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之:东汉辞赋、散文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王充(27-96?) 的《论衡》从内容到表述方式 都别具一格。创作 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 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 出辨别真伪的标准, 从开始的《逢遇》篇到 《物势》篇共14篇, 围绕着自身的困扰而展开。 这些专论体现了王充 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流露他对于人类的终 极关怀。 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 增”、《论死》、《订鬼》诸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反复予以申诉建功立业,步入 仕途。
之四·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赵壹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 疾邪赋》之后,以秦客、鲁生 对唱的形式出现, 二人各申己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 为激烈。
疾邪诗之一
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 写照。 蔡邕因议朝政得罪,几被杀害。后与家属髡钳徙 朔方,其仇家又沿途使人行刺,幸得善人保护, 得免于死。后“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 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 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对比、主客问答、划分畛 域、逐次铺叙展开等)。同时其创新在于: 1、突破了 “劝百讽一”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 通篇是讽喻、诱导。 2、详略有致,别具匠心。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局 部细描。作品的风格同其所描写的内容契合无间, 并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两都赋》在按空间方位铺陈时,用回环往复的笔 法,第一次:外内,内外;第二次:内外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共59张PPT)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共59张PPT)
南朝 鲍照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 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 “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 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 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 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 而起。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 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 玉也有赋体作品,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登徒子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 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 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 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 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 许也。登徒子则不然…….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不亦君子乎?” 子曰:“——————,可以为师矣。”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 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两汉文学ppt

两汉文学ppt

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枚乘:《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
作品
从枚乘的《七发》看汉赋的特点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
展开的。它假托楚太子因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 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说七事以启发之,最 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病愈。这个虚构 的故事框架虽然很简单,却摆脱了描述实际事件、抒 发由此产生的感想的限制,使作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和 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以后的大赋,也多采用这 种虚构框架和问答体的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枚乘的《七发》看汉赋的特点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
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 进一步发挥。它对狩猎、观涛、车马的描写, 前所未有。以后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中关于游猎和酒宴场面的描写,可以看作 是对《七发》第四节(宴游)、第五节(狩猎) 的扩充与发展;王褒专写乐器和音乐的《洞箫 赋》,可说是对《七发》第一节(音乐)的发 展;《七发》中写海涛的第六节,则启迪了后 来木华《海赋》、郭璞《江赋》等江河湖海题 材的辞赋。
汉赋的缺陷
夸张失实、 文字艰深、
罗列过度、
呆板滞重。 毛病和长处,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去掉这些毛病,汉赋的基本特点也就不 存在了。
司马迁和《史记》
虽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相对独立的学
者立场的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不 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 化的君主专制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 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 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事实上,《史记》不仅是汉代最伟大的 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 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4
骚体赋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 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 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 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 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 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5
汉大赋(新体赋)
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 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 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 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 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 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 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 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 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 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 “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 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 的正式形成,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 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10
《七发》的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情态 毕现,描摹精致,形象生动。
2.极力夸张想象,铺陈排比,辞采 富赡,洋洋洒洒,气势恢宏。
3.开创主客问答,整散兼具,拓展 内容,扩大篇幅,增加容量。
4.审美价值与讽谏之意的矛盾。
11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 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这 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 生活的动荡给他们极大震撼。他们从 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 是,各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他 们创作的诱因。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 情小赋创作的勃兴。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 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第四章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诗意的栖居:中 国古代文学

先秦诗歌和先秦散文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1. 了解掌握《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掌握中国古代不 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2. 感受古典文学的文字美、意境美。中国文学既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 记录,既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空灵的意识境界;文学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历史,文 学的发展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透过文学看历史,透过历史理解文学。
第一节 先秦诗歌和先秦散文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 诗为主,共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风(民间歌谣)、雅(正声雅乐,大多指宫 廷宴饮的乐歌)、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歌词) 三部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2 500 年前漫长历 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六百 年间的广阔社会生活,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现实 的批判意识。

壹 节
先秦诗歌和先秦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诗歌和先秦散文
一、先秦诗歌
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先秦诗歌是中 国传统诗歌的源头。
《诗经》和《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 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 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和《楚辞》2 000 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 尊为学习的典范。
第二节 汉赋
二、大赋
汉代大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代表 作《子虚赋》和《上林赋》,也有人认为二赋本为一 篇,即《天子游猎赋》,赋中对田猎盛况和宫苑的豪 华壮丽作了极为夸张的描写,并归结到歌颂汉帝国的 强盛和汉天子的威严。赋尾则委婉地表示了惩奢劝俭 的用意,但这种讽谏方式只能得到“劝百讽一”的实 际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二、辞赋的类别
• 魏晋南北朝辞赋大体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 大类。 • 1、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叙事赋是从汉大赋发展而来的,但这 时期的叙事赋很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很少 采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并列铺陈的方法,而是着 重叙写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变化的角度来铺写社 会生活事物。叙写事物时,着重渲染气氛,着重 描绘景物的生动形象。赋家的语言充满诗情,体 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作家身世感。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 物,虽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 魏晋南北朝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 江海山云、水禽林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 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与社会中诸种事物 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观 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都有 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 情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 出它的社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 景结合,写出某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 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氛围。
• 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语言凝炼,诗 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有的数十 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情性极 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诗句, 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本事 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然 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六章 汉赋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六章  汉赋
10
《子虚赋》和 《上林赋》先以散体叙述的方式,引出赋中主、客的问答,然后以 主、客问答展开铺陈和描述;主、客之间的问答,文辞韵散相间,极尽夸饰颂美之 能事;赋作以讽谏结尾,所谓 “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扬雄 《法 言·吾子》)。此外,《子虚赋》《上林赋》还确立了汉代文体赋以宏大、壮观、 弘丽为基本特点的审美倾向。因此,《子虚赋》 《上林赋》成为汉代文体赋的奠 基之作。司马相如之后,扬雄有意识模仿司马相如,创作了 《甘泉》 《河东》 《羽猎》 《长杨》四大赋,进一步拓展司马相如赋作的题材,开游猎、宫苑赋之 先例。然后,班固有 《西都赋》《东都赋》,张衡有 《西京赋》 《东京赋》,以 京都为主要描写对象,开辟京都赋创作的新领域,并把文体赋的创作推向极致。张 衡之后,汉代文体大赋的创作,就逐渐走向衰微了。代之而起的是咏物、抒情赋的 创作,如马融 《长笛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由于受历史环境如经学氛围 的影响,汉代文体赋也有发展和变化。如同样是文体大赋,扬雄、班固、张衡的赋 作已少有司马相如赋作的纵横排荡之气,逐渐向雅正风格方向发展,张衡、班固的 赋作体现出更多的讽刺、批评时政的意识;又如同样是文体赋,无论抒情还是咏物, 都少有鸿篇巨制,而且在写作格式上,也脱离主、客问答的固定模式,而变为直接 抒情或客观体物。
11
如果将汉代辞赋 (包括骚体赋和文体赋)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又经 历了由骚体抒情赋到文体大赋,又由文体大赋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贾谊骚体抒情 赋 《吊屈原赋》 《 鸟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文体大赋,以及张衡 《归 田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抒情小赋,分别是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汉代辞赋发 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汉代历史政治的激烈变动。以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汉代文体赋, 是适应汉代社会上升的政治局面而产生的。东汉中期以降,国势颓微,生活于其中的 士人,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变化,再也不可能写出以 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文体大赋了。此外,文体大赋固定不变的写作模式,包括 “侈丽闳 衍”“极靡丽之辞”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者个性感情的抒发,当它发展到极致,也就自 然地衰落了。而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闪现清新气息的抒情小赋,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汉初至汉末,汉代辞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式的发展过程。正是在 这个发展过程中,汉代辞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样式,它既是汉代士人抒情达意的重 要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历史的变迁。汉代士人辞赋创作的实践,为中国 文学园地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气象。

汉赋课件

汉赋课件

扬雄
扬雄(前53-后18) 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 《长杨赋》。 特点: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典丽深湛, 词语蕴藉。
抒情赋

东汉中叶后,汉赋内容和体制发生变化, 进入抒情化和小品化时期。特点是体制短 小,抒情言志,刺世疾时。

代表作: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 邪赋》、蔡邕《述行赋》。
时间之经
例:《子虚赋》 楚王出猎之仪仗声威 楚王射猎的英姿 楚王射毕,观壮士猎兽 楚王观女乐
楚王夜猎飞禽,泛舟游乐
楚王夜游后休息 借乌有先生之口于篇末讽谏
空间之纬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其东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藭(xiōng qióng)菖浦, 江蓠蘼芜,诸柘巴且。 其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缘似大 江,限以巫山。 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 钜石白沙。 其中则有神色蛟鼍,毒冒鳖鼋。
枚乘与梁园文学群体
梁园文学群体主要有司马相如、枚乘、公孙诡、邹 阳、严忌、羊胜、韩安国等。 枚乘大赋代表作是《七发》。 《七发》的价值:
A.“戒膏梁” 的警世意义极强,非其它汉大赋可比。 B.对宫殿、田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有开创性,对江涛 的描写尤为精彩。 C.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大肆铺陈,体制宏大,辞藻华丽。



汉赋描绘的对象
(1)以物为中心:都城、宫苑 (2)以人为中心:游猎、郊祀
赋的参考定义

从《楚辞》演变而来,赋是汉代文学最 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 之间,韵散兼行,通过精心安排美丽的 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 社会和自然的奇特事物和绚Hale Waihona Puke 景象,给 人们以宏伟壮丽的审美感受。
张衡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汉赋和散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汉赋铺排多变的艺术手法丰富了 艺术表现手段,奏出了魏晋人的 觉醒和文的自觉的先声。 然而,汉赋漫无节制的铺陈扩展、 靡丽夸饰,使许多作品显得笨拙、 呆板。
二、 散文
(一)政论散文
政论散文本着兴国安邦、针砭时弊的目 的,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博古通今,运用对比、总结,有战国纵横 家的遗风,同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多采 用排比、对偶,有骈化的倾向,文章热情 恳切,激情洋溢。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
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
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
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
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
决胜乃罢。 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
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yóu)湲
湲,蒲伏连延。
东车 嘉骑 祥画 武 出像 梁 土石 祠 。拓 西 片王 ,母 东、 汉历 ,史 山故 事 、
二、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 铺张扬厉的巨丽之美。
• 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 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 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 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 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 感的巨丽之美。
(《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
2. 增加了戏剧冲突。
3. 增加了生活细节。
•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语 言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为后世的韩 愈、苏辙所赞同。遣词造句上生动、灵活、 准确。《史记》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 迅),而且是个丰富的武库,中国后代的 小说,戏曲许多都取材于它。

《大学国文》-汉赋课件

《大学国文》-汉赋课件
四,汉赋
(一),汉赋的特点 (一),汉赋的特点 (二),,汉赋的特点 (一),汉赋的特点
1,赋的概念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 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 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 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 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 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 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 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 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 和兴盛于两汉.
),夸张铺陈 夸张铺陈, (2),夸张铺陈,气势宏伟
用铺陈, 夸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 用铺陈 , 夸张的手法 , 富丽的辞藻 , 以大量 的连词, 对偶, 俳句层层渲染, 的连词 , 对偶 , 俳句层层渲染 , 极尽铺陈之 能事. 能事.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 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的壮观场 其主旨则既美且刺, 面.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 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 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 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 讽谏. 讽谏.
3,班固
两都赋》 《两都赋》是其大 赋的代表作品, 赋的代表作品,它 开创了京都赋的范 例,后来张衡的 《二京赋》,左思 二京赋》 三都赋》 的《三都赋》都是 同类题材的作品. 同类题材的作品.
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 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 宾主相互夸耀, 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 长安旧制" 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 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 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 旧之蓄念" 思古之幽情" 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 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 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 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 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 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 了重礼乐教化, 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ppt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ppt

后期:扬雄《甘泉赋》
东汉:张衡《西都赋》《东都赋》等
班固《西京赋》《东京赋》等
2021/3/9
13
四、唐诗
唐诗流派纷呈,风格众多。
流派方面,有以王维、孟浩然为
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有以岑参、
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创作方
法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
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初唐诗
人:骆宾王、王勃;盛唐诗人:
2五021/帝3/9 。若此,故猎乃可喜也。
12
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弘、篇幅较长、辞 藻华美为特征,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反应了汉武帝时国家统一强盛,文人气度 宽宏广大,时代精神豪迈进取,社会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汉赋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早期:贾谊《吊屈原赋》
西汉 全盛: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2021/3/9
5
春秋暮朝 观看唱吟 草鱼赋风 木虫比雅 情乐兴颂 。, ,,
趋附 风风 附趋 雅雅
请分析《诗经》在我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 成的重要标志; (2)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 学202现1/3/9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6
鸣玉鸾,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
歌》之林,射《狸首》,兼《驹虞》,弋玄鹤,舞干
戚,载云罕,揜群雅,悲《伐檀》,乐《乐胥》,修
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述《易》道,放怪
兽,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
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
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功羡汞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 葛之宇,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 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 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 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鎗 闛鞈,洞心骇耳。……

02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作品选 陈立人教授课堂课件

02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作品选  陈立人教授课堂课件

張 轉 班 衡 型 固 《 期《 二 兩 京 小 賦 賦 都 賦 》 ( 《 東 》 歸 漢 《 田 末 幽通 賦 賦 》 》
)

• • 揚 雄 《 反 離 騷 》 《 長 楊 賦 》 《 解 嘲 》
• 模 擬 期 大 賦
至 東 漢 中 葉 ( )
王 東 《 褒 方 大 朔 人 《 《 賦 洞 答 》 簫 客 《 賦 難 長 》 》 門 賦 》 《 美 人 賦 》
大賦(散体赋)特點
• 1、長篇巨制、主客問答(體制) • 2、巨麗對象、繁豐場景(題材)
• 車馬、出行、都城、宮苑、遊獵、郊祀、行役
• • • • •
3、鋪張揚厲、窮形極相(手法) 3、四六相間、韻散結合(語言) 4、勸百諷一、曲終奏雅(立意) 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記司馬相如言
無過事雙樂於詩大之客 所執聖,道竹》夫主難 容戟帝則之帛、修,東 居,,可效,《先而方 ,意曠謂,唇書王都朔 其者日博明腐》之卿曰 故尚持聞白齒百術相: 何有久辯甚落家,之「 也遺,智矣,之慕位蘇 <行官矣;服言聖,秦 」邪不。自膺,人澤、 <過然以而不之及張 同侍悉智不可義後儀 胞郎力能釋勝,世一 之,盡海,數諷。當 徒位忠內好,誦今萬 ,不以無學著《子乘
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晉陸機《文賦》)
二、漢賦誕生的社會背景
• 1、大漢氣象、歌功頌德 • 2、漢代士人入仕二途:
• 通經和獻賦,或一身二任經學大師和辭賦大家 。 • 諸王養士 • 梁园文学群体 • 武帝: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 • 宣帝:王褒、張子僑; • 成帝:揚雄;章帝:崔駰;和帝:李尤.
第四節 漢賦的影響和歷代辭賦
一、影響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语出杨雄《法言》。“劝”是鼓励、提倡之意, “讽”是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 所占比例的悬殊。杨雄认为汉赋应对统治者进 行讽谕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篇 幅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仅在结尾处流露一点 讽谕之意,甚至适得其反,助长奢侈心理。 “劝百讽一”之说虽是出于批评之意,却从本 质上揭示了汉大赋的整体特征。
• 4、组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 ;主客问答。 • 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 • 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 “乱”或“讯”的结尾。 • 5、手段:时空扩张。 • 刘熙载《艺概·赋概》:“赋兼叙列二法:列者, 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 6.内容 •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 • 渲染宫殿城市; 笔记 • 描写帝王游猎; • 叙述旅行经历; • 抒发不遇之情; • 杂谈禽兽草木。
汉 赋
“赋”的含义: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 志》)。 “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 赋序》)。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 辞》也”(《文心雕龙• 诠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 志也”(《文心雕龙》)。
汉赋是汉朝流行的主要文学体裁,由《楚
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 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 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有大赋与 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 抒情描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 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 志”。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 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 的特色。
政治导向:
政治繁荣——需要讴歌
愿意讴歌
帝王偏好——鼓励辞赋创作
• 一、政治 • 汉初贾谊、枚乘等仍有策士风;逮武帝时 藩王失势,中央集权定型,裁抑游说之风, 遂无驰骋政见之可能,转而作艺术之赋, 由纵横家退为赋家。 • 二、国势和经济 • 初年赋家所处郡国多富;后来武帝一朝鼎 盛,强盛的现实极大的开阔了文人的胸襟 和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 • 生活富裕,故竞逐财货,种种游乐玩好, 甚或有求仙之举。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论贵粟疏》 •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 艺术特色: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有战国纵横遗风。
• 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 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李 贽《藏书》) • 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 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 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 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 略,不能与晁錯之深识为倫比矣。(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七篇)
班固与《汉书》
• 生平: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即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 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时限: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 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 互见法: •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 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 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本传晦之,而他传 发之” )。 •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汉纪》 • 1、编撰者: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阴人(河南 许昌)。建安三年(198)3年时间编成。 • 2、主旨:为汉献帝改编《汉书》以便阅读。共十八 万字。 • 3、体例:编年体,而吸取了纪传体“人经事纬”的 特点。被认为是断代编年体的代表作。此后晋人袁宏 《后汉纪》、孙盛《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 野《宋略》以至于宋代《资治通鉴》,均如此。 • 4、特点:词约事详;史论精彩。(《汉纪·孝文皇 帝纪下》论免租税之蔽等)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汉赋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汉赋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 汉赋课件
《项羽本纪》赏析
司马迁的赞语体现的总 体精神 串讲文本(作品选第 147——154页) 主要看看巨鹿之战和垓 下之围这两部分。 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 1、项羽性格的逐步凸现 2、项羽形象的悲剧性 艺术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 汉赋课件
司马迁的赞语体现的总体精神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 汉赋课件
枚乘的《七发》(见作品选第186页)
(四)艺术特色 刘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
云构,夸丽风骇。”《七发》的主要手 法就是铺张夸饰。 1、 从不同角度铺张夸饰。比方说“观涛” 一节先总写涛的特征,再从两旁岸边的 涛势,再写涛由缓到急的过程。 2、用形象地比喻来夸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 汉赋课件
《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
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悲剧英雄形象。项羽在军事上勇敢 善战,叱咤风云,称得上是英雄。项羽在政治上却优柔寡断,缺 乏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一代英雄,自我毁灭,不能不使读者感 到惋惜。 塑造项羽形象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 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司马迁选择了钜鹿之战、鸿 门宴、垓下之围三件历史大事进行重点描写,既反映了秦汉之际 的重要历史时刻,也再现了项羽一生中的三次成败关键时刻的言 行,突出了他既鲜明又丰富的个性特征。在其中采用了正面描写 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总体描绘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了 合乎情理的想象,比方说项羽与船老大的对话。 本传语言体现了一种有力的气势和朴拙的风格。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 汉赋课件
《史记》的补叙和续作
东汉班固于《汉书•司马迁传》中指明《史记》 有十篇缺:《景纪》、《武纪》、《礼书》、 《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三王世家》),只有篇名。 汉元帝到成帝间的博士褚少孙将十篇补全,凡 补过的地方都冠以“褚先生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车 嘉骑 祥画 武 出像 梁 土石 祠 。拓 西 片王 ,母 东、 汉历 , 铺张扬厉的巨丽之美。
• 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 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 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 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 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 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 感的巨丽之美。
4. 从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来看,《诗经》
的雅颂和屈原、宋玉的作品为汉代文人提
供了模拟学习的范本,而战国时期的自由
空气和纵恣文风也在汉初得到部分恢复,
这些为汉赋的产生与兴盛提供了文学基础。
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二) 赋的种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三类,即骚体赋和散体大 赋和抒情小赋。骚体赋追踪楚辞的传统, 内容多是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散 体大赋一方面盛赞大汉的繁荣昌盛,同时 也对统治者追求享乐有所劝戒,所以它往 往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开始,而以 “劝百而讽一”结束。抒情小赋是东汉末 年的产物。汉赋的代表是散体大赋。
三、汉代艺术的特征
• 气势与古拙
• 1.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 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众多 繁杂的对象上展现出人间力量和对物质世 界的直接征服和巨大胜利。这里统统没有 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 主观抒情。
• 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 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 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
作而奔起者,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
龙,附从太白,纯驰皓蜺,前后络绎。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
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
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
决胜乃罢。 汩潺湲,披扬流洒。横暴之
极,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yóu)湲
湲,蒲伏连延。
•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 对匈奴的胜利 • 出使西域
• 2.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 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 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 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 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 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 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汉赋铺排多变的艺术手法丰富了 艺术表现手段,奏出了魏晋人的 觉醒和文的自觉的先声。 然而,汉赋漫无节制的铺陈扩展、 靡丽夸饰,使许多作品显得笨拙、 呆板。
二、 散文
(一)政论散文
政论散文本着兴国安邦、针砭时弊的目 的,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博古通今,运用对比、总结,有战国纵横 家的遗风,同时散文受辞赋的影响,多采 用排比、对偶,有骈化的倾向,文章热情 恳切,激情洋溢。
3.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 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 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沟 通而显得富有生气。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 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 强。 如《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在人物方面,对变革时代的重要人物给
予高度重视,认为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
的重要力量,把人物的功过是非放在历
史发展中来考察。另外,在《史记》中,
司马迁表现了他无畏的批判精神,在叙
述历史事件之时,流露了他强烈的爱憎
褒贬之情。
• 《史记》在传记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 在人物传记中增加了故事情节。
第 二 章 两 汉 文 学
第一节
概述
秦二世而亡,加之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 的政策,秦代的文学很不发达。鲁迅先生在 《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代文章,李斯 一人而已。”这是指李斯的《谏逐客书》。 经过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实行休养生息 政策,国家开始繁荣,文学也就有了发展。 两汉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汉赋、散文、乐府诗 和《古诗十九首》。
一、 汉赋 汉赋是两汉时期的标志性文体,它体现了两 汉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一)汉赋的产生
1.大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空前强盛, 这就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 于是以显示人对世界的征服为最高主 题的汉代大赋以极大的热情铺排外在 客观世界,极尽渲染之能事,来表现 人的本质力量。 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总揽人物。”
一、两汉的文化
(一)西汉
• 西汉的文化主要继承 了楚文化。汉起于楚, 西汉艺术展示给我们 的,恰恰就是《楚辞》 《山海经》里的诸多 故事画面。
汉 像 砖 女 娲 图
(二)西汉至东汉
• 儒家的理性精神日见濡染侵入文艺领域和 人们的观念中。
(三)两汉时期的整体文化观念
• 神话思维方式与理性精神的融合,形成一 个神话——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五彩浪 漫的世界。
1.贾谊 (三)赋的代表人物 《吊屈原赋》 2.枚乘 《七发》:音乐、饮食、车马、 宫苑、田猎、观涛、要言妙道 3.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4.杨雄 《蜀都赋》 4.赵壹 《刺世疾邪赋》
(四)汉赋作品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 内,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 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 也,浩浩溰溰(yí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枚乘《七发》
(五) 散体大赋的特点
1.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来展开描写,作品中出现 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这样便于提出问题 与说理。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等多种方法细 腻周至地描写事物,面面俱到,极尽形容之 能事。文章也就显得气势充沛、有理有据。
3.词藻华美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4.体制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 在许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中,人物不是以其精神、 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 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 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
东 汉 说 唱 俑
陶 塑 两 舞 俑
西 漢 : 錯 金 銀 博 山 爐
西漢:金縷玉衣
曹 全 碑
乙 瑛 碑
第二节 汉赋与散文
2. 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的生活日趋豪华,这 就为汉赋的铺排描写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文 人们目有所见,心有所感。 3. 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对现实政治的润色作 用,喜爱和提倡写赋,于是文人、士大夫也 就以写赋为能事。 如:司马相如;汉宣帝时王褒等人用诵读奇 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后来的 元帝治病解闷。
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的《过秦论》、刘向的《列女传》
(秋胡戏妻)、晁错的《论贵粟疏》、
桓宽的《盐铁论》和王充的《论衡》。
(二)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的主要成 就是司马迁的《史 记》和班固的《汉 书》。司马迁撰写
《史记》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在《史记》中他有唯物思想,不相信天命 (究天人之际);进步的历史观:他要通 过对历史的撰述考察历史兴替的原因。打 破了原来简单地记载历史事件的传统,而 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经济、政治、民族 关系、文化等方面来展示历史发展过程。
(《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
2. 增加了戏剧冲突。
3. 增加了生活细节。
•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语 言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为后世的韩 愈、苏辙所赞同。遣词造句上生动、灵活、 准确。《史记》不但是中国文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 迅),而且是个丰富的武库,中国后代的 小说,戏曲许多都取材于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