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特征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所以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

刘勰《文心雕龙》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简约性、象征性、音乐性、画意性。

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思想否认或怀疑语言的表达能力。

其实,‚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之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之区别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即‚有尽之言‛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

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象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所具有的上述基本特征,兹作如下论述。

一、言约旨远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引述了《漫斋语录》中这样一段话:‚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易,此诗人之难也。

‛我们当然不必拘泥于这些比喻性的具体数字,也不必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是一个距离‚言约旨远‛的水平愈来愈低下的过程。

这段话无非指明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说出来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

唐庚的《唐子西文录》称赞杜诗之含蓄深远说:‚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杜诗虽小而大……‛‚小‛者,词量少之谓也;‚大‛者,含意深远之谓也。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鉴赏,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主体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歌赋、曲牌等形式表达,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

首先,古代文学强调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展现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音韵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作品更加饱满和动听。

再者,古代文学重视情感的表达,深情的挥洒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描绘,提供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和世界。

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和人伦道德。

《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矛盾。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姜白石词风释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姜白石词风释读
媚?”②以 “出水芙蓉,亭亭可爱” 比拟姜之爱情词,真乃知姜夔者
也。 再来 看 一下姜夔的写景纪游之词。
沈溪沙 (己酉岁客吴兴,收灯夜阖户无聊,俞商卿呼之共出,因记所见)
春点疏梅雨后枝,剪灯心事峭寒时 市桥携手步迟迟
蜜炬来时人更好 ,玉笙吹彻夜何其,东风落屠 不成归。
本词是元宵收灯之夜,白石与友人俞濒同游纪行之作。 “春点疏梅雨 后枝”,梅花己是高洁之物,春雨更是润物细无声,适时而至的春雨, 将疏疏的梅花浸润之后,该是多么清新可人的景象啊。 剪灯心事峭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姜白石词风释读 姓名:张晓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周奇文
20040501
中文摘要
姜夔 是 南 宋著名词人,也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独标风韵的大家。 对于其独特的词风,自南宋张炎以 “清空”、 “骚雅”评之始,又有 了 “冷幽”, “峭拔”等诸多评价。然而古人这种只言片语的评价 缺乏系统的论述,难免给人 一种雾里看花之感。以邓乔彬先生为代表 的当代词学家数撰专文论述姜夔之词风,论证之严谨,材料之丰富, 令人叹为观止,为吾等后学开导了先路。笔者接触姜夔词时间不多, 不能说有独到的见解,只是希望在词学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把 自己的 一些体会融会贯通,以侯方家指正。在本文当中,笔者拟从 “清空”、 “骚雅”、“冷幽”三个方面对姜词的风格进行进一步的引申和释读。
寒时”化用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李商
、。夏承煮校,吴无闻注释 《姜白石词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1)月版,33页 注 本文引用的姜夔词作,均引自 《姜白石词校注)a
w沈祥龙 《论词随笔》
隐的这首诗向来为人们所激赏,原因就在于诗中反映出的浓厚、真挚 而清纯的友情。 “春点疏梅雨后枝”是景语,清; “剪灯心事峭寒时” 是情语,亦清;而整首词就是在这一片 “清”气笼罩下流露出一缕轻 松,愉悦之情,真纯而 自然。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

论述我国文学发展历史论文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古代的中国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文学也随之发展,形成了包括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体裁。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陆游、苏轼等文学家的作品被誉为至今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近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表现社会现实,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文学发展,中国文学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汉字的独特书写方式、传统的文学审美,都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文学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国家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积淀。

在古代,文人墨客们以诗歌、词赋为主要表现形式,塑造了优美的文学风貌,如《桃花源记》、《观沧海》等经典作品至今被广为传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丰富多元,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唐宋诗词的繁荣时期,陆游、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明清小说的兴起,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小说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进入近现代,中国文学逐渐走向现实主义,作家们以“白话文学”的形式深入揭示社会现实,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学将继续发展壮大,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绵延不绝、脉络纵横的光辉之路,其瑰丽的文学画卷必将在未来继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赞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有着众多优秀的作品,还有着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积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着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

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描绘,以及《诗经》中对民间风情的歌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形式的优美,注重用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庐山谣》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作品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代表作品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和风格。

作品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的作品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 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 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包括了诗歌、词曲、散文等多种文体,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与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紧密相连。

例如,在唐代,诗歌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官员和士人都以作诗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修养。

这种社交习惯与唐代盛世的政治氛围相互影响,形成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而宋代的词曲则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并与当时的文人画、花鸟等艺术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了独特的宋代文化风貌。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

无论是诗歌、词曲还是散文,在形式上都追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以达到艺术的效果。

在内容上,中国古代文学崇尚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培养。

例如,唐代的诗人王之涣在他的《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渴望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这种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最后,中国古代文学还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古代文学不仅注重词句的精细斟酌,更关注对于意象的构建与概括,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作品的内涵与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运用了静态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秋夕的寂寥和人们的思念之情。

这种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形式上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与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紧密相连,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追求,并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前边塞诗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前边塞诗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前边塞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唐前边塞诗研究关永利摘要对于边塞诗的研究,当前的学者多将目光集中在有唐一代,而对唐前的边塞诗,仅有一些零碎的、浅层次的分析与探讨。

因此,本论文拟就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况,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作一纵向的梳理,以期对此问题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全文共分六部分。

引论部分主要阐明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情感基调。

一、从字面上来确定边塞一词的涵义,边塞即是国家边疆的要塞。

二、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边塞的源起以及衍变情况。

三、从精神基调上来理解边塞诗所具有的特质,即它有豪迈的一面,也有悲凉的一面。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边塞诗。

先秦时期的边塞诗主要集中于《诗经》中,共有两大类型,一类体现了周王朝王师的强大威武以及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边疆面临的严重外患所决定的。

另一类反映了由战争而引起的征夫、思妇两地相思的诗篇,具有悲凉衮怨的特点。

先秦边塞诗开后世边塞题材之先河。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边塞与边塞文学。

秦汉时期,中原政权与北方的强敌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史记》、《汉书》对在此期间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为以后的边塞诗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历代的边塞诗以汉时的人名、官职、地名、事迹入诗,形成了以汉喻本朝的模式。

乐府诗歌中表现战争场面、闺妇思远等内容的作品,也为后世同类题材作品提供了借鉴。

第三章建安时期的边塞诗。

建安文人们,首次运用乐府形式创作文人边塞诗。

此后,文人边塞乐府成了边塞题材创作的主要形式。

曹操对于苦寒情状的描写,曹植将边塞与游侠相结合,为南北朝诗人的边塞诗创作提供重要题材。

第四章南朝边塞诗。

根据南朝边塞诗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不同题材和风格,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鲍照、吴均为代表的下层文人的边塞作品。

他们在边塞诗中赞扬了前线将士们忠勇报国的品质,寄托了他们立功边塞的志向,显示出在南北分裂之际,士人们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愿。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古代文学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关键词: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一、完善课程体系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

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

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

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

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

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

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载体,清楚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篇一《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渗透》摘要: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时代进程的记录。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汲取其中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

本期就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进行探讨,提出教师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教师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含义,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领略古典文学的底蕴,让古代文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起到渗透作用。

关键词:古代文学;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渗透作用谈到古代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说到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载体,清楚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讲,在讲授古代文学知识时,教师要先了解其中的意境,把握好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总的来说,学好古代文学与教学实践密不可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一、领悟古代文学的语言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文言文是很难学的一种体裁,不仅难读,还有生字,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理解了之后会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美是无可比拟的。

学生通过不断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对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以解释,把握文章内涵,更能体会古代文学的价值。

古代诗歌又是一种新体裁。

它要求押韵,对称不对称均可。

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描写的景物与情感细致入微,在让学生体验语言美的同时,还需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诗歌所表现的豁达情境,体会到文章的灵魂,这尤为重要。

二、体会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要益吸之,弊除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要学习文章的内涵,更要看文章的价值所在。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古代文学学术论文篇一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化重塑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

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关键词: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古代文学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

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

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

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

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

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5期.王兆鹏.[2].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吕蔚.[3].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学术规范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苗怀明.[4].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当代传播》.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5期.郑艳玲.[5].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姜丽华.[6].“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创新特点与功能.《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7期.郭英德.谢琰.[7].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刘生良.[8].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设计与实施.《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宋娟.[9].陌生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手法论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杨浡伟.[10].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曹萌.二、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古代文学对《本朝文粹》中汉文序的影响研究.作者:王玉珏.中国古代文学天津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2].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3].论西方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园林的关系——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文学与园林的研究为主.被引次数:2作者:王艳照.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被引次数:1作者:刘培培.美学山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作者:丁俊杰.民俗学中南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6].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被引次数:17作者:俞明.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7].中国古代文学“脉”论研究.作者:熊湘.中国古代文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2010(学位年度)[8].中国古代文学水仙意象与题材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朱明明.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9].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被引次数:15作者: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10].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同思想研究以互文性角度切入.作者:王海峰.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南京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ncientmedicalliteraturesemanticannotationusinghiddenmarkovmod els. HengWengWenxinHeAihuaOuLiliDengChongHeHuihuiLiShixingYan2014[2]AncientChineseliteraturerevealspathwaysofeggplantdomestication .WangJXGaoTGKnappS《AnnalsofBotany》,被SCI收录SCI.20086[3]Ancienttermsofchronicrenalfailure:Thekeytoancientliteraturemin ing.Zhang,LeiLi,YinZhu,DeliLiu,Xusheng2013[4]AknowledgerepresentationmethodofancientChinesemedicalliteratur ebasedontheconceptofknowledgeunit.2004[5]GiftsfromChineseMedicinefordiabeticnephropathy:Ancientformulas inmoderntimes.Zhang,LeiMao,WeiLi,YinSu,GuobinLiu,Xusheng2012[6]DesigningandrealizingofdatabasesystemofChinesemedicineancientl iterature.YaoLiuXueFeiChenYangZhouZhenguoWang2009[7]SentimentanalysisbasedontransferlearningforChineseancientliter ature.HuidongZhaoBinWuHaoyuWangChuanShi2014[8]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AlcoholicBeveragesMadewithKofiDesc ribedintheClassicLiterature,Chiminyaoshu,oftheAncientChinese. MakotoKanauchiToshitakaKakutaTakeoKoizumi 《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BrewingChemists》,被SCI收录SCI.20072[9]Studyonthelawofancientherbsinthetreatmentofosteoarthritis. Zhang,BinshanLi,JianCao,XueweiPan,JiankeGuo,Da2012[10]DesignandImplementofChineseMedicineSystembasedonMachineTransl ation.XinxinChen2014四、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鲁迅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重大贡献.陈建根,2004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黄南南,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3]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顾伟列,2009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4]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张次第.曹萌,2002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5]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彭玉平,200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6]文学研究应该是研究历史的文学——以欧洲文学发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方铭,2009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7]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特点述要——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种宏观的文学背景.唐永芬,2008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8]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图象文学.黄伟豪,2008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9]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雎》“今译”为例.高玉,20042004年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10]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陈良运,2005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2)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篇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编撰史考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该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合法化危机的当下,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审视应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包括知识对象的确定、价值准则的设立和阐释技术的选择等,这是决定文学史建构模式的三大要素。

以此为切入点,梳理、评价并反思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历程,既是学术研究,又是现实诉求,具有学术史和教育史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史编撰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材文学学科知识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涵,而文学教育则为民族文化的塑型和延续提供了首要的方式和途径。

前学科时代,由于古典人文教育知识学的整一性,作为古典学的文学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性工程在中国的展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分科立学的轨道。

汉语文学教育虽然凭借自身功能的特殊性在现代性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取了合法化地位,但已然下降为一种专门教育,即主要生存于中文系或文学院的以汉语文学(用汉语作表意代码的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专业教育。

新世纪以来,由于文化研究的兴盛和影响,汉语文学专业教育在知识边界、阐释技术等方面日趋模糊,同时学生就业市场亦渐趋缩小,汉语文学专业教育遭遇了合法化危机,学界开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撰等各个层面检视、反思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知识生产、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的极为重要的渠道,而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则是这个渠道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资源。

“在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近代学制有着密切的关联,现知出版最早的,如林传甲、黄人的两种《中国文学史》,就是分别配合着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的有关课程编写的”。

[1]自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迄今已出版1600多种文学史著作,[2]其中,很多都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而撰写。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典论.论文》“本同”甄微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典论.论文》“本同”甄微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典论.论文》“本同”甄微摘要: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章“本同”说。

“本同”强调文章的审美内容和本质上的“言志”和“述时”的共同特征。

曹丕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诗学思想,在文学审美本质和内容上着眼于现实和人生。

“本”的审美标准是文学应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论的基石。

曹丕的“文体”论、“文气”说都以“本同”为前提,是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贡献。

关键词:曹丕;文学思想;《典论·论文》;本同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专论。

其“文气”说,为历代研究重点。

文中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将文章简单地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八类,以“雅”、“理”、“实”、“丽”概括其审美特征。

但是在这里曹丕阐述的都是文章的“末”,而“本同”又怎样理解呢?我们在钩稽经学史料,考镜学术源流过程中,追问曹丕所论“文”之“本”的内涵是什么呢?后人众说纷纭。

郭绍虞先生解释“本,指一切文章的共同性”;刘大杰先生解释“本,文章的根本原则。

”如果我们进一步迫问:文章的共同性、根本原则是什么?那么这种解释则显然过于粗疏,难以揭示此问题的本质;陈伯海先生认为:“…本‟就是指作品中含有的那种…高‟、…逸‟、…通‟、…健‟的精神气质和质朴精炼的语言特点,尤其重在精神气概。

”这是指建安文学所体现出的时代风格。

况且,“精神”与“语言”在曹丕的文学思想中,属于“末”,而不是“本”。

栾勋先生曾指出:“…本‟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四科都有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彼此存在共同性。

”H将“本同”理解为文章审美内容的相同,未免显得机械。

文学是社会生活与作家情感的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复杂的作家思想感情必然使文学的审美内容各有不同,强调审美内容的相同,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

从曹丕《典论·论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并不强调文章审美内容的千篇一律;《典论·论文》中所表达的是曹丕文学观和诗学思想,并非探讨建安文学共同性的审美特征。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古代文学课程是弘扬中国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窗口,是后人领略先贤们智慧结晶和深邃思想的门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

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

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

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

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

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

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

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

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ILIAOYANJIU"□南通职业大学建工系杨红玉中国古代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建筑成就。

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

中国古建筑建筑历史文化研究摘要关键词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和韵意中国古代建筑出于各种原因,或毁于兵火,或灭于天灾,可以完整保存到今天为我们所欣赏的实为罕见,尤其以宋代之前的古代建筑为主。

在追寻中国古代建筑的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是借助其他相关资料来考察的,如遗留建筑、随葬品、壁画等以此来替代建筑实物作为研究支撑。

至于更早,连这样图画的支撑也无迹可循,只能依靠古代相关书籍和资料甚至通过文字中渗透的信息来勾勒当时的建筑形态,这也是研究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

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背景。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描述建筑的文章有很多,其中不乏极富文采者,其行文用辞,流畅隽永,令读者怡然神往。

中国自古流传事物的林林总总,大体都是见于甲骨、竹帛和书籍,依赖文字传下为多。

中国文字为象形文字,可试图从古文字中追寻当时建筑的模样。

从单纯的文字来探寻当时建筑的形制是摸不着头脑的,从它们的组合之中是否更有把握,恐怕依然是不确定的。

在我们没有实物可供对比的前提下,单单依靠这种诗词歌赋来凭空想象是不可信的。

但这并非说古文不可解,在古典文献中,表示判断和描述事件过程是完全不同于还原建筑实体这一意图的,只要我们对比今天人们使用同一语言描述同一建筑的不同文章便可发现。

同样,古代文章中所叙述的建筑,即便略去作者的夸张,我们依然要小心翼翼地追踪语言的变化,或许才能复原其貌之一二。

2.中国古典建筑历史文化的韵意。

建筑在中国古代被归结为一种等级制度的体现。

将建筑作为等级辨别的手段,巩固和体现封建等级制度。

这样的限制导致在单体建筑中,抑制了营造者对建筑单体的创造力,使之转向于群体的组合。

如清代的园林和皇家陵园,从不拘泥于规矩轴线,格局高低错落有致,更讲究建筑互相之间、建筑与自然形式之间浑然的搭配,可谓“因地制宜”。

假如讲究建筑相互搭配是出于囿于建筑形态的僵化,“因地制宜”可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巧绝妙所在。

“地”之一字,即说明了建筑所限制的每种必备条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宜”则表面非“权宜”,在特殊条件下,寻求最高境界、最好之意。

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表现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一是表现在结构合理、容易加工制作的木框架结构上;二是表现在线条简单的大屋顶中各式各样的建筑形态;三是表现在“四合院”精彩的平面布局的空间意识。

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可总结为九个字,即“木结构”、“大屋顶”、“四合院”。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是精雕细琢、简朴婉约,堪称精品。

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仅有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体系。

它的基本造型特征来自结构本身。

中国现已发现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

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主要的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是抬梁式构架,也是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

用料较少的穿斗式构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具有省料、省工、便于施工和经济实惠的优点。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些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2.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大屋顶。

“大屋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

因此,在所有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能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大屋顶”人字形。

中国建筑的任何类型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而来,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外形基本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屋顶。

“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这个人字形屋顶。

无论是住宅、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及像故宫的建筑群体,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

它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长有短,但总体形式上规矩、统一,这就是典型的“大屋顶”。

3.中国古代建筑空间———四合院。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组合体。

这种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早在殷商建筑遗址中就可看到四合院的布局方式,西周时期四合院布局已相当完整的,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已经很普遍了。

从隋唐时期的绘画、明器中就可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

对四合院布局,宋代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

目前,元代四合院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还可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已十分接近近现代北京四合院。

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已经发展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大小不等的许多四合院组成。

由此,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三、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突破《华夏意匠》以一种转折的态势,打破了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59兰台世界2010·12月下中长期保持的沉静,带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由单一的形制史学向多元化的体系转折。

这是由中国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一种突破。

1.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

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率先涉及建筑空间理论的主要是园林,但近年来有关建筑空间的探讨,其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已超出了一般园林空间的范围。

有着眼于从外部空间研究中国名楼负城特色者的(蔡晓宝《也谈中国古代楼阁》);也有从视觉功能考察论及中国古建筑和内部空间的(刘宝仲《中国建筑视觉艺术》、张家骥《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既有用形式构成理论来研究中国园林空间的(彭一刚《古典园林分析》),也有运用系统论探讨古典园林意境的范例,并通过对“全隔”、“半隔”、“不隔之隔”的空间把握,达到对意境表达的系统性理解(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遮隔艺书系统》)。

由此可见,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研究,从量到质都有较大的突破。

2.在城市研究方面。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中,建立了以重点构成为基础、以文化源流为脉络的理论框架。

对于地方城市和中小城镇的研究,比过去那种静止孤立的都城研究别开生面,更具有开拓性,近年来所涉之广,亦前所未有。

从建筑学出发探讨城市客体原型的,有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等文。

此外,贺业矩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郑孝燮的《中国中小城市布局的历史风格》、陈桥驿的《<水经注>记载的城市地理》等文,均属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宏观研究。

这些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将城市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难看出,近年来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堪称硕果累累。

相比之下,于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等方面的探索反形逊色。

从发展来看,城市是错综复杂而又包罗万象的客体,近年来许多学者又孜孜不倦做了大量工作,故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是有可能发展为一独立的学科———“城市史学”的。

3.在古建筑保护研究方面。

古建筑保护理论在近年的逐步建立,可视为第三个突破。

对于古建筑及文物保护,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及建筑创新问题的深化,人们已开始注重“保护”的“文化层面”,遂形成古建筑保护理论。

实际上,《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的更替》、《古都保护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等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从文化角度保护古城、古建筑的意义。

在维修和恢复古建筑的实践中,对于“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的争执在时代性与历史感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焦点还是“文化”。

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的认知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1]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 ].同济大学出版社.[2]中国建筑史[M ].建筑工业出版社.………………………………………………………………………………………………………………………………………………………"□辽宁社会科学院郎元智本文从促进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角度入手,结合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阐释这些政策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的意义和影响,从中离析出锡良对于东蒙古地区近代化改革的主导思想,以期为锡良研究尽绵薄之力。

锡良清末东蒙古近代化改革摘要关键词锡良,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1]。

他是清末新政中率先上书倡导施行宪政的封疆大吏之一,“时醇亲王监国摄政,筹备立宪,廷议方注重集权。

锡良先疏请实行宪法,入都面陈监国,语尤切直,不省如故。

”[2]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施行“新政”,开始了“预备立宪”。

此时,锡良莅任东三省总督,在对于东蒙古地区的宪政改革上,不遗余力,例行革新,为东蒙古地区的近代化打开大门。

一、改革政治、扩大县权1.扩大县权、限制旗权。

清末的东蒙古地区施行盟旗制与府县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蒙古旗民隶属于各个盟旗管辖,而汉族平民归各个府州县管辖,互不干扰。

然而随着清王朝对蒙古地区封禁政策的逐步废弛,汉人在蒙地垦荒种地的数量越来越大,加之一些蒙古王公也大量招募失去土地的汉民来蒙地垦荒,导致很多汉民依附于当地的蒙古王公,在其保护下隐匿户口,逃避税收。

更有一些蒙古王公自设捐税局,自己收取捐税。

比如科尔沁左旗、中旗的温都力郡王尤其扰民,设车捐一项就是官府征收的十多倍,形成了“各蒙古王公、扎萨克繁征重敛,恣意取求。

执政蒙员,损上掊下,取便私图,雠杀忿争,树立党徒,穷愚困累,匪盗鸱张”的混乱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锡良首先在东蒙古地区的地方权限上进行清理。

划清了地方官和各旗官员各自拥有的权力,规定所有粮食、租税均由地方官员征收,并按照征收的数额尽数上缴。

由蒙旗和地方官员一起重新勘测土地,一改以往由蒙旗官员自行勘测的做法,并把蒙古人或汉人的土地买卖权划归地方官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