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XXX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

XXX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

XXX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

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6.需求定理表明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7.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供给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9.市场经济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0.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5%,而需求量减少8%时,该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

当某商品的价格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2%时,该商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11.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12.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1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则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14.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5.如果将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17.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关系,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18.代理人在不违背合约的情况下,以违背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人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机会主义行为。

二、选择题(20分)1.市场需求量是指(A)。

A.市场上所有买家的需求总和B.市场上某一家买家的需求C.市场上某一家卖家的供给D.市场上所有卖家的供给总和2.市场供给量是指(D)。

市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市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生产什么就是我应该生产什么,分别生产多少.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企业会因为利润低而离开亏损的行业,同样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诉求较高的物品。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怎么生产就是,在确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我该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

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

有些时候,技术的改进只是渐进的,往往是改善机器性能或调整投入组合以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即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

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

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

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价格则决定了为谁生产(价高者,也就是需求意愿最多的人得)。

“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

指最终由哪些人来消费这些产品,产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由消费者消费,这其中通过一些机制来决定哪部分人使用这些产品哪部分人不使用,在市场机制均衡下,所有保留价格高于当前市场价格人消费,而低于的人不消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

要素市场(如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第⼀章导论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收⼊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

2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为,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学问。

3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市场性社会⽣产活动,从事⾮市场性财富分配。

①⾮市场性社会⽣产活动:政府为满⾜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以不盈利为⽬的,从事⽣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重新分配。

4、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四个层次:第⼀层次是中央政府;第⼆层次是⼴义政府。

中央政府+各级地⽅政府及附属机构;第三层次统⼀公共部门,⼴义政府+⾮⾦融的公共企业;第四层次⼴义公共部门。

统⼀公共部门+政策性⾦融机构。

5、研究政府经济⾏为三个层次:第⼀层次,研究财政收⽀;第⼆层次,研究财政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6、财政学发展时所⾯临的问题:(1)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价政府各种经济政策。

7、相⽐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领域:(1)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2)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公共经济学全⾯采取了现代经济分析⽅法。

即注重实证分析法(已经发⽣了什么)⼜注重规划分析法(应该怎么办)。

8、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连接点(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市场调节及收⼊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直接经济⾏为(2)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也看成⼀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为能否实⾏最⼤化进⾏分析。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些主要分析⼯具也被公共经济学⼴泛使⽤。

9、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解读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

经济学原理:解读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

经济学原理:解读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1. 引言1.1 概述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科,对于解读市场供需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市场供需关系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行为,其形成的价格和数量相对稳定。

了解市场供需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进行合理决策、预测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详细解读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机制。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学原理中相关内容展开阐述:- 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概括性地说明全文结构。

- 经济学原理及其重要性部分将简要介绍经济学原理并探讨研究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性与价值。

- 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部分将详细解释第一个基本定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基本定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基本定律:市场均衡点的形成与调整机制。

- 实例解析市场供需关系的三个基本定律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前述的三个基本定律进行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 结论和启示部分将总结对市场供需关系三个基本定律的解读,并探讨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系统地解读经济学原理中与市场供需关系相关的重要内容,明确市场供需关系的基本定律,并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这些定律的理解。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市场供需关系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为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提供启示。

2. 经济学原理及其重要性2.1 经济学原理简介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的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原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大量数据验证的总结,以推导出一般适用于各种经济问题的基本定律和规则为目标。

这些原理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供需关系以及经济运行的机制。

2.2 解读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性市场供需关系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解读和预测市场走势、调节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原理课件教材●《经济学》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第16版华夏出版社社●主要参考教材:《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版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A介绍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每个人都是经济行为的主体,时刻参与经济活动面对经济决策的选择●2、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生产并将产品和劳务进行有效分配的科学。

分配既包括同一时期的分配,也包括同一物品不同时间之间的分配。

时间之间的分配2、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资源不仅指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也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

源也包括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经济品:稀缺物品或有限物品●人们欲望的无限性●效率:在不会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的。

效率的两层含义:经济活动是增加福利的(有效果),但也是有成本的。

效率考虑的是成本与收益的衡量2、经济学本质●选择行为:虽然经济行为主体在即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实现某种目标,但资源的稀缺性和对效率的追求决定了经济人的选择的必然性。

选择意味着自由和放弃(机会成本的概念)●经济学的本质3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包括企业、家庭和个人。

(亚当.斯密)括企业家庭和个人(亚当斯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就业,通货膨胀与增长。

(凯恩斯)●实证与规范经济学: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经济学更多的是实证分析实证与规范的渗透与联系规范性判断●实证与规范的渗透与联系:规范性判断是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的。

结构入门:经济学原理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应用学科: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方法实证(Positive)研究:研究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

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

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起着决定价格和数量的重要作用。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均衡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供给与需求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市场均衡等相关内容。

一、供给的定义与特点供给指的是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成正向关系,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曲线呈现正向倾斜的趋势。

供给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给是基于生产成本的:供给的数量会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量减少;反之,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量增加。

2. 供给是长期决定的: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能力、改进技术等方式来调整供给量。

因此,供给在长期内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 供给是个体行为的总和:供给的数量是由众多生产者个体的行为决定的。

每个生产者个体都有自己的供给曲线,它们的总和形成了市场的供给曲线。

二、需求的定义与特点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成反向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需求曲线呈现负向倾斜的趋势。

需求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是基于个体消费者的需求:需求量受到消费者的收入、喜好、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会发生相应的移动。

2. 需求是短期决定的:在短期内,消费者的需求往往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

因此,需求曲线相对稳定,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3. 需求是个体行为的总和:需求的数量是由众多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决定的。

每个消费者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曲线,它们的总和形成了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取决于许多因素,以下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几个重要因素:1. 价格: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反之,价格下降会刺激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1-6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1-6章

经济学基础(第三版)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决定价格,如何确定收入,如何影响和调节供求关系,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

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 供求原理:当价格上升时,供应量减少,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应量增加,需求量减少。

(2) 收入效应:当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增加;当收入减少时,需求量减少。

(3) 同质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当价格下降时,对于同一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4) 替代性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当价格下降时,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而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 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2) 如何决定价格。

4.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方法是:(1) 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来研究经济问题。

(2) 实证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实证数据来衡量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研究经济问题。

(3) 模型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明经济问题的本质。

5. 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是:(1) 微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个体或小团体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决定价格、如何影响供求关系、如何影响市场竞争、如何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等。

(2) 宏观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国民总收入、如何影响国民总产出、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失业率、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3) 社会经济学:这是一门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促进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它包括如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如何保障人权、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贫困问题、人口问题等。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这是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收入和支出的决策。

在宏观上,经济学探讨国民经济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和发展,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是:生产,配置,分配和交换。

一、生产
生产问题涉及如何确定生产量和投入资源。

确定产出量,使得投入产出比达到
最优化是经济学家们追求的首要考虑。

生产和销售绩效取决于经济利益,这要求关注生产号种,投入额和资源效率。

二、配置
配置问题是指经济学在分配手段上的考量,又称资源分配问题。

生产资源和社
会资源的配置问题由市场上的集体支配决定,即决定产品的价格,从而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决策。

三、分配
分配问题是指如何分配收入和财富的问题。

分配的问题与改善贫困现象息息相关,也与纳税问题有着深刻的联系。

经济学家们认为,分配应遵循正义原则,大家都能因劳有价,如此才能保持社会公平。

四、交换
交换问题是指将具有特定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作为交换媒介在买卖者之间进行交换。

交换问题强调贸易价值,以市场价格取代其他价值,从而调动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经济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各种收入和支出的有效决策。

归结起来,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就是生产、配置、分配和交换。

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做出更合理完善的经济决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中心任务,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基本纲领。

该体系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手工业和农业国有化,再到全面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整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充分发挥国家经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作用,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国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投资规划等方式,调动社会主义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问题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这个问题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发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和规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还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和具体任务,包括实现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确定经济建设的主题和主攻方向,规划和调控经济运行,推动经济改革,加强经济建设中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等。

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前提

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前提

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前提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前提是指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包括人的理性假设、人的自利假设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假设。

这三个假设前提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些假设前提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个假设前提是人的理性假设。

这个假设前提认为人是理性的,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行动。

只有这个前提成立,经济学才能对人类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从这个假设出发,经济学家分析人怎样看待事物,在决策时怎样权衡取舍,尽量减少成本或达到最大的收益。

这个假设在理论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供求关系的解释和预测、预算约束等的应用,都要求人是理性的,并能够在经济中形成有效决策。

但是人的理性假设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人类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假设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成立。

例如在证券市场中,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伴随着情绪和心理因素的介入,不一定完全理性。

因此,经济学家必须对这一局限性进行适当的修正,以更好地反映现实情况。

第二个假设前提是人的自利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动。

这个假设的实际应用很广。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因为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在市场中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以使其生产力最大化。

此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通常基于人的自利假设。

与人的理性假设类似,人的自利假设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在集体行动中,群体目标可能会影响行为,因此,考虑到群体行动是集体利益的做法会更加合理。

最后一个假设前提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个人行为。

例如通过价格机制,市场能够调节商品的供需关系,使得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

这个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经济学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市场机制展开的。

然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假设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

例如在市场垄断下,市场价格可能被操纵,从而产生不公正的结果。

此外,区域或国际市场也可能受到法规或贸易政策的制约,从而导致市场机制无力发挥作用。

经济学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经济学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经济学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市场需求指的是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人群数量及其购买力,市场供给则指的是市场中供应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及其售价。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状态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础,它决定着市场运转的基本规律。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和购买力。

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价格、消费观念等。

一般来说,收入增加会导致需求增加,而商品或服务价格增加则可能导致需求下降。

此外,消费观念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有时会受到同伴观念的影响,即对于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好评会刺激更多人去购买。

需求的变动对于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供给商为了迎合市场,会逐渐提高价格,从而增加销售收入。

反之,需求减少则会导致供应商减少供给。

因此,供给商也需要对市场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是指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售卖量和价格。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供需平衡的两个方面。

供给受到生产力和成本的影响。

生产力越高,成本越低,供给就越大。

另一方面,成本增加会导致供给减少。

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可以导致炼油厂决定增加生产量。

在市场离不开供应商的前提下,供应商会将产品售出以获得收益。

商家往往有设定售价的自由,但是售价过高会导致购买力不足,进而导致供应商的销售收入减少。

当出现滞销,供应商需要减少价格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增加销售收入。

供应商会监视市场需求,了解顾客的购买力和需求变化,进而决定调整售价和产品供给量的大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状态是市场经济平衡的基本规律之一。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价格上涨。

反之,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会出现过剩现象,价格下降。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平衡由供需曲线决定。

供需曲线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及其所支付价格的数量确定。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一、生产问题生产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但在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关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最大化问题。

生产最大化问题就是产量的最大化问题(因为假定价格是已知的,所以产量最大化其实就是收益的最大化)。

生产最大化表现为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的最大化和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把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是有问题的。

因为,现代生产不是单个人独立进行的小生产,而是很多人协作进行的大生产,生产的组织(这里作动词用)和管理显然是生产的重要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显然是简化了问题、过于简化了问题,因为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就意味着不同的生产函数、而组织和管理显然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成本和效率问题。

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把厂商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的缺陷,提出了经济学的第二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经济学更关注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其实就是生产力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正确的,是生产力条件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条件结合形成生产力(结合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的),因此结合是形成生产力的条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制约着生产力(所以要按照生产力条件调整生产关系),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力其实很多都是讲生产力条件,他的历史唯物论是有缺陷的),生产关系问题显然是生产的基本问题(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还包括生产中的带有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管理水平其实是管理技术问题,但管理技术及包括自然性质的技术关系、也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涉及社会属性的技术问题)。

这里的生产主要是狭义的,但在广义上也是成立的。

二、交易成本问题济学也关注成本问题,但其关注的主要是生产成本问题。

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的上述缺陷,他在《企业的本质》提出了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机制、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等问题,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与生产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于交易而产生。

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一

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一

一、填空题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有限性。

a.绝对b.相对提示:稀缺性既是相对的(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又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

2、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被经济学家称为________。

a.混合经济(现代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提示:混合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而是对市场经济的改进。

3、西方经济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a.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提示: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a.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资源配置、价格理论或均衡价格理论、个量分析b.整个经济、资源利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量分析提示: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5、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_______________。

a.个人与家庭b.家庭与企业提示: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6、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家庭和企业经济行为的目标分别是实现_________。

a.满足程度或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b.利润最大化、满足程度或效用最大化提示: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7、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

它探讨了许多关于经济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生产与分配。

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生产和分配资源。

这意味着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商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这涉及到决定投入资源的最佳方式以及如何公平地分配产出。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决策。

经济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做出决策。

这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如何在面对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情况下做出最佳决策。

这个问题涉及到计划和决策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决策者的目标和约束条件。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学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这意味着研究如何提高经济生产力和国民收入。

这涉及到投资、技术创新、教育和政策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发展。

第四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应对市场失灵。

经济学研究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应对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这个问题涉及到市场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力量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和方式。

最后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应对经济周期。

经济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应对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调节经济周期。

以上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并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

简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

稀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是有限的。

经济学家把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归纳为四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

因此,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就是一个确定哪些需要应当优先满足和满足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怎样生产?生产产品方式方法很多,一个国家满足其社会成员需要的方式方法很多,需要作出恰当的选择,以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3)为谁生产?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里涉及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以及决定产品分配的资源占有问题。

(4)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选择问题也就是一个决策问题。

谁有权来作决策,以什么方式来作出决策,这对于选择来说至关重要的。

决策主体、决策程序问题,涉及到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基本问题,并介绍它们在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方面的应用。

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是指企业或家庭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生产哪些产品或提供哪些服务。

生产什么的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生产结构的确定。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的决策是由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做出的。

例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那么企业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

2.如何生产如何生产是指企业或家庭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技术、设备和生产方法。

不同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会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产方法来满足市场需求。

在如何生产的决策中,企业需要考虑到成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因素。

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是指企业或家庭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以哪个阶级或群体的利益为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厂商主要考虑的是股东的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厂商则主要考虑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

因此,为谁生产的决策往往涉及到经济制度和社会价值观的考虑。

二、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

消费者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它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厂商供给是指厂商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它取决于厂商的生产能力、成本和市场价格。

1.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偏好和价格。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加时,他们的需求量会增加;而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需求量通常会减少。

此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他们的需求量,因为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更多的高档商品或服务。

2.厂商供给厂商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

当厂商的生产成本增加时,他们可能需要提高产品的售价以维持利润水平,而这可能会导致供给量减少。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概念市场失灵和外部性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及原因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出现偏差或无法有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不完全竞争:当市场中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等形式时,市场上的价格和产量无法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资源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信息不对称:市场上存在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不充分或者失真。

这将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资源,使得社会福利无法最大化。

3.外部性: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二、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外部性是指个体的经济行为对于其他个体或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无法反映社会成本或效益,从而破坏了市场的有效性。

1.正外部性:当个体的经济活动为其他个体或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时,称之为正外部性。

例如,教育投资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2.负外部性:当个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或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时,称之为负外部性。

例如,工厂的生产过程可能会排放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外部性的影响和解决办法外部性的存在对市场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的不足、社会福利的减少等。

为了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对于环境污染,政府可以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或者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以内部化环境成本。

2.协商和契约: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和契约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例如,邻居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限制噪音或者解决其他影响。

3.内部化外部性:个体在经济决策中可以主动考虑外部性,并将其纳入计算。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精选文档】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精选文档】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1、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是稀缺资源的配置。

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稀缺的,因而社会不得不以有效率方式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

经济学要研究社会如何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资源的配置。

因此,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

与资源配置有关的经济问题归结为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即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从而也就成为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首要解决的问题.2、什么是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索要解释的变量,也就是因变量,它是为理论或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影响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指理论或模型以外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影响内生变量.如价格就是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它是由决定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就是外生变量,它一般是由管理层的决策决定的。

但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如果货币供给量为企业经济活动所决定,它又会转换成内生变量。

3、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形成。

答:消费者均衡简单地说就是既定收入下的效用最大化,具体地说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如何以有限的货币收入在现形价格条件下对可买到的商品作合理配置或正确选择,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为最大。

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所用的分析工具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

无差异曲线代表了消费者的主观选择,预算线代表了消费者的客观限制,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如下图所示:4、简要评述完全竞争市场下经济运行的优劣.解答: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来看,厂商在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进行生产,市场价格恰好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

经济学原理 课件ppt

经济学原理 课件ppt

政府
厂商
14
16
5
6
11 127Biblioteka 8要素市场17
18
外国 19 20
说明: 1:支出;2:购买商品与服务;3:出售商品与服务;
4:收益; 5:收入;6:要素供给;7:购买要素; 8:成本(工资、租金、利息)13:转移支付;14:个人所得税; 15:补贴 16:税收 17、18:进出口;19、20:要素的国际流动
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变动:价格变化时,购买 量沿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Demand)变动:除价格外,任何一种决定需求的 因素变动时需求曲线的移动
P
P
Q
需求量变动
需求变动
Q
精选ppt
20
2、需求(F)
F.决定个人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收入(奢侈品、正常品、劣等品) 正常品: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劣等品: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物品。
精选ppt
12
4.经济学
A. 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马

“尔经《济经学济研学究原的理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
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萨缪尔森 《经济学》
精选ppt
13
B.结构:
4.经济学
入门:
经济学原理
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精选ppt
17
1、市场
市场:
指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参与者: 买者,卖者
价格与数量: 价格是自变量,数量是应变量。
竞争市场: 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简述西方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咱都知道西方经济学有那三个基本假设条件,我就跟您唠唠。

第一个假设条件就是理性人假设。

这理性人啊,就好像是那算盘算得叮当响的账房先生。

我想象中的这理性人啊,戴着个小眼镜,镜片后的小眼睛滴溜溜转,那脑袋里全是怎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小九九。

就像我在集市上看到的那些小商贩,一个个精着呢。

你要是跟他砍价,他那脸上的表情就跟那唱戏的似的,一会儿皱着眉说自己成本多高,亏本啦,一会儿又摆出一副勉强的样子,好像卖给你就是做慈善。

其实呢,他心里早就算好了,能赚多少,怎么能赚最多。

这理性人在经济学里啊,就到处找机会,像那饿狼找肉似的,就想让自己的好处最多最多。

再说说第二个假设条件,完全信息假设。

这就有点像那个啥,就像在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事儿都像是透明的一样。

我老家那村子不大,哪家有几只鸡,几头猪,大家都门儿清。

可是在现实里啊,这完全信息太难了。

我有个朋友,去市场上买古董,他以为自己啥都知道呢,跟卖家聊得那叫一个热乎。

卖家给他说得天花乱坠的,我那朋友就信了,结果呢,回家才发现被坑了。

这哪有什么完全信息啊,就像在大雾里走路,都以为自己看得清,其实好多事儿都在雾里藏着呢。

这西方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完全信息,就好像是给大家画了一个大饼,看着挺美,可真到吃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最后一个假设条件就是市场出清假设。

这就好比是一场大集市散场的时候,东西都卖光了,人也都走光了,啥都清清爽爽的。

我记得有次去赶大集,快散集的时候,有些小贩就着急了,东西还没卖完呢。

有个卖菜的大妈,看着那剩下的几捆菜,就大声吆喝,便宜卖啦便宜卖啦。

可还是有剩下的。

这市场出清哪有那么容易啊。

在经济学里假设这个,就好像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一切都按照计划来,没有意外,没有剩下的东西。

但咱都知道,这世界啊,就像那调皮的孩子,总不按你想的来。

就像我那邻居,开个小工厂,生产了一批货,以为能卖光呢,结果市场一变,好多货都积压在仓库里,愁得他头发都白了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生产什么就是我应该生产什么,分别生产多少.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企业会因为利润低而离开亏损的行业,同样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诉求较高的物品。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怎么生产就是,在确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我该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

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

有些时候,技术的改进只是渐进的,往往是改善机器性能或调整投入组合以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即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

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

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

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价格则决定了为谁生产(价高者,也就是需求意愿最多的人得)。

“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

指最终由哪些人来消费这些产品,产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由消费者消费,这其中通过一些机制来决定哪部分人使用这些产品哪部分人不使用,在市场机制均衡下,所有保留价格高于当前市场价格人消费,而低于的人不消费。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

要素市场(如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

这些被称为要素价格。

一个人可能分别从工作、股票、存款、财产上获得工资、红利、利息和租金。

把要素取得的所有收益加总在一起,我们可以计算出他的市场收入。

因此,收入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人、小时、英亩等)和价格(工资率、地租等)。

收入格局将决定人们对各种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并使产品在社会成员(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