60H ,发送数据的数据输出端口地址是61H 。
8253的工作方式寄存器地址是43H ,通道0的地址是40H ,计数值是5。
8259的中断类型号是10000 010B ,向量地址是10 0000 1000B ,208H 。
208H ~20BH: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
B 机:8251电路的工作方式字地址是50H ,命令控制字地址是50H ,状态字地址是50H ,发送数据的数据输出端口地址是51H 。
8259的中断类型号是11001 010B ,向量地址是11 0010 1000B ,328H 。
328H ~32BH:中断服务程序的首地址。
其工作方式字为:01111010B=7AH 。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双机通信示波器)报告

目录一、内容摘要 (1)二、设计的意义和系统功能及使用方法 (2)2.1 本课程设计的意义 (2)2.2 系统功能及使用方法 (2)三、硬件电路设计及描述 (2)四、软件设计流程及描述 (3)五、源程序代码 (10)六、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16)七、参考文献 (17)一、内容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在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系统中,通信编程是很重要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串口通信的编程,因为串口通信较并行通信传输距离远,且信号跟稳定,通信线少,节约经济成本。
通过本次设计,有助于设计者了解和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编程设置。
本设计利用了计算机9针RS-232串行接口作为数据传送通道,进行双机、串行、异步、全双工的通信,并采用Delphi语言开发双机通信程序相应的人机界面,实现从键盘输入数据到发送缓冲区,并将接收缓冲区的数据读入并显示在相应的窗口,及具有将输入输出数据以十六进制数码进行传输的功能。
二、设计的意义和系统功能及使用方法2.1 本课程设计的意义本课程设计通过利用计算机9针RS-232串口来实现双机串行通信,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在微机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通过使用Delphi语言开发人机界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Delphi这种在自动化控制中有着很大作用的开发工具。
2.2 系统功能及使用方法本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计算机的双机串行通信,通信时参数——通信端口、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以及停止位可以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动态修改,发送及接收到的数据可即时显示在交互界面的相应窗口处,并且还可设置是否以十六进制发送和显示接收到的数据。
本系统使用方法简单易行。
首先务必用串口线将两台微机的串行接口连接好;再在两台微机中分别运行用Delphi编写的可执行程序,此时该程序窗口中的指示灯为黑色,按需要设置好各通信参数——通信端口、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以及停止位(注意:两台微机的通信参数必须设置一致,否则通信会出现错误);然后单击“打开端口”按钮,如打开端口成功,则指示灯变为红色,此时可在一台发送区输入要发送的数据,如要以十六进制传送则勾选“十六进制发送”复选框,最后单击“发送”按钮,至此即可从另一台微机的相应窗口看到传送来的数据,如要以十六进制显示输入缓冲区的数据则勾选“十六进制显示”复选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mp=keypadscan(); for(i=0;i<16;i++) { if(temp==keycode[i]) return Number[i]; } return 'R'; } void DelayL() { uchar m,n; m=0xA0; n=0xFF; while(m--) while(n--); } void DelayS() { uchar ii; ii=0x1F; while(ii--); } void WriteCommand(uchar c) { DelayS(); LCDEN=0; LCDEN=1; RS=0; RW=0; P0=c; } void WriteData(uchar c) { DelayS(); LCDEN=0; LCDEN=1; RS=1;
EA=1; } void ES0(void) interrupt 4 { if(RI){ RI=0; rposition++; receivedata=SBUF;} else { TI=0; sposition++; } }
六、实验器材
4×3矩阵键盘 2个AT89C52 2个LCD 串口连接线
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一、实验内容
1、设计内容 1)用双全共数据传送法实现两机互相通信。 2)完成双机通信的设计制作及仿真。 2、设计要求 1)能本机显示按键的数值。 2)能向对方机发送按键的数。 3)能接收对方机发送的数并显示。 4)发送数及按键用中断实现。 5)用串行口的双全工方式通信。
二、实验原理
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 通信和串行通信。51单片机用4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 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 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
/*-----------------------------------------------------*/ /*---------------------主程序部分----------------------*/ /*-----------------------------------------------------*/ void main(void)
{ uchar u; EA=0; //关总中断; TMOD=0x20; //定时器1工作于方式2,8位自动重装; TH1=0xF8; TL1=0xF8; //波特率4800位/s; SCON=0x50; //串口工作于方式1(8位),波特率可变; PCON=0x00; //波特率不加倍; IT0=1; IP=0x11; //外部中断0和串口高优先级; TR1=1; //启动定时器1; EX0=1; //外部中断0允许; ES=1; //串口中断允许; EA=1; //开总中断; SP=0x50; InitLcd(); DelayL(); ShowString(0,str1); ShowString(1,str2); while(1) { P1=0xF0; DelayL(); if(sposition>15) { for(u=8;u<16;u++) ShowChar(u,' '); sposition=8;} if(sposition>7) ShowChar(sposition,senddata); if(rposition>31) { for(u=24;u<32;u++) ShowChar(u,' '); rposition=24;} if(rposition>23) ShowChar(rposition,receivedata); } } /*-----------------------------------------------------*/ /*----------------------中断子程序---------------------*/ /*-----------------------------------------------------*/ void INT00(void) interrupt 0 { EA=0; senddata=gotkey(); SBUF=senddata;
(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 传输的距离较远。 串行数据通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数据传送,另一个是数 据转换。所谓数据传送就是指数据以什么形式进行传送。所谓数据转换 就是指单片机在接收数据时,如何把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化为并行数 据,单片机在发送数据时,如何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进行发送。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串行通信,所谓异步就是指发送端和接 收端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时钟。异步串行通信通常以字符(或者字节)为 单位组成字符帧传送。字符帧由发送端一帧一帧地传送,接收端通过传 输线一帧一帧地接收。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 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51单片机串行 接口的结构如下: (1)数据缓冲器(SBUF) 接受或发送的数据都要先送到SBUF缓存。有两个,一个缓存,另一 个接受,用同一直接地址99H,发送时用指令将数据送到SBUF即可启动发 送;接收时用指令将SBUF中接收到的数据取出。 (2)串行控制寄存器(PCON) SCON用于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收发控制及状态指示,各位含义如 下: SM0 SM1 SM2 REN TB8 RB8 TI RI SM0,SM1:串行接口工作方式选择位,这两位组合成00,01,10,11 对应于工作方式0、1、2、3。串行接口工作方式特点见下表 SM0 0 0 SM1 工作方式 0 1 0 1 功能 波特率
uchar str2[16]={"RECVING:"}; /*-----------------------------------------------------*/ /*---------------------------子程序部分----------------*/ /*-----------------------------------------------------*/ code char keycode[16]= {0xEE,0xDE,0xBE,0x7E,0xED,0xDD,0xBD,0x7D,0xEB,0xDB,0xBB,0x7B,0xE7,0x code char Number[16]={'7','8','9','/','4','5','6','*','1','2','3','-','C','0','=','+'}; code char ksp[4]={0xFE,0xFD,0xFB,0xF7}; void delaykey(void) { uchar i,j; for(i=0;i<5;i++) for(j=0;j<200;j++) ; } uchar keypadscan() { char key,i; for(i=0;i<4;i++) { P1=ksp[i]; if(P1!=ksp[i]) { key=P1; if(key!=ksp[i]) { while(P1!=ksp[i]); return(key);break; } } } } char gotkey() { char temp,i;
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终于完成了设计任务。虽然在这段 时间里有时很迷茫,但却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经过课程设计,在查阅资料及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基于单片机的 C语言程序设计,了解了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 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开始的时候,由于发送 端和接收端的通信协议没有做好,导致数据不能正确的传输,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对于通信协议的实现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 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用于I/O fORC/12 扩展) 10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 可变(T1溢出率
*2SMOD/32) 1 1 0 1 2 3 11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 11位异步串行通信(UART) fORC/64或fORC/32 可变(T1溢出率 *2SMOD/32)
SM2:多机通信控制位。 REN:接收允许控制位。软件置1允许接收;软件置0禁止接收。 TB8:方式2或3时,TB8为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根据需要由软件置1 或清0。 RB9:在方式2或3时,RB8位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实际为主机发送 的第9位数据TB8,使从机根据这一位来判断主机发送的时呼叫地址还是 要传送的数据。 TI:发送中断标志。发送完一帧数据后由硬件自动置位,并申请中 断。必须要软件清零后才能继续发送。 RI:接收中断标志。接收完一帧数据后由硬件自动置位,并申请中 断。必须要软件清零后才能继续接收。 (3)输入移位寄存器 接收的数据先串行进入输入移位寄存器,8位数据全移入后,再并 行送入接收SBUF中。 (4)波特率发生器 波特率发生器用来控制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的,51系列单片机 用定时器T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T1设置在定时方式。波特率时用来表示 串行通信数据传输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定义为每秒钟传送的数据位数。 (5)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 其最高位为SMOD。 (6)波特率计算 当定时器T1工作在定时方式的时候,定时器T1溢出率=(T1计数 率)/(产生溢出所需机器周期)。由于是定时方式,T1计数率= fORC/12。产生溢出所需机器周期数=模M-计数初值X。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 双机通信的设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